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由 于 国 际 交 往 日趋 频 繁 , 关 心
跨文 化研究 的热 情 越来 越 高涨 , 要 求 在 外 语 教学
中进 行 文 化 教 育 的 呼 声 也 越 来 越 响 亮 。 但 是 , 直 至今 日, 文 化 教 育 的 作 用 还 一 直 没 有 在 外 语 教 学 中 充 分 发 挥 出 来 。 尽 管 人 们 普 遍 地 承 认 文 化 因 素 在一 切交 际活动 中的 重 要性 , 外 语 教 学 仍 然 没 有 理 所 当 然 地 反 映 出 文 化 是 交 流 活 动 的 核 心 。至 今 语 言课 的文 化 因素还 一 直 被 限 定 为 “ 第五” 技能 :
浅 的看 法 。
[ 收 稿 日期 3 2 o  ̄ 2 —1 0 -0 2
文 化 教 育 的必 要 性
语 言是 文化 的组 成 部分 , 又 是 表 达 文 化 的 工 具 。语 言 是 文 化 的 载 体 , 文 化 是 语 言 的 核 心 。语 言和文 化互 为 表 里 , 互 相依 存 , 不 可 分 割 。因此 , 整 个 语 言 学 习 的 过 程 就 是 文 化 学 习 的 过 程 。 但 是, 文 化 的 内 容 是 多 层 次 的 。有 的 是 外 在 的 , 比 较
种种 条件 的限制 , 高 等 学 府 的 莘 莘 学 子 中 得 以 出
国深 造 的 , 究 竟不 是多 数 。因此 , 为 了 培 养 跨 文 化
交 际( C R O S S —c u l t u r a l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 人才 , 就要
注 意 在 外 语 教 学 中 对 大 学 生 进 行 文 化 教 育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教学
外语教育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摘要:本课题根据笔者十多年来对外语文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参考国内外专家在大学及中学外语文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细致的研究:文化的概念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教学概念的内涵,文化教学的作用,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的相互关系,文化教学的内容,文化教学的原则,文化教学的步骤,文化教学的方法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等。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一关于“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
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
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
庄智象2011年在温州大学的学术报告上说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200多个。
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由于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
就外语教育语言学而言,对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需紧紧围绕目的语的特点,目的语教学的特点,以及影响目的语学习、理解、交际的种种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要素来进行。
这就是说,外语教育语言学所研究的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狭义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渗透
二 、在 外 语 教 学 中渗 透 文 化 教 育 应 注 意 的
问题
( ) 一 注重 跨文 化 交 际 能 力 培 养 的层 次 性 。
教 师 在 外 语 教 学 中 渗 透 文 化 教 育 , 注 意 跨 文 化 交 应 际 能 力 培 养 的 层 次 性 : 先 , 该 使 学 生 熟 悉 英 语 国 家 首 应 中 的 日常 生 活 情 景 、 括 风 俗 习 惯 , 活 方 式 , 一 般 问 包 生 对
中 的含 义 。例 如 :
A 1i tl gi at h fi t ch c w di g t e rl er rs ur h ed n
题 的看法 。 其次, 使学生熟悉了解 外国文化知识 、 包括 历 史、 综教、 地理等。再次, 使学生了解语 言的使用 与年龄 、 性别 、 社会阶层职业等社会因素有关。
力。
关键词 : 跨文化 交际; 外语教学; 文化教育
外语教学 的 目的是为 了培养交际能力 , 外语的交
际 总 是 发 生在 具有 不 同文 化 背 景 的人 之 间 , 否 具 备 跨 是
mot er h as d. ke
“ e 1 M m y s e e t p h a s e W l , u m , h w n u t e i l wi h t o em n a d c m ak w t n t e ” n a n a e b c i h a o h r!
