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摘要】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着信仰迷失与重塑的挑战。

随着宗教信仰的消失和新信仰的兴起,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不断加剧。

科技发展对信仰的影响也日益显现,社会变革和文化认同危机更是给信仰带来了冲击。

当代中国社会急需对信仰进行重塑,加强信仰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稳定社会发展。

未来,中国社会信仰将更加多元化,同时也需要更加包容不同信仰观念,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信仰重塑的必要性和信仰多元化与包容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这样,中国社会的信仰才能向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信仰重塑、宗教信仰、新信仰、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科技发展、社会变革、文化认同、信仰重构、信仰多元化、包容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迷失与重塑在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迷失与重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渐淡化,人们开始面临信仰的真空和迷失。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受到了挑战,使得信仰体系面临危机和重新构建的压力。

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让人们对传统信仰产生怀疑和挑战。

社会变革的洪流冲击着人们的信仰根基,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信仰的意义和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化认同也受到了挑战,人们正在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危机和信仰重构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信仰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和重塑,这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2. 正文2.1 宗教信仰的消失与新信仰的兴起宗教信仰在当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消失与新兴起的现象。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宗教信仰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兴的信仰形式。

诸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传统宗教在当代社会并没有像古代那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逐渐变得理性和现代化,许多宗教故事和传统信仰在现代社会已显得无法让人们产生共鸣。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当代中国民间信仰问题研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神话、多元文化的国家,各种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当代中国经历了许多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民间信仰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各种民俗、宗教和祭祀仪式依旧存在于中国社会中。

这篇文章将探讨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和相关研究,并且会舉出5个例子作为佐证。

一、当代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在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自然拜祭、祖先崇拜等多种信仰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

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边界并不十分明显,互相交织。

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民间信仰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息息相关。

无论是传统民俗节日还是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

不可否认的是,民间信仰对于中国的文化、伦理和习俗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塑造力。

与此同时,民间信仰与政治、法律、道德等议题也都存在着紧密联系。

这种紧密关系的存在为当前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提供了更具挑战性和深度。

二、例子证明下面列出5个例子,更全面地展示中国的民间信仰问题及相关研究。

1. 乡村信仰的现实中国的乡村信仰历史悠久,民间信仰一直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外来宗教信仰不能普及的情况下。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生活和相应的信仰正在面临许多挑战和改变。

这种转变和变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乡村生活文化的消失、城市化的扩张、经济收入的下降,这些都会对乡村的信仰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何保护乡村信仰的发展?如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思考乡村信仰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的关注。

以具体案例的形式,研究者可以深入剖析乡村信仰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仰和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在政策和文化价值观方面,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

高中议论文: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标题:中国人没有失去信仰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说“中国人失去了信仰”。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信仰现状,并证明中国人并没有失去信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信仰。

信仰并非单纯指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它可以是道德准则、人生目标,也可以是对某种理念的执着追求。

在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仁爱、和谐、公正的价值观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这些价值观就是我们的信仰。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遵循和实践这些价值观。

这种信仰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了我们的精神支柱。

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信仰。

共产主义信仰以其公平正义、人民至上的理念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认同。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这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最好的证明。

再者,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奋斗。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一种信仰。

它激励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这也是我们国家能够不断取得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无论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还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引领,或者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证明了中国人并没有失去信仰。

相反,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更加深沉。

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信心和力量。

总的来说,尽管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挑战和困扰,但中国人并没有失去信仰。

我们的信仰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和验证。

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也是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原因所在。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1.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如陈独秀先生把科学作为一种真实的信仰。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

《辞海》认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为之行动的准则”。

汉语大词典认为,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

这是从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者理论体系等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确信来说。

从价值观角度来看,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追求。

荆学民教授认为,“信仰问题是一个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另外,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认为,信仰是通过人的思维达到的人的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促使我们坚定地去行动,并使我们的行动更加具有效率。

还有的学者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信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与人密不可分。

综合不同角度上的描述,我们认为,信仰是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一定时期的文化,精神,意识等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人们基于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发展状况的总体性把握。

2.信仰的基本特征2.1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的家庭背景中,一定个人的社会体验等的结果。

信仰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东西,人与人的信仰也不一样,信仰是与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历程,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2.2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具有精神升华性。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但具有认识功能,而且还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

