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的细读及教学策略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探析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探析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编排略读课文。
略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一般都设置了“学习提示”,课后没有练习思考题。
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既相似又有区别,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去学习略读课文,将在精读课文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进行实践性操练,让学生巩固学习方法,深化对单元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依体而教,提纲挈领;整体视角,形成合力;多重联结,提升能力。
这些是教学略读课文的有效策略。
一、依体而教,提纲挈领“略读”的“略”字,对教师而言需要适度指导,不能像精读课文一样详细分析;对学生来说,因为方法在精读课中已经学过,阅读略读课文时应能够熟练运用阅读方法,不需要再学习便能运用,所以叫“略”。
教学略读课文时应利用一课时时间,深入夯实单元语文要素。
纵观略读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就会发现,“学习提示”都指向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就是说,“学习提示”是给予学生展开学习的支架,略读课文的学习要聚焦“学习提示”展开。
“学习提示”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对略读课文的主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难点发挥了简明扼要的导向作用。
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学习主题为“历史传说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故事二则》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学习提示”中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并能简要复述两个故事,再和同学交流从中明白的道理。
这个要求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
根据“学习提示”,可呈现出这样的学习步骤:1.结合“学习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默读课文,圈画表示先后顺序的时间词,理清故事的发展顺序。
2.填写“蔡桓侯病历表”、“纪昌学习记录表”,提取主要信息,梳理《扁鹊治病》中“病至何处”“治疗方法”“诊断结果”“蔡桓侯的态度或者结果”以及《纪昌学射》中“拜见次数”“飞卫要求”“怎样练习”“取得成绩”等重要内容。
我对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粗浅认识
如何上好略读课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重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成为“鸡肋”,甚者有很多教师根本就是跳过略读课文,最多也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一下就一笔带过了。
然而,略读课文占每单元三分之一的篇幅,肯定不是“鸡肋”来的。
那么略读课文处一个什么地位呢?如何教略读课呢?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一、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及其教学目标。
(一)选材范围略读课文一般是选择故事性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浓,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便于阅读理解的故事性作品或社科类作品。
(二)略读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
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编排意图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二、略读同精读的关系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三、略读同精读的区别(一)基本模式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
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
《生命的药方》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
《生命的药方》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作者:江剑锋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6年第08期《生命的药方》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选读)。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是仔细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间真情。
本文主要讲了德诺不幸十岁就患了艾滋病,谁都躲着他,只有艾迪还当他是好朋友。
艾迪带他找医生,帮助他熬汤药,去医院陪伴他,写信给杂志社寻找治疗线索,还时刻用话语安慰、鼓励他。
艾迪虽然最终没能给好朋友德诺找到延续生命的药方,但他却给了德诺一生中最好的药方——真挚的友情。
【关键词】《生命的药方》;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友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真挚的友情甚至比亲情和爱情更为难能可贵,更能焕发人性的光辉。
每个学生都有朋友,但他们对友情的理解又有多深呢?也许只是停留在一起玩耍或者是平时的互相帮助之上。
而《生命的药方》一课向我们呈现的却是在朋友遭遇不幸时还能够始终不离不弃,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也毫不在意的一种超越生死的的真正的友情。
因此,我把感悟这段真挚伟大的友情,体会友谊的伟大力量作为教学重点,从而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药方”的内涵。
1 文本细读一是由“病”入手,走进德诺的内心世界;二是抓住言行,体会人物的真挚友谊;三是设置疑问,解读药方的真正含义;四是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关爱之情;五是教学目标学生:搜集关于友谊、生命话题的诗句或名言,有关艾滋病的简短材料教学时间:1-2课时。
2 教学策略2.1 揭题导入(1)听着同学们响亮的声音,看着你们花一样的笑脸,我感受到了生命是如此美好。
那么当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什么才是拯救它的良方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也许能带给你与以往不一样的感悟。
齐读课题:《生命的药方(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什么是“生命的药方”?为什么叫“生命的药方”?这“药方”能治好艾滋病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2.2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
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分析
|叶圣陶和朱自清合作编写的《略读指导举隅》中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略读课文是联结精读课文和整本书阅读的桥梁,略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与精读课文相比,略读教学要求的弹性应该更大,要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潜能的机会,真正做到个性化阅读。
那么,该如何体现略读课文教学的价值,凸显略读课文教学的实效呢?一、以任务驱动为引领,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在每篇略读课文的开头,都有几句阅读提示,略读课文的教学就需要以阅读提示为引领,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文章,同时在阅读文章的同时完成任务。
做到这一点,整个课堂便能脱离烦琐。
阅读提示有的是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有的是对文本的阅读重点进行揭示,有的直接提出了阅读这篇文章所习得的表达效果。
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就能根据导语提示语,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更准确地把握好文本的核心价值。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六年级上册)的阅读提示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阅读提示,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引导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试错,引领学生总结小标题时做到结构统一、字数相等,最终师生共同提炼出5个小标题:笑谈《水浒》、笑谈碰壁、燃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2.以主问题“为什么伯父这么受人爱戴”为引领,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针对五个典型事例展开交流,使鲁迅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丰满:平易近人、热爱生活、风趣幽默、豁达乐观、乐于助人……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阅读提示展开,目标明确、课堂简约、成效显著。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文本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思考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摘要】《圆明园的毁灭》是一段中华民族辛酸屈辱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太难,但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敲骨吸髓,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精气神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键词】《圆明园的毁灭》文本细读教学策略1.文本细读细读视角:《圆明园的毁灭》是一段中华民族辛酸屈辱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读完全文,情感的涟漪激荡:为祖国有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而骄傲而自豪,为如此辉煌美丽的圆明园被毁灭而痛彻心肺,为英法联军的残暴、贪婪、野蛮而义愤填膺,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锥心刺骨,爱恨满园,感慨无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太难,但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敲骨吸髓,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精气神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怀着一种敏感和警觉,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就渐渐地浓缩成了两个关键词和两幅画面。
