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经济原因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尖锐的产物,是十分腐朽的清政府没有能力领导国内变革、没有能力继续引领中国前进、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的结果。

首先,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国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

《辛丑条约》订立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利用清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工具。

因为利益关系,列强在华矛盾进一步激化,结果1904—19 05年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日俄战争。

这是两个列强争夺我国东北领土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不顾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将辽河以东划为战场,自守局外中立。

战争结果,日本战胜俄国,双方订立《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我国旅顺、大连租借地及相关权利转让日本,沙俄势力退到东三省北部。

我国东北被日本和俄国瓜分了。

这期间,英国于1903—1904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定《拉萨条约》,阴谋分裂中国领土,而沙俄也想出兵控制西藏,我国边疆危机又一次显现。

20世纪初,列强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经济上主要是扩大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投资,加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

1895-1913年18年间,各国在中国开设的资本在1 0万元以上的厂矿136家,投资总额达10315.3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多年间外国投资总额的13倍多。

列强在华争夺铁路、矿山等利权,开设银行,榨取巨额利润,干预地方行政,基本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操纵中国的军事和政治。

列强还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学校、办报刊和吸引留学生等办法,推行文化侵略,进行奴化教育,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其次,清政府已到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另一政治原因。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

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

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革命。

其爆发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因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为何会爆发辛亥革命。

一、政治原因清朝的政治体制是封建专制制度,皇帝拥有绝对权力,民众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和1905年的丁家庄起义等事件,曾引发中央政府的动荡。

此后,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帝国主义势力不断侵略,国民对清朝的不满情绪不断加剧。

清朝政府在政治上的反动、腐败和内忧外患,都严重削弱了其发展和统治的能力,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二、经济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经济逐步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农业和手工业都已逐步被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工业所淘汰。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国内最广泛的社会阶层,但却遭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清政府实行的是保守的经济政策,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发展民族经济,这使得国内经济越来越落后。

随着工业化和职业化程度的提高、金融资本的侵入,民族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也开始走向政治斗争。

三、文化原因清朝政府与国外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文化领域受到了巨大影响。

清政府虽然开始注意到进修洋务之策,加强了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但对一些正宗文化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加之德、俄、英、法等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了破坏和压制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想反而在一些地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四、军事原因辛亥革命爆发期间,清政府军队在军事上的战斗力早已低落不堪,各种军备落后。

清朝政府时常削弱军阀势力以收集兵力,却阻碍了武装部队的正常发展,造成军队装备的很多拖延,但自兴中会、同盟会等社会群众的力量加入,使得军阀的势力逐渐衰退,形势逐渐明朗化。

此外,外国强权也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实力的当前几乎屈服于外国租借地、压迫、对抗。

五、殖民地压迫中国在19世纪末期意识到帝国主义势下的侵略,这种压迫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造成了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领土,并对中国人的一切行为造成了干扰。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革命后续发展
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 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 统制徐绍桢 徐绍桢, 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 起义。 宣布 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 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 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 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 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 镇江成立。11月24日 12月 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 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 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 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 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 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 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 南京城(南京之战) 至此, 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 为革命军据有。 为革命军据有。
具体表现在一下五个方面: 具体表现在一下五个方面:
1,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 前严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 一步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 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 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3,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 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 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 5,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资产阶级 ,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 动的到来。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 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 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 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 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 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民族因素: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政治因素: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3、经济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4、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5、思想因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区别所谓辛亥革命,确切地说,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

这一革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但却不能简单地等同或归结于武昌起义。

它始自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延及同年11、12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行动,终至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至于1907年至1911年10月前孙中山等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潮州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之役、河口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广州起义,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存续期间和解体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包括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等,虽然都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却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辛亥革命的范畴。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是一场清朝以及封建主义终结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部因素四个方面来阐述。

政治背景清朝对中国的统治时期长达二百多年,但是它的末期,政治腐败、国家衰败愈加明显。

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崛起以及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清政府的形象更加倒霉,损害程度更加严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新变法等改革尝试被推销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失去公众的支持,渐入深渊。