c e t o , h n t e c a e i s t r a h . 句 中 r a in w e h ly b g n o b et e ”
“ ly 一 词 的 对 应 汉 语 是“ 土 ”而 在 英 语 中 , 有 汉 ca” 黏 , 却 语 所 没 有 的文 化 蕴 涵 : 肉 体 , 体 。” 由上 帝 用黏 土 创 “ 人 人 造而来 , 当上 帝 把 生 命 之 气 吹 进 黏 土 , 土 就 有 了 生命 , 黏 上 帝 选 人 的 工 作 就 此 完 成 。 学 生 不 了解 这 一 典 故 , 无 就 法 理 解 作 者 借 这 一 典 故 ,把 教 师 的 工 作 比作 上 帝 造 人 , 同 时 隐 含 教师 工 作 比上 帝 造 人 更 伟 大 、 圣 。 神
对外汉语教学十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十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的十大原则是指在教授汉语作为外语的过程中应
该遵循的重要准则,它们包括:
1. 任务型教学原则,强调学生的语言学习应当与实际交际任务
结合,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交际教学原则,强调语言教学应当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在真实交际情境中的语言运用。
3. 文化意识原则,强调在语言教学中应当融入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所处的文化环境。
4. 个性化原则,强调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节奏。
5. 循序渐进原则,强调教学应当按照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6. 情感因素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7. 体验教学原则,强调学习者应当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来
获取语言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8. 启发式原则,强调教学应当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
的语言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多媒体原则,强调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体和
资源,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10. 反馈原则,强调教学应当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发
现和纠正错误,促进学生的语言进步。
这些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们在教
学实践中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和高质量的汉语教学服务。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 0— 5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0 6— 15 20 )3— 15—0 收稿 日期 :0 6— 2—1 H 0 A 10 2 6 (0 6 0 0 5 3 20 0 5
为 交 际 模 式 , 括 思 想 。 际 语 言 , 践 , 仰 , 值 包 交 实 信 价 观 . 俗 , 貌 。 式 , 色扮演 方式 ; 族 , 落 . 习 礼 仪 角 种 部 宗 教 或 社 会 群 体 的 预 期 行 为 ; 及 将 以 上 内 容 传 递 给 以
、
文化教 学在 外 语教学 中 的重要 性
语 言学 家 和 人 类 学 家 很 久 以 来 便 认 识 到 , 种 某 语 言 的形 式 及 其 使 用 一 定 会 反 映 使 用 这 种 语 言 的 一 社 会 的 文 化 价 值 。 对 于 语 言 学 习 者 来 说 . 仅 具 有 仅 语 言 能 力 不 足 以 完 全 使 他 们 掌 握 这 种 语 言 。语
下 一 代 的 能 力 。 这 就 意 味 着 语 言 不 仅 是 我 们 所 ”
定 义 的文 化 的 一 部 分 。 且 语 言 反 映 …・ 文 化 。 因 而 种 此 , 随 着 语 言 产 生 的 文 化 与 学 习 不 能 仅 仅 是 对 有 伴 关 庆典 、 民歌 或 地 区 语 言 文 化 的 学 ) 且 足 个 J, 比外语课 堂 中与语 言 相关 的概念 更广 泛 的概念 。 外语 教 学在 培养学 生 听说 凄写 四种能 力 以外 , 还 必须 使 学 生 具 备 另 外 一 种 能 力—— 义 化 能 力 . 系起来 。
浅谈外语口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
浅谈外语口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刘善美(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西方交流的文化差异,及在外语口语教学中引进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且探讨了在口语教学中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语教学;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2-0171-0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善美(6),女,山东潍坊人,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方向的研究。
