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林:城市群规划引领城镇化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_刘士林

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_刘士林

作者简介:刘士林(1965—),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 -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都市文化、城市科学研究。

编者按:2012年12月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并将城镇化列入下一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

”同时,他还强调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据不完全统计,两会期间代表有关城镇化的建议和提案超过了500件,使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中国城市化问题愈加凸显。

与之相比,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的特点、规律、战略重点、发展路径等基础研究显得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中国城乡在快速发展中对观念、理论、思想和智慧的强烈现实需要。

本刊特邀请相关专家就此问题展开研讨,以期为我国的城镇化战略提供参照和借鉴。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首批建设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编号:10JBG011)暨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三期文科专项特色研究基地城市科学研究院的阶段性成果。

·学术探索·〔城镇化发展研究〕《学术界》(月刊)总第178期,2013.3ACADEMICSNo.3Mar.2013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刘士林1,2(1.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2.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 -研究院,上海200240)〔摘要〕以Townization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都市化)为元概念,建构当代城市化进程研究的范畴群,有助于揭示大都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形态、功能和本质上的巨大差异,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复杂内在机制与真实背景,以及制定层级分明、具有分类指导功能的政策制度和路径的大前提。

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_刘士林

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_刘士林

作者简介:刘士林(1965—),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 -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学、中国诗学、都市文化、城市科学研究。

编者按:2012年12月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并将城镇化列入下一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规模之大为人类历史所未有,不仅对中国的发展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世界。

”同时,他还强调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据不完全统计,两会期间代表有关城镇化的建议和提案超过了500件,使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中国城市化问题愈加凸显。

与之相比,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的特点、规律、战略重点、发展路径等基础研究显得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中国城乡在快速发展中对观念、理论、思想和智慧的强烈现实需要。

本刊特邀请相关专家就此问题展开研讨,以期为我国的城镇化战略提供参照和借鉴。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首批建设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编号:10JBG011)暨上海交通大学“985工程”三期文科专项特色研究基地城市科学研究院的阶段性成果。

·学术探索·〔城镇化发展研究〕《学术界》(月刊)总第178期,2013.3ACADEMICSNo.3Mar.2013关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刘士林1,2(1.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2.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 -研究院,上海200240)〔摘要〕以Townization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都市化)为元概念,建构当代城市化进程研究的范畴群,有助于揭示大都市、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形态、功能和本质上的巨大差异,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我国城镇化国家战略的复杂内在机制与真实背景,以及制定层级分明、具有分类指导功能的政策制度和路径的大前提。

特色小镇,不是想建就能建

特色小镇,不是想建就能建

特色小镇,不是想建就能建中国正在掀起一股小镇热。

从2015年到2017年,浙江将重点培育100个特色小镇。

在中央的推动下,特色小镇从江浙一带逐步向全国拓展。

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天津、广东、河北、四川、陕西、甘肃、福建、贵州12个省市都已经出台了关于特色小镇的政策。

然而,在上海交大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的看来,需警惕“小镇热”背后的盲目跟风,小镇建设亟需理性。

针对小镇,刘士林做过专门的研究报告,他总结了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六方面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发展定位不准确很多人并不清楚,以为特色小镇就是来钱了,来了发展机遇了。

但这个钱是不是你的,这个机遇和你有多大关系,这个必须通过理论和政策研究才能确定。

而很多人很少研究这个问题,所以也就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因为你不知道这个政策或战略和你有多大的关系。

这个问题,越往下走问题越大,他们缺乏研究和辨别能力,一见到特色小镇来了,就以为这是机会均等的,其实当然不是这个样子。

而一些地方把特色小镇作为要帽子、要票子的途径,这是他们想建设特色小镇最大的推动力。

但同样由于不研究和不思考,所以最后要不要得到,也很难说。

2、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集聚能力不强和一些专家认为现在“不差钱,只差好的项目和题材”的基本判断不同,我们以为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缺钱的时代”,不仅政府缺,企业也一样。

