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150/90 mmHg。
血糖控制目标值
空腹血糖
4.4 mmol/L ~7.0 mmol/L
非空腹血糖
<10.0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0 mmol/L
——01. ——02. ——03.
血脂控制目标值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低危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非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4.1 mmol/L,TG<1.7 mmol/L。
药物治疗
3)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临床上可选择的降脂药物大体可分为2大类,包括:
➢ 主要降胆固醇的药物,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 9型(PCSK9) 抑制剂及其他降脂药(胆酸螯合剂、普罗布考)。
➢ 主要降TG的药物,包括贝特类药物、高纯度ω-3脂肪酸和烟酸类药物。 多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因此,为了降脂达标,临 床上应首选他汀类药物。一般推荐起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可降低LDL-C水平25%~50%),并根据个体的降脂疗效和耐 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LDL-C不能达标,建议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LDL-C仍不达标,应加用PCSK9抑制 剂。 对血清TG水平增高(≥1.7 mmol/L)的患者,首先应用非药物干预措施。TG≥2.3 mmol/L者可考虑在他汀治疗基础上加 用贝特类或高纯度ω-3脂肪酸。对于严重高TG血症患者(TG≥5.7 mmol/L),为降低急性胰腺炎风险,应首先考虑使用 主要降低TG的药物。
肾有益的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 ➢ 经足量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不能达标的患者,可开始口服药和注射降糖药(GLP-1RA或胰岛素)的联合

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1

成人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1

糖尿病与高血压
✓ 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SUN等采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了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SBP 值、DBP 值的双向因果关系,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可能引起高血压,而高血压不太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
✓ 高血压还可诱发并加重糖尿病并发症,从而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日本观察性队列心血管预防证据 (EPOCH-JAPAN)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无论男女,心血管死亡风险都高于糖尿病不合并高 血压或高血压不合并糖尿病者。最近Bohm等分析了替米沙坦单独及其联合雷米普利疗效的全球性试验 (ONTARGET)和ACEI不耐受的心血管病患者应用替米沙坦的随机评价研究(TRANSCEND)。
RAS激活
✓研究结果显示,高血糖可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血管紧张 素Ⅱ 的Ⅰ 型受体(AT1)表达增加,从而使RAAS激活。RAAS激活引起的 醛固酮增加可使容量扩张,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增加和AT1受体表达增加使血 管收缩,这些均使血压升高。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点。胰岛素抵抗可使内皮细胞NO合成减少, 还可使RAS系统和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则应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 ✓限酒 ➢限酒有助于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轻度饮酒与高血压无相关性,但中度和重
度饮酒与高血压相关。建议患者戒酒,如不能戒酒则应控制饮酒量并选择低 度酒。男性每日乙醇摄入量不超过25g,每周不超过140g;女性每日乙醇摄 入量不超过15g,每周不超过80g。
生活方式干预
✓保持心理平衡,避免精神紧张、焦虑 ➢精神紧张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而升高血压。精神紧张的主要原因包括生
活、学习和工作压力。病态心理(如抑郁、焦虑等)亦可引起精神紧张。 ➢临床医师应与患者充分交流,如患者精神紧张,可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背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诊治糖尿病,中国专家委员会组织多位糖尿病领域的专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诊断标准
本共识采用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颁布的2017年新诊断标准,如下:
- 空腹血糖≥7.0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 随机血糖≥11.1mmol/L,伴有尿糖或糖尿病症状。

治疗原则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采用联合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方案,控制血糖水平达到个体化目标。

- 注意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和身体体重管理,积极控制不良的生活方式惯。

- 密切监测和控制糖尿病的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病、眼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并防止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为二甲双胍,对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合并肾脏病或心衰的患者,应采用其他口服药物。

- 在口服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目标血糖的情况下,应考虑胰岛素治疗,其中长效胰岛素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 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合并妊娠的女性患者,药物治疗需要注意药物安全性,需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

总结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控制的慢性病,本专家共识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和药物治疗的方案,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及生活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建议,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中国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中国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中国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背景: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提高糖尿病的诊治水平,我国糖尿病专家共同制定了本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目标:
本专家共识的目标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一致的指导意见,以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控制。

重点内容:
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表现,明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2.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自我监测等。

3. 合理用药原则:在选用药物时,考虑药物的效果、安全性和耐受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和药物不良反应。

4. 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强调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性,并提出
预防和治疗的策略,如心血管病的防治、肾脏保护等。

5. 营养指导和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教育患者自我
血糖监测和管理,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行为。

结论:
中国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是当前临床诊疗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诊治水平,促进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临床医
生应该根据本专家共识的指导意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

2023版:中国糖尿病个案管理模式专家共识(全文)

2023版:中国糖尿病个案管理模式专家共识(全文)

2023版:中国糖尿病个案管理模式专家共识(全文)一、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中国糖尿病个案管理水平,本文通过专家共识的方式,对2023年版中国糖尿病个案管理模式进行全面总结和规范。

本文对个案管理的目标、方法和关键环节提供了指导,旨在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提高个体和社会的健康水平。

二、个案管理的目标个案管理旨在通过协调多学科的合作,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个体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最大程度地控制病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1. 实现糖尿病的良好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 提供全面的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促进患者自我管理;3. 个性化的营养指导,帮助患者合理饮食,控制体重;4. 根据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5. 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提高糖尿病个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个案管理的方法个案管理的方法是多元化、综合化的,需要协同各相关学科和个案管理团队的努力。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和管理指南,确保个案管理的一致性和标准化;2. 患者的初步评估,包括身体状况、血糖控制、并发症风险等方面的评估;3. 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建议、心理支持等;4. 定期复诊和随访,评估管理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5. 多学科团队参与,包括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医师助理、心理咨询师等。

