有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合集下载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1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

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

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

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

”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

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2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故事20个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祭祖。

除了观赏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节庆活动外,还有许多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和故事传承至今。

本文将介绍20个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个传统节日。

1.屈原投江:据传说,春秋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因忠言进谏而被贬去荆襄。

后来,楚国被秦国攻打,屈原心已沉郁,终于选择投江自尽。

端午节也因此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2.龙舟竞渡:传说屈原遇难后,当地百姓为了悼念他,拍打鼓乘船在江水中打捞他的尸体。

而后就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龙舟竞渡,也成了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3.铜钱贴门:为了驱邪避瘟,端午节时很多家庭会在门口贴上几个铜钱。

4.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里会挂上压匾和艾叶菖蒲,以祛病驱邪、祈求平安。

5.女儿节:有些地方把端午节叫做女儿节,因为这一天,姑娘们可以在家里放松一天,不用在外面干活,好好享受一下假期。

6.五毒排辟:端午节也是驱赶蛇虫害的好时机,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窗户等处挂上五毒排辟的符篆。

7.蛋黄酥:在端午节,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在家中自制蛋黄酥,象征着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8.七星茶:浙江地区的人们会用七种不同的花茶,泡成一杯香甜谷米味的七星茶,寓意着和七星同行、平安健康。

9.纳凉:端午节时,气温已经开始升高,不少人会选择到河边、湖边等避暑场所纳凉。

10.长寿面:有些地方会在端午节时做传统的长寿面,寓意长寿富贵。

11.插龙船:在广东地区,人们在河边插上一只小木龙船,象征着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12.赛龙舟:在端午节的菲律宾人族乡村,也有一种类似龙舟赛的传统运动,名为帕基拉。

参与者需要把竹筏划往目标方向,并克服水流的影响。

13.吃粽子:全国各地都有吃粽子的习惯,有的地方会用桂花、红枣等馅料来制作粽子。

14.屉蛋:在端午节期间,宝宝们会收到一种习俗食品——屉蛋,象征着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15.麻线绳:在江南一带,端午节时会在儿童玩具上系上麻线绳,寓意着祈求长命百岁。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5篇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5篇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5篇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下面是xx编辑推荐的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仅供大家借鉴。

端午节起源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端午节传说故事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是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

端午节的故事10个字左右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重阳节”、“五月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与由来,流传着不少的故事和传说,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一、屈原投江据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的政治家。

然而在战国时期,屈原因为在楚国遭到权力斗争的排挤而被流放,最终绝望投江自尽。

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鲨鱼啃食,百姓们纷纷下船,打起鼓来,击水敲岸,以轰动鱼鳖之音,同时还摆放各种食品、美酒,为了祭奠逝去的屈原。

二、包粽子另一个流传广泛的端午节传说是,居住在汉江流域的汉族先民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发明包粽子的食俗。

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河蟹蚁啃食,人们向河中扔米和菜,以此来吸引鱼虾等水生动物,使其不去伤害他的身体。

后来人们发现,将糯米、豆子、肉和其他食材包裹在良好的芦叶或竹叶中,煮一煮,再加入咸菜、肉或其他食材,便可得到美味可口的粽子。

于是,包粽子便成为了人们祭祀屈原和纪念端午节的一项传统。

三、击鼓传花在中国一些地方,端午节还有另一种风俗:击鼓传花。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子偷吃了长辈们放在屋顶上的甜酒,结果被发现并关在屋里。

小孩在屋里哭闹,却无人前来解救。

后来,小孩得知自己在端午节这一天会被释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木桶,将自己藏起来,并开始等待这个日子的到来。

端午节当天,族长带着所有孩子来到木桶旁边,他们打起了鼓来,声音震天,直到木桶被打碎,小孩们才终于获得了自由。

这个游戏也就成了民众在端午节玩的传统玩具。

四、龙舟竞赛还有一种端午节的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以示忠诚,齐国大夫乘坐龙舟追随他,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敬意。

