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与信仰包容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信仰迷失与重塑的挑战。

随着宗教信仰的消失和新信仰的兴起,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不断加剧。

科技发展对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显现,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危机更是给信仰带来了冲击。

当代中国社会急需对信仰进行重塑,加强信仰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稳定社会发展。

未来,中国社会信仰将更加多元化,同时也需要更加包容不同信仰观念,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信仰重塑的必要性和信仰多元化与包容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这样,中国社会的信仰才能向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信仰重塑、宗教信仰、新信仰、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科技发展、社会变革、文化认同、信仰重构、信仰多元化、包容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在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与重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渐淡化,人们开始面临信仰的真空和迷失。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受到了挑战,使得信仰体系面临危机和重新构建的压力。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让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怀疑和挑战。

社会变革的洪流冲击着人们的信仰根基,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信仰的意义和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认同也受到了挑战,人们正在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和信仰重构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信仰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和重塑,这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2. 正文2.1 宗教信仰的消失与新信仰的兴起宗教信仰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消失与新兴起的现象。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宗教信仰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兴的信仰形式。

诸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传统宗教在当代社会并没有像古代那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逐渐变得理性和现代化,许多宗教故事和传统信仰在现代社会已显得无法让人们产生共鸣。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神话、多元文化的国家,各种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当代中国经历了许多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民间信仰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民俗、宗教和祭祀仪式依旧存在于中国社会中。

这篇文章将探讨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和相关研究,并且会舉出5个例子作为佐证。

一、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在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自然拜祭、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

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互相交织。

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息息相关。

无论是传统民俗节日还是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

不可否认的是,民间信仰对于中国的文化、伦理和习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塑造力。

与此同时,民间信仰与政治、法律、道德等议题也都存在着紧密联系。

这种紧密关系的存在为当前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提供了更具挑战性和深度。

二、例子证明下面列出5个例子,更全面地展示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及相关研究。

1. 乡村信仰的现实中国的乡村信仰历史悠久,民间信仰一直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外来宗教信仰不能普及的情况下。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生活和相应的信仰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和改变。

这种转变和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乡村生活文化的消失、城市化的扩张、经济收入的下降,这些都会对乡村的信仰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保护乡村信仰的发展?如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思考乡村信仰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的关注。

以具体案例的形式,研究者可以深入剖析乡村信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和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政策和文化价值观方面,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摘要:中国民众的信仰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各种信仰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分化组合,使当前中国民众的信仰构成有了新的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危机表现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重建信仰己刻不容缓。

信仰困境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信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未开化之前,人类处于人与神的混沌世界。

随着人类自觉意识的诞生,超越现实经验层面的信仰世界也随之从现实世界中分化出来。

自此,人类便拥有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超验的信仰世界。

正是这样的一个信仰世界,使得人们怀有崇高和敬畏;有个这样的世界,人就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意义和目标;有了这样的世界,人类社会就有精神依托、社会就多了安宁与祥和。

但也因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它与现实世界就充满了紧张和冲突,现代性之前的人类文明也就此构筑二重世界的紧张性。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应运而生,超越意义的信仰世界随之解体和坍塌,人们热衷于现实的、可计算的利益目标,而不再将宗教信仰和超越性精神的追求作为生活唯一性目标。

换言之,信仰困境或精神危机就成为世俗时代的主要趋势。

一、信仰的哲学释义信仰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是人类生存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最根本的、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它不仅引导着人们的行动,同时给予人们以希望,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归宿。

信仰体现着对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诉求,可以说它主导着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和灵魂。

信仰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它的确立正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自觉地去除劣根性,同时也是确立人未来生命发展方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完成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理性延伸的自我清醒,决定了信仰持久不变的性质。

信仰可分为个体信仰和社会信仰,个体信仰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信仰,因而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社会信仰的主体则是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其他独立的群体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确定性及整体性的认识,寄托了该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精神性情感。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1.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如陈独秀先生把科学作为一种真实的信仰。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

《辞海》认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为之行动的准则”。

汉语大词典认为,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

这是从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者理论体系等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确信来说。