四、个案管理的关键环节个案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信息记录准确、完整;2. 良好的患者和医生沟通,建立信任关系,促进患者积极参与个案管理;3. 糖尿病教育的全面性和连续性,使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得到提升;4. 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评估,为个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质量控制;5. 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和参与,提高个案管理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五、结论个案管理是提高糖尿病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和综合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作者:————————————————————————————————日期:1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1]。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 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此共识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十分适用。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且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他们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

2011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3]。

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太符合,如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常常住院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一)证据等级参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4],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患者住院期间任意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 > 7.8 mmol/L(E级)。

中国糖尿病血酮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糖尿病血酮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8
②治疗监测与效果评估: 研究显示血酮下降说明DKA 缓 解,其下降速度可作为疗效的评估指标, 因此监测血 酮值对评估治疗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建议发 病后4 ~ 6h每小时监测血糖及血酮水平,当酸中毒缓 解、阴离子间隙恢复正常,则降低监测的频率。酸中 毒持续存在且治疗无效可能是由脓毒症、并发症及胰 岛素剂量不足引起,此时须重新进行评估,及时干预。
16
①DK:在DKA发展过程中机体酸碱平衡处于代偿阶段,可仅 表现为DK。诊断标准为血酮≥3mmol/L或尿酮体阳性,血 糖>13.9或已知为糖尿病患者,血清HCO3->18 和( 或) 动脉血pH>7.3;
②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临床特点为血糖>33.3,动脉血pH> 7.3,血清HCO3->18,微量酮尿、微量或无酮血症, 有效血浆渗透压>320,常有意识障碍或昏迷;
19
胰岛素治疗 DKA 仍推荐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共识》增 加了血酮监测及根据血酮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建议,并 对 DKA 缓解后胰岛素治 疗进行指导。具体如下: ①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 0.1 U/( kg·h) ,重度 DKA 患者则以0.1 U/kg 静脉输注后以0.1 U/( kg·h) 继续输注。若第1 小时内 血 糖下降不足 10%或下降不足 2.8 ~ 4.2 mmol/L, 则以0.14 U/kg 静脉输注后继续以先前速度输注。 ②床旁监测患者血糖及血酮,当 DKA 患者血酮的降低速度 <0.5 mmol/( L·h) ,则需增加胰岛素剂量 1 U/h。
18
①第1小时输入0.9%氯化钠注射液,速度15-20 ml/ ( kg·h) (一般成人1.0 ~ 1.5L) 。随后的补液速度取决 于患者脱水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等。 ②要在第1个24 h 内补足预先估计的液体丢失量, 补液治 疗是否奏效以监测的血流动力学( 如血压)、出入量、实验 室指标及临床表现为准。 ③在补液过程中对心、肾功能不全者监测血浆渗透压,并 对其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状况进行评估以防止补液过多。 ④当患者血糖≤11.1 mmol/L 需补5%葡萄糖并继续胰岛素 治疗,直至血酮、血糖控制。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者治疗的信心。
0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治疗的综合效果。
03
加强患者教育及自我管理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治疗的顺利进
行。
05
营养与饮食管理在缓解2型糖尿 病中的作用
合理膳食结构及营养素摄入建议
碳水化合物
适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尤其是精制糖和白色主食, 增加全谷类、杂豆类和蔬菜的
02
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 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 血糖≥11.1mmol/L,并伴有糖尿 病症状。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 糖检测,如结果异常,再进行口 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 诊。
病情评估方法
放松训练
通过渐进性肌肉松弛、深 呼吸等方法,降低患者身 心紧张水平。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 心理干预过程,提供情感 支持和理解。
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途径
健康教育
开展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
心理咨询
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支 持和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 划,确保其获得合理的营养摄入。
自我监测与管理
心理支持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和体重 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运动 计划。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 态度和信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
06
运动锻炼在缓解2型糖尿病中的 益处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PPT模版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PPT模版
“三高”高危人群的筛查内容和频率
血压筛查
血糖筛查
血脂筛查
生活方式干预
高危人群除了一般人群的预防措施外,还应进行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控制被动吸烟、既往吸烟史、饮酒过量和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等因素。
超重和肥胖是“三高”高危人群的一个重要因素。超重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4.0 kg/m2,肥胖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8.0 kg/m2。
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运动,建议提供健身区域和器材。这样可以方便人们进行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家庭内共同调整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共同参与运动活动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预防“三高”的关键。这包括饮食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人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同时,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是高危人群的识别标志。这些人群需要进行个体化管理,以预防和控制“三高”发展。
具有发展为“三高”风险的人群
“三高”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
“三高”患者的控制率和达标率不理想
“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筛查方法
除了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经济因素、生活方式等也会影响个体发展为“三高”的风险。
02
03
01
对于"三高"患者,基层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并发症筛查意识,并利用医疗资源进行筛查。对于急性并发症,应快速识别,并在必要时进行紧急转诊和院前急救处理。
对于"三高"患者,应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在必要时,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并按照相关指南规范进行管理。

2023中国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照护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

2023中国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照护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

2023中国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照护临床实践专家共识(全文)摘要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综合控制率较低。

改善既有的院内医疗服务,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院内院外持续的患者管理,是符合我国当前糖尿病管理需求的可行策略。

