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T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之CAR-T技术:技术优势、风险与几大应用场景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之CAR-T技术:技术优势、风险与几大应用场景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之CAR-T技术:技术优势、风险与几大应用场景动脉网2018-10-04 11:36:35一、CAR-T技术原理(一)过继性细胞治疗过继性细胞治疗是细胞的免疫治疗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过继免疫细胞输注(adoptive cell transfer, ACT)属于肿瘤的被动免疫疗法,指的是分离肿瘤患者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或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加以分选、扩增、活化,并回输至患者体内。

在恶性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TIL是常用的ACT治疗。

TIL是浸润于肿瘤中的淋巴细胞,分离后在IL-2等因子作用下进行体外扩增,最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

然而,多数情况下无法应用TIL:有些患者缺乏肿瘤标本或肿瘤和转移灶中TIL很少;获得新鲜的肿瘤组织并分离和扩增TIL 具有难度;回输的TIL 细胞功能受损,在体内往往不能有效识别肿瘤细胞; 肿瘤中强大的免疫抑制微环境降低回输细胞的杀伤能力。

这些问题限制了TIL的广泛应用,仅对如恶性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的少数肿瘤有一定疗效,对大多数肿瘤疗效欠佳。

在这种情况下,ACT需要使用外周血淋巴细胞。

目前使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ACT包括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抗CD3抗体诱导的活化杀伤细胞(anti-CD3 antibody-induced activated killer cells, CD3-AK cells)等。

然而CIK等是非特异性活化的淋巴细胞,缺乏肿瘤特异性反应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开始通过基因修饰,将识别肿瘤抗原的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或CAR基因导入淋巴细胞使之成为TCR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TCR-T)或CAR-T细胞,使之具备肿瘤抗原靶向识别能力。

肿瘤免疫治疗新技术

肿瘤免疫治疗新技术

肿瘤免疫治疗新技术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严重疾病,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肿瘤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方面,因此,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也随之出现。

免疫治疗是一种针对肿瘤的新技术,其特点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来达到抗癌的目的。

免疫治疗的优点在于它可以使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来抵抗癌细胞,从而可以避免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

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克隆抗体治疗,另一种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

单克隆抗体治疗,又称为抗癌抗体制剂,是一种利用人工技术制造出来的单克隆抗体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通过研制不同的抗体来攻击不同的癌症,因此,治疗范围广泛。

目前正在使用的单克隆抗体有美罗华(Herceptin), 利妥昔单抗 (Rituxan)和基瑞凯 (Avastin)等。

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则是利用细胞免疫反应来杀死癌细胞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反应。

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熟练的抗体和细胞因子等免疫细胞,可以被激活来攻击肿瘤细胞。

例如,在CAR-T疗法中,患者的T细胞被提取出来,通过基因操作使其具备对癌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杀伤作用,然后再将它们注入患者体内,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我们都知道,肿瘤细胞是一种不断进化、能够逃避免疫攻击的细胞,很难通过单一的治疗方法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地临床实践,肿瘤免疫治疗将成为一个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上述免疫治疗方式,还有很多新技术正在用于肿瘤的治疗。

例如,CRISPR-Cas9技术已经成功用于治疗肝癌,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改变现有的细胞基因来达到治疗效果。

更重要的是,由于CRISPR技术的高效性和精确性,它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一种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式的方法。

总的来说,随着免疫学的不断研究和技术的不断突破,肿瘤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利妥昔单抗临床应用进展

