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人与自然]宋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
宋代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探析
宋代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探析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实践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而在这些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在宋代山水画中得到了艺术的表达与体现。
道家思想对宋代山水画的取材和题材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的统一。
宋代山水画中的题材多以自然风景为主,强调山水的宏伟和自然之美。
其中以山水为主的作品多以巍峨的山峰、蜿蜒的江河、奔腾的瀑布等为描绘对象,而以山林水源为基本元素,表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和谐场景。
这样的题材选择和取材正是道家思想对艺术创作的一种体现。
道家思想对宋代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也产生了影响。
道家崇尚无为而治,追求真实和自然。
在宋代山水画中,艺术家们弃繁就简,追求真实和质朴的表现。
他们注重山水画的意境和氛围的表现,而不是过多的细节和雕琢。
他们运用简练而自在的笔墨,通过笔墨的浓淡来表现远近效果,创造出了深远广大的空间感和悠远寂静的意境。
这种技法上的追求也与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相契合。
道家思想在宋代山水画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有所体现。
道家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修养,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安宁。
在宋代山水画中,艺术家们也借助于山水的表现,表达了自己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理解。
他们通过山水的框架和构图,营造出一种安静、宁和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宽广和纯粹。
这种审美观念正是道家思想对艺术产生影响的体现。
道家思想对宋代山水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影响了宋代山水画的取材和题材选择,也影响了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同时还塑造了山水画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在宋代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奥妙和智慧的体现,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浅议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与自然
浅议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与自然作者:李英姿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传统山水画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绚烂的奇葩,倾注了无数有志之士的毕生精力,是历史留给我们华夏儿女的宝贵财富。
中国山水画在美学意境上极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学说,这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对于我们来说更具有宝贵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本文作者将围绕中国山水画中的人与自然观,探讨“天人合一”思想,并进一步阐述山水画所蕴含的自然观所具有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人与自然观念意识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以自然山水为母本,同时倾注了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自然观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在我国千年的历史传统里,广大文人都钟情于山水画的创造和研究工作,因此透过中国传统山水画完全可以窥见他们的文化价值观,而作为山水画,其中必然包含着丰富的自然观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很早就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道教的一些教义及理念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这文人的价值观。
道教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一体,主张尊重和顺从自然法则,这样的理念表现在中国文人笔下的山水画中就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论中国的绘画》说到:“中国画家不是没有个性的表现,他的心灵特性是早已化在笔墨里面。
有时亦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
”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充分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中去,因此中国传统山水画有别于西方的油画,不是对于眼前自然角色浓墨重彩的绘画,而应该说是是自然和人的生命精神的"写真",作品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它要创造"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意境,表现画家对空间的吐纳,对自然山水的抚摩眷念、流连的情意。
论两宋时期山水画所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两宋时期山水画所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张广强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 两宋山水画以形象的方式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它与西方传统、日本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别.它把自然作为人温暖的生存家园,人作为自然平等的一员,人与自然和谐共赏.这种独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张广强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美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
【相关文献】
1.试论两宋时期山水画的自觉简略化倾向 [J], 郑建萍
2.论五代两宋时期北方山水画的特点 [J], 胡树斌
3.论宋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J], 朱月琳
4.浅析宋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J], 高博
5.两宋时期理学对山水画批评标准的影响 [J], 张虹;霍素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宋山水画自然观对创作图式的启发
