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及其存在的问题
舆情应对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舆情应对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一、主要问题1.信息传播速度快: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这给舆情应对带来了挑战,因为错误信息或不实信息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导致不准确的舆论。
2.流言与谣言泛滥:在信息爆炸时代,流言和谣言很容易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虚假信息、夸大事实以及无责任推断可以误导公众和损害个人或组织声誉。
3.舆论引导困难:由于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以及个人意见表达空间的增加,公众舆论变得多样化且参差不齐。
各种观点在争议话题上相互碰撞,在推动正确认知和引导合理声音方面存在困难。
4.缺少科学数据支持:在处理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时,舆情应对常常缺乏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赖于已有经验和直觉进行决策可能会引发无效行动或导致进一步危机升级。
5.应对策略不合理:许多组织和个人在舆情应对时缺乏明确的策略和方法,缺乏有效分析、把握和引导舆情。
这导致处置措施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增加局势危机。
二、建议1.及时回应与澄清:面对舆情危机,组织方应当第一时间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及时回应公众关切以避免谣言传播。
与此同时,有必要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积极进行澄清解释,确保真相传达到公众。
2.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建议组织建立定期监测舆情的机制,借助专业工具对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实时监控。
通过分析和预警,能够迅速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与修复。
3.配备专业团队:为了更好地应对舆情危机,在组织内部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团队是非常必要的。
该团队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危机处理经验以及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能迅速响应、处理和解决各类舆情问题。
4.加强合作共享:在面对重大舆情事件时,组织方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媒体机构以及专业的公关外包公司进行合作,共同研究与处置。
信息分享、资源调配与经验借鉴能够提高应对效率和准确性。
5.推动科学研究:在舆情应对中,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机构应该增加对舆情应对领域的投入,开展科学研究,并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舆情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一、引言舆情处理是指对社会公众对某一特定事件、问题或机构的看法和评价进行管理和应对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舆情问题愈发重要,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目前舆情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二、主要问题1.信息来源不准确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不同媒体、自媒体以及个人都可以自由发布信息。
这样一来,信息的准确性常常受到质疑。
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给舆情处理带来了极大困扰。
2.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测工具在庞大而复杂的互联网空间中,准确监测并筛选有关事件或机构的舆情变化非常困难。
现有工具多数只能根据关键词搜索信息,无法全面反映民意变化,导致处理结果不尽如人意。
3.应对策略滞后面对日益复杂和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企业或机构采取应对措施常常滞后。
管理者在舆情出现后才开始应对,往往会导致危机的扩大和处置不当。
4.忽视公众意见舆情本质上是由公众的意见和互动所构成。
然而,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许多企业或机构往往忽视了公众意见,未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进而导致关系恶化。
5.缺乏专业人才舆情处理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监测、分析和应对。
然而,当前专业舆情工作者的数量有限,更重要的是缺乏全面发展的培养机制和体系。
这使得有效处理舆情变得更加困难。
三、建议措施1.建立信息验证与传播标准针对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的问题,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联合制定严格的信息验证标准,并拓展信息发布渠道以提供权威性来源。
此外,在教育领域加强培养大众辨识真假信息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2.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为舆情处理提供更全面、精准的监测方法。
政府和科技公司应积极研发智能化舆情监测工具,提高信息筛选与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3.建立预警机制与应对流程对于突发事件或危机舆情,企业和机构应设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流程。
及时的反馈和快速的决策是成功处理舆情的关键要素,以避免舆情扩大化。
4.加强公众参与与沟通企业或机构在处理舆情时必须紧密联系公众,并切实回应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特定事件或议题表达的意见、观点和情绪。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成为了个人表达意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随之而来的舆情管理问题也开始显现。
本文将探讨当前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舆情管控面临的问题1.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传播互联网时代让信息传播变得极其便捷,大量信息源源不断地涌现,导致消息泛滥,难以辨别真伪。
虚假信息也屡屡充斥网络空间,给公众带来困惑和混淆。
2.群体性事件引发舆论风暴网络上任何一个小小事件都可能因为广泛传播而迅速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一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就可能形成舆论风暴,产生诸如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困扰。
3.监管手段滞后于技术发展技术迅猛进步使得网络平台越来越复杂多样化,而舆情的监管手段相对滞后。
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技术手段,使得舆情管控变得困难重重。
4.舆情管理流程不够完善当前一些舆情管理流程存在问题。
例如,内外部机构沟通不畅、信息高度集中以及信息过滤等环节不到位,这导致了处理反应迟钝、疏漏等问题。
三、应对舆情管控的对策1.建立虚假信息识别机制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筛查和鉴别。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重点打击虚假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