这个传说后来演变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龙舟比赛。

竞赛时,人们手持扁担,双手交替地划水,鼓声隆隆,船只在水中划出美丽的弧线。

五、挂艾叶在端午节,人们还会挂艾叶,这是由于古时候人们认为艾叶具有驱虫灭蛇的作用,因此在端午节时将艾叶捆成蒲扇状,悬挂在门口、床上、房檐等地方,以祈求安全平安。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欢聚在一起,一起庆祝这个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故事流传至今,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端午节的由来可谓是千古流传的经典传说,流传至今依然家喻户晓。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敌国秦国所逼,投身于汨罗江中自尽。

为了不让鱼虾汲取他的身体,人们纷纷下河捞起粽子和五色丝线扔进水中,阻止鱼虾损害屈原的身体。

同时,人们也载歌载舞荡涤灾难,祈祷国泰民安。

这就是渊源深远的端午节来源。

在端午节的风俗活动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非吃粽子莫属了。

粽子是一种用草叶包裹糯米、豆沙或肉类制作的美食,口感丰富饱满,是端午节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据传粽子的包法是祖先的智慧演变而来的,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良种的糯米和新鲜的野生食材制作粽子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也渐渐成为繁荣的民间食品,成为端午节中最为重要的符号。

此外,端午节的龙舟比赛也是人们常见的活动。

传说屈原死后,江中出现许多水怪,为了能及时捞回屈原的尸骨,人们便会划龙船在水中舞动吸引水怪的注意。

这段历史也为龙舟比赛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岁月更迭,捞人的祭祀活动已经消失,但龙舟比赛的竞技活动在每年的端午节依然热火朝天。

除了正式的传统风俗,端午节还存在着许多地方特色,如宁波人喜欢钓五颜六色的鲤鱼,象山县则有组织数十口人围坐在一块会吃糯米饭的大石头旁边的“石头粥”等等。

这些民俗风情展示着各地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地位,在结合当地自然风光中,增添着端午节的生命力和活力。

总之,端午节的历史悠久,文化瑰宝渊源流长,人们在庆祝和传承端午节的同时,也在传承中国民族神韵的血脉基因。

无论是传说中的屈原,还是代表中华民族和谐与团结的龙舟比赛,都是我们追溯中华文化源头的最核心元素,而人们在不断传承和改编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在以端午节传承精神,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民族情感,让端午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端午节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很多人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设立的,大家了解屈原与端午的关系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节的来历——屈原故事介绍一、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被人们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在有的地方还要喝雄黄酒,赛龙舟。

传说端午节跟我国古代一位名人有关——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二、屈原与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

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也无法挽救这一局面了,于是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绝笔诗《怀沙》之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的百姓听闻此事,因为怕屈原的身体被江里面的鱼虾吃掉,于是都划着小舟去打捞,也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了江里。

这样子是为了驱赶蛟龙水怪以免伤害了屈原的身体。

看到老医师这样子做,百姓们也纷纷将米粮投进江中,希望鱼虾吃饱了米粮,就不会伤害屈原的身体。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传统的端午节又称什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舟节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故事端午节,也称端阳节、重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的战国时代。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以庆祝这个特别的日子。

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与端午节相关。

民间传说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政治家。

据传,他曾是楚国的大臣,但遭到了宫廷上层的嫉妒和排挤,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但是,他最终还是忍受不了政治上的屈辱,决定跳江自尽。

这个故事与端午节有关是因为,相传屈原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的。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村民们决定在江边撞锣敲鼓,以示警告。

同时,他们还将粽子投入江中,以此引开鱼虾。

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民间传说故事二:龙舟比赛龙舟比赛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

相传,在某不知名的古时候,一位叫做屈原的诗人将自己抛入江中,以抗议贪污和腐败的统治者。

当屈原的同胞发现他的尸体被鱼咬了,他们把食品丢进江中,以防止鱼再次攻击屈原。

从那时起,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一直持续到今天。

不过还有其他的传说和习俗与粽子有关,其中最有趣的是玩龙舟比赛。

据传,这项活动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龙舟比赛动身的天,在端阳之日,而这天又是许多年以前屈原因与巫疑的诡计而难以建功,遂愤恨在五月五日、江水涨落之时投身于汨罗江,沉于洞庭湖而死。