这也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必须面临的问题。

和一些专家以为“企业热,很愿意投资”的观点不同,我们的一个总体判断是:特色小镇目前的状况是“政府热,企业冷”。

或者说“企业热是表面的”,比如你举办特色小镇招商会,企业和金融机构会参加你的会,但签协议时就会跑掉一大半,再等到他们真正从口袋里掏钱的时候,就会跑掉更多,甚至各种合同也只是一纸空文。

这是“缺钱时代”的必然。

因为企业日子并不是那么好过,金融机构也不会乱撒钱。

所以各种招商大会容易开,也很热闹,但真正投资落子很难。

这也不能全怪企业和金融机构,因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比较差,我们以前有一个测算,表面上看小城镇的土地便宜、劳动力便宜,但一旦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这个成本基本上比城市要高出80倍左右,很多小城镇现在还经常断电、断水呢?在这个背景下,现在一直强调的企业主体作用,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

重构中原城市群,支撑中原经济区跨越发展

重构中原城市群,支撑中原经济区跨越发展

重构中原城市群,支撑中原经济区跨越发展作者:刘战国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7期◎文/刘战国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支撑。

为了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必须重视中原城市群的主体支撑作用。

近年来,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城市群转型升级发展热潮,沿海三大城市群正在向世界级城市群转型升级,伴随着国家经济战略西移,中西部地区城市群顺势崛起,河南省亟待加快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以更高目标为导向重构中原城市群,以问题为导向,寻找突破口。

一、打造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中原城市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龙头,有望成为继沿海三大城市群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群或第四大经济增长极,加快构建新型中原城市群是国家战略西移的重要支撑。

中原城市群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使命。

力争2020年使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级城市群,郑州跻身于全国前十位国家中心城市行列,洛阳成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力争2030年中原城市群成为世界级城市群,郑州跻身于世界城市行列,洛阳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中原城市群成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核心强大、分工明确、紧密互动,一体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城市群。

二、世界五大城市群转型升级的经验按照简·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称为世界五大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纽约大都市圈);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伦敦大都市圈);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大都市圈);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大都市圈)。

这五大城市群转型升级的经验主要有:一是经济高度集中、中心城市首位度高、产业结构高度服务化,二是首位城市为世界中心城市(或全球城市),三是空间结构特点为“圈层结构”,四是大都市区呈现“多中心”布局,五是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现代交通网络(或通勤圈),六是注重以战略规划引领发展。

刘士林:好的城市规划,应当掌握“聚散”之道

刘士林:好的城市规划,应当掌握“聚散”之道

刘士林:好的城市规划,应当掌握“聚散”之道佚名【期刊名称】《中州建设》【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2页(P58-59)【正文语种】中文城市如何才能规划好?这是各界一直在热议的话题。

如果说,过去可以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规划意识不强、规划观念和技术落后、规划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等,那么,当下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解决,但实际情况仍是“不做则已,一做也和过去差不多”。

开始我们以为这主要是中国的问题,后来发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很多规划也是“白做”的,或者实施效果与初衷差别很大。

这就意味着,可能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有问题,如我们城市的理解是否全面、政策和规划制定者的理念和技术模式是否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等。

从世界城市发展史的角度看,城市最突出的本质和最主要的规律是“集中”。

一方面,这是由城市的天性和本质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都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城市空间特有的集聚功能,被20世纪最伟大的城市史家芒福德称为“容器”本质。

但这本身也是一种深刻和无解的矛盾。

“容器”具有的集聚和裂变功能,可以极大提高城市生产生活的效率和效益。

但任何“容器”都是有限的,一旦里面塞的东西太多,就会影响“容器”正常的功能和存在,甚至导致“容器”解体。

城市的形成离不开“集聚”,但过度“集聚”又会导致城市解体。

这在深层次上表明,“集聚”只是城市总体规律中的一部分,与城市“集中”本质和规律相对立的,还应有另一个指导城市规划的理念,这就是“分散”。

如果只看到“集中”而无视“分散”,就不会完整认识和把握城市的本质和规律。

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实践,也恰恰证明:“只强调集中”是会出大问题的。

另一方面,这与我们把当代城市化称为“都市化”相关。

与人口流动相对均速、资源分布相对合理、社会变迁相对缓慢的城市化不同,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核心机制与主要力量。

