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9章概述清热泻火药
中药学 9 清热药
黄连
来源:毛茛科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的根茎。 别名:前述三者分别称味连、雅连、云连; 炮制:生用;酒炒;吴茱萸汤炒(萸黄连);姜黄连。 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本品大苦大寒,善泻心火、清胃热;长于清中焦肠 胃湿热。兼能清肝热,有良好解毒作用。
应用: 1、肠胃湿热的泄痢;胃热呕吐。 2、热入心包的高热神昏;心火亢盛的心悸失 眠;血热吐衄。 3、热毒疮痈、口舌生疮、目赤肿痛、耳痛流 脓。 其他:⑴痔疮便秘;⑵烧烫伤;⑶心律失常等。 用法:生用清心火、湿热; 炒用寒性减缓; 酒炒清上焦火; 姜黄连止呕。
青葙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概念:性味苦寒,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性能特点:苦,寒。沉降下行为主。 功效:清热燥湿;泻脏腑火;清解热毒。 应用:1、湿热证—①湿热内蕴;②肠胃湿热;③肝 1 — 胆湿热;④下焦湿热;⑤湿热痹痛、痿 证;⑥肌肤湿热。 2、脏腑火热证——心、肺、肝、肾火(或热)。 3、热毒证——疮痈肿毒、口舌生疮等。 注意:容易伐胃伤阴,阴亏及脾胃虚弱者慎用。
天花粉
来源:葫芦科栝楼的块根。 别名:栝楼根、白药、瑞雪。 性能:苦、微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应用:1、⑴热病伤津;⑵消渴。 2、 ⑴肺热咳嗽;⑵肺燥咳嗽。(滋燥饮) 3、痈肿疮疡、乳痈。(仙方活命饮) 按:现代用其蛋白制成注射液用于中期妊娠引产。 注意:用针剂引产须先做皮试,过敏者勿用。 按:本品养阴生津作用强于芦根。
芦根
来源:禾本科芦苇的地下茎。 按:芦苇—蒹葭;芦—旱生,细而黑;苇—水生,粗而白。 炮制:晒干生用;鲜用;芦根汁。 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按:本品可清肺、胃热;祛痰排脓;利尿; 略能宣散风热、透疹。 应用:1、热病伤津。 2、⑴肺热咳嗽,痰黄稠;(桑菊饮) ⑵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⑶肺痈;(苇茎汤) ⑷麻疹早期。 3、胃热呕吐。(芦根饮子) 4、尿短赤涩痛。
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备考:清热泻火药
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备考:清热泻火药最新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备考: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体虚有里热证时,应注意顾护正气,当配伍补虚药同用。
石膏清热泻火煅后外用收湿敛疮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气分实热证和肺胃实热证。
本品辛散解肌透达、大寒清泄里热、甘寒生津除烦,主入肺胃经,为清热泻火之首药,且善清肺热,又泻胃中之火,为治温病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火牙痛之良药。
(1)治温病气分实热证,症见壮热、烦渴、脉洪大。
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本品也可用于外感温热病气血两燔证。
常与玄参、牡丹皮、栀子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如清瘟败毒饮。
(2)治肺热喘咳。
常配麻黄、杏仁、甘草,以清宣肺热而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治胃火牙痛。
属胃热上冲,牙龈肿痛者,常配升麻、地骨皮等;属胃热阴虚,牙痛烦渴者,常配知母、牛膝等,如玉女煎。
2.收敛生肌——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本品煅后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生肌作用,可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1)治疮疡溃后不敛。
常与升药配伍,如九一丹。
(2)治湿疹。
常与黄柏、枯矾等同用。
(3)治水火烫伤。
常配青黛、黄柏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g。
打碎先煎。
知母(基源药材)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1.清热泻火——用于气分实热证。
本品苦寒清热,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与石膏相似,亦为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脉洪大等症之要药,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2.滋阴润燥——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阴虚消渴,骨蒸潮热。
本品甘寒清润,入肺、胃、肾经。
上能清肺润肺,中能泻胃生津,下能滋肾降火。
既清热泻火以清实热,又滋阴润燥而退虚热。
不仅治温病气分壮热之证每特为要药,而且也是肺热或阴虚咳嗽、阴虚消渴、骨蒸潮热等证的常用药。
中药学知识——清热药
中药学知识——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知母: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
归肝胆经。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清热除烦、利尿。