2.加强预警与预测机制通过搭建全球性或地区性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并借助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分析用户言论数据,在事件发生前就能及时发现舆情动向,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3.提升公众素质与媒体责任感教育公众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同时,媒体应更加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及时澄清谣言。
4.深化内外部协作机制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网络平台等多方参与的舆情管理协作机制,共享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
加强内外部沟通协调,提高信息共享与处置效率。
5.优化舆情管理流程完善以人为核心的舆情管理流程,并提供系统化、标准化的培训和指导。
舆情风险点和存在的问题
舆情风险点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舆情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舆情风险有可能对公司、组织甚至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准确识别和管理舆情风险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舆情风险的几个主要点,并分析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所面临的挑战。
一、虚假信息传播与误导性言论信息爆炸时代,虚假信息传播异常迅速。
恶意机构或个人散布虚假信息可以迅速引发负面影响,危及企业声誉。
同时,误导性言论也会给公众带来困惑和误导。
缺乏信息核实机制使得这些虚假消息很容易产生混淆效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网络平台监管机制和提高公众媒体素质。
建立专业化的事实核查团队,加强对互联网上认证账号和发布者的管控力度,能够及时发现并屏蔽虚假信息传播源头。
此外,提供更多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替代虚假信息也是必要的。
教育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可以提高舆论的质量与精准度。
二、炒作和网络暴力在社交媒体上,有时会有人借机制造炒作事件或发布攻击性言论。
这类事件可能会恶化舆情氛围,导致进一步争议和冲突。
网络暴力也随之而来,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
为了有效遏制这些问题,相关平台需要加强审核及管理措施,并依法追究相关违法分子的责任。
同时,将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服务,保护受害者合法权益。
三、舆情流布速度和影响范围扩大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舆情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增加。
消息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并且被广泛转发讨论。
这使得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其影响范围很可能扩大到无法控制的程度。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及时发现并跟踪舆情传播的渠道,及时回应和管控。
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在正事事件中积累良好的声誉,为负面舆情做好预防工作。
此外,公关团队需要设定并执行能够敏锐捕捉问题、快速反应的危机管理计划。
四、差评和投诉处理在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表达不满和投诉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并且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一条不当处理或回应不及时的差评可能会对企业形象产生重大伤害。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介绍舆情处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于一件事物或事件持有的态度、看法和评论。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轻松获取大量信息,形成自己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观点,并通过互联网交流传播。
而舆情处理则是指针对这些公众意见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为企业、政府等提供决策参考。
二、当前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虽然舆情处理非常重要,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信息源不准确:由于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谣言和不实消息,无论是早期采集还是后期分析,在数据来源上都面临挑战。
整理出一个可靠的数据来源至关重要。
2.反应速度慢:由于信息传播迅速,并且很多时候危机都突如其来,在第一时间作出积极回应尤为必要。
但往往在庞大体系下整合资源比较困难,导致反应速度不够快。
3.缺乏专业能力:虽然对外宣传部门专业知识广泛,但舆情处理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全方位和长期性的研究。
很多地方因为缺少专业人员,导致处理舆情时经验不足。
4.单一渠道推送:注重新闻传媒对于舆论引导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公司普遍使用新媒体平台并忽视了信息集散系统建设和线上敏感点掌控度提升,并且对外视频闭路系统覆盖率也相对滞后。
三、改进问题的建议为了提高舆情处理工作效果,我们可以:1.加强信息质量监测:针对网络谣言和不实消息,在数据采集及分析阶段增加筛选机制,选择可靠性较高的数据源,并结合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进行内容识别与判断。
2.优化决策流程:建立健全紧急事态反应机制,减少冗余环节;并通过数字化协同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提高危机管理部门效能。
构建有效灵活庞大知识共享交流平台,并通过国内西文资讯相互交叉验证清华风险消费所里企业爬虫监控软件进一步完善,实施危机应对。
3.培养专业人员:加强相关领域的教育培训和研究,招聘更多有舆情处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并建立与学界合作共同开展舆情研究项目。
同时,注重激励机制和知识分享,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于舆情处理工作。
4.多渠道推送:通过社交媒体、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多样化的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公众。
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舆情处置存在的问题1. 信息量巨大: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普及,舆情信息的爆发式增长给舆情处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大量的信息涌入,舆情处置人员很难及时捕捉到重要信息,导致无法做出准确的反应。
2. 信息真伪难辨:网络上泛滥着各种虚假信息和谣言,这让舆情处置变得更加困难。
虚假信息通常通过夸大、歪曲事实以及造谣传播,一旦被认可并引起公众关注,就会对组织或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正确判断真伪,并有效进行处置,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
3. 多渠道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单一渠道的传播方式,现代社交媒体让舆情在多个平台上迅速传播。
从微博到微信、从贴吧到论坛等等,每个平台都有独特的用户群体和特点。
这样多维度多角度的传播模式让组织或企业很难掌握全局和有效应对。
4. 用户参与度高: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在于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和用户参与度的高。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对舆情处置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对于负面言论的处理,需要权衡用户言论自由和言辞过激带来的不良后果,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进行处理。
