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系_宇文利

合集下载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一、引言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课程之一。

不同的思政课程在内容和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思政理论课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核心,也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等重要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思政理论课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其在专业学习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实践课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思政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习等活动,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思政理论课则为实践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观支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实践活动的意义和目标。

四、思政理论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政理论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思政理论课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引导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业。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为思政理论课提供了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五、思政理论课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关系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思政理论课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思政理论课通过讲授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加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文素养。

而人文素养教育则为思政理论课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案例和个人经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途径。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必须的,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既有理智的培养,又有情感的熏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同样重要。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情”与“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中,所谓“理”,就是指科学的理性知识,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关的政治、经济、历史等知识。

这些理性的知识,是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而学生也要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而“情”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沟通。

情感的交流,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感兴趣,更有认同感和亲和力,从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情”与“理”既相辅相成,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将“情”与“理”融合在一起呢?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性知识和深厚的情感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学识和学术造诣,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教师才能够将“情”与“理”融合在一起,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和接受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和认同所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愉快轻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更好地将“情”与“理”融合在一起,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操,使得他们在接受理性知识的也具备正确的情感态度。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的使命。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这门课程既枯燥又抽象,缺乏实际的应用和情感的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成为了一种趋势。

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到理论的价值,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急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情与理的关系、情与理的平衡、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问题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政治觉悟的使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在教学中平衡“情”与“理”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性认识问题、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在情感上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力量,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和塑造。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感,正确对待情感,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投入和认同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探讨情与理的平衡之道,探索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的结合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2. 正文2.1 情与理的关系情与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既是密不可分的又是相辅相成的。

情是指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态度,理是指知识、理论和思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浅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浅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浅析【摘要】本文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入手,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探讨,提出了多元化互动方式的应用,以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必要性进行评价与展望。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更加注重学生参与,促进学生思想的深入交流和碰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践探索,将不断拓展新的互动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

结语强调了互动教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同时呼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探讨、多元化互动方式、评价、展望、必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

互动教学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的相关问题,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互动教学的重要性、案例分析与实践探讨、多元化互动方式的应用以及评价与展望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进行浅析,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单向讲解,学生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

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导致学习效果有限。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情、理、利”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情、理、利”
维普资讯
20 0 2年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a fGa na a h r ol ge o r l n n Te c e s C l n o e
— —
№ . 4
Au 2 0 g 0 2

第 四期
论 高 校 思 想 政 治工 作 的“ 、 、 " 情 理 利
关 键 词 : 想 政 治 工 作 思
中 图分 类 号 : 1 G4
文 献标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8 3 ( 0 2 0 10 3 2 2 0 )4—0 0 1 6—0 3


动 之 以情 。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做 活 把
原 则 , 情 用 事 , 错 误 的思 想倾 向和 错 误 言 感 对 论故 息 适 就 ; 个 别 人 的 无 理 要 求 , 于 情 对 碍 面 , 批 评 , 制 止 , 而 搞 安 抚 、 愿 , 哥 不 不 反 许 讲 们 意 气 。这 种 种 倾 向 都 是 非 常 有 害 的 , 须 必
送 到群 众 心 坎 上 ,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者 的 “ 是 真 情 ” 现 。要 把 解 决 思 想 认 识 问题 同解 决 工 体 作 、 活 中 的实 际 问题 结 合起 来 , 足 于现 有 生 立
向 。一 是 “ 情 ” 即 不 关 心 师 生 的思 想 和 生 寡 。 活 , 师 生缺 乏 热 情 ; 是 滥 用 情 。 即不 坚 持 对 二

我 们 所 要 的人 情 味 是 对 党 、 祖 国 、 人 对 对
民 的热 爱 之 情 , 对 各 种 反 动 、 朽 、 后 的 是 腐 落
政 治 观 点 、 识 形 态 、 活方 式 和 坏 人 坏 事 的 意 生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各个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同构建起了学生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基础,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课程。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基本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重大理论成果,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为学生的思想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文科学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科学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重要成果,使学生深入了解人文科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为学生的思想情感提供了丰富滋养。