百姓自为之悲恸,纷纷乘船奔赴汨罗江上寻找。

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居民们在江里扔进了食品和酒,还在江水中放下了一些叶子,以保护屈原的尸体。

据说,这些举动吸引了龙的注意,并引领他们到达了屈原被发现的地方。

这也就演变成了一项传统的庆祝活动: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一边吃粽子,一边划龙舟,以此纪念这个英勇的诗人。

民间传说故事三:悬起“五色绳”关于悬起“五色绳”的传说有很多。

有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年轻妇女而设。

这个妇女叫做陶娥,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文学形象,她极其美貌,人们对她的美丽感到羡慕。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导语】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有关端午节的神话故事也很多,下⾯整理了中国的端午起源和传说故事,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

按地⽀顺序推算,五⽉为午⽉,故初五作端午。

唐⽞宗的⽣⽇是⼋⽉初五⽇,宰相宋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其由来,说法不⼀: 最传统的说法:纪念爱国诗⼈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列传”记载,楚国三闾⼤夫屈原农历五⽉初五抱⽯投汨罗江⾝死,⽤⽣命谱写了⼀曲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物,丢进江⾥,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夫的⾝体。

⼈们见后纷纷仿效。

⼀位⽼医师则拿来⼀坛雄黄酒倒进江⾥,说是要药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们想出⽤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

以后每年的五⽉初五,就有了龙⾈竞渡、吃粽⼦、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屈原。

江浙⼀带流传:纪念伍⼦胥、曹娥和勾践 端午节纪念伍⼦胥的传说,在江浙⼀带流传很⼴。

吴王夫差听信谗⾔,赐伍⼦胥宝剑⾃刎。

伍⼦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

夫差将其⼫体装在⽪⾰⾥于五⽉五⽇投⼊⼤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胥之⽇。

吴越两地还流传端午节是为纪念孝⼥曹娥救⽗投江。

此外,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军之说。

龙⾈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端午节是龙的节⽇ 这种说法来⾃闻⼀多。

他认为,五⽉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图腾祭祀的⽇⼦。

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投⼊⽔⾥常被蛟龙所窃,⽽竞渡则⽤的是龙⾈。

⼆是,古代五⽉初五⽇有⽤“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吴越地区“以像龙⼦”的⽂⾝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相关推荐端午节的由来导语:我们的端午佳节是怎么发展而产生的,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大家都了解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端午节来源六说: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1、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

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

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

《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3、勾践操练水军。

《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

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4、纪念孝女曹娥。

《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

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

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

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

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

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端午祭龙礼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天象有关。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据《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苍龙七宿。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

端午节的由来典故导读: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1.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四篇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四篇

【导语】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端午节(DragonBoatFestival),农历五⽉初五,⼜名端阳,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下⾯是⽆忧考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故事4篇,欢迎阅读参考~ 端午节的故事⼀ 很久以前,上虞古舜江西岸的凤凰⼭下有个⼩渔村。