利妥昔单抗临床应用进展
[ Key wor ds] Rituximab; Non- Hodgkin’s lymphoma; Antoimmune disease
利 妥 昔 单 抗 ( rituximab, RTX, 商 品 名 : 美 罗 华) 是 1997 年 被 批 准 用 于 治 疗 肿 瘤 的 抗 CD20 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 其在治疗 B 细胞性淋巴 瘤 中 已 显 示 出 优 越 的 疗 效 和 良 好 的 治 疗 耐 受 性 [1]. 随着对 B 细胞及其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入, 利妥昔 单抗的治疗范围已从 B 细胞恶性肿瘤扩展至类风 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现就其临床应用综 述如下.
[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非霍奇金淋巴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 [ 中图分类号] R551.2; R593.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 4706 ( 2008) 2B- 0255- 04
Progress of Rit uximab Therapy in Clinic
LI Li- yin ( Dept. of Hematology, The 1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32 , China)
[ Abstr act] The mouse/human chimeric anti- CD20 Moab mabthera ( rituximab)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 Hodgkin’s lymphoma ( NHL) . It has demonstrated high activity and low toxicity. Recently, rituximab has been used for some autoimmune diseases, rheumatoid arthritis ( RA) ,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SLE) ,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etc.

分子核医学

分子核医学

2、离体示踪实验: 指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组织或细 胞等简单系统进行的实验。如短期 培养的组织切片或细胞悬液、体外 培养生长的细胞株。多用于某些特 定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的转化规 律以及某些精细结构的功能研究.
3、双标记示踪实验: 其原理就是将一种分子的两个部分 分别带上不同的示踪原子,通过采用 相应的测量方法,分析两种标记原子 的量,观察它们经过运动转化前后比 值的变化,判断该两种观察对象是否 具有相同的运转规律。双标记实验的 应用越来越被重视。
三、基本原理
放射性核素示踪实验的原理基于两个 方面:一是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 物和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具有相同的 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二是它们之间有 不同的物理性质,即放射性核素能发 出各种不同的射线,可被放射性探测 仪器所测定或被感光材料所记录。
四、基本方法
根据实验的目的不同,示踪实验的设 计归纳起来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1、整体示踪实验:指将标记物引入完 整的机体,从体外或取标本观察标记物 的去向,以了解机体在生理、病理过程 中物质的分布及运动转化规律,主要用 于研究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等运动规律以及研究机体组织器 官的功能和形态变化。有时还用于验证 离体实验的结果。
分子核医学
Molecular nuclear medicine

分子核医学的定义是:以分 子识别作为理论基础,利用放 录 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从分 子水平去认识生命现象和疾病 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诊断 与治疗疾病的一门综合性的边 缘性学科。
第一节 分子核医学的理论基础
一、分子核医学的特点 1.分子核医学不再从器官角度而 是从生理、生化的角度,并深入至 分子水平去认识疾病,它要回答的 是有关细胞信息传导、基因表达、 生化代谢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 临床上出现明显的解剖和功能改变 之前的几周或几个月,分子核医学 就能提供疾病变化的分子信息。

肿瘤缓解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缓解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缓解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缓解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是医学界用于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肿瘤缓解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无新病灶出现,且肿瘤标志物正常。

这意味着肿瘤已经完全被消除。

2. 部分缓解(PR):目标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至少30%。

这意味着肿瘤体积已经明显缩小。

3. 疾病稳定(SD):目标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未达PR,或增大未达PD。

这意味着肿瘤大小没有明显的变化。

4. 疾病进展(PD):目标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这意味着肿瘤体积已经增加,或者出现了新的肿瘤。

除了以上四类,还有一种情况被称为“无法评估”(NE)。

这通常是由于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进行准确的测量,或者患者没有按时进行检查等原因造成的。

在实践中,医生会根据这些标准来评估肿瘤的治疗效果,从而制定出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

肿瘤常见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工具

肿瘤常见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工具

肿瘤常见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工具介绍在肿瘤治疗领域,评估治疗效果的工具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常见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工具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肿瘤治疗效果评价工具。

1. 完全缓解率(CR)完全缓解率是一种用于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指标,指的是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的比例。

通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肿瘤的大小和数量。

完全缓解率是肿瘤治疗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可以用于判断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2. 部分缓解率(PR)部分缓解率是指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小但未完全消失的比例。

