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学2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二讲《仁者爱人》教案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二讲《仁者爱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四书五经》中关于仁义道德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理解仁者爱人的含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
2.仁义道德的实践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
2.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包括《仁者爱人》的原文解读和案例分析。
2.材料准备:包括与仁者爱人相关的名言警句、影视剧片段、道德故事等。
3.活动准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道德情感分享等。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用《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经典段落进行朗诵。
•提出“仁者爱人”的主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仁者爱人的理解和看法。
2. 学习与讨论•介绍《四书五经》中关于仁者爱人的论述,包括尊老爱幼、宽容待人等方面。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或历史上的仁者爱人故事,并进行案例分析。
3. 角色扮演•设计仁者爱人的情景剧,让学生分组表演,并进行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体会仁者爱人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4. 道德情感分享•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仁者爱人的体会,促进情感表达和价值认同。
•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实践仁者爱人的点滴之处。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总结仁者爱人的核心要义及实践方法,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布置以“仁者爱人”为主题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表达对于仁者爱人的理解与认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仁者爱人》这一经典议题展开,通过文献解读、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情感分享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仁者爱人的内涵与现代意义。
在今日社会,道德价值与人文关怀日益重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促进道德情感的成长,是本课的根本目标。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品德教育的兴趣与认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成为真正的仁者,真正的爱人。
国学教案《大学》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 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
- 了解《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2. 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分析《大学》中修身方法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大学》的基本思想。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大学》中的修身之道。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 解释这四个概念的含义。
- 分析这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
- 讲解《大学》中关于修身的方法,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 分析这些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分析《大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 探讨《大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分析《大学》中修身方法的现实意义。
-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大学》中修身方法对个人的启示。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2. 强调《大学》中修身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结合个人实际,思考《大学》中修身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国学第二册
国学第二册《国学第二册》课程纲要临沂第七实验小学一、课程简介背景分析生的素养,第七实验小学开设了国学经典课程,三字经即为一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内容。
国学经典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经典诗文,堪称世界瑰宝。
《三字经》是我国优秀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宋代以来盛传不衰。
《三字经》作为古代蒙学教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百科、内涵丰富而极具文学性、韵律性,是中国古代知识的教科书。
利用它们进行识字的同时,学生可获得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修习其中良好的行为规范,无形中完成了美德熏陶,建立了汉语的节奏感的韵律感,不但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技能,提高自身修养,而且更能使我校的优势得以展现,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智力基础,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2.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体味《三字经》言近旨远、言简意赅的特点。
3.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每课的词句大意和思想主旨,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修养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二、学习主题内容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实施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子不学,―――宜先知”的含义。
2.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并评价他人及其原因。
3.能举出生活中相关的例子。
第二单元:知识长廊课时3周次3-8周第3课:首孝弟日期3.14-3.18内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二年级下册国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国学教案教案标题:二年级下册国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国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国学知识,包括经典诗词、典故、传统节日等。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国学知识,如古诗词的理解和典故的记忆。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教学准备:1. 教材:二年级下册国学知识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具:图片、课件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国学是什么?1. 导入:通过展示国学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国学?国学有哪些内容?3. 教师讲解:简要介绍国学的定义和内容,如经典诗词、典故、传统节日等。