众所周知,学习外语是为了以外语为媒介参与不同社会文化集团之间的科技、文化、知识、情感等的交流。
而加强口语教学实际上是交际教学的一种体现。
外语教学应当涉及到文化教学,这在外语教学界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因此,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成为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外语教师,应把课堂变成一个充满交流的场所,将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相结合。
外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必定处处存在文化差异,因此,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必须培养其文化意识和理解力,处理好文化因素的差异,使他们在文化交际中如鱼得水。
一、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因文化背景不同,词语内涵及感情色彩存在差异。
由于两种语言产生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种语言对应词语之间存在词义范围、词义色彩、语义结构、语用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汉语中,一提到与狗有关的习语,则通常是贬义词,而在西方社会,狗是他们的宠物和忠诚的朋友,英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例如:a lucky do g(幸运儿),w atchdog(看门人),a clever do g(聪明的小孩)等。
历史文化差异与传统文化不同。
中西方自古在教育、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强调的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与民主主义(democracy),在中国则强调的是集体主义。
社会礼仪不同导致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会礼仪,这种礼仪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人们的言行都受到它的制约。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述论
中的 重 要地 位 , 以期 为培 养 跨 文 化 交 际 人 才提 供 参 考 。 关 键 词 跨 文 化 交 际 外语 教 学
Di s c us s i on on ”Cul t ur e ”i n For e i gn Lan gua ge Te ac hi ng / /
k e y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l a n g u a g e i n c o n t e x t i s t o s t a t r n o t w i t h l a n —
跨 文化 交际 已成为我 国外语教学 界研究 的热 门课 题 , 随着这该学科研究成果 的不断丰富 ,它所带来 的影 响已波 及 到有关 文化研 究 、 语 言研究 、 社会学 研究 等很 多方 面 , 更 受 到广大 的外语教育工作者 的关注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 因此文化成分也 越来 越多地渗透到教学 中,这一 教学思想 已 成 为语 言 教 师 的共 识 。文 化 差 异 、 文 化 理论 的研 究 也 就 成 为外语教师关注焦点之一 。这一现象 的出现 是 由多方面 因 素促成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 尤其是信息的飞速发展 及经济 的高速全球化 , 使 人类 的空 间感 缩小 , 人 际交往 , 尤 其是跨文化 的人 际交往 日益频繁 。交际与文化又有独特 的 联 系, 它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分享思想 、 感情和信 息 时所发生的一切。在交 际活动 中所发生的文化 冲突 、 文化
Li u Xi a o we i
A bs t r a c t Thi s p a p er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i mpo r t a n t r o l e o f c u l t ur a l e —
大学外语教学应注意中国文化的融入
C H E N G R E N J I A O Y U2009/09总第272期文章编号:1001—8794(2009)09—0091—02王佳棋(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22)摘要:文章分别从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实现文化平等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大学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C,642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在外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教学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共识。