2、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3、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
清热、凉血解毒。
(血热妄行吐血)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第1节清热泻火药
02
清热泻火药的成分与药理作用
成分分析
成分种类
清热泻火药主要含有黄酮类、苷 类、挥发油类等化合物,这些化 合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等
功效。
成分含量
不同种类的清热泻火药中,各种化 合物的含量也有所不同,因此其药 效也有所差异。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清热泻火药的药效和安全 性,应对其成分进行质量控制,确 保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符合标准。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第1 节清热泻火药
contents
目录
• 清热泻火药概述 • 清热泻火药的成分与药理作用 • 清热泻火药的现代应用与临床研究 • 清热泻火药的典型药物分析 • 清热泻火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01
清热泻火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清热泻火药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功 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火热内 盛所致的发热、口渴、心烦等症 状。
新型药物研发与剂型改进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现代疾病的特点,研发新型的中 药制剂,如纳米制剂、脂质体制剂等 ,以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 果。
剂型改进
对传统的中药剂型进行改进,使其更 符合现代人的用药习惯和需求,如开 发中药颗粒剂、中药软胶囊等。
临床应用与推广策略
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清热泻火药的应用,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 和防治。
起的发热。
口腔溃疡
清热泻火药具有消炎、 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
口腔溃疡。
痤疮
清热泻火药具有清热解 毒作用,可用于治疗痤
疮。
便秘
清热泻火药具有润肠通 便作用,可用于治疗便
秘。
临床研究进展
针对感冒发热的研究
研究表明,清热泻火药在治疗 感冒发热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够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清热泻火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药学课件第九章清热泻火
目录
• 清热泻火药概述 • 常用清热泻火药 • 清热泻火药的应用 • 清热泻火药的配伍与禁忌
01 清热泻火药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清热泻火药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功 效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火热内 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小便短赤等症状。
分类
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机制,清 热泻火药可分为苦寒清热药和甘 寒清热药两类。
增强药效
选择能够增强清热泻火药效的药物 进行配伍,以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
在配伍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不良反应 小的药物,以降低对身体的损害。
配伍禁忌
药性相反
作用重复
清热泻火药应避免与温燥类药物配伍, 因为两者药性相反,会影响治疗效果。
避免与作用相似的药物重复配伍,以 免造成药物过量和不良反应。
产生化学反应
配伍应用
配黄连治湿热泻痢;配栀 子治湿热黄疸;配桑白皮 治肺热咳嗽;配黄柏治湿 热疮毒。
黄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 虚热。
主治
湿热黄疸、泻痢、带下、 热淋、足膝肿痛、湿疹瘙 痒、疮疡肿毒、目赤肿痛、 口舌生疮。
配伍应用
配栀子治湿热黄疸;配苍 术治湿热泄泻;配苦参治 湿疹瘙痒;配知母治阴虚 火旺。
03 清热泻火药的应用
内热泻火
症状
发热柏、栀子等。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引起腹泻等不良反应。
肺热咳嗽
症状
咳嗽、痰黄稠、口干咽痛等。
药物
桑白皮、地骨皮、石膏等。
注意事项
需配合其他药物使用,同时注意药物的寒凉性质,以免影响脾胃功 能。
《中药学》清热泻火药
《中药学》清热泻火药中药学共计二十一大类: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和拔毒化腐生肌药。
【清热泻火药小结】清热药所属的清热泻火药,我们已学习完。
清热泻火药有: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和青葙子,计13味中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要作用,主治胃热病邪入气分,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