从价值观角度来看,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追求。

荆学民教授认为,“信仰问题是一个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另外,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认为,信仰是通过人的思维达到的人的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促使我们坚定地去行动,并使我们的行动更加具有效率。

还有的学者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信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与人密不可分。

综合不同角度上的描述,我们认为,信仰是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一定时期的文化,精神,意识等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人们基于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发展状况的总体性把握。

2.信仰的基本特征2.1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的家庭背景中,一定个人的社会体验等的结果。

信仰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东西,人与人的信仰也不一样,信仰是与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历程,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2.2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具有精神升华性。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但具有认识功能,而且还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

人不仅是有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一定精神上的需求,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信仰后,他的精神是有所寄托,是不会在物欲的世界里迷失自己的。

2.3信仰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一种极高的确信信仰一经形成,其核心原则很难轻易变动,信仰渗透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喜怒哀乐,影响人的做事方式,情感的体验。

对于人的实践,信仰起到了精神指导作用,相比一般的认识,知识具有更加强烈的精神力量。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步入21世纪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信仰与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价值观念所替代。

然而,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情结仍然根深蒂固,对于许多人来说,信仰仍然是生活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信仰特点、信仰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国信仰的复兴。

中国人的信仰多样丰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信仰体系。

传统的中国信仰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儒家强调家庭、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道家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佛教注重个人修行与超脱凡尘,而民间信仰则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神佛信仰等紧密结合。

这些信仰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与信仰画卷。

中国人的信仰在社会和个体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信仰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的指导原则。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与和谐、佛教的慈悲与善行等信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信仰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并为社会带来和谐、稳定和秩序。

在个体层面,信仰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安抚。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信仰给予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希望,成为人们心理支持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信仰在近代中国逐渐衰落。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信仰受到限制和打压,大规模的文化革命更是加速了信仰的边缘化。

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信仰复兴的浪潮。

这种复兴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信仰的回归。

在改革开放以后,儒家、道家和佛教在中国社会逐渐复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新兴宗教的崛起。

随着民众对精神满足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新兴宗教开始在中国社会崭露头角。

例如,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信徒人数也在逐渐增长。

最后是个人化信仰的兴起。

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倾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化的信仰方式,例如通过禅修、瑜伽和心灵成长等方式来实现心灵的寄托。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建设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建设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建设•引言•中国共产党信仰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信仰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信仰建设的经验总结目•中国共产党信仰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论与展望录CHAPTER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加强党的信仰建设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CHAPTER中国共产党信仰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概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信仰,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为人类社会指明了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信仰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动社会进步和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体系010*******信仰建设的重要性CHAPTER中国共产党信仰建设的实践探索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

干部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式,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反对腐败现象,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审查和政治监督,确保党员干部在政治上忠诚可靠、对党忠诚老实。

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加强党的纪律制度建设,完善各项纪律规定和纪律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CHAPTER中国共产党信仰建设的经验总结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信仰建设的核心。

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信仰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党在信仰建设中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党的组织生活成为信仰建设的重要载体。

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

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

学校对大学生信仰的引导与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和集体荣誉感。
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应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科技竞赛、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注重家庭教育
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教育,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 样,传递正确教育
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信仰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看 待信仰问题,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 观。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他们的兴 趣爱好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满足 不同学生的需求。
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信仰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家庭经济 条件较好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现代化的价值观,而家 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传统的价值观。
学校教育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但一些学校可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考 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信仰的培养。
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分析 • 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因素 • 大学生信仰的引导与教育 • 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大学生信仰现状及分析
大学生信仰的现状
多元化趋势
随着社会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增 加,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 的趋势,包括宗教信仰、哲学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 围,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强 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信仰与宗教的包容——演讲稿

信仰与宗教的包容——演讲稿

信仰与宗教的包容——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信仰与宗教的包容。

信仰与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直存在的重要议题,它们关乎着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在当今世界,不同的宗教和信仰并存,包容与和谐成为了我们共同的期盼和追求。

包容,是指对不同宗教和信仰的理解和尊重。

在一个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社会中,包容是构建和谐共处的基石。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宗教情感,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选择和坚持。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信仰而歧视或排斥别人,而应该尊重和接纳不同信仰的存在。

