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采煤工作面单体支柱矿压观测记录表

合集下载

单体支柱工作面矿压观测

单体支柱工作面矿压观测

单体支柱工作面矿压观测浅析【摘要】支柱工作阻力是反映工作面支护性能和支护效果的重要指标,工作阻力分析主要讨论支护阻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支柱阻力的主要因素等。

对于工作面安全高效的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工作面支柱比压1 工作面概况矿井11041工作面位于11采区北翼,南起轨道上山煤柱,北至切眼,上部为11021工作面,未回采,下部为11061工作面,已回采。

其地表位于南龙山村西南,地面无建筑物。

工作面走向长350m,平均斜长125m,平均厚度5.2m,容重1.6t/m3,其地质储量为36.4万吨。

11041工作面开采为二迭系山西组二1煤层,煤层厚度较为稳定,一般在5.2m左右。

在煤层下部有两层夹矸,厚0.2~0.4m。

此处二1煤无伪顶,直接顶为泥岩,厚约0.8~3.2m,老顶为中粒砂岩,厚约29m左右。

直接底为泥岩,厚度约4.5m左右,老底为细粒砂岩,厚度约8m左右。

11041工作面属煤与瓦斯突出区,产状变化较大,断裂构造发育,充水条件简单,无老空水及顶板裂隙水出现。

11041工作面采场支护采用dz-22型单体液压支柱,л型钢梁,对棚支护,主梁下3根单体液压支柱,副梁下2根;有时用直径为300mm的圆形木鞋,以防支柱钻底。

配川杆荆笆护顶。

间距0.6m,排距为1.0m,最大控顶距3.8m,最小控顶距为2.6m。

2 问题提出单体液压支架与围岩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良好的支架与围岩关系是确保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的基础。

因此实施矿压观测是进行采场和巷道稳定性控制的有效手段。

支柱工作阻力是反映工作面支护性能和支护效果的重要指标,工作阻力分析主要讨论支护阻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支柱阻力的主要因素等。

对于工作面安全高效的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3 矿压观测3.1 观测设备及方法(1)测量支柱工作阻力采用山东科技大学生产的sy-40b型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阻力检验仪,该设备兼有补液补强的功能,在支柱工作阻力不降低的情况下,直接读取工作阻力数据,安全、准确、使用方便;(2)测量顶、底板移近量及移近速度采用测杆、钢卷尺等必要的测量工具;(3)测量活柱下缩量采用常用的直接标号法进行。

矿压观测、分析、预报制度

矿压观测、分析、预报制度

黔西南州晴隆安宝煤矿有限公司矿压观测、分析、预报制度2020年03月20日矿压观测、分析、预报制度为加强采掘工作面的顶板管理,掌握采掘工作面顶底板活动和来压规律,为采掘工作面支护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采掘工作面有效支护,防止冒顶事故发生,打造本质安全型煤矿,经矿研究决定,成立矿压观测领导小组,对井下所有采掘工作面进行矿压观测。

一、成立矿压观测领导小组矿压观测小组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朱伯荣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井下采掘工作面及已掘巷道的测点布置、矿压观测数据分析、总结,为选择合理支护方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总则1、为满足矿井生产管理需要,成立安宝煤矿矿压观测领导小组,配备技术人员及兼职观测工,建立健全观测组织机构,配备相应仪器仪表,负责收集各区队上报的矿压观测资料并认真分析、归纳、总结(数据变化大时及时分析总结)。

2、生产技术科结合实际情况,对开采的主采煤层进行顶板分类,制定相应的顶板管理措施,防止冒顶(片帮)等事故的发生;对采煤工作面上下安全出口、机道、放顶线等部位加强观测,做好数据分析工作。

3、生产技术科应对工作面来压周期、来压步距、最大来压强度、顶板最大下沉量等进行科学分析,并就巷道支护强度、支护方式、工作面推进速度提出合理性意见和建议,同时将结论报总工程师审核批准,必要时由矿总工程师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矿压显现规律,为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和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4、矿压工程观测原始数据和参数必须真实可靠,不得弄虚作假。

