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世界上古史、中古史课件(共10个) (5)

合集下载

整体建构: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建构思维导图,形成对世界古代文明的初步认知 课件(共41张PPT)

整体建构: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建构思维导图,形成对世界古代文明的初步认知 课件(共41张PPT)
A A.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同构性
B.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的特点 C.理性精神与宗教神学有机结合 D.各地的神话传说渗透人文精神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二)个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古代文明的表现(结合选必1 第2课;选必3第二单元) (3)南亚古印度文明,要点:种姓制度(选必3第5课P26-28)
11.山东高考·物种交流;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研读课本,建构第一单元思维导图;(典题本) (认真梳理基本史实,理清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活动二:问题思考 1.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根本原因、前提、重要标志。 2.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及成因。 3.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
发挥作用
(二)个性: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古代文明的表现(结合选必1 第2课;选必3第二单元)
(4)南欧古希腊文明,要点:民主政治与哲学(选必1第2课P8-9;选必3第4课P21-22)
①寡头政治: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②民主政治: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选必1第2课P8-9)
专题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共性:古代文明的产生
一、古代文明的

产生与早期发展
西亚古巴比伦文明
法典
个性 东北非古埃及文明 法老、来世信仰

南亚古印度文明
种姓制度

南欧古希腊文明 民主政治与哲学

古代文明特征: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多元特征

二、古代文明的 农耕文明:武力战争
扩展
海洋文明:殖民/移民
三、帝国与文明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交流
早期城市

世界上古史

世界上古史

14.江苏·雅典民主 邦
20.北京·雅典城
1.上海·国家的形成 10.天津·雅典民
主 10.山东·雅典城邦
14.江
苏·雅典民主
10.山东·雅典城邦 12.湖南·罗马法
19.广东·罗马帝国、希腊经济和文化等; 11.湖南·雅典民主制度的发展
1、人类文明的产生
(1)、文明的含义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蒙昧时 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阶段。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提出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 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 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2)文明形成的前提(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时间:约1万年前-6000年前(来自元前4000年)表现: (1)西亚:小亚细亚产小麦、大麦;饲养绵羊和山羊 (2)中美洲:产玉米、甘薯;南美印第安人驯化骆马 (3)中国:产水稻和粟;饲养猪、狗
思 想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西亚创造了楔形文字,埃及创造了象形文字,中国创造了 文 甲骨文。诞生于西亚的腓尼基字母成为世界上字母文字的源头 化
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史) 一、世界古代史: (一)史前时代至中古时期(上古史)(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早期文明的产生与多元世界的初显 A、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政 治
农业为主,逐步建立起了国家。铁器时代,希腊出现了奴隶制城邦国家,古希腊工 商业发达,雅典形成了奴隶制民主制度。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在西罗马帝 国的废墟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下一模块中古史)
经 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是采集和渔猎,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为古代文明的诞生创造了 济 条件,铁器的使用拓展了人类生存空间

南开大学世界上古史教案

南开大学世界上古史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世界上古时期的主要文明发展及其特点;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世界上古时期的主要文明发展及其特点;2. 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

教学难点:1. 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 学生对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2.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

二、讲授新课1. 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a. 人类起源和发展b. 原始社会和文明起源c.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等古代文明2. 世界上古时期的主要文明发展及其特点a. 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制度、象形文字等b. 古巴比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等c. 古印度文明:种姓制度、佛教、印度教等d. 古中国文明:夏、商、周等朝代,儒家、道家等思想3. 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a.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的发现b. 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c.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d.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三、课堂互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2.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3. 撰写一篇关于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世界上古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上古时期的主要文明发展及其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世界上古史资源汇总清单