村⾥有个姓曹的渔夫。

渔夫有个⼥⼉叫曹娥。

⼀年春夏之间,两岸连续⼤⾬,舜江洪⽔暴涨。

曹娥她爸怕错过渔汛,他不顾曹娥反对出江去捕鱼。

⽗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

她⼀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

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亲。

太阳快落⼭了,曹娥从她⽗亲的伙伴⼝中得知:他们⼀起在张,突然⼀个⼤浪,把她⽗亲的⼩船推进漩涡,让⽔冲⾛了。

曹娥⼀听吓出了魂灵,⼤叫⼀声“⽗亲、⽗亲”,拔脚朝下游追去。

她在江边来回哭叫。

第⼋天,曹娥望着江⽔,看见她爹在跟⽔搏击。

曹娥纵⾝向江⽔扑去。

⼜过了三天,江⾯风平浪静,⼈们却在下游⼗多⾥的江⾯上,看到⼀股江⽔在盘旋,隐隐约约好像有⼈在游动。

⼈们赶过去,发现正是曹娥和她的⽗亲。

曹娥虽然死了,但她却能找回⽗亲的⼫⾸,把他负到江堤边,⼈们都说这是她的孝⼼感动天。

据说波涛汹涌的曹娥江⽔在流经曹娥庙时总是平静的。

当地百姓认为,那是因为江⽔⾃觉愧对孝⼥曹娥。

曹娥的孝⼼感动了天,更感动了四周的乡亲,他们好⽣安葬了曹娥⽗⼥,⼜在曹娥跳⽔救爹的江边造了庙,塑了她的像,尊她为“孝⼥娘娘”,还把渔村叫做曹娥村,把这条江改名曹娥江。

每逢曹娥救⽗这⼀⽇,曹娥庙⾥都要举⾏盛⼤的庙会,各省各府都有来拜曹娥孝⼥娘娘的,许多⼈题词送匾赞扬曹娥的孝⾏。

据说,曹娥投江的那⼀天正是五⽉初五,因此,很多⼈将端午节视作怀念孝⼥曹娥的⽇⼦。

端午节的故事⼆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个⼜⼀个有趣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就像⼀杯杯⾹⽓扑⿐的清茶,让我们回味⽆穷。

下⾯就让我说⼀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20个字

端午节的相关传说20个字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五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含着许多传说故事,下面介绍20个关于端午节的相关传说。

1、屈原投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忧国忧民,为此受到贵族阶层的排挤。

他在端午节当天投江自尽,送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2、神兽百兽之王:传说端午节这天,各种妖魔鬼怪将现身,唯有祥瑞的五色神兽可抵抗诛杀所有鬼怪,成为了百兽之王。

3、防瘟符:民间传统在端午节前将驱瘟符贴在家门上,作为防疫和保平安的祈福。

4、五毒去除:端午节吃五谷杂粮,五味清和的食物,有去除五毒祛病,保健养生的作用。

5、挂艾叶:在端午节前或节日时挂艾叶,既能驱赶蚊虫,也有辟邪保平安的作用。

6、五色丝线:民间传统在端午节前,用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穿成一串,佩戴在身上,以驱邪保平安。

7、打龙舟:端午节的主要文化活动是龙舟赛,据说起源于当地水民为了纪念屈原而划船寻找他的遗体。

8、舞蹈起源:端午节还有舞蹈文化,据说舞蹈起源于驱逐鬼怪的各种动作,表现了人们祈求安康、平安的愿望。

9、食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据说当地居民用粽子喂鱼,以防鱼咬死屈原的遗体,后来演变成为人们食用的传统食品。

10、狮子舞:端午节还有狮子舞,据说狮子舞可以驱赶鬼怪,保佑家庭平安,而且也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赛艇传说:关于赛艇的传说,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的说是为了寻找龙王,传说中的冲锋船、猴凳船、乌木船等还有着喜庆的文化内涵。

12、垂钓传说:端午节还有垂钓文化,据说人们在端午节前用清明节的时候所采集的茶叶制成茶钩,在龙舟赛结束时将茶钩入江垂钓,以祈求一年好运。

13、莲蓬五毒:古代传说,端午节这天水中的莲花会开放,而五毒的蛇会爬到水中,人们会将艾叶捆绑成莲蓬放入水中,以清除水中的毒蛇。

14、天河碧落:端午节这天,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相会,他们相会的地点,就是天津市一个固定的流星雨出现地点,叫做天河碧落。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

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优秀篇)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端午节的由来简介,山草香整理分享了11篇端午节由来简介_端午节由来故事。

端午节历史演变篇一先秦时期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

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

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

“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

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

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

”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

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

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

《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11、端午节的由来简介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有一次秦国来打楚国,楚国很快就被打败了,国家就快没有了,屈原更加伤心,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着一块大石头投江了自尽了。