时事政治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

时事政治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政治敏感性、政治判断力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系统地介绍时事政治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时事政治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时事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为学生的思想觉悟提供了实际指导。

高校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提供了思想认识的基本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提供了思想信仰的重要支撑,人文科学课程提供了人文情怀的丰富滋养,时事政治课程提供了政治参与的实际指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矛盾及解决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矛盾及解决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矛盾及解决途径
李庆霞
【期刊名称】《继续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矛盾有所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矛盾有很多,文章重点解析以下三对矛盾并指出克服这些矛盾的途径:第一,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矛盾第二,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
【总页数】4页(P141-144)
【作者】李庆霞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工程矛盾的内在结构与解决途径--以TRIZ理论为例
2.高校稳定工作体系中的内在矛盾及解决途径
3.论国家垄断社会主义内在矛盾的成因与解决途径——兼评“休克疗法”
4.生产力内在矛盾的深层原因和解决途径
5.商品内在矛盾和产品内在矛盾及其关系之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论文

试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论文

试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论文论文摘要:课内实践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性环节和重要方式。

在界定课内实践内涵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课内实践方式的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大有裨益的。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合理性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研究者们倾情投入,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讨与实施。

但是,毋须讳言,一直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多囿于社会实践教学,并呈现出“重形式,轻实效”、“内容简单”、“组织形式不规范”、“覆盖面有限”等诸多的困境和弊端,使教师们已经意识到社会实践不是实践教学唯一的内涵,因此,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成为教师们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在这种形势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及其合理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界定课内实践的内涵纵观学术界、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各种界定和解析,笔者认为,实践教学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围绕其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的自我主动学习,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依此看来,实践教学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是课内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课内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之一。

它既不同于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理论传授和知识灌输的课堂理论教学,又不同于对场地、经费、时间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的社会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

课内实践教学是摒弃传统的知识的灌输和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生动、原汁原味的“实践资料”比如:学生专业实习获得的资料、学生社团实践活动资料、假期接触社会积累的资料等等或利用直观鲜活的图像、案例、情境等实施教学,从而达到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将所学的政治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用相关理论观察、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种辨证关系

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种辨证关系

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种辨证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六大来,思政课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必须处理好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实效、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的辨证关系。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系思政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骨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1] 思政课教师整体综合素质高低,决定着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决定着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有关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多次调研表明:在很多高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还是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

在这看似矛盾的判断背后隐含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程度,提高课堂教育实效关键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但是,从总体上看,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阶段新任务的需要。

这主要表现在: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仍然较低,和专业课教师相比仍然位居其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知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数量不足,优秀教学科研骨干缺乏,教学、科研都能作好的“双师型”教师更少;在一些地区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和管理不当等问题。

在思政课05方案全面实施,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已显得尤为迫切。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以灌输知识和理论为主,缺乏情感因素的引导和培养。

这种“理性至上”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投入。

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平衡“情”与“理”,既注重理性的传授与学习,又注重情感的引导与体验,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更好地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操。