世界上古史资源汇总清单

世界上古史资源汇总清单[日期:2010-10-09] 来源:作者:连大历史陈诚世界上古史资源汇总清单(含学者\学术机构\资料\网站)清单一世界古代史(主要是上古史)研究海内当代部分知名学者:1. 史前史学:宋兆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毛昭晰(浙江杭州大学)、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杨堃(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詹天祥(浙江大学)、孔陈焱(浙江大学)、李永采(曲阜师范大学)2. 古埃及学:刘文鹏(东北师范大学,已故)、令狐若明(吉林大学)、颜海英(北京大学)、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王海利(北京师范大学)3. 古西亚学(含两河、亚述、波斯、赫悌、犹太、伊斯兰等文明):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李铁匠(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北京大学东语系)、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系)、黄民兴(西北大学)、哈全安(南开大学)、王连兴(西南大学)、李海峰(西南大学)、冯定雄(浙江海洋学院)4. 古印度学: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林承纶(北京大学)崔连仲(辽宁大学)、李隆国(北京大学)、刘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郭良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葛维钧(中国社科院亚太所)5古希腊罗马学:王敦书(南开大学)、李雅书(北京师范大学,已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彭小瑜(北京大学)、朱龙华(北京大学)、朱孝远(北京大学)、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廖学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庆钧(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郝际陶(东北师范大学)、张强(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晏绍祥(首都师范大学)、黄洋(北京大学)、周巩固(东北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黄春高(北京大学)、杨和平(南开大学)、王以欣(南开大学)、叶民(南开大学)、徐松岩(西南大学)、徐晓旭(华中师范大学)、陈可风(湘潭大学)、张维(西华师范大学)、陈德正(聊城大学)、顾銮斋(山东大学)、田德全(曲阜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6.其他有关学者: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涨,俄国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西欧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中古史),马克垚(北京大学,中古史)、陈仲丹(南京大学,中古史)清单二世界上古史国内主要研究机构或组织1. 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研究所:简称IHAC,是根据原教育部1984教高一字054号文件,由复旦大学周谷城教授、原武汉大学吴于廑教授和东北师范大学林志纯教授指导、建立的。

中外历史纲要下:大线索课件(共35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大线索课件(共35张PPT)

古代文明的扩展 古代世界的帝国 文明的交流
古代文明 的产生
古代文明 的扩展
帝国与 文明交流
单元要点: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文明产生的前提和标志是什么?
P2-3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私有制和剥削、 国家、文字
2.古代文明的特征是什么? P3 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3.有哪些古代文明?
P3-6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商业 B.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
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加速发
欧洲 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革命 价格
C.贸易中心 D商业强国崛起
革命
亚亚洲洲
机遇挑战:白银大量流入刺激经济发 展;部分地区开始遭到殖民侵略
世界
(1)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
横向:分散→整体;纵向:封建制度濒于解体;资本主义发展
4.这些古代文明在政治制度上分别有什么内容?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
大河文明
海洋文明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经济:农业发达 政治:民主政治;经济:工商业发达
单元要点: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5.文明扩展的形式有哪些? P8-9 武力征服、移民(殖民) 6.古代有哪些帝国?它们在制度上分别有什么内容? P9-11 注意制度区分 7.文明交流有什么表现? P12 艺术、技术、字母文化、丝绸之路
4C
8C 10C 12C 13C 14C 15C 16C
美洲玛雅文明(BC1500-AD1697)
美洲印加文明
美洲阿兹特克文明
单元思路: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新航路开辟 15-16世纪
动因与条件
过程 影响
西欧:早期殖民掠夺 美洲、非洲、亚洲:受到冲击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精品课件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精品课件
材料二 (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⑴经济上:自给自足 ⑵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⑶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知识拓展:(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思考: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哪些进步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④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阅读教材16-17页,归纳十一世纪以来中古西欧孕育了什么新的因素?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王权的变化
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中古中后期(11世纪),随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表现
庄园内部土地经营权及权利义务划分
思考: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材料一 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给予土地和保护

2024版世界古代史ppt课件

2024版世界古代史ppt课件
特点分析
分析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如自然经 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生 产力水平低下等。
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探讨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分析古代科技成就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农业工具的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手 工业的发展等。
经济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探讨经济发展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机械制 造技术的进步等。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制约作用,如生产力水平低下限制了科技发展的速度 和规模等。
资源掠夺
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或国家,通过战 争掠夺资源成为其重要手段,如古代 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侵袭往往是为 了获取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战争经过
古代战争往往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 期间双方会进行多次会战,最终通过 决战决定胜负。战争过程中常伴随着 残酷的杀戮和掠夺。
和平交往形式及意义探讨
01
贸易往来
和平时期,各国之间通过贸易往来互通有无,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等。
通过反思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现实,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
路和方法。
古代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现 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谢谢
THANKS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各国 应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05 古代战争与和平交往
CHAPTER
战争起因及经过描述
领土争端
古代国家之间常因领土争端而爆发战 争,如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布匿 战争就是为了争夺地中海霸权。
宗教矛盾
宗教信仰的差异也可能引发战争,如 中世纪十字军东征就是基督教与伊斯 兰教之间矛盾的体现。