人不仅是有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一定精神上的需求,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信仰后,他的精神是有所寄托,是不会在物欲的世界里迷失自己的。

2.3信仰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一种极高的确信信仰一经形成,其核心原则很难轻易变动,信仰渗透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喜怒哀乐,影响人的做事方式,情感的体验。

对于人的实践,信仰起到了精神指导作用,相比一般的认识,知识具有更加强烈的精神力量。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步入21世纪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信仰与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价值观念所替代。

然而,中国人的信仰与宗教情结仍然根深蒂固,对于许多人来说,信仰仍然是生活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信仰特点、信仰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国信仰的复兴。

中国人的信仰多样丰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信仰体系。

传统的中国信仰主要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

这些信仰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在中国文化中构建了独特的信仰体系。

儒家强调家庭、友情和社会关系的和谐,道家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佛教注重个人修行与超脱凡尘,而民间信仰则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神佛信仰等紧密结合。

这些信仰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与信仰画卷。

中国人的信仰在社会和个体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信仰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伦理道德的指导原则。

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与和谐、佛教的慈悲与善行等信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信仰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并为社会带来和谐、稳定和秩序。

在个体层面,信仰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与安抚。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信仰给予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希望,成为人们心理支持的重要来源。

然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信仰在近代中国逐渐衰落。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信仰受到限制和打压,大规模的文化革命更是加速了信仰的边缘化。

但最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信仰复兴的浪潮。

这种复兴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传统信仰的回归。

在改革开放以后,儒家、道家和佛教在中国社会逐渐复兴,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新兴宗教的崛起。

随着民众对精神满足的需求日益增长,一些新兴宗教开始在中国社会崭露头角。

例如,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信徒人数也在逐渐增长。

最后是个人化信仰的兴起。

现代社会的个体主义倾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个人化的信仰方式,例如通过禅修、瑜伽和心灵成长等方式来实现心灵的寄托。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与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与研究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与研究摘要:自身理论修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官本位”流毒的蔓延,给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带来严重的影响。

要改变这种状况,大学生应加强理论学习,社会要进行深化改革,以此来维护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地位。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危及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一、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现状分析(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现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文稿,读得很少,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也不太关注,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或前途,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持。

(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帮助人民树立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引导人们为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与目标而奋斗。

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充斥于报刊、杂志之间,良莠不齐,扰乱着人们的视觉。

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诸如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包括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个人的高度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则甚嚣尘上。

大学生个人主义意识明显增强,价值信仰向个人倾斜,崇尚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由主义倾向严重。

(三)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导致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大学生在承认公平合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基础的同时,更加认可市场的趋利性、本位性、竞争性、等价交换性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社会引导和整合等功能,在市场经济以及自由观念的侵蚀和消解下不断被弱化。

信仰与道德信仰如何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信仰与道德信仰如何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信仰与道德信仰如何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信仰是智慧的燃料,道德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当代社会,信仰和道德信仰已成为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现实、教育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信仰和道德信仰的作用。

一、历史上的信仰与道德信仰从古至今,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和宗教的传统中,信仰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因为一种信仰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信仰力量,让人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自觉地遵从其所规定的准则和道德标准。

例如,基督教信仰强调尊重生命、爱与和平,并倡导分享与关爱。

耶稣所说的“要爱你的邻居如同爱自己”,能够激发人们对他人的关注和爱心,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同样,伊斯兰教信仰重视正义、公正和仁慈,并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渴望,为贫穷人发声,这样就能够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勇敢地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现代社会的信仰和道德信仰在这个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的信仰和道德观念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信仰不仅在宗教上,而且在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信仰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保持内心的平衡。

道德信仰能够增强人们的责任感、使其有好的品德、更好的管理个人及家庭事务。

同时,信仰和道德信仰也能引导人们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了解社会的潜规则,使其有条件去呈现他们自己的價值,与他人交往更加容易沟通。

三、教育对于信仰与道德信仰的作用教育是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教育中,教育者可以体现信仰和道德信仰的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会信仰和道德观念。

例子,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儒家文化认为,只有准确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弥补自己在道德上的不足。

这个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忠于自己而非境外,为他人谈心、解决问题等行为进行更好的实践。

四、社会发展上的信仰与道德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发展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同时考虑道德与信仰的重要问题。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