人们知道后,非常悲伤,为了不让鱼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装着粽子,扔到河里,鱼吃饱了就不会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这样来的。

端午节的由来2端午节,吃粽子,忆屈原,插艾叶,赛龙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到汨罗江,百姓们十分尊重他,为了不让鱼虾咬蚀他的尸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还划着像龙一样的小舟驱赶着河里的鱼虾,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五月五日这一天称为端午节。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端午节的由来。

其实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位爱国者,他想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就常常跟国王提意见,可是国王不喜欢听,就把他赶出了国都。

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节日。

与此同时,粽子也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品,两者虽然看似很不相关,但实则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

一、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最初的起源和具体时代,在历史长河中已有些模糊不清。

但是,其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百姓庆祝自然生产力增强,庆祝农耕生产的节日。

传说大禹治水后,到达江边,听说江里有个大怪物伏龙,害百姓不少,于是大禹招集了众多力士,全力击退了伏龙,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为了防止伏龙再度来袭,百姓们开始在每年的夏至日,挂菖蒲、熏厕所以祛香气、蒸香粽,摆弓箭、驱毒虫以祈安康。

另据《史记•禹贡》载,端午节源于远古时候,舜帝时期,苗族统治者伯母(旧字:祖)因占得舜的爱,从而获得兄弟们的嫉妒。

舜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伯母酷爱饮黄色酒以解愁愤,就欺骗伯母,告诉她可以用铜制酒杯替代黄色酒,并藉助酒杯掌握了统治权,而伯母则被贬为蛇的形象,遂与舜之间产生了矛盾。

后来,为了防止恶意蛇咬死帝王及百姓,舜下令在蛇过的日子-夏至日,举行驱动恶蛇的仪式,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还有其他源头,不过,无论不同的来源,其庆祝方法和节日的意义都是一致的,即祈求平安、祈求健康、祈求鸿运,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共性特征之一。

二、食粽子的传说吃粽子在端午节中是不可或缺的,而粽子也拥有着自己的由来和传说。

传说大诗人屈原落水后,民间为了避免食物被鱼吃掉,就把米饭塞进竹筒里,这样既可以保护食物,也可以让被淹死的屈原获得安慰。

因此,从此以后,屈原的故事就被传颂于世,而粽子的制作也逐渐流传开来,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另有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粽子还用作祭品,男女老少都必须赠粽相送、吃粽汤等,以祈求平安幸福,随着时间的演变,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端午节必备的食品之一。

无论是屈原还是古代典故的传说,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敬重。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的由来 简短50字

端午节的由来简短50字端午节是我们传统文化和习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古老的传说。

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真正起源吗?端午节来历简短1.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诗人、政治家。

因为主张变法,触犯了贵族大臣的利益,被排斥流放。

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之下跳进汨罗江,死了。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他跳河的那一天定为端午节。

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军杀入楚国首都,将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尸三百,报杀父杀兄之仇。

后又带领吴军灭越国,越国国王勾践将自身作为人质押在吴国,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

后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钱塘江中。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包粽子、赛龙舟。

3.纪念孝女曹娥:相传东汉时,曹娥的父亲在上虞投河自尽。

经过许多天的寻找,曹娥仍然没有找到他的父亲,所以在5月5日,14岁的曹娥跳入河中寻找他的父亲。

几天后,曹娥抱着他父亲的尸体从河里走出来。

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顺,后人把每年的5月5日作为纪念曹娥的节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赛龙舟、端午、采药、挂艾草、中午喝水、洗草药、祭神祭祖、泡龙舟水、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扎五色丝线、戴香囊等。

划龙舟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非常流行。

它传到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比赛。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流行于中国各地,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

端午节由来的故事:屈原投进汨罗江

端午节由来的故事:屈原投进汨罗江

【导语】端午节是古⽼的传统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下⾯就跟⼤家分享这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做屈原的⼈,在楚王⼿下做⼤夫。