部分清热泻火药能清脏腑火热,故也可用治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使用清热泻火药时,若里热炽盛而正气已虚,则宜选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
【清热泻火药重要知识点】一、单选题1、既能清热泻火,又能除烦止渴的药物是①夏枯草②决明子③淡豆豉④石膏⑤玄参【解答分析】夏枯草、决明子均能清热泻火,但无除烦止渴功效;玄参具有清热泻火、生津作用,但无除烦作用,淡豆豉功能除烦,却是疏散风热药。
只有石膏既能清热泻火,又能除烦止渴,故正确答案的④项石膏。
2、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①石膏②芦根③知母④葛根⑤决明子【解答分析】本题提问与上题相似,经常混淆。
石膏、芦根、葛根均能生津止渴,但无滋阴作用,决明子无滋阴及生津止渴作用;只有知母既能清热生津,又能滋阴润燥,故正确答案是③项知母。
石膏与知母功效相似,共同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作用。
本题测试的知识点是知母的滋阴功效,而上题测试的是石膏的除烦功效。
3、石膏的性味是①辛、甘,温②甘、苦,温③苦、辛,大寒④甘、辛,大寒⑤甘、咸,寒【解答分析】石膏是清热泻火药,性寒清热,辛散透热解肌,味甘生津止渴,故甘辛大寒才是其性味,因此答案应选择④甘、辛,大寒。
4、患者胃热呕逆,治疗宜选用的药物是①石膏②知母③芦根④天花粉⑤夏枯草【解答分析】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均能清胃热,用治胃热消渴等证。
中药学第九章
第九章、清热药1. 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 清热药的分类及功效:清热泻火药(治疗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
),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证),清热解毒药(贯穿温热病始终;治疗热毒赤盛的痈肿疮疡证),清热凉血药(治疗营分、血分等实热证),清虚热药(治疗虚热证,即伤阴之后出现的阴虚发热,也就是治疗肝肾阴虚发热、热病后期夜热早凉)。
3. 注意事项:①药性寒凉的药易伤脾胃②苦寒的药物易化燥伤阴③阴盛格阳禁用。
(一)清热泻火药1. 清热泻火药:①治疗肺胃的有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②治疗心的药有竹叶、淡竹叶、栀子;③治疗肝的药有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
(从夏枯草开始不谈气分实热证,只谈脏腑实热证)2. 石膏(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生石膏,内服;煅石膏没有结晶水,要外用)的功效:①生石膏——清热泻火(治疗气分实热证——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治疗脏腑火热证——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龈肿痛,内热消渴—实),除烦止渴;②煅石膏——收湿生肌(使创面渗出减小),敛疮止血。
3. 治疗温热病气分实热证的最佳配伍是(生石膏)和(知母)。
4. 石膏煎煮方法:打碎先煎。
5. 知母的功效:清热泻火(治疗气分实热证——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治疗脏腑火热证——肺热咳嗽、阴虚燥咳,内热消渴—阴虚火旺、阴虚肠燥便秘,骨蒸潮热),滋阴润燥。
6. 石膏的性能: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知母对的性能:苦、甘、寒,归肺、胃(消渴)、肾经(骨蒸潮热)。
7. 消渴:胃火亢盛而消谷善饥为实证,激素多为阴虚,消渴上消为肺经,中消为胃经,下消为肾经。
(故石膏不治实火,知母可以)8. 【简答题】石膏和知母的药对对比:相同点:都可以清热泻火,治疗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喘,胃火炽盛。
不同点:①石膏泻火力强,重清解,治疗实热证;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清润,上清肺金以泻火,中清胃热以生津,下润肾燥以滋阴,治疗实热证和虚热证。
中药学讲义第九章清热药
栀子
[基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0ides的干燥成 熟果实
[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 : 凉血止血。
中药学讲义第九章清热药
[应用]
热病心烦
泻三焦
目赤肿痛
火毒疮疡
清热凉血
血热吐衄
清热利湿
湿热黄疸 血淋涩痛
清热泻火药的概念:
性味苦寒或甘寒,治疗火热盛病证,称为清热泻火 药。
适应证: 热病气分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
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 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
中药学讲义第九章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总览表
石膏*
止渴、除烦
寒水石
知母*
生津润燥
芦根
生津止渴、 除烦
清热泻火
[用法用量]煎服,5-1O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中药学讲义第九章清热药
夏枯草
[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的干燥 果穗.
