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必备古诗词原文+译文+赏析汇总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必备古诗词原文+译文+赏析汇总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必备古诗词原文+译文+赏析汇总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面对美酒佳肴我)放下杯子,扔下筷子,(烦闷得)吃不下饭,拔出剑来,环顾四周,心中茫然无所适从。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却铺满了山岭。

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垂钓,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行路难呀行路难!岔路这么多,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径直挂上白色的船帆横渡沧海。

二、赏析1.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2.《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首先,在结构上,本诗采用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变化复杂。

其次,本诗开篇就以夸张的手法领起,极写宴会的丰盛;“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巧用比兴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同时,作者还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悫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与苦闷,同时又执着理想的情感。

最后,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是本诗的主旋律,这是本诗浪漫笔法的重要体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译文在巴山楚水这样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的沉沦时光。

怀念故人,徒然吟诵《思旧赋》,久贬归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一样,恍如隔世。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观刈麦①白居易【作者档案】【诗词详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②黄。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翻金浪。

妇姑③荷(hè)箪(dān)食④,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⑤去,丁壮⑥在南冈。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到田里去送饭,小伙子们割麦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⑦(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⑧筐。

更有一个穷苦的村妇,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éi)悲伤。

家田输税⑨尽,拾此充饥肠。

村妇诉说一番话众人听了都很悲伤。

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今我何功德,曾(zēng) 不⑩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做官吃禄米足三百石,年底家里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三注释:①刈:割。

②陇:同“垄”,这里指灾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③妇姑:这里泛指妇女。

④荷箪食: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⑤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⑥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⑦秉:拿。

⑧敝:破。

⑨输税:缴纳租税。

⑩曾不:从未。

事:从事。

岁晏:年底。

晏,晚。

【诵读鉴赏】《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诗人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附录诗歌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附录诗歌赏析

1、《观刈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 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表 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 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惭愧、内疚和 自责。
2、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为我们描 绘了哪两幅生活场景?试用简洁的 语言加以概括。
• 农忙时节,农家全家上阵抢收小麦的图景; 一个没有了土地的农妇捡拾麦穗充饥并哭 诉的情景。(或:举家忙碌;凄凉拾穗。)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这首诗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托物言志的写法。 •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 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强烈的 爱国主义情感。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中的哪个字用的好,试作评析。
• “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 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梅花凋落了, 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 但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 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 也不会改变,赞颂了梅花虽遭摧残 但仍保持坚贞高洁的品格。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上片美 丽而富有生机的景色。
• 答: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梨花刚 刚开放,柳絮却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 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 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那么几点青苔,在茂 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浣溪沙 宋 苏轼 •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 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 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卜算子 咏梅 •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词大意】
• 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梅花在那里寂寞的 开放无人过问。已经是黄昏时分,梅花在 那里孤独地忧愁。再加上遭受到风和雨的 摧残。梅花本无意思苦苦地争求春天,完 全听凭群芳妒忌。飘零落地成为泥土,又 被车轮辗作尘埃,只有那香气还和原来一 样。

九上古诗词赏析

九上古诗词赏析

九(上)古诗词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边塞萧瑟荒凉之景,表述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1.请描述请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

【答案】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2.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3.“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怨杨柳”一词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答案】思家怀乡之情。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见一点春色。

4.“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应如何理解?【答案】“春风”有双关意义,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5.如何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答案】“春风”一语双关,即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暗喻皇帝的恩泽,这一句含蓄地讽刺了唐玄宗不务边防,不关心边关将士的疾苦。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主题内容:本诗写军旅生活的艰苦,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爱国之情。

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极写边地苦寒。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却只觉寒气逼人。

这两句诗也写出了纬度的差异对于物候的影响:越往北方,冬天的物候环境来的越早。

2.诗中“折柳”的含义如何理解?【答案】“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答案】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理解性默写+赏析(附答案版)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理解性默写+赏析(附答案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月夜忆舍弟》(唐·杜甫)(一)默写及大意月夜忆舍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析《月夜忆舍弟》写于安史之乱,首联从视听角度描写出一片凄凉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月是故乡明”,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人了自己主观感情的心中之景。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诗人如今遭逢离乱,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沉痛。

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月夜忆舍弟》一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白露时节月夜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在愁思之中夹杂的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之情。

既怀家愁,又为国家前途命运忧虑,诸多感慨涌上心头。

(三)理解性默写1.《月夜忆舍弟》中表达诗人感物伤怀、思念家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的意思相近。

