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热不等于'中国软权力威胁'

合集下载

汉语热

汉语热

“汉语热”与“汉语危机”的关
问题:“内冷外热” 诊断:“西风”与“键盘” 开方: 1.提高国人的汉语应用能力; 2.修复和重建汉语传统,重建“典雅汉语” 3.处理好语言规范与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 4.剔除糟粕,去伪存精; 5.和平发展,实施中国梦。
谢 谢
倾 听
也 是语 一言 种不 艺仅 术是 一 种 工 具
截至今年6月,除中国之外,全世界各国有 3000万人在学习汉语!汉语已经成为世界最热 门的语言之一;亦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 一。 在100多个国家(地区)有几万所中文学校。 欧美:学汉语人数年增40%。 i 欧洲的各国政府积极参与,成为重要的推手。 德国:在许多州,中文成为中学会考的科目。 美国:汉语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印尼:全国8039所高中全部开设中文课; 日本:把汉语列为第二语言,成为找工作的筹 码。 韩国:来华留学人数世界第一。
“汉语热”的缘由
语言自身发展:
1.悠久历史造就文化底蕴和魅力:中华民 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进步做 出巨大贡献,其书写系统是世界上现存 最古老的文字系统; 2.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3.华侨遍布世界各地,文化随着血缘传播;
被带动发展:
1.经济:持续不断增长,具有很大潜力。中国 加入世贸,外资看重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 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是汉语热最重要的催化剂。 2.政治: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推力”:“汉语水平考 试”、“汉语桥工程”、“孔子学院”。 3.文化:戏曲、诗歌等中国文化魅力无限。 4.科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们语言交际活 动打开了新的空间,如因特网技术等就为汉语 的学习提供了条件。
“汉语热”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 1.汉学成为“显学”,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对消除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误读、促进世界和 平具有重要意义; 2.语言的繁荣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和深化 国际影响力; 3.汉语热不言而喻;

汉语热下的冷思考汇总

汉语热下的冷思考汇总

“汉语热”下的冷思考
目前,“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3000万,共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有汉语课程;在信息科技方面,中文视窗系统、中文互联网、中文搜寻网站日渐蓬勃;在影响世界的国际组织、国际公司、国际媒体和世界知名大学中,有上百家拥有中文网站和网页。

美国国务院设有中文网页;美国最权威的财经报纸《华尔街日报》、英国的《财经时报》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都开设了中文网页;《财富》杂志所评出的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有大约三分之二已经在中国开设了分支,并大部分开设了中文网站。

在电视媒体方面,全球中文频道大量涌现。

“汉语热”使部分人乐观地宣称:汉语已成为强势语言。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认为,现在互联网上85%是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中使用的语言,95%也是英语,汉语的使用率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在国外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基本没有使用汉语的。

英语对其他语言文化的挤压是非常明显的,实际上,汉语在国际环境下的发展受到了某种制约。

当前,汉语还面临着不少挑战:全球化背景下外来语的影响和冲击;信息化条件下,语言研究水平亟待提高;国内众多的方言使汉语缺乏内部的一致性;文字尚不够规范等。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才有可能说汉语成为了强势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认为,现在汉语面临的尴尬是“外热内冷”: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学习了解汉语;另一方面是国内全民“疯狂英语”。

一种语言在国际上的地位强弱与否,是自发形成的。

当一个国家富强昌盛时,该国的语言自然而然就走向世界。

来源:文摘报作者:翟楠。

汉语热向世界叙述中国

汉语热向世界叙述中国

汉语热向世界叙述中国导读:2005年7月20日至22日,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不但汇集了汉语文化界的群贤,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甚至在网络上有名的维基百科全书中都能找到它的词条。

如果联系到近年来越来越热的“汉语托福考试”,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热,汉语向世界展示的,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了。

从全球广泛使用英语,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汉语的教学与发展,尽管这两种语言目前从使用的广泛程度上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汉语热的出现和持续升温,对于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中国的世界身份认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球文化的多元化,不但体现在文化源头的多样性、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更体现在交流工具的多样性上。

汉语作为目前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已经在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