[药性]辛、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中药学讲义第九章清热药
[应用]
目赤肿痛
清虚热药:掌握青蒿、地骨皮的来源、性味、功 能及应用。
中药学讲义第九章清热药
清热药
清热药的概念: 清解里热 里热证 清热泻火
清热药的特点:药性寒凉 清热凉血 清热解毒 清虚热
中药学讲义第九章清热药
清热药
温热病(高热、烦渴) 湿热泻痢 里热证 温毒发斑(热入营血) 痈肿疮毒 阴虚发热
中药学讲义第九章清热药
中药学 课件 清热泻火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火热同类,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 适应证 热病邪入气分:高热 口渴 汗出 烦 躁 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 脉洪数实。 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证
4
石膏
甘辛大寒
肺.胃 含水硫酸钙
5
知母
苦甘寒 肺胃 根茎
6
石膏 甘辛大寒
1、
知母 苦甘寒
白虎汤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气血两燔,神昏谵语 发斑 化斑汤 肺热喘咳 麻杏石甘汤 热病燥咳 二母散
12
淡竹叶
1、 2、
甘淡寒
清热泻火、除烦:热病烦渴
利尿: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心胃火盛,口舌生疮及热邪下 移致热淋涩痛
13
栀 子 苦寒 心肺三焦 果实
14
栀子
苦寒
1、Biblioteka 泻火除烦:热病心烦 躁扰不宁 栀子豉汤
清利湿热:湿热黄疸 血淋涩痛 茵陈蒿汤 八正散 3、凉血解毒:目赤肿痛 火毒疮疡 4、凉血止血:血热吐衄 十灰散
甘微苦微寒 肺胃 根
10
芦根 甘寒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1、清热泻火除烦 生津止渴 热病烦渴 肺热咳嗽 2、止呕:胃热呕哕 2、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3、利尿:热淋涩痛 4、清泻肺热:肺热咳嗽
肺痈吐脓
桑菊饮 苇茎汤
鲜芦根 生津止渴 苇茎清透肺热 芦苇嫩茎
不宜与乌头类同用
11
淡竹叶
甘淡寒 心胃小肠 茎叶
1、
甘苦咸 微寒
清热明目:目赤肿痛 羞明多泪 目暗不明 头痛
润肠通便:内热肠燥大便秘结
2、
气虚便溏者不宜用
19
2、敛疮生肌
溃疡不敛 3、收湿 湿疹瘙痒 水火烫伤 4、止血 外伤出血 15~60g 先煎 煅石膏外用
中药学-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咳吐脓痰腥臭,与薏苡仁、冬瓜子等清肺化痰排脓 之品同用,如苇茎汤。
3.胃热呕吐 芦根入胃经,清胃热而止呕,可用
鲜芦根配竹茹、生姜等和胃止呕之品,如芦根饮 子。
4.清热涩痛 有清热利尿的作用,治热淋涩痛,小
便短赤,常与白茅根、车前子、木通同用。
【用量用法】15~30g,煎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地。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大 肠经。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 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头晕
主入肝经,善清肝明目,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 痛等症状,与黄芩、赤芍、木贼同用如决明子散。 还可平抑肝阳,治头晕头痛,与菊花、夏枯草、 钩藤同用。
蒸潮热者忌用。
淡竹叶应用及注意:煎服:6–10g,有扩散瞳孔
的作用,故青光眼患者忌用。
主产我国东南地区。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苦。归肺、胃、 膀胱经。 【功效】清热泻火 解毒 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1.风热感冒,热病烦渴 本品性寒,功能清热泻
火。治风热感冒与金银花、薄荷、菊花同用以加 强疏散风热之功;治热入气分,高热烦渴可与石 膏、知母、芦根同用加强清热泻火作用。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治疗里热证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分类: 清热泻火——石膏、知母、栀子 清热燥湿——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 清热凉血——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清热解毒——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板蓝 根 清虚热 ——青蒿、地骨皮 对脾胃虚寒、肠滑易泻者要慎用;阴盛格阳或 真寒假热之证要禁用;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 过,损伤正气。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除烦,止呕,利尿。 【临床应用】 1、热病烦渴 本品性味甘寒,既能清泻肺胃气分
清热药教案
课题
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鸭跖草;竹叶、淡竹叶;栀子;
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授课时数
2学时(80分钟)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目得
1、掌握栀子、夏枯草
2、明确清热泻火药有清肺胃、清心、清肝、清三焦之侧重;在此基础上,掌握各药特点
3、
教
学
过
程
要求时间分配
2、为何称金银花为治内外痈疮得要药?为何称连翘为“疮家圣药”?