本文将从“情”与“理”的含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平衡“情”与“理”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既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研究“情”与“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可启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情”与“理”之间的平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情”与“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作用和平衡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旨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推进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情”与“理”的含义“情”与“理”的含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情”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连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亲近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认同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研究
论 教 学 的 基 础 上 提 出了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实践教 学 . 为 思想 政 治 理论 课 是 理 论 与 认
政 治 教育 的 意见 》 出要 深入 开 展社 会 实 提 践 . 出 :社 会 实践 是 大 学生 思 想政 治 教 指 “
育 的重 要 环 节 .对 于 促 进 大 学 生 了 解社
、题 探讨 口 ]
21 3 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关系研究
陈 然 郭 建怀
( 家庄 科技 工程 职 业 学院 河 北 正 定 0 0 0 ) 石 5 8 0
摘 要 : 想 政 治 理 论课 实践 教 学和 理 论 教 学 二 者 是辩 证 统 一 的 关 系 。在 统 一 的 基础 上 , 想 政 治理 论 课 实践 思 思 教 学 在 教学 目的、 学规 律 、 教 教学 内容 、 教学 方 法 、 价 方法等 方面 有 了进 一步 的发 展 , 评 越来 越 具有 自身 独 立 的价值 和
会、 了解 国情 , 长 才 干 、 献 社 会 , 增 奉 锻炼
和 强 化 教 学效 果 的 重要 途 径 .是 思 想 政
实 践 相结 合 的课 程 . 教 学包 括 理 论 教学 其
和实践 教 学
治 理 论课 教 学 的一 部 分 .用 来 印 证 理 论 教 学 的 正 确 性 并 发 挥 理 论 的 指 导 作 用
功 能。
关键词: 高校 ; 想 政治 理 论 课 ; 思 实践 教 学 与理 论 教 学 ; 系 关
中 图 分 类 号 : 1 G7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2 2 1 0 — 3 — 2 1 7 — 7 7(0 1)3 01 4 0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其政治素养和思想认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注重情感教育,将“情”与“理”相结合,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得到平衡。

本文将从教学开展、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一、教学开展(一)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关系。

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师需要首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

建立信任关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至关重要,学生只有相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接受和应用。

(二)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情感教育,以情促理。

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理解知识,彻底落实到生活和实践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实例、讲述个人经历等形式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激励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种情感交流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政治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手段(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够丰富课程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政治事件和图片等相关素材,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诱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人物的感受和思想,增加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识。

同时,角色扮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和现场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三、教学效果(一)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慢慢传递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影响,学习新知识和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将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到更高的层次,使学生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

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摘要】本文从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入手,探讨了情与理在教学中的关系和平衡,以及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文章提出了情与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强调了情与理统一对教学的重要性。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对“情”与“理”的全面探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健康的心态和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理性、情与理的关系、平衡、教学方法、统一、重要性、未来研究。

1. 引言1.1 背景介绍。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一直被视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情”与“理”的平衡却成为了教师们的困扰。

面对学生们对理论抽象性的难以理解,以及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们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如何在教学中将“情”与“理”相结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情”与“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平衡和融合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1.2 研究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与“理”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对于教师而言,深入研究“情”与“理”的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理性因素在教学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依靠理性思维来准确传达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对于学生而言,了解“情”与“理”的平衡和相互关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学习节奏,培养健康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六个关系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六个关系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六个关系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为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六个关系,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和联系,以便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将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建设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推动“政治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同时,也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科建设的成果相联系,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例如,高校的法律系将时事热点和社会热点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推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学习到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素质。

二、青年教师成长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决定着高校教学水平和质量。

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校可以采取主题班会、思想政治辅导和师生座谈等形式,通过相关活动和教育来帮助青年教师自我成长,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难题。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使得青年教师能够轻松地学习到优质的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通过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更加了解当前的国情和民生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高等教育是重要的人才培养阵地,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是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高校和社会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高校应该为社会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

通过在高校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国家民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风貌,掌握社会流行的做事方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浅析高校思政课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浅析高校思政课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浅析高校思政课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作者:周云岩聂爱芹李谦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17期【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

但实践教学目前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随意性较大,教学效果不明显,劳民伤财,师生积极性不高。

本门从实践教学的产生,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论证,提出应统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制定统一的实践教学制度来保障教学实践的成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11-01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对青年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使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讲授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

理论讲授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环节都形成了统一的制度,教学规范,但理论教学枯燥,与中学知识有重复,教学效果不明显。

为了提高师生的教学兴趣,巩固教学成果,各高校都在结合自己学院特色,开辟实践基础,进行社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新生的教学环节,各高校态度不一。