这足以证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是普遍的。

一种文化的发展,不但体现了这个文化体系本身的政治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软力量,在改变着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仍然在追求个性之外属于全体人类的普世标准,这些标准包括了对和平和秩序的基本认知。

而语言则是这种认知的培养途径。

尤为重要的是,当我们讨论文明平等的文化民主观念时,人们必须了解来自不同文明的不同理解,以及这些理解的理由。

这个时候,多样化的语言就是最好的武器之一。

只有多元化的语言环境,才能更好地制约全球化中的单边主义意识泛滥,也才能在全球秩序中高举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扩大交流的和谐大旗。

另一方面,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从具体来说是来自声、形、色等多个方面。

世界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也是建构在这些语言文字图像的基础上。

如果缺少了语言的交流,中国的文化在世界的眼中将是残缺而不完整的。

任何一个民族传播自己语言的过程,也都是争取融入国际大家庭、被其他民族所理解的过程。

因此,汉语作为中国国家品牌塑造的一个部分,与中国的国家发展有重大益处。

这也是为什么汉语这种软力量不但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理由。

汉语热的冷思考

汉语热的冷思考

特写天下:“中文热”的冷思考新民周刊11-10 19:41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学中文热。

然而,也有人认为,中文在海外的影响力并没那么乐观,主要是海外中文教学正面临新困境。

中文吃香,但教学方法和后援设施跟不上,学生往往半途而废。

以澳大利亚这个最热心推动学中文和亚洲语言的西方国家为例,学习亚洲语言的低年级学生人数呈增加之势,但高年级学生正以惊人的速度放弃学习亚洲语言,尤其是中文。

近几年在海内外媒体尤其是中文媒体上经常会看到中文(汉语)在海外多么热的报道。

无可否认,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全球掀起一股中国热,而在这股热潮下,庞大的中文教学培训市场正在形成。

全世界究竟有多少外国人在学中文,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

大多数从网络上找来或在媒体新闻中引用的数据,是在4000万到1亿人之间。

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把中文课程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学习人数和教导中文的学校数量于是大增。

根据网上资料,中新社2010年12月的报道提供了一些数字:“目前开设汉语课的中小学数量,美国有4000多所,英国5200所,澳大利亚1500所,泰国1000多所……中国国家汉办兼孔子学院总部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

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多个机构提出申请。

”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教老外中文似乎灸手可热,中文一统江湖看来指日可待。

然而事情并非那么单纯。

在中文热升温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中文在海外的影响力并没那么乐观。

主要是海外中文教学正面临新困境。

澳大利亚是最热心推动学中文和亚洲语言的西方国家,但成效说出来让人尴尬,简直是泼政府一头冷水。

一个多星期前,英国广播公司(BBC)有篇特稿:《见识说流利中文的澳大利亚学童》,乍看标题,还以为这是一篇吹捧金发碧眼神童学中文的宣传文章,但文章一开头就点出澳洲中文热假象背后的真相:“澳大利亚政治家经常谈论与亚洲国家建立联系的重要性。

多届澳洲政府承诺增加教授亚洲语言的学校数量,但实际上,在高中阶段选修亚洲语言的学生人数正在下降。

2015年国考面试热点:汉语热潮

2015年国考面试热点:汉语热潮

2015年国考面试热点:汉语热潮中政中政教育专家解析:热点概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世界各地兴起了"汉语热",海外学习汉语的热潮势不可挡。

在认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尚需对"汉语热"冷热不均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冷静而深入的思考。

“汉语热”并非已经"热遍"全球,而是出现了冷热不均的局面。

政府部门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没有做好整体规划导致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分布及来华留学生的生源结构极不均衡;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排斥与挤压以及汉语学习的功利性动机使汉语国际推广遇到了海外汉语教学比较热而文化推广遭冷遇的尴尬;国内现行教育体制及人才培养选拔制度重外语轻汉语的倾向是汉语教育出现"外热内冷"的直接原因;而海外“汉语教师荒”、国内对外汉语专业"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混乱、应对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汉语教师的需求不能实现对接。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为了使"汉语热"持续升温,在孔子学院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建设、文化传播等方面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媒体评述东方网认为,汉语热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到良好势头,首先,得归功于我们国家发展的大好局面和今后更加发展的稳定预测。