在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国外原版资料,课堂上大量介绍国外的文化与习俗,这种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学生在学习外语语言的同时了解了国外的文化,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然而,这种成就的取得主要体现在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上,却完全忽视了中国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无法用外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而跨文化交际的双向性决定了大学外语教学应同时兼顾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
外语学习不应该只是了解西方文化,还应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并能够用外语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
而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外语表达中国文化,导致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这无疑与过分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而忽略对中国文化的输入有着一定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只强调一方的文化而忽略另一方的文化无疑会给交际带来障碍,也就无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由于以往外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主要是‘理解障碍’),那么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
”①因此,大学外语教学应该肩负起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任。
不仅如此,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外语教学在以下诸多方面也是十分必要的。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作者简介 : 于培文( 9 9 ) 女 , 16 - , 讲师 , 从事研 究方向 : 语教学法 、 英 中西文化 比较
维普资讯
第 5卷
第2 期
于培文 :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5 7
现代直接法的代表人物贝力子 、 叶斯珀森等, 都主张
外语教学应有文化背景方面的内容。情景法英语教
外语教 学 中的文化教学
于培文
(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10 8 ) 0 0 3
摘
要 : 述 了外语教学 中文化教学的发展史 、 标 、 综 目 原则 与方 法、 内容 以及评估方 法 等方 面, 目的在于进 一步 明确外语教 学
中的文化教学 的具体操作 。只有明确了文化教学与外语教学 的关 系 , 文化教学 才能顺利进 行。
2 .外语教学 的文化教 学史
外语教学 中的文 化教学可 以追溯 到中世纪早 期, 那时传统的古典文献课不仅系统介绍罗马帝 国
的历史和地理 , 而且也 介绍古时人 们 的 日常生活 。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 叶, 言教育理论家的 语 著作及政府报告如德 国和英 国均体现出对文化 因素 的清楚意识 。英 国的背景研究 、 法国的文明 、 德国的 区域研究等都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很多学者 如 Ld 、ros B r 、 r c 、 ao 都曾探讨过 ao Bo k 、y锄 Ka h Lk f s 如何通过外语教学来进行文化教学。 外语 教学 法 的各种 流派也都没有 忽视文化 教
学 。西欧古典语法翻译法一直十分重视采用所学外 国语 国家的原文名著作为主要教材 ; 与此同时简要 介绍所学外语 国家 的文学 史和名 作家生平等知识。
不论观点有何差异 ,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 外语
外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及探讨
样, 缺乏 文化洞 察力和技 能 , 流利 的外语学 者有必 要提 高学生对本 族语文化 的意识 , 再 通过 化 ” 的完 全 对 立 lI 8。
习者也可能误 解他所听到 的或 读到的信 息 ; 交 提供给他们 原语言来讨论 文化 ; 养跨 文化分 培 际的意 图也 可能 被误 解I 。外语学 习 的过程 析 中理智 的客观 性I 。 也是 外语 文化 学 习的过 程。 外语 课堂上 文化
一
熟悉 目的语 社 团历史和 生 活的学 习者 的一 种 4 文化 教学 的具 体 方法 个人的社 会身分 } l I 开 口说话 为例 , 。拿 一个 技能 , 不是 每一个学 习者应该 发展的交 际能 而 文 化 比较 。 文化 教学 中 , 师 可 以引 导 教 人开 口说话之前 , 已经假 定 了自己的社 会或文 力和 文化 意识 中不可 或缺 的组 成 部分 。 学 生 比较不 同文 化 间的相 通和差 异 。文化 对 化角色 , 否则是无 从开 口的 , 因为他将 不知道 比不是要贬 低异族文化 , 而是在 于丰富学生 的
摘 要: 文章从语 言与文化的关 系 出发 , 分析 了 化教学的误 区 , 文 探讨 了 化教 学的 目标和 实施文化教 学的具体 方法 , 文 强调 了 化教 学在 文 外语 课 堂 中的 重要 作 用 。 关键 词 : 文化教 学 文化意识 目标 方法 中图分类号 : 6 2 G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7 — 7 5 z o ) lc一 0 4 0 6 3 9 9 ( o 8o () 0 0 — 2