《世界古代史》课件

《世界古代史》课件
《世界古代史》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古代文明起源 • 古代埃及文明 • 古代希腊文明 • 古代罗马文明 • 古代中华文明
01
古代文明起源
古代文明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代文明是指在人类历史上出现 过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 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
特点
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科技发 展等特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影响。
埃及文明的代表建筑与文化
金字塔
作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艺。
斯芬克斯
作为守护神庙的神秘雕像,斯芬克斯在古埃及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记录了古埃及的历史和文化。
埃及文明的影响与贡献
对世界建筑的影响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05
古代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历史背景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
中华文明的历史背景包括先秦时期的诸侯分封制、秦汉统一六国的政治格局、以及 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替和发展。
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对世界文 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律制度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 系之一,对后世法律产生了深远影 响。
罗马文明的影响与贡献
政治制度
罗马的政治制度为后世的民主共和制提供了借 鉴。
法律制度
罗马法对欧洲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 为现代国际法的基石之一。
建筑与工程
罗马的建筑和工程技术成就斐然,如罗马水道 、斗兽场等,至今仍为世人所赞叹。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起源
自身的软弱与联合的需要。 公权私化的特定政治环境。
◎ 构成 行会(行业性组合)。 作坊(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匠师、帮工、学徒。
◎ 性质
经济组织: 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和流通原则的规范。 政治群体: 政治生活和市政管理的外在形式。 社会单位: 互助合作和血亲复仇的基本群体。 个体生产与公权私化的逻辑延伸。
一、历史渊源与社会背景
1、宗教方面
◎ 朝拜圣地的宗教传统。 著名教堂→罗马→耶路撒冷。 单独→结伙。 ◎ 消除私战与实现上帝和平。 周三日落到周一日出。 春耕和夏末秋初的收割季节。 ◎ 1054年教会的分裂 与重新统一的要求。
2、世俗方面
◎ 生存空间的需要。 乌尔班二世称:“因为你们居住的土地被大海和高山峻岭所围困,不够 满足你们众多的居民;而且物产并不丰富,物产填不满庄稼人的肚子„„走 上通向圣墓的征途,把圣地从邪恶的种族手里夺回来,归你们自己占有。正 如《圣经》说的,那块‘丰饶之国’是上帝赐给以色列的子孙的。耶路撒冷 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世界文明史)。此
3、日耳曼人迁徙的社会背景
◎ 人口的增长与生存空间的需要。 ◎ 罗马的衰落。 ◎ 匈奴人西迁的压力。
二、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
1、起点
◎ 374年, 匈奴人渡过顿河, 进入哥特人地区, 降服东哥特人, 击败西哥特人。
2、西哥特人的迁徙
◎ 西哥特人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区别于罗马帝国的官方基督教。 迁徙开始于376年,黑海草原→色雷斯→罗马(410年) →高卢(419年建国于土鲁斯)→西班牙(507年迁都托莱多)。
◎ 481年,萨利克人 墨洛温家族首领克洛维即位。 部族兼并。 首都巴黎。 ◎ 486年苏瓦松战役与疆域基础的奠定。
2、《萨利克法典》与法兰克人的分化
◎ ◎ ◎ ◎ 编订于克洛维时期,反映5-6世纪的法兰克人社会。 马尔克即农村公社。 公有与私有的并存——过渡与分化。 克洛维时期, 国王和法兰克贵族将高卢的罗马皇室地产及无主土地据为己有, 进而形成新兴地主阶层。
第七章

中古时代的基督教世界
日耳曼人的迁徙 法兰克王国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十字军东征 西欧诸国 东欧诸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一节

日耳曼人的迁徙


相关问题 一、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二、日耳曼人迁徙的基本进程 三、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后果
相关问题
第三节
劳役制庄园与行会城市