没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没有国家政治发展的有力支撑,文化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汉语等载体也会变为水中楼阁。

所以,贯彻好科学发展观,使得我们以经济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就是一件头等大事。

其次,得归功于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一套精密严谨的语言文字体系,在象形文字的背后,把人的思想深处的进取与追求、幸福和苦难等各种情绪、思绪、头绪等精神性的感受、感觉用符号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种古代时的创新。

我们要把这些文字的变化、发展和新的创造结合好,在文字语言传承的同时,更使它生命力蓬勃兴起、绵延和发挥更大的功能。

“汉语热”究竟有多热

“汉语热”究竟有多热

“汉语热”究竟有多热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37期; 近年来,汉语学习热度在全球持续攀升。

一首创作于十余年前的歌曲《中国话》,精准“预言”了汉语在当下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来华留学的外国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踏上学习中文之路。

“俄罗斯民众对汉语的兴趣愈发浓厚。

我朋友的孩子们,他们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汉语。

”俄罗斯驻中国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在接受海外网专访时表示,俄罗斯人对汉语学习既有需求也有兴趣,这是他所乐见的。

实际上,杰尼索夫本人就是个“汉语通”。

他已经在中国工作了40年,学习中文的时间长达50年。

他指出,俄罗斯的“汉语热”不仅仅是培养会讲中文的人,更要培养在航空航天、核能、能源、法律、经济等专业领域的中文人才。

此外,汉语已经成为俄罗斯继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之后的第五种全国统考外语科目。

; 不满足于只能用中文聊美食、聊地名的日常对话水平,尼泊尔驻华大使利拉·马尼·鲍德尔在繁忙工作之余千方百计腾时间学中文,甚至连午休时间都不放过。

他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以实现和中国朋友进行更多专业层面的交流。

鲍德尔表示,随着尼泊尔对中国亲近感不断加深,每年有成千上万尼泊尔人学习中文,超过4000名尼泊尔学生在尼泊尔的孔子学院学习中文,还有不少尼泊尔留学生到中国大学学习中文。

尼泊尔“中文热”背后,是更深层次的“中国热”。

鲍德尔说:“现如今有越来越多尼泊尔人到中国旅游、学习和举办婚礼。

”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对中国的了解不仅限于政治、经济和科技,还包括更为深层的人文领域,被日本外交界公认为“现今外务省里最了解中国的外交官”。

横井裕告诉海外网,很多日本人对中国的古典文学耳熟能详,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中国经典多次被搬上日本荧屏。

此外,日本高中还会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日本学生对杜甫的《春望》等唐诗非常熟悉,“我从学生时代一直非常喜欢读的一部中國古典文集是《菜根谭》”。

《关于“汉语热”》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汉语热”》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2016年参加HSK(新汉语水平试)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者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秦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

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

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

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

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己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9.15,有删改) 材料二:“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

”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成型。

(《光明日报》2017.10.28日,有删改) 材料三:汉语为什么这么热?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汉语热”背后的“中国热”

“汉语热”背后的“中国热”

龙源期刊网 “汉语热”背后的“中国热”作者: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01期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17日第9版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用平板电脑展示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歌曲、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

该视频被中国网友刷屏,并引发热议。

这段视频体现了汉语在海外的影响力。

来自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逾1亿人。

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事实上,美国常青藤院校之一的达特茅思学院早在1982年就与国内高校展开合作,进行沉浸式汉语培训。

20世纪9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让其业务范围面向亚太的MBA学员,参加在华沉浸式汉语学习项目。

这些项目培训出来的学员,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为什么汉语学习者会越来越多?说到底还是与中国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扩大、国际地位提高,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增强。

整个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

此外,孔子学院也带动中国语言大踏步走向世界。

截至目前,已在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6所孔子学院和107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各类学员210万人(含网络学员55万人)。

而很多民间机构,也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汉语教学领域。

由此可看出,汉语正在逐步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凸显。

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汉语热”对北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汉语热”对北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汉语热”对北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华网北京频道8月31日电(田瑜、陈越)对于“汉语热”,北京语言大学的校长崔希亮认为,其本质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