自然观讲的是人对自然所阐发的一种情感态度和认知深度。
山水画中的自然观正是反映了山水画家对于自然山水所发生的情感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天人合一”认知观念。
自然观深刻地影响到了北宋的山水画家,随着画家们对自然山水的认知提升以及绘画技法的成熟,在“图真”自然观的影响下,北宋山水画呈现出一种近似于“写实”的图式语言,气象宏大,笔墨精细入微。
这种自然观对于北宋山水画图式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元代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山水画的自然观更偏向于主观的内心情绪表达,影响至今。
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我们已经失去了传统士大夫的文化背景,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一种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耸立的高楼与纵横交错的公路网格,一切似乎都是被现代的水泥所包围。
少有的公园以及路边的绿化带都似乎失去了自然的原貌,更多的是人工修饰的痕迹。
即使是在乡村,同样也是被现代化的进程遮盖了大自然的原貌。
所以我们当代山水画家所面对的困惑是能否像北宋山水画家那样客观真实地描绘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自然。
我们将建筑、公路、交通工具等现代城市常见的物象介入到自然界,形成了特定的人文景观。
于是,“都市山水”“城市山水”等概念随之出现,那么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怎样表现新兴城市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又成为现代山水画家不容回避的新课题。
同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其审美的趋势,人们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由农耕文明进入现代文明,导致绘画表现中的自然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原本产生于农耕文明之下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已经被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冲淡了许多。
当下对于山水画家来说,如何让山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更好地融入当代文化生态中,重新唤醒山水画的自然观也是我们当下讨论的核心议题。
所以,北宋山水画所呈现出的自然观再一次被我们重视,那种与自然真诚对话的心态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对于当代山水画创作来说,我们究竟能从其中学到什么,我想每个人的答案是不同的。
浅析宋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现代山水画写生的影响获奖科研报告
浅析宋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现代山水画写生的影响获奖科研报告摘要:本文通過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宋代山水画和现代山水画的画作实例为研究依据,探究了宋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关系对现代山水画学生的影响。
着重探究了宋代山水画和现代山水画各自的特点,并分析了宋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讨论宋代山水画人与自然关系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意识、哲学、志趣等方面的影响。
希望对宋代山水画底蕴的传承与现代山水画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宋代;现代;山水画;人与自然宋代在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史上堪称是巅峰时期。
一方面是基于社会文化背景的良性影响,宋太祖在推翻唐末五代而取得天下一统之后,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就定下了偃武修文的国家发展基调。
而随后,宋太宗、宋真宗同样迎合着这种基调鼓励国家艺术的发展,对文人、画家大加推崇,加上宋朝有三百年余年的河清海晏,所以就为宋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另一方面,宋代出于国家对画家、文人高度重视,所以宫廷美术、画院不仅规模壮大,因此名家层出不穷。
尤其是在山水画方面,宋代山水画水墨技法空前发展,日趋完善,不仅打破了隋唐以来山水画方面“先勾后填”的技法局限,而且凸显了对笔墨韵味皴、擦、点、染等方面的追求。
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可以说给后世山水画尤其是现代山水画的写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宋代山水画与现代山水画(一)宋代山水画的特点(1)诗画结合,山水之美宋代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上往往会追求“画中藏诗”的一种审美意境。
不同于诗人用诗文勾勒山水之美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内心的意境,画家则是将山水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构图、线条等勾勒深邃悠远的意境,从而带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冲击。
例如郭熙《早春图》中就充分体现了宋代山水画“三远”的艺术境界。
从《早春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到,郭熙在构图上并没有拘泥于“登高望远”的字面意思,而是以“虫视”的角度,将作画的视平线拉到图画的下端,从而临摹崇山峻岭。
宋代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探析
宋代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探析宋代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高峰之一。
在宋代山水画中,道家思想对艺术家的创作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阅览者与自然的融合以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宋代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表现自然景物来体现这种和谐。
本文将从画家的视角出发,对宋代山水画中道家思想的表现进行探析。
宋代山水画中展示了道家思想的对景境的追求和感悟。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高现实,人与自然要达到一种融合的境界。
艺术家在描绘山水画时,注重感悟自然景物的变化和流动。
他们借助于浑厚的笔墨和自由的构图,创造了优美和谐的山水画作品。
北宋画家范宽画作中常常出现的庐山、澄江等自然景物,传递出与自然一体的观念。
范宽的《庐山平壤图》中,用一种简洁的笔墨手法,表现了庐山峻拔的山峦和曲折的江河。
画面中的山水融为一体,和谐统一,表达了道家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
宋代山水画中的“意境”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启发。
道家思想强调形而上的追求,追求一种超越个体的境界。
艺术家为了追求超越形式的境界,常常通过意境的表达来超越现实。
他们在画作中,注重运用笔墨的抒发和构图的安排来表达心境。
北宋画家谢赫的《鹤鸣洲图》中,利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片白色的洲滩,寓意着虚空的世界。