5、安全科根据矿压工程观测数据及工作情况随时进行抽查,抽查比例不低于30%。

6、矿压观测原始数据和分析结果应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7、所有观测数据必须采用标准表格填写,矿压观测、顶板离层监测表格详见生产技术科下发表格。

三、采掘现场矿压观测管理办法1、正常情况下,新布置测点前10 天每天由技术员对测点数据采集一次,超过10 天后,测点每10 天观测一次。

2、遇巷道压力、围岩位移量变化较大时,区队必须每班指派专人进行监测并收集相关矿压参数,突变情况下及时向生产技术科和调度室汇报。

3月采煤工作面单体支柱矿压观测记录表

3月采煤工作面单体支柱矿压观测记录表
24
15
19
26
28
29
21
32
23
50
第三排支柱缩底量(mm)
25
10
12
12
23
25
12
23
36
40
备注
41102工作面观测人:孙磊李国强
2013年3月6日观测时间:19:35至23:02
测线从机头向机尾布置
观测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排柱压(MP根)
13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3
15
31
15
15
26
25
29
24
第二排顶底板移近量(mm
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45
第三排顶底板移近量(mm
16
12
15
10
26
29
24
25
28
23
第一排支柱缩底量(mm)
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45
第一排支柱缩底量(mm)
24
19
22
32
26
26
45
46
18
29
第三排支柱缩底量(mm)
第二排柱压(MP根)
12
12
12
12
12
12
12
13
12

矿压观测记录表(全套)

矿压观测记录表(全套)
2﹟
3﹟
4﹟
5﹟
6﹟
观测人:
锚杆测力计记录表
单位名称:煤矿(观测站)表5
观测日期
工作面
推进距离/m
1#离煤壁
距离(m)
6#离煤壁
距离(m)
锚杆测力计读数/MPa
1#
2#
3#
4#
5#
6#
7#
8#
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观测人:
宏观现象观测记录表
单位名称:煤矿(观测站)表6
观测日期
煤壁片帮
直接顶悬顶距
冒落岩层厚度目测
顶板断裂与破断响声
支柱折损
顶板裂隙
观测人:
工作面单体支柱缩量记录(测站)
观测
时间
工作面推
进距离/m
活柱长度/mm
顶底板距离/m
观测人:
工作面单体支柱缩量记录(测站)
观测
时间
工作面推
进距离/m
活柱长度/mm
顶底板距离/m
观测人:
工作面单体支柱缩量记录(测站)
观测
时间
工作面推
进距离/m
活柱长度/mm
顶底板距离/m
观测人:
4#
5#
观测人:
工作面支柱工作阻力观测记录表
单位名称:煤矿(观测站)表3
观测时间
工作面推进距离(m)
前排(煤壁)
二排
后排(采空区)
观测人:
离层仪观测记录表
单位名称:煤矿(观测站)表4
观测时间
工作面推进距离(m)
()#测站离煤壁距离(m)
内测筒读数(mm)
外测筒读数(mm)
1﹟
2﹟

支护设计计算

支护设计计算

支护设计计算一、工作面支护设计采用类比法进行设计。

1、根据本矿矿压观测资料,选择本工作面矿压参数,详见矿压参数参考表3-1-1。

⑴、采用经验公式计算支护强度Pt=×h×γ×k=×××7=m3——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强度,kN/m3;式中:Pth——采高,~ m,平均;γ——直接顶板岩石的密度,t/m3,一般可取 t/m3,取 t/m3;k——工作面支柱应支护的上覆岩层厚度与采高之比,一般为4~8,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

本工作面属于中厚煤层、顶板条件较差,取6。

⑵、选用现场矿压实测工作面初次来压时的最大平均支护强度Pt=m3因此工作支护强度应大于 kN/m3,因此本工作面取300kN/m3。

3、支柱实际支撑力Rt =kg×kz×kb×kh×ka×R =×××××250=式中:Rt——支柱实际支撑能力,kN;kg——工作系数;kz——增阻系数;kb——不均匀系数;kh——采高系数;ka——倾角系数;R——支柱额定工作面阻力,kN。