3.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借景抒情,表达思亲思乡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是一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任务,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对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进行整理,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篇一:咏鹅《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作者郭沫若,他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壮丽的景色。

语言简单朴素但意境深远,读者也能轻易地体会到壮观景色给人带来的宏大感觉。

篇二:登鹳雀楼《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此诗为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描写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和杰出人物,语言典雅华丽且富有韵律感,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篇三:赋得古原草送别《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岁月更替和人事离别的主题。

诗中的意象鲜明而富有生动感,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篇四:江雪《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通过对江雪景色和独自钓鱼老人的描写,表达了孤独与寂静的主题。

诗歌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篇五:将进酒《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名篇,以豪情壮志和友谊为主题。

诗中用词凝练,朴实无华,意境宏大而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的部分赏析。

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读者们能够深入品味这些诗词,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学习初中的古我们不应该还停留在背诵阶段,我们应该学会赏析古诗。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一)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部编九年级上册课外必背古诗词20首

部编九年级上册课外必背古诗词20首

九年级上册课外必背古诗词20首1.鹧鸪天·送人北宋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赏析: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作者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

2.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代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赏析:这首诗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

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3.登岳阳楼南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赏析: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诗的颔联“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4.踏莎行北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

---------------------------------------------------------------最新资料推荐------------------------------------------------------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九年级上册诗词20首一、豪放词 1、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

风雨也罢、晴天也罢,我都无所谓。

【赏析】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1 / 17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

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

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 gan)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附译文和重难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附译文和重难点

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戍shù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

参考译文边防驻军的鼓声响起,路上已禁止人行走,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诗人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凄凉的图景,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

写作手法: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写边塞秋夜凄凉,渲染了沉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思亲的背景。

炼字:“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形势依旧严峻。

教材原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参考译文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更明亮。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设想故乡的月亮更明亮。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凸显出诗人对弟弟们的担忧和挂念之情。

教材原文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参考译文虽有弟弟但都离散了,没有定所无法探问生死。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由望月转入抒情,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表现手法:通过“有”“无”对比,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教材原文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参考译文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事频繁还没有停止。

理解赏析内容理解:紧承五、六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炼字:“长”是“经常”的意思,写出了亲人们四处流散、生死茫茫。

重点注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②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况乃:何况,况且。

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望月思念亲人,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诗人期盼战争早日结束,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

理解探究1.请简要赏析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句赏析)答:行人断绝,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汇总)

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 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 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 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 恰相符合。
诵读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 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 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 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 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 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 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 十分真切。
课外古诗词赏析汇总
1、商山早行
温庭筠
关于作者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 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诗与 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艺术成就 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 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 称“温韦”。
诵读
duó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 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 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 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 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 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 依恋。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 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 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 “好收吾骨”作结。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 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 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1、《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简明地写出了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迫切心情)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运用了拟人方法;写女子登楼远眺盼归人而不得的失望、怅惘之情)肠断白苹洲。

(最能表达女主人公深切思念)(表现女主人公盼望心上人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边地荒凉)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塞下风景之异;描写边塞荒凉萧条景象;表现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运用典故表现作者思乡但不能归家;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表现征人的矛盾心理——思念家乡又因战功未立无法回家;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羌管悠悠霜满地(表现塞外天寒地冻),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表现将军征夫愤懑之情;表达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战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表现作者壮志难酬)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极言出猎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喻,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狂气)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心不已;)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自己;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集中表达诗人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诗人不服老,仍希望得到重用,为国建功立业;写出作者为国御敌雄心壮志;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4、《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辛弃疾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表现作者面对依旧景物,而人事改变),欲语泪先流。

(以泪代语述说不幸;表明哀伤的原因和程度)(叙述了诗人哀伤的原因,充分表现哀伤程度之深;写人事变迁让人伤心)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知识点 大全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知识点  大全

《行路难》1.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赏析角度: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迷茫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2.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赏析角度:修辞)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诗人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仕途的坎坷不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迷茫。

3.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赏析角度:修辞手法)用典。

运用姜尚“垂钓碧溪”和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4.赏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赏析角度:修辞)运用反复、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苦闷与迷惘。

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炼字:“破”“挂”二字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情感: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抒发了诗人乐观、豪迈、自信的情感。

6.全诗感情:这首诗既抒写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内容:交代被贬之地的荒凉及被贬时间的漫长。