整个画面以洲滩为中心,灵动而神秘。
这种运用笔墨的手法,使观者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追求一种心境上的放松和超脱。
宋代山水画中注重画境的“禅意”,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内涵。
道家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达到一种禅宗的境界。
在宋代山水画中,艺术家通过构图的安排和笔墨的运用,来表达禅宗的境界。
南宋画家郭熙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河山图式”,利用多个平面的构图和多样的事物来表现了一个庞大的场景。
整个画面清晰地展示了城市的繁华和人们的生活状况,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冥想和沉思的感觉。
这种画境中的禅意,让人们在欣赏山水画时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与自然融为一体。
宋代山水画中人物的追求个体之自然与宇宙之自然的融和,也反映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北宋郭熙山水画自然观之刍议
理论空间史论A R T TheoryAn Overview of Specific Conception of Nature in Guo Xi’s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北宋郭熙山水画自然观之刍议文 郑旭红[内容摘要] 山水画自然观是山水画在哲学上的映射。
自魏晋、隋唐至五代、宋初,山水画自然观一脉相承又各呈异彩。
郭熙是北宋开风气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
郭熙的山水画自然观阐发出浓郁的理学情怀,恬淡的文人气息,温和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郭熙 山水画 自然观 理学 特质一、山水画自然观(一)释义 在传统哲学语境下,“山水”和“自然”这两个名词往往是如影随形的。
“自然”这一词汇在传统语境中内涵深厚,自然的本意就是宇宙自然。
老子说,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暗含“本源”是“宇宙自然”的隐喻,言外之意是道是从自然当中衍生出来的。
就山水画而言,自然观是指画家对于自然造化的表达方式以及所流露的情绪态度,体现了画家与自然造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历代的绘画观念均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是与彼时的哲学风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同朝代的山水画自然观,均能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哲学取向。
(二)回溯中国山水画的自然观是一个传承有序的系统。
魏晋时期,诸如宗炳、王微等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皆钟情于山水绘画。
当时文人、士大夫在绘画实践和理论中试图通过山水画去“澄怀”“媚道”“畅神”,达到“通天人之际”的理想境界,体现了魏晋时期审美的觉醒,具有潜在的教化功用。
五代时期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图真论”,《笔法记》里讲,画了几万本写生,逐渐才达到栩栩如生的程度。
荆浩在他的《笔法记》中主张山水绘画应遵循“搜妙创真”的宗旨,这里的“真”佐证了了五代宋初山水画自然观在逐步转向亲近“自然”。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澄怀观道”,再到五代、宋初的“搜妙创真”,山水画家进一步走近了真正的自然,但还不能从描摹造化的束缚下解脱出来。
对宋代山水画文化意蕴的思考
对宋代山水画文化意蕴的思考宋代山水画的文化意蕴思考宋代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与艺术风格,更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体现。
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思考。
首先,宋代山水画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在那个时代,山水被赋予了深厚的哲学意义,被视为“道”的象征,是人们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想场所。
画家们通过笔墨,将山水的形、色、质、光、影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正是宋代山水画所要传达的核心意蕴。
其次,宋代山水画中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那个时代的文人骚客,常常通过诗词歌赋来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敬仰。
这些情感,在宋代山水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画中的山水,不仅仅是自然的写照,更是文人们心灵的寄托。
这种诗意的美感,使得宋代山水画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者,宋代山水画也是社会历史的见证。
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环境、价值观念等,都在画中得到了体现。
画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与社会发展。
这些历史痕迹,成为了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宋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此外,宋代山水画还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
在那个时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等多元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貌。
这种精神追求,在宋代山水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画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对社会的关注等。
这些精神追求,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宋代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其文化意蕴的重要方面。
在那个时代,山水画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
然而,画家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这种创新精神,使得宋代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上所述,宋代山水画的文化意蕴是多元而深刻的。
它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也是诗意美感的体现、社会历史的见证以及精神追求的展现。
以《画山水序》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水 画以大 自然为 审美 对象 , 融入 了画 家 的审美情趣 与 理想胸 怀 , 折射 出人与 自然和谐统 一的共生关 系。宗炳 的 《 画 山水序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 , 其 中除 了深 刻 的山水画思想 外 , 所 表 达 的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也 非 常 深 刻 , 较 全 面地反 映出了魏晋 时期古人对人与 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 宗 炳 及 其 绘 画理 论 概 述