中国城市群发展状况

中国城市群发展状况

2013中国城市群发展状况与研判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刘士林教授、刘新静副教授主编的我国首部“城市群蓝皮书”《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向社会发布。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同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也一直被解读为我国即将出台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基本框架。

理想的城市群是一个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整体结构上具有合理层级体系,在空间边界、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城市共同体。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院以自主研发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框架》(含人口、经济、生活、文化和首位比5 个一级指标及16 个二级指标和43 个三级指标)为指数框架,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2007 ~2010 年的官方发布信息为数据来源,对三大城市群的最新进展、主要问题和总体趋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和深入阐释,对我国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我国三大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指数及排名在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目前尚没有一个可以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其他两个,各城市群在综合指标上各有优势和不足。

在纵向比较上,从2007 至2010 年,三大城市群的综合指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最明显的是京津冀和长三角。

这既反映出三大城市群近年来在人口、城市经济、生活质量等方面不断优化进步,也显示出京津冀和长三角在纵向发展上快于珠三角的事实。

三大城市群正呈现出“京津冀发展最快、长三角持续性强、珠三角步履放缓”的总体趋势与特点。

在横向比较上,目前在三大城市群综合指数排名上,珠三角城市群位于第一,长三角城市群居次席,京津冀处于垫底位置。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7.28•【文号】国发〔2024〕17号•【施行日期】2024.07.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24〕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4年7月28日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为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

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充分尊重人的意愿,调动和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坚持遵循规律。

立足我国国情,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特别是城市发展规律,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大都市到城市群:中国城市化的困惑与选择

从大都市到城市群:中国城市化的困惑与选择

作者: 刘士林[1]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江海学刊
页码: 76-8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大都市;城市群;都市化
摘要:关于"大都市"和"城市群"的内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基本的共识,由此对全球和我国城市化进程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在中国,人们把"大都市"和"城市群"两分并不仅仅是个概念使用问题,更折射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深层困境。

一个理想的大都市必然是以城市群的形态出现,同时,一个理想的城市群在本质上则如同大都市一样是一个有机体。

所以,不是人们一般理解或现实中的"大都市",而是具有明显层级分工体系的"城市群",才应该成为中国城市在都市化进程中真正的奋斗目标。

持续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的建议

持续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的建议

持续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的建议1.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人口的生活品质和社会保障水平。

Strengthen the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living standards and social security level of the rural population.2.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确保城市建设和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

Establish a more comprehensive urban planning system to ensure that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3.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吸引力。

Promote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 public services, and enhance urban attractiveness.4.加大对农村区域的扶持力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发展权益。

Increase support for rural areas to ensure the basicliving and development rights of farmers.5.加强城乡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transfer of urban and rural labor force, promote the flow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talents.6.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Create a livable and business-friendly urban environment, improve urban quality of life and happiness.7.提倡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创建日期:2010-5-24 14:17:17望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术林今年以来,望城街道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目标绩效考核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王久军书记和孙利国市长在全市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超越、双突破”的发展目标,抢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青荣轻轨及青龙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牢牢把握项目建设这一关键,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确保完成全年各项指标任务,努力开创望城科学发展新局面。

今年1-4月份,财政收入完成1493万元,同比增长3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4亿元,同比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1亿元,同比增长32%;外贸出口3780万美元,同比增长22%。

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狠抓招商引资,以高质量的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在招商方式上,突出定向招商。

为深入贯彻落实定向招商“双百”活动,今年年初,望城街道便成立了项目招商工作办公室,组成专业招商小组,远赴广东、福建、香港等地区,定向定期走访当地重点骨干企业,构建起立足广东、面向珠三角、覆盖南方的招商网路,主动承接南方项目北移的战略机遇,力争年内从南方发达地区引进4-5个优质项目。

同时,积极做好已落户企业的服务工作,定期拜访辖区重点企业,开展以商招商。

先后有青岛亚欧木业有限公司、青岛永隆化学工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街道介绍了乌克兰、广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前来考察投资。

在招商重点上,体现集群发展。

围绕机电制造、皮包加工、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现有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提前判研项目建设前景,注重发挥已落户大企业的聚集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落户,完善产业链条,实现规模效应。