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论当代中国的思想信仰文/双木当代中国人的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这大概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注意自省的人们总能发现自身信仰的“缺失”,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从三鹿毒奶粉事件到小悦悦事件,而“缺失”正困扰着我们,让我们的灵窒息。

且心灵上的痛苦对于自省的人们也不断的证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人脑中的一切话。

”在中国的长达2500余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思想信仰由儒、释、道三部分组成。

其中以儒家为主,释、道辅之。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加上佛家的转世,少年时期十年寒窗,发愤苦读,为的是求取功名,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近中年,在宦海中浮沉,面对残酷的现实,身心疲惫,于是他们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走进自然,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晚年人已垂垂老矣,回忆一生罪孽与痛苦,不禁感慨万千,遂入佛门,一心修行,为的是寻求解脱,人死后能到达佛家净土转世。

也许是中华这种独特的人文环境因而产生了此种独特文化思想,其并承担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各个社会职能。

儒、释、道三家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

儒就是指得儒家思想,释是指得是佛家思想,道是指得是道家思想。

这里面首先就儒家思想,儒家理论就个人来说讲究个体与天下的同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个体的完善而在于平天下。

也就是说天下平了个体也就自然的到达了最终目的。

就社会群体来说,儒家思想是以宗族生活为基础的,个体的经济生活。

所以儒家思想在中国如果概而言之:可以说就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个体伦理与宗族生活的社会伦理相结合的伦理体系。

其次就佛家思想而言。

佛教自从汉末陆续从印度传到我国,最终在唐时正式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得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国的佛教自从法华宗乃至禅宗以后,佛学便渐渐“中国化”了。

总之佛学在中国渐渐与儒学相互渗透,并转变为“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

”转变成为一种把自我寄托于来世的心性信仰。

政治课 社会信仰

政治课  社会信仰

论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与意识形态问题摘要:信仰与意识形态问题是近年来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学术界争论较多、取得成果显著的一个领域,但还存在一些分歧和争议。

文章基于社会发展的视角,针对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与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以资为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社会信仰;意识形态;社会发展信仰作为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现实生活在人的精神意识中的内化。

它蕴含着丰厚的社会文化内容。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在时下的中国社会维持个人的基本生存已不是主要问题,而社会民众的信仰问题却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此,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一些富有成果性的探讨,但也出现了许多分歧和争议。

概而言之,其最为核心之处就是:其一,没有为在中国社会这个区域背景下建构符合自身特征的共同探讨的理论平台,即对信仰的界定问题,因而出现中国人到底有无信仰问题的争论;其二,没有真正指明当代中国社会民众信仰现状的根本问题所在以及诱发因素,更没有较为合理地提出摆脱这一困境的可取路径。

因此,笔者通过对科学研究文献的梳理,结合当下社会上有关信仰和意识形态的争议,来展开对当代中国社会信仰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一、社会信仰的涵义信仰,就是人类生存于现实生活之中的最高的、最根本的、超越性的追求,构成了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相对稳定的特性,这种追求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成就着人们的理想,并最终成为人们的精神依赖与终极归宿。

信仰具有稳定性,它构成一定的时期中社会或者个人精神文化的追求,通过信仰,人们对于世界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也正是通过这种整体性的立意,人们构筑起了自我的精神家园。

信仰又可分为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以个体为主体的信仰被称之为个人信仰,社会信仰则是以社会为主体的信仰,相比较而言个人信仰具有更加明显的主观性,而社会信仰需要衡量与协调不同的个体信仰、同时对于不同的信仰形式也要进行协调,可见社会信仰的理性、规范性更明显。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理性的极度膨胀,伴随着物质的富足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衰落,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同样出现了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诉求,也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仰危机原因重建一,中国信仰危机的背景及其特点人是一个由物质肉体和精神灵魂构成的统一体, 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近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关注的重心开始转向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去改造外部世界, 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却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生存意义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处在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当代中国, 正面临着整体性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和深刻的“信仰危机”,而信仰是人们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是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而信仰的缺位将会导致我们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的信仰危机始于民国初年,历经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的洗礼,最终在“文革”时达到了顶峰,将所有宗教毕其功于一役,从而也造成了绝对的信仰真空。