近日,在北语五十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新华网对崔希亮进行了专访,详解“汉语热”为北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华网:您在北京语言大学工作了7年了,在您眼中北语这7年有何变化?崔希亮:我当校长后这7年,北京语言大学实现了很重要的转型。

原来北语是以语言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大学,来华留学生是北语的主要教育对象。

现在北语是教学和研究并重的国际性大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

这个阶段正好是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过程,北语也希望建一所在国际上一流的语言大学,现在这个目标正在进行当中。

所以我经常跟人家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北语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大学。

新华网:听说走在北语校园里会有种走进联合国的感觉?崔希亮:对,所以北语的外号叫小联合国。

我们现在四学生来自140国家和地区,去年的统计是143个国家。

我们的毕业生许多都是民间大使,他们做的工作,在促进他们国家和我们国家彼此的交流上面,都做了很大的贡献。

无论是在经济、贸易、文化、外交,很多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华网:那这么多的学生来中国,是不是与近年来中国热和“汉语热”的升温有很大关系?崔希亮:对,“中国热”和“汉语热”的升温是一个表象,其实背后的更本质的因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很多国家、很多人都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潜力,这是非常重要的。

更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希望到中国来,这样就带动了我们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有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北语是1962年建立的,当时每年只有几百个学生。

现在是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都在这里学习,我们的毕业生里面有很多已经做了国家总理、国会议长、联合国副秘书长、还有很多驻华大使和公使参政。

我觉得这些校友都是我们的杰出的校友,但是还有一大批在平凡的岗位上,但是做的仍然是中外交流的民间大使的工作,非常重要。

世界出现“汉语热”的原因及其发展势态

世界出现“汉语热”的原因及其发展势态

世界出现“汉语热”的原因及其发展势态摘要: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但汉语现在在世界重要语言当中,已逐渐成为一门很值得世界人们去学习的一门语言,汉语有广泛性、适用性、趣味性和其他特性。

当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发展已全球化,中国发展起来了。

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越来越吸引世界人们的关注这些导致了汉语学习走向全世界。

目前,学习汉语的世界人们空前的多,随着中国发展的日益月新,汉语学习将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被更多的世界人们所接受。

但现实中不尽完美,纵观横向观察汉语的发展,同时存在艰难发展的路程危机和机遇并存。

关键词:汉语热、汉语桥、外语热、英语热、汉语危机近一百年来,交通和科技的发展使偌大的一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成了“地球村”。

文化的交流频繁,语言成为人们交流的前提,导致汉语的应用也普及全球。

悠久的汉语发展出现了好的一面,同时也出现了问题。

一、悠久的汉语历史汉语,即汉民族共同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汉语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

汉语的标准语是近几百年来以北方官话为基础,东北官话为辅助逐渐形成的。

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却又不等同于北京话,是摒弃了北京语音中不规范的语音现象而形成的。

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和汉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除了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共和国、马来西亚等国。

初看汉语的前身:大致在西周以前为远古期,这个阶段的汉语如果已经独立,就为原始汉语;周秦两汉为上古期,魏晋六朝隋初唐为中古前期,中唐五代为中古后期,宋元明清为近代期,汉语各方言的现代格局在中古近代之交已经大体形成,大量的音位发生合流和分化,声母和韵尾的类型减少,全浊音声母逐渐和清声母合流,入声韵尾也逐渐弱化,声调因而开始合并简化,字音结构也随之简化。

全球“汉语热”彰显中国软力量

全球“汉语热”彰显中国软力量

作者: 鞠殿明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教学
页码: 50-52页
主题词: 师资培训 美国 俄罗斯 法国 汉语学习 高等教育 中小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的“中国热”的兴起,“汉语热”也持续升温。

全球热学汉语现象折射出的是中国改革2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掌握汉语成为很多人把握机遇求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软力量的迅速增强,因为语言和文化一直是重要的软力量。

但专家认为,对于目前出现的全球学习汉语热潮,兴奋之余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汉语真正成为世界强势语言还任重道远。