与完全缓解率相比,部分缓解率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治疗效果,对于那些仅部分消退的肿瘤也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评估。

3. 疾病控制率(DCR)疾病控制率是指治疗后肿瘤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以及病情稳定的比例。

疾病控制率综合考虑了治疗后肿瘤的各种变化情况,可以更客观地评估治疗的效果。

4. 生存期(OS)生存期是指患者从治疗开始到死亡的时间。

生存期是衡量治疗效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可以直接反映出治疗对于患者生存的影响。

常用的评估生存期的方法包括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等。

5. 不良事件(AE)不良事件是指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评估治疗效果时,不仅要考虑肿瘤的缓解情况,还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不良事件是评估治疗效果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之一。

6. 生活质量评估(QOL)生活质量评估是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变化。

生活质量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估治疗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结论肿瘤常见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工具包括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控制率、生存期、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评估等。

不同的评价指标综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治疗效果,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更合适的治疗决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肿瘤治疗效果评价工具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将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临床检验中的应用1. 引言肿瘤生长因子和其受体在肿瘤生物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核素示踪技术在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核素示踪技术在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核素示踪技术在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张苏蕾 王荣福 恶性淋巴瘤(lymphoma)是发生于淋巴结和结外部分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病(Hodgkin′s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唱Hodgkin′slymphoma,NHL)。

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美国20~39岁男性和80岁以上的女性,NHL的死亡率都排在第五位[1]。

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在我国也呈逐年增高趋势,发病率为6畅91/10万,位列我国恶性肿瘤的前十位。

特别在颌面部恶性肿瘤中,淋巴瘤排在第2位,仅次于鳞状细胞癌[2]。

恶性淋巴瘤以复杂性、难治性、易复发性为特点,必然要求在诊断治疗上有新的科学技术进展,对比CT和MRI,核素示踪技术的富有创造性的发展适应了这一要求,以其独特的优势(用具为特异性及靶向性分子探针),真正做到了在分子水平诊断和治疗淋巴瘤[3]。

本文通过对有关核素示踪技术的显像剂、显像仪器及显像特点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并进一步总结这项技术在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用的新进展,对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一、核素示踪技术的显像剂与显像设备分子显像剂及显像仪器是核素示踪技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显像剂是构成核素示踪技术的关键部分之一,其种类和肿瘤的生物学密切相关。

目前,18F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唱Fluoro唱2唱Deoxyglucose,18F唱FDG)显像剂,是核素示踪技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PET/CT)最常使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利用恶性肿瘤细胞葡萄糖代谢水平高,在病变早期能够较正常细胞摄取更多18F唱FDG的特点,及时做出诊断。

包括18F唱FDG在内,已知其他的显像剂的种类及参与的肿瘤生物机制见表1[4唱5]。

近年来,核素示踪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像仪器,正向着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4期2000年11月同 位 素Jou rnal of Iso topesV o l.13 N o.4N ov.2000 R IT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汪 静, 邓敬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科,陕西西安 710032)摘要:从发展放射免疫治疗的必要性出发,着重叙述其治疗肿瘤的有效吸收剂量、多种给药途径的选择以及在国内、外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并简述其在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放射免疫治疗(R IT);肿瘤;临床治疗中图分类号:R81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512(2000)0420239204虽然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等抗癌疗法使肿瘤的治疗方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其疗效往往难以令人满意,人们仍在孜孜以求开辟一些新的肿瘤治疗领域。

90年代以来,临床上开展的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靶向肿瘤组织的放射免疫疗法(简称R IT),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人们仍然对该疗法抱着乐观的态度,特别是对那些全身散在的显微癌灶、残留或复发的微小癌灶,R IT法具有较大的优势。

用131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做内照射治疗已常规应用于临床,它是选择性靶向治疗的先行者。