一、劳役制庄园 二、行会城市
一、劳役制庄园
1、庄园 广义的内涵:乡村的地产。 狭义的界定:劳役制的农业组织。
2、劳役制庄园的时空范围
9-13世纪法国的奥斯特拉西亚、 纽斯底里亚和勃艮第 以及英格兰。
3、劳役制地租
领主自营地与农奴份地。 条田形状与错综相间。 源于农村公社的耕作制度。
◎ 欧洲古代历史 与中世纪历史的分水岭。
◎ 民族的内涵: 文明范畴与地域群体。 ◎ 欧洲古代之野蛮群体的分布状况: 克尔特人。 斯拉夫人。 日耳曼人。
一、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
1、恺撒的《高卢战记》与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亚志》所反映的日耳曼社会 ◎ 畜牧业(不热心农业,牛奶和肉类构成主要的食物来源) →农业(定期轮换耕地和耕种作物)。 ◎ 游牧(逐年迁徙的记载) →定居(相对稳定的居住情况和耕作情况)。 ◎ 公有(“任何人不能单独保有土地”) →经济的分化(耕地分配的不平等)。 ◎ 平等(民众大会、长老议事会、 军事首领之选举产生及有限权力) →地位的差异(氏族贵族的特权化 和军事首领权力的扩大化)。
二、加洛林王朝
1、丕平于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年即位。 754年得到罗马教皇的加冕。
2、丕平之子查理
扩张: 774年伦巴底。 801年西班牙边区。 772-804年莱茵河右岸及多瑙河流域。 加冕:800年。
3、查理帝国的分裂
814年查理曼死后, 其子路易即位, 形成内战局面。
843年的凡尔登条约, 法兰克王国三分天下, 即莱茵河以东地区 (德意志)、 缪斯河以西地区 (法兰西) 与意大利中北部 (意大利) 及莱茵河至缪斯河之间 (洛林)地区。 870年的墨尔森条约。
4、行会城市的法律地位
◎ 区别于乡村奴役状态的自由身份。
5、行会城市的政治状况 ◎ 东方之城市统治乡村 与西欧之乡村统治城市。 ◎ 独立于领主的自治权利: 机构选举权。 市政管理权。 货币发行权。 赋税征收权。 司法审判权。 ◎ 自治城市与城市国家。 环境的区别与程度的差异。 暴力与赎买。
6、行会:小生产的形式之一
◎ 丹麦人的入侵。 海盗式掠夺→领土的占领。 ◎ 阿尔弗雷德的抵抗。 879年的威德摩尔和约: 罗马古道为界,东北属丹麦人, 西南属阿尔弗雷德的统治。
◎ 初步的封建化进程 罗马人的军事占领与克尔特人的野蛮状态。 日耳曼人的征服与克尔特人的依附地位。 封建经济关系的起源。 日耳曼人的公社与份地。 人口稀少与粗放耕作。 日耳曼人的分化。 丹麦人的入侵与丹麦金的征收。
3、汪达尔人的迁徙
◎ 信奉阿里乌斯派基督教。 中欧→潘诺尼亚→高卢→西班牙→北非 431年建国于希波。 439年迁都迦太基。 455年攻陷罗马。
4、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的迁徙
◎ 日德兰半岛→不列颠。
5、法兰克人的迁徙
◎ 中欧→高卢。
6、东哥特人的迁徙
◎ 潘诺尼亚→意大利。
7、终点568年
◎ 伦巴德人的迁徙 潘诺尼亚→意大利北部。
3、议会君主制
◎ 王权的膨胀与贵族、骑士、市民的反抗: 国王与贵族及骑士之间的权力分配。 英国多数城市位于王室领地和处于国王控制之下而区别于西欧大陆, 由此形成城市与国王的矛盾。 ◎ 1199年国王约翰即位, 随意征收捐税, 侵吞贵族领地, 干涉领主法庭, 侵犯城市自治, 破坏原有的封建契约, 导致矛盾激化。 ◎ 1215年内战爆发, 迫使国王签署 贵族起草的《自由大宪章》; 其主要内容是 限制王权, 保障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权益。
4、采邑改革
◎ 背景 无条件的土地封赐。 内部的松散性。 兵源的枯竭。
◎ 内容 采邑一词本意为“承担义务的封地”。 封主与封臣。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封主之封赐土地与提供保护。 封臣之负担兵役 与土地的终身占有而非世代相袭。 农民与土地的连带封赐。
◎ 影响 农民地位(对于土地和领主的依附)。 兵源与军制(农民步兵→封建骑兵)。 中央与地方(内部联系的加强与王权的巩固)。 等级结构(递进式分封)。 权力的分割。
处颇显坦诚,不似现代人的羞羞答答。
◎ 东方财富的向往。 ◎ 过境贸易与商路的控制。 ◎ 1089-1095年西欧连续七年的自然灾害。
3、外在条件
◎ 阿拉伯人的衰落。 ◎ 突厥人的分裂。 ◎ 1071年后东地中海的政治形势与拜占廷帝国的求援。
4、直接起因
◎ 1095年克勒芒宗教会议 停止私战。 拯救圣城。
2、深层影响
◎ 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撞击。 战争与交往。 ◎ 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亦或时代的变革。 古典时代的结束与中世纪的开始。
第二节
法兰克王国