同时,阻碍清政府改革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守旧派大八股,以及维新派官僚。

尽管本着推行各种理论和制度的立场,但是守旧派大八股和维新派资产阶级中的保守派,都表现出了一种与清政府有效的合作难以实现的程度。

经济背景中国的经济在19世纪末也受到了重创,由于种种问题,先进的制造业,尤其是机器制造业,在中国迟迟无法扎根。

这导致中国经济的失衡,在当时,贫困和饥荒不断,最终演化成人民所极度不喜欢的贪污行为。

更糟糕的是,清政府的政策对于财产阶级来说十分不利。

由于清政府对财产阶级不友好的政策,中国商业的发展一再受挫。

特别是在与西方列强的经济往来和竞争中,中国经济处于劣势。

长达数十年的这种不利的经济变化,导致了情绪的紧张和社会的不稳定。

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在辛亥革命的时期,已经逐渐进入了西方文化的半殖民地状态。

这时,旧的思想、政治和人类生存状态的观念被推翻,全新的文化与现代社会被人们所认可。

因此,在当时,辛亥革命的思想启示力很强,这反映出革命的深厚文化与觉醒的激烈程度。

外部因素自19世纪末起,外国列强就对中国施加了很大压力。

由于无政府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崛起和考验,各个国家都在寻求与之建立关系或联盟。

而中国,在这个时候的状况下,却依旧陷在一片困境之中。

这种情况怎么也难得制止敌人的侵略行为,纵使作为最强盛的国家,也要面临强大的外围压力。

结论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是在一个复杂的背景下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部因素都对革命的爆发做出了重大影响。

试析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的历史因素

试析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的历史因素

试析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的历史因素1911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辛亥革命是波澜壮阔的,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高潮。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评价辛亥革命时有过一段重要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然而辛亥革命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许多历史条件和历史事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文章本人将分析一下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

正如恩格斯曾经所说的:“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要求为其背景的。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完全确立。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其一: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的加深。

中国民族是在屈辱中进入20世纪的,国家主权丧失,山河破碎,民族灾难日益深重,在西方国家的不断侵入下风雨飘摇。

其二:帝国主义各国还加紧在中国的争夺。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其三: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

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被迫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其四,在以上三种情况下,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

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内容提要: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世界资本主义扩张在中国特殊背景下的产物,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与外国的侵略和优秀思潮等共同作用,相互推动而诱发的一场革命。

他是中国封建与民主摩擦的必然产物,是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

关键词:辛亥革命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与促进历史之必然引言: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一次偶然事件吗?辛亥革命的汹涌势头是那样随随便便就能开展了吗?凡事必有因,作为一场浩浩荡荡气势宏大的革命,纵先不讨论其成败,因为历史会给出答案用充满智慧善于洞察的双眼探寻歌名爆发之疑也必是一项非常重要有意义的工作。

本文就用列举与联系的方法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尽自己的知识来论证一代革命巨变正是大势所趋!正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他的功绩与历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任何一件事情,一样的变化是很难推动一个局面的形成的。

所以,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总结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促使其产生的内在联系,而线索也是围绕“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展开。

辛亥革命的产生是历史趋势的必然,从宏观上说,它是国际与国内种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以及中国资产阶级与资本积累提升与增加的产物。

首先,从国际局势入手,分析其必然性。

辛亥革命爆发时间为1911年,这一时期对于欧洲来说,早已不是东方“沉睡的时代”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已转入应用的时代。

在经济上各国相继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是议会制君主制或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等,而且也相继步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

同时,在南美、非洲、亚洲的殖民地划分也基本定性,于是资本就在世界范围运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经济的基础地位也推动了中国向辛亥革命的距离又进了一步。

上文说到欧洲的两次工业革命已完成,那么作为殖民地的中国必然要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本的原始积累。

论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论文)

