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3.选择一个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及传承意义,撰写一篇研究报告,不少于1000字。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一个传统文化继承的成功案例,阐述其成功原因及对其他传统文化传承的启示,不少于800字。
5.家族文化调研:采访家人或亲朋好友,了解家族中的传统文化传承现象,如家族姓氏、家训、传统节日习俗等,整理成一篇调研报告,不少于800字。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采访传统文化传承人等。
(2)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推荐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文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总结反思: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巩固知识。
3.教学评价设计: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小组合作等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论文、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运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继承的途径和现实意义。
3.利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对中西方传统文化进行对比,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和心理上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再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浓厚,有探究的欲望。但由于知识水平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学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内涵和途径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当前社会环境中,多元文化交融,学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程度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5-2016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材分析(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本框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了什么是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三)本框题地位: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才能更好的发展。

所以如果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正确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2学情分析(一)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通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二)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本课学习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高二学生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

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3.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评价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批判性继承;
5.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面对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学生需要学会理性判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2.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4.实践活动,内化素养: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的第四章第一节“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艺术、建筑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这些图片中的文化现象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1传统文化的继承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4.1传统文化的继承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3.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传统文化传承者、社区工作者等,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思考传统文化继承的问题。
(二)问题导向

1.我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如“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什么?”,“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影响?”,“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1.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影响,通过观察、调查、采访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通过交流和合作,促进对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深入思考。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思考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我布置一项实践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并尝试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通过欣赏、学习、实践等方式,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2.对于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引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寻找相关的信息和答案。通过自主学习,students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继承的实际案例,如某些社区的传统文化传承项目、传统文化艺术团体的活动等。通过分析这些案例,students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继承的实际情况和方法。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同时,我将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传统文化展览、影像资料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政治: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A.相对稳定性B.鲜明民族性C.较强融合性D.明显渗透性
解析A。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根据材料理解,应选A项,不选B项。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如针灸、京剧、书法等,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其独特的风采。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却内涵。(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政治: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政治: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1、立足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结合和谐高效课堂的具体要求。

2、采用新材料、新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重视知识的生成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3、按照问题引路、自主探究、合作探讨、教师点拨、拓展延伸的环节设计。

二、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一)本框在全课中的地位作用第四课和第五课探究的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言,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而言,创新离不开继承,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所以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前提,在推动文化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本框主要内容:1、传统文化面面观(1)文化具有继承性(2)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3)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4)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传统思想对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2、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三)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文化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的态度(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成为自觉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全面的观点评价传统文化,自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乐等,为学生创设丰富的传统文化氛围。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4.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和智慧。
(二)问题导向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包括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等。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性观点。
3.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对小组讨论进行指导和点评,确保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会承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既深入又浅出,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寓言或引用名人的名言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详细讲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现实生活提供智慧支持。
4.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讲授新知
1.传统文化的内涵:详细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高中政治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江西省吉安市第四中学高中政治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材分析】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何要继承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内容与现实联系超级密切,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学情分析】在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很多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咱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设计思路】本框题在设计上遵循诱思探讨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做到把理论性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让学生充分熟悉和感受章丘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其领悟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针对已有的学情和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及通过“创设情景激学导思——设疑探讨引议释疑——迁移拓展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地探讨、讨论问题,使能力得以培育和提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擅长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2. 进程与方式目标: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蓄入手,通过丰硕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熟悉。

开展探讨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讨、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而且能学以致用。

进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表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政治:2.4.1《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政治:2.4.1《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2.4.1《传统文化的继承》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其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重要意义。

(3)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懂得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理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1)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2)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3)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要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重点难点】1.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3.传统文化的特点【自主学习】知识点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国家:(2)个人: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当堂达标】1.传统文化是指:①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②产生于过去,打上历史烙印的文化③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④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D.②③④2.“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这说明文化具有:A.积累性 B.稳定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3.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说法正确的是①结构体系独特②艺术造型优美③艺术装饰丰富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是①传统习俗②北京故宫、长城③张家界自然风景区④《论语》⑤达芬奇《最后的晚餐》⑥延安宝塔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5.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A.相对稳定性B.鲜明民族性C.较强融合性D.鲜明渗透性6.张岱年说:“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政治: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政治: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2006年6月10日,中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将被确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遗产日?(政府重视保护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1、传统习俗请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中国习俗吗?(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以端午节为例。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遭到楚国当朝权贵排挤,而在政治上不得志。