5. 专业知识缺乏:在舆情处置中,一些组织或企业可能缺乏足够专业知识。
舆情需要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问题制定相应策略,对于新兴媒体平台和技术工具也需要掌握才能更好地进行处置。
因此,组织或企业需要培养更多专业人士以应对舆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二、舆情处置面临的困难1. 时间压力:舆情往往需要实时反应和快速回应,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然而,在信息量巨大且传播速度极快的互联网时代,要想及时捕捉并快速评估舆情信息是一项巨大挑战。
处理一个个突发事件所需耗费时间精力,也增加了舆情处置人员的工作压力。
2. 组织协调难度:在组织内部,舆情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
涉及到公关、法律、媒体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
然而,由于规模庞大以及信息传递的延迟性和不准确性等原因,组织协调难度提高,进而影响了舆情处置效果。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舆情工作在信息时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能够反映社会民意,还能够帮助企业、政府等各个机构进行风险防控。
然而,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舆情工作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就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信息源不准确及失真1. 海量信息下寻找准确性:互联网上信息泛滥,大量谣言和虚假信息充斥其中,舆情部门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判断和核实消息是否真实可信。
2. 失真现象频繁:在新闻报道中,由于信息采集、传递过程中的主观性以及媒体自身利益诉求等原因,舆情工作所获取到的信息可能会被加工、修饰甚至篡改,导致失真。
对策:1. 建立数据过滤与验证机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验证,确保获取到的信息经过筛选后具有可信度。
2.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加强培训,提高员工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专业素养,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可靠。
二、舆情监测与预警不及时1. 监测覆盖范围狭窄:舆情部门通常只关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点话题,忽视其他渠道的信息传播,导致对社会意见和舆情形势的判断片面。
2. 预警机制薄弱:由于人力资源有限以及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等原因,很难实现对舆情形势的全面、实时监测,进而无法进行及时预警。
对策:1. 拓展监测渠道:除了社交媒体平台外,加强对传统媒体、论坛、博客等其他渠道的监测与分析,全方位掌握舆情动态。
2. 借助技术手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构建来实现对舆情信息的即时监测与预警。
三、应对危机公关不够精准1. 对口回应能力差:在危机事件中,舆情部门未能准确把握事件发生背景和内涵,导致公关应对策略不够精准、回应效果欠佳。
2. 情绪引导不当:在面对舆情危机时,舆情工作者往往缺乏有效的情绪化管理策略,导致公众情绪失控,进而加剧危机。
对策:1. 专业团队建设:建立多学科人才组成的舆情团队,确保能够准确把握事件意义,并制定相应的公关应对策略。
2. 建立紧急响应机制:提前制定危机公关预案,包括针对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舆情事件,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理流程,在危机发生时能做出及时回应。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舆情成为了一个日益关注的话题。
舆情处置是指对公众或者特定群体传播、传播速度较快并且可能对当事人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应对等工作。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舆情处置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主要问题1. 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新媒体和社交平台不断涌现,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
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和组织还没有能够全面监测和收集信息的有效手段。
这导致了他们无法第一时间得知和掌握相关舆情信息,进而难以做到迅速应对。
2. 舆论分析不精准面对庞大的数据量,舆论分析往往依靠人工处理,容易出现主观判断和片面认识。
此外,在分析过程中也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模型,导致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
这使得舆情处置在制定策略和应对措施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3. 缺乏灵活应对能力舆情处置需要快速反应和果断决策。
然而,很多企业和组织在处理舆情时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过于官僚化的体系、繁琐的流程以及内部决策层级等问题都导致了处置效率低下,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关切。
4. 缺乏危机沟通与公关经验面对突发事件或负面舆情,在处理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指导与危机公关经验支持,导致处理不当、反应迟钝甚至加剧事态恶化。
在互联网时代,威胁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使得舆情处置工作显得更为艰巨。
二、改进建议1. 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测系统为了解决信息监测不足的问题,企业和组织需要建立全面有效的监测系统。
这包括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监测、分析和预测舆情动向。
同时,还可以与第三方舆情服务机构合作,获得更专业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支持。
2. 推进舆情信息科学化处理要提高舆论分析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需要推进舆情处置的科学化处理。
建立全面且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并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用以评估舆情态势和形成科学决策。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一、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舆情工作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任务。
然而,舆情工作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舆情信息的重复和扭曲现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舆情信息产生的速度和数量都非常惊人。
这就导致了舆情信息的重复和扭曲现象。
有些媒体和个人为了吸引眼球和点击量,不惜夸大事实或者散布谣言,给公众带来了误导和困惑。
第二个问题是舆情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足。
舆情工作的核心是及时了解和反映社会舆情,但在现实中,由于信息传播的复杂性和舆情信息的庞杂性,很多舆情工作的反应速度不够快,对事件的掌握程度也不够准确。
这给公众的理解和认同带来了困难。
第三个问题是舆情工作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有待提升。