论辛亥革命内容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既是一场革命运动,又是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但是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是的花,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充分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虽然它失败了但它开历史之先河,指明了中国今后应该走的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运动意义道路一、辛亥革命的过程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

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

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

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

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

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

1911年十一月初十,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二十八日,各省代表会议改组为临时参议院,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 导学案

《辛亥革命》 导学案

《辛亥革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社会矛盾、民族危机等。

2、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重要事件。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4、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背景。

(2)武昌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2、难点(1)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全面理解和评价。

(2)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三、知识梳理(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封建统治的黑暗,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阶级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民族资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阻碍。

3、清末新政的破产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在 20 世纪初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但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4、革命思想的传播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和留学生的增多,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孙中山等革命先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1、兴中会和同盟会的成立(1)兴中会:1894 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同盟会: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2、黄花岗起义1911 年 4 月,黄兴等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

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的起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的起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制度的起点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启。

这场革命不仅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开始,也成为了世界上众多殖民地国家追求民族独立的一个范例。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朝封建制度,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革命的起因辛亥革命爆发的起因主要包括中国社会的内外压力以及封建社会的腐败衰落。

首先,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几乎处于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国内外压力逐渐加重。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领土,经济被掠夺,中国人民积贫积弱。

其次,清朝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政府腐败、社会不公以及农民的困境加深了矛盾。

这些内外压力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二、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是一个曲折而艰难的过程。

先是武昌起义的爆发,随后在各地迅速掀起了反清起义。

各省议会以及中国同盟会等革命团体逐渐形成,呼声日益高涨。

孙中山被推举为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领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他积极组织起义军,进行革命宣传和武装斗争。

辛亥革命的进程中,经过了多次失败与重新组织,最终在1911年辛亥年十月十日,广州起义的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三、革命的结果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封建制度,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首先,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开创了中华民国的历史。

其次,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他致力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改革方案,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此外,辛亥革命还揭开了中国革命的序幕,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然而,辛亥革命的结果并非完全的成功。

封建社会的腐败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农民的问题依然突出。

同时,由于外国势力和国内冲突的干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依然困扰着种种问题。

然而,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

第19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

第19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

第19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1912年-1919年,民国前期阶段特征: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均呈现出向现代化演进的趋势。

1.政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革命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

为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和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2.经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思潮影响扩大。

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

4.社会生活: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朝着文明、开化的方向发展。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背景: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 “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兴起①成立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成立中国同盟会时间:1905年8月。

领导人:孙中山与黄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三民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2)发展: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引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的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次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辟了中国独立民主的新时代。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爆发,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本文将从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全面解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并探讨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政治原因1.1 封建帝制的腐败在清朝晚期,中国封建帝制严重腐败。

满族贵族与地方吏员相互勾结,剥削压迫民众,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皇帝懒政好奢侈,无力有效治理国家,导致政治腐败程度日益加深,给辛亥革命提供了政治土壤。

1.2 外国列强的势力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入侵中国,推行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市场,抢夺了中国的土地和资源。

这种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进一步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外部条件。

二、社会原因2.1 内部社会矛盾激化清朝后期,社会经济矛盾猛增,农民破产,民工无业可做,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升级,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2 国内外思想的传播新思想的传播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为辛亥革命培育了一批有思想觉醒的知识分子,为后来的革命造势。

此外,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等西方思潮迅速传入中国,进一步唤醒了人们对民主权利的追求。

三、经济原因3.1 经济落后的封建制度清朝封建制度制约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土地所有制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官僚资本和农民负担的增加使得社会经济不堪重负,进一步导致社会动荡。

3.2 外国的不平等条约限制了中国经济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瓜分了中国资源,带走了大量财富,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外国资本的压迫使得中国无法发展自己的产业,国内市场受制于人,经济困境进一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四、深远影响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_秦小洁