在布局规划上,引导产业关联度大、互补性强的项目集中布局,激发企业间的共振共赢效应。

今年5月份,通过发挥青岛永隆化学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先优势,成功促成了青岛瑞升整体家居有限公司的签约落户。

“巨型特征”呼唤中国式城市化道路

“巨型特征”呼唤中国式城市化道路

“巨型特征”呼唤中国式城市化道路作者:刘士林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12期◎文/刘士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没有复制或机械照搬某个国家、某种模式,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开放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与欧美模式相比,两者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但与欧美城市化主要由市场主导截然不同,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构成了推进我国城市化的核心机制。

在经济自由主义的弊端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凸显的当下,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具有容易控制和发展更加均衡的优点。

与拉美模式相比,两者最大的现实问题在于面临着城市过度化和城市病的挑战,但同样由于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我国在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城市内部贫富差距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独特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战略体系。

“巨国”不同于“大国”中国城市化的总体背景可以概括为“地广人多”。

这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为面积大意味着“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内需大”,而人口多则意味着“城市化的后劲足和可持续性强”。

改革开放以来,这两方面的优势一直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条件。

早在2002年,世界银行专家尤素福就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有10%是从城市化进程中获得的。

2012年,由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完成的《中国展望报告》同样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将快速发展。

到2030年,城市居民占总人数的比重将从1/2上升到2/3。

这又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在“地广”和“人多”之间,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地广”最直接的问题是容易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而“人多”则必然会加剧生存竞争的残酷性。

与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相比,中国式城市化在深层结构上是一种巨国型城市化。

在经济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巨国”不同于“大国”。

所谓大国,一般是指“面积大”或“人口多”,而巨国则特指中国这样“人口多”和“面积大”叠加在一起的国家。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城市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和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体系。

通过城市群的协调合作、资源共享和产业集聚,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区域经济的繁荣。

2. 创新驱动:城市群集聚了大量的人才和创新资源,形成了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创新合作和竞争,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3. 城市间协作:城市群之间通过合作和协调,可以共同应对区域性的挑战和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

城市群之间的合作还可以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4. 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群可以作为城乡发展的纽带,通过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总的来说,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发展、加强城市间合作、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民生作出重要贡献。

刘士林:中国城市科学的探路者

刘士林:中国城市科学的探路者

刘士林:中国城市科学的探路者王晓静【期刊名称】《中国名城》【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2页(P95-96)【作者】王晓静【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刘士林教授主持2016 年城市科学秋季论坛学中文出身的刘士林曾经是一位校园诗人,早年的美学、诗学研究,使得他散发出浓郁的儒者气息,常常给初次谋面的人留下虚怀若谷、张弛有度的深刻印象。

又因文采飞扬的现代诗、功力深厚的古体诗在朋友圈中圈了一众“专家粉丝”——这样的学术经历与性格爱好,让人似乎很难将他与热门的“城市科学”联系起来。

然而,近年来在学界与评论界好评如潮的《中国诗性文化》、《先验批判》、《苦难美学》、《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中国城市群发展年度报告》、《江南文化理论》、《都市文化原理》、《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叙事》、《江南城市群文化研究》、《都市美学》等著作,正是刘士林在中国城市科学领域筚路蓝缕、挥汗耕耘的果实,其间的因缘转折,唯有怀着一颗对我国当下的城市发展怀有深切热情与关注的心才能坚守与执着的。

另辟蹊径,由人文而入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刘士林已在国内美学界颇有名气。

他先后师从康德美学专家劳承万先生和著名文化学者刘梦溪先生,专心致力于美学和诗学研究,并逐步建构了以“中国诗性文化”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体系。

当时他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对龙蟠虎踞的六朝古都南京情有独钟,对高架林立的“魔都”上海“没有感觉”。

但出人意料的是,仅仅几年之后,他来到上海,从都市美学转而进入城市研究,并且在这个方兴未艾的领域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2005年,刘士林第一次在上海应邀参加关于城市的会议,还是以美学专家的身份。