第二课:经典诗词欣赏1. 导入:播放经典诗词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妙。
2. 学习诗词:选择一首简单的经典诗词,教师朗读并解释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学生朗读:学生跟读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朗读诗词,增加互动和合作。
第三课:典故故事讲解1. 导入:通过展示典故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典故的兴趣。
2. 教师讲解:选择一个有趣的典故,讲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3.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典故中的道理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第四课:传统节日介绍1. 导入:通过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
2. 教师讲解:选择一个传统节日,介绍其由来、庆祝方式和意义。
3.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并分享自己的庆祝方式和感受。
第五课:国学知识小测验1. 学生小测验:设计一份简单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考察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批改与讲解:教师批改学生的答卷,并讲解正确答案和相关知识点。
国学经典 第二章《论语》五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 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
强调“克已复礼”: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祭祀孔子的祠庙
孔庙——祭祀孔子的祠庙
孔林——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 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 勇。
君子品格:
【补充】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 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补充】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 我则不暇。”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 也。”
【教学目标】 1、熟读五则论语,理解其中的含义。 2、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4、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 【教学重点】 1、了解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的有关知识,明 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 3、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能熟练背诵相关论语。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 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 《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 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 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 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 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本篇共计44篇。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 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 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 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 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 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 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 “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四年级国学第2课《修身为本》教案
第2课:修身为本(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二课修身为本二、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注意读出这段文字中推理论证的气势。
三、教学重点:诵读。
既校正读音,也是进一步感觉课文的节奏。
四、教学过程:(一)诵读1.本段文字逻辑性很强,注意让学生把握好停顿和语气,正确地把握节奏。
(1)教师范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学生练读。
(3)全班齐读。
(二)诵读到一定熟练的程度,学生背诵。
第2课:修身为本(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第二课修身为本二、教学目标:1.知道“八条目”是什么,知道“格物”“致知”“庶人”等词语的意思,2.大体了解课文两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八条目”和理解“以修身为本”的观点。
四、教学难点:1.理解“八条目”与修身的关系。
将本课与上一课联系起来,帮助学生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过程:(一)字词句的讲解与脉络梳理1.学生读文。
2.教师讲解。
“格物”采用朱熹的观点,“格”解释为“至”,“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或者解释为探究万事万物的道理。
3.课文包括两个段落,第一段论述“八条目”的逻辑关系,第二段提出“以修身为本”的观点。
其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句是课文的中心句。
4.论证严密、逻辑清楚是本课的一大特色,而且在同一段文字中同时运用了逆推和顺推两种论证方法。
(二)主旨理解和联系生活1.“以修身为本”是在论述古代大学宗旨的语境中提出的,它首先反映了儒家学派对教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看法,其次反映了儒家对如何立身处世所持的观念。
儿童国学第二课三皇五帝三皇
灵芝草为什么能起死回生?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 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 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 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 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 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 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 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 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 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 ,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 灵芝草能起死回生。
豸:[zhì]1.古书上说的没有脚的虫: 灯谜:结绳记事(打诉讼法名词一)谜底:原始记录[1]
金刚结,护身符
神农氏