为了给各级医院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团队提供实用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SMES)实践指导,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邀请糖尿病教育管理领域多学科专家,在国内外相关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系统综述及原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我国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综合管理经验,经多次讨论形成了本版《中国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照护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共识内容包括管理目标、信息管理平台、结构与路径、结构与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针对糖尿病线下线上一体化照护临床实践模式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30条推荐意见,旨在优化管理方案,提升糖尿病管理实际效果,推动国内糖尿病教育管理领域DSMES落地。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糖尿病患病率达11.2%(i]o与此同时,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简称〃3B〃绘合控制率仅为5.6%[2],距发达国家的控制水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3]。

尽管当前国内外糖尿病管理指南已有较明确的推荐目标,但如何将指南推荐的管理策略运用在临床实践中,最大限度地落实综合管理目标,仍是糖尿病管理实践工作的重心,也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对糖尿病防治要求的体现【4】。

造成指南推荐的目标与当前临床实际管理效果差距较大的原因复杂,如何使各因素之间有效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通过在管理中增加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diabetesse1f-managementeducationandsupport,DSMES)并应用移动技术以实现持续的DSMES,可以有效应对健康改变过程中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挑战。

通过建立多学科团队可以改善工作流程,构建并执行多维度个体化管理方案;通过整合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将疾病管理有效、连续地延伸至院外,能够解决疾病在院外缺乏日常管理支持的问题。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要点21世纪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老年(≥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7.3%(2.4亿),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

其中20%以上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95%以上是2型糖尿病),45%以上的老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

糖尿病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人体损伤,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

控制糖尿病和相关代谢异常,延缓并发症及合并症给老年人健康生存带来的危害,不仅是关乎老年人也是关乎全民进人小康后如何保健康的重要议题。

一、我国老年2型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和危害回顾近40年我国多次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在糖尿病总患病率增加的同时,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也明显增加(表1)。

按2013年全国糖尿病调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糖尿病患病率为20.9%,估算2017年2.4亿老年人中老年糖尿病约有5 016万,较2008年3 538万增加近1 500万,今后30年老年糖尿病人数还会增多,成为糖尿病的主要人群。

老年人群中40%~70%患有高血压病,30%~50%患有血脂紊乱,均高于糖尿病的患病率,腹型肥胖比单纯体重指数(BMI)增高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见。

同时合并糖代谢紊乱、高血压、向心性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代谢综合征)的老年人高达30%~40%,而无上述各项者不到10%。

高血压和血脂紊乱是老年人心脑血管死亡最主要的危害因素,约72%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高血压和血脂紊乱(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的全国性评估研究,即中国3B研究),三者并存将使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倍。

随着国民寿命的延长,老年期会涉及每个人的20~30个生命年。

按现有资料估计,糖代谢异常将影响我国1亿老年人的晚年健康。

高龄老人也是多种慢性病的高风险人群,如缺少科学的防病治病行为,糖尿病所致危害不仅减少生存年,还会因失明、致残、智能障碍等使相当一部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高血压指南及中国专家共识

高血压指南及中国专家共识


极高危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即 使血压在正常或正常高值,也应在非药物治疗的 基础上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高血压降压治疗中的关键事项
改善生活方式可降低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风 ■ 减少盐、饱和脂肪酸和总脂肪的摄入
■ 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ONTARGET
Onging Telmisarta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Ramipril, or Both in patients at High Rist for Vascular Events
不应联合应用ACEI与ARB类药物 仅重度心力衰竭与蛋白尿性肾病患者可以考虑接受 ACEI/ARB联合治疗,但需密切监视其不良事件的发生。
ONTARGET
Onging Telmisarta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Ramipril, or Both in patient at High Rist for Vascular Events
解决问题? ACEI与ARB联用的优势? 实验方案:替米沙坦 替米沙坦+雷米普利 结果: 替米沙坦与雷米普利对心血管及糖尿病保护作用相同 二者联用未显示有更多的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且还伴随更多副作用:低血压、高血钾、晕厥及肾功能变 化 结论: 挑战既往对ACEI加ARB可更有益于保护肾脏功能损害的认识 在肾脏方面,ACEI与ARB二者联用尚需谨慎研究与实践
降压(血压达标)才是硬道理!
血压从115/75mmHg开始每升高20/10mmHg, 心血管事件发病危险性增高一倍。
极高危患者10年内心脑血管事件绝对风险:
若血压下降10/5mmHg,绝对风险可下降10%。 若血压下降20/10mmHg,绝对风险可下17%。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引言高血压、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和血脂异常[以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常统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3项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人数已经高达数亿,且许多患者〃三高〃并存,导致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成倍增高。

为了遏制和逆转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必须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管理。

而与3项危险因素分别单独管理相比,实行〃三高〃共管可显著减少重复管理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生良好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三高〃共管,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的规范化管理,具体计划是到2030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均提升至≥70%,治疗率和控制率持续提高,35岁及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35%.为推动〃三高〃共管的落地与实施,建议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主导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三高〃共管上下级联动体系的构建,统筹各方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循序渐进将〃三高〃共管真正落到实处。

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注于〃三高〃共管的指南或共识。

为积极推广〃三高〃共管的理念,提升临床医生的〃三高〃共管技能,我国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管理和社区医疗等领域的专家,通过广泛复习文献,结合我国临床实践,撰写了关于〃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一、我国人群〃三高〃的患病与控制现状二、〃三高"并存的危害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主要危险因素。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而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都是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有明显的聚集倾向,常常会成对或三联一起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形成'两高〃并存甚至〃三高〃并存。