有持赞同态度的,认为客观了反映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有持不同意见的,认为实践教学由学生工作部门、党委、团委开展即可,实践教学增加老师负担,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

总之,实践教学的开展引起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内容与方式的重大变化,规范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_宇文利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_宇文利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宇文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交叉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在学科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以及本学科内部的复合型交叉,其基本特征是派生式而非本源式、内涵式而非外延式、域内式而非边界式、局域式而非覆盖式、跨学科而非超科学交叉。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发展在目标与方向上受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决定,在维度和内容上受知识聚散与共享、学科整合与分化的趋势的影响,在模式和方法上受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矛盾和发展规律的制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内涵;特征;发展[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9)08-0027-05交叉性是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属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些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定为“交叉学科”,①还有研究者在其文章和著作中都承认并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对其他学科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借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那么,这种综合性是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交叉学科,其交叉性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发展的趋势如何?这些问题目前在学界还鲜有探讨,个别研究虽有涉及但也语焉不详。

实际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交叉性关系到其学科定位的问题,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的学科特色及其学科群的内外关系,对于目前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构历程,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的内涵、特征和发展作些探讨,以期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交叉性的内涵所谓交叉性,一般是指两个或多个各自独立的对象之间的交叠、重合与相容。

科学研究表明,交叉是“大科学时代发展的主要表征。

”[1](P406)交叉科学(cross-science)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形式与重要趋势,也是科学深刻变革和日益丰富的表现。

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与“情”

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与“情”
,
,
我 们在 工作 和 学 习 中
,

,
一句 话 可 以 说得 人笑
`
,
一 句 话 可以弄 得 人 跳


,


席精影 的演 说 样叫 件 事情
,
可 以使群情 必 昂厂 几 句肺 腑之 言
有 个 人 说毫 无效果
,
, ,
,
可 以 使 郁绕 心中 的愁 云 苦 雨倾 刻消 散


同 样 州 个 道理
,
思 想政 治 教育工 作者 还要 敢 于讲道 理
既 要 注 重 讲 大道
在社 会主 义市 场经 济 条件 下 我 们认为
,
有的同 志 认为
,
,
马 列主 义 大 道 理 不好
,
,
做高 校学 焦思 想政 治工作
,
要 理 直 气壮 地宜传 马 列 主
去 传授 马克 思 主
,
义大 道理
2 .
要 以 丰富的 知识
这样
学 生难 以 接 受
,
不会 收 到 好 的效 果
」 共赛事 求是
同志
,
思想政 治工 作 的 说服力
,
,
,
就在 于实 事 求 是

因此
,
从 事思 想政治 工作 的


要对 学 生说 真话

今错 锌 复杂的 社会 生 活 治翻流
;,
讲真理 因为 只有 真理 才能说服 人 叭 只有 真话 才能燕 得 人 面对 当 我们向大 学生传播 的 思想应当符 合 社会 进步 的 趋势 符 合进 步 的政
, 、 , ,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教学”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与优化策略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教学”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与优化策略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教学”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与优化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教学”的价值意蕴、问题研判与优化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双线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结合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优势,对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双线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背景和发展现状。

接着,从价值意蕴的角度,分析双线教学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学互动性和实效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文章还将对双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如线上线下融合不够紧密、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优化双线教学的策略,包括加强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这些策略旨在促进双线教学的深入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双线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广泛应用和实践创新。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线教学”的价值意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双线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双线教学”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线上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课程、在线讲座、互动讨论等,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线下教学则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互动性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互动性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互动性【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互动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出发,探讨了互动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互动性的实现方式以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影响。