包容,是指在不同信仰和宗教之间建立对话和交流的桥梁。

通过相互了解和尊重,我们可以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宗教和信仰的包容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宗教交流活动、举办宗教文化展览等方式,促进不同信仰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包容,是指在社会治理和法律体系中保障每个人的宗教自由。

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这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不同宗教和信仰提供平等的法律保障和公共资源,保障每个人在宗教信仰上的自由和权利。

在包容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宗教和信仰的包容需要时间和努力,不能一蹴而就。

其次,我们要克服一些极端宗教组织和极端信仰观念的影响,促进宗教和信仰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要加强宗教教育,提高人们的宗教素养和包容意识,使包容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行为习惯。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宗教社会,让不同的信仰和宗教在这片土地上共存共荣。

愿我们的信仰之光,照亮和谐的未来!谢谢大家!。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文/双木当代中国人的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这大概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注意自省的人们总能发现自身信仰的“缺失”,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从三鹿毒奶粉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而“缺失”正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的灵窒息。

且心灵上的痛苦对于自省的人们也不断的证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人脑中的一切话。

”在中国的长达2500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思想信仰由儒、释、道三部分组成。

其中以儒家为主,释、道辅之。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加上佛家的转世,少年时期十年寒窗,发愤苦读,为的是求取功名,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近中年,在宦海中浮沉,面对残酷的现实,身心疲惫,于是他们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走进自然,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晚年人已垂垂老矣,回忆一生罪孽与痛苦,不禁感慨万千,遂入佛门,一心修行,为的是寻求解脱,人死后能到达佛家净土转世。

也许是中华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因而产生了此种独特文化思想,其并承担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社会职能。

儒、释、道三家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

儒就是指得儒家思想,释是指得是佛家思想,道是指得是道家思想。

这里面首先就儒家思想,儒家理论就个人来说讲究个体与天下的同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个体的完善而在于平天下。

也就是说天下平了个体也就自然的到达了最终目的。

就社会群体来说,儒家思想是以宗族生活为基础的,个体的经济生活。

所以儒家思想在中国如果概而言之:可以说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个体伦理与宗族生活的社会伦理相结合的伦理体系。

其次就佛家思想而言。

佛教自从汉末陆续从印度传到我国,最终在唐时正式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得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国的佛教自从法华宗乃至禅宗以后,佛学便渐渐“中国化”了。

总之佛学在中国渐渐与儒学相互渗透,并转变为“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

”转变成为一种把自我寄托于来世的心性信仰。

当代中国青年信仰的深度解析——评《当代青年信仰论》

当代中国青年信仰的深度解析——评《当代青年信仰论》

当代中国青年信仰的深度解析——评《当代青年信仰论》作者:韩东屏来源:《学习月刊》 2020年第10期韩东屏《当代青年信仰论》专著出自熊英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

该成果集作者熊英教授多年高校德育工作和哲学研究之所思、所悟、所得,通过对信仰运动一般规律、青年信仰发展规律以及青年信仰引导教育规律的理论探讨,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当代青年信仰理论体系。

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部力作,《当代青年信仰论》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2019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信仰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

青年期理性迅速发展,在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出现信仰的觉醒与困惑的矛盾交织。

作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社会群体,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仰状态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关乎整个民众的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化发展。

尤其是青年的信仰状况,不仅关乎一代人的精神成长,更关乎“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当代青年信仰论》聚焦“当代青年信仰”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的“真问题”,可谓抓住了当前中国青年问题的关键所在,因而极具研究意义和价值。

在研究思路上,该专著先探究了信仰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联系实际运用理论,以青年信仰问题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信仰的演化发展,特别是当前青年信仰现状——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失落危机,继而探讨信仰危机产生的认识根源;然后联系历史与现实,探讨了青年信仰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旨归,最终提出科学信仰教育的若干主张。

整个思路十分清晰,有严密的逻辑推进。

在内容观点上,笔者认为《当代青年信仰论》勇于创新,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或新的论证值得肯定。

首先,如何认识当代青年信仰危机问题?作者通过信仰的运动与危机的学理性分析,阐释信仰危机作为信仰运动的一个环节的客观必然性。

信仰不是静止的,它总是会在时空上、在个人与社会间运动、转化。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3篇)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3篇)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3篇)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通用3篇)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篇1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

