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八年级历史中华书局版下册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 社会稳定 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1993年, 十四 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包括社会保 优抚安置 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的 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多层次 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 革的步伐。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我国实行了城市居 民 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在探索建立农 村 养老 、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自主学习一.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课本103-104页内容
1.生活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市场日益繁荣, (1)背景: 居民收入 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自主学习二.就业观念的转变阅读课本104-105页内容
2.就业观念的转变 (1)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用工的 管理权高度集中,从中专毕 业生到大学毕业生,以及退伍军人,就业都由 国家 统一分 配。
(2)竞技性体育:①1956年,举重运动员 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双手挺举世界 纪录,成为第一个打破 世界纪录 的中国人。②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 容国团夺得 世界冠军 。③1984年的第 23 届奥运会 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第一个 上,中国体育健儿夺得15枚金牌、8枚银牌和9枚铜牌,突破了中国 奥运史 上 奖牌的零纪录。④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在悉尼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获金 牌28枚,名列金牌榜 第三 。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 的变迁
学习目标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 的不同及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 的变化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 住行方面的变化
最新-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18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北师大版 精品
孙中山和中山装
民国制定新礼制, 以鞠躬礼为主
旗 女 之 袍
清 末 民 女
20年代的旗袍
民 国 少 女
20-40年代 的旗袍
1938年的 海外旗袍
解 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 旗 袍
现代旗袍
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 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 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得到 什么启示?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 影节获奖的影片—— 《渔光曲》剧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很快,电 影就深入内地,普及开来。这就是北京早期的电影放 映场所之一──西单文明茶园。它是北京第一个允许 女子进入的戏园。
生活习俗的改变 溥仪剪辫装
剪辫图
清末剃发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清朝官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 为反抗侵略、挽救中国,从各 个途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 同学们回顾历史上都有过哪些 尝试和探索?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课件
人们怎样留下 记录?
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早 期 的 照 相 机
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
《定军山》剧照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 影是1905年拍摄的、 由京剧大师谭鑫培 先生主演的京剧片 《定军山》。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分解
4.概括我国近代报刊的创办特点,说明报刊在中国 近代史上的作用,并分析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特点:①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 创办的;②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 作用:①宣传进步思想文化,唤醒民众觉悟;②批 判落后封建制度,支持配合政治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 化进程。 原因:①受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②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资产 阶级、无产阶级思想宣传的需要;④人们对动荡社会信 息的需求。
2.“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一 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 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 水平。”材料是要说明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 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 【解析】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的是中国的报刊业得到 了发展,表现为开始发表政论性观点,而原因应是政治 的变革运动,如戊戌变法等。
【解析】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的产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进一步引发了戊戌变 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运 动,A项正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属于政治运动,新 文化运动属于思想文化运动,B、C、D三项均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 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 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 巨大变化。
【 复 习 策 略 】
1.鸦片战争以后。 2.辛亥革命后。
4.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 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 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 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 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 件是 A.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第18课_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八年级-下-中华版解析)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认识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三、教材要点解析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明显。
2、在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用工管理权高度集中,就业由国家统一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成为新的就业模式。
3、与此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等、靠、要”思想和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了陈旧观念被打破,劳动者的择业观念趋于理性和务实。
4、国家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业观念。
5、当今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择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6、从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步开展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7、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内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8、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同时,我国实行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9、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充分体现。
四、同步练习1、我国城乡人民的生存状态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A.新中国成立B.中共八大召开C.“文革”时期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凭布票供应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较低B.中国人口众多C.防止囤积居奇D.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3、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吃”方面的主要不同是()A.改革前可以吃饭的地方很少,改革后饮食网点密集B.改革前人们吃野菜、粗粮,改革后就不再吃了C.改革前人们关心如何吃饱,改革后更关心如何吃好D.改革前人们形成的饮食习惯在改革后都发生了变化4、改革开放后,人们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主要表现有()①人均居住面积扩大了②室内装修越来越讲究③家用电器更齐全了④居住环境明显改善⑤人们的家居观念更趋科学、合理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⑤5、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的所谓“四大件”不包括()A.洗衣机B.手表C.收音机D.自行车6、我国现行的就业机制遵循的方针,不包括()A.劳动者自主就业B.市场调节就业C.政府促进就业D.国家统一分配7、下列不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是()A.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B.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C.国有企业的“铁饭碗”D.医疗保险制度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A.大米为主要食品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买布要凭布票,买煤要凭煤票……凭票购物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低B.人口多,耕地少C.政府控制城市人口规模D.政府提倡节约资源3、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生活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由于()①计划经济的束缚②市场经济的束缚③平均主义的束缚④按劳分配的束缚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吃的是肉,穿的是绸,还有钱来搞旅游”。
〖2021年整理〗《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首先是教材分析。
说本课在此册书中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册书的最后一课,因为不涉及本册书如外交事业、国防、科技等专题性内容,容易被忽略,但从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带来了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极大改变这一角度而言,本课对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讲又尤为重要。
因此,将本课作为一个重点课。
说本课的作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变化,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既是本课的特色也是本课的作用。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为使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实现再就业,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国家尽最大努力保障国有企业和职工双重利益、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开放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是介绍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显著不同,从中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名师教案 中华书局版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的史实、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概括整理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的变化及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改革就业制度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人不会忘记为求温饱而劳苦奔波的岁月,也不会忘记当年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向往。
今天,中国创造了消灭贫困的世界奇迹,百姓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梦寐以求的舒心日子已成为现实,人民正满怀信心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
我国人民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一、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1、问题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坚持改革开放。
教师:2、举例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学生:50-70年代特点: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80年代以来,绚丽多彩时尚个性教师:3、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请你出个主意?学生:公交优先教师:4、想一想:为什么会有此变化呢?学生: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家庭富裕,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5、议一议: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今天,还要不要提倡艰苦朴素的精神?为什么?”学生:要提倡。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第18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请你来设想:一封来自2050届南京市九中 同学的Email,他们的生活与我们相比将有 哪些变化呢?