说 什 么和 如 何说 。只是 由于这 一假 定根深 蒂
一 一
的文化 , 就如 同教授毫 无意 义的符号 , 或者 说 身文化 价值观念 及行 为方式 的察觉和 反省 。 富性和 多样性 ; 免将本族语 文化和 目的语 文 避 是 教授 了学 生 附 于 了错 误 意 义 的 符号 。 同 对本 族语 文化意 识的 培养 容 易被忽 视。 教 育 化 极 端 化 ,出 现 “ 们 文 化 ” 和 “ 们 文 我 他
外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目标、内容、路径与重要支撑要素
Ke y w o r d s 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o b j e c t s ; c o n t e n t s ; a p p r o a c h e s ; s u p —
po ti r n g e l e me nt s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a s we l l a s s o me i mp o r t a n t s u p p o r t i n g e l e me n t s o f e f f e c t i v e l y i mp l e me n t i n g c u l t u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中 的 文化 教 育 问题 。
语 言社会化理论认为 ,各年龄段 的初学 者都在社会化 过程 中学习语 言, 同时也通过语言逐渐社会 化。社会化过程 体现在 即时语境 ,同时也受历史文化影 响 ,根植于社会信 仰、 社会期待和社会价值 的宏观语境 ( 史兴松 , 2 0 0 9 ) 。人们 在 儿 童 期 经 历 初 次 语 言 社 会 化 过 程 ,迁 入 新 的社 会 文 化 环 境, 加入新 的社会群体 , 承担 新的社会 角色 , 学 习新 的语言 还会经历第二语言社会化过程 。因此学习第二语言 即学 习 第二文化 , 两者 紧密联系同步发生。学 习者要构建第二语言 能力 , 更要 构建使用第二语言的社会文化能力。而文化是社 会遗产非生理遗传 , 它是通过学习获得 的( 吴念 等, 2 0 0 6 o 2 . 3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 的最高 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 。重视人 文精 神教 育 有利于学 习者人文素质的养成 。我 国外语教学 中的文化 教育处在素质教育框 架 ,它应 当使学 习者在作 为人的整体 素质方面最 大程 度受 益。外语教学应充分考 虑对 学习者的 文化素质培 养和国 际文化 知识传授 , 培养兼 具“ 器” 与“ 道” 的真人才 。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I学 — — ● 一 理 — — — 一 论 I
外语 教 学 中的文化 教 学
耿 娟 娟
( 咸阳师范学院 外语系 , 陕西 成阳 7 20 1 00)
摘 要 : 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目 前学习者的英语现状的角度, 论述了外语教学中文化知识传授的必要性。 教师可
以结合各种教学技巧来培养 学生的跨 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也要处理好 文化教 学和语言教学 , 但 母语 文化和 目的语文化之
间的关系。
关键词 :文化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 中图分类号:4 4 G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02 28 (09 9-0 一 O l 0- 59 20 )0-- 6 2 1 7
、
必要性
目前 , 在英语 教学 中融 人文化教学 是必须 的 , 主要 有 三个原因 : 首先 , 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 的。 言与文化的 语
关 系是相互依存 、 同时发展的。所以文化是语言教学的背
景, 语言教学不可能脱离文化。
于交际能力的提 高。 例如 , 在学习有关 “ret的文章时 , Pe n s ”
语习得 。
l a0 Y UY anJ i i UI J
I 教 育 研 究 ☆l ☆
悲伤 的圣母玛 丽亚。在夏天这种花经 太阳一照便绽开 花 朵, 因此有人以此 比喻凡人求神的心。 更重要的是 ma gl i d ro 的花语是悲哀 , 而这象征了老太太凄凉的晚景 。还有些 词 效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 。文化教学是很好的补充 , 因此不
时 间里如何有效地提高学 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下面就介
绍一些 比较可行的方法 :
试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 通过导入文化背景知识与宗教典故 , 通过解读具 象 ; 多数外语教育者仍 在教学 中注重语言基础知识 趣 ; 大 一 才能进一 步激励语言 习得 的学 习和语 言技 能的训练 ,关 注语 言的使用是否 规 有文化特征的形象标志等 ,
范、 是否流 畅等 , 而很少侧重或 涉及 目的语 国家文 化 者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 J 提高文化敏感度和
言。 进行语言教学时 , 除了讲 授语 言知识 , 培养语言技 言技能之后。 l 这种附加式的文化导入教学本质上仍然 能之外 , 进行文化教学也必不可少。美 国著名人类学 是语 言文化分离的教学模 式 , : 效果如同隔靴搔痒 。 家怀特 LAWht .. i e曾说 , 言是 文化 的载体 , 语 每个 民 I
.