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

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

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

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

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乡村民众的信仰图景,扎根于农民心中,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

宗教与民间信仰反映着乡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与信仰包容

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与信仰包容

作者: 卓新平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学习月刊
页码: 21-2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7期
主题词: 信仰 当代中国 包容 道德观念 中国社会 社会道德 持续发展 道德原则
摘要:"老人跌倒该不该救"、"幼儿被车碾压路人视而不见",一些原本并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却成为时下社会热议的话题,现代道德观念和准则中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返老还童"真使人感到悲哀。

中国社会对信仰的关注确实到了该反思、"该补课"的时候了。

实际上,社会道德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仰可以为道德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对道德的高扬,也可以让相关道德原则在人们的心目中升华为信仰。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

论中国当代青年信仰许立宇 201341310242 电气2班内容摘要:中国当代青年对信仰概念模糊,大部分的人缺乏信仰。

中国从抗日建国时期起,便不乏有人才辈出的有理想,有信仰追求的的青年。

如今时代变迁,对民族信仰也越来越被埋没。

当代大学生迷茫混沌,缺乏个人信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并且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政治体制和法制的不健全日益凸现出来,中国当代青年应当从各个方面提高信仰,要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本我心态,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只有这样,中华名族才有希望,只有这样,伟大祖国的未来,才有指望。

关键字:信仰民族教育青年(一)何为信仰--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什么是信仰呢?从广义的定义上来说: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

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从定义上可以看到,信仰很明显不局限于宗教。

他还可以包括中国古代信奉玉皇大帝,西方人信奉的上帝。

还有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甚至那些鬼神论,奇门遁甲术都可以算做信仰。

国外的什么黑格尔哲学,马列主义等也都算得是一种信仰。

(二)中国当代青年是否有信仰?如果有,又是什么信仰?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当代人的信仰太多了:有为国争光,为民请民的;有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努力奋斗,追求人生价值的;还有娱乐至死,游戏人间的。

正所谓“人上一百,各种各色”,当代社会俨然一个五光十色的大杂烩。

从单个人的层面来讲,这种现状是历史进步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个性解放的一种外观表露,也符合多元文化的精神内涵。

然而,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说,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现状。

无论为国争光,为民请民的,还是努力奋斗,追求人生价值的,我们都称之为大英雄。

这类人对社会的发展,对时代的进步,都是有益的。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篇一: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期,人们在惊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却面临道德信仰危机。

如何认识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如何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信仰体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这种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二是新信仰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道德评价标准失衡。

中国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利益结构乃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必随之而变,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些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其中的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与现代化价值目标不一致,其导向作用受到质疑或否定,而新的主导性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确立又非一朝一夕便可能。

1.2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追逐的直接目标。

像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案”、烟台龙口“毒粉丝案”、河北香河的“有毒韭菜”、四川的“敌敌畏泡菜”、以及去年的毒奶粉事件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突出了无序的市场秩序,实则反映了公民道德信仰危机这一更深刻的原因。

1.3道德情感的麻木、缺失。

信仰首先是情感的认同,然后才是行为上的拜从。

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伴随着道德信仰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通常表现为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情感。

对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

对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

对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是,宗教信仰是否崛起,社会对此的接受程度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竞争和互补共生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和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已经广泛出现且不断增长。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文化共存的国家,它拥有众多的宗教信仰,如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宗教信仰也逐渐渗透到当前的中国社会中。

相比之下,儒家和道家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着重要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信仰地位逐渐衰落。

而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却越来越受到当代中国人的认可和接受,尤其是佛教和基督教更是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

其次,从地区上看,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东部地区对宗教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而西部地区对宗教信仰的认同度更高。

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阶层结构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关系,以及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相对落后,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也是适合此类社会救助中的一种合适的精神慰藉。

再者,从社会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发展缓慢但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中。

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开放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宗教信仰逐步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

近年来,大量的民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民间基督教家庭教会、民间佛教、气功、瑜伽等热门社团,表明了社会上对宗教信仰的不断发展,以及民众对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更加认可。

