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种区分标准

合集下载

偏差行为(Deviance).ppt

偏差行为(Deviance).ppt
優點:指出社會不平等造成對偏差的反應有差異
缺點:此一理論與功能論一樣屬於鉅觀層次,忽 略微觀層次人際互動對於偏差者的影響
符號互動論
人依照所認定的情境來行動
互動論強調:偏差行為在在不同群體互動下產生, 當社會反應某些行為是偏差時,偏差行為反而會 持續出現。
符號互動論下的偏差行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境分析(Situational analysis):偏差行為是人 對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回應
的標誌 被污名化及的人經常被賦予刻版印象 人會因要隱藏身上的污名,而疏離了原本可以獲
得支持的社群
適應社會系統的類型: 社會的信奉者(Conformists) 接受社會所給的目
標與達成目標的手段(means) 社會的創新者(Innovators)發展創新的手段來達
成社會所給的目標
例行公事者(Ritualists) 接受達成目標的手段, 但不接受目標
社會的隱士(Retreatists)既不接受社會所給的目 標,也不接受達成的手段 (means),但也不做任 何事去改變現狀
若不能指認並懲罰違反常規的偏差,規範也會變 得沒有意義
對偏差行為有共識性的定義,可以促進社群的整 合
功能論的範例一:結構緊張論
偏差乃手段與目標之間的關係失衡
有些人處於某些結構性的位置使得他們不能用文 化讚許的手段達到文化所尊崇的目標
功能論的範例一: 結構緊張理論 (Structural Strain Theory)
第八章
偏差行為(Deviance)
本章要點
偏差行為的定義 偏差行為的社會學理論
偏差行為乃社會建構
偏差行為是違反預期中的規則(rules)與規範(norms)的 行為,社會學家研究偏差如何被社會脈絡所界定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试卷三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试卷三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试卷三1、填空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

他认为,青年男女为了满足心理上的适应,就必须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从精神上脱离家庭而走向独立,二是建(江南博哥)立与异性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

正确答案:威廉(Williams)2、填空题埃里克森认为自我的同一性最初起源于(),但要到青年期才能形成。

正确答案:婴儿期3、判断题新生儿没有视觉能力。

正确答案:错4、单选人生发展阶段的“黄金时期”是指()岁。

A.18~30B.18~35C.22~35D.25~35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22岁左右,人的生理发展完全成熟,这种状态一般持续到35岁左右。

因此,22~35岁的青年人正处于生理发展上的“黄金时期”。

5、判断题儿童知觉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存在的,也是同意的,不变的。

正确答案:错6、填空题()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与动物的一个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语言7、单选下列选项中,关于同辈群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同辈群体内部具有权威性B.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都是积极影响C.同辈群体和工作单位一样都是正式群体D.年龄、兴趣、志趣、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大体相近的人之间容易形成同辈群体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同辈群体的特点。

8、问答题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正确答案:结构功能理论是一个巨型理论,主要侧重对社会进行宏观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及其学生默顿。

从学术渊源上来看,结构功能主义的产生受到马林诺夫斯基等人类学家的功能主义的巨大影响,同时,结构功能主义也受到了涂尔干及韦伯等传统社会学大家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帕森斯逐渐发展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帕森斯的观点主要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示:第一、社会行动理论;第二、模式变项;第三、功能分析模型。

9、填空题罗森塔尔提出了著名的“()”。

正确答案:教师期望效应10、判断题第12周是胎儿所有内脏器官均已经形成并且部分开始工作。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种区分标准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种区分标准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种区分标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一、内省经验标准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变态。

其二是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

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断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二、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虽然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其础。

这与许多心理测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

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

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

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四、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题库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题库版)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考试试题(题库版)1、多选科尔伯格理论将习俗水平分为()等阶段。

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B.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E.社会(江南博哥)契约定向阶段正确答案:C, D参考解析: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习俗水平阶段主要分为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A项是前习俗水平阶段。

BE两项是后习俗水平阶段。

【命题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考生要抓住几个阶段的特点来进行记忆。

2、单选青年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A.青年人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均达到成熟水平B.抽象逻辑思维是假设的、形式的和反省的思维C.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D.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比较丰富和强烈,出现两极发展特征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青年阶段心理发展特征。

3、单选()认为,行动与环境是不断地处于相互建构之中的。

A.常人方法学B.行为主义理论C.符号互动论D.社会学习理论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常人方法学认为,在日常实践过程中,行动、说明和场景构成了复杂的整体,它们互为条件使实践行动具有反思性,即行动与环境是不断地处于相互建构之中的。