同时,中国的信仰危机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危机,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危机是科学和理性冲击所造城的宗教信仰危机以及宗教团体内部的分裂。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信仰真空的存在,一个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的国家丧失了信仰的精神支持和道德制约,而代之以对利、性、权的盲目极端的追求和崇拜,势必将其陷入潜在危害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中国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会出现信仰危机呢?首先,贯穿于20世纪的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信仰危机。

人的心灵涵育于传统之中,离开了传统,人的心灵必然趋向于干瘪、空洞。

传统的宗教可以让人们正确地理解生与死,理解生命的意义,传统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然而,现代中国的历史却是从知识分子彻底否定本民族的传统开始的。

面对“现代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逐渐丧失信心。

中国当代宗教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当代宗教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当代宗教状况调查报告调查发现,我国只有10%的人自认为有宗教信仰。

在这些人中,女性、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的被访者比例偏高;宗教信仰与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但当人们的客观收入相当时,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自身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主观评价更高,这意味着宗教信仰有助于增加人们对现状的满足感。

佛教仍然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6.75%的被访者自认为信仰佛教,几乎是其他所有宗教信徒总和的两倍;另外,相较于基督徒,佛教信仰者的年轻人和高学历者比例更高,而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更低。

数据显示,1.9%的人信仰基督教,据此推算,我国大概有2600万左右的基督徒,从信徒规模来看,基督教已成为汉人地区第二大宗教;在局部地区基督徒的绝对数量已经超过佛教徒,所以我们判断基督教在我国已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

另外,从信徒的组织化程度、信徒参与宗教活动的频率以及信徒对宗教信仰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这三个指标来看,基督教甚至已经超过佛教。

[关键词]: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当代宗教状况引言我国当代宗教状况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对于宗教的迅猛发展,学界对宗教人群的定量研究略显滞后。

由于种种原因,全国范围涉及宗教信仰的抽样调查比较少见,学界能够公开利用的有关宗教的抽样调查数据更是缺乏。

有感于此,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项目组在2012年的调查中专门设计了一组有关宗教信仰的模块,其中包含以下三个问题:一、请问您属于什么宗教?1.佛教2.道教3.伊斯兰教(回教)4.基督教(新教)5.天主教6.无宗教7.其他【请注明】______二、不管您是否参加宗教活动/事宜,宗教对您来说重要吗?1.很重要2.有点重要3.不重要三、您大概多长时间参加宗教活动/事宜?1.从不2.一年一次3.一年几次4.一月一次5.一月两三次6.一周一次7.一周几次7.其他【请注明】________“中国家庭追踪调查”自2010年始至2012年已经开展了三期调查。

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

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

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这个从属于童世骏教授主持的“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课题的项目,做起来非常棘手。

在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着与过去相比怎样的影响?调查的难度超乎想象。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仲宇教授是这个调查项目的主要撰稿人,梳理过相关的全部数据。

他说:“宗教信仰仍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

”对于这个差不多是近几十年来首次正面涉足宗教信仰这一敏感领域的社会调查,年近半百的童世骏教授、几十位知名学者以及数百名一线调查员,明知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困难事,却仍然投入大量精力,耗时整整三年。

宗教需要在增长对大多数人来说,宗教信仰很神秘。

而以此类推,拥有宗教信仰的人似乎也很神秘。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一亿了。

”而现在的情况呢?童世骏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根据课题组在2005年暑期实施的调查,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人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31.4%。

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3亿。

这一数字大大高于以往常说的“约一亿多人信教”。

课题组不光调查了“量”,还考据了‘质’。

从调查结果来看,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的信众占到总数的67.4%,占到了绝对多数,信仰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占6%。

也就是说,信仰宗教者中,信仰经过合法登记并且有全国性合法组织的五大宗教的是绝大多数,他们构成了当代中国宗教徒的主体,调查还求证了中国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宗教徒。

他们信奉“民间俗神”和信仰“祖先保佑”,其人数高达26.6%。

这恐怕是中国宗教独一无二的现象,学术界将之归为民间信仰,也是中国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人中信仰宗教者绝对数量以及在人口中比例的增长,说明宗教本身在民众精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高。