两个关键词:一个关键词是“不可估量”。
这个词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连续出现了两次,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估量和计算。
抓住“不可估量”,反复咀嚼两个“不可估量”传达出的圆明园举世无双的价值,把目光定位在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和美丽的景观的2、3、4段。
寻找依据,亲身感受“不可估量”的深层内蕴。
而另一个关键词是“化为灰烬”。
这个词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以切肤之痛的“化为灰烬”作底色,想象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的建筑艺术的精华,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及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轰然倒下,洗却一空的惨景。
追根溯源,寻找罪魁祸首——英法联军的肆虐残暴,毁灭圆明园的经过,从而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第5自然段,看看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的。
聚焦“不可估量”、“化为灰烬”,既能驾轻就熟地梳理文章的来龙去脉,又能提纲契领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辉煌、毁灭、自豪、痛惜。
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及策略
曲慧豁器人教版课标教材从第五册开始入选略读课文,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略读的分量,精读相对减少;到了第七册,略读课文的篇数已约占全册课文的44%,同时也不仅仅是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密切联系;至第九册起,略读与精读课文形成了l:l的状态。
就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而言,两者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因而教学要求上也有相应的不同。
但是,教师在臼常教学中,往往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而忽视了略读课文的教学和研究;熟悉精读课文的教法,而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相对模糊。
略读课文该如何定位7该怎样教,怎样学?一、直视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误区之一】略读等于忽略略读文章有要求,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理解词句不作为训练的重点。
于是,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先轻描淡写地读,一读带过,再任其自由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
殊不知,这样囫囵吞枣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停留在浅层,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读到的东西犹如过眼烟云。
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略读课文的“略”等同于“忽略”。
【误区之二】略读等于省略“略”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课堂新探为“简单、略微”。
顾名思义,“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略微知道大意即可。
略读课文一般篇幅较长,而教学的课时数又少,于是一些教师便将其视为“闲文”置于课外,交待学生课外自学;再加上略读课文中既不安排识字、词句的学习任务,又没有需要思考的课后问题和相应要完成的课堂作业,更没有列入考试范围,为了赶进度,有些教师就将其挤出了课堂。
这样,略读课文的“略”等同于”省略”。
【误区之三J略读等于雕琢人教版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大多为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面对这些阅读精品,教师不免产生难以割舍的感觉,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上,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内容理解、文意把握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使略读不“略”,包办太多,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很好地提高。
《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文的细读及教学策略
课文的细读及教学策略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文本细读一:读作者小说作者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音,小名英子。
1918年3月,在日本大阪出生,不久后随父母回国,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二:读背景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三:读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2.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五:读文本1,课文简说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
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铛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
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队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的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是,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文本细读法教学策略探究
文本细读法教学策略探究作者:曹蓓蓓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06期摘要文本细读法对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尤为重要,以《芣苢》为例,通过引导诵读,品味文本;细读字词,赏析手法;还原矛盾,解读主题这三大教学板块,引导学生对《芣苢》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感受诗句的节奏韵律,在字词及手法的鉴赏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充实学生的人文内涵,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本细读法语文核心素养《芣苢》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1]1。
对于文本的细读深刻领会古诗词的涵义,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古诗词的细读尤为重要。
《芣苢》全诗短小精悍,语言高度凝练,描写形象生动,诗意韵味无穷。
因该诗产生时代久远,存在许多不易理解的字词,容易阻碍学生对诗意的领悟,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字句解析,尤其是从关键字词入手,挖掘出其深层内涵。
对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芣苢》教学,已探索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模式与经验,但大都强调知人论世法的运用,而着重从文本出发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做法尚缺少系统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本文探索以文本细读法为手段,通过带领学生诵读、细究字词、赏析手法、多元解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潜心文本,在细读精思中体悟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意味,增进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和信心。
同时,通过深层次的解读与分析,逐步了解古代诗歌创作技巧,有助于学生创作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文本细读法“文本”,即“文学作品之本,运用语言文字等符号承载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
”[2]“细读”指的是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表现形式等要素进行深入剖释。
“细读法”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派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
“细读”概念是在瑞恰兹的《实用批评》一书中被第一次提出,他主张排除一切与文本不相干的因素,只关注文本本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摘要: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忽视了对文本细读的指导,学生对文本只处于浅层次理解状态,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文本细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投入文本的精神世界,在细读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1、文本细读可以促进深度教学的达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教学,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细读促进学生进入深度理解文本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理解与解读文本中出现的一些情境、问题及知识逻辑关系,能够综合文本信息提炼出文本的主题意旨。