K ——支柱阻力影响系数,可以从支柱阻力影响系数表3-1-1中查得。

4n= Pt / Rt=300/=棵/ m25、排、柱距根据推进度,工作面基本支柱的排距取,则基本柱距为:L柱=1÷(L排×n)=1÷(×)=式中:L柱——工作面基本柱距,m; L排——工作面基本排距,m。

取基本支柱的柱距 m。

6、支护密度验证n ′= 每棚支柱数/(控顶距×柱距) =3/×) =棵/m 2<棵/m 2支护密度不能满足要求,由于选取的基本柱距已为最小安全宽度,因此采用每两棚支柱成组使用,交替迈步进行支护,将两棚支护柱距调整为每组距离米。

重新验证支护密度:n ′= 每组支柱数/(控顶距×组距) =5/×) =棵/m 2>棵/m 2支护密度满足要求。

综采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记录表

综采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记录表

回 风 巷
<300mm 点 (架)
单体初撑力 73
≥11.5Mpa 63 53
端 头 43
上 33
下 23 13 3 合格率
活柱量 顶板动 冒 高 态 端面距 片帮深度 支架初 撑 力 (Mpa)
(mm) (mm) (mm) (mm) 前立柱 后立柱 处 理 意 见
支护 质量
存在 问题
测量人签字:
工区盯班人员签字:
≥24Mpa
轨 道 巷
<300mm 点 (架)
单体初撑力 94 95
≥12Mpa 84 80 74 76
端 头 64 125
上 54 123
下 44 121 34 122 24 164 14 140 合格率
活柱量 顶板动 冒高 态 端面距 片帮深度
(mm) (mm) (mm) (mm) 前立柱 上 下 后立柱 上 下
24 24 30 28
27 28 24 24
32 30 28 24
28 30 30 29
24 32 28 30
36 32 36 38 处 理 意 见
34 32 34 30
32 36 30 32
28 30 30 24
支护质 量
支架初 撑力 (Mpa)
存在问 题
测量人签
董合乾
工区盯班人员签字:
张代龙
综采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记录表
单位:综采队 工程质量标准化 采高 端 面 距 冒高 测 ±100mm 顶底板移进量 ≤100mm/m 单体支 柱 初撑 力 (Mpa) 工作面名称:A601 工作面 测 点 一 二 2011年 12月 28日 三 四 中 班 合格率Biblioteka 运 输 巷≤340mm

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MTT_548-1996)

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MTT_548-1996)

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MT/T 548-1996)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单体液压支柱(以下简称支柱)的用途、使用条件、技术管理、使用与报废。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支护顶板用的支柱。