中国外交的软权力 2

中国外交的软权力 2
“中国红”适合走出去吗?
被忽视的中国文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一色。” 中国是个海洋大国 中国的文化外交应向世界传递中国之美
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比较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和、
圆、柔、静;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体现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
西方文化的技术和钢铁文明。
软权力与中国外交
一、国际关系中的软权力概念 软权力(soft power):约瑟夫· 奈(Joseph Nye ) 软权力的内容:制度、文化、外交政策 软权力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权力,是国内政治 文化在对外关系层面的自然延伸 心理层面的吸引力,是顺从而不是服从,最 终达到对你的认同
二、准确理解软权力概念 软权力的重点在“力”不在“软”
4.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
必须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培育有世界影响的文化
企业 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要有”软实力意识”
5.中国外交政策的软权力价值
从“同志们”到“同事们”
不追求同盟,而追求伙伴
努力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追求“至高的
善” 关于大国的责任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是相通的
己的力量 当代中国精神是西、马、儒的结合 当代中国精神不是西方文明的简单复制:道德的力量 超越了文艺复兴
3.应当找到中西方之间的共性
对外文化传播是要找到共性,而不是共和,不是封建专制:辛 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世界上从来只有普世的价值没有普世的制度 许多普世价值本来就源自中国:范蠡的市场经济、 北宋的纸币
美国:建国时间短,但软权力强大 欧洲:历史悠久,但“软权力不够硬”
软权力强弱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
东亚:害怕中国 非洲:认同中国
软权力与硬权力

_汉语热_与_软实力_

_汉语热_与_软实力_

与国内一些国际会议遵循所谓的国际惯例用英语作为会议语言的情况可以相提并论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汉语热”眼下正在国际上悄然兴起,汉语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语言,让不少目光深邃的老外们青睐和着迷。

“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时代》周刊对“汉语热”的评介。

统计显示,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如火如荼,连年创记录,2005年已超过14万,其中大多是来攻读汉语言课程的;同时,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汉语教材进入了许多国家课堂,有10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00余所的大学在教授中文。

目前,全球学习汉语人数已超过3000万,到2010年将达到1亿人。

汉语让全球看好的缘由,既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外在吸引力,更有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汉字独具魅力的内在吸引力,诚如著名学者季羡林称誉的:“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

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文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被称为“乡愁诗人”的余光中先生感受颇深地说:“成就自己游子作家的利器就是母语。

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

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汉语是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字到形声字、会意字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古老文种。

华夏民族百载千年以来一直用汉语思想,用汉语交流,用汉语书写。

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奇妙、科学、先进的汉语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智慧,铸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汉语功能和作用多多,能入诗、入歌、入画、入书,可篆、可魏、可隶、可楷、可行、可草、可宋。

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靠的是以汉字为重要标志的汉文化独有的兼容性、包涵性、同化性的伟力所在,靠的是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汉文化所具有悠久、深厚、丰富内涵的功力所在。

但是,与全球正在兴起的“汉语热”相对照,环视我们自己国度一个时期以来对待汉语的情形,却有许多令人汗颜、难以恭维的地方:一些国人、个别部门对国语的忽视、轻慢、贬低,甚至任意诋毁、阉割、糟蹋,甚是令人费解。

汉语热的冷思考

汉语热的冷思考

"汉语热"的冷思考最近常听到周围准备出国的同学在苦战雅思、托福之余忿忿不平地叫嚷:"外国人来考汉语水平考试(HSK),应该要他们阅读考文言文、口语考绕口令!"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倒是事实。

据调查,目前,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人。

在美国,开设中文课的学校超过600所。

而到2010年,预计全球更是将有超过1亿的外国人学习中文。

"这不正预示着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即将发扬光大吗?"不少国人沾沾自喜,以为这将毫无悬念地大大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使中国成为世界文化强国。

只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而仅凭"汉语热"这一现象便骄傲地自认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国际认同度,不免有些高兴得过早。

至少,不应该盲目自大。

兴奋之余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这"汉语热"的背后诚然有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追随,但更多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而使中国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青睐,作为交流工具的汉语自然也备受追捧。

只是,这样仅仅依附于经济而缺少强大的文化魅力吸引的"汉语热"必然不会持续太久,更不用说借此来激发中华文化的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了。

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汉语承载着中国文化,但并不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百家齐鸣"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也远非通过一种语言就能传达的。