后来因为很多⼈陷害屈原,楚王越来越不信任屈原,只信*⾂,就把屈原给免去了⼤夫⼀职。

楚国⾃从被秦国打败以后,⼀直受秦国欺负,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秦国相会,当⾯订⽴盟约。

⼤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次了。

⼤王⼀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却⼀股劲⼉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结果死了好多⼈,⼜丢了⼟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马截断了后路。

秦昭襄王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拿⼟地来赎才放他。

⼤夫屈原劝楚顷襄王搜罗⼈才,远离⼩⼈,⿎励将⼠,操练兵马,为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些⼤⾂的仇视。

屈原很伤⼼,认为楚国很快就会腐败了。

就来到了⽔泽边,⽇⽇夜夜在那⾥⾛来⾛去。

不久,他脸⾊憔悴,⾝体⼲瘦。

这时,⼀只⼩鸟飞过来,唧唧喳喳地问屈原:“你不是在皇帝⼿下当⼤夫呢?怎么跑到这⾥来了,那些⼤⾂和皇上都昏庸,这⼀个国家都靠你啊!”“是啊,”屈原叹了⼝⽓,继续说:“就是因为他们⼤家都昏庸,我⼀⼈反抗⼒不⾜,国家就要腐败了呀!就是他们那些昏庸的⼈多、⼼齐,皇上是不会信我的。

”⼩鸟很感动,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国家呢?”“唉,我这⼀下⼦跑了,楚国怎么办,毕竟我是楚国⼈,当然会为着楚国着想啊!唉,腐败的君王,*⾂,楚国就要毁在他们的⼿⾥了。

” 说完,屈原便抱着⼀块⼤⽯头跳进江⽔⾥⾃尽了。

⼩鸟连忙飞到村⼦中告诉⼤家。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划着⼩船去救屈原。

不⼀会⼉⼯夫,好些⼩船争先恐后地来了。

端午节背后故事

端午节背后故事

端午节背后故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时代,节日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通常认为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逝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端午节这天,中国人会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饮雄黄酒等传统习俗。

这些过程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爱国诗人,他曾经担任楚国宰相,希望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他的改革并没有得到重视,最终被楚王所排挤,流放到了汨罗江畔。

在此期间,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但最终无法承受流放的苦难而投江自尽。

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端午节”。

端午节不仅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还具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将艾叶、菖蒲等香料插在门窗上或者房间中,相信这些植物能够驱除蚊虫和恶鬼,保佑平安。

同时,人们也会饮雄黄酒,因为雄黄酒是用雄黄和白酒混合而成的,相信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平安。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传统习俗。

赛龙舟能够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将士都乘坐龙舟进行训练,以此增强身体素质和战斗力。

后来,人们以此为灵感,将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赛龙舟的比赛中,人们会穿上彩色衣服,打响锣鼓,载歌载舞,欢庆佳节。

此外,端午节还因吃粽子而著名。

粽子是中华传统美食之一,它由糯米、肉类、豆类和其他各种食材制成,用竹叶包裹成三角形,具有浓郁的香气和口感。

人们相信吃粽子可以增加体力,也是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赛龙舟、插艾叶还是吃粽子,都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也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是驱邪避灾、增加体力,端午节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精心传承和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已众所周知,是为纪念屈原,而端午节的众多习俗也都与屈原有关。

端午节关于屈原的故事,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吧。

战国时期,秦、楚交战。

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颇有才华,原本很受楚怀王赏识。

但屈原主张革新,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抵触。

靳尚便在楚怀王面前屡屡诋毁他,楚怀王逐渐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提出邀请楚怀王到秦国议和。

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前往,但楚怀王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了都城。

楚怀王到秦国后,立即被秦国囚禁了起来,顿时悔恨交加,忧郁成疾,最终客死他乡。

秦王于是马上派兵攻楚,楚国都城郢都陷落。

屈原接连听到这两则消息后,万念俱灰,长叹一声,纵身投入汨罗江,自尽而亡。

这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屈原备受百姓爱戴,他投江之后,当地的渔夫、百姓便立即在江中奋力划船寻找打捞屈原,无奈始终未能见到屈原的尸身。