舆情工作应该是客观、公正、平衡的,但在现实中,由于舆情工作的受众多样性和信息交流的自由性,很容易出现舆情工作的不公正和偏袒现象。
一些舆情工作者和舆论导向的存在,也会对舆情工作的公正性产生影响。
二、对舆情工作的建议针对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解决,提高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是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
舆情信息的监测和分析是舆情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了解舆情信息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反应。
因此,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信息监测和分析机制,提高舆情监测能力和分析水平,确保舆情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是加强舆情工作的沟通和协作。
舆情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信息共享。
因此,应该加强舆情工作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起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的机制,形成合力,提高舆情工作的整体效能。
三是加强舆情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培养。
舆情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因此,应该加强对舆情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使其能够胜任舆情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是加强舆情工作的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舆情工作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舆情工作是指对公众舆论及市场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的工作。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情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
1.信息来源不可控信息的泛滥使得舆情工作面临着信息来源不可控的问题。
众多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者庞杂,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障。
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抹黑活动不断涌现,给舆情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信息分析缺乏全面性舆情工作需要全面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主题或者组织的态度和反馈,然而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导致舆情分析往往只能依靠有限的信息进行,无法全面把握舆论动态。
3.应对手段相对滞后舆情工作的应对手段相对滞后于舆情信息的传播速度。
面对舆情危机,及时有效地应对要求舆情工作人员具备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
然而,现有的应对手段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造成了知识漏洞,进而加大了舆情危机的风险。
二、解决舆情工作问题的对策建议为了克服舆情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升舆情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对策建议:1.建立信息核实机制针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问题,应建立信息核实机制,通过专业团队对舆情事件进行核实,筛选出真实可信的信息。
同时,加强与相关机构合作,共同打击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公众的信息安全和权益。
2.建立综合信息收集平台为了解决信息分析不全面的问题,可以建立综合信息收集平台,整合各种传播渠道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资源,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
通过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更准确、全面的舆情信息。
3.加强舆情预警与应对能力舆情工作需要具备敏锐的预警能力,能够及时感知和预见事件的舆情走向。
因此,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和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可能引发舆情的事件,及时进行预警和预警指导,为组织制定应对措施提供参考。
4.加强舆情危机处理能力面对舆情危机,舆情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危机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措施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情工作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组织必须关注和应对的重要任务。
舆情工作旨在了解并处理公众对某一事件、话题或产品等的意见、评论和态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来引导公众舆论,并保护自身声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然而,目前在舆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限制了其有效性和可信度。
1. 数据收集不全面在互联网上,舆情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来源广泛且涉及范围广泛。
现有的数据收集手段往往无法做到全面覆盖各个平台和渠道。
这就导致了信息收集片面、不准确甚至失实的情况出现。
2. 数据分析不精准尽管许多机构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但仍存在误判问题。
自动化处理可能会忽略微妙的语义和文化差异,因此在推断观点时可能会产生错误结果。
3. 反应速度过慢舆情信息反应速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由于舆情工作存在的机构层级较多、程序冗长等原因,导致了信息反应的滞后性。
这使得在公众发酵和争议期间,相关方无法及时做出针对性回应。
4. 应对手段单一许多组织仍然依赖传统的公关手段来处理舆情问题,如新闻发布会、声明稿等。
这些手段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往往无法满足公众需求以及有效引导舆论的要求。
三、建议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提升舆情工作的效果与可信度,以下是一些建议措施:1. 多渠道数据收集除了现有渠道外,可以积极收集社交媒体平台、论坛和即时通讯软件等各种新兴媒体中的舆情信息。
通过与相关平台合作或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全面数据覆盖,并与专业分析团队合作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2.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更精准、高效的舆情分析工具。
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提高对文本、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情感识别与挖掘能力,从而更准确地分析公众观点和舆论动态。
3. 搭建快速反应机制建立起效率高、层级少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内外部信息共享与沟通。
实时监测舆情动向,及时预测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防范和应对不利事件。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问题