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_秦小洁
2.外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
明确指出要反对沉重的民族压迫与外来资本主义入侵,更公开提 出以武装斗争的手段来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以及西方列强的侵 略,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强烈的反封建、 反侵略民主革命精神。而这无疑对民主革命思想的普及与发展起 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革命 思想基础。
组织条件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发振兴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尝试其不但彻底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而这就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于推动我国近代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014 年 1 月 28 日
百花园地
探讨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因素,我们不难得出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对于推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随 我国近代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数量的逐渐增多,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开始
参考文献:
形成,并日渐壮大自身的阶级统治力量。这其中包括了不少革命志
[1]丁 健 ,张 华 腾 . 辛 亥 革 命 再 思 考[J]. 四 川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秦小洁
摘 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以经济、阶级、思想以及政治组织条件 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条件;经济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条件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发振兴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四、组织条件— ——民主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成立
资本主义的滋生与发展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背景是什么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背景是什么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背景是什么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变革,其指在推翻满清专制帝制,建立全国共和的政体。

那幺,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幺呢?
1辛亥革命爆发的条件是什幺从历史趋势来看,清政府在镇压戊戌变法和
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

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
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发展
到革命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所以,20世纪前十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条件己经成熟。

具体表现在:
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
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为
量进一步壮大;
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
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
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

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

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经济原因

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经济原因

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经济原因1.随着国门被列强打开,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与清政府因巨额外债压身而拼命压榨国内企业相矛盾,自身利益得不到发展2.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使外企相对于本国企业更容易生存,严重制约本国资本主义发展3.1907年经济危机致使国内金融市场被外国垄断,银行钱庄周转资金严重不足4.列强中立使四国银行团拒绝对清政府出售外债,国库空虚,政府各机构难以维持正常运行,最重要的是兵饷两空众款难筹,引起各地士兵哗变,各地动荡不安5.清政府为改善经济进行的财政整顿没有起到预先的效果,反而激化社会矛盾,如四川保路运动依据:1.清朝后期严重的经济恐慌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借款。

《辛丑条约》规定赔款及利息共9.8亿两白银,中国陷入了空前的财政危机。

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改革,更需财政的有力支持,为解决资金问题外债高筑。

据统计,甲午战争后,英国的绝对垄断地位被打破,德国、俄国、法国、日本、美国争相给中国贷款。

英国借款约为3.4亿两,占28%;德国为2.7亿两,占22%;俄国为2.0亿两,占17%;法国1.6亿两,占13%;日本为0.8亿两,占7%;比利时为0.6亿两,占5%;美国为0.6亿两,占5%④。

列强通过外债担保和抵押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自主权。

到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外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清政府曾经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格的管理体系,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就逐渐失去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权。

新政改革虽然加大了中央财政集权,但进行了五六年之后仍未有多大改观。

1907年2月19日(下文所注时间均为公历)端方奏称:“理财之要,首贵综核名实,宜统一不宜分歧。

江南关涉财政各局,如支应局经管水陆各营月饷及一切活支;筹防局经管修舰筑台、订购枪炮、采买各项物料;筹款局统筹江南税捐各进款,并经理牙税房捐膏捐等项。

三局各不相属,乃察其内容,有同一款而分收分放者,有此局垫款而彼局认还者……非将三局归并为一,则治丝而棼,无从整理。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建人 纲领
兴 中 1894年 会 中 国 同 盟 1905年 会
檀香山 孙中山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日本东 孙中山 京
三民主义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建立民国
民生——平均地权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革命党发动的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 同盟会在广州发 动反清武装起义。 起义失败,七十 二烈遇难。后人 收殓烈士遗骸合 葬于广州城郊黄 花岗,史称“黄 花岗七十二烈 士”。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湖北军政府安民告示
武昌起义后,各省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会见各国使节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民既成功了也失败了
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 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 270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 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五色旗
由临时参政院通过,采 用红、黄、蓝、白、黑 五色旗为国旗。五色即 代表汉、满、蒙、回、 藏五个民族,象征“五 族共和”。
清宣统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
孙中山派出以教育总长蔡元培为首的迎袁专使,请袁世凯去南 京就职。这是迎袁专使等到达北京后合影。
迎袁专使到达北京
辛亥革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 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 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实现资 产阶级民主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原因梳理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原因梳理