2 引用标准MT 76液压支架用乳化油MT 112矿用单体液压支柱MT/T 561单体液压支柱维修规程3 用途3.1 煤矿回采工作面顶板支护。

3.2 煤矿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

3.3 回采工作面巷道超前支护或其他临时支护。

4 使用条件4.1 采煤方法4.1.1 单一长壁采煤法。

4.1.2 倾斜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

4.1.3 水砂充填、水平分层、掩护支架等特殊采煤法。

4.2 倾角4.2.1 倾角25°以内、采高3m以下的缓倾斜工作面。

4.2.2 倾角25°~45°、采高3m以下的工作面,采取一定安全措施也可使用。

4.3 矿山压力4.3.1 具有不同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的工作面均可使用。

4.3.2 冲击地压工作面使用时#安全阀最大溢流量应大于10L/min。

4.4 顶板4.4.1 直接顶中等稳定以上。

4.4.2 破碎顶板工作面使用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漏顶。

4.5 底板4.5.1 底板比压16MPa以上。

4.5.2 底板比压小于16MPa或支柱压入底板影响回柱的软底工作面应采用大底座或使用柱鞋。

5 技术管理5.1 准备使用支柱的工作面应有地质说明书,说明煤层赋存、煤的硬度、夹石、断层构造、顶底板岩性、水文地质等情况。

5.2 对同一煤层临近工作面进行矿压观测,摸清矿压显现规律。

5.3 根据地质说明书和矿压观测资料等,由采区编制作业规程。

作业规程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工作面方可投产。

5.4 支柱选型:5.4.1 根据矿压资料、顶板管理方式和支柱额定工作阻力确定合理的排距和柱距。

5.4.2 支柱规格按式(1)、式(2)选择:5.5 新到矿支柱和存放期超过一年的支柱视其新旧程度应逐根按MT 112或MT/T 561进行操作试验和高、低压密封试验,不合格支柱不准下井使用。

煤矿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记录表

煤矿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记录表

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为掌握矿压的大体规律,综合分析矿山顶板控制问题,成立健全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置责任制,做好顶板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如下:1.结合我矿实际情况,配备矿压观测领导小组:组长:地测科长成员:地测科全部人员和生产单位验收员2.地测科组织按期对井下所有巷道及掘进工作面进行矿压观测,与原始掘进数据对比分析,需要增强支护时或维修巷道时,通知包片责任单位处置。

3.测压组成员应别离对各巷道及掘进工作面的工字钢变形情况、坠包情况进行记录并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

4.监测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工具及仪表,并负责对仪表及监测工具的保护保养,保证仪器、仪表的灵敏靠得住。

5.监测人员应及时整理分析监测资料,掌握监测进度,并将监测分析结果及时向技术部门汇报,为安全生产服务。

6.按照不同监测目的,对所测数据进行细致整理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提出所测工作面矿压规律的熟悉,并以此分析控制顶板或改良支架等办法。

7.矿压观测点必需按50m间距控制。

特殊条件(断层及围岩破碎带、顶板淋水、应力集中区、交岔点及硐室等)下的巷道必需对此处紧密观察,每5m设观察点一个。

1.地测科负责矿压观测并详细记录,报技术科进行分析,并制定专项技术办法由包片负责单位进行处置。

2.地测科观测矿压时记录数据及工作面情况必需真实,在观测工作面顶板情况时,生产单位必需全力配合。

3.技术科制定专项技术办法必需与工作面情况相结合,安全技术办法必需通过总工程师审批签字并在生产单位贯彻后方才生效。

4.生产单位按照专项技术办法作业期间,地测科和技术科必需安排专人现场观测,结合工作面实际情况,需要补充办法及时补充。

第一章完善矿压观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

成立矿压观测组,矿压观测组设在技术科。

在总领导、总、技术科科长、分管副科长领导下,组织完成有关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的各项工作任务,把矿压观测列为现场顶板控制工作的重点。

充实观测人员,按照顶板监测需要,最少配备5名专职观测人员(由综采队安排),由矿压组统一,做到有有组织的开展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

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记录表

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记录表

山西黄土坡鑫运煤业有限公司9101运输顺槽超前支护单体压力记录表汇总:科室负责人:总工程师:2015年月份9101运输顺槽超前支护单体压力记录表超前支护抽检初撑力(单位:Mpa )观测日期班次顺槽距离(m)距工作面(m)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观测人记录人一班二班三班分组平均值一班二班三班分组平均值一班二班三班分组平均值一班二班三班分组平均值说明超前支护单体液压支柱靠近工作面布置3个单体液压支柱测力计,每隔3排进行布置一个。

山西黄土坡鑫运煤业有限公司9101回风顺槽超前支护单体压力记录表汇总:科室负责人:总工程师:2015年月份9101回风顺槽超前支护单体压力记录表超前支护抽检初撑力(单位:Mpa )观测日期班次顺槽距离(m)距工作面(m)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观测人记录人一班二班三班分组平均值一班二班三班分组平均值一班二班三班分组平均值一班二班三班分组平均值说明超前支护单体液压支柱靠近工作面布置3个单体液压支柱测力计,每隔3排进行布置一个。