楚国灭亡后,屈原为表达对楚国的忠诚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人们担心屈原的尸体被江中的鱼给吃掉,于是往江中投入饭团喂食,以保住屈原的尸体。

)P40探究——你能说说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2、传统建筑中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即使是汉族,在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建筑风格。

你所知道的传统民居有哪些?(蒙古包、竹寨、窑洞、苏州园林、上海石库门、周庄水乡建筑、北京四合院。

)现在的北京城是700多年前的元代开始兴建的。

正规的四合院是坐北朝南,由北房、南房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并由此而得名。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大家知道北京的四合院展现了哪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吗?(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符合儒家的礼教思想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2.能力层面:学生在分析、评价传统文化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学生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可能导致情感认同度不高。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4.价值观:学生在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时,可能产生困惑。本章节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阅读一本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如《论语》、《庄子》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结合课本内容,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制作一份PPT,展示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的现状和成果,时间为5-10分钟,要求内容丰富、观点明确、图文并茂。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到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创新。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掌握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又要创新。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生活,提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本章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 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1.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1)课程标准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2)课程标准解读从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学习要求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

显性要求是“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这就要求学生知道传统文化的特点,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这是课程标准中的隐性要求。

从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来看,第一分句的行为动词是“解析”,意为“解释、分析”,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分析说明,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并归纳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分句行为动词是“阐述”,意为“阐明陈述,详细的解释,述说”,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理解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态度,身体力行传承传统文化。

2.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本框题所在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入文化内部,对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本框题承接第三课,围绕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继续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

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利于学生身体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教学难点是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如何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

内容结构:本框共三目,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主要是通过展示生活中传统文化片段,让学生体验什么是传统文化,感悟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讲述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

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阐述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3、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初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关注文化生活,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现象,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2:4.1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货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传统文化的继承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学难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作用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3、传统文化的特点:(1)继承性(2)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而具体内容因时而变。

(3)鲜明民族性: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作用:5、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四、本课使用的资源1、三大国粹:京剧、中国书画、中医材料一: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

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材料二: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

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讲究用国画笔,用墨,使线、墨、色交相辉映,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为"托物喻情,画中有诗",情、画、印融为一体。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简介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4.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目的: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初步认识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特点步骤:1.教师进入课堂,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特点,如中国的茶文化、古琴文化、书法文化等2.在展示过程中,向学生简单讲解每个方面的文化内涵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出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及价值2.知识学习和理解(20分钟)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当代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传统文化方法:集体讨论、个人思考和问答交流等多种方式步骤:1.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集体讨论,讨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2.教师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采用问答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3.教师让学生个人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想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传统文化3.实践活动和探究(25分钟)目的: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更好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为继承传统文化奠定基础方法:小组合作和个人参与步骤:1.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探究和研究2.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历,设计实践活动3.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打下基础4.综合评价(10分钟)目的:通过综合评价,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方法:个人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步骤:1.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2.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强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指导课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利用课堂时间让个别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传统文化面面观
(导入)张岱年老先生的话引出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
也许我们许多同学对青花瓷并不熟悉,但这种传统艺术品却与我们古老的文明的国度有着不解之缘,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几百年间,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传,青花瓷不但没有灰飞烟灭,却因其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某些人陶醉、歌唱……
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歌中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加上周董含糊的哼唱,一种超凡的意境盎然而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在这之前,请大家留意: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讨论。

师:提问并归纳总结。

“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
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首佳作。

综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从周杰伦的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上述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

这就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

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

设问:从“孝”的演变,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也就是说,“孝”这种中华传统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即尊敬长辈,但具体内涵却因时而变――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级思想,顺应社会生活,强调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与孝顺。

(3)作用的双重性
通过以上对“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

(过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展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
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
设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学生:思考,出谋献策。

师:总结归纳。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地继承,做到“移风易俗,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