初中历史辛亥革命原因梳理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辛亥革命的原因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内忧外患的积累中国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深层次的原因。

1. 内忧:晚清朝廷的腐败无能、民众的苦难和不满情绪逐渐积累,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不公平条约、对内政策的落后保守,使得国家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2. 外患:晚清时期,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日益猖獗,给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造成了严重威胁。

英、美、法、德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割地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的不满情绪。

二、各类反清斗争的兴起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各地爆发了一系列反清斗争,这些斗争为后来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1. 北京政变: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使得改革派失去了改良朝政的机会。

慈禧太后去世后,广义恭亲王载沣等保守派为了争夺皇位发动政变,最终推翻了光绪皇帝的改革派。

2.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旨在驱逐侵略者,恢复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

尽管义和团运动最终被列强压制,但它对于晚清政府的决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倡导维新思潮的兴起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涌现出了诸多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声音,这些声音推动了革命的洪流。

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一次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起的改革运动,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

尽管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为后来的革命洪流埋下了伏笔。

2. 君主立宪运动:光绪末年开始,一些维新派人士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

他们认为,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可以限制皇帝的权力,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洪流辛亥革命的爆发得益于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持续努力和辛勤工作。

1. 三民主义: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国民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将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起来。

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冲破了封建皇权的束缚,也为新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重点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场历史事件。

一、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爆发时,是清朝的末年,中国实行了封建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度。

尽管在这种体制下,国家已经开始推进现代化建设,但是它的改革力度并不足够,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越来越严重。

在此期间,外国列强一直在侵略中国,并控制了中国的贸易。

中国作为百年屈辱的开始来临,大量的资源和财富都被外国人所掠夺。

尽管这个时期的中国政府尝试了一些改革,但这些改革往往是无力的,被发动特务和政治家所实施的统治所粉碎。

因此,崛起一个能够真正解放中国人民的革命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历史原因1.政治原因尽管清朝政府在尝试现代化改革,但是这些改革不是真正的开放自由,而是维持了长时间威权专制的形式。

这种改革导致了许多官员抨击政府不够力,更加激化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并增加了他们进行革命的决心。

因而许多学者提出了设立宪政的建议,以实现民主制度,为民生改善做好铺垫。

2.经济原因中国在当时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导致许多中国资源被外国人掠夺。

由于中国的商业和工业都被外国人所控制,中国面临着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危机与财富再分配不公、物价高涨等社会问题相结合,导致了人们的不满,更加增强了人们参与革命的意愿。

3.社会原因在清朝的末期,中国社会面临许多问题,包括军阀割据、赋税过重等。

同时,中国人民也从外部的文化冲击中受到了影响,引发了对现有体制的重新思考,从而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三、总结辛亥革命是一次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它成功地打破了清朝专制主义的束缚,并引领了一场更广泛的民主革命。

尽管辛亥革命发生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却一直值得我们去反思,去思考。

只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拥有一个健康、持久和快乐的生活。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为对外支付巨额赔款,腐朽的清政府加剧了对人民的盘剥,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遍及全国,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清末“新政”的破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最终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统治危机。

经济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思想基础: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

前车之鉴:戊戌变法的失败使革命派认识到必须用革命的武装起义推翻反动统治。

导火线:1911年5月四川、广东、湖北、湖南四省的保路运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