使山水画不再是 “ 寓教 于乐 ” 的审 美 活 动 。“ 畅 神 ” 的 山 水 画
功能论 关键 在 “ 畅 ”字 , 人 们摆脱 了观念 的束缚 和生活 的压 抑, 在 自然 山水 中忘情游 乐 , 将 灵魂付 诸 山水 , 让 思想在 天地
间遨游 , 人 的身 心 和灵 魂 与 自然 山水 互 相 交 融 , 它 源 于 自然 最 终又 回归 于 自然 , 人 的审美在 山水 中得 到了升华 , 心灵 获得完 全的 自由, 也 随之产生生命 的激情和超然的心境 。 “ 畅神 ”是指在山水画的审美欣赏过程 中, 摒除胸中杂念 , 涤清心境 , 使审美感 官得到充分 的愉悦 , 进入 “ 物 我相 忘”的 自由之境 , 人与 自然相 往来 , 以轻盈 的姿态 游走于 天地之 间 , 摆脱世间的纷纷扰扰 , 获得最大的审美愉悦。审美观念 已将 自 然美 与人格 美紧密联 系在一 起 , 其间有 着对人 与 自然 和谐 关 系 的深入思考 , 并体现 出比较 自觉 的非功利性审美的特点 。 二 、《 画山水序 》中的人与 自然 《 画山水序 》不仅 是一部叙述 山水 画的理论著作 , 更是一 部 对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 审 美 反 思 。 以 “ 澄怀 观道” 和 “ 畅神 ” 为主 旨的山水画理论 , 强 调 了 山水 画要 主 客 统 一 , 人 与 自然 万 物相融合 , 并 以一种 平等的视野来观 照 自然 , 从 而在作 品 中折 射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共 生 的 生 态 审美 思想 。 ( 一 )尊重 自然 魏晋 以前 的 山水 审美主体 是人 , 对 山水 的欣 赏都是 人的 主观 意识 占据支 配地位 , 山水 的原始美 经过人 的主观情 感 的
浅析两宋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观
浅析两宋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观作者:王小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0期摘要:两宋时期,山水画独树一帜,尤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取得了骄人的艺术成就。
宋代山水画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于作者师法自然,将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此外,还深受时代地域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流派。
两宋山水画艺术中的自然景观形象地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两宋山水画;自然景观;创作环境;美学精神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32-02两宋时期,山水画独树一帜,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中国文人雅士自古以来就有着浓重的山水情节。
山川水景,自然风光既是艺术家的创作源泉又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山水画的基本内涵是指以山水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以形象生动的自然景观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山水画在形象中表现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认识,在意境里表达了人们对宇宙精神和生命境界的感悟和体会。
一、自然景观在两宋山水画中的体现山水画在唐代以前尚没有形成独立的画种,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
唐、五代画家不断探索创造,使山水画技法逐步完善成熟。
北宋时期的山水画主要是在延续五代画风的基础上发展。
两宋绘画在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绘画技法完善,画家风格多样化,山水画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艺术创造达到了顶峰。
北宋时期为我们所熟知的山水画家有李成、范宽。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以马远、夏圭最为知名。
其“马一角,夏半边”的作品风格引领了南宋大笔触简括的山水面貌。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
作品以全景式的构图描绘气势峻伟的远山、一泻千尺的瀑布。
近景则有潺潺溪水和缓缓行进的商旅。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了北方山川的壮美。
《溪山行旅图》,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
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论宋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
宋 代 山水 画中 的人
作讲究“ 丈 山、 尺树 、 寸 马、 豆人” , 但往往画面中豆大
宗 白华 先生 《 美学 散 步 ・ 论 中 国的绘 画》 中有 言 : 的人 物却 有点 景 、 点题 的作 用 。山水 画 中 , 山、 树、 石、
“ 中 国画家不 是 没 有 个 性 的 表 现 , 他 的心 灵 特 性 是 早 小溪 、 云雾 都 是 平 常 的风 景 , 若 是 在 小 溪边 添 加 一 个 已化 在 笔墨 里 面 。有 时 亦或 寄 托 于一 二 人 物 , 浑 然坐 如 “ 豆” 的人物 , 这 幅 画 的 主题 , 就 可 以瞬 间转 移 到人 忘 于 山水 中 间 , 如树 如 石 如水 如 云, 是 大 自然 的一 物身 上 , 或可 将此 画 命 名 为 “ 听泉图” 。范 宽 的 《 溪 山
( 三) 山水 画 中人 物 的特 点 、 类 型及 审 美倾 向
人在 自然面前谦 逊和崇 敬 的态 度 , 人 努力 向 自然靠 山水 画 中采 用 的 人 物 多 为 游 人 、 渔夫 、 牧 童 或 僧 近, 向 自然学 习 。王维 《 山水诀 》 中有 云 : “ 渡 口只宜 寂 人 , 人 物形 象 都 是 悠 闲 自在 、 极 具 亲 和力 、 喜 爱 自然 、 寂, 行 人需 是 疏 疏 。 ” 也表 明 山 水 画 中作 画 规 律 , 人 需 与 自然融 为 一 体 的精 神 状 态 。其 中 山水 画家 对 隐 士 是稀 疏几 人 , 不 可人 头攒 动 。 山水 画 中茅 屋 寺 庙 藏 于 这一 题材 情有 独 钟 , 如郭熙《 溪 山访 友 图》 , 此 画 为深 山林 之 间 、 亭 台楼 阁若 隐若 现 、 船 只 只画 远 帆 、 画 人也 秋 山水 图 , 临云 而 出 的高 山 , 清澈 的 溪水 , 巨石 突 兀 , 不 画完 整 , 所 以人 不 会破 坏 画 面 的 和谐 , 充 分 体 现 出 长松乔木 , 点缀着 寻幽访友 的高士 , 表现 了寄情林 泉
宋代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探析
宋代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探析宋代山水画是国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代表作品以写实手法而以,浑厚、淡泊的风格在当时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本文将对宋代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进行探析。
1.大自然的表现宋代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是一种本质上与自然、人性和宇宙密切相关的思想观念。
这种思想在画作中通过塑造大自然的形象表现出来。
画家在构图时,尤其注重山石的“气韵”,将大自然描绘为一个不断变换的有机整体,以表达出自然的神秘、宏伟与博大。