那次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城市文明指数。

刘士林指出了不少问题,语惊四座。

他说,城市文明指数不能像个大杂烩,城市的美和城市的善才是城市文明应关注的核心指标;城市文明的最高形态是艺术和审美,而我们最缺乏研究的是城市的美,上海应该建艺术之城。

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许多农村地区也开始迎来了城市化的浪潮。

这种城市化的过程,被称为新型城镇化,它对于引领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观念是以人为本。

在过去,城市的发展往往忽略了农民工的权益,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如农民工的社会福利和权益保护。

新型城镇化则更加注重人的需求,致力于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服务,同时也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护。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地区也逐渐实现了城市般的生活条件。

许多传统的农民也选择迁往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这种城市化进程不仅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比如,在城市化的推动下,农村地区逐渐发展起了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新型城镇化还催生了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例如,一些城市推行“产业扶贫计划”,鼓励农民从事城市工作,同时提供扶持政策和社会保障,帮助他们稳定就业和提高收入。

还有些地方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平台,从事电商经营,帮助农民将农产品打入市场。

这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有效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然而,新型城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只注重了城市的发展速度,而忽略了质量和可持续性。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确保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也导致了社会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人们抱怨说,城市化的浪潮只让富人更富,而贫困地区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更加具体和有效的政策,确保城市化的红利能够惠及到每个人。

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以人为本,关注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权益,同时也催生了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然而,我们也需要克服一些问题和挑战,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和均衡发展。

打造城市群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访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

打造城市群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访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

打造城市群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访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张涵【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6-8)【作者】张涵【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十三五”期间,面对人口红利衰退、建设用地趋紧和城市经济减速新情况,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等多重任务,如何通过编制科学的城镇规划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构建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推进城镇有质量的增长?为探讨答案,记者采访了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

记者:目前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最核心、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刘士林:从城镇化战略的角度,我认为有三大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1.时间问题其本质是“来不来得及做”或“有没有时间去完成”。

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不是一般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不在交通、住房、户籍和就业等具体层面,而是以城市为主体形态的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会不会因某种突然的变化而被打断。

也可以说,如果有充足的时间给我们,目前的所有问题都不成其为问题。

2.空间问题其本质是“有没有条件和资源做”或“是否具备足够的历史条件或社会土壤”。

具体来说,就是目前我国已有的,也包括未来可能获取的资源,是否足以支撑13亿的人口大国、且基于较高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城镇化。

尽管一直说我国“地大物博”,但在加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参数后,资源总量就被摊得很薄。

再加上近年来快速城镇化的损耗,资源和环境问题在当下已愈演愈烈。

3.人的问题其本质是“有没有合适的人去做”或“这样一群人能否完成历史赋予的艰巨任务”。

和时间问题、空间问题相比,人的问题最关键也最重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历史进程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风雨,也不论现实条件怎样的贫瘠和恶劣,只要有一大批不辱使命的“主体”,就可以创造任何人间奇迹。

现在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人很多,但大都忽略了城市真正的竞争力在于“有没有适合的人”,而不是其他。

正确认识和善待中国“国际大都市”

正确认识和善待中国“国际大都市”

作者: 刘士林[1]
作者机构: [1]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出版物刊名: 探索与争鸣
页码: 32-3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国际大都市城市化;国际化“逆城市化”;“罗马化”;经济型城市化模式
摘要:关于我国183个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概括及批评,并不是对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客观描述和对中国城市当下真实发展状况的科学总结。

对“国际大都市”的片面批判或彻底否定,不仅与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都市化进程”大趋势背道而驰,与国家“十一五”规划以来以“城市群”为战略重点的城市化路径也是相对立的。

“国际大都市”身兼“城市群”和“国际化”两大国家战略重任,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真正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并不是“国际大都市”的概念、口号,而在于中国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选择的经济型城市化模式。

城市群的理念转型和经验拓展(笔谈)——城市群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城市群的理念转型和经验拓展(笔谈)——城市群发展若干问题探析

俄 罗 斯城 市体 系和 空 间格 局会 完 全 不 城镇化率与常住人 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 , 各 时期 的 干预 ,