通过深度阅读,可以使学生吸纳新知识,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思辨性。
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其关键点还在于对文本实施细读。
学生在细读过程中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情节,深入体会文字蕴含的情感,还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用文字营造的情感氛围,去理解与体验细微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进行处理,根据不同内容的文本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文本细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文本情感的流露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但是如果只凭粗浅的阅读是难以产生深入体验的,只有细读才能品其味,才能赏其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假若不进行细读,就不会发现隐含于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任务。
阅读教学中实现细读,就是让学生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获取美的体验,学会用文字表现美,用行动塑造美。
在细读中学生也能学会文学鉴赏的方法,让学生喜欢阅读,阅读得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让学生通过阅读将叙事性的文字转换为画面,这种审美过程必然需要细读的介入。
在此,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审美品位需要提高,只有教师的审美素养提高了,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获取审美体验。
3、文本细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细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部分学生在阅读中只注重对情节的了解,忽视了对阅读的品味,因而读过文章之后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更谈不上对于主题的提炼。
试论精读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试论精读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策略作者:郭根福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10期精读课文相当于老教材中的讲读课文或称为重点课文,它是阅读教学的主体。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精读课文就是教方法、教规律的课文,相当于数学教材中的“例题”。
小学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些能力和方法主要靠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获得。
要提高精读课文教学的实效,其核心环节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观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大致可分为“教会、学会、会学”三个教学层次。
“教会”常常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从理论上被彻底否定了,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不乏存在。
这里有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客观原因。
从思想认识上讲,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让他们自学是劳而无功,于是干脆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从客观上讲,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操作,因而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学会”根据课文确定的目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形式变成了教师导,学生练,学生已经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在知识的掌握上,已经由“知其然”逐步深入到“知其所以然”,把掌握知识的过程与发展智能的过程有机统一起来了。
从“教会”到“学会”是教学思想认识上一次质的飞跃,但这还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的理想境界。
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的最佳境界应该是变“学会”为“会学”。
“会学”即自学,就是指导学生把学习知识与掌握学习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如何使学生掌握一套终身受用不尽的学习方法上。
课堂教学的形式变成教师指点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这种教学,已由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转变为师生共同协作的同伴关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呢?一、遵循教学规律,提高自学效率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方案
教研材料——《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实施方案——中年级语文组教研主题实施方案(2012——2013年度肖玉波)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
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而阅读能力较弱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尤其是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
因此,我们教研组的研究主题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二、课题的界定、研究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文本细读,在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作用的同时,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具体目标如下:1、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同时,能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2、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利用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文本细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4、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或遵循的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学识基础和理解程度,在学习过程中安排相应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便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循序渐进原则:在内容的编排上,注重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侧重对学生常见文体的研究,不过分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强调在不断丰富、深入的学习中,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领会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文阅读技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文阅读技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而课文阅读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语文教案,需要针对课文阅读技巧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拓展四个方面来论述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课文阅读技巧。
背景介绍:小学四年级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此时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积累,需要进一步提升课文阅读技巧。
课文阅读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前准备:在教案中,课前准备是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其次,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细节、培养分析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辅助教学工具,如图片、实物或PPT等,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
在教案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课文阅读中引入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或播放录音带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调和节奏。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让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猜测人物心理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比赛,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参与度。