同时,画家表现大自然时也注重内在的灵性与生命力,强调“形胜于色”和“神韵著述”的特点。
这种表现方式就像是一种静态的具象表达,将山水生命的自然状态展现於画布之上。
2.追求虚于实另一方面,宋代山水画所表现出来的为道家思想,还包括对于虚于实的追求。
对于道家思考,实际上将无中的阳和阴以及空中的诸多事物视为动态的价值体系。
道家是一种在生命的不完整性中,通过平衡阴阳双极,达到自然平衡状态的一种完美哲学。
在画作中,画家强调背景与原型的重要性,将山水、禽鸟、植物等事物呈现出来,并使这些事物在有机性方面能够成功匹配。
同时,画家也注重画面与氛围的营造,让观者在审美体验中,在虚实结合的美感上有了敏锐的感受。
3.慢节奏的自然表现方式在宋代山水画中,画家往往选择慢节奏的表现方式,以传达一种与时代相脱落的存在感。
画家在表现景物时,常常采用多点透视,以达到一种“有限的笔法,自由的想象”的效果。
这种慢节奏的表现方式,使得画家在工作时能够真正感受到画作的魅力与自然之间的联结。
同时,这种表现方式也能够使得观者在欣赏时,从画作中感受到一种透过自然的沉思,达到与世界的交流。
这种态度也是道家思想中的一种流派,传达出大自然与生命连通运动的具体概念。
二、画家的表现意图及特点1.表现意图的多样性宋代山水画家在塑造大自然的形象时,有着多种不同的表现意图。
其中包括表现自然的丰富性、表达大自然的灵性、探究大自然的强有力力量以及表现自然的一切优雅等等。
宋代文人的自然山水观念
宋代文人的自然山水观念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人山水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文人对自然山水有着独特的看法和理解,他们通过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叹,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憧憬与追求。
本文将探讨宋代文人的自然山水观念,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引言宋代文人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水平最高的阶层,他们承载着世俗和宗教的期望,对自然山水的观念深受影响。
传统的山水文化在宋代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从以帝王观照和统治自然的态度转变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宋代文人通过诗歌、绘画和宴会等形式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自然山水与修身养性的关系在宋代,文人将山水视为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他们认为,自然山水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尘世纷扰,修复身心的平衡。
通过观赏和沉浸在山水中,他们可以放松自己的心灵,达到心境舒畅的境界。
文人们常常选择在人迹罕至的山水间居住或旅行,以求远离尘嚣。
诗歌中的山水意象诗歌是宋代文人表达自然山水观念的重要方式。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感受,将自然山水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宋代诗人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他把水与人的情绪相联系,形成了一种别样的意境。
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山水特征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景色的准确观察和感悟。
绘画中的自然山水元素绘画是宋代文人表达自然山水观念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自然山水成为绘画创作的主题,文人们通过创造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示他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宋代画家郭熙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山水画作,他通过描绘河边的景色和人物生活状况,展现了大自然中的和谐与繁荣。
宴会中的山水文化体现宋代文人经常在宴会上聚集,山水文化也常常在这些场合中得以体现。
文人们会选择有着优美自然景色的地方进行宴会,以增添宴会的意境和氛围。
他们还会创作诗歌、作画等艺术作品进行赋诗对联、赏画等活动,以表达对自然山水的敬仰与赞美。
追求与反思宋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追求不仅是一种对美感的追求,更是一种对自我的反思。
浅论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孙捷来源:《美术文献》2018年第03期[摘要] 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是艺术发展的源头,也是艺术家创作的母体。
在中国画中,“师法自然”不是画家将自然景物简单地描绘出来,而是语言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中国山水画把人与自然和谐地联系到一起,正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诠释。
在这种和谐的自然观的指导下,画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与思想境界。
[关键词] 山水画自然山水精神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识别码:A人类文明自古就发源于自然,我们要放下人类内心深处高傲的架子,看清现实,清醒地面对现实,尊重自然,在自然中发现真与美。
历史悠久的中国山水画从开始出现就向世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这个母体。
西方艺术大师奥古斯丁·罗丹说过:“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就能发现其品性,就是投入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
”因为艺术家的眼睛是锐利的,是充满智慧的,也是会说话的,所以我们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美。
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艺术发展的源头。
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师,他们无不崇拜自然。
自然是艺术家创作的母体。
自然是最真实的客观存在,从自然中,艺术家会发现各种常人所发掘不到的美的东西。
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面对自然反省自己,是画家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分析和体悟来达到完善作品内涵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画中,“师法自然”不是画家将自然景物简单地描绘出来,而是语言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中国山水画把人与自然和谐地联系到一起,正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诠释。
在这种和谐的自然观的指导下,画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与思想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各代名师巨匠的创造研究,在题材内容上业已演变成山水、花鸟和人物三大主要门类,并各领风骚,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尤以山水画独树一帜,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好。
传统山水画的“高光时刻”:聊聊北宋山水画中的自然观