美 国城 镇化 率 分 别 高 达 7 3 . 8 %和 8 2 . 4 %, 而 我 国人 期 , 中央政府限制人 口自由流动 , 抑制 了区域和城市 苏 联 时期 中央政 府 过分 干 预 又造 成 口1 3 . 6 亿, 是俄罗斯的 9 . 5倍 , 美 国的 4 . 3 倍 。且我 经 济 的 自然发育 ; 国土地 资 源禀 赋 与 俄 罗斯 、 美国差异很大 , 水 土 组 合 了空间格局的更大扭曲和城市体系在西伯利亚等地 苏 联 解 体 后 又 走 向另 一 极 端 , 政 府 条 件更 与 美 国无 法 相 提 并 论 , 继 续 推 进 城 镇 化 任 重 区 的非典 型发 育 ;
城镇 化 内在规律充分发挥 , 使 城镇化成为 市场 主导、 自然发展 的过程 , 成为政府 引导、 科 学发展 的过 程。刘新静 博士认 为京津冀 协 同发展 下一步 的重 点应该放在人 口调 控方 面, 提 出从 国家战略 角度建立 京津冀区域人 口协 同发展顶层 规划 、 采用 多元 方法促 进人 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布局 、 以疏散北京 的部 分首都 功能为手段 促进人 1 : 7 分流以及挖掘 京 津冀吸纳 外来人 口的潜力等举措 , 以
重构京津冀人 口地理和结构解 决京 津冀协 同发展 的深层矛盾 与 问题 。刘士 林教授认 为 , 影响我 国城 市群健 康发展 的主要 矛盾 是 以经济、 交通 和人 口集聚为基本特征的“ 经济型城市群” , 其根源在 于“ 就经济论经济” 的思维方式。战略研 究和宏观治理如何 从“ 就经 济论 经济” 的模式 中超越 出来 , 学会并善 于运 用城 市的方式 思考经济发展 和 治理 问题 , 应成 为认 识和探 讨技 术创新 、 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士林 : 从进程和前景看, 京津冀 目前 进展最快。在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战略需要 支配下, 京津冀在破除行政壁垒方面已走在
了长 三 角和 珠 三 角 的前 面 。 一 些硬 骨 头 也
开始被啃下来, 在“ 十三五” 时期 , 这种态势 预计也不会减弱。