医学和生物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找到几类针对甲状腺癌之外的某些肿瘤的靶向治疗导向药物,包括由肿瘤抗原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由肿瘤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以及与癌基因m RNA互补序列相结合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反义寡核苷酸。

当前已用于临床治疗的主要是放射性核素标记抗体。

这类靶向治疗药物能选择性地识别和有效破坏某种瘤细胞群,标记在抗体上的放射性核素所释放的Β射线,可在数毫米的距离内持续照射瘤细胞而不损伤瘤组织周围的正常组织。

通过辐射吸收剂量计算和设计,使之达到辐射抗癌效应,这就是R IT的基本治疗原理,它属于特殊类型的内照射治疗。

1 R IT的有效吸收剂量与化疗相比,R IT的优势在于其靶向性强、靶与非靶比值较高及血液中的本底较低,可显效于对化疗有抗力的瘤细胞。

R IT的疗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之一是瘤靶组织对射线的吸收剂量。

该吸收剂量是否具有杀伤效应,一般与肿瘤大小及瘤细胞数量有关。

Fow ler[1]于1990年提出采用R IT按肿瘤直径与瘤细胞数量级适用的杀瘤吸收剂量,并与外照射治疗比较,结果列于表1。

收稿日期:2000204213;修回日期:2000209215作者简介:汪静(1962~),女(汉族),江苏人,博士,核医学专业042同 位 素 第13卷 从表1可看出,R IT的杀瘤吸收剂量较外照射疗法约增加20%。

这是由于R IT具有内照射剂量率低的特征,其辐射效应低于高剂量率的外照射法,因此必须在外照射剂量的基数上适当增加一定剂量,方可达到与外照射法相同的杀瘤效果。

表1 R IT及外照射治疗适用的杀瘤吸收剂量不同瘤细胞数(肿瘤直径)的杀瘤吸收剂量 Gy治疗方法109(1c m)106(1mm)103(微小转移灶) R IT72~8448~5624~28外照射治疗60~7040~4720~232 R IT的给药途径在进行R IT时,给药途径的选择举足轻重,因为欲达到对瘤靶的杀瘤吸收剂量,必须使肿瘤蓄积的标记抗体达到足够高的活度,而常规的静脉给药被肿瘤浓集的药量相当微小(一般< 0102%I D g),故学者们提出了局部给药途径,可针对肿瘤所在脏器采取腹腔内给药(如卵巢癌及其它腔内肿瘤、恶性腹水等)、膀胱内给药(如膀胱癌)、鞘内给药(如神经肿瘤)、瘤内注射给药(如胃癌)等。

这些局部给药途径具有的优点有:明显提高标记抗体在瘤靶中的放射性摄取比(>1%I D g),它可高于全身注射途径数十倍至百倍;它使标记抗体容易或直接进入肿瘤组织,且明显降低全身非靶组织中的放射性活度,从而明显减少对造血组织的抑制效应。

R IT靶向内照射治疗对体积较小的肿瘤或转移瘤更能发挥其优势,因为这类肿瘤坏死及液化组织少,瘤组织局部血供丰富,转移灶瘤组织表面靶抗原表达量足够高,使标记抗体容易进入瘤组织内发挥治疗作用。

有的研究者用离体研究中的肿瘤多细胞团来模拟活体微型肿瘤的行为,当用模拟临床的放射性标记抗体与瘤细胞团一起温育后,计算其辐射吸收剂量可>100Gy的杀瘤剂量水平,而此剂量可通过一定活度的Β核素而获得。

3 国外R IT的临床实践在近十年中,R IT已有多个项目进入 ~ 期临床试验,国外学者将R IT的应用方法归纳为如下几点: (1)肿瘤及抗体种类:①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R IT疗效最佳者首推Β淋巴细胞瘤[2,3],所采用的单抗品种有L ym21、O KB7、LL2及A n ti2idi o typ e等;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0%,其中20%为完全缓解,30%为部分缓解。