中国糖尿病远程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糖尿病远程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JournaL of China-Jaf,an Friendship Hospital ,2020 Dec ,Vol.34 ,!\o.6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20 年第34 卷第 6 期323匚U国糖尿病远程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糖尿病学专家委员会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分会摘要糖尿病是最适宜远程管理的慢病,新冠疫情使糖®病远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共识针对糖尿病远程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38条推荐意见,为糖屎病远程管理提供初步规范推荐使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对患者饮食、运动、行为及药物治疗进行远程管理。

本共识制定了更适宜远程管理的药物治疗路径。

线上复诊时降糖 药物必须避免一次大幅度调整,应循序渐进,更应注重低血糖的发生及预防,教育患者掌握所用药物的副作用,积极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明确了必须终止线上复诊,启动线下就诊或急诊的情况糖尿病远程管理可以提高糖尿病管理水平,改善控制达标率。

规范化诊疗共识可以降低远程管理的潜在风险,使患者获益,减少糖尿病慢性 并发症及合并症。

关键词:糖秘病;远程管理;互联网医疗;降糖药物;生活方式干预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丨001 -0025(2020)06-0323-09doi:10.3969/j.issn.1001-0025.2020.06.001Expert consensus on telemedicine management of diabetes//Diabetes Expert Committee of National Telemedicine and Connected Healthcare Center of China ; Endocrinology and Diabetes Society, Bethune's Spirit Research Association//Journal of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2020 D ec,34 (6):323-332Abstract Diabetes is the most suitable chronic disease for telemedicine management.The pandemic of COVID-19 makes telemedicine management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is consensus puts forward38 recommenda­tions for key issues in telemedicine management of dial)etes,and provides preliminary norms for the manage­ment.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modem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tele-management of pa­tients'diet,exercise,behavior and medication.The present consensus has established a drug treatment route that is more suitable for tele-management of diabetes.During online follow-up visits,major changes of treat­ment must be avoided,and modification of treatment should he done in a stepwise manner.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of hypoglycemia,educate patients on the side effects of the drugs used,and actively report adverse reactions.In some special conditions,it is clear that online follow-up visits must be ter­minated,and offline visits or emergency visits must be initiated.The telemedicine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di­abetes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control rate.Standard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nsensus can reduce the potential risks of telemedicine management,benefit patients,and reduce chronic complications and comor­bidity of diabetes.Key words diabetes;telemedicine management;internet based medicine;anti-hyperglycemic agents;lifestyle in­tervention糖尿病属于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的慢性疾病,而目前管理模式下控制达标率不佳,急需远程管 理提高糖尿病管理水平,糖尿病治疗方案的调整 难易适中适于远程诊疗,基于此两点原因,糖尿病通讯作者:张波,E-m ail:*******************,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北京100029收稿日期:2020-1丨-18是最适合远程管理的慢病。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三高”发病率高、达标率低“三高”常合并存在,我国成年人群中,“三高”患病率为8.9%,而仅有5.6%的患者达标1。

“三高”并存时,这三项危险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产生协同作用,诱发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症过程和靶器官损害,成倍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

“三高”共管能更好地预防心血管事件,研究显示,“三高”共管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

“三高”共管路径,综合管理,个体化治疗共识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三高”共管路径、患者风险评估方法、诊断标准和管理目标值,强调早期筛查以及对患者进行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的评估和分层。

全面评价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有助于临床医师针对多重危险因素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防治决策,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总体危险。

对患者进行总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和分层后,在此基础上确立适合患者的血压、血糖和(或)血脂控制目标值,确定启动药物治疗的时机,优化治疗方案和进行综合管理。

注:ASVC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高”共管路径“三高”共管的干预策略,循序渐进,长期达标共识指出,三高共管的干预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所有患者都应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身体运动、控制体重、不吸烟、不饮酒等措施。

而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优选长效降压药物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根据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选择降压药物,实现血压达标;同时干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降低总体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

ACEI/ARB/ARNI、CCB 、BB、利尿剂均可作为一线降压药物,优选一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h血压。