一、墨洛温王朝 二、加洛林王朝
一、墨洛温王朝
1、法兰克人国家的建立
◎ 日尔曼人的一支, 包括利普阿尔法兰克人与萨利克法兰克人。 莱茵河流域→4世纪以后进入高卢。
3、罗马高卢的传统延续与封建经济关系的形成
◎ 贵族地产的延续以及罗马贵族与法兰克贵族的融合。 ◎ 源于罗马帝国后期的个体小生产的延续 以及罗马隶农、罗马释奴与法兰克农民的融合。 ◎ 高卢地区的基督教公社最早于177年出现在里昂, 至4世纪初达到20余处,处于非法状态。 米兰敕令之后,基督教取得合法地位,进而成为高卢地区罗马文明的象征。 基督教信仰的延续以及496年克洛维率3000亲兵摒弃多神崇拜的的原始宗教, 接受文明的意识形态,皈依基督教的的官方信仰。
2、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初步交往
◎ 战争 前102年马赛利亚战役, 日尔曼人入侵高卢与马略之罗马军队的反击。 公元9年条托堡战役, 日尔曼人在莱茵河流域重创罗马军队。 2世纪中叶, 日尔曼人马可曼部落和克瓦德部落与罗马军队交战十余年, 直至迫使罗马帝国允许其进入罗马边境居住。 ◎ 贸易 罗马帝国与北欧波罗的海之间的商业通道即琥珀之路, 沟通罗马人与日尔曼人的商品交流。 ◎ 移民
三、日耳曼人迁徙的历史后果
1、诸日耳曼人国家的结局
◎ 拜占廷帝国查士丁尼时代的征服 与汪达尔人(534年)、东哥特人(554年)、 伦巴德人国家的灭亡。 ◎ 阿拉伯人的征服与西哥特人国家的灭亡。
◎ 盎格鲁人、撒克逊人、 朱特人的入侵 与不列颠地区文明的兴起。 ◎ 法兰克人的统治 与西欧的封建化进程。
◎ 第四次: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拉丁帝国的建立。 ◎ 第五、六、七次:进攻埃及。 第八次:进攻突尼斯。 终点:1291年阿克的陷落。
三、历史影响
1、侵略战争的性质。 2、消极影响
◎ 人力与财力的浩劫。
3、积极影响
◎ 技术与文化的交流。 东方金属加工技术、 纺织技术、 制糖技术传入西欧。 ◎ 贸易的扩大。 东方商品的流入 与西欧诸国的贸易逆差。 ◎ 流通领域的活跃。 货币关系的扩大。 窖藏贵金属的重见天日。 ◎ 城市的繁荣。 ◎ 庄园的衰落。 地租的折算与劳役制的解体。 ◎ 教会势力的消长。
西日尔曼人: 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 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
北日尔曼人: 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 其中丹麦人袭击英格兰和法国, 曾经入侵不列颠东北部地区, 在法国建立诺曼底公国, 在意大利建立西西里王国, 同时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充当海盗(即维京人); 挪威人袭击苏格兰和爱尔兰,主要发展北欧文化; 瑞典人袭击俄罗斯地区(即瓦兰几亚人)。
2、王权的强化
◎ 1066年诺曼征服与不列颠的统一。 ◎ 威廉一世 土地的分封:王室领地(1/7)与贵族地产(零散性)。 特定的效忠关系。 征服的历史环境、征服者的广泛政治联合与统一的王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