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饭阅读
榆钱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阅读原文
榆钱饭阅读理解题及答案阅读原文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散文《榆钱饭》,仿佛把人生的视线一下子扩展和延伸了。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榆钱饭》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榆钱饭》阅读原文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
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掉上虾皮和生酱做馅儿,用玉米面羼杂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
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
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着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随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就够火候儿。
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榆钱饭香》阅读答案
《榆钱饭香》阅读答案《榆钱饭香》阅读答案(1)春天一到,总会想起“蒸榆钱” 。
(2)去年吃过两回,都是在家乡的土菜馆。
菜做得够精致,且是精面粉蒸出的,随上的蘸料也七碟八碗的,却感觉没有早先母亲做得好吃,全然找不到记忆中的味儿。
(3)儿时的早春,榆树的钱钱一出,母亲便吩咐两个哥哥挎着篮子去摘。
我年龄小,爬不上树,只好待在树下,拣些散落下来的“零钱”。
偶尔哥哥们会掰下树枝扔下来。
我拿在手里,直接捋进篮子,间或抓一把揉到嘴里。
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
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
(4)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蒸一刻钟即好。
出锅的榆钱,细幼滑嫩,佐以三合油(酱油、醋、麻油)调的蒜泥,柔嫩鲜香。
母亲嗜辣,会独自加些辣酱,或在蒸菜时,撒些干辣椒面拌蒸,我是不敢吃的。
(5)作家刘绍棠写有《榆钱饭》一文,记录了从儿时到中年吃“榆钱饭”的事。
平淡的叙述中,道出了农村生活的变迁,也影射了社会的发展。
文中所言的榆钱饭,是加玉米面蒸制的。
在我待过的那个海岛,农家的条件则差多了。
除特例外,大多以山芋粉蒸食。
黑黢黢的窝窝头,拿在手里黏哒哒的。
手指捏巴捏巴,会拽得老长,吃进嘴里,难以下咽。
(6)上述的吃法,北方叫蒸榆钱,南方叫榆钱饭,制作方法相同,只是蘸料有别,都是时令美味。
就像程琳在《采榆钱》歌中所唱的:“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
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
那时采回的榆钱,不是看着它玩耍,妈妈要做饭,要我去采它。
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7)榆钱,又名榆荚。
因其扁圆的外形酷似古时串起来的麻钱而得名,又因与“余钱”谐音,颇讨口彩。
虽榆钱多是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的救命粮,可也是富裕人家应时的尝新菜。
当然,其做法精致了许多。
(8)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早春某日,与友去胶东出差。
中午错过了饭时,餐厅多已打烊。
榆钱饭香阅读理解
榆钱饭香阅读理解
嘿,你知道不?榆钱饭那可是老香了。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附近有棵老大的榆树。
一到春天,那榆树枝上就挂满了一串串的榆钱,就像一串串绿色的小铜钱似的,可好看了。
有一回啊,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树下玩。
突然就有人喊:“看呐,榆钱!” 我们一下子都围了过去,抬着头看着那满树的榆钱,眼睛都放光了。
“咱摘点榆钱吃呗。
” 不知道谁提了这么一句,大家立马响应。
可树太高了,我们够不着啊。
这时候,有个机灵鬼说:“咱找根长棍子。
” 嘿,还真管用。
我们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对着树枝一阵乱敲。
那榆钱就像下雨似的往下落,我们高兴得又蹦又跳。
捡了满满一兜榆钱回家,我妈一看,笑着说:“你们这群小调皮,这榆钱可以做榆钱饭呢。
” 然后妈妈就开始忙活起来。
她把榆钱洗得干干净净的,又弄了点玉米面啥的,就开始蒸榆钱饭了。
不一会儿,那香味就飘出来了。
我在旁边眼巴巴地等着,那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等榆钱饭出锅了,哇,那颜色绿绿的,看着就有食欲。
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碗,尝了一口。
嘿,那味道,甜甜的,还有一股清香。
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碗接着一碗,根本停不下来。
现在想想,那榆钱饭的香味好像还在嘴边呢。
榆钱饭香,真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呀。
以后有机会,我还得再尝尝那美味的榆钱饭。
榆钱饭
榆钱饭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
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
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
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
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但是,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
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
五尺多高的汉子,每年只得320斤到360斤毛粮,磨面脱皮,又减少十几斤。
榆钱饭(节选)
★刘绍棠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
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吃。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清苦。
尤其是在“青黄不接春三月”的时候,只要能糊口的东西都成了“食物”。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