神农氏,因以农业为主, 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 神农氏;因为他的肚皮 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 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 这样能分辨什么植物可 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 吃,亲尝百草,以辨别 药物作用。
智慧、勇敢、毅力, 可贵。有一天值守人没有看住
为人民造福的英雄
火,熄灭了。
伏羲托梦给年轻人,
告诉他去遂明国(今
河南商丘)去取火。
年轻翻过高山,涉过
大河,穿过森林,历
尽艰辛,来到遂明国,
开始并没有找到火,
直到看到大鸟用短而
硬的喙啄树时,树上 就闪出明亮的火花。
燧皇陵
明白了怎样取火。
• 年轻人回到家乡,为人们带来永远
燧人氏的神话传说
• 上古洪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 火,到了黑夜,一片漆黑,野 兽叫吼,人们又冷又怕。只有 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 也很短。
• 天神伏羲大展神通,降下一场
雷雨,雷电劈在树木上,变成
熊熊大火。雨后的夜晚,有个
年轻人发现,野兽的嚎叫声没
位于商丘市的燧人氏钻木取火雕塑 有了,火能带来光明和温暖。 还能烧熟食物。人们感到火的
1.据传说,神农氏为采草药来到这 里,虽然神通广大,却也无法攀 上悬崖峭壁,于是,他搭起36架 天梯,登上了峭壁林立的地方。
国学第二课教学设计
《国学课》三年级上册第二课、《无违为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二课选了《为政》篇中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的应答之辞,孔子针对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作了各不相同的具体回答,展现了孝的丰富内涵,强调孝的根本在于敬,也就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每天的“每日一诵”小课程,初步能够正确诵读论语,虽然不能了解它的内涵与实践方法,但确实感受了君子基本的行为方式。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教学重难点:读文、背文。
教法与学法:以故事引入课题,留下问题。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入内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阅读,通过“引、读、猜、证、悟、疑、结”七个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涵咏中,体会“无违”的涵义,从而理解大意,达成目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时确定: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从第1课《孝为根本》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孝悌”是“为仁之本”。
那么孔子在教学中是怎样把自己对“孝”的理解教给学生的呢?学了第2课后我们就会了解孝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能借此对孔子的教学风格有所了解。
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引出课题,一起走近儒家名士关于孝的谈论板书课题:无违为孝。
二、读: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课。
做到读音正确、断句规范。
1、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指名读,对字音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指导。
2、指名学生验证读,当学生基本通读之后。
教师范读。
3、师生配乐读。
4、提问:这几段选段介绍了哪些人关于孝的疑问?学生回答:(展示课件相关)。
5、追问:你认为孝应该是怎么样体现?指名答6、师:孔子认为什么做法才算是孝的风范?请大家找出来,集体读一读。
7、出示课件:无违。
三、猜:请大家合上课本猜一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2024年幼儿园国学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幼儿园国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教育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生命力。
”《周易》里也有这样一句话“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这里的蒙是“蒙稚”的意思,指幼童的一种蒙稚的状态,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孩子小的时候就好像高山下有险阻,他遇到险阻后就止步了,这就是一种蒙稚的状态。
蒙稚期是很关键的教育时机。
因此,对于蒙稚阶段的教育时机是非常关键的,不容错过。
二、情况分析我园在去年开始开展国学课程,并且在上学期期末,每个年级以主题的形式进行了国学主题环境的创设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其中,小班开展了《十二生肖》的主题,中班开展了《四大发明》的主题,大班开展了《民簇汇聚》的主题,使小朋友们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认识。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也以主题故事的形式去开展国学教学,各年级统一以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来进行国学主题教学。
例如:小班开展的是《爱妈妈》主题;中班开展了《国学百事通》主题;大班开展了《梅花三弄》主题。
这样,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去组织国学课程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国学课程目标1、建设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幼儿教师的国学素养。
2、创设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帮助幼儿直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通过学习培养幼儿讲故事的能力,小班能复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中班能讲述一到二个简单的故事,大班能讲述两个简单的故事,大大班能讲述三个故事。
4、通过学习能让幼儿了解中国文化,并能将中国文明礼仪贯穿于国学课程中。
四、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根据综上所述,我们制定了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如下:1、传统文化:以《弟子规》、《三字经》、《古诗》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部国学经典著作集中体现该领域的基本特征。
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2、文明礼仪:礼仪教育不是指单纯技能的培养,而是为各种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
国学教案2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1)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2)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让学生讨论充分,说出自己的理解。
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个别生背不下来,要知道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润馀成岁律吕调阳
教学反思
有些字的读音学生读不准,比较难度,要多加练习。
5、背诵比赛:
学生展开背经夺旗比赛。
生先在小组内进行比赛,然后再在全班展开夺旗比赛。
鼓励学生积极展现才艺。
三、知识梳理
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本课的内容和本文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四、小结
1、生谈一谈学习本内容的心得体会。
2、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3、教师抽查背诵,并鼓励表扬背诵较好的同学。
一、导入课题
1、回顾上节课千字文具体内容: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什么内容?