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 系。 文化教学是 为了进一步夯实 }
语音 、 语法 、 词汇是构成语言体系的三大要 素 , 它
语言基础 , 提高语 言交际能力服务 , 是为 了帮助 习得 们在语言中的地位决定了文化教学只能辅助语言教 I
I 因此 , 的外语教学法 围绕着语音 、 和词汇 传统 语法 者更 准确地理解和更得体地运用外 语而采取 的~种 学。
・
l ・ 06
魏朝夕 : 试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述上 的文化误解。
“ 角色扮演” 活动, 使学习者通过进行求职面试 、 电话
预约 、 客户接待 、 租房 、 存钱 、 购物 等场景 的模拟 , 不仅 2认真贯彻文化教学的原则 . 由于文化始终包含着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 , 学习到了言谈 规范 ,也掌握 了使用语言 的文化规约 ;
载体和集体经验 的储藏器 。 语言 与文化之间的这种关 二语言文化的认 知 , 1 也培养了他们 的跨文化意识。 系决定了文化教学绝对不是一门独立 的课程 , 而是语 l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学风是一所学校 的灵魂 ,是学生学习 、生活 、 纪律等 多种综 合面 貌 的集 中体现 。学风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学生 素质的关键途径 。优 良的学风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是学校 品位 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 。就 目前形势而言 ,要从大力开展优 良学风班 级建设 、 深化教育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 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入手 , 并加强领导 ,通过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带头 ,各方面的支持配合 , 创建 良好的学风 。
1 高职 院 校与 本 科 院 校 的 本 质 区 别
作用和深远影响 。要创建优 良学风 、 班风必须从大一就开始抓起 ,大 这个阶段是学生立志教育和养成 良好 习惯 的开始 ,明确学习 目标 , 养成 良好的生活 、学 习习惯是大学一年级学 习的关键 ,因此 ,从学生 入学的第一天起 ,就应该为创建班级优 良学风 、班风而努力奋斗 ,这 点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
化 测语大都有典 故可 以追溯 , 有故事 可讲 ,而且 故事性很强 。 相 比 较 而 言 ,有 些文 化 词 就 不 那 么 “ 眼 ” 。如 我 们 常 把 现 paat es ”译作农民 ,而在 英语 口语 中 “esn n pa t a ”意指 “ 乡下人 、庄 稼 人 、乡 巴佬” ,一般指未 受过教育的人 ,粗野的人 。学生在介绍家 庭时常 用 : “ ae tae e at。” . 处 的 “ es t”用得 不 Myprns ans r ps 此 paas n 恰 当 ,英美国家的人听了会 以为中国农民地位低下 ,此处得当的词应 为 “r r fme”。可见 ,教师 如果只限于 交给 学生词 、句 的表层 孤立的 a 意义是远远不够 的,这样常会 出现语用错误 。 ( ) 2 文化背 景知识 的介绍 。任 何一 种 民族 语言都是该 民族文化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摘要:在我国教育工作中英语是主要学科之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指的是英语教师将文化内容导入所学知识中,侧重学生跨文化意识增强,实现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
英语新课标明确规定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培养。
全球一体化趋势下,英语教学对中国发展非常重要,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需求进行重点培养。
新课标背景下,英语教师要明确英语教学目标,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学;文化融入引言语言与文化是互相依托的。
语言学习的本质是交流,既要吸收外国文化的精髓,又要对外传播本国文化。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介绍目的语文化、价值观,还要适当引入本国文化与价值观,使学生既了解两种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差异,又更好地感受两种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用外语介绍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重塑了价值观,也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提高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能讲、会讲、善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青年学生。
1创新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若英语教师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简单易行的活动,势必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当然,为保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合理性,教师还应提前规划好活动主题。
如课前演讲便是一项简单易行且高效的课堂活动,通过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演讲主题,既能避免活动偏移教学主线,又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e x p l o r e t h e ig r h t wa y s t o a d d c u l t u r e t e a c h i n g i n t o f o r e i n g l a n —
ua g g e t e a c h i n g .