群, 突出文化、 生态和生活质量的主题和导
者把城市群简单等同于经济和交通建设 , 是
在城市群之间形成更大规模的同质竞争和 结构趋同的根源。 所以我们认为 , 应在 《 国家新型城镇化 规划 》 首次提出的人文城市战略框架下 , 如
何 充 分 利 用深 厚丰 富的 区 域 文 化 资源 , 在 “ 十三五 ”时 期规 划和 建 设若 干文 化型城 市
刘士林 : 关于城市群的现状 , 以目前比 较公认的1 0 大城市群为例 , 根据我们的研 究, 共涉及1 2 9 个地级市 , 占地级市总量的 4 5 . 4 2 %;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2 9 . 2 0 万亿 , 占
全 国总 量 的 7 3 . O 3 %, 是 经济 社 会 发展 中 当
三 是 新 疆 、甘 肃 、宁 夏 的城 市 群 。作
பைடு நூலகம்
刘士 林 : 这个 一直 是我 们团 队研 究 、 关 注 的重点 。 要切 实规避 这个 问题 , 我 们 认为
流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 良好协调机制的 城市共同体。 其 中最大的问题, 主要是如何 以城市协同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这个 进程在过去一直比较困难 , 但在十分强调政 府和市场各司其职的行政新常态下 , 相关阻
向作 用 , 解 决过 分强调 人 口、 经济 和交通 等
城市群一般规律, ~个城市群的建成, 一般
需 要 经 历 一 段 较 长 时 间 的培 育和 积累 , 如
在 “ 十三五 ” 时期, 长江 经济带 的进 展
导致的城市病 , 带动城市建设进入以文化发 展为主题 、 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治建设 为 目标的良性循环阶段 , 应该是最应该考虑
的 战略选 项 。
中国 目前发展排名第一的长三角, 从2 0 世 纪7 0 年代末国家开展谋划布 局, 也经历了 3 0 多年才把长三 角这个圈画 圆, 同质竞争
和 相 互 拆 台 的 行 为越 来 越 少 。 二 是 中国 城
会 比较平稳 。 依 托长 江黄 金水道 , 这 一战 略
方式 , 一是以经济 、 交通和人 口集聚为基本 特征的经济型城市群 。 二是以文化、 生态和 生活质量为建设 目标的文化型城 市群 。 前
为中国 “ 一带”战略的境 内主体部分 , 在 “ 十三五” 时期将会有较多的斩获 。
中 国新 闻 周刊 : 目前 涉及 区域 发 展 的 三大 战略 , 包括 “ 一带 一路 ” 、 长江 经济带 建
城市群。 未来的城市群规划, 如何避免这个
问题 ?
会、 文化和整体结构上具有合理层级体系,
在 空 间边 界 、 资源 配置 、 产业 分工 、 人 文 交
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 ) 的综合水平上 , 山东 半岛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 良好的经济基础 , 超过了已列入国家重点的中原经济区和成 渝经济区 , 位居第二阵营。
些差 距 ?
市群发展不同于西方 , 西方城 市群主要是 城市地理与经济 自然演化的结果 , 但中国 城市群主要依赖于人工的规划、 设计和推 动 。由于人的因素 占的 比重比较大 , 中国 城市群的成长更需要仰仗战略机遇或好运
气。
何统筹西藏和青海的城市化进程 。
而“ 一带 一路 ” 上 的风沙 和风 浪都会 比
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在推进 , 你如何看待
这 几大战 略在 “ 十三五 ” 的前景 和进程 ?
三角、 长江中游 、 中原、 成渝和哈长7 个城市 群外, 你认为, 十三五期间, 哪些区域性的 城市群应该加以重点引导和发展? 刘士林 : 这个要先确定一个遴选的标
准。 这主要 可 以从 两方 面来考 虑 , 一 是按 照
较大。面临的挑战和 困难还相 当突出 : 在


路” 方面 , 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把 这两方 面 结合起 来 ,“ 十三五 ”时 期
问题 。 在“ 一 带” 方面 , 主 要是 城市 的衰败 和
有这样一些城市群可 以关注 : 一是近年来
已经 以各种 名义进 入 国家战 略# . G g - 的, 所 谓 国 家 战 略视 野 主 要是 由国 务院 或 国 家发 展
复兴问题 。 作为古代欧亚的交通商贸大通
道, 丝 绸之路 沿线 曾遍布 着 中国古代 发达 的 城市。 但在 今天 , 除 了洛 阳 、 西安、 兰州 、 西
之无 愧 的中流 砥柱 。
就总体而言, 城市群仍存在几个主要
问题。一是发育不足。 城市群尚未形成良好 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 , 区域协调和一体化
区集聚了成渝、 长江中游和长三角三大国家 级城市群 , 形成了三个支点, 它们的基本情 况是长三角综合发展水平居于国内之首 , 成 渝经济区发展态势 良好 , 中游 的武汉城市
圈、 长株 潭也培 育 多年 , 现在 最需要 的是 如
中国新闻周刊 : 目前我国初具规模或 被认可的城市群有多少?目前这些城市群 的发展7 g - g如何?距离理想的城市群, 有哪
力和 矛盾 会 比过 去减 少许 多 。 在 “ 十 三五 ” 时期 , 应 该有 一些 比较好 的预 期。 中国新 闻周 刊 : 除 了在 《 国家新 型城 镇 化 规划 》里 明确 提 出的京津 冀 、 长三 角 、 珠
就要走文化型城市群发展道路。
我们一直讲 , 城市群 主要有两种发展
水平 上比 较滞 后 , 在城 市 生态环 境和 文化 软
改革委发布了区域发展规划的,  ̄ 1 : 1 2 0 0 8 年
的北部湾, 2 0 0 9 年的关中一 天水经济区和辽
宁 沿 海经 济 带 , 2 0 1 1 年的 海 峡西 岸经 济 区 。 这 也包括 一 些专项 特色 规划 , 如国 家发展 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