此外,中国宗教信仰的发展状况必然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政府对宗教的管控和亲信政策已经对宗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的宗教政策大体上非常宽容,并有一定程度上保护市民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然而,政府对某些宗教组织的控制力度仍然较大,使得某些宗教组织难以正常宣传和发展。

当代中国人信仰什么

当代中国人信仰什么

当代中国人信仰什么?谈起信仰,不禁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文章《谈当代的中国人的信仰缺失》。

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不能没有信仰,不管是对科学的信仰还是对宗教的信仰又或者是其他形式的信仰。

信仰能够对我们生命的最终意义做出诠释,虽然这种解释不可能所有人都认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内心失去了行为准则的禁区,整个人的行为都由自己的欲望和外部力量来控制,那么大多数人都会不求上进......有的人会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不折手段地为了达到目的而去不断地破坏或损毁社会或他人利益。

在中国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毒豆芽等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暴力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有人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就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

”事实上,当代中国确实是这样一种情况,但我却并不认同这位作者的观点。

我认为当代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只不过更多人的信仰被细化了,细化到他们自己都察觉不出来自己的信仰。

举个例子:当代中国盛行应试教育,无数人寒窗苦读12年就是为了通过高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毕业以后找一个好的工作,买房结婚,培养下一代,终了此生。

这些看似随波逐流的人不是没有目标。

相反,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他们享受安稳祥和的生活,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也就是儒家中所提及的——知足常乐。

百度百科中,把信仰定义为:“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简而言之,就是人对另一事物的一种崇拜和追随。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又会发现,很多人的信仰是为我们所熟知的。

2016年4月14日,NBA职业球员科比·布莱恩特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中狂砍60分,助湖人以101-96的比分取得主场胜利。

对很多球迷来说,科比·布莱恩特就是他们的信仰,就是他们对篮球所有的热情,就是他们青春的代名词。

当代中国人并非无信仰

当代中国人并非无信仰

当代中国人并非无信仰——透过马克思原理看中国信仰问题摘要:很多人认为西方人的信仰很明确,就是宗教。

而在中国,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信仰,于是有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然而,本文通过对信仰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对中西方信仰的差异进行比照得出:当代中国人是有信仰的!这种信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

虽然这种多元化是好的,我们并不反对,但我们提倡和鼓励一切有意义的、美好的信仰,从而让这些积极的信仰促进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字:信仰中国西方有意义在当代社会,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无信仰的国度。

在出现了像三鹿奶粉事件、山寨产品泛滥等类似现象之后,人们往往将之归结于信仰的缺失。

更有这样一种调侃:美国人遇到困难时说:“我的神啊!”阿拉伯人说:“我的真主啊!”而中国人只会说:“我的妈呀!”由此可见,不少人还是认为当代中国缺失了信仰。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我发现,很多学者也认为中国人无信仰,并且对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很担忧,他们呼吁中国人尽快找回自己的信仰。

然而,中国人到底应该找回一个什么具体的信仰,学者们并未给出肯定的答复。

于是,我不禁发出质疑:中国人是真的没有信仰吗?为何我们非要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信仰同一种宗教呢?其实我认为,中国人并不是真正地没有信仰,我们有自己的信仰,只是这种信仰表现出了多元化。

下面,我将从信仰的含义、信仰的重要性、中西方信仰的不同等三方面来论证我的观点。

一.信仰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信仰是一种特殊的价值现象。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或信念是否能给人以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①信仰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心理满足。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信仰是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相联系的一种精神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如依赖感、恐惧意识、感恩意识、崇敬、热爱、对安全的渴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永恒的追问等等,这些心理活动是构成人的多种多样信仰需要的原因。

如何正确看待信仰演讲稿

如何正确看待信仰演讲稿

如何正确看待信仰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谈谈如何正确看待信仰这个话题。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宇宙、生命、价值的认知和
追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有的人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理想,有的人信仰人生价值。

无论信仰的是什么,我们都应该正确看待信仰。

首先,正确看待信仰,意味着尊重他人的信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这是
人的基本权利。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信仰选择,不论是宗教信仰还是理想信仰,都应该给予尊重和理解。