采用T101、L ym21、I L22受体、抗铁蛋白抗体等单抗或多抗治疗的其它血液系恶性病还有:何杰金病、慢淋、急性白血病及皮肤T2细胞淋巴瘤。

②实体瘤:对不能切除的肝癌主要采用抗2A FP或抗铁蛋白两种抗体,248例的总有效率为41%,其中12%转变为可切除肝癌,其余生存期延长至12~24个月[4]。

对胆道癌、胃癌及结肠癌等多采用抗2CEA抗体[5]。

神经母细胞瘤及胶质细胞瘤等采用抗2EGF、BC2等单抗;黑色素瘤采用识别P97的单抗;乳腺癌采用嵌合2G3抗体等[6]。

(2)放射性核素种类:除了最常用的第一代放射性核素131I和90Y以外,目前已将第二、三代治疗用核素(186R e、188R e)用于R IT抗体的标记,其中188R e具有优良的核性能、可由188W2 188R e发生器获得、无载体、比活度高、有效使用期长及价格相对便宜等特性。

188R e优于90Y之处为:188R eO -4排泄快,不浓集于骨髓;除发射Β线为主外,还同时发射15%的Χ射线,故在作R IT 的同时可进行放射免疫显像以监护标记抗体在瘤靶浓集的情况及计算辐射吸收剂量。

目前在临床上,188R e 已成功地用于缓解骨转移癌的疼痛(188R e 2H ED P )、肝癌的介入治疗(188R e 2碘油)或关节滑膜肿瘤的治疗(188R e 2硫化铼悬浮液),不少学者已将188R e 标记的单抗作抑癌实验治疗,很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过渡到临床应用。

4 国内R IT 的临床应用(1)胃癌的R IT 治疗:邓敬兰等[7]采用131I 高效碘标记法标记自制的抗胃癌鼠单抗(M G 7),标记率约90%。

局部给药,靶与非靶放射性摄取比平均214~1112,标记抗体在瘤内滞留8~17天,而用同法注射游离131I 的靶与非靶放射性摄取比为113,仅在瘤内滞留2~5天。

(2)肝癌的R IT 治疗:陈志南等[8]用自制的131I 高效碘标法标记抗肝癌鼠单抗(HA b 18)作为放免显像剂和导向治疗剂,作为国家一类新药已获准进行临床 、 期试验。

采用选择性插管给药或在靶血管中埋泵给药导向治疗也获得较满意的结果:肝癌完全缓解率317%(1 27)、部分缓解率4811%(13 27)、稳定率1413%(4 27)、无效率3313%(9 27)。

(3)Β细胞淋巴瘤的R IT 治疗[9,10]:采用美国Ep stein 实验室提供的基因工程人2鼠嵌合单抗(Ch L ym 21 b i o tin )。

该抗体对恶性Β淋巴细胞具有比正常Β细胞更高的亲和常数,靶与非靶比值高,瘤内局部注射可增加肿瘤摄取、提高疗效。

该单抗系鼠抗体的可变区与人抗体的恒定区嵌合而成,不会出现人抗嵌合抗体反应,故安全有效,可多次应用。

全身多发融合巨块淋巴结自用药后1周即见缩小,1个月后由5~6c m 缩小至015c m ,治疗3次后肿大淋巴结基本消退。

(4)复发性脑胶质瘤的R IT 治疗:131I 标记由美国Ep stein 实验室提供的基因工程人2鼠嵌合单抗(131I 2ch TN T 21 b i o tin ),采用三种不同给药途径;静脉滴注、椎管内注入及瘤腔局部给药,结果表明以局部给药疗效最好,保留时间长,随访20个月证明此法安全、有效。