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问题一、舆情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1.信息获取不全面舆情处置过程中,面对庞杂多样的信息源,往往难以及时全面地获取到关键信息。
这种情况下,处理者可能会根据片面或错误的信息做出判断和行动,进一步误导公众或加剧事件发酵。
2.舆论引导困难在互联网时代,公众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化。
涌入大量不同声音使得舆论引导变得困难起来。
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在短时间内控制住负面影响或塑造正向形象成为挑战。
3.处理机制滞后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但是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处理机制却相对滞后。
这带来了两个问题:首先,在所面临新型事态中缺乏明确而有效地应对办法;其次,在传统事件处理模式无法解决迅速蔓延的突发事件时无可奈何。
4.资源投入不足由于缺乏专门人员与高效工具支持等原因,许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在舆情处置方面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
这导致舆情处理效率低下、反应迟钝,可能进一步加剧事件影响力和负面后果。
二、舆情处置存在的困难问题1.公众心理复杂随着社会信息爆炸式增长,公众对于新闻事件或者话题容易产生过度焦虑、恐慌等负面心理。
在舆情处置中,需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引导和说服,协调好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公众参与度与满意度。
2.谣言传播速度快互联网时代谣言由于其迅速传播并且往往以点击量为目标,在信息流中成为“病毒”式急剧蔓延。
处理机构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核实事实真相,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有效打击谣言影响。
3.网络相关技术更新换代快互联网发展迅猛,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这给舆情管理者带来了挑战:在追赶先进技术进程同时还要抵抗逐渐成熟及更具威胁性用户行为,定期审视和提高工作方式与技术手段才能在舆论管理中立于不败之地。
4.口碑恢复需要时间长一旦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陷入舆情危机,即便在处理过程中取得了较好成效,恢复公众对其的正面评价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这种“修复周期”延长可能会进一步损害组织形象以及信任度。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一、舆情处理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舆情事件频繁发生,给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带来了巨大挑战。
但是,在舆情处理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信息来源不准确: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虚假、夸张、甚至是故意歪曲事实的信息。
这些信息在被迅速传播时,往往导致公众产生误解和恐慌。
2.应对手段单一:目前大部分机构在应对舆情时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发布消息或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回应。
然而,这种方式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难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和引导舆论。
3.缺乏专业人才支持:舆情处理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和知识,包括新闻传播、心理学等。
但当前很多机构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在处理复杂的舆情事件时无法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引导。
4.灵活度不足:部分机构在面对舆情时存在过度谨慎的问题,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他们通常采取保守策略,回应迟缓,容易造成事态升级和公众不满。
二、建议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措施来改善舆情处理的效率和质量:1.建立信息真实性核实机制:政府和各类媒体机构应加强信息核实工作,建立科学、严谨的事实查证机制。
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加强监管力度,尽可能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2.多元化宣传渠道:与传统渠道相结合,加大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的力度。
政府和企业可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快速回应和及时沟通,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3.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注重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并组建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团队。
这些团队需要包括新闻传播专家、心理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解读舆情事件,并给出科学的回应策略。
4.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舆情事件传播迅猛,因此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实时监测舆情声音,集中资源及时对外发布信息,避免误解与恐慌的蔓延。
5.积极引导舆论:在舆情处理过程中,政府和企业要尽可能主动地进行舆论引导。
可以通过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供合理解释和相关数据等方式来消除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认同,并增加公众的信任度。
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舆情管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舆情管理和管控变得日益重要,对于企业、政府和组织来说,有效应对负面舆情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在舆情管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主要问题与原因1.信息真实性难以确保:互联网上信息涌现如潮,在海量信息中区分真假成为了挑战。
造谣传谣等不实信息故意误导公众,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2.网络暴力困扰: 网络环境下,“键盘侠”采取匿名或虚假身份进行恶意评论、人肉搜索等行为严重侵害了个人权利和社会秩序。
3.传统媒体转型之困:受到互联网技术影响, 传统媒体陷入寡头化竞争模式使得公正客观报道流失, 公众更容易接触到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新闻。
三、解决对策1.加强信息监管和过滤:建立更加严格的信息审核体系,培养专业人员识别虚假信息,并采取更有效措施清除不实消息。
投入更多技术手段(例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提高对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
2.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制定或改进相应法律法规,依法打击网络欺凌和恶意传播谣言行为,并倡导社交媒体平台在用户注册时核实真实身份,在发表评论或转发内容前进行身份验证。
3.推动多元化传媒格局:鼓励并支持非官方平台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舆情监控与引导,增强公众获取新闻线索和事件背后真相的途径。
四、具体对策分析1.加强信息真实性的监管是解决舆情问题中最关键的一环。
政府需要建立起系统完善、科学合理而又适应互联网特点的管理机制。