当代信仰的五大特征

当代信仰的五大特征


往 昔 该 词 所蕴 涵 的 意 义 确 切 许 多 人 当 他 们说 相信 上 帝 的 时 候 他 们 所指 的不再是 一个 人 或 是 三 位 一 体 的 人 而 是 蕴 涵 在进 化 中 的 一 种 模 糊 的 倾 向 或 力 量 或 目 标 伙 罗 积 一 个 自由 人 的 豢 1 贫) 更 准 确 地说 它 只是 一 种 无 限 性 永恒性 的 象 征 是 人 的 一 种 终 极依 托 拜 , 时 代 文 艺 出版 社 第 8
, ,
,
第一 就 信 仰 的 内 涵 而 言 终 极 关 切 的 终 极 意 义 被 弱 化 并 愈 来 愈 具 有 实 体 化 当 下 化的特 征
, 、 。
在 今天 信 仰 已 远 不 止 于 对 神 或 上 帝 的 崇 拜 即 使 人 们仍 使 用 “ 上帝 一 词 其 涵 义 也 不 如
,

,
性 产 生 深 深 的敬 畏 感 并 确 信 人 的理 性最 终 能 揭 示 自然 界 的这 种 和 谐 秩 序 从 而推 进其科 学 创 造 活动
以 人 格化 的 力 量 且 多 着 眼 于 人 世 间的福 禄 寿 、 以 依托 超 人 力量 的 方式 来肯 定 此岸 此 刻 与 此 人 这 虽 也 不 失 为 人 生 设 置 了 一 个终 极 的 绝 对 的根据 却还 只 处 于 信 仰 意 义 的 中世 纪时 期
“ ” 同样 如 果 说 西 方新 教 还 为当对 人们对经 济 活动的 专注去寻找 上帝救 赎 这 一 永 恒 根 据 的话
, , , 、 , , , , 。

,
,
,
对象
.
在 信仰 的本 义 中
。 ,
,

对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

对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

对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客观评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是,宗教信仰是否崛起,社会对此的接受程度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竞争和互补共生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和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已经广泛出现且不断增长。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文化共存的国家,它拥有众多的宗教信仰,如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西方的宗教信仰也逐渐渗透到当前的中国社会中。

相比之下,儒家和道家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着重要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信仰地位逐渐衰落。

而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却越来越受到当代中国人的认可和接受,尤其是佛教和基督教更是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

其次,从地区上看,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东部地区对宗教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而西部地区对宗教信仰的认同度更高。

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阶层结构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关系,以及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相对落后,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也是适合此类社会救助中的一种合适的精神慰藉。

再者,从社会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发展缓慢但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中。

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开放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宗教信仰逐步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

近年来,大量的民间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民间基督教家庭教会、民间佛教、气功、瑜伽等热门社团,表明了社会上对宗教信仰的不断发展,以及民众对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更加认可。

此外,中国宗教信仰的发展状况必然受到社会与政府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政府对宗教的管控和亲信政策已经对宗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的宗教政策大体上非常宽容,并有一定程度上保护市民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然而,政府对某些宗教组织的控制力度仍然较大,使得某些宗教组织难以正常宣传和发展。

当代中国人信仰什么

当代中国人信仰什么

当代中国人信仰什么?谈起信仰,不禁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文章《谈当代的中国人的信仰缺失》。

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人不能没有信仰,不管是对科学的信仰还是对宗教的信仰又或者是其他形式的信仰。

信仰能够对我们生命的最终意义做出诠释,虽然这种解释不可能所有人都认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内心失去了行为准则的禁区,整个人的行为都由自己的欲望和外部力量来控制,那么大多数人都会不求上进......有的人会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不折手段地为了达到目的而去不断地破坏或损毁社会或他人利益。

在中国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瘦肉精、毒豆芽等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暴力犯罪活动日益猖獗,有人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就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

”事实上,当代中国确实是这样一种情况,但我却并不认同这位作者的观点。

我认为当代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只不过更多人的信仰被细化了,细化到他们自己都察觉不出来自己的信仰。

举个例子:当代中国盛行应试教育,无数人寒窗苦读12年就是为了通过高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毕业以后找一个好的工作,买房结婚,培养下一代,终了此生。

这些看似随波逐流的人不是没有目标。

相反,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他们享受安稳祥和的生活,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也就是儒家中所提及的——知足常乐。

百度百科中,把信仰定义为:“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简而言之,就是人对另一事物的一种崇拜和追随。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又会发现,很多人的信仰是为我们所熟知的。

2016年4月14日,NBA职业球员科比·布莱恩特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中狂砍60分,助湖人以101-96的比分取得主场胜利。