注: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B,β受体阻滞剂;C,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D,噻嗪类利尿剂;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SPC,单片复方制剂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重在降低患者心肾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安全、有效、能使血糖达标并维持达标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是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药物联合中的基本用药。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综合管理
不仅关注疾病本身,还关注患者的危险因素、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 全面、综合的管理。
03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主要内容
高血压规范化诊疗
• 总结词:高血压的规范化诊疗应当遵循科学、全面、个体化的原则,通过优化治疗方案、加强患者教育、 提高依从性等方面来达到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
• 详细描述:高血压规范化诊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治疗方案; •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降压目标; • 选择适合的药物和剂量,并进行合理的配搭; •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和不良反应;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 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解读
目录
•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意义 •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核心理念 •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主要内容 •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策略与技术 •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推广与实施 •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未来展望
01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意义
04
“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策略与技术
综合性评估与诊断
01
综合病史采集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信息,以便准确评估患者
病情。
02
身体检查
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心肺功能等检查,以了解患者的身体
状况。
03
诊断性检查
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1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 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
2
针对不同患者的并发症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 措施,如控制饮食、改善生活习惯等。
3
及时跟进治疗效果,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 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注:达标的前提是安全可行;HbA1c较高者应防止高血糖症状和急性代谢紊乱
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流程图
生活方式干预
如血糖控制不达标(HbA1c >7.0 %),则进入下一步治疗
主要治疗路径 备选治疗路径
一线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
胰岛素促分泌剂或-糖苷酶抑制剂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二线药物治疗
胰岛素促分泌剂 或 -糖苷酶抑制剂
-降压疗效
-心肾脑靶器官保护作用 -对糖代谢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
–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
- 利尿剂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 b-受体阻滞剂 - -受体阻滞剂 – 钙通道阻滞剂(CCB)
糖尿病患者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对于降压药物选择的建议
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RB和ACEI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目标值建议
HbA1c水平 <6.0% <6.5% <7.0% ≤7.5% <8.0% <9.0% 使用人群 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副作用;勿需降 糖药物干预者;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新发现的糖尿病 <65岁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病,糖尿病计划妊娠 <65岁口服降糖药物不能达标合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65岁,无低血糖风险、脏器功 能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计划妊娠 已有心血管疾病(CVD)或CVD极高危 ≥65岁,预期生存期5-15年 ≥65岁,恶性肿瘤预期生存期<5年;低血糖高危人群;执行治疗方案困难者如:精神或智 力或视力障碍等;医疗等条件太差
我国现行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对此均进行了系统阐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与共识•DOI:10.3760/cma.j.issn.1000⁃6699.2012.08.003通信作者单位:20008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通信作者:彭永德,Email:pengyongde0908@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改善,糖尿病与高血压患病率均不断升高[1,2]㊂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流行趋势与糖尿病类型㊁年龄㊁肥胖以及种族等因素有关,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约占糖尿病患者30%~80%,其中30%~50%患者糖尿病初诊时已合并高血压㊂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约9240万,而合并高血压的知晓率㊁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㊂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常与其他心血管风险叠加,从而加速患者致残和死亡㊂糖尿病患者早期诊断高血压并及时降压治疗较非糖尿病单纯高血压患者获益更多,且可降低医疗成本[3]㊂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筛查和降压目标尚未统一,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管理的指南尚缺乏㊂中国的临床实践㊁社会经济环境与国际不同,且种族差异影响治疗结局㊂因此,基于循证医学结论,参考国内外指南,坚持预防为主㊁防治结合的方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及时制订‘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旨在规范及加强指导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实践,对实现糖尿病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共识中证据级别分为A:有组织完善的㊁广泛㊁随机对照研究证据的明确支持;B:有严格完善的队列研究或其meta 分析以及病例对照研究的支持性证据;C:不够严谨的对照或非对照研究的支持性证据;E:专家共识或临床经验)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断由于血压升高很难早期自我发现,因此糖尿病患者就诊时应常规测量血压并定期监测和控制血压达标,让患者在病症初期阶段就能得到必要的干预治疗尤为重要㊂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诊断界值低于非糖尿病者㊂收缩压≥130mm Hg(1mm Hg =0.133kPa)或舒张压≥80mm Hg 需择日复测血压,若复测收缩压仍≥130mm Hg 或舒张压≥80mm Hg,可确诊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C)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形成一方面由于体内胰岛素抵抗㊁糖脂代谢紊乱和凝血功能异常等共同促进血管内皮损伤和结构重塑,使外周动脉血管顺应性减退,小动脉硬化致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另一方面糖尿病初期肾小球高灌注以及高血浆容量状态,使得入球小动脉不能有效收缩,高滤过状态得不到控制,肾小管⁃小球反馈机制无法充分发挥,高容量负荷状态自身调节失效,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属于高危或极高危类型,常并发冠心病㊁脑血管病㊁外周血管病和缺血性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4],部分患者靶器官损害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须进行心脑血管病变风险评估并分层,在合理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同时严格控制血压,实施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确立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E)㊂ADVANCE 研究强化降压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减少了14%,其中心血管死亡显著下降18%(C)㊂HOT 研究糖尿病亚组分析,达到较低舒张压水平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显著降低(C)[5]㊂UKPDS 研究严格控制血压组(平均血压为144/82mm