山西黄土坡鑫运煤业有限公司9101综采工作面支架初撑力观测记录表汇总:科室负责人:总工程师:2015年月份9101综采工作面支架初撑力观测记录表单位:MPa分组编号观测时间班次推进位置(m )分类12345678910111213观测人记录人最高值最低值一班分组平均值最高值最低值二班分组平均值最高值最低值三班分组平均值最高值最低值一班分组平均值最高值最低值二班分组平均值最高值最低值三班分组平均值说 明。

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1

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1

综采工作面顶板矿压监测管理办法为了进一步监测综采工作面顶板压力,做好回采工作面顶板压力分析,为工作面支护提供技术指导,进而确保工作面生产安全顺利进行,现制定综采工作面顶板矿压监测管理办法如下:一、成立矿压监测组组长:刘修文副组长:文孝成员:孔元杰加秋生二、顶板矿压监测管理办法1、工作面顶板矿压监测内容主要有:支架阻力观测、两巷超前支护范围内单体液压支柱阻力观测。

1)工作面的矿压监测:工作面支架各安装一个YHY-80型测力仪,每班通过人工观测的方法将工作面支架的工作阻力记录下来,上报生产科,然后通过人工进行数据分析。

10-423D、10-413E及2-106工作面综采工作面安装尤洛卡KJ216型煤矿顶板压力监测分站KJ216-F,工作面按每5架或10架安装一台压力监测分站。

压力监测分站采用KDW28型矿用隔爆本安不间断电源供电,电源的输入电压为127V,输出电压为18V。

从工作面副巷超前外的负荷中心接出。

通讯分站KJF70型从监测分站上传的数据再上传至变电所煤矿顶板压力监测主站KJ216-Z,主站接收到数据后通过光缆(以太环网)传输至井上IPC610H综采支架压力计算机监测系统,再将信号输入计算机分析记录。

2)巷道的矿压监测:两巷单体液压支柱的阻力观测采用微表测力计进行检测,每班通过人工检测方法将工作面超前支柱的工作阻力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人工进行数据分析。

通过观测支架、支柱的工作阻力变化情况,用以研究工作面顶板(上覆岩层)的运动状况和支架、支柱的工作状况,测定支架、支柱有关工作参数,分析支架、支柱与围岩的相互关系,评价支架、支柱对工作面顶板条件的适应性,为以后工作面的顶板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

2、矿压监测有关规定:1)、所有的支护用品进入井下,必须有质检部门的检验报告,严禁不合格的材料和辅助器具进入井下。

单体支柱(架)入井前必须根据验收标准由使用单位的生产、机电、供应部门的有关人员到机修厂进行验收,不合格不准入井。

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百度文库解读

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百度文库解读

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单体液压支柱(以下简称支柱)的用途、使用条件、技术管理、使用与报废。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支护顶板用的支柱。

2 引用标准MT 76液压支架用乳化油MT 112矿用单体液压支柱MT/T 561单体液压支柱维修规程3 用途3。

1 煤矿回采工作面顶板支护.3。

2 煤矿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

3.3 回采工作面巷道超前支护或其他临时支护。

4 使用条件4。

1 采煤方法4。

1。

1 单一长壁采煤法.4.1。

2 倾斜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

4。

1。

3 水砂充填、水平分层、掩护支架等特殊采煤法。

4.2 倾角4.2.1 倾角25°以内、采高3m以下的缓倾斜工作面。

4。

2。

2 倾角25°~45°、采高3m以下的工作面,采取一定安全措施也可使用.4。

3 矿山压力4。

3。

1 具有不同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的工作面均可使用。

4.3.2 冲击地压工作面使用时#安全阀最大溢流量应大于10L/min。

4.4 顶板4.4.1 直接顶中等稳定以上.4.4。

2 破碎顶板工作面使用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漏顶。

4。

5 底板4.5。

1 底板比压16MPa以上。

4.5。

2 底板比压小于16MPa或支柱压入底板影响回柱的软底工作面应采用大底座或使用柱鞋。

5 技术管理5.1 准备使用支柱的工作面应有地质说明书,说明煤层赋存、煤的硬度、夹石、断层构造、顶底板岩性、水文地质等情况.5.2 对同一煤层临近工作面进行矿压观测,摸清矿压显现规律。