对很多球迷来说,科比·布莱恩特就是他们的信仰,就是他们对篮球所有的热情,就是他们青春的代名词。

当代中国人并非无信仰

当代中国人并非无信仰

当代中国人并非无信仰——透过马克思原理看中国信仰问题摘要:很多人认为西方人的信仰很明确,就是宗教。

而在中国,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信仰,于是有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然而,本文通过对信仰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对中西方信仰的差异进行比照得出:当代中国人是有信仰的!这种信仰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

虽然这种多元化是好的,我们并不反对,但我们提倡和鼓励一切有意义的、美好的信仰,从而让这些积极的信仰促进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字:信仰中国西方有意义在当代社会,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一个无信仰的国度。

在出现了像三鹿奶粉事件、山寨产品泛滥等类似现象之后,人们往往将之归结于信仰的缺失。

更有这样一种调侃:美国人遇到困难时说:“我的神啊!”阿拉伯人说:“我的真主啊!”而中国人只会说:“我的妈呀!”由此可见,不少人还是认为当代中国缺失了信仰。

在查阅了很多资料之后我发现,很多学者也认为中国人无信仰,并且对中国人的信仰危机很担忧,他们呼吁中国人尽快找回自己的信仰。

然而,中国人到底应该找回一个什么具体的信仰,学者们并未给出肯定的答复。

于是,我不禁发出质疑:中国人是真的没有信仰吗?为何我们非要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信仰同一种宗教呢?其实我认为,中国人并不是真正地没有信仰,我们有自己的信仰,只是这种信仰表现出了多元化。

下面,我将从信仰的含义、信仰的重要性、中西方信仰的不同等三方面来论证我的观点。

一.信仰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信仰是一种特殊的价值现象。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或信念是否能给人以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①信仰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心理满足。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信仰是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相联系的一种精神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如依赖感、恐惧意识、感恩意识、崇敬、热爱、对安全的渴望、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永恒的追问等等,这些心理活动是构成人的多种多样信仰需要的原因。

人民有信仰

人民有信仰

人民有信仰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片净土,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座灯塔,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把定盘星。

无论是古往今来,还是东西南北,信仰一直都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民有信仰,意味着他们有着坚定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追求,有着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而正是这种信仰,才赋予了人们前行的力量和勇气,让他们在世界的风雨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心。

信仰,可以是对宗教的虔诚,也可以是对理想的追求。

在宗教信仰中,人们可以找到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可以在信仰的指引下,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而在理想信仰中,人们则可以找到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可以在信仰的激励下,不断奋发向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无论是哪种信仰,都是人们心灵的寄托,是他们前行路上的一盏明灯。

在中国,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信仰文化。

从古至今,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义,道家注重自然和自我修养,佛家则追求解脱和慈悲。

这些信仰文化,不仅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在当代中国,人们的信仰也在不断丰富和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宗教信仰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心灵成长和精神追求,寻找着适合自己的信仰方式。

有的人喜欢静心冥想,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有的人喜欢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的人喜欢追求精神境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信仰方式,都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追求,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然而,正是这种信仰,才赋予了人们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在中国古代,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慈悲,都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支撑和道德的指引,让他们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仍能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在当代中国,人们也通过信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依然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当前中国全民主流信仰本质内涵

当前中国全民主流信仰本质内涵

当前中国全民主流信仰本质内涵【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中国的全民主流信仰;国富民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其丰富内涵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当前中国全民主流信仰的本质内涵的研究丰富全民主流信仰建设在当代中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主流信仰;中国梦;文化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也是一个有信仰文化的民族。

全民主流信仰是增强全民对社会共同目标发自内心的一致的认同感和行动力,是树立高度的全民共同思想,凝聚中国社会主流精神力量的强大动力,牢固树立并强化全民主流信仰,是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稳步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和不竭动力1 当前中国全民主流信仰的提出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信仰也日益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体现了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和现实需求性。

不同信仰对主流信仰有不同的影响,当信仰主体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对全民主流信仰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生态主义信仰等。

这些不同的信仰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追求,它们的合力作用,构成了当代中国全民主流信仰的价值取向信仰的影响力并不是取决于信仰主体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该信仰的价值目标的科学性和发展内驱力。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追求科学而全面,也最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依然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信仰,是统领中国主流信仰的核心价值体系全民主流信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凝聚整个社会力量的源动力,与每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影响人们社会主流意识及社会主流行为的主导因素。