后来,根据百姓划船竞相打捞屈原的事迹,流传下了端午划龙舟的习俗。

当地百姓打捞屈原无果,又担心水中的蛟龙、鱼虾会吃掉他的身体,于是,纷纷向江中投掷粽子、鸡蛋,好喂饱蛟龙、鱼虾,不让他们把屈原吃掉。

这样,便流传下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而在山东等地,至今保留着端午吃鸡蛋的风俗,也是由此而来。

另外,据说汨罗江中有蛟龙水兽,威力甚大,有郎中便把雄黄倒
入江中,将蛟龙水兽药昏,以免屈原受到伤害。

过了不久,水面上便浮起了一条晕厥的蛟龙,龙须上沾着屈原的衣襟。

显然,屈原已经被蛟龙吃掉了。

人们便把这条恶龙拉上了岸,抽了筋,把龙筋缠在孩子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上“王”字,防止他们遭受毒蛇猛兽的侵害。

这样便留下了端午饮雄黄酒、在儿童手和颈上缠丝线、给小孩用雄黄抹七窍、在额头写“王”字的传统。

而端午划龙舟之所以要把船做成龙的样子,据说也是与汨罗江里的蛟龙有关。

雄黄酒后来还有另外一个同样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与之相关,即《白蛇传》。

化为人形的白娘子在端午节这天由于误饮了许仙调制的雄黄酒而现出了蛇的原形,把许仙给吓死了。

而白娘子为救相公许仙的性命,不惜与青儿盗取仙草而触怒了天神。

这是另话,按下不表。

关于粽子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南朝梁国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而死后,楚人每到这一天就在竹筒里装上米,扔到江中祭奠屈原。

后来一个叫欧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一个人,自称三闾大夫,也就是屈原,他说:“你们每年
都祭奠我,非常感谢,但是你们扔给我的食物,都让蛟龙抢去了。

今年你们要是再祭奠我,麻烦你们用楝树叶把米包起来,再用五色丝缠上。

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害怕的了。

”欧回回去照做了,做出来的就是粽子。

除了这些,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在门上插艾草,这一习俗与屈原关系不大,而是源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造反,所到之处血流成河。

一日,兵至河南邓州,黄巢骑马在野外观察地形,看到一群群的百姓涌出城外,其中有一位妇女背着包袱,一手抱着一个年纪较大的男孩,一手拉着一个年纪较小的男孩,急匆匆地在路上走着。

黄巢上前问道:“大嫂,你这急急忙忙地要去哪里啊?”妇人答:“听说黄巢就要攻打邓州了,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妇人和小孩还是赶紧逃命吧!”
黄巢看到两个孩子,又问道:“这两个都是你的孩子吗?为什么抱着大的,却拉着小的?”妇人答:“这个大的,是我大伯(即丈夫的哥哥)家的独苗,父母都死了,就剩了这一个活口。

这个小的是我自己的孩子。

要是黄巢追上来,我宁可把自己的儿子丢了,也要给大伯留下这一根独苗。


黄巢听了,深受触动。

这时他看到了路边的艾草,便对妇人说:“你回去后,在你家门前挂上艾草,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于是回到了城中,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城内的百姓,于是一夜
之间,满城人家的门上都挂上了艾草。

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五,黄巢军队进城,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艾草,为了遵守诺言,只得领兵离去,全城百姓得以保全。

于是,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开始挂艾草,用以驱邪避祸。

后来这一风俗在全国流传,在有的地方加了菖蒲,有的地方加了桃枝,但艾草大多都相同。

再后来这一习俗继续发展,出现了用艾草做的香包,很多地方在端午节都要佩戴香包,尤其是儿童,同样出于避邪的目的。

而前文所说我国个别地区端午吃鸡蛋的风俗,鸡蛋也大多要跟艾草一起煮,煮熟的鸡蛋色绿味香,颇具端午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