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信仰和自己不同就进行歧视和排斥,而应该包容和尊重。

其次,正确看待信仰,意味着不盲从和不偏激。

信仰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追求,但我们不应该盲从于信仰,更不应该因为信仰而偏激。

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信仰,不因为信仰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更不应该因为信仰而对他人进行伤害和排斥。

最后,正确看待信仰,意味着用心去体会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人生的动力之一,它给予人们力量和勇气,让人们在困难面前坚定不移。

我们应该用心去体会信仰的力量,让信仰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让信仰成为我们生活的支撑。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信仰,尊重他人的信仰,不盲从和
不偏激,用心去体会信仰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谢谢大家!。

信仰与宗教的包容——演讲稿

信仰与宗教的包容——演讲稿

信仰与宗教的包容——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信仰与宗教的包容的话题。

信仰与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然而,由于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我们常常会面临着信仰与宗教包容的问题。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不同的信仰与宗教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包容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信仰。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这是一种基本的人权。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信仰选择,不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是其他宗教,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天下本无宗教,人各自修行。

”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信仰,尊重每个人的信仰选择。

其次,包容也意味着相互理解与尊重。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对话来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

只有当我们能够理解对方的信仰,尊重对方的宗教习俗和仪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宗教包容。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人们应该不是因为宗教而分裂,而是因为宗教而团结。

”。

最后,包容也意味着和平共处。

无论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都应该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相互包容。

我们应该避免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而产生冲突和对立。

只有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包容,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信仰与宗教。

只有当我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我们才能实现宗教包容。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宗教包容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与信仰包容日期:2012-04-09 作者:卓新平来源:文汇报当代中国的信仰理解与信仰包容——卓新平研究员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信仰论坛”的讲演社会道德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仰可以为道德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对道德的高扬,也可以让相关道德原则在人们的心目中升华为信仰。

信仰作为人的重要精神活动,有着广泛的涵括和巨大的影响,因此,不要低估信仰的力量,而要尊重各种信仰,促进同一层面的信仰对话,提倡不同层面的信仰包容及平等共处。

卓新平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宗教理论、基督教神学。

出版个人学术专著12部,主编及合著10余部,发表论文80余篇。

代表著有《宗教起源纵横谈》、《宗教与文化》、《尼布尔》、《世界宗教与宗教学》、《当代西方新教神学》、《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宗教理解》、《基督宗教论》、《基督宗教研究》、《圣经鉴赏》等。

“老人跌倒该不该救”、“幼儿被车碾压路人视而不见”,一些原本并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却成为时下社会热议的话题,现代道德观念和准则中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返老还童”真使人感到悲哀。

中国社会对信仰的关注确实到了该反思、“该补课”的时候了。

实际上,社会道德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仰可以为道德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然,对道德的高扬,也可以让相关道德原则在人们的心目中升华为信仰。

中国自古就有将道德诚信作为信仰的诉求,比如民间的“关公崇拜”就是诚信、仗义的“神化”,只可惜关公崇拜在重物而没有精神情操的氛围中也出现了嬗变,现在多把关公敬为“财神”,其原来的价值意义蕴涵却已被人们所遗忘。

正是在这种道德及意义危机中,中国人重新开始呼唤道德价值和信仰意义的回归,找寻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如在“离开雷锋的日子”又重提“雷锋精神”、重塑“公民雷锋”形象;广州和武汉联手上演《信仰》之剧,以文艺形式让信仰重新登上当代市民社会的舞台;甚至关公崇拜也被有识之士以“申遗”方式,谋求其返璞归真。

信仰究竟是什么呢?“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以这样的诗句作答。

在此,我想从信仰理解、信仰分层、信仰包容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信仰问题,以信仰呼唤来求信仰回归。

信仰理解在人类文化活动中,信仰是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是灵性生命的最高境界。

人追求理想,有信仰,从而形成了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研究思想文化问题,不能绕过对信仰的关注评说。

信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现象,反映出人类在认知和实践上的超前把握及决定,体现出人追求超越性和神圣性的境界。