课后拓展:课后拓展是巩固和拓展学生课文阅读技巧的重要环节。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作业,例如写读后感、整理课文关键词汇、创作延伸故事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优秀作品或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如口语对话、角色扮演等,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更好地提升课文阅读技巧。
在课前准备中,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设计精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在课后拓展中,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作业和拓展阅读资源。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摘要】略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本文从略读课文的重要性、目的和方法、实施步骤、教学效果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略读课文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略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重点,理清文章思路。
实施步骤包括预习、精读、略读、复述等环节。
略读课文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值得教师们深入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重要性、目的、方法、实施步骤、教学效果、注意事项、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本文将从略读课文的重要性、目的和方法、实施步骤、教学效果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通过深入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略读技巧,培养其阅读能力,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
通过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略读方法,不断提高其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2. 正文2.1 略读课文的重要性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略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取文章的主旨意思。
通过略读,学生能够在不深入细节的情况下,大致了解文章的脉络和内容,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
略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快速且全面的阅读是十分重要的能力。
通过略读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略读课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试论精读课文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见、 摸得 着 的事 物 , 受较 快 , 接 形象 思维 能 力较 强 , 象思 抽 维能 力较 弱。 因此 , 师在指 导学生 自学时 , 教 要合理 运用 多 媒体课 件 , 加强 自学的直 观性指 导。 除了教 师通过 形象化 的语言 进行直 观性描述 外 , 应把 自学 与学生 的观察 生活 还
所 以然 ”把 掌握 知识 的过 程 与发展 智 能 的过程 有机 统 一 ,
起 来 了。从 “ 教会 ” “ 会 ” 教学 思想 认 识上 ~次 质 的 到 学 是
体功 能。自学能 力是在学 习语文 的实践过程 中形成 的。 教 师要 注 意教给 学 生 自学 的方法 ,协 调 多种 器 官的 整体功
有机 地结合起 来。 四要 根据记 忆规 律 , 调 多种器 官的整 协
下 , 发 引导学 生 自己掌握知 识 。 堂教 学形式 变成 了教 启 课
师导 , 生练 , 生已经 从 被 动接 受知 识 变为 主动 学 习知 学 学 识 , 知识 的 掌握 上 , 在 已经 由“ 其然 ” 步深 入 到 “ 知 逐 知其
“ 意” 注 规律 , 理 安排 自学 的 时 间。心理 学 研究 表 明 : 合 小 学生 有意 注意 的时 间一般 为 1  ̄ 5 钟 。 0 1分 根据 这一 规律 , 应该恰 当安排 自学 的时 间 ,把 自学 与 多种 形 式 的训练 有 机结 合起 来 。 般来说 , 一 上课 开始 的 1 分钟 可先 组织学 生 0 进行 自学 ,自学后课 堂讨 论 1 分钟 左右 再进 行第 二次 自 5 学, 这样 “ 静~ 动一静 ” 的结 构 , 以使 学 生始 终保 持在 兴 可 趣盎 然 的气 氛 中积极 主 动地 学 习。 三要根 据 思维规 律 , 加
小学语文课文的精读教学方法模板
小学语文课文的精读教学方法模板古诗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学策略应体现其新理念和新方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的精读教学方法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文的精读教学方法1一、重视古诗“背景”的价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任何一首古诗,都有及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
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
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
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如《江雪》一诗,诗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所见,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静、凄凉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
诗人为什么写一个老翁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地方垂钓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
这时就应该让学生去搜集、查询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达自己被贬后的那种失意寂寞的情怀和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二、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教师对朗读的指导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
这一阶段应让学生把古诗读通读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理解注释,想象画面来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诗意的朗读。
这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
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中,略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策略,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快速获取文章信息。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标题摘要法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一个标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标题向下写出一个摘要,即列举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几个观点、理由或事实等,并对其进行简单概括。
这样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快速浏览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快速浏览课文的绝大部分内容,不需要详细阅读,重点是捕捉文章的主题、段落结构、关键词等。
学生可以只读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从而迅速了解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有助于后续深入阅读和理解。
三、扫读法在扫读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只看文章的标题和首尾句,通过这些关键信息来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全文中找到答案。
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快速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关键句提取法教师可以准备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并在每段落中选择一句话作为关键句。
然后,教师可以只给学生展示这些关键句,并让学生根据这些句子来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理解文章脉络和抓住重点的能力。
五、速读法速读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略读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提高阅读速度来快速获取信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指或者眼睛在文章上快速扫过,不需要停留太久,只是用眼睛扫过关键词、词组和短语等,以此来获取文章的整体信息。
这种方法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够掌握,但是一旦掌握,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总结起来,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包括标题摘要法、快速浏览法、扫读法、关键句提取法和速读法等。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获取文章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实施这些策略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策略,使略读变得更加有效和有趣。
浅谈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作者:王惠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5期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据此,略读课文的教学应采用以下策略。
第一,抓住提示语,突出课文重点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要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