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

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辛亥革命背景知识点_什么是辛亥革命精神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经济原因1.随着国门被列强打开,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与清政府因巨额外债压身而拼命压榨国内企业相矛盾,自身利益得不到发展2.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使外企相对于本国企业更容易生存,严重制约本国资本主义发展3.1907年经济危机致使国内金融市场被外国垄断,银行钱庄周转资金严重不足4.列强中立使四国银行团拒绝对清政府出售外债,国库空虚,政府各机构难以维持正常运行,最重要的是兵饷两空众款难筹,引起各地士兵哗变,各地动荡不安5.清政府为改善经济进行的财政整顿没有起到预先的效果,反而激化社会矛盾,如四川保路运动依据:1.清朝后期严重的经济恐慌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借款。

《辛丑条约》规定赔款及利息共9.8亿两白银,中国陷入了空前的财政危机。

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改革,更需财政的有力支持,为解决资金问题外债高筑。

据统计,甲午战争后,英国的绝对垄断地位被打破,德国、俄国、法国、日本、美国争相给中国贷款。

英国借款约为3.4亿两,占28%;德国为2.7亿两,占22%;俄国为2.0亿两,占17%;法国1.6亿两,占13%;日本为0.8亿两,占7%;比利时为0.6亿两,占5%;美国为0.6亿两,占5%④。

列强通过外债担保和抵押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自主权。

到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外债的恶性循环之中。

清政府曾经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格的管理体系,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就逐渐失去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权。

新政改革虽然加大了中央财政集权,但进行了五六年之后仍未有多大改观。

1907年2月19日(下文所注时间均为公历)端方奏称:“理财之要,首贵综核名实,宜统一不宜分歧。

江南关涉财政各局,如支应局经管水陆各营月饷及一切活支;筹防局经管修舰筑台、订购枪炮、采买各项物料;筹款局统筹江南税捐各进款,并经理牙税房捐膏捐等项。

三局各不相属,乃察其内容,有同一款而分收分放者,有此局垫款而彼局认还者……非将三局归并为一,则治丝而棼,无从整理。

”①这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清廷财政的混乱情况。

1907年,美国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直接改变了美国的金融体系,并催生了美联储的诞生。

危机曾使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华尔街陷入恐慌,银行纷纷收回贷款,股市暴跌,民众挤兑,市场处于崩溃边缘。

危机使白银价格猛跌,贸易过剩,使中国经济更加衰败。

《国风报》报道了1909年之前的惨状:“宣统元年之生计界,实衰敝达于极点之时也。

盖光绪三十四年恐慌之余波,延及昨年而未有已。

如上海、天津、汉口等埠,向称繁盛,曾几何时,情态大异。

富商巨肆,倒闭频闻,且对于外人负债累累。

赖地方官为之转圜,或向外国银行筹移巨款,以润泽市面,或乞怜外商展期索债,以暂救目前,遂致金融杜塞,所在皆是,信用扫地,贻笑他人。

”②1910年7月,由于橡胶股票价格暴跌,大肆搜购橡胶股票的上海买办陈逸卿遭到了巨大亏空,致使上海数十家钱庄、商号倒账,而后整个上海以及全国各地华人工商业者的金融机构,几乎完全陷于闭锁状态,交易中绝,生产锐减,以致内外人心惶惶,纷纷兑现股票、债券,或各处奔走抛售货物。

10月,金融界又发生了源丰润事件。

源丰润银号在全国各地有17处分号,资本之雄厚堪与外国银行相匹敌。

由于金融紧迫,市面恐慌,上海“申号”因受到冲击而首先停市,随后17处分号均停市。

外国银行眼见市场萧条,立即采取回收资金、压缩金融、缩短票据贴现期限等种种办法来加紧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垄断。

中国人过去在中国钱庄、票号存款者,也把存款提出来,转而存入外国银行,致使钱庄、票号愈感现款空乏。

时人评论:“陈逸卿之事发于上海,其影响波及长江沿岸诸市,又未几而加以源丰润之事,影响遂波及于全国,今既已举国惴惴,儳然不可终日矣。

”③2.清政府应对无力引发辛亥革命光宣之际,中央财政严重入不敷出。

各地滥铸铜币、财政混乱和严重消耗的形势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对财政管理制度及预决算方式进行整顿。