其中“信”为认知上的超前性和超理性,“仰”则是行动上的超越性和敬畏性,指往上的、超然的、折服的心态及相应的行动选择。

信仰虽然可能有神秘性因素,但更多体现敬佩、推崇和神圣的境界。

信仰被视为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种“人们把握世界的方式”,其涵括面较宽。

信仰以向往、憧憬、追求甚至自我牺牲、奉献的态度及方式表达出人们对某一事物、事业、理想或幻想,对某一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或宇宙观的执著和信守。

信仰是对尚不能肯定之事物的肯定,对不可知的“强知”。

在人类文化活动中,信仰是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是灵性生命的最高境界。

人追求理想,有信仰,从而形成了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们对信仰的不同理解,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种认为信仰乃为宗教所独有,只有被信仰的对象具有神圣性、精神性和超越性才值得“信”且“仰”,任何世俗理念、个人、物体、主义或理想都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另一种则认为信仰不只是宗教信仰,有更宽泛的蕴涵。

西方社会多强调信仰的宗教意义,却也没有断言信仰只有宗教这种唯一形式。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在解释belief时将之译为“信仰”,其定义为“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定势(或态度)。

”可以说,信仰与信念、信赖、理想密切关联,甚至就包含这些内容,其所指既可以是宗教的、也可以为世俗的。

与之相似,中国的《辞海》在解释“信仰”时也持上述宽泛之态,认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这里,宗教和“主义”可同为信仰的对象。

按照第二种理解,信仰是一种涵盖较广的概念,可以包括宗教又多于宗教,涉及人类精神文化的多层面内容,通常被人视为“是人对一种事物,一种理想,一种价值观、人性观,甚至是对一种虚幻的世界观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源于现实的更高的心理追求和实践努力的方向。

是与信念和理想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

”由此来看,信念可以包含在信仰之内,信念中虽暗含未知、猜测和神秘的因素,但其作为人们把握世界之独特方式的基本观念,却被相关人群视为确信或坚定的理想。

因此,信仰具有前瞻、远眺、希望、渴慕的因素,它虽无现实中的确定性,在相关人群中却有心理上、情感上的确定性。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信仰”的理解将持一种开放态度,涵括神圣与世俗两大层面。

而且,从对信仰根本特点的理解出发,人们也理应发现信仰之中及信仰之间都有着很大的商讨、探究的空间。

信仰是人类求知的产物,显然,这其中也有对尚无法获得答复之问的“自答”、“自解”。

人们在此意义上通常也将信仰视为“未来学”范围,指出其认知特征即对“未知”、“未来”的前瞻、预设、断言、宣称。

实际上,人的认识过程是极为复杂和漫长的,有着求知本性的人类与生俱来就在不断探索、询问,而其答案在留给后人后也仍在不断调整、完善。

用有限的认知去谈论无限的世界,用局部存在去把握整体,这就进入了信仰的领域。

在此,信仰和科学乃在同一起跑线上。

由于宇宙的无限性,科学探索会永无止境、永在途中。

信仰关涉未来学、预测学,是人的精神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前瞻功能。

信仰作为人的重要精神活动,有着广泛的涵括和巨大的影响,因此,不要低估信仰的力量,而要尊重各种信仰,促进同一层面的信仰对话,提倡不同层面的信仰包容及平等共处。

信仰分层人类的信仰不可能是单一的,信仰分有层次,不同层次的信仰可以和谐共处,甚至同时共信。

此外,同一层面的信仰也可分为多种,彼此同样可以从相互排斥经过对话、理解而走向共同存在、和平相处。

人类的信仰不可能是单一的,信仰分有层次,不同层次的信仰可以和谐共处,甚至同时共信。

此外,同一层面的信仰也可分为多种,彼此同样可以从相互排斥经过对话、理解而走向共同存在、和平相处。

一般而论,信仰可分为世俗信仰和宗教信仰两大层面,其中世俗信仰从“此岸”、“今世”的角度关注人类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对之表达一种追求、坚信和确认;宗教信仰则设定一种终极神圣或终极实在的存在,认为一切,包括未来均在这一超然神圣存在的把握、掌控之中,人们对其认知、信仰则多为神秘化的形式,但同样也并不排斥理性认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样,信仰的存在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空间或领域,而不同信仰之间的对话或跨信仰沟通自然也大有可能、大有作为。