Hg)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率下降24%,微血管病变下降37%,心肌梗死下降44%(A)[6]㊂糖尿病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血压波动幅度大,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增加了降压治疗的难度,需注意测量立位血压㊂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压昼夜节律的显著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过低或过高,隐匿性夜间高血压容易漏诊,使心㊁脑㊁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显著增加(C)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压控制不佳的因素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疾病㊁患者和临床医生三个方面㊂疾病方面:在INSIGHT 研究中与非糖尿病的单纯高血压患者比较,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需要多种抗高血压药联合降压,降压后平均血压相对偏高,更易出现药物耐受(A)㊂胰岛素抵抗㊁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㊁肾动脉狭窄和血流动力学因素等机制是患者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㊂患者方面:糖尿病患者对血压管理和冠心病风险的认知缺乏,潜意识减少医疗花费以及担心药物不良反应等原因导致患者不能坚持用药和随访㊂糖尿病患者的亚临床抑郁症患病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患者体力活动较少,对药物的依从性较差(C)㊂临床医生方面: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均已归入高危或极高危组,而医生对患者血压管理认识远不如控糖㊂在血压不达标患者随访中未能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是患者血压不能达标的重要原因㊂另外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应注意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可能(E)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防治一㊁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导,即祛除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易患因素,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研究证实一级预防可㊃416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年8月第28卷第8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August 2012,Vol.28,No.8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糖尿病发病率下降50%;二级预防是指对已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早诊断㊁早治疗和早达标,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即全面系统规范管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兼顾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保护靶器官免受损害,延缓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病残或死亡㊂二㊁治疗策略和原则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目的是最大程度减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㊂强调在控制血糖基础上积极降压治疗,治疗重点从 越低越好”到 越早越好”,同时包括控制蛋白尿,应在起始治疗6~12个月内,蛋白尿水平下降30%以上㊂降压治疗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㊁优选长效制剂㊁联合用药和个体化原则㊂初始治疗采用较小治疗剂量,根据病情逐步调整,避免过快㊁过度降低血压㊂优选长效制剂有效和缓平稳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减少血压昼夜波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㊂联合用药以加强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在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B)㊂根据患者血压水平㊁并存的靶器官损害情况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注意患者经济情况㊁药物耐受性㊁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个体化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E)㊂三㊁降压起始治疗和目标分层管理1.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基线血压水平明显影响患者临床治疗获益,应合理启动降压药物治疗㊂对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收缩压130~139mm Hg或舒张压80~89mm Hg)可仅接受生活方式干预,若3个月后血压仍不达标,则加用降压药物治疗(E);但若已存在靶器官损害(如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㊂若糖尿病患者收缩压≥140mm Hg或舒张压≥90mm Hg,除生活方式管理外,同时予降压药物治疗(A)㊂2.降压目标的分层管理美国糖尿病学会(ADA)[7,8],欧洲心脏和高血压学会(ESC 和ESH)[9]和国际肾脏基金会(NKF)等[10,11]均提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靶目标值低于130/80mmHg㊂然而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如HOT,UKPDS,IDNT,MICROHOPE[12],PROGRESS及ADVANCE等积极降压组患者至随访结束时平均收缩压均未降低到这一水平㊂ACCORD降压分支研究带来了对降压目标的新思考,发现强化降压(收缩压<120mm Hg)较之常规降压(收缩压<140mm Hg)患者未进一步获益,而不良事件反而显著增加㊂然而对其二级终点进一步分析显示强化降压组患者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㊂考虑到我国人群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因此严格控制血压水平,降低卒中致残致死率对于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㊂基于循证医学结论,我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个体化管理策略,评估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性别㊁年龄㊁体重㊁吸烟史及脂代谢紊乱等)及靶器官损害,应分层管理降压治疗的靶目标值㊂对于糖尿病病史较短㊁一般健康状况良好㊁无明显大血管病变且较为年轻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 Hg,同时基于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应答,较高或较低的舒张压目标可能是合适的(C)㊂对于高龄(65岁以上)㊁健康状况较差㊁已发生靶器官损害甚或伴严重冠心病患者,严格血压控制可能会因脏器血流灌注压不足而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在强调收缩压达标<130mm Hg的同时避免过度降低舒张压<90mm Hg(E)㊂合并急性脑卒中若不伴严重心功能不全㊁主动脉夹层㊁高血压脑病等情况,一般早期不主张积极降压,过度降压会减少脑血流量,除非出血型脑卒中收缩压>180mm 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 Hg,应选用静脉短效制剂逐渐把平均动脉压控制在110 mm Hg或目标血压为160/90mm Hg(C);缺血性脑卒中收缩压>180mm Hg或舒张压>100mm Hg,或准备血管内溶栓收缩压>185mm Hg或舒张压>110mm Hg,24h内血压降低15% (C)㊂合并慢性肾病目标血压<130/80mm Hg,如果尿蛋白≥1g/d时,则目标血压<125/75mm Hg,透析患者目标血压为135/90mm Hg(E)㊂妊娠糖尿病患者目标血压为110~ 129/65~79mm Hg,以减少胎儿生长发育障碍风险(E)㊂四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图1)1.非药物治疗非药物疗法是降压治疗基本措施,不仅能降低血压,而且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㊂包括调整膳食结构㊁减少钠盐摄入㊁戒烟限酒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㊁控制体重㊁规律适度的运动和心理疏导等(B)㊂2.药物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管理常常很难单用一个药物控制,常用的五类降压药物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㊁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㊁钙拮抗剂(CCB)㊁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的降压效果并无显著差别㊂综合考虑疗效㊁靶器官保护㊁安全性㊁依从性以及代谢影响等因素,坚持个体化治疗准则,依据循证医学证据选择药物临床适应证,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实施不同的降压方案㊂(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CEI或ARB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初始降压药或基础用药,两者联合没有带来更多收益,目前不推荐两者联合应用㊂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降压作用,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㊂ARB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松弛血管平滑肌而降低血压㊂合并双侧肾动脉狭窄和妊娠禁忌使用ACEI和ARB㊂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ACEI或ARB可改善动脉内皮功能,减少尿微量白蛋白㊁延缓肾脏损害的进展,因而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B)[13]㊂在ALLHAT试验糖尿病亚组分析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27个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中,ACEI和ARB均有独立于血压水平的肾脏保护作用(B)[14,15],在糖尿病肾病早期,可减少尿蛋白㊁延缓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进程,当肾功能衰竭时,该保护作用消失或减弱,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一般不再选用ACEI类药物(C)㊂(2)CCB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通道发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代谢无不良影响㊂降压作用不受高盐饮食影响,尤其适用于我国盐敏感性高血压㊂包括两个亚类,二氢吡 