同时,还需要进行大数据挖掘与分析, 借助技术手段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2.在解决网络暴力问题上,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对违反相关规定者依法追究责任。
同时, 在网络教育中注重培养公民素质,积极倡导理性、友善和尊重他人的言论环境。
3.在传统媒体转型危机上, 需要推动传统媒体加强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舆情处置能力以应对新兴媒体平台的冲击。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舆情工作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舆情工作旨在通过收集、分析和管理广泛而深入的公众意见和舆论来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和回应相关问题。
然而,在执行舆情工作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二、主要问题1.信息噪音过大: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快速,庞杂的数据源使得真假信息难以区分。
虚假信息被故意制造并广泛传播,导致公众容易受到误导和愤怒操纵。
2.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由于信息来源不可靠或不全面,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获取到完整准确的数据。
这导致舆情分析结果不够准确,影响决策和应对措施的制定。
3.时间敏感性:互联网时代具有即时性特点,消息以秒级别传播。
在这个快节奏的环境下,如何迅速反应并处理突发事件成为舆情工作的一项重要挑战。
4.舆论影响力难以量化:对于舆情工作来说,了解舆论的影响力十分困难。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转发、评论和点赞等数据进行粗略评估,但无法准确评估公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态度是否可以引起广泛共鸣。
三、对策建议1.加强信息验证与识别能力:首先,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库,并与专业机构合作进行信息验证,通过比对多个独立渠道收集到的信息来避免单一视角下信息失真或故意歪曲。
其次,应增强团队成员对于辨别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的能力培养。
提供相关教育培训支持,包括辨别逻辑不严谨、事实依据不足或来源不明确等问题。
最后,在技术上也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帮助检测和验证信息,提高处理效率并避免人为主观误判。
2.建立全面数据收集系统:在舆情工作中,应构建一个全面、多元化的数据收集系统。
与各类社交媒体、网站合作,确保能够获取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的所有信息来源。
有针对性收集数据,制定科学的指标评估舆论影响力,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同时,还需要注重长时间段内数据的跟踪与分析,以寻找舆情发展趋势并进行预测,提前制定相应对策。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1.信息来源不准确在舆情工作中,信息的来源至关重要。
然而,在当今社交媒体繁荣的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层出不穷,且很难追溯出其真实来源。
这给舆情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他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而这可能导致信息反应滞后或处理不及时。
2.情绪化与偏见舆论场常常充斥着情绪化和个人偏见,而这些因素会影响到舆情工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公众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意见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并容易受到谣言和其他虚假信息的误导。
特定利益集团也可能通过操纵舆论来达到自身目标。
因此,舆情分析需要更加科学客观,避免个人主观判断对结果产生影响。
3.传播速度快现代社交媒体平台具有传递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使得信息传播变得非常迅速和广泛。
舆情工作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追踪并产生快速反应,否则会错失时机。
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更容易在舆论场中迅速扩散,进一步增加了准确性的挑战。
4.监测和分析技术有限当前的舆情监测和分析技术虽然已经非常发达,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人工处理往往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虽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对于一些特定领域、行业或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理解仍具有挑战性。
因此,舆情工作者需要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二、改进舆情工作的对策1.建立准确可靠的信息来源网络为了解决信息来源不准确的问题,舆情从业人员可以与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及权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获取可靠的信息来源。
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自身数据库、设立专职信息采集团队等方式提高信息来源质量,并制定严格的验证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加强舆情监测与分析技术研究舆情工作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效率和准确度。
因此,有必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舆情监测和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例如,可以引入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并结合各行业具体需求来开展相关研究,以满足不同领域的舆情管理需求。
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及其存在的问题
的罔顾。在这种对符号的偏好作用下,真实的主体的信息反 流传的信息偏听偏信,未加证实就概念化、符号化地以“先声
而会被遮蔽,受众接收到的是片面的符号信息。如在“我爸是 夺人”之势展开报道。这不仅是误导受众,从长远看也是对媒
国法”一事中,诸多媒体在采访到事件主人公并未“出此狂 体公信的损伤。
言”的情况下依旧采用《山西永和副县长之子打人 称我爸就
索绪尔认为其二者之间又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一方面符号 能。这从之后出现的“我叔叔是金国友”、“我爸是国法”、“我
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完全是两回事情,符号和事物之间没有 爸是村长”之类的“新闻连续剧”中可见一斑。从历史的角度
必然的联系。同时,在社会生活中,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 来讲,单一结构的多重使用有利于在海量信息中对同质性社
专
流行之后,性质趋同的相关事件也往往被“联名”传播。继“我 键导火索。
栏
—
爸是李刚”之后,“我叔叔是金国友”、“我爸是国法”、“我爸是
(二)文化认同加深符号所指的演变
传
媒
村长”、“我爸是市长”等事件接踵而至,虽然后者的影响力和
“我爸是李刚”的所指之所以能从简单的身份阐述演变
与 和
典型性都不及前者,有的也只是一个小的新闻事件,但是在 到特权的嚣张跋扈再到语言的嘲讽揶揄,是因为民众对其背
利用了当前受众对“炫富”行为的反感心理而聚焦传播并升 能力、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都会受到极大危害。上述流行符
级反复的。
号如若受到过度的追捧,将不利于社会整体精神风貌的养
也就是说,信息社会高关注度和强争议性的热点舆情事 成,群众的认知判断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件在媒体、受众以及评论界的多重作用下,有着符号化传播