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如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它艺术形式,都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下面的课文讲的是“我”学习的故事,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哪些描写体现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思考:为什么说“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文中哪些事例可以表明这一点?这段提示语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
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1.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是让学生体会到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练就的勇气和毅力,同时也感受我国戏剧艺术的魅力。
2.搜集有关关于新凤霞和她女儿吴霜的一些资料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这篇课文比较长,而且是一篇阅读课文。
我首先考虑的就是长文如何短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舞台”入手去学习课文。
“我”的舞台在哪里?从而领导学生去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梗概。
未出生的时候,舞台在娘肚子里;小时候我的舞台在床上,为爷爷奶奶小花猫表演;大些了,舞台在幕布后面,我在那里如饥似渴地看表演,学演出;6岁的时候,舞台在有练功毯的院子里……舞台对“我”的吸引力表现在什么地方?这是我在教学中抓住的第二个问题。
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教学定位及策略
|语文教学应该走向何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因此,强化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关联,将阅读引向表达,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走向。
教材中习作单元的设置,就是这一理念典型的体现。
作为举全单元之力共同助力一篇习作的编排构思,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就应该与普通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在承载要素和教学定位上有较大不同。
那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究竟应该承担着怎样的教学价值,又应该怎样教学呢?笔者结合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夏天里的成长》和《盼》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思考。
一、深入解构,探寻“这一篇”的独特价值阅读是表达的基础,表达又能有效地反刍于阅读。
因此,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需要发现并开掘课文中的教学价值、表达秘妙,只有找准“这一篇”独特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明确精读课文承载的教学价值,从而为整个习作单元的教学提供支撑。
首先,精准揣摩编者意图。
教材的单元篇章页明确地指出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是编者编排意图的直接体现,更是解读习作单元精读课文教学价值的重要凭借。
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人文主题选用了萧统的名言:“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从中我们能提炼出相应的关键词语:“立意、中心”。
由此即可作出相应的判断,《夏天里的成长》和《盼》这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关注作者的“中心”“立意”,并洞察作者是怎样围绕自己的中心和立意展开描写的。
其次,深入捕捉习题要旨。
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不仅考量学生的原始能力和文本特点,还与单元语文要素紧密相关,是捕捉编者意图的重要途径。
这两篇精读课文的第一道习题的指向就极具共性:《夏天里的成长》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盼》的第一道习题则是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的细读及教学策略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文本细读小说作者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音,小名英子。
1918年3月,在日本大阪出生,不久后随父母回国,在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
这篇课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城南旧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2.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写喜欢的句子。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五:读文本1,课文简说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
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铛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
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队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的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是,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看得多仔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看着看着就喜欢上它们了,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ide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得想法。
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②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了?”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的“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
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
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地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无穷。
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
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⑵对词语的理解反穿大羊皮:过去人们穿的羊毛朝外的一种皮袄。
重临:重新到来。
六:教学建议1.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路语言的特点。
因此,可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第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
第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就让他们自主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然后思考:围绕着童年生活,作者写了那几个片段。
充分自学后,小组同学互相当老师,检查读文,交流读书所得,理清文章脉络,从而体会到,文章看起来写的事很多,却都是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
第三,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在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所把握后,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学生选择重点部分进行朗读,并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在与同学交流的时候,可以先说说哪一部分为重点部分,然后把这一部分朗读给同学听,同学们进行自由评价。
在评价中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本课语言纯朴,作者的感情多融在这纯朴的语言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从这纯朴的语言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前面回忆部分,要注意读好“我”和爸爸、妈妈对话的部分,读出小小的“我”天真和幼稚的想法,以及对骆驼的思念;后面两段写了我写《城南旧事》的原因,直接抒发了“我”对童年的留恋,要通过朗读,准确的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
3.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
“咀嚼”的“嚼”读jué,“慢慢地嚼”的“嚼”读jiáo.“卸”9画,第七笔是提,“傻”的右上部分里面不是“夕”。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一句话和课后的资料袋,推荐学生读《城南旧事》,也可以集体阅读《城南旧事》的片段,以激发学生读成本书的兴趣。
七:《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童年》)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
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
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看骆驼脱毛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课件出示: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夏天它们到哪儿去?”“谁?”“骆驼呀!”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
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六)拓展延伸──说童年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