3、举出利咽、治疔、乳痈、肺痈、肠痈、痢疾、蛇毒得代表药1~2种。
参考文献
《中华本草》
《中药大词典》
《中药学》教参
《中药学》统编教材5~6版
中药学课程教案(供本科用)
临床中药学学科第9章清热药
课程名称
中药学(“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高学敏主编)
5、龙胆草苦寒,具有直折火势而清热泻火与清热燥湿得双重功效,其作用主要体现于肝就是其特点,且应与夏枯草联系起来。(10分钟)
6、苦参、苦参、秦皮、白鲜皮、苦豆子、三颗针、马尾连诸药简要介绍其功用特点。(10分钟)
7、小结:本节药物共性特征与各药特点列简表讲解。(8分钟)
8、思考题(2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
5、清热泻火药小结:列表明确共性、突出个性。(8分钟)
6、思考题(2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
重点:栀子、夏枯草功效应用及其特点。清热泻火药共性特征与各药得特点。
难点:夏枯草散郁结、治疗瘰疠、瘿瘤。
思考题:1、栀子、夏枯草功效应用及其特点。
清热泻火药按其主要主用脏腑可分哪几类,每类各举1-2味代表药物。
参考文献
5、主讲蒲公英、带讲紫花地丁(治疔疮)、漏芦;蒲公英、漏芦善治乳痈。(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煅石膏:敛疮生肌 — 疮疡不敛,水火烫伤 收湿 — 湿疹瘙痒 止血 — 外伤出血
石膏、知母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嗽
知母:苦、甘、寒,归肾经 善于滋阴润燥,重在滋润肺胃之燥,又长于滋肾降 火,润肠通便;故善于治疗肺燥咳嗽;骨蒸劳热;内 热消渴、阴盐类矿物芒硝的天然晶体。
芦根
【 药材来源 】为禾本科本植物芦苇的根茎
芦苇
芦根
天花粉
【 药材来源 】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 燥根。
栝楼
天花粉
芦根、天花粉
二 者:甘、寒凉,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止渴 — 热病烦 渴,肺热咳嗽(清肺火)
芦 根:清热泻火除烦力强, (清肺祛痰排脓)— 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止呕(清胃) — 胃热呕哕 利尿(清热) — 热淋涩痛
竹 叶:清心泻火功效较好(竹叶卷心),并能 生津,热病烦渴多用。
淡竹叶:清热利尿功效较好,口疮尿赤,热淋涩 痛多用。
鸭趾草
【药材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 干燥地上部分。
鸭跖草
鸭跖草
栀子
【药材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
栀子
栀子
栀子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 —— 热病心烦 清热利湿 —— 湿热黄疸
决明子:明目作用较强 润肠通便 — 肠燥便秘
谷精草
【药材来源】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干 燥带花蕾的头状花序 。
谷精草
谷精草
青葙子
【药材来源】为苋科植物青葙的成熟种子。
青葙
青葙子
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 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 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等。
石膏
【药材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 水硫酸钙(CaSO4·2H2O)。
知母
【药材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知母
石膏、知母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气分实热证;肺热咳嗽
各论 第九章 清热药
【概念】 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
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解 毒、清热凉血、清虚热等作用。 【适应病证】
里热证:温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痈肿疮 毒、温毒发斑、阴虚发热等。
【分类】
① 清热泻火药:清气分热,主治气分实热证。 ②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主治湿热泻痢、黄疸 等证。 ③ 清热凉血药:清血分热,主治血分实热证。 ④ 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主治热毒炽盛之痈肿 疮疡等证。 ⑤ 清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主治热邪伤阴、 阴虚发热。
【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禁用。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属寒凉,味多苦、甘,苦寒以清热降火,甘 寒以生津止渴,故多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作用。
主要用于 热病邪入气分(气分实热证):见高热、口渴、汗 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 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证。
血淋涩痛 凉血:凉血止血 —— 血热吐衄
凉血解毒 —— 目赤肿痛 火毒疮疡
夏枯草
【药材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
夏枯草
夏枯草
决明子
【药材来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 成熟种子。
决明
决明子
夏枯草、决明子
二 者:清肝明目 — 肝火上攻,目赤肿痛 降血压 — 高血压(肝阳上亢)
夏枯草:清肝火作用较强 散结消肿 — 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天花粉:生津止渴力强,常用于阴虚内热,消渴多饮 清肺(火)润(肺)燥 — 肺热燥咳 消肿排脓 — 疮疡肿毒
竹叶
【药材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
淡竹
竹叶
淡竹叶
【药材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茎叶。
淡竹叶
淡竹叶
竹叶、淡竹叶
二 者:甘、淡,寒,入心、胃、小肠经 清热泻火除烦 — 热病烦渴 利尿 — 口疮尿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