关键词:符号化传播 舆情事件 符号学 潜在问题
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一、引言舆情管控是指对公众对某一特定事件或话题的意见和情绪进行监测、分析和引导,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共秩序。
在互联网时代,舆情管控变得愈发重要,然而,我们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及困难。
本文将重点讨论舆情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主要问题1.信息泛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发布信息,导致了大量无根据、不实或带有偏见的信息被迅速传播。
这给舆情管控带来了巨大挑战,很容易导致误判和误导。
2.谣言传播:互联网上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恶意传播者通过制造和散布虚假信息,往往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从而影响公众的认知。
如何迅速辨别并有效应对谣言成为一项技术和管理难题。
3.民众参与度低:尽管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表达意见和参与讨论的平台,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对舆情管控并不积极参与。
这导致了公众和政府之间的信息断层,难以真正了解社会民意和满足民众需求。
4.技术手段不足:虽然现代技术为舆情管控提供了一些辅助手段,如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分析等,但仍然远远不够应对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和多样性。
目前工具和算法在准确性、速度和效率方面仍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三、主要困难1.合法性与道德性的平衡:在进行舆情管控时,权力机构必须确保其行为既符合法律规定,又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
然而,在一些特殊事件或敏感话题中,可能需要进行信息漏洞封堵或意见引导等措施,这就考验着管理者在维护秩序与保护个人权益之间的平衡。
2.监测与快速响应能力:舆情动态变化迅速,需要及时捕捉信息源、监测热点话题并作出快速反应。
然而,大规模的信息拆分、分类和筛选,以及配合迅速反馈的行动都对数据处理能力和响应机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公众信任度问题:舆情管控需要建立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然而,在信息传播透明度不足、政府权威性质疑等问题存在时,公众对管控措施可能持怀疑态度,从而削弱了有效管控的实际效果。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舆情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既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也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问题也愈发突出。
本文将从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1. 谣言传播频发在网络上,谣言传播的速度之快往往让人倍感震惊。
一条虚假信息经过几个小时的传播,就可以蔓延到全网,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
谣言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认知,还可能对个人、企业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 舆论炒作现象严重有些利益集团或个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炒作一些虚假的舆情事件,制造社会恐慌,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社会事件。
这种情况下,网络舆情被利益驱动的人为因素所左右,失去了传播信息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 网络暴力现象增加在网络上,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攻击性言论,甚至出现人身攻击和谩骂。
这种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伤害,而且还会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1. 信息传播速度快网络的传播速度极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到全世界各地。
而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民众对于真假难以辨别,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2. 匿名性在网络上,用户可以使用匿名的方式进行发言,缺乏了对言论负责的制约,由此导致一些人在网络上放任言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3. 利益驱动与商业化有些网站和自媒体平台追求流量和点击率,会故意渲染一些事件,刺激用户情绪,以此来获取流量和广告收入,这种商业化行为导致了网络舆情失去公正性和客观性。
1. 提高信息素养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提高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公众的信息教育,提高公众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让大家认识到谣言和真相的区别。
2.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严格打击虚假信息的传播和网络暴力行为,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3. 增强平台自律各大网络平台应加强自律,不以追求流量和点击率为目的,而是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做出对虚假信息零容忍的承诺,履行社会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浓缩性,但是未对事实真相全面核实的情况下就一概而 “捕风捉影”地报道,继而出现某一符号模式的多种版本,并
论,特别是一些权威媒体为了追逐受众关注度就“标题党”似 且大多是一场误解。因而,在这些热门题材的报道中,媒体如
的报道,实则是媒体责任意识的淡薄,是对新闻真实客观性 何做好理性报道至关重要。新闻从业人员不可对网络和坊间
的罔顾。在这种对符号的偏好作用下,真实的主体的信息反 流传的信息偏听偏信,未加证实就概念化、符号化地以“先声
而会被遮蔽,受众接收到的是片面的符号信息。如在“我爸是 夺人”之势展开报道。这不仅是误导受众,从长远看也是对媒
国法”一事中,诸多媒体在采访到事件主人公并未“出此狂 体公信的损伤。
言”的情况下依旧采用《山西永和副县长之子打人 称我爸就
索绪尔认为其二者之间又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一方面符号 能。这从之后出现的“我叔叔是金国友”、“我爸是国法”、“我
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完全是两回事情,符号和事物之间没有 爸是村长”之类的“新闻连续剧”中可见一斑。从历史的角度
必然的联系。同时,在社会生活中,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 来讲,单一结构的多重使用有利于在海量信息中对同质性社
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既然存在多种隐忧,这就需要从
的可能。而这种符号化倾向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一般是长 政府、媒体以及公众自身多角度加以规范:
期积压的思想情绪在某一新闻事件的“点燃”下成井喷式爆
一是政府要强化危机公关效率。舆论力量的膨胀也让危
发。这些传播符号也因此获得与传播情境以及时代背景相连 机公关在近几年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同样,某一事件
的穷追猛打。“郭美美”成为权势子女炫富的象征,刺激着我 式以及汉语拼音“w ǒ bà s hì lǐ gāng”,第一级所指则是
国广大阶层原本已失衡的心理。之后,与国际慈善挂钩的“卢 表达主体的爸爸名字叫做李刚之义。传播情境(又称语境)是
美美”事件以及被误解为炫富的“尤美美”事件相继出炉进入 “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