国家 , 理解这 句话 必须 具备 一定的文化知识 。因而 , 单纯地 学习语言而忽视其文化 内涵 ,根本无 法在真正意义上学好 门外语 。 另一方面 , 语 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 交际功能是语 言的基 本功能 。学 习外语是为 了与 目的语 国家的人 民进行某 种形 式 的交流 , 而这种交流显然不 同于来 自同一群体 、 有 着相同 文化背景 的两者之 间的交 流 ,我们将这种交流称 为跨 文化 交流 。仅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语 言体系 , 而不 了解该语言 国 家的文化 , 根本无法进行有效恰 当的跨 文化交流 , 各种误解 常常不期而遇。例如 , 一位 中国学生在外宾听课后征求意见
一
c o mp e t e n c e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o b v i o u s ,t h e a i m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e a c h i n g i s n o l o n g e r s i mp l y t o d e v e l o p s t u d e n t s ’l i s t e n i n g , s p e a k i n g , r e a d i n g ,w r i t i n g nd a t r a n s l a t i n g s k i l l s , b u t t o c u l t i v a t e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t a l e n t s wi t h i n t e r c u l t u r a l c o mp e t e n c e . T h i s n e w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所 谓 文 化 就 是 生 活在 同 一 社 会 集 团 中 的 人 们 所 学 习 、 造 并 共 享 的 行 为 和 思 维 方 式 。一 个 民 族 的 文 化 创
包括民族 信仰 、 为 准则 、 言 、 仪、 术、 术、 行 语 礼 艺 技 服
饰 、 教 以 及 经 济 体 制 。语 言 是 人 类 最 重 要 的 交 际 工 宗
致 的意 见 。 定 芳 等 将 文 化 教 学 简 单 地 分 为 词 语 文 束
化 和话 语 文 化 两 大 类 。 语 言 对 文 化 的 制 约 主 要 表 现 在 两个 方 面 : 是 对 词 语 的 意 义 和 结 构 的 影 响 ; 是 对 话 一 二
语 的组 织 结 构 的影 响 。
N0. 2
20 0 6
外语 教 学 中的文化 教 育
洪新 莲
( 南工学 院基础 部 , 湖 湖南衡 阳 ,2 0 8 4 10 )
[ 要 ] 语 言是 文化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言 和文 化 相 互 制 约 , 互 影 响 , 言 和文 化 的 关 系决 定 了在 大 摘 语 相 语
学 语 言 国家 的 历 史 地 理 、 土 人 情 、 统 习 俗 、 活 方 风 传 生 式、 文学 艺 术 、 值 观 念 等 。语 言 是 文 化 的 载 体 , 载 价 承 着 一 个 民 族 丰 富 的文 化 信 息 。 英 语 教 学 不 能 脱 离 了 英
语 国家 和 民 族 的 文 化 背 景 孤 立 地 传 授 知 识 , 应 当 把 而 文化 知 识 贯 穿 在 英 语 教 学 的 各 个 阶 段 。 对 学 生 而 言 ,
大学 非 英 语 专 业 基 础 阶 段 的 文 化 教 学 内容 可 分 为
外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2008年3月长春教育学院学报M a r.2008笙2垒鲞筮!翅』Q g也堑Q££hl塑g£n丛n E亟丛£墅i Q n!n塾i丝l£3&!:2垒趟Q:!外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郭和英(大连大学外语学院,i T.宁大连116622)摘要:只有了解所学外语国家的文化,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外语。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有步骤地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具备运用外语的综合能力.关键词:外语教学;学生;文化意识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6531(2008)01-0063—0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只为该民族所特有的社会文化色彩。
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把培养文化意识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步骤地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从而培养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原则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将语言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使“传授语言”与“介绍文化”同时展开。
文化导入必须遵循实用性、阶段性和适合性这三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应考虑到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
这样,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效应。
2.阶段性原则。