二、学习过程
1、生读本课具体内容,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阅读情况。指导学生认准字音。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讲解具体内容: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和讨论,说说对本内容的大体了解。生说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4、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润馀成岁律吕调阳: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南张华小学备课薄
课题
寒来暑往……律吕调阳
备课人
六年级国学第2课《破釜沉舟》教案
第2课:破釜沉舟一、教材内容:破釜沉舟(第一课时)课文日积月累二、教学目标:1.通过日积月累简单了解项羽。
2. 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教学难点: 注意停顿,读通课文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板书:项羽,可以出示他的图片。
2.同学们说说对他有什么了解?3. 教师借助日积月累介绍项羽。
4.简单说说项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音,读正确,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对于一些难读的句子,教师可以集中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停顿。
4.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范读时的停顿。
5.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第2课:破釜沉舟一、教材内容:破釜沉舟(第二课时)课文二、教学目标:1.古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流利复述“破釜沉舟”这个故事。
2.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地诵读课文。
今对译,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大意,流利复述“破釜沉舟”这个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破釜沉舟》,齐读课题。
2.齐读课文。
(二)古今对译,理解课文1.那么破釜沉舟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呢?那就要我们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下面的注释,再读一读译文部分,理解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意思?2.学生自主学习。
3.在了解课文大致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4.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5.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这个故事的经过,你能试着说说这个故事的经过吗?6.学生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7.指名学生到班级复述故事。
8.同学们回去后,可以将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
五年级国学第2课《道虚》教案
第2课:道虚(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道》课文二、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通过阅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并背诵课文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借助译文,了解古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第一课我们学习了“道”,谁来说说老子说的“道”是什么?指名回答。
2.师: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老子,走近他的“道”板书:道虚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1.师范读全文《道虚》。
2.生初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文,师相机指正。
4.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将断句、不通顺的句子带领学生多读。
并且使用“/”划分节奏。
师再次范读,生自由读。
5.生尝试齐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三)精讲细品1.师简要介绍古文的大意。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文,古今对译。
生注视古文内容,师逐句对照解释古文含义。
2.重点指导: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指导学生理解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这句话。
指名背诵。
3.再次齐读全文。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剩余的名句进行背诵。
5.全班赛背,师适当给予奖励。
第2课:道虚(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第2课中汉字家族,日积月累部分二、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汉字“犬”的字形演变,以及偏旁“犭”的应用。
2.学生举例汉字中带“犭”的字,并说说其意思。
3.了解《刍狗》原来的故事以及现在的比喻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够了解汉字“犭”的字形演变。
教学难点: 了解偏旁“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生齐读古文《道虚》。
2.生尝试齐背古文。
(二)学习“汉字家族”1.师板书“犭”,标注读音。
生齐读。
2.师述汉字“犭”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含义。
“犬”的金文字形,像一只头朝上、尾巴朝下的狗的样子,它本来的意思是狗。
3.大屏幕演示“犭”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并让生用纸笔尝试写画古文字。
三年级国学第2课 《无违为孝》教案
第2课:无违为孝(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第2课.无违为孝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原文大意。
3.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原文大意。
教学难点: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原文大意。
2.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从第 1 课《孝为根本》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孝悌”是“为仁之本” 。
那么孔子在教学中是怎样把自己对“孝”的理解教给学生的呢?学了第 2 课后我们就会了解孝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能借此对孔子的教学风格有所了解。
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
(慢速或中速)2.生自由读课文。
(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
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
男女生分读。
(男生读引号外面的,女生读引号里面的,反之再读)5.男生独立读一遍,女生评价。
6.女生独立读一遍,男生评价。
7.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吧。
(至少 3 遍)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8.小组比赛读。
9.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
鼓励性评价。
第2课:无违为孝(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第2课.无违为孝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原文大意。
3.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语文课教案(2)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语文课教案(2)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每节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诗文两分钟。
4.给家长发校信通,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搞好此项活动。
5、每星期一早上老师利用早读时间,亲自检查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给他一百分,该生即指定为本周经典诵读班长。
让他利用课余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
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交与老师处理。
6、凡通不过组长检查者,由老师特殊处理。
让他利用下课时间补念即可。
7、本学期将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将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四、达到目标本学期四年级学生学习国学达到的目标是: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和背诵;②能够大体把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③能够试着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初步理解诗句意思;④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注意积累诗词中优美词语、精彩语句。
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我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孩子,逐步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初中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3一、指导思想:我校本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加强优秀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复兴中华民族。
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二、教育口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本。
三、培养目标:以品格的熏陶为首要,语言能力、记忆力、专注力的提升也同时达成。
四、理论依据: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幼儿小班国学《三字经》(2)