5.3 根据地质说明书和矿压观测资料等,由采区编制作业规程。

作业规程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工作面方可投产.5。

4 支柱选型:5。

4。

1 根据矿压资料、顶板管理方式和支柱额定工作阻力确定合理的排距和柱距。

5。

5 新到矿支柱和存放期超过一年的支柱视其新旧程度应逐根按MT 112或MT/T 561进行操作试验和高、低压密封试验,不合格支柱不准下井使用。

5。

6 使用中损坏的支柱应及时升井维修,支柱维修按MT/T 561规定执行。

煤矿工程继续教育:矿山压力观测

煤矿工程继续教育:矿山压力观测
二、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及活柱下缩 1.工作面顶板下沉量观测
(1) 主要仪器: ADL—2.5型沉降指示器 (测杆) C—Ⅱ型自动记录器
工作面矿压观测
K Y 82 型 动 态 仪
二、工作面顶板下沉与活柱下缩
(2)观测区与观测站设置
观测区:工作面可分上、中、下三个测区;
测杆
观测线:测区一般布置三条观测线;
450kN和500kN,工作膜直径为135和180mm。允许偏心角7度。 观测: 架设支架时埋于柱下; 用NN-2Y型指示器测读 工作膜变形量;
任务1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
在测力计“压力—变形”标定曲线上查找对应荷载; 测力计“压力—变形”标定曲线应定期标定绘制。
测杆
观测人员:一般2~3人相互配合。
下沉速度观测(应为专项观测)
目的是分析开采工序对工作面顶板下沉的影响关系。
(测定时间间隔短,测定距离要准确。各项数据要相互对 应,一般测定3~5次即可)
2.活柱下缩量观测
顶梁
目的:分析顶板压力与下缩量关系
单体柱用刻记法,在支柱上做好标记,用直
尺或钢卷尺每隔2~4h测读一次,回柱前测
(3)顶底板移近量观测方法
具体方法:首先选好观测地点,由于采场是随工作面 推进运动着的,且采场的宽度很小,一般只有几米,所以 测点的存在时间很短,一般从靠近煤壁设置测点起,测至 靠近采空区测点报废止,有的不足1天,长的也仅有几天 时间,且受生产的干扰、影响极大。所以测点设置,一定 要考虑到生产、安全等因素。选好测点位置后,分别在顶 底板上设置固定的基点。
读一次。如果分析工序对顶板下沉量和活柱 下缩影响,则需在工序距测点一定距离时随
直尺
时进行测读,测定工序距离与下沉量的关系。