大、对话模式的演进和话语力量的增强,但是其带来的负面 能“只给声明,不给证明”。同时要态度真诚,言辞准确,不可
作用依旧不容小觑。
敌视和愚弄民众。
(一)信息的片面化呈现
二是新闻报道要坚守媒体理性。上述符号化传播现象的
虽然这些流行符号用语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高度的意 出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媒体为迎合“敏感话题”以偏概全、
2012 年第 6 期 (总第 94 期)
38
2012
月底,“富二代”郭美美因微博“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奢 播和运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华图文以及“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认证同样让
(一)传播情境对符号所指的影响
“郭美美”(实名郭美玲) 本人和我国红十字会遭遇舆论长期
从能指的语音学来讲,“我爸是李刚”是其汉字的书写形
利用了当前受众对“炫富”行为的反感心理而聚焦传播并升 能力、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都会受到极大危害。上述流行符
级反复的。
号如若受到过度的追捧,将不利于社会整体精神风貌的养
也就是说,信息社会高关注度和强争议性的热点舆情事 成,群众的认知判断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件在媒体、受众以及评论界的多重作用下,有着符号化传播
是李刚”一事的多重演变表现的是普通民众对权贵仗势欺人 告去’”的表述。同样一句话,因传播情境之差所指迥异,惊慌
年 第
的不满和对其违法乱纪的批判,而“郭美美事件”除了体现出 失措之下的喃喃低语蜕变成嚣张跋扈的张狂放话,极大契合
六
贫富差距下的群众心里失衡,还体现了大家对我国慈善机制 着“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
期
不透明的极大谴责。在全民共识、上下互动的作用下,个别语 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4]这一论断。正是网民失实传播的“我
言符号或者人物符号就成为了凝聚共识的社会文化符号。二 爸是李刚,有本事你们告去”这一语境促进新所指的出现,即
主 题
是符号的复制升级化。当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符号产生和 附加了肇事者仗势欺人的狂妄心态,成为引发受众围攻的关
的符号意义,并引发一定的传播惯性和社会反响。
被符号化传播普遍源自其高涨的关注热度,以及政府或者责
三、舆情事件传播符号化的潜在问题及建议
任部门失效的公关方式。危机公关是一项民心工程,“驼鸟政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热点新闻事件符号化传播倾 策”或“自说自话”是缺乏诚意的表现,容易招致舆情更大反
向本质是一种回归现实的表现,也体现了公众话语空间的扩 弹。做好危机公关,要做到快速反应,直面问题,公布真相,不
主题专栏 ———传媒与和谐
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及其存在的问题
杜积西 1,严小芳 2
( 1.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重庆 401331 2.重庆新鸥鹏教育集团 重庆 400011)
摘 要:符号化传播是当前一些热点舆情事件衍生出的新迹象,对社会 文化和民众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对符号化传播现象的 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对媒体传播、受众信息养成 以及网络文化有着潜在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公众的共同规范。
(一)热点舆情事件引发符号化传播倾向 2010 年 10 月,河北“官二代”校园醉驾肇事案因主人公 李启铭的一句“我爸是李刚”而成为舆论围攻的热点事件。在 媒体和舆论的批判声中,“我爸是李刚”已然从一个简单的口 语表达演变成特指“仗势欺人、骄横跋扈”的符号语言,甚至 被评为 2010 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首,在各种视频、段子、QQ 群中得到尽情地演绎。之后数月,“我 XX 是 YY”作为一个贬 义的语言符号在各种新闻事件中被运用,XX 形容口述之人 的亲人朋友,YY 则是一个官场职位或者官员人名。2011 年 6
合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这些理论在舆情事件符号化传 会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但也应看到,正是符号的约定俗成让
2012 年第 6 期 (总第 94 期)
主题专栏 ———传媒与和谐
媒体从业者以传播简易性和话题吸引力为出发点对某些新 民炮制的“拼爹游戏”等网络亚文化也甚嚣尘上。“青年群体
闻事件选择性关注和报道,突出符号的偏向使用而忽略情境 试图通过亚文化的实践去获得自己的文化园地,获得相应的
种方式加以运用,如“李刚门”之际网络就曾掀起极具黑色幽 配……”[5]这种“官本位”意识已深入社会机体,让民众形成了
默的“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天涯论坛发起“赛爸帖”,各种 “官员即特权”、“官员即腐败”的“共识”,也才会让大家将这
恶搞视频更是层出不穷,新闻事件俨然变成了一场全民的 一语言符号解读为“我爸不是李刚,是特权。”民众在惧官怕
三是公众要培养自觉自律意识。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带
是国法》的新闻标题,在事实构建上误导受众。同样,《郭美美 来的是信息爆炸似的增长,在信息的海洋中真实信息则明显
之后又来了尤美美 副县长千金陷炫富门》之类的新闻背后原 空缺,加之社会信任度的不断降低,各种谣传也便有了可乘
一、舆情事件符号化传播成为新的文化景观 网民自创生成的流行符号用语在传播使用上有一定局 限性,体现在运用主体的圈层化、周期的短时性、形式的多变 性和环境的虚拟性等。过去的网络流行语也大多集中在此,
如 2008 年网民盘点出的十大年度流行语中大部分虽有社会 事实根源,如“做人不能太 CNN”、“叉腰肌”等都具有新闻背 景,但大体来看普遍是网民娱乐和创作精神的结果,对现实 还没有显著的映射作用,传播效果也有限。而因社会舆情热 点事件衍生的语言符号在关注度和辐射力,以及对群众思想 文化的影响方面都要更加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 社会文化符号。
(三)约定俗成让符号结构多重运用
一表达方式对后继的类似话题有着植入性的影响,对公众的
根据索绪尔符号学的观点,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一
认识也有着相应的优先效应。
旦形成,就会成为具有规定性的约定俗成的东西,并因此保
二、舆情事件符号化传播的理论溯源和社会根源
证符号在传播活动中的有效性。笔者以为,这种有效其实就
的综合观测,甚至“就符号而符号”先行报道,引发各种非议 文化资本和文化话语权”[6]本无可厚非,但是当质疑、误解、宣
之后,再展开传播情境的回访。贵州锦屏副县长女儿尤异希 泄、嘲讽和批判等负面情绪成为网民对某一事务的主流态度
因微博假名牌图文被误解为炫富“尤美美”就可以说是媒体 时,民众特别是青年人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明辨是非的
专
流行之后,性质趋同的相关事件也往往被“联名”传播。继“我 键导火索。
栏
—
爸是李刚”之后,“我叔叔是金国友”、“我爸是国法”、“我爸是
(二)文化认同加深符号所指的演变
传
媒
村长”、“我爸是市长”等事件接踵而至,虽然后者的影响力和
“我爸是李刚”的所指之所以能从简单的身份阐述演变
与 和
典型性都不及前者,有的也只是一个小的新闻事件,但是在 到特权的嚣张跋扈再到语言的嘲讽揶揄,是因为民众对其背
关键词:符号化传播 舆情事件 符号学 潜在问题
近年来,网络文化和网络舆论的兴起给当前人际交流方 式和语言传播生态带来了显著的改变,学界对“网络流行语” 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也日渐尤甚。这些或由网络自发或由社 会事件衍生出的流行语言符号,引发了学界对文化多元的欣 喜同时也有对我国汉语纯洁性的忧虑。笔者在对过往研究进 行梳理发现,已有成果多集中在对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结构、发 展历程、原因分析以及案例解剖方面,突出受众的能动作用 且大多局限在网络传播这一空间。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最新 案例,将视角细化到对热点舆情事件引起的符号化传播倾向 之上,对符号化传播特性展开理论解读,探索网络符号延续 和畸变的根源,提出舆情事件符号化传播倾向的潜在问题, 展示一定的纵深视野和现实关照。
舆论追击视野,“X 美美”成了一个炫富的富二代或官二代的 或因素的总称”[2]。在“我爸是李刚”案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