幼儿小班国学《三字经》(2)教学内容: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2、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3、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五、总结。
国学第二课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 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 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 乐晏乐,损矣。”
国
学
朋
友
Hale Waihona Puke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 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论语·季氏篇》p253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 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 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 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 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篇》p61
【翻译】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 的人与他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谊:“八拜之交”
知音之交 --- 伯牙、子期 舍命之交 --- 角哀、伯桃
刎颈之交 --- 廉颇、蔺相如
胶漆之交 --- 陈重、雷义 鸡黍之交 --- 元伯、巨卿
生死之交 --- 刘备、张飞、关羽
管鲍之交 --- 管仲、鲍叔牙 忘年之交 --- 孔融、祢衡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 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 佚游,乐晏乐,损矣” --《论语·季氏篇》p253
【注释】 ①损:以…为乐。②道人之善:赞美别人的优点。 ③佚游:放纵游荡。④晏乐:偷安逸乐。 【翻译】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 有法度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结交贤良 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任性取乐为快乐,以放纵游荡为快 乐,以偷安逸乐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小班红缨国学教学计划第二学期
小班红缨国学教学计划第二学期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园将在金华市婺城区教育局的七项新教育工作中对全园幼儿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全面提高幼儿的传统文化修养,推动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深入开展师生诵读经典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师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星河璀璨,圣贤千古,德播乾坤,文以载道,继往开来。
时代需要我们的教育继承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元素,让那些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思想精粹的睿语哲思熏陶孩子们的言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根本愿望。
二、实施目的提高幼儿的识字量,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培养幼儿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爱国和审美教育,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
我园诵读内容:《弟子规》。
三、组织机构(1)成立“国学经典教学与诵读”实验小组。
领导小组:杜艳红、方佳雯、胡仙燕、李凤、姚叶、董海燕、黎秋群。
实验教师:各班主任。
(2)实验教师负责“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
四、实施对象幼儿园全体幼儿(托、小、中、大)。
五、实施办法在教研小组的指导下,选择教材,确定诵读内容。
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古文的诵读。
阶段、阶段目标、活动主题、诵读内容。
第一阶段:摸索开展阶段(2021年2月—20121年3月底)1、摸索出有效的诵读方式与方法,为今后更深入地开展此项活动奠基。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对国学经典诵读产生兴趣。
3、能初步流利地诵读本学期规定的《弟子规》。
第二阶段:巩固提高阶段(2021年4月—2021年5月底)1、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陶治幼儿的思想情操。
2、幼儿能流利地诵读相关经典书目。
并能说出一定的经典故事。
3、能较熟练的背诵部分诗词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阶段(20121年6月)1、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幼儿国学经典教育理论成果。
关帝庙小学四年级国学教案第2课时
3.纪律控制的比较好,
4.希望下节课继续保持
五.讨论内容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妙处
2.简要概述诗中所传达的道理
3.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万春时节花草树木的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色
4.启示:一个人“无才思”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扬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六、帮助和总结
1.上节课学生反映不积极,而这节课,通过游戏、奖罚制度等手段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教案名称
关帝庙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四年级国学教案
科目
国学
教学对象
小学四年级
提供者
刘静静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晚春》的内容进行讲解,春天正带着满身的浓绿,准备悄悄的离去,郊外的田野上,花草树木知道了这个消息,便使出全身的本领,想要留住春天的脚步,你看:这边,鲜花万紫千红,争奇斗艳。那边,肥肥绿绿的树叶下,一簇簇的细小的花蕊,吐露着幽幽的清香。即使是那最不起眼的杨树和榆树,,虽然没有鲜艳的花朵却还是能缩放出雪花似的扬花和榆荚,随着的荡漾的春风,漫天飞舞,为暮春增添了一份热闹。启示:一个人“无才思”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扬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3.孩子对于诗歌的寓意开始有了很好的把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新课导入:1.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提问上节课所授的内容,如作者介绍,诗歌背诵,及翻译。
2.讲课步骤:1.对孩子进行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孩子们对韩愈的回忆,
2.板书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yú jiá)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国学《弟子规》教案2
国学《弟子规》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弟子规》教材的第一章“入则孝”,详细内容包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弟子规》中关于孝敬父母的基本道理。
2. 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增强古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弟子规》中古文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品质,理解《弟子规》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孝顺父母的现实故事,引发学生对孝道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入则孝”章节的内容,分析古文词语,解释句子含义,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选取经典例题,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孝道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5.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孝敬父母的故事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1. 课文内容:将“入则孝”章节的原文和翻译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对照学习。
2. 重点词语:将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孝敬父母的作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表达对孝敬父母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孝经》等相关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将孝敬父母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古文词语理解和句子翻译。
2. 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品质。
4.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和答案。