传统山水画的“高光时刻”:聊聊北宋山水画中的自然观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传统山水画的“高光时刻”。
因为受到北宋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书画作品的发展空前繁荣,各类名家层出不穷,山水画、风情画与人文画紧密相连,作品的应用技法与形式的呈现也日趋多样化。
北宋山水画重视自然,对目中山水细致勾勒、层层渲染,展现出雄浑壮阔、意境高远与凝重恬静的崇高艺术之美,其中也蕴含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身临其境,与山水对话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观点,“山水情怀”同样也组成了士大夫生命存在的特殊方式和逃避世俗的诗意空间,文人、士大夫与山水自然的关系,也常常达到“物中有我,物我一体”的人生境界,从而创造出物我泯一、心物交融的绝美画境。
要想把自然界中变换无常的奇异山水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出来,画家就必定要将自己融入山水,置身于自然。
就像作为北宋山水画三大家之一的范宽认为,前人经典画作与其中展现于世的精湛绘画技法,大都是源自真实的山水景物。
于是,他便深入到终南、太华一带的山岭中,对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游览、考察与体会,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现存于台北的《溪山行旅图》便是范宽之作,垂直如云的山峰、澄澈如练的瀑布、乱草堆积的土丘、树后隐现的阁楼、汩汩流淌的清泉,这一切都是他所创造的,在其雄浑的笔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情感的全部倾注画山水,不论画幅大小,都必须倾注全部精神,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所言:“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静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
”以郭熙的“林泉之志”为代表,他是自李成之后,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走向更加细腻真实变化境界的人,并不断赋予山水画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出身布衣的他喜好道学、爱游历,工画山水,师法李成,又有独到见解,自成一家,这也得益于他对自然景物、四时山水的独特体味。
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阅读答案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阅读答案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阅读答案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阅读答案《论中国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阅读材料①中国画画分三科:山水、花鸟和人物,其中以山水画居于首位,中国画之气质、情趣、法理在山水画中得到最充分、最典型的展现,可以说,只有理解了山水画的奥妙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国画的本质。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不是只立足于忠实地描摹眼前的实景,而是画家将他对整个宇宙万物生命本体的思考和体悟融化在那万千山水中,是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
②山水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立成为一画科,关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篇重要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
③宗炳和王微之前的山水,或者是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所,带有符号性质,或者是类似于地形图,这些都不是独立的山水画,只是具有萌芽性质的山水因素。
宗炳和王微则对山水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史载,宗炳“好山水,爱远游”,“凡所游覆,皆图之于室。
”宗炳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和亲近无疑受到了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
老子说:“道法自然”,使人与自然更为接近,庄子不但“过着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他虚境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化’意境,常常是以自然作象征(例如他曾以蝴蝶作他自己的象征)。
”魏晋时期弥漫于整个士人阶层的是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玄学,士人们悠游于山林,欣赏自然山水本身蓬勃的生机,不但人与自然是亲和的,而且进一步将人加以“自然化”,用“松下风”、“春月柳”、“游云”、“朝霞”等自然美来形容人的美。
山水画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老庄思想的艺术表现,是亲近的、平等的、融合的,人不是自然的改造者或征服者,人也没有表现出对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山水是“作为人来亲近,作为能响应其琴韵的知音相待”,“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宗炳),“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王微)。
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融合至元代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宋代山水画的风格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山水画的风格可以概括为“静谧、深邃、神秘”,它独特的笔墨运用和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首先,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静谧”风格著称。
宋代画家注重表达大自然的宁静和宁谧,他们通过细腻的笔墨展示了山水之美。
画家们善于使用意境的构建,通过山水与人物的有机结合传达心境。
宋代画家善于用淡墨激发观者的阅读欲望,并通过在草木石块间留出一丝丝的空白,创造出宁静、静谧的氛围。
这种静谧的风格使得宋代山水画达到了画中有画、构图独特的艺术效果。
其次,宋代山水画给人以“深邃”的感觉。
宋代山水画常常以细腻精致的笔触描绘山川河岳,其细节之处仔细考究,线条纤细、错落有致。
画家们善于通过勾勒出山石的曲线、体现江河的卷曲和描绘云雾的卷曲,使得画面充满了变化和神秘感。
宋代山水画的深邃之处还表现在它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画中山石、植物与人物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宇宙共鸣的境界,使人产生对宇宙之大和生命之脆弱的思考。
最后,宋代山水画给人以神秘的艺术体验。
宋代画家善于通过意境的塑造,通过细致的纤毫和墨痕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富于变幻和美感的层次。
宋代山水画家擅长运用水墨的浓淡变化,通过淡墨点染、拓印等技法,使画面产生出神秘的弥散感和真实的氛围。
这种神秘的艺术体验让人产生对自然之美和绘画之美的赞叹。