情感:表达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无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写法:用典。

借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已故老友的深切怀念之情;借用“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人事变迁的感叹。

诗人运用两个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抒发了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用“千帆”“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表达对自己身世的愤懑之情。

九年级上下册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下册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一、九年级上册词五首赏析■一、《望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大意】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主题】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与孤独寂寞的内心情感。

[评析]:词写一个女子盼望意中人归来的心情,以“望”字贯串全文。

(由盼望到失望最终绝望。

)1.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一句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请说出理由.我认为“独”字,是独自之意,写尽了思妇无限的孤独\寂寞之情。

2、简要赏析“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脉脉"、"悠悠"两个叠词,移情于景,表面写水,暗写女子望穿秋水的眼神。

“脉脉”形容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运用拟人,赋予夕阳以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子对思念之情。

“悠悠”描绘了斜阳余晖欲落未落,含情脉脉,不尽的江水也似乎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向远方流去,形象地表达了女子的思念之情也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以及她孤独失望之情。

3、下面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

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二、《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九上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九上古诗词汇总及赏析

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汇总及赏析(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主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也表达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注释】1.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2.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3.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4.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岔路。

安:哪里。

5.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会:当。

6.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九上语文课外古诗词10首赏析

九上语文课外古诗词10首赏析

1、白居易《观刈麦》赏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

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刈: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解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西风漫卷,黄叶满地,正是秋日欲尽时。

在这满目黄澄澄的秋光里,正在为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而头疼的你,不妨慢下脚步,用心读诗,深入思考,以理解促记忆,细细品味这些或凄楚、或激昂、或坚韧、或苍茫的文字的真正内涵。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关键词】思亲念家忧国忧民【诗歌内容】边防驻军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秋杜甫在秦州所作,时值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诗歌短评】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首联写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观刈麦》赏析:此诗为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

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

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

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丁壮:成年的男劳力。

烤。

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

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秉:拿着。

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

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事:从事。

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

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

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

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

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月夜》赏析: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

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这首诗的前两句颇有画意。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

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

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

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

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

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

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

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

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

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习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

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

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

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

“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

“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

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

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平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

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

但宋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习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卜算子·咏梅》赏析: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

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

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

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

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

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

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

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商山早行》赏析:这是温庭筠的一首比较著名的写景抒情诗。

商山,又名尚阪、楚山,在现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这首诗大概是作者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在商山途中所作。

全诗紧扣“早行”二字,写景抒情,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首联提挈全诗。

清晨起来,院子里已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旅客们要驾车上路了。

他们可能一夜都没休息好,想到新的一天的奔波又要开始,心中不免又升起了一阵思乡的悲苦之情。

作者紧扣题目,写出早行情景后,接着点明了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心绪。

一个“悲”字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全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诗人来到院子里,远处传来雄鸡的啼鸣,看看天色,一弯残月还高悬于幽暗的天际;收拾行装上路,路上十分空旷、沉寂,板桥上铺满白霜,留下行人的踪迹。

作者选取了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富有特征的景物,极其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

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此联每字一种物象,合在一起意蕴无穷,真正达到了“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境地,而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千古名句。

沈德潜曾以“早行名句尽此一联”给予了高度评价。

颈联仍是早行中商山路上的自然景色。

路边槲树的叶子落满山径,枳树的白花把驿站的墙照得亮亮的。

叶花本无情,但叶落归根撩人思乡之情;枳花让驿墙更醒目,使羁旅之人又倍感异乡奔波的劳顿之苦和思乡之切。

“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此联对仗工巧,进一步充实了上联所描绘的典型环境,使气氛更显寂静、悲凉。

尾联所写乃是清晨在征途中回忆昨晚的梦境。

早行的情景使诗人想起昨晚梦中的故乡杜陵,那里已是春光满园了,成群的野鸭、大雁挤满了暖暖的池塘,嬉戏游玩。

这些残留的印象,更衬托出诗人对长安的留恋,对人生之路的无奈。

因为昨晚的他在茅草砌成的房子里歇脚,此时的他正在凄清的山路上奔波。

此联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统观全诗,不过是抒写旅途景物和个人的生活感慨,但表现精巧,不仅每联都紧扣了“早行”的主题,而且语言明净,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结构严谨。

巧状早行难言之景,尽抒羁旅思乡之情,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羁旅诗、乡愁诗的上乘之作。

《破阵子》赏析:此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