一、古文词语理解和句子翻译1. 对古文词语的解析:详细解释每个词语的意思,如“呼”、“命”、“教”、“责”等,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盾牌。他 先把盾牌举起来,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我卖的盾牌,最牢 最牢,再坚固没有了。不管对方使的长矛怎样锋利,也别想刺 透我的盾牌!”停了一会儿,他又举起长矛向围观的人们夸耀: “我做的长矛,最快最快,再锋利没有了。不管对方抵挡的盾 牌怎样坚固,我的长矛一刺就透!”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 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 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 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 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 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 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 能。”太后之色少解。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 不能难,然不谓善。括 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 言之。使赵不将括,即 已;若必将之,破赵军 者必括也!”及括将行, 其母上书言于王曰: “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 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 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曹刿论战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 (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 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 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 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 (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 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狐狸和砍柴人 狐狸躲避猎人,看见一个砍柴人,便请求砍柴人把他藏起 来。砍柴人叫 狐狸到他的茅屋里去躲着。过了不久,猎人赶到 了,问砍柴人看见过一只狐 狸从这里经过没有。砍柴人一面说 没看见,一面打手势,暗示狐狸藏在什么 地方。但是猎人没有 注意到他的手势,却相信了他的话。狐狸见猎人走了, 便从茅 屋里出来,不打招呼就要走。砍柴人责备狐狸,说他保全了性 命,却 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说:“假如你的手势和 你的话是一个意思, 我就该感谢你了。”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问道:“如果用你做的长矛来刺你做的 盾牌,是刺得透还是刺不透呢?”楚国商人涨红着脸,半天 回答不上来。
绍夔捉鬼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qing),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 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kuí )与僧善,来问 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 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 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 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 “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 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 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 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农夫和蛇 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它,便拿来 放在怀里。那 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恢复了它的本性, 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 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 说道:“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 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 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从前有个郑国人想买一双鞋。他怕买得不合适,先在家 里比照脚的大小宽窄剪了一张纸样。 这个郑国人走了十几 里路到了集市上。那天是大集,赶集的人熙熙攘壤,分外热 闹。集上卖鞋的商贩也不少,但是所卖的鞋子不是料子不好, 就是式样不新,郑国人都没看中。后来在一个鞋摊上,他终 于看到了一种可心的鞋子。他往兜里一摸,糟了,纸样忘在 家里了。郑国人连跑带颠回到家中,取了纸样,又呼哧呼哧 赶回集市。但是,集市早就散了。他白白来回赶了几十里路, 还是没有买到鞋子。事后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比比大 小不就行了吗?”他却一本正经地说:“我宁愿相信纸样, 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赵括将母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 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 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 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 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 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 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 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 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 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 加诛 。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 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曰:“无苛 政。”夫了曰:“小子识之, 苛政猛于虎也!”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 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 ],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 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 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 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 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狼看见小羊在河边喝水,想找个合理的借口吃掉他。他站 在上游,责备 小羊把水搅浑了,使他喝不上清水。小羊回答 说,他是站在岸上喝水,而且 是处在下游,不可能把上游的 水搅浑。狼撇开这个借口,又说:“半年前你 咒骂过我的爸 爸。”小羊回答说,那时候他还没有出生。狼于是对小羊说: “即使你善于辩解,难道我就不吃你了吗?”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上下着大雨,他家的墙被毁坏了。 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 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钱财。 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家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 颦其里,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 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颦:皱眉头。 季氏将伐颛臾(zhuān 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 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 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 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 )出于 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 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 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 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刺客豫让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 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 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 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 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 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 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 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 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 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 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 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 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委质臣 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 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 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 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 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 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 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 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 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 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于是襄子大义之, 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 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 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