回顾过去,畅想未来,把握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
我 国 社 会 保 障 体 系 的 完 善
养老 医疗
1亿多人 7920万人
失业
生育 工伤
1亿多人
3400万人 4200万人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 匮乏、单调 绚丽多彩 2、食--- 匮乏、单调 日益丰富 3、住--- 条件较差 面貌一新 4、行--- 比较落后 通达便捷--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开招聘-- 1、就业: “铁饭碗” 2、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严重不足, 农村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前
过去吃的野菜
改革开放前
食物匮乏、单调
改革开放前
票证年代
“排着长队购物,勒紧肠子度日”
北京的粗粮票(只能买玉米面)
米票(可以买大米)
面票(可以买白面粉)
油票(可以买食用油)
改革开放后 “绿色年代”
从吃多吃好到吃少吃精 从细粮为主到粗细搭配
招聘会
从“分配工作”到“竞聘上岗”,新 的就业制度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人才交流会场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2、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
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 改革开放前:公费医疗; • 改革开放后: ①养老保险
②医疗保险 ③失业保险 ④最低生活保障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前 “吃饱肚子成奢望”
有一位开国上将,每月工资400多元,相当于一个 普通工人5个月的工资。上将的秘书撰文说:“司令级 别高,有些补助,当时叫特供,一个月4斤猪肉,4斤 黄豆。司令有4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经常半夜 里吵着要吃的”。 ——高薪却刚好温饱
第18课__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
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
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
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
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
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
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
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
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
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
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
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电影的起源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电影的起源美国无声电影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
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
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1918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
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1918年E.S.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艺儿发展为一门艺术。
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
电影收益高,竞争激烈。
1897年,爱迪生即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18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项专利权。
到1910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机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
D.W.格里菲斯1918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
至1912年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如M.塞纳特、M.壁克馥和吉许姐妹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代替;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
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
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
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人欧洲市场。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 变迁
居民出行方便程度大大提高。
从少到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 用:
城乡民民耐用消费用量迅速提高。
衣食住行的变迁
衣 食 住 行
变 迁
色彩和样式都很单调的衣服
衣
改革开放前
灰色、蓝色为主——“蓝(灰)色的海洋”
中山装、解放装为主
一般过年过节才有新衣服穿 一衣多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家中人口多的,老大穿完老二穿, 老二穿完老三穿,依次往下传”
别墅区
生活 方式
建国后
改革前
改革后
衣 食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丰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彩、款式多样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从“吃饱”到“吃 好” 居住面积扩大、
住
行
就业 制度 社会 保障
环境改善
行
改革开放前
行
改革开放初
行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
生活 方式
建国后
改革前
改革后
衣 食
住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初步形成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为主的保障体系。 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 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 保障 制度
生活 方式
建国后
改革前
改革后
衣 食
住 行
就业 制度 社会 保障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交通条件较差 统包统配,“铁饭碗” 退休金制度、公费医疗 从“吃饱”到“吃 好” 居住面积扩大、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交通条件较差 从“吃饱”到“吃 好” 居住面积扩大、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20世纪50年代: 社会保障制度形 成 : 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 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内容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 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请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给你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变化。 你认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体会改 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分析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3、了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对比。 难点: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①改革开放; ②科技改变生活; ③党的优惠政策等
1949
1956
1966
1976 197。 改革之前极落后, 物资匮乏凭票购。 穿衣主流蓝灰黑, 食物匮乏缺营养。 居住条件相当差, 土坯茅草面积小。 步行公交自行车, 交通落后出行难。 开放以来大变样, 生活水平提高快。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蓝、黑、灰、绿是主旋律!