注:eGFR: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1mm Hg=0.133kPa;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CCB:钙拮抗剂图1 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用药诊治流程啶类钙拮抗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㊂CCB类可与其他四类降压药联合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致心悸㊁面部潮红㊁踝部水肿等㊂二氢吡啶类CCB慎用于心动过速与心力衰竭患者㊂非二氢吡啶类CCB避免用于房室传导阻滞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老年糖尿病患者㊂HOT和ALLHAT结果证实长效CCB制剂降压疗效好,同时有效地控制晨峰高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B)㊂CCB类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和抗动脉粥样硬化功能,可有效降低卒中事件发生率,但在预防心力衰竭事件方面逊于ACEI/ARB (C)㊂二氢吡啶类CCB使入球小动脉扩张,不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可与ACEI或ARB联合应用进一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E)[16]㊂合并急性脑卒中时,CCB 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可能增高颅内压,应慎重选用(E)㊂(3)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㊁减慢心率㊁抑制心肌收缩力发挥降压作用㊂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伴快速性心律失常㊁冠心病(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后)㊁慢性心力衰竭㊁交感神经活性增高(高血压发病早期伴心率增快者㊁社会心理应激者㊁围手术期高血压等)以及高血流动力状态(如甲亢)患者㊂β受体阻滞剂对糖㊁脂代谢具有潜在不良影响且可能增加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C),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一般不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可慎重选用小剂量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与ACEI或ARB联合治疗(C)㊂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合应用可能对糖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应尽量避免(C)㊂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随剂量加大,其选择性将会降低,使其不良反应与非选择性药物相似,同时可掩盖低血糖症状,故建议小剂量使用(C)㊂常见不良反应有疲乏㊁肢体冷感㊁激动不安及胃肠不适等㊂长期应用者突然停药可致血压反跳性升高,伴头痛及焦虑等撤药综合征表现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㊁哮喘患者为禁忌证,慢性阻塞型肺病㊁运动员㊁周围血管病慎用㊂β受体阻滞剂与长效二氢吡啶类CCB联合,可获得协同降压作用,同时抑制CCB引起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C)㊂从靶器官保护角度,β受体阻滞剂与ACEI或ARB的联合,ACEI或ARB对糖代谢的有利作用可部分抵消β受体阻滞剂对糖代谢的潜在不利影响(C)㊂(4)利尿剂通过利钠排尿㊁降低高血容量负荷发挥降压作用㊂包括噻嗪类利尿剂㊁袢利尿剂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㊂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30ml㊃min-1㊃1.73m-2时选用噻嗪类利尿剂,eGFR<30ml㊃min-1㊃1.73m-2时选用袢利尿剂(C)㊂常用的噻嗪类利尿剂主要是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㊂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对代谢影响很小,吲达帕胺除利尿作用外还有钙拮抗作用,对心㊁脑有保护作用(C)㊂左室功能减退或心衰患者,可联合利尿剂治疗㊂保钾利尿剂如阿米洛利㊁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与其他降压药如ACEI或ARB合用时需注意发生高钾血症的风险㊂螺内酯长期应用可能导致男性乳房发育㊂大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应用可致糖脂代谢紊乱㊁电解质失衡㊁高尿酸血症和肾脏血流灌注受损(C)㊂INVEST研究提示在CCB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尿剂可剂量依赖性增加新发糖尿病发生率(C)[17]㊂ALLHAT研究也发现与ACEI治疗组相比,利尿剂治疗组新发糖尿病危险性增高40%~65%(C)㊂需要指出的是噻嗪类利尿剂对糖脂代谢的不良影响呈剂量依赖性,与血钾降低水平密切相关㊂SHEP试验显示利尿剂治疗后血钾水平较基线降幅大于0.5mmol/L才会增加新发糖尿病,而应用小剂量利尿剂如氢氯噻嗪12.5mg/d后低血钾发生率低于5%㊂在ACEI/ARB治疗后血压仍未达标时,联合应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有助于增加降压效果还能减轻利尿剂对血钾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弱对糖代谢的不良作用(E)㊂迄今为止,尚缺乏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大规模临床对照试验证据,由于利尿剂对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影响尚有待更多论证,因此不推荐将此类药物作为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一线治疗(E)㊂(5)α受体阻滞剂不推荐作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常规治疗,仅对重症或顽固性高血压,应用ACEI/ARB㊁CCB和利尿剂治疗后血压仍不能达标或不能耐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此类药物㊂不良反应主要是体位性低血压,治疗应使用控释制剂,从小剂量开始,睡前服用,依据患者治疗反应逐渐增加剂量,并监测立位血压㊂ALLHAT研究显示,在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α受体阻滞剂减少心血管终点事件危险性的作用弱于其他药物(C)㊂另外,α受体阻滞剂不能减轻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产生㊂对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可以松弛前列腺平滑肌,缓解排尿困难,但是易发生首剂反应和耐药现象,所以仅适于短期使用,即使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不应单用α受体阻滞剂进行降压治疗(C)㊂(6)降压药物联合治疗HOT研究表明联合用药的必要性,超过70%糖尿病患者需要2种或2种以上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联合治疗㊂Meta分析提示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平均需要3.2个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才能达到目标血压,若患者血压水平超过目标值20/10 mm Hg,建议直接启动联合治疗(B)㊂联合用药的优势在于考虑到患者的基线血压水平,密切关注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靶器官损害情况基础上,应用多种不同机制联合降压,达标率高,同时不良反应少,更有利于靶器官保护,阻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降低总死亡率㊂具体实施还需视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㊁药物耐受性㊁并存疾病等情况而定㊂联合用药策略摒弃了以往从单药小剂量开始治疗的模式,对于血压明显升高或高危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ACEI或ARB与CCB联合治疗有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发挥更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ACEI或ARB可阻断CCB所致反射性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和心率加快的不良反应,同时扩张静脉改善回流,减轻踝部水肿,推荐启动阶段以ACEI或AR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E)㊂ACEI或ARB与CCB联合治疗血压仍不能达标时可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同时减弱利尿剂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的不利因素㊂若患者存在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疾患,可考虑将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作为联合用药㊂二氢吡啶类CCB具有的扩张血管和轻度增加心率的作用,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及减慢心率的作用㊂非二氢吡啶类CCB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可诱发或加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应避免联合应用㊂联合应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或罗格列酮等)可协调控制血压㊂对联合胰岛素降糖治疗的患者,应严格避免因重度低血糖而引发的急性血压升高㊂3.