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用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包大馅儿团子吃。
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
柳叶儿不能当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后用开水烫,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骑在树杈上。
(如同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这段文字对丫姑的外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把一个“野性”“胆大”的“女汉子”形象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使人印象深刻。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丫姑折断几串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拌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
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榆钱儿毕竟不是粮食,只能暂时充饥,让人没有饥饿感。
因此,作者不用“填”“喂”等字眼,而用“哄”字。
榆钱饭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榆钱饭(节选)①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②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
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吃。
③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柳,采柳叶,捋榆钱儿。
④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⑤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⑥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
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
柳叶儿不能作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⑦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叉开腿骑在树杈上。
⑨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⑩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丫姑折断几只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
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1.文章写了三次吃榆钱饭的情况,这三次发生在哪三个时期?吃榆钱饭的情况有什么相同或不同?2.(1)“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作者感谢草木有情,是不是还含有其他意思?(2)“‘你这不是跟我要短儿吗?’二妹子又把脸挂下来,‘我哪儿来的玉米面!’”没有玉米面,是说现在穷吗?(3)“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榆钱饭”将成为“珍馐佳肴”,你认为这是讽刺吗?为什么?3.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看来,我要跟榆钱饭做最后的告别了.”这句话所表达的情绪主要是伤感、失望,还是庆幸、喜悦?4.“榆钱饭”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案儿童时期,青黄不接春三月.青春时期,十年内乱.中年时期,忆苦思甜.还感谢榆钱救了他命.是说现在富,那些穷时的东西已经没了不是,从中体现出现在富,社会进步很大.喜悦.因为社会进步很大,国家在发展.与现代做对比,体现出国家发达.温馨提示:最好仔细阅读后才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2017年春季学期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6.24麦哨拓展阅读 榆钱饭(陈绍唐)素材
榆钱饭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
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
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
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
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但是,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
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
五尺多高的汉子,每年只得320斤到360斤毛粮,磨面脱皮,又减少十几斤。
榆钱饭阅读之欧阳引擎创编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欧阳引擎(2021.01.01)榆钱饭(节选)①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②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
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吃。
③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柳,采柳叶,捋榆钱儿。
④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⑤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⑥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
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
柳叶儿不能作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⑦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⑧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叉开腿骑在树杈上。