要让中国的"软实力"真正得到提升,我们还需要更多能够走向世界的中国符号。

所幸,我们看到了"孔子学院"的诞生。

从2004年在乌兹别克斯坦诞生了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起,如今中国已在世界八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在提供汉语教学的同时传播中国儒家文化,培训人数逾万人。

“ 汉语热”需冷静思考

“ 汉语热”需冷静思考

“汉语热”需冷静思考作为一名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你是否知道以下问题的的答案:我在北京生活了三个星期。

我在泰国生活了3个年。

她长得有点儿难看。

他长得有点帅。

哪句正确,哪句又不对呢?也许你能很聪慧的分辨其中的真假,但是你能说出正确与否的原因吗?这个问题不是单单靠语感来解释的。

目前,全球除中国外有109个国家共30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世界其他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有些国家以50%甚至翻番的速度增长;国家汉办先后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两万余名汉语教师,并向世界150多个国家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近4000人;对此,有人高呼“汉语的世纪到来了”,“国际汉语教学的春天到来了”。

诚然,国际汉语教学这一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汉语热”在带给我们惊喜、自豪和振奋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加清醒地面对和思考。

一是学科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汉语热”如果没有坚实的学科建设作基础,所谓的“热”只不过是暂时的“虚火过旺”,难以持久。

国际汉语教学和其他外语教学一样是一门学科。

国际汉语学科建设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该学科性质、学科地位的认识存在诸多偏见。

二是现代汉语文化走出去的能力仍不强。

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丰厚举世公认。

但这同时也使得汉语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稍作留意就会发现,除了经贸合作等非常现实的需求外,很多外国朋友几乎都能知道孔夫子、老子,但是对于近代的中国恐怕只知道一代伟人毛泽东了,对于中国近代的鲁迅就很少有人知道;对于现代的中国估计除了成龙、少林寺外,其他也是知之甚少。

相当数量的外国人对汉语的热情,似乎更多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好奇,他们更多注重的是中国的“过去”,而对现代中国文化知道得就很少。

所以如何有效地增强中国现代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人民在关注中国“过去”的同时也倾心于中国的“现在”,这是关乎一个民族“软实力”的大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热不等于“中国软权力威胁”张志洲摘要:国际社会的汉语热、孔子学院的开设,被一些西方人称为“中国软权力威胁论”。

但是,一国语言的对外普及程度与该国的软权力并不存在对应的逻辑;中国文化的“和合”本质和传统,塑造了中国内敛和崇尚和平的性格,它会伴随中国的强大造福于国际社会,但绝不是威胁。

一、海外汉语热据有关报道:截止2005年,国外学习汉语的人已达3000万;参加“汉语托福”考试的人逐年增加,总数已有四、五十万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汉语教学列为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考虑到国外汉语教学师资的缺乏和教材资源的不足,为了便于“老外”们学习汉语,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适时推出了“汉语桥”工程,拟2010年之前在世界上建立100所以教授汉语为主的孔子学院。

从2004年11月在韩国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起,到2006年春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已经在世界各大洲建起42所孔子学院,国际社会汉语热的“延烧”程度可见一斑。

当前的汉语热,既反映了世界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的兴趣,也表明了中国迅猛的发展给世界提供的机会良多。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为了满足国外汉语学习的“市场需求”,提供了一些“供给”。

然而,国际社会一些“有心人士”却着急地将汉语热及中国政府对海外汉语教学的推动与“中国威胁论”挂上钩,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软权力崛起的表证,并推出“中国软权力威胁论”。

二、中国软权力的崛起?作为“软权力”(soft power,或译为“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对中国软权力增长的“威胁性”可谓忧虑多多。

早在2005年11月18日,当美国布什总统正访问中国并将参加在韩国举行的APEC峰会时,约瑟夫·奈就认定下一个月将在马来西亚召开的、没有邀请美国参加的首届亚洲峰会,标志着美国在东亚地区软实力的衰落和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软实力的增长。