文章也指出了互动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加强互动性的建议。

未来的研究方向也得到了展望,旨在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互动性的研究,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互动性,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互动性、特点、重要性、实现方式、影响、问题、挑战、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备受重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挑战也在逐渐增加,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呈现出被动性、单向性的情况,学生们缺乏对于教育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引入互动性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通过互动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互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互动性是当前大学教育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互动性的作用与价值,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更可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互动性的实现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可以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引领学生,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1期2016年2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Vol.32No.1Feb.2016收稿日期:2015-07-08基金项目:北京市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有机衔接研究”(BJSZ2015ZL01)作者简介:宇文利(1972—),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再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系宇文利(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地包含着多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教学论的基本议题考虑,在回答关于教学主体、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略和教学评价等问题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平衡并处理好教与学、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理论体系与专题要点、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书面考核与行为检验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些内在关系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目标、结构体系与实施方略,也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教学关系DOI :10.15938/j.cnki.iper.2016.01.014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1-0063-04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案实施已逾十年。

十多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课程目标和指导理念、人才队伍培养、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配置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从总体上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相关师生齐心协力、教育状况逐步改善。

当然,面对不断发展变化和持续更新的形势与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仍有很多亟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总结经验,面向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要秉承优良传统、发挥既有优势,需要围绕“谁的教学(教学主体)、教什么(教学重点)、教得够不够(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方略)和教得怎么样(教学评价)”这些教学论的核心问题处理好一系列内在关系。

一、谁的教学?———关于教与学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错误思想认识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专业课程,是附属于各专业的副课类课程。

作为公共政治课,其主要作用就是宣讲政策,没有什么真正的教学价值可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没有什么学问,也不值得深入研究。

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不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不少学科的从业者头脑中存在,甚至在某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头脑中也存在。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组织实施的国民教育性质的公共课,但这种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定位只是相对的。

相对于旨在传授某种专门知识和技术的课程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受众更为广泛、价值导向比知识导向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专业性,是附属课程。

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个议题都是具体的、专门的,也都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只不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被课程的跨学科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广泛性给遮蔽了。

自马克思主义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之后,伴随着该学科的建设以及学科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将更大尺度地显现其专业属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培养专门人才,而且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实际上是一门最大的综合类学科,其学科专业性和专业教学难度并不亚于任何其他学科的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对于“谁的教学”的诘问直接涉及教学进程中的主体责任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地方,在于这类课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比较特殊。

在一般学科课程那里,教师的主要角色是进行教授,学生的主要角色是主动学习,教与学的角色相对分明,教学结构也比较清晰和稳定。

因为具有学生所缺乏的先期知识积累和技法优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成为不可替代甚至不容置疑的学习对象,在教与学的对应关系中占有绝对权威地位。

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构中,尽管师生分工和教学地位也都相对明确,教师也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但囿于课程性质的规定性、学习内容的泛在性、价值指向的统合性以及知识体系的模糊性,课程内容和教授过程更难制造“学习挑战”,学生对课程知识和教学内容往往不易产生兴奋点和向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角色的投入。

特别是当教学内容和价值被设置为政治敏感点和思想禁区而不容反思时,学生会倾向于采取逃避的态度,此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如果只采取单方面灌输的策略就会很容易造成教的一方强硬而学的一方逃避的后果。

如果学习的一方缺乏了真学、真信,那么这种教学就容易培育出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双面人”。

教学不仅要处理好谁在教与谁在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处理好教学双方在教育图景中的互动性。

对于谁在教的问题,最直接回答就是教师毫无疑问应该是教授活动的主体,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但是,这种情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需要进行再甄别,也需要对具体问题做出具体分析。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授活动的主体,最重要是要保证课程所规定的政治教育导向与思想教育价值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保证把科学、良善和崇高的政治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并使其获得再生正确价值立场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转身成为自我教育和朋辈教育的主体,甚至有可能在知识、信息、资源等方面因走在授课者前面而成为教与学互动中的主体。

简言之,与一般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先在性地由教师来教授,又可能性地由学习者自教或者互教。

在“师—生”与“教—学”的天平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比其他课程更易于出现师生互动互补或教学平衡、授受平等的状况。