⑨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⑩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丫姑折断几只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
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1.文章写了三次吃榆钱饭的情况,这三次发生在哪三个时期?吃榆钱饭的情况有什么相同或不同?2.(1)“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作者感谢草木有情,是不是还含有其他意思?(2)“‘你这不是跟我要短儿吗?’二妹子又把脸挂下来,‘我哪儿来的玉米面!’”没有玉米面,是说现在穷吗?(3)“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榆钱饭”将成为“珍馐佳肴”,你认为这是讽刺吗?为什么?3.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看来,我要跟榆钱饭做最后的告别了.”这句话所表达的情绪主要是伤感、失望,还是庆幸、喜悦?4.“榆钱饭”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案儿童时期,青黄不接春三月.青春时期,十年内乱.中年时期,忆苦思甜.还感谢榆钱救了他命.是说现在富,那些穷时的东西已经没了不是,从中体现出现在富,社会进步很大.喜悦.因为社会进步很大,国家在发展.与现代做对比,体现出国家发达.。
七年级语文榆钱饭
榆钱饭王占连榆钱饭,想老伴,老伴去世已三年,想起老伴,泪涟涟。
在我家的后院里,生长着一棵老榆树。
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当年,每逢春季榆钱花盛开之际,老伴就会采来榆钱,给我做榆钱饭吃。
老伴是农家女,自幼心灵手巧,从小过惯了艰苦日子,所以也练就了做野菜饭之类的特殊技艺。
记得早年困难时期,家中缺吃少穿,生活艰难,就靠着老伴勤劳的双手,使全家度过了那段辛酸的岁月。
平时,她从地里采来马齿苋之类野菜,晒干后,用开水焯了,和上玉米面贴菜饼子,吃着也满香的。
最值得称道的是老伴能粗食细做,将榆钱剁成馅包饺子,也真让人感到一丝苦中之甜了。
再喝用榆钱做成的榆钱粥,喝起来甜滋滋的,也使人回味无穷。
后来,日子好起来了,我家仍然照吃榆钱饭。
不过,那意味已不同于从前了。
我们把榆钱捋下来以后,将一朵朵榆钱除去黑色,淘洗干净。
老伴再将榆钱剁细,掺上煎熟的鸡蛋和粉条,调成馅包成水饺,下锅煮熟捞出来,笑笑说:“尝尝味道如何?”我用竹筷夹上一个,蘸着香油、醋,填进嘴里一嚼,那股子清香味,真是美不可言呢。
吃完榆钱水饺肚子里充实而舒服。
到了晚上,本来不想多吃东西,可老伴又做出了诱惑馋虫的榆钱粥。
它是用完整的榆钱,搅上面粉熬成的。
喝着滑润喷香,清爽宜人,可口极了。
吃小米煎饼,喝榆钱粥,可称是最佳晚餐了。
用榆钱、葱花拌馅,烙煎饼卷儿,酥脆香醇作为下地干活儿的野餐。
劳作之余,啃上几个,喝点开水,比吃什么好饭都甜美。
如果把榆钱晒干,加佐料制成酱,也是极好的风味美食。
不幸的是善做榆钱饭的老伴,已因病离我而去。
从此,我再也吃不到她做的香甜可口的榆钱饭了。
贾炳梅榆钱儿阅读理解答案
贾炳梅榆钱儿阅读理解答案《榆钱饭》阅读原文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
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采柳叶,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策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掉上虾皮和生酱做馅儿,用玉米面夹杂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
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
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悖悖。
杨芽儿和柳叶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着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味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权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随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就够火候儿。
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候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榆钱饭》阅读题目1、体会加粗字的作用。
(1)我自幼常吃榆钱饭。
(2)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榆钱饭
榆钱饭小时候,每逢春三月,榆钱挂满枝头的时候,我总能吃上母亲做的榆钱饭。
高高的老榆树上缀着成串的榆钱,母亲找来一根竹竿,头顶绑上镰头,细软的榆树枝被一根根消下来。
我和妹妹捡起一根根挂满榆钱的树枝,边拾树枝边往嘴里塞榆钱。
榆钱生吃甜津津的,老一点的里边有种子嚼起来费牙。
母亲放下竹竿叫我们撸榆钱。
我捡起一根榆树枝,一手攥着树枝,一手去撸那榆钱,成串的榆钱,一撸一大把,不一会儿我们就撸了一大盆。
当我们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母亲把撸好的榆钱中的小棒捡干净,倒上水,冲洗两边,捞出来晾在垫子上,准备做榆钱饭。
记得母亲常做的榆钱饭是用玉米面、地瓜面、白面和的三和面,里面掺上的是更多的榆钱。
由于榆钱太多三和面很难把榆钱粘住,不一会儿母亲就做好了两大垫子的榆钱窝头。
一个个窝头其实是一个个菜团,像长了绿毛的刺猬。
母亲把他们小心翼翼地放进大铁锅,盖好锅盖让我去烧火。
当开锅后,看着冒出的白烟我嗅到了一股香喷喷的气味,连忙去告诉母亲说:“饭熟了!”母亲走过来问:“开锅多长时间了?”“刚开锅”,我说。
母亲叫我继续烧火。
不知过了多久,母亲走过来掀开锅盖,一股热气罩住了母亲的上半身,只见她伸出手在菜团上用手指摁了摁,回头对我说:“出去吧!”我像出笼的小鸟飞一般蹿出了大门。
当我回家后母亲早已把蒸好的窝头端上了饭桌,望着菜团一种食欲涌上心头,我连忙伸手抓起一个菜团,放到鼻尖嗅一嗅,香气扑鼻,塞进嘴里嚼一嚼,甜津津的。
在那个缺少食物的年代榆钱菜团是我家的主食。
榆钱不仅可以蒸着吃,还可以做粥,烧豆浆。
老家的榆树帮我们度过了许多饥饿的年代,也让我懂得了粮食的珍贵,浪费不得。
我家院子后面不知何年长出了几株榆树,我留下了三棵,如今树干已有碗口粗了,树头漫过房顶,上边结满了榆钱。
妻想起了小时吃的榆钱窝头,叫我够几根树枝,撸点榆钱。
我愉快地忙碌起来:找竹竿,绑镰头,够榆钱,撸榆钱,捡小棒,洗榆钱,晾榆钱……一切任务完成后,专等妻子做榆钱饭了。
只见她麻利的和面,这次榆钱饭用了面粉和玉米粉掺上少许的榆钱,总共做了12个榆钱窝头。
重温经典:刘绍棠《榆钱饭》
重温经典:刘绍棠《榆钱饭》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