他在菲律宾《马尼拉时报》上发表文章《亚洲的诱惑力》(The Lure of Asia),一方面对中国和印度的软权力的增长满怀狐疑,另一方面又从民主政治、官僚体制、社会价值和外交政策等角度说明这些国家软权力的缺陷与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奈在文章中明确指出:“在美国,威权中国的吸引力因美国忧虑其成为未来的威胁而受到限制”,从而点出了他对中国软权力增长会成为美国之“未来的威胁”的内心担忧。

进而,奈于2005年12月29日,在《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撰文《中国软权力的崛起》,更加完整和全面地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软权力崛起的种种事实,呼吁美国政府重视中国软权力崛起对于美国在亚洲构成的潜在挑战,并采取措施加以制衡。

中国软权力崛起,是奈的判断。

这一判断基于怎样的事件?从奈所选的例子看,林林总总,五花八门。

不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说到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及李安电影《卧虎藏龙》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还从姚明在美国打球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来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的剧增,等等。

奈在文中还特别提到“中国已经在全球创办了26所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并将之作为中国软权力崛起的重要证据。

鉴于该文是奈的前一篇文章的续篇,所以,奈对中国软权力增长对于美国的“威胁”进一步加以阐发。

文中写得明白:中国的软权力增长是“以美国为代价的”,因此是一个美国要“急需关注”的问题;如果忽视中国的软权力增长将是“愚蠢”的;中美软实力的一消一长已给美国“亮起了红灯”。

对于奈关于中国软权力崛起的担忧,在美国不乏应者。

2006年2月17日,美国《新共和》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在亚洲挑战美国软实力》,作者是华盛顿著名的智库人物之一乔舒亚·库尔兰茨克(Joshua Kurlantzick)。

文章惊呼,在亚洲,中国不仅在那些威权体制下的国家,而且在那些被认为是美国亲密朋友的自由社会,已经赢得本来只给予美国的赞誉和敬畏。

作者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价值观的可能的传播忧心不已,提醒美国当局:“当华盛顿的鹰派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国潜在的军事威胁时,另一种威胁已经出现”,“自从苏联垮台以来,这是第一次有一个国家在挑战美国的软实力”。

这篇文章的结论同样很惊人:“只要中国是共产党执政,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就不会相容。

除非华盛顿赶快醒来,否则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尽力去迎合中国。

”那么,这些看来如此严重的结论,到底有多少现实事例支撑呢?作者的主要例证,相当单薄,包括:“新的汉语学校在东南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甚至吸引了那些非华人学生”!在库尔兰茨克眼里,海外汉语学校的开办和汉语热的出现,就是中国软权力威胁美国的重要依据。

在这篇文章之后,作者又在2006年3月12日的泰国《曼谷邮报》发表《落入北京的势力范围》(Falling Into Beijing’s Orbit)一文,主要是论述中国软权力对柬埔寨的影响。

在论及中国软权力的影响方式时,文章着重提到中国资助柬埔寨建立汉语小学以及柬埔寨学生来中国继续中文教育。

在这里,作者再次把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进展与中国软权力威胁相联系。

持类似观点的并不局限于美国的一些人, 早在2005年9月9日,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就发表了记者杰弗里·约克(Geoffrey York)的报道:《北京利用孔子来引领魅力攻势》。

该文将中国在温哥华设立教授汉语的孔子学院一事,夸大为中国不懈地(relentless,此词也包含着冷酷、无情之义)向着全球超级大国努力的最新迹象。

文章认为,在争取人心的比赛中,中国已展开一场形象战,以支持其全球经济和政治抱负。

文章特别强调:“北京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已经在世界各地开设了27个孔子学院,其用来教授外国人汉语的年度预算达到2亿美元。

”并且话中有话地写道:“它有一个听起来没有危害的名字:孔子学院。

但是这代表了中国海外战略的一种急剧变化。

”从中可见,该文虽以中国的“魅力攻势”为题,其内容却充溢着“中国软权力威胁”的判断。

三、“和合”的中国文化与“威胁”无关本文并不否认,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软权力有了很大的增长,这是事实。

但这并不等于就可能简单地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语,与中国软权力的增长划上等号。