1、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类各组织团体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所持守的信仰,是其对所追求的政治目的的坚信。

政治信仰虽也面向未来,却有其明确的此岸性、属世性,是其生存处境中的社会理想追求,即以政治手段来改善或革新其所在社会。

人们在政治信仰中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党派、“主义”和政治主张。

政治信仰因为其此岸性而彼此关联密切,多有交融互渗;不过政治信仰的排他性也非常明显,不同政治理念、信仰间有着非此即彼的尖锐斗争,甚至往往不可调和、妥协。

尽管如此,政治信仰中仍有对话的空间和实践。

一种政治信仰并不是孤立形成的,而往往是综合、继承的结果。

政治信仰表面的排他性并不可能完全排除其内在的互渗性、关联性甚至共构性。

在中国社会所常论及的共产主义信仰,其实质即一种政治信仰。

有些人认为共产党员不要有信仰,这实际上把共产党人的精神持守、理想追求都否定了。

我认为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有信仰,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追求的信仰,我们相信其在未来一定会实现,但现在尚未实现,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因此,不少共产党员为其信仰而奋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我,虽然看不到其信仰的实现,却已表现出对其“信”之坚定和在“仰”之行动上的忘我,体现出这种政治信仰的超越性和神圣性。

在政治信仰层面上有一定的排他性,其信仰的坚贞就包括对其所持信仰的专一和坚守。

不过,不同的政治信仰之间仍然可以对话和交流,在特定时机甚至可以相互包容和共同合作。

各党派之间的政治协商、团结合作代表着人类政治民主的积极发展。

就共产主义而言,其信仰也绝非一家独成,马克思是犹太人,同时也是19世纪的德国人,其思想精神有着明显的犹太教、基督教文明传统积淀,也反映出德国源自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理性、思辨和批判传统。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也有着西方文明的思想文化渊源。

所以说,政治信仰尽管有较强的排他性,但对同一层面的信仰和其他层面的信仰仍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吸纳性。

2、民族信仰民族信仰是相关民族之魂,是其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

民族信仰与民族精神有密切关联,民族精神因其继承性、延续性和永恒性而成为了信仰,对其民族精神的持守就是其民族信仰的表现,信仰本民族的精神即意味着守护其精神家园、传承其民族文明。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保持着对其民族精神的信仰和追求,犹太民族就具有与神立约的契约精神、期待“复国救主”的救赎精神、忍受磨难痛苦的赎罪精神和精明睿智的“选民”精神;视为信仰的民族精神还包括理性思辨、执著严谨、社会批判的德国民族精神;崇尚自由、追求民主、欣赏浪漫的法国民族精神;冒险创新、稳健有序、规范优雅的英国民族精神;群体至上、直率顽强、欧亚融通的俄罗斯民族精神等。

这些民族信仰有些与宗教信仰相关,有些则各有侧重,并不完全重合。

有些民族以其信仰来维系,保持其血缘关系、血脉传承的纯洁,守护其人种学意义上的民族存在,而有些民族则以其信仰来形成新的族群观念,淡化原本多元各异的民族或部族来源。

此外,民族信仰在有些民族中被高扬、凸显,在有些民族中却成为沉潜、内在的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信仰以向心凝聚、整体共构的“大一统”思想作为其核心精神理念。

这种“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的一统观念乃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信仰的这种一统观念自远古以来就已经用祖先崇拜和民族图腾的形式固定并流传下来,如“炎黄子孙”所表达的统一祖先的信仰,“龙的传人”所折射的民族图腾之凝聚观念。

此后,这种“渊源共生”、同根同源的信仰观念又进一步扩展,从而形成其更具有文化特质的“海纳百川”、“和谐共融”的中华一家的“大民族”信仰。

从此,血缘、语言,甚至宗教信仰都被置于次要地位,而统一的中华民族意识才具有最为重要的位置。

3、文化信仰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精、气、神,是各民族及各社群的灵魂所在。

这里所言的文化并非泛指的文化,而有着相应民族、相关国度文化的特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