追求颜色、花色、款式、个性、时尚、舒适
食物匮乏、单调,凭票供 应。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 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 基本的温饱问题。 吃饱 吃好, 讲究 营养 均衡, 粗细 搭配
面积小、 条件差, 茅草房、 土坯房
面积大,居 住环境有了 明显改善
1995年,国家在 城镇启动了“安 居工程”,让中 低收入的职工能 以成本价买到合 适的住房。
2、“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 词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18.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4、就衣食住行某一方面,展开调查收集材 料,写成调查报告 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后,职 工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者是( ) A、社会统筹 B、职工单位 C、个人 D、 以上三方各承担一部分
自主学习:
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 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 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 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阅读教材103__104页,简述改革开放前 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情况。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 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课教师:胡秀莲
学习目标:
1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不同 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制度、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
2
3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学习,认识到就 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 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 才竞争的需要。
4
学习重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 行方面的变化
回顾反馈:
1、知识建构:新中国 {文学艺术的发展:成就 体育 ——〉走向世界强国:表现} 原因 2、方法归类:列举文学艺术与体育的成就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于: ( ) A、1949年 B、1956年 C、1978年 D、1986年 4、下列长篇小说中,描写改革开放后农民走上致 富之路的是 :( ) A、《红岩》 B、《青春之歌》 C、《暴风骤雨》 D、《平凡的世界》
合作探究:
1.改革开放前,人们服饰 ,营养严重不足, 居住条件差,出行不方便。改革开放后,服 装 ,食物丰富,居住条件改善,生活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 2.改革开放后的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我国 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知识建构: 人们的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变化: {衣、食 住 行} 改革:就业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4、方法归类: 对比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新时期社会生活变迁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课程标准](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
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改革开放前后的系列照片,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片展示讲解二、就业和社会保障1、就业观念的转变[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18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分析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3、了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难点: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知识准备(复习上节课的主要知识和与新课相关联的旧知识)三、学习内容生活水平的提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03-104,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2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衣:食:住:行:用:就业观念的转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04-105,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在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家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105-106,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1993年,到目前为止,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针对下岗职工及城镇失业人员在基本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缺乏保障的社会问题,我国实行了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在探索建立起五、达标检测导航练习册第十八课测试题(此处略)板书设计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业观念的转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9-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 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 演变。
5.先进中国人主动地吸收西方文明。
高考总复习·历史(RJ)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展示
课标呈现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俗的变化
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交通、通讯工具的 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考总复习·历史(RJ)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名师助学 1.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 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 三种通讯方式:电报、电话、互联网。 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2.近代报刊可形象归纳为
——《取缔编结发辫告示》 史料三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 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 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 的界线也开始趋于模糊。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公路
①20世纪初, 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②随后,近代 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立起比 较密集的公路网。
第18课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2.广播影视的普及
①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 ②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3年由英美报商在 上海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③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6年的 哈尔滨 广播无线电台。 (1)广播④私营19广27年播3电月台,。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 ⑤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 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 全国性 的广播电台。 ⑥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 电台。改革开放以来,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人们 获取信息、接受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 的重要工具。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重难点三 近代交通业、大众传媒的发展 1.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
(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 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 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 质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 不平衡。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史料印证】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 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 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公共交通:①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
艘轮船;②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分层设标
整合释疑
(一)、现在与建国初期相比我们的衣食住行有 哪些变化? (二)、社会主义的今天,新的就业观念是什么?
(三)、1993年中共14届三中全会建立的多层社 会保障体系是什么?目前初步形成的社会 保障体系是什么?有何作用?说出与你的生活最 密切的一项保障。
(二)、就业观念的转变
“等、靠、要”思想 和端“铁饭碗”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会保障制度的改革:199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包 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 会互助等内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社 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课堂小结
生活方式 衣 建国后 改革前 数量有限、色彩 样式单调 改革开放后 多彩、款式多样
食
住
匮乏、单调、营 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从“吃饱”到“吃好”到讲究营 养、质量
居住面积扩大、 环境改善
行
就业制度 社会保障
交通条件较差
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配、铁饭 碗 退休金制度、公 费医疗
交通条件有了 明显的改善
自主就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 公开招聘等 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失 业保险等
意义: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党和政府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 替一位的体现。
二、分组讨论 拓展提升
1、以《基础训练》为平台,完成选择题。不会的先组内 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2、80年代初,小明的爸爸在县一家棉纺厂任厂长,一家 衣食无忧;90年代初,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棉纺厂因
小组作业
哪些因素改变了人们 的就业观念?
缺乏竞争力而破产,小明的爸爸成了一位下岗工人,
家庭因经济减少而出现困难。请你为小明的爸爸出谋 划策.
二、思考与讨论(4分)
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今天,还要不 要提倡艰苦朴素的精神?为什么?
提示:要提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为 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乃至到底中 等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 斗。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衣—穿着的变化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品种增加、质量提高
食—吃的变化
匮乏、单调、营 养不足
由吃饱到吃好、到讲 究营养、质量
住的变化
缺房、拥挤
宽敞、舒适
行的变化
交通条件较差
居民出行方便
生活方式
建国后 改革前
改革开放后
衣
食 住 行
数量有限、色彩 品种增加、质量 提高 样式单调 匮乏、单调、营 养不足 缺房、拥挤,居 住条件差 交通条件较差 由吃饱到吃好、 到讲究营养质量 居住面积扩大、 环境改善 交通条件有了 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