即使退一步讲,汉语热意味着中国文化软权力的提升,也并不能就此将中国文化软权力的增长认定为“软权力威胁”。

1、汉语热等于中国软权力的增长吗?这里需要辨别的是,一国语言被作为外语学习的程度与该国的文化软权力到底有何关系?当人们习惯性地把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强势语言与第一强国美国是英语国家的事实联系起来时,难免会想当然地认为一种语言作为外语被学习的程度是一国软权力的重要反映。

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即在英语越来越普及的二战后,作为英语之母语国家的英国,其国际地位不升反降:由战前的世界最强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其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

历史地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英语国家的产生,是英国用剑与火进行殖民开拓的结果,而与英国的软权力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首先是交流的工具,其次才是更深层的文化的载体。

如果说,一国的文化力是软权力的重要内容,但语言并不必然与文化软权力有关。

一方面,作为外语来学习一国语言,未必会导致对该国文化的认同,甚至可能恰恰相反,这就好像美国国务卿赖斯精通俄语,却对苏联不抱好感,因此对苏联的文化软权力也就没有认同。

另一方面,一国公民对另一国文化的爱好和认同,并不表示一定要学习后者的语言,比如,法国总统希拉克不会汉语,却对中国文化甚为崇仰。

再比如,今天的中国可谓“疯狂英语”的时代,但比之上个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学了英语的中国人对英美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反而由当初想当然的偏爱转向理性的审视,即在中国人的认同中,英美文化的软权力变弱了。

从上可见,一国语言被作为外语的普及程度,与该国文化软权力之间并不存在单一对应的逻辑关系,语言传播与一国软权力的关系是非对称性的。

因此,从当前世界的汉语热就断定中国文化软权力的增长或崛起,这种逻辑至少是很可疑的。

何况,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正在为“汉语的危机”而担忧呢!2、如何看待国际关系中权力的性质与权力的大小?不管是从国家汉办“汉语桥”工程的实施来看,还是从2005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来看,其突出的是商业性和服务性,而非中国政府更深层的文化战略意图。

再说,即使中国政府想借汉语热来提升中国文化软权力,它很难绕过这样的事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并不是你愈极力推广人家就愈认同你,这与物质性的硬权力不同,后者具体地存在那儿,你无可否认。

比如,美国曾向许多国家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结果反而激起对象国家的仇恨,这样的事例并不罕见,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汉语热与中国文化软权力的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同向逻辑关系。

退一步说,即使汉语热带来了中国软权力的增长,也并非就是“威胁”。

国际关系学者往往重视权力的大小,而忽视了权力的性质,事实上权力的作用方式更主要地取决于权力的性质而非权力的大小。

纵观历史与现实,权力虽小而奉行强权、扩张政策的国家有无数,权力虽大而奉行和平、守成政策的国家也很多。

因此,并非权力越大就越有威胁性,权力大小与威胁性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关键要看权力的性质。

那么,中国的软权力具有“威胁”的性质吗?3、“和合”的中国文化与“威胁”无关任何一国文化传统的形成都根源于其生产方式,而文化传统一旦定型,其文化的特征和性质就具有延续性。

当今世界的多样化文明形态,或者说文化的多样性,也基于此。

一般而言,游牧文明的生产方式易于形成善于战争和扩张的性格,才会有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海洋文明重视贸易和商业权利的争夺,才会有历史上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扩张;农业文明因为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养成了内敛和崇尚和平的性格,中国则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国家。

作为建立于小农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基础上、拥有数千年文明的中国,她的文化传统突出的是“和合”的性质。

一方面,“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另一方面,“以和为贵”,追求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谐与和平,在生活哲学上奉行中庸之道,在国家关系中崇尚“兼爱”与“非攻”,倡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文化传统还有仁、义、礼、智、信等一套系统的哲学。

至今为止,上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处事方式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外交原则,从“和平共处五原则”到“建设和谐世界”的提出,以及新中国外交之重视道义和责任,都反映了中国文化软权力的“和合”性质。

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中国传统文化出现“复兴”而不是弱化的态势,从而使得中国文化软权力的“和合”性质得以继承和延续。

这样一种“温文尔雅”的文化软权力的增强,怎么就“威胁”这个世界了呢?对于今天这个由争夺权力和利益的西方外交哲学主导的世界来说,中国文化软权力的增长,不但不会是对他国他民族的“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