经本法治疗的患者延长存活期达20个月,而未经本法治疗的对照病例一般3~6个月即复发,平均寿命为9个月。

5 R IT 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R IT 所面临的问题其一是人体对鼠源性抗体产生免疫原反应,不能多次注射;其二是肿瘤对抗体的摄取率低、肿瘤与非肿瘤的放射性比值不高,这是R IT 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目前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对于鼠源性抗体,采用F (ab’)2或Fab 替代IgG ;②用嵌和抗体替代鼠源性抗体,以降低HAM A 水平;③合成体内可代谢的双功能螯合剂;④制备人源化抗体,此类抗体可安全地重复使用;⑤改变给药途径,如采用局部给药的办法,可提高其在肿瘤中的蓄积量,从而降低正常组织的吸收,提高疗效。

影响R IT 有效性的因素除上述提及的,还涉及到放射性核素的种类以及所选用抗体的特性,这其中包括抗体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抗体的靶与非靶比值。

血液半清除时间以及骨髓、肝、肾等关键脏器对所用抗体的非特异性摄取率等因素。

142 第4期 汪 静等:R IT 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242同 位 素 第13卷 参考文献:[1] Fow ler JF.R adi ob i o logical A spects of L ow Do se R ates in R adi o i m m uno therapy[J].In t J R adiat O nco lB i o l Phys,1990,18(5):1261~1269.[2] D eN ardo GL,D eN ardo SJ,O’Grady L F,et al.F racti onated R adi o i m m uno therapy ofΒ2cellM alignanciesW ith131I2L ym21[J].Cancer R es,1990,50(3Supp l):1014s~1016s.[3] Go ldenberg DM,Ho row itz JA,Sharkey RM,et al.T argeting,Do si m etry and R adi o i m m uno therapy ofΒ2cell L ymphom asW ith I odine21312labeled LL2M onoclonalA n tibody[J].C lin O nco l,1991,9(4):548~564.[4] O rder SE,Sleeper AM,Still w agon GB,et al.R adi o labeled A n tibodies:R esu lts and Po ten tial inCancer T herapy[J].Cancer R es,1990,50(3Supp l):1011s~1013s.[5] Pedley RB,Boxer G M,Boden JA,et al.P reli m inary O b servati on s on the M ico rdistribu ti on of L abeledA n tibodies in H um an Co lon ic A denocarcinom a Xenografts:R elevance to M icrodo si m etry[J].B r JCancer,1990,61(2):218~220.[6] Buckm an R,D eA ngelis C,Shaw P,et al.In traperitoneal T herapy of M alignan t A scites A ssociatedW ith Carcinom a of O vary and B reast U sing R adi o i odinated M onoclonal A n tibody2G3[J].Gyneco l O nco l,1992,47(1):102~109.[7] 邓敬兰,周润锁,张裕民,等.131I2M G7在胃癌患者体内的动态分布观察[J]1中华核医学杂志,1997,17(2):114~1151[8] 陈志南,边惠洁,蒋建利.肝癌单抗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J]1华人消化杂志,1998,6(6):461~4621[9] 蒋长英,陈镇华,钟高仁,等.人2鼠嵌合单抗131I2ch L ym21 b i o tin治疗恶性Β细胞淋巴瘤初探[J]1中华核医杂杂志,1997,17(4):244~251[10] 蒋长英,杨涵铭,陈镇华,等1复发性脑胶瘤人2鼠嵌合体131I2ch TN T21 b i o tin放射免疫显像与治疗[J]1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7,8(专辑):69~711Appl ica tion of R IT i n Cl i n ica l Therapy of Tu m orsW AN G J ing,D EN G J ing2lan(D ep a rt m en t of N uclea r M ed icine,X ij ing H osp ita l,X i’an710032,Ch ina)Abstract:A s view ed from develop ing R IT,R IT are discu ssed on the fo llow ing po in ts such as the effective ab so rbance do sage,selecti on of adm in istrati on w ay,app licati on in clin ical exp erience bo th ab road and at hom e,as w ell as the p rob lem s m et in clin ical app licati on and the so lving strageties.Key words:radi o i m m uno therap y(R IT);tum o r;clin ical therap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