总之,宋代山水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其静谧、深邃、神秘的艺术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在观赏中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妙和深邃之处,对宏大的自然景观进行审美的体验,进而激发人们对生活意义和宇宙美的思考。
宋代山水画的风格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为后世山水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迪,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深邃的艺术遗产。
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关联
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它是以山水为主题的一门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山水画是集中国的哲学、思想、美学于一体的广泛的艺术创作,它凝聚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交流的结果,传达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与文化理念。
自然环境对于山水画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关联。
一、自然环境是山水画的灵感源泉自然环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感源泉,山水画在创作中融入大自然的元素,包括了山、水、云、雾、树、花等。
艺术家会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的元素与自己的艺术理念、情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令人心驰神往、神韵悠远的画作。
例如,明代著名的山水画家郎世宁在画作《秋山放琴图》中,通过大气磅礴的山势、流畅的水流和秋色渐变的萧瑟氛围,让观者感受到浓郁的宁静与禅意。
“山水之美出于自然,山水画的艺术魅力也源自自然环境。
”这是山水画家朱耷对山水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阐释,无疑深刻反映了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联。
二、自然环境给山水画创作提供作品素材自然环境也是山水画创作得以完美呈现的现实基础,山水画家们往往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到创作灵感的同时,也常常能从自然环境中寻得创作素材。
例如,延续唐代山水画术的元代画家王冰在创作《寒松独立图》时,取材自身经历,在山水画中加入了许多感性的元素,表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
自然环境提供给山水画创作思维的多样化和视角的开阔,有利于提高艺术家对山水画创作素材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让山水画作品尽可能贴近自然环境的本质,反映山水画创作者们对大自然的感性认识。
三、自然环境影响山水画的审美风格自然环境也对山水画的审美风格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具体来说,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态、变化与演化会影响艺术家在山水画中对自然环境的表现方式、构图和色彩等方面的选择。
例如,苏轼在南宣公祠壁画中,描绘了“三事唯艰僻,燕然空自归”等首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橹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山水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解析一、宋代山水画中的人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论中国的绘画》中有言:中国画家不是没有个性的表现,他的心灵特性是早已化在笔墨里面。
有时亦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
这段话点明了中国山水画中人物与自然的关系浑然天成,是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郭思云: 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浅深,水之津渡桥梁以足人事,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
点明山水画中各类元素的作画规律需有一定讲究。
( 一) 山水与人的比例要求一幅山水作品,树石、山川、烟云,往往占据画面的绝大部分,人物仅起点缀作用,甚至微小到不足以被发现。
范宽《溪山行旅图》中,雄伟壮阔的山川、飞泻而下的瀑布、错落有致的密林几乎占满整个画面,但当你仔细观察画面右下角时,竟有一支商旅队伍,路边小溪静静地流淌,观者仿佛听见了水声、人声、骡马声。
人物在山水画中所占比例之小,也表明人在自然面前谦逊和崇敬的态度,人努力向自然靠近,向自然学习。
王维《山水诀》中有云: 渡口只宜寂寂,行人需是疏疏。
也表明山水画中作画规律,人需是稀疏几人,不可人头攒动。
山水画中茅屋寺庙藏于山林之间、亭台楼阁若隐若现、船只只画远帆、画人也不画完整,所以人不会破坏画面的和谐,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山水画中山水作为主体形象需做具体刻画,而人物只需简单几笔描绘。
意在笔先。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远人无目,远树无枝。
人物不过一寸许,松柏上见二尺。
都点明山水画中人物刻画不需过多、过大、过精细,而只需表现出人物与自然的和谐美感。
( 二) 人在山水画中的点景作用宋代山水画中的人物被称为点景人物,中国画创作讲究丈山、尺树、寸马、豆人,但往往画面中豆大的人物却有点景、点题的作用。
山水画中,山、树、石、小溪、云雾都是平常的风景,若是在小溪边添加一个如豆的人物,这幅画的主题,就可以瞬间转移到人物身上,或可将此画命名为听泉图。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其实是一幅极佳的山水写景作品,但由于画中加上几匹马、几个人,便被后世收藏家命名为《溪山行旅图》。
又如巨然作一幅秋山图,大山屹立,绿树成荫,并表现了丛林深处的幽谷,但画面刻画几间茅舍和几个小人物,这样一来画面的主题突然转向人物,因此,后人将此图命名为《秋山问道图》。
由于问道这一人物活动,画面中的自然、山川、树石、幽谷都相继成为问道者的环境,堂堂大山随即变成小人物的配景。
一卷山水画,若是在适当处画上几个小人物,或是两三人交谈,或是几个行路人,或是乘舟泛于江上,或是牧童牧牛于山下这一卷普通的山水画立即从没有主题变为主题明确了。
由此可见,山水画中的人物有着不可忽视的大作用。
( 三) 山水画中人物的特点、类型及审美倾向山水画中采用的人物多为游人、渔夫、牧童或僧人,人物形象都是悠闲自在、极具亲和力、喜爱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状态。
其中山水画家对隐士这一题材情有独钟,如郭熙《溪山访友图》,此画为深秋山水图,临云而出的高山,清澈的溪水,巨石突兀,长松乔木,点缀着寻幽访友的高士,表现了寄情林泉的雅兴; 马远《山径春行图》描绘一名儒雅的文人,身旁有一携琴的儿童,于山林间行走,溪山旁的柳树招引了两只小鸟,仿佛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文人站在小溪旁悠闲地捋着胡须,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当中。
亦有巨然《秋山问道图》、郭熙《溪山行旅图》、范宽《临流独坐图》等,都是隐士题材的佳作。
另一类受画家青睐的人物当属渔夫,渔夫形象在中国文人中有较深渊源,早在《庄子》中就开始塑造渔夫形象了,认为渔夫在天地间心意自得的境界才是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楚辞》中有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是最早描写渔夫形象的诗句。