文化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
同时在贯彻阶段性原则时,还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
词语文化与话语文化相比,后者所涉及到的因素往往要比前者复杂,但词语文化内部也有非常复杂的情况,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作出恰当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nc p e f Cu t a a hi g i r i n La ua e a h ng i i l s o lur lTe c n n Fo e g ng g s Te c i
LI Yi ng
( c ol f oe nL nu g s uh uU i r t,Q zo 2 0 4 Z ei g hn ) S h o o F ri a g ae ,Q zo nv sy uh u34 0 , hj n ,C ia g ei a
异 。成 功 的交 际仅 有语 言是 远远 不够 的 , 文化 方 面 的 因素 有 时所 起 的作 用 有 时 远远 大 于 语 言本 身 。陈
俊 森认 为 , 用外 语交 际 实际 上是 在进 行着 一种 跨文 化 交 际 。语 言 与 文化 之 间 的这 种 密 切关 系 就 意 味着 外 语教 学 与文 化教 学是 密不 可分 的¨ 。
外 语 教 学 中 文 化 教 学 的 原 则
李 颖
( 州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江 衢 州 3 4 0 ) 衢 浙 2 0 4
摘 要 :文 化教 学 在 外 语 教 学 中 的重 要 性 勿 庸 置 疑 。外 语 教 学 中 文化 导 人 在 我 国 的提 出和 实 践 已有 多 年 , 而 文 然 化 教 学 的状 况 依 然 不 尽 理想 。外 语 教 学 中 漠视 文 化 的差 异 的存 在 或 对 目的语 文 化 盲 目崇 拜屡 见 不 鲜 , 与教 学 这 原 则 的 缺 失不 无 关 系 。 提 出 了外 语 教 学 中 文 化教 学 的 四个 原则 : 知原 则 、 认 比较 原 则 、 同化 原则 和 宽 容 原则 。 关键词 : 化教 学; 则 ; 文 原 外语 教 学 中图 分 类 号 : 3 9 H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9 4 ( 0 2 0 —0 70 1 0 —4 6 2 1 ) 20 7 - 4
1 文 化教 学 理论 的 国 内外研 究
国 内外 许 多 语 言 学 家 都 对 文 化 教 学 进 行 了 论 述 。 H D B o n讨 论 了 如 何 学 习 第 二 文 化 。 . . rw H.H tr解 释 了 文 化 大 纲 的 设 计 以 及 文 化 教 学 的 目标 。 L r .Sen ar A.S m v r Rc adE ot 和 L— y a oa , ih r .P r r e i
A b t a t Th m p ra c ft a h n u tr n f r in ln u g e c ng i e o d d u t a d t s r c : e i ot n e o e c i g c l e i o e g a g a e ta hi s b y n o b , n i u ha e n m a y y a s snc h o c p f “c lu e i d c in” wa d a c d a u n o pr cie s b e n e r i e t e c n e to u t r n u to s a v n e nd p ti t a tc . Ho v r,t e st ai n i tl fr fo we e h iu to s si a m b i g s tsa t r . La k ft e a rne s o u u a i e - l r en a if co y c o h wa e s fc h r l d f r f e e n h wi g u d e p c o ta e fe u n l b e v d. Th e s n be i d t i g tb h nc sa d s o n n ue r s e tf ri r q e ty o s r e r e r a o h n h smi h e t e lc ft a h n rncp e i h sfed. Th s,i hi ril a k o e c i g p i i l n t i l i u n t s a tce,f u rn i ls a e p tf r r o rp ic p e r u o wad,na — me
l y:t e o n t e rn i l h c g ii p i c p e, t e o p r tv prn i e, t e s i l tv p i c p e n t e o e a t v h c m a a i e i c pl h a s mia i e r n i l a d h t l r n pi il. rnc p e
K e o ds: u t r e c i g;p i cp e ; fr i n ln u g e c i g yw r c lu e ta h n rn il s o eg a g a e t a h n
语 言是 文化 的载 体 , 是文 化 的组成 部分 , 反 映着文 化 , 又 它 又承 载着 丰厚 的文化 内涵 , 且还 受 文化 而 的制 约 。语 言 一经 使用 , 便存 在 对文 化 内涵 的理解 与表 达 问题 。不 同 的民族有 着不 同 的文化 、 史 和风 历 俗 习惯 , 民族 的文 化 、 各 历史 和 风俗 习惯 又都 在该 民族 的语 言 中表现 出来 。语 言 的本 质差 异就 是 文化 差
I SSN 1 008— 446 9
承 德 石
油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第 1 卷 第 2 期 , 01 4 2 2年 6月
Vo . 4, . J .2 2 1 1 No 2,ur a o Ch n d Per lum Colg ege to e le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