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更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具体病情权衡利弊后再制定治疗方案,冠心病高危患者强调舒张压控制但不低于60mm Hg,避免过度降低舒张压,脑卒中高危患者强调收缩压控制达标㊂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遵循平稳缓慢适度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血压波动,根据患者对降压药反应情况调整剂量或治疗药物种类,逐步降压达标㊂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属于高危人群[18],收缩压在130~139mm Hg或者舒张压在80~89mm Hg的患者,可以进行3个月的非药物治疗,如血压不达标则开始药物治疗㊂血压≥140/90mm Hg或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应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E)㊂伴有肾脏疾病目标血压降至130/80 mm Hg以下,脑卒中后患者血压目标放宽至140/90mm Hg或更高水平(E)㊂由于老年患者常同时存在血脂代谢紊乱和(或)靶器官损害,临床特征复杂,在强调降压达标的同时,需注意伴随疾病的影响并加强靶器官的保护,若降压过程中出现头晕㊁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灌注不足症状时应及时减少降压药物剂量,避免过度降低血压导致靶器官损害[19,20]㊂4.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通常并存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吸烟㊁超重㊁肥胖㊁缺乏运动㊁精神紧张㊁微量蛋白尿及脂代谢紊乱等,因而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不仅需要合理控制血糖㊁血压,还应积极干预其他危险因素[21],将降压治疗重点人群从已合并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向亚临床血管病变患者转变,努力降低患者心血管系统总体风险㊂参见2010年‘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2]㊂总 结当前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流行形势日趋严峻,临床实践中需依据疾病的防治指南或共识作为基本原则或参考,而每位患者的病情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盲目遵循或机械套用,应根据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㊁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疾病等具体情况全面考虑,兼顾患者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合理选择并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远期心㊁脑血管事件及总死亡风险㊂参加 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讨论的专家名单彭永德㊁宁光㊁赵家军㊁高鑫㊁洪天配㊁单忠艳㊁陈璐璐㊁李彩萍㊁王卫庆㊁苏青㊁丁晓颖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等参 考 文 献[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579⁃616.[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增录12b⁃1⁃增录12b⁃36. [3]CDC Diabetes Cost⁃effectiveness Group.Cost⁃effectiveness of intensiveglycemic control,intensified hypertension control,and serum cholesterol level reduction for type2diabetes.JAMA,2002,287:2542⁃2551.[4]Beckman JA,Crenger MA,Libby P.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sis:epidemiology,pathophysiology,and management.JAMA,2002,287: 2570⁃2581.[5]Hansson L,Zanchetti A,Carruthers SG,et al.Effects of intensiveblood⁃pressure lowering and low⁃dose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HOT)randomised trial.HOT Study ncet,1998,351:1755⁃1762.[6]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Group.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risk of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type2 diabetes:UKPDS38.BMJ,1998,317:703⁃713.[7]Arauz⁃Pacheco C,Parrott MA,Raskin P,et al.Hypertensionmanagement in adults with diabetes.Diabetes Care,2004,27(Suppl1):S65⁃S67.[8]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Position Statement).Diabetes Care,2005,28(Suppl1):S4⁃S36.[9]Volpe M,Tocci G.2007ESH/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hypertension,from theory to practice:global cardiovascular risk concept.J Hypertens suppl,2009,27:S3⁃S11.[10]Williams B,Poulter NR,Brown MJ,et al.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of hypertension:report of the fourth working party of the British Hypertension Society.J Hum Hypertens,2004,18:139⁃185. [11]Rodbard HW,Blonde L,Braithwaite SS,et al.American Association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medical guidelines for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Endocr Pract,2007,13(Suppl1):1⁃68.[12]Heart Outcomes Prevention Evaluation Study Investigators.Effects oframipril on cardi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results of the HOPE study and MICRO⁃HOPEncet,2000,355:253⁃259.[13]Weber MA,Julius S,Kjeldsen SE,et al.Blood pressure dependent andindependent 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clinical events in the VALUE ncet,2004,363:2049⁃2051.[14]Whelton PK,Barzilay J,Cushman WC,et al.Clinical outcomes in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f type2diabetes,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concentration,and normoglycemia: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ALLHAT).Arch Intern Med,2005,165:1401⁃1409.[15]ALLHA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Major outcomes in high⁃risk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or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vs diuretic: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 (ALLHAT).JAMA,2002,288:2981⁃2997.[16]Nathan S,Pepine CJ,Bakris GL.Calcium antagonists:effects oncardio⁃renal risk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Hypertension,2005,46: 637⁃642.[17]Denardo SJ,Gong Y,Nichols WW,et al.Blood pressure and outcomesin very old hypertens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an INternational VErapamil ST⁃Trandolapril(INVEST)substudy.Am J Med,2010,123:719⁃726.[18]Dahlöf B,Lindholm LH,Hansson L,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the Swedish Trial in Old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STOP⁃Hypertension).Lancet,1991,338:1281⁃1285.[19]Aronow WS,Fleg JL,Pepine CJ,et al.ACCF/AHA2011expertconsensus document on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J Am Soc Hypertens,2011,5:259⁃352.[2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2,4:31⁃39.[21]Gaede P,Vedel P,Larsen N,et al.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and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N Engl J Med, 2003,348:383⁃393.[22]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糖尿病患者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177⁃1183.(收稿日期:2012⁃07⁃16)(本文编辑:朱鋐达)㊃816㊃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年8月第28卷第8期 Chin J Endocrinol Metab,August2012,Vol.28,No.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