1908年,度支部、会议政务处重新议定清厘整顿章程,度支部设清理财政处,各省设清理财政局,调查光绪三十四年出入款项,编制财政说明书。

1909年,提出清理财政的六项措施,首条即是“外债之借还,宜归臣部(度支部)经理”④。

1910年起,清廷仿效西方国家制定预决算的新型财政体制,开始编制宣统三年和宣统四年全国预决算案。

预算案成立后,各省督抚视度支部形同虚设,根本不予认同,中央预算徒具形式,财权仍然涣散。

但政府改革决心没有改变,1911年5月上谕:“近来国家财政竭蹶,由于币值不一;民生困苦,由于实业不兴。

朝廷洞见于此,不得已饬部特借英美德法四国银行一千万镑,日本正金银行一千万圆,专备改定币制、振兴实业以及推广铁路之用。

”⑤6月,清廷又用特明白晓谕,昭示天下:“干路均归国有,定为国策。

”⑥并与四国银行团重又商定六百万镑之新借款。

清政府把统一币值、改革金融作为实现挽救经济、振兴实业、建设铁路等项政策的根本措施,但政府的行为遭到国人质疑。

梁启超指出:“即如今兹所借数万万元,问其用途,则曰整理币制也,推广铁路也,振兴实业也。

苟惟名而已,则谁复能訾其非者。

虽然,谓政府得此款,而果专以用诸此途畴能信之,即曰专用矣,而谓其遂足以举生产之实,又畴能信之。

是故,言整理币制,则币制局造币厂增许多差缺,增许多支销名目已耳。

言推广铁路,则邮传部堂属欣欣向荣,督办总办诸大臣纷纷并起,而无量数之失职冗员,延颈以待泽已耳。

若夫振兴实业之名号广泛,尤便舞弊者,更无论矣。

”⑦各省咨议局也发出尖锐而严肃的责问,要求政府提出正确的数字根据和妥善的措施办法。

清政府的财政整顿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却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如各地纷起的保路运动。

影响最大的是四川保路运动。

四川人认为,政府的铁路国有、取消民办政策侵犯了四川人民利益,大多数人“要求政府以现金偿还铁路公司开办以来八年间用去的几百万元和上海办事处损失的二三百万元,连同公司租股、购股收入余存的一千余万元,一律改作建设四川的费用”。

但事与愿违,清廷“不但对公司已用和上海倒折的款项政府概不负责,并要把公司现存未用的款项一千余万元由政府提用,换发一种债票”①。

政府的这一措施激起了四川人的愤怒,掀起了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因经济纠纷而起,持续数月,逐步升级,演变为推翻清政府之行动,并波及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

《申报》载华盛顿电:“国务部接有电信报告四川大局情形,谓此次之事系预备大举推翻政府,据外间传说,中国境外之革党、会社现正筹款接济乱民,并派代表驻扎成都。

”②“粤督电奏川路风潮影响及粤,现已跃跃欲试,恳准发给四成利息股票以弭大乱,并饬部酌拨的款赈济灾民。

”③但清廷无经济能力应对,企图用武力解决,上谕:“前因四川逆党勾结为乱党,饬赵尔丰分别剿抚,并饬端方带队入川……开缺两广总督岑春煊威望素著,前任四川总督熟悉该省情形,病势闻已就痊,著即前往四川会同赵尔丰办理剿抚事宜。

”④调派军队又需要相当的费用,进一步加重了政府经济负担。

随着四川保路运动的升级,湖北新军不断被派往四川,革命党人乘势发动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二清政府经济困境与辛亥革命的迅速发展1.列强中立外债无望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执行中立政策。

美国国务院提出对华借款原则:“贷款应在中国内部各派别之间严格中立,因此应得到各个不同政治派别代表的支持,并且应安排某种监督措施,诸如设立一名外国董事,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并且,由于此类贷款主要为了保护共同利益,因此它们应面向所有与中国有重要关系的国家的国民,可以由本国或其它最有利益关系的国家首先倡议发起。