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
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芽儿,采柳叶儿,捋榆钱儿。
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
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
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
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
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钱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
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上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丫姑折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
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但是,十年内乱中,久别的榆钱饭又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
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
政策一年比一年“左”,粮食一年比一年减产。
《榆钱饭香》阅读附答案
《榆钱饭香》阅读附答案 (1)春天一到,总会想起“蒸榆钱”。
(2)去年吃过两回,都是在家乡的土菜馆。
菜做得够精致,且是精面粉蒸出的,随上的蘸料也七碟八碗的,却感觉没有早先母亲做得好吃,全然找不到记忆中的味儿。
(3)儿时的早春,榆树的钱钱一出,母亲便吩咐两个哥哥挎着篮子去摘。
我年龄小,爬不上树,只好待在树下,拣些散落下来的“零钱”。
偶尔哥哥们会掰下树枝扔下来。
我拿在手里,直接捋进篮子,间或抓一把揉到嘴里。
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
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
(4)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蒸一刻钟即好。
出锅的榆钱,细幼滑嫩,佐以三合油(酱油、醋、麻油)调的蒜泥,柔嫩鲜香。
母亲嗜辣,会独自加些辣酱,或在蒸菜时,撒些干辣椒面拌蒸,我是不敢吃的。
(5)作家刘绍棠写有《榆钱饭》一文,记录了从儿时到中年吃“榆钱饭”的事。
平淡的叙述中,道出了农村生活的变迁,也影射了社会的发展。
文中所言的榆钱饭,是加玉米面蒸制的。
在我待过的那个海岛,农家的条件则差多了。
除特例外,大多以山芋粉蒸食。
黑黢黢的窝窝头,拿在手里黏哒哒的。
手指捏巴捏巴,会拽得老长,吃进嘴里,难以下咽。
(6)上述的吃法,北方叫蒸榆钱,南方叫榆钱饭,制作方法相同,只是蘸料有别,都是时令美味。
就像程琳在《采榆钱》歌中所唱的:“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
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
那时采回的榆钱,不是看着它玩耍,妈妈要做饭,要我去采它。
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7)榆钱,又名榆荚。
因其扁圆的外形酷似古时串起来的麻钱而得名,又因与“余钱”谐音,颇讨口彩。
虽榆钱多是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的救命粮,可也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榆钱饭(节选)
①我自幼常吃榆钱饭,现在却很难得了。
②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
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吃。
③那时候,我六七岁,头上留个木梳背儿;常跟着比我大八九岁的丫姑,摘杨柳,采柳叶,捋榆钱儿。
④丫姑是个童养媳,小名就叫丫头;因为还没有圆房,我只能管她叫姑姑,不能管她叫婶子。
⑤杨芽儿和柳叶儿先露头。
⑥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
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
柳叶儿不能作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⑦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⑧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
水。
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叉开腿骑在树杈上。
⑨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⑩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
丫姑折断几只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
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春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
这都是我童年时代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已经写进我的小说里。
1.文章写了三次吃榆钱饭的情况,这三次发生在哪三个时期吃榆钱饭的情况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2.(1)“谁说草木无情老榆树又来救命了.”作者感谢草木有情,是不是还含有其他意思?
(2)“‘你这不是跟我要短儿吗’二妹子又把脸挂下来,‘我哪儿来的玉米面!’”没有玉米面,是说现在穷吗?
(3)“或许,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将进入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榆钱饭”将成为“珍馐佳肴”,你认为这是讽刺吗为什么?
3.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看来,我要跟榆钱饭做最后的告别了.”这句话所表达的情绪主要是伤感、失望,还是庆幸、喜悦?
4.“榆钱饭”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儿童时期,青黄不接春三月.青春时期,十年内乱.中年时期,忆苦思甜.
还感谢榆钱救了他命.
是说现在富,那些穷时的东西已经没了
不是,从中体现出现在富,社会进步很大. 喜悦.因为社会进步很大,国家在发展. 与现代做对比,体现出国家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