全民主流信仰影响着人们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价值趋向,能够不断激发人们的思想源泉,促使其不断实现与核心价值相一致的自我价值和探索未知。

只有当整个社会形成并确立起与现实相切合的全民主流信仰,才能够产生共同的目标和发自内心的一致的认同感,使全民逐渐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使人们突破思想局限性、意识固化性的认知范围,超越自我已知,敬畏且勇于探索未知�I域,实现高度的共同思想,构成整个社会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为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强大的不竭的精神动力,实现社会的全面稳定发展,树立并强化全民主流信仰,是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伟大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共同梦想,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主流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摘要:中国民众的信仰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各种信仰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分化组合,使当前中国民众的信仰构成有了新的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信仰危机表现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客观事实,重建信仰己刻不容缓。

信仰困境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产物。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信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未开化之前,人类处于人与神的混沌世界。

随着人类自觉意识的诞生,超越现实经验层面的信仰世界也随之从现实世界中分化出来。

自此,人类便拥有了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超验的信仰世界。

正是这样的一个信仰世界,使得人们怀有崇高和敬畏;有个这样的世界,人就拥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终极意义和目标;有了这样的世界,人类社会就有精神依托、社会就多了安宁与祥和。

但也因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它与现实世界就充满了紧张和冲突,现代性之前的人类文明也就此构筑二重世界的紧张性。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应运而生,超越意义的信仰世界随之解体和坍塌,人们热衷于现实的、可计算的利益目标,而不再将宗教信仰和超越性精神的追求作为生活唯一性目标。

换言之,信仰困境或精神危机就成为世俗时代的主要趋势。

一、信仰的哲学释义信仰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是人类生存基于现实生活之上的最根本的、具有超越性的追求,它不仅引导着人们的行动,同时给予人们以希望,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终极归宿。

信仰体现着对最高价值的一定对象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诉求,可以说它主导着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和灵魂。

信仰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它的确立正是人通过自身的本质力量自觉地去除劣根性,同时也是确立人未来生命发展方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有完成自我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理性延伸的自我清醒,决定了信仰持久不变的性质。

信仰可分为个体信仰和社会信仰,个体信仰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信仰,因而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而社会信仰的主体则是社会共同体,具体说来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其他独立的群体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确定性及整体性的认识,寄托了该社会共同体的归属感和精神性情感。

社会信仰在人类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这个社会共同体的一种精神坐标,体现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满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需要并使之产生归宿感的作用,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社会信仰是一种人类的终极关怀,体现着人类群体的最高价值和人类自身具有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解读信仰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个体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冲击,使价值观、社会信仰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曾经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正经受着各种挑战;各种思潮和文化的不断涌现;宗教信仰被人们重新追捧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迷茫所产生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信仰危机当中。

如何找回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树立科学的信仰,这已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重大的课题。

人作为一种缺失性的存在,要树立起其信仰来找寻并建立起自身的精神支柱。

由于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作为国家主导信仰内容的失范,许多人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信仰出现了危机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不仅会影响个体发展,还会对社会建设带来严重阻。

首先表现为个体精神的迷茫和混乱,使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痛苦和失落,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上出现社会动荡不安。

近年来,中国社会上出现诸如官员的腐败、社会道德的缺失、犯罪率的持续上升等社会问题,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信仰的失落与危机之中找到答案。

信仰危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而在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着影响,甚至会否定人们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追求,使社会面临着现实或潜在的极大危机。

而在当代中国,很多人认为我们正处于信仰危机之中,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诸如社会失序问题、道德失范问题等等,都与中国人的信仰状态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和迷茫有不可分的关联。

要对我国的信仰问题进行探讨,就必须对我国当前的信仰状况进行了解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理性的审视,来达到重构科学信仰的目的。

三、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现实解析信仰危机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危机,由于对社会倡导的共同信仰缺乏一致的认同感,导致对信仰根基的迷失和主导信仰内容的失范,造成了许多人的个体精神的迷茫和精神支柱的轰然倒塌,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大致说来,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仰”真空的出现。