”⑤1911年11月8日,四国银行团在巴黎东方汇理银行召开会议,作出决议:“银行团不在货币改革借款合同名义下提供更多贷款和支付款,直到中国有可信赖的政府。

”⑥ 为打破财政困局,外务部、度支部转而向四国银行团之外的财团接洽借款,主要有勾堆借款、海军借款、陆军部借款、度支部借款等。

但因局势发展,勾堆借款作废,海军借款搁置,陆军部、度支部只从日本洋行、德国洋行借到为数不多的款项⑦。

新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被英法等列强认为是唯一能够稳定局面的人,但也不能得到款项,他为筹款忙得焦头烂额。

《申报》云:“袁世凯现仍竭力运动借款,且求某公使暂借四万两以应急需,某公使尚未允。

”⑧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也认为,“严重的经济拮据使这位总理大臣陷于窘境”⑨。

清政府中央层面的借款事宜没有结果,同时地方举债也没有多少收获。

为筹集军费,闽浙总督、陕甘总督、山东巡抚、东三省总督、两江总督等多个督抚提出举债要求被批准,但由于列强中立政策均无果而终。

2.国库枯竭内款难筹保路运动、武昌起义表明了政府通过振兴实业、改革财政挽救经济危机的失败,外贷无门又使清政府经济雪上加霜。

国库枯竭,清政府急忙在国内筹集各种款项。

筹集内款主要是让各省财源接济和动用内帑。

地方省份当中历来南方富庶,而南方多个省份独立,清政府只有指望东三省、山东、河南等北方省份。

但北方诸省在武昌起义后扩兵筹防,已经自身难保,所以对内阁、度支部频频发来的求款电文不但难以从命,相反还向中央请款寻求支持。

河南巡抚电致内阁、度支部:“豫省同一艰窘,现款尤无从搜集,刻正多方措画,俟有成数,即行解京。

”①河南承载对湖北、陕西用兵的后方重任,实在“艰窘”,遂开了个空头支票。

新疆巡抚袁大化不但无法挪款解京,而且力陈窘境,请求拨款至新疆:“新省有地无民,向恃各省协饷赖资全活。

今值陕邑路阻,饷源断绝,屡次奏请接济五十万金,以支目前,迄未见到,其穷困可想而知。

现虽各处搜罗挪借,以顾饷需,究难持久。

东南糜烂,恃西北为根据,新省再有疏虞,大局愈难收拾。

河南协饷减实三十六万,河东道协饷四十八万,新省应摊多半,现因路阻难解。

请先就近提部酌拨若干,汇新为叩。

”②为缓解紧张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动用内帑。

内帑非寻常款项,但在国库枯竭,借款无着的情况下,10月20日,隆裕皇太后主动颁发内帑20万两以赈济湖北灾民。

10月29日,又拨内帑充当军费,上谕称:“监国摄政王面奉隆裕皇太后懿旨,现在湖北用兵,需要浩繁,著搬出宫中内帑银一百万两,由内务府发交度支部专作军中兵饷之用,钦此。

”③皇太后之举诚然能笼络人心激励士气,但对于全国战事只是杯水车薪。

督抚大臣也希望得到内帑。

天津陈夔龙电奏:“津地重要市面,银根奇紧,请拨借内帑银一百万两。

”对此政府无能为力,只是闪烁其词,“此次武汉军事已承蒙皇太后颁发巨帑,此项现金虽是支给饷需,而一经发出,即可流通市面,未敢再行渎请”④。

至1912年1月,内阁总理大臣署度支大臣片奏:“库空如洗,军饷无著,诚将盛京大内热河行宫旧存瓷器变价充饷,以救目前之急等语,著照所请。

”⑤国库枯竭由此可见一斑。

协款很少,内帑有限。

郑孝胥在日记中记载了当时的窘况:“宫中存款已尽出,约九百万两,可支至十二月初旬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