采煤工作面支柱柱距检查表

采煤工作面支柱柱距检查表
7、移架速度要快,要随时调整支架,不得歪斜。支架间距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移架后必须成一条直线(50m内偏差不大于50mm),相邻支架不能有明显交错
8、液压支架顶梁前端到煤壁的距离要符合作业规程规定(≤340mm),以防采煤机割顶梁和煤板
9、工作面煤壁机端头无片帮危险,有防止措施
10、工作面上下端头10米内,安全出口断面、机头抬棚、木跺支护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4、煤壁平直,与顶底板垂直。伞檐长度超过1m时,其最大突出部分,薄煤层不超过150mm,中厚以上煤层不超过200mm,其最大突出部分,薄煤层不超过200mm,中厚以上煤层不超过250mm
5、液压支架移架时顶梁不宜下降太多,一般15-20cm即可,顶板破碎时采用“擦顶移架”或“带压移架”
6、液压支架操纵阀护罩齐全完好,灵敏可靠,支架操作完毕后手把必须放在零度
采煤工作面支柱柱距检查表
2017年月
检查内容
检查结论
1、液压支架无死架和不接顶架,且支架要全部编号管理
2、支架顶梁与顶板平行支设,其最大仰角≮7°,工作面倾角>15°时,支架应设防滑倒装置
3、相邻支架间不能有明显错差(不超过顶梁侧护板高的2/3),支架不齐、不咬架、架间空隙不超过规定(200≮mm)
11、工作面、两巷遇无碳柱、断层等构造时要有专门的措施,并要严格执行
12、移架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观察、保护管路和电缆,无挤压、拉断现象
13、支架完好,漏液、不窜液、不失效、架内无浮煤、浮矸堆积,编号清晰
14、工作面上下端头必须使用端头支架或增设其他有效形式的支护
15、移架邂逅采煤机滚筒4—8架(10-15m)

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MTT_548-1996)

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MTT_548-1996)

单体液压支柱使用规范(MT/T 548-1996)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单体液压支柱(以下简称支柱)的用途、使用条件、技术管理、使用与报废。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支护顶板用的支柱。