当然,这也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活动变得相对复杂化了。

不过,尽管比较复杂,但只要教学有序、教学互促,教不失职、学不薄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二、教什么?———关于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关系在人类所创造和运用的知识体系中,所有的知识都是包含价值的,不具价值的东西很难进入课程和教学系统。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但认为决定教育性质的东西以及教育中的问题“不在知识的内在价值,而多半在于它对别人的外部影响。

”换言之,“最关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或那个知识有没有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

”[1]知识的比较价值不光关涉知识本身,而且关涉知识与人类价值观的关系。

大学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地方,要使其开设的科目和课程具有普遍性,就需“在任何学科上把知识灌输给全体学生。

”[2]在多数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知识和知识传授是本职要求,也是教学重点。

与之不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教育目标不是终止于获得知识而是向人传递价值观念,因此它需要更加审慎地处理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需要巧妙地找到并把握好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不少人曾经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的只有价值而没有知识,因此不需要做知识准备而只要告诉学生顺从或接受教师所告知的价值观就可以了。

这种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代表了一种不正确的教学观,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宣讲价值观而不辅以知识传授。

事实上,如果不用特定数量和质量的知识来承载带有特定目标的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传递的“道”就失去了所赖以载之的“文”,势必带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低下甚至无效。

按照现代课程和教学的本质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首当其冲地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的地方就在于它强调思想性和价值性、突出思想指导和价值引导、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人格培育,期望能够使受教育者养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高尚的伦理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

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需要知识,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价值观的抽象性、内在性和潜存性,负有塑造和培育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更需要发掘并运用科学有效的知识作为载体。

46第1期宇文利:再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教学中,知识与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价值观隐藏在知识的背后。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教价值观,也要教知识,二者不能偏废。

在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过分强调价值观的外部输入和政治意识的天然缺陷、只告诉学生既定的价值结论而不解决“为什么”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恐怕也是引发课程失效、课堂疲惫和教学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若要达到传递某种价值观的目的,就要以知识为工具来支撑学习内容,引发学习兴趣,延伸思维训练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知识是使人从本能冲动及破坏激情的帝国中解放出来的救星;缺乏知识,我们所期盼的世界就无法建成。

”[3]“如果我们能想方设法使年轻人从恐惧、禁律以及叛逆的或受压抑的天性中解放出来,我们就能在他们面前自由、全面且毫无隐瞒地展现一个知识世界;如果教授得当,获取知识对于接受者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一种乐趣。

”[4]在保证有适量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把适量知识与价值观培育过程相结合的细节与艺术,高超的教授者必定是那些善于准确而恰当地裁量与价值观相对应的知识细节、善于运用知识启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力和判断力形成理想中的价值观的教学艺术家。

三、教得够不够?———关于理论体系与专题要点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对的理论对象是一个庞大的政治意识形态系统,也是一个厚重的思想理论体系。

在目前所设置的几门课程中,不论是“原理”课背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是“概论”课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管是“史纲”课所要应对的历史思潮还是“基础”课所要解释的人生修养理论和法律体系,都包含着多元的理论对象和复杂的理论细节。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化和学科化的进程,日益深化的科学研究还必将使上述理论体系更加复杂化和精细化。

限于课程形式和教学时间及能力,不少课程只能采取专题化的方式有选择地讲授理论重点、思想要点和问题焦点。

在这样的情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面临着如何处理庞大的理论体系与受限的教学容量之间关系的问题。

换句话来说,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迎接日益膨胀的学科化研究成果的同时,需要解决所授内容是否合理、到位与充足的问题,也就是在内容安排上是否合理、在价值引导上是否到位、在知识诠释上是否到位等这样一系列“教得够不够”的问题。

显而易见,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把握和处理好教学中理论体系与专题要点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要教授的理论对象之“整体”与“部分”、“过程”与“线索”、“结构”与“逻辑”的关系。

事实上,所谓教学内容“够与不够”的问题,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个内容量多与少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涉及价值质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充足到位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