宋以前有少量绘画作品表现渔夫形象,宋时则频繁在山水画中出现渔夫这一形象,郭熙《林泉高致》中收录了一位无名诗人的诗句: 钩罢孤舟系苇梢,酒开新瓮鲊开包。
自从江浙为渔父,二十馀年手不叉。
已点明了这一阶段渔夫形象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马远《寒江独钓图》《秋江鱼隐图》、夏圭《溪山清远图》《雪堂客话图》等山水作品中均出现过渔夫这一形象,而且人物形象的轮廓几乎没有太大差异,画面中用一大片留白来体现出水的感觉,渔夫则独坐岸边,抛洒出鱼竿,悠然自得地钓鱼,是典型的隐士形象的一种。
宋代,山水画较之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向自然的转化,情与景相互交融,是宋代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有云: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表达出文同画竹时已与竹子达到物我统一的状态,人在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自然也具有了生命力。
二、宋代山水画中的自然( 一) 宋代山水画中的山山水画以山作为其主要题材来表现,是最接近自然的形态。
名山大川尤其受到诗人画家的喜爱,如华山、黄山、庐山等。
但更多作品中的山是无实指意义的山,如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溪山,《雪山萧寺图》中的雪山实质并无溪山与雪山两座山,画家只是为自己想象中的山取名,他们关注的是自然在不同季节与时间变换时的景色。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收录王维与李成的《山水论》,其中就记叙了山石树木等自然景象在不同季节与时段等情况下应如何表现在画面当中。
多数山的形象为作家的虚构想象,但这些山与客观世界存在之山的形体、灵魂却是完全吻合的,是画家经过对自然、世界的领悟而提炼升华而成的。
这种对自然景物的选择,不再单纯是客观意义上的选择,而是具有强烈人文意义的形象。
( 二) 宋代山水画中的水中国山水画中水这一元素非常重要。
范宽《溪山行旅图》在深山夹缝的黑色中,一缕白色的瀑布飞泻而下,恰当地表现出山为实、水为虚的关系,使整幅画面因为有水而具有灵气。
画家对山水画中树石的刻画同样讲究,寒山枯木用来表示清远,怪石常体现出平远悠长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家所喜爱的题材,是可以体现自然生命的题材,画山则重峦叠嶂、高耸入云、挺拔险峻,画水则多采用留白的手法,或画一船以示为水。
中国画通常以画船来代表水,山水画中的山水与植物初看并无明显差别,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画家崇尚自然生命的象征意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 三) 山水在山水画中的象征意义山水是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有隐喻的作用。
山川、云雾、流水、草木等皆是作者行其哀乐,达其性情的表现,画面中所表现的山水自然并非单纯指现实中的自然山水,画家所追求的是山水画中蕴含的言外之意,言外之象,是画家更高品味和修养的象征,思想性上远超出绘画作为艺术的审美功能。
山水意境的形成,是作家主观情感对客观自然的表达,一幅山水画不是一幅简单的地形描绘图,而是寄托着人的情感,并表达着人的审美趣味。
自然之美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表达才能呈现,一切美都来自于人的心灵,没有人存在的美变得毫无意义。
画中物象虽取景于客观自然,但画家笔墨下的山川草木,无不体现出人的感悟,即人化的自然。
山水中的自然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是画家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
宋时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不同,西方风景画是再现客观自然,力求真与像,而中国宋代的山水画是融入画家个人主观情感、情绪的创作,甚至会忽略形体的真,而表达作者心中的真,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情是在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山水画也不是对自然的简单临摹,人的情感支配着画家的创作。
王维《山水诀》记载: 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
村庄着数树以成林,枝需抱体; 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
渡口只宜寂寂,行人需是疏疏。
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 着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
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 峭壁巉岩之处,莫可通途。
远岫与云容交接,遥天公水色交光。
山钩锁处,岩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
平地楼台,偏宜映高柳人家; 名山寺观,雅称奇衫衬楼阁。
远景烟笼,深岩云锁。
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凡遇水低挂,近树惟宜拔进,远山贵要安排。
这段话,对山水画的绘画规律做出了概括,其中众多因素均是以人为中心或供人使用的场所。
如李成《晴栾萧寺图》、郭熙《溪山楼观图》《关山村雪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等,都对寺庙或房屋有所表现。
寺庙和房屋作为山水画的点缀,使此画具有了人文气息的主题。
画中房屋和寺庙隐藏在山林之中,巧妙地把山水自然与人融合在一起,几间房屋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正因为有了这间间房屋和寺庙,才有了供人驻足休憩之地,山水从而具有了人性化特征,不再是冷清、寂静的荒郊野外,茅屋表现出家的寓意,再从家的角度来观看山水自然,充满浓浓的人文意味。
此种作画风格备受山水画家喜爱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
亭台楼阁是宋代山水画家热衷于表现的另一种建筑题材,亭台楼阁相对于茅屋来说,只作为一个旅途中短暂休憩的场所,如李公年《山水图》中山峦在云雾中连绵起伏,寒溪曲折迂回,俨然一幅北方冬日寒冷萧索的景象,但仔细观察会发觉远方山脚处隐约刻画着一个小亭子,从而使这幅作品具有了人文的真实意义。
此处有亭说明有人前来观光游玩,站在亭子中可以将整个景色尽收眼底。
苏轼对亭子的妙处有诗言: 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山水画中的路、桥同样也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
如巨然《层岩从树图》描绘大雨过后的山林中,几条曲折的小径穿梭于树林间,观者的目光不禁对这条小径产生无限遐想,眼光随着这条小径在山林中游走了一遍,想象着游人在小径上行走的情景。
又如巨然《萧翼赚兰亭图》山峦起伏,山林间露出房屋,房屋前有溪水小桥,小桥连接道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连接着房屋,似乎表现出屋主人有意归隐山林但又不得已与世俗有所牵绊。
自然与人与人文因素相互关联。
画面中的人、物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茅屋人家、寺庙楼阁使山水画的内容更为丰富,并具有浓厚的人文意味。
三、结语宋代山水画中,人与山水这两种因素缺一不可。
自然中缺少了人就会荒凉、落寂; 摒弃了山水,画面则无灵气。
山水画中没有丝毫功利性,更多的是表现画家身处自然中的自在之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接近自然的人,自然是人化的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矛盾,更没有针锋相对,它们是积极向上、和谐、平等、自由的相互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