2 引用标准MT 76液压支架用乳化油MT 112矿用单体液压支柱MT/T 561单体液压支柱维修规程3 用途3.1 煤矿回采工作面顶板支护。

3.2 煤矿综采工作面端头支护。

3.3 回采工作面巷道超前支护或其他临时支护。

4 使用条件4.1 采煤方法4.1.1 单一长壁采煤法。

4.1.2 倾斜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

4.1.3 水砂充填、水平分层、掩护支架等特殊采煤法。

4.2 倾角4.2.1 倾角25°以内、采高3m以下的缓倾斜工作面。

4.2.2 倾角25°~45°、采高3m以下的工作面,采取一定安全措施也可使用。

4.3 矿山压力4.3.1 具有不同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的工作面均可使用。

4.3.2 冲击地压工作面使用时#安全阀最大溢流量应大于10L/min。

4.4 顶板4.4.1 直接顶中等稳定以上。

4.4.2 破碎顶板工作面使用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漏顶。

4.5 底板4.5.1 底板比压16MPa以上。

4.5.2 底板比压小于16MPa或支柱压入底板影响回柱的软底工作面应采用大底座或使用柱鞋。

5 技术管理5.1 准备使用支柱的工作面应有地质说明书,说明煤层赋存、煤的硬度、夹石、断层构造、顶底板岩性、水文地质等情况。

5.2 对同一煤层临近工作面进行矿压观测,摸清矿压显现规律。

5.3 根据地质说明书和矿压观测资料等,由采区编制作业规程。

作业规程按规定程序审批后,工作面方可投产。

5.4 支柱选型:5.4.1 根据矿压资料、顶板管理方式和支柱额定工作阻力确定合理的排距和柱距。

5.4.2 支柱规格按式(1)、式(2)选择:5.5 新到矿支柱和存放期超过一年的支柱视其新旧程度应逐根按MT 112或MT/T 561进行操作试验和高、低压密封试验,不合格支柱不准下井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102 工作面观测人:孙磊宋桂夫
2013 年2 月22 日观测时间:1:10 至4:02
测线从机头向机尾布置
观测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3 12 12 12 12 第二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3 12 12 第三排柱压(MP/根)13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一排顶底板移近量(mm)12 13 15 31 15 15 26 25 29 24 第二排顶底板移近量(mm)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45 第三排顶底板移近量(mm)16 12 15 10 26 29 24 25 28 10 第一排支柱缩底量(mm) 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15 第二排支柱缩底量(mm) 24 19 22 32 26 26 45 46 18 29 第三排支柱缩底量(mm) 12 13 15 31 15 15 26 25 29 20 备注
41102 工作面观测人:孙磊李国强
2013 年2 月23 日观测时间:15:28 至19:22
测线从机头向机尾布置
观测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二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三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一排顶底板移近量(mm)12 13 15 31 15 15 26 25 29 24 第二排顶底板移近量(mm)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45 第三排顶底板移近量(mm)16 12 15 10 26 29 24 25 28 23 第一排支柱缩底量(mm) 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45 第二排支柱缩底量(mm) 24 19 22 32 26 26 45 46 18 29 第三排支柱缩底量(mm) 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45 备注
41102 工作面观测人:宋桂夫李国强
2013 年2 月24 日观测时间:18:28 至22:02
测线从机头向机尾布置
观测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3 12 12 12 12 第二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3 12 12 第三排柱压(MP/根)13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一排顶底板移近量(mm)12 13 15 31 15 15 26 25 29 24 第二排顶底板移近量(mm)25 15 29 24 26 25 28 19 27 29 第三排顶底板移近量(mm)12 13 15 31 15 15 26 25 29 24 第一排支柱缩底量(mm) 25 15 29 24 26 25 28 19 27 29 第二排支柱缩底量(mm) 16 12 15 10 26 29 24 25 28 23 第三排支柱缩底量(mm) 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45 备注
41102 工作面观测人:孙磊李国强
2013 年2 月25 日观测时间:14:28 至19:02
测线从机头向机尾布置
观测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二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三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3 第一排顶底板移近量(mm)12 13 15 31 15 15 26 25 29 24 第二排顶底板移近量(mm)15 16 29 35 36 32 39 37 26 25 第三排顶底板移近量(mm)32 23 25 29 26 33 23 235 36 39 第一排支柱缩底量(mm) 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45 第二排支柱缩底量(mm) 24 19 22 32 26 26 45 46 18 29 第三排支柱缩底量(mm) 25 10 12 12 23 25 12 23 36 40 备注
41102 工作面观测人:孙磊李国强
2013 年2 月26 日观测时间:16:28 至20:32
测线从机头向机尾布置
观测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3 12 12 12 12 第二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3 12 12 第三排柱压(MP/根)13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一排顶底板移近量(mm)12 13 15 31 15 15 26 25 29 24 第二排顶底板移近量(mm)25 15 29 24 26 25 28 19 27 29 第三排顶底板移近量(mm)16 12 15 10 26 29 24 25 28 23 第一排支柱缩底量(mm) 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45 第二排支柱缩底量(mm) 15 25 15 29 42 36 39 16 36 59 第三排支柱缩底量(mm) 10 25 29 36 28 29 36 33 40 38 备注
41102 工作面观测人:孙磊宋桂夫
2013 年2 月27 日观测时间:19:08 至21:22
测线从机头向机尾布置
观测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3 12 12 12 12 第二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3 12 12 第三排柱压(MP/根)13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一排顶底板移近量(mm)21 25 36 31 15 15 26 25 29 25 第二排顶底板移近量(mm)16 25 35 24 26 25 28 19 27 12 第三排顶底板移近量(mm)16 12 15 10 26 29 24 25 28 39 第一排支柱缩底量(mm) 29 19 26 31 26 23 35 36 15 36 第二排支柱缩底量(mm) 24 19 22 32 26 26 45 46 18 36 第三排支柱缩底量(mm) 25 10 12 12 23 25 12 23 36 37 备注
41102 工作面观测人:孙磊李国强
2013 年2 月28 日观测时间:14:20 至19:02
测线从机头向机尾布置
观测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一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二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第三排柱压(MP/根)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3 第一排顶底板移近量(mm)12 13 15 31 15 15 26 25 29 24 第二排顶底板移近量(mm)36 32 39 37 26 25 15 16 29 35 第三排顶底板移近量(mm)26 33 23 235 36 39 32 23 25 29 第一排支柱缩底量(mm) 26 23 35 36 15 45 29 19 26 31 第二排支柱缩底量(mm) 26 26 45 46 18 29 24 19 22 32 第三排支柱缩底量(mm) 23 25 12 23 36 40 25 10 12 12 备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