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主导信仰的缺失。

大量的社会成员逐渐放弃了原有的信仰价值体系,而此时统治阶级又不能及时提供新的信仰体系来填补,从而产生暂时性的信仰“真空”。

没有了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没有生命的终极解释,没有崇高理性信念的追求,使人们的生存再也踩不到支撑点,在价值体验方面表现出严重的感性化倾向,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和感官刺激,而忽视内在精神需求。

比如,一些人表现对“权”、“钱”的极度崇拜;一些人把拒绝信仰的放荡行为看做是所谓“自我实现”;在文化界,一些人已经“淡化政治”、“淡化共产主义信仰”;甚至有人要“告别革命”。

2.信仰“乏力”。

信仰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它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能为信仰者的行为提供双重动力;一方面,为信仰者的行为提供道义的合理性。

这一动力来自信仰者的正义感,这种正义感能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为正义的事业而奋斗,是合理的,而他们所反对的东西则是非正义的。

因而,信仰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阻碍能理直气壮,无所畏惧,表现出强大的内驱力。

另一方面,信仰能为信仰者的行为提供历史的合法性。

这是一种来自对历史必然性的深信的力量,即信仰者相信自己行为的必然性。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文化结构、价值观念等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利益失衡导致了价值观念的扭曲,道德的观念与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标准的背离,使人们的社会道德感逐渐丧失,人们对原有的信仰产生了迷茫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式出现弱化的趋势。

在当时日益繁荣、日益丰富的物质和财富面前,信仰逐渐失去其强大的驱动力。

尽管人们认识到信仰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却依然迷恋世俗的享乐,迟迟不走皈依之路。

信仰的吸引力的弱化是信仰“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表现为,信仰的制约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小,对“信仰者”来说,真理和价值并不是那么重要,在信仰和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常常会选择后者。

3.信仰多元化。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个有着多信仰的国家。

自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我国主导的信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国内经济体制的轨迹,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

各种理论交汇在一起,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使我们的信仰形势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

各种信仰形式都在信仰领域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而不乏一些不科学的信仰形式充斥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宗教迷信乃至邪教开始在社会蔓延,这些迷信打着各种各样的幌子,给众多精神空虚的人提供着心理上的慰藉,诱导着他们将人生的希望寄托于高高在上的虚无的神灵,趁着混乱的信仰局面迅速地抢占由于信仰危机所造成的“真空”地带,使得新时期中国的信仰形势更加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主导的社会信仰体系带来消极影响。

4.信仰的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确立及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使更多的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把物质利益和金钱当作人生的第一目标。

物欲横流成为了当代社会的特征,而人的精神却开萎靡并陷入深深的困惑中,其实,人的需要不仅是物质需要。

还有比它更重要的精神需求。

这种功利型的信仰观片面强调物质需要轻视精神需求,必然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要确立科学的信仰观,重新建构新时期科学的信仰体系,首先必须正确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为科学信仰的确立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此看来,中国目前的信仰态势是十分严峻的,各种信仰以及打着信仰旗号的形形色色的东西,在新的形势下迅速地抢夺自己的信仰地盘,使科学共产主义信仰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它的主体地位动摇并遭受侵蚀。

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人们的信仰需要已经开始觉醒,信仰危机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重树科学信仰的权威,必须既要加强信仰理论层面的建设,也要加强对人民群众正面的宣传和灌输。

总之,在我国当代社会,物质的丰富并不能掩盖精神的匮乏和迷茫,信仰丧失现象日益严重,当代中国人信仰的迷茫和迷失,使中国社会正处于一场信仰危机之中。

四、当代中国信仰道路的重建信仰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也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能为整个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价值标准,为社会的前进指明方向。

我们对中国的信仰危机的研究和分析,就是立足于现实,找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为当前社会信仰的重建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这也是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在人类对自由解放及精神自由的不断追求中,在实践的过程和批判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改正和完善自身的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命源泉。

马克思主义信仰自传入中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重生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它早已被历史所证明是伟大正确和具有最广阔前景的信仰,是各种信仰形式中最科学和合理的信仰,同时它具有极高的现实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其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且继续证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具有一定的终极意义这一本质特性,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信仰体系。

转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民众的精神世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这并不能证明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出了问题。

新时期的信仰重建并不是重建确立一种新的信仰,而是重建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方法和态度,以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使共产主义信仰再现其强大的精神内驱力。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就一定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创造良好的环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应该建立在对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不能死抱着教条式的文本不放,将其拘泥于文本框架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