所以A项正确。

【命题点拨】本题主要是对常人方法学进行考查。

对于常人方法学,考生需要注意它强调人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并且根据环境调整。

4、单选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需要引起的,以下关于需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解人类的行为首先要了解人类的需要B.人的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C.需要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表现出来D.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人类需要的含义。

5、单选婴儿的吮吸、爬行属于人类行为中的()类型。

A.习得行为B.本能行为C.正常行为D.自然行为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人类行为的类型。

偏差行为的诊断与辅导

偏差行为的诊断与辅导

偏差行为的诊断与辅导一、“偏差”二要素所谓偏差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个人的行为显著地偏离常态,并且妨害其生活适应。

换句话说,如果行为仅仅是与众不同,但并不妨害自己也不妨害别人,仍不能说是有问题。

例如上课行为,虽然每人坐姿不尽相同,但都专心注意,也就不算偏差。

但如果有人上课时打瞌睡或站起来走动、叫嚷,那就是偏差了,因为这便妨害了自己的学习或妨害了别人的学习。

一般而言,老师们看到学生的行为与众不同,往往就加以指正或责罚,反而忽视了这种行为是否真正“有害”。

其实,“有异”未必“有害”,规律一致固然重要,宽容启发才更符合教育的真义。

除非这种行为的确已妨害了适应或有妨害适应之虞,否则我们实在不必为它大动肝火。

二、不良适应的症候以下是一些个人心理与社会功能发生障碍时,在行为上最可能有的表征,具有者愈多,持续愈久,问题便愈严重。

须注意的是,各种症候的肇因不止一端,对各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情绪不成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比同龄者表现较多幼稚情绪反应,整个行为类似较早发展阶段;其二是在许多方面(如身体或智力)已达到或超过平均水准,但情绪发展显著落后。

社交困难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或虽能交到朋友,却不能维持友谊。

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由于经常成为被欺侮的对象,遂害怕与其他孩子接触,蛰伏在家,自寻乐趣;或只与父母、长辈一起玩乐,伪装长大,事实正好相反。

另一种情况是专与较大儿童或成人交往,或专与较幼异性儿童嬉戏,喜欢从事与其年龄或性别不相称的游戏,因而更使他与同龄友伴隔离,被排除于团队比赛或游戏之外。

凡此种种,使得他无论在家或在校均不得人缘:在家里,不是与同胞不睦,就是与父母起争执;在学校里,不是对权威敌视,就是有意回避。

过度不满足不满足原是幼童的心理特征,凡事不满足,总是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要这要那,但一到手,又毫不吝惜地加以破坏或弃置不顾。

随年龄增长,贪婪无厌之心不改,这便是不良适应的症侯。

不能忍受挫折稍遇困难,即行放弃;或故意定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以示失败之责不在自己。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应急管理厅•【公布日期】2020.10.22•【字号】鲁应急办发〔2020〕16号•【施行日期】2020.10.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关于印发《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处室、单位:现将《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2020年10月22日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良好环境,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鲁发〔2018〕35号)和《中共山东省纪委机关、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容错纠错的办法(试行)〉的通知》(鲁纪发〔2018〕15号)以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应急厅机关各处室、单位和厅属各事业单位及其正处级以下干部和工作人员。

第三条容错纠错建立在党章党纪、宪法法律的框架范围内。

容错是包容应急管理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中发生的无意过失和探索性失误、错误,对这些失误、错误予以免责或者从轻、减轻处理,消极应付、不担当、不作为等行为不在容错范围内。

纠错是纠正工作失误、错误以及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错误决定。

第四条容错纠错工作实行一事一议,应当遵循五条基本原则:(一)坚持挺纪在前,依纪依法,坚守底线;(二)坚持实事求是,容纠并举,宽严相济;(三)鼓励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误;(四)注重抓早抓小,着眼预防,及时纠错;(五)支持干事创业,勇于担当,激发活力。

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

学生偏差行为辅导第一部分基本理论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偏差行为的研究概述一、偏差行为的定义偏差行为,顾名思义,指偏畸、不正确的行为,与不良适应行为(或称适应欠佳行为)、问题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及非社会行为等同时被使用。

“显著有异加上有害,即是偏差行为。

”也可解释为,“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适应良好的个体,通常能合乎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1、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较明确的自我概念3、有满意的心理技能4、有健康的身体5、智能成熟、情绪成熟、道德成熟、社会行为成熟。

6、能够接受现实。

而不良适应,意指与上述标准相悖者,包括行为上的敌意、破坏、违规、攻击、不服从等问题;性格上的焦虑、抑郁、攻击、依赖等特征,及带来的罪恶感、畏惧、紧张、逃避、深自苛责等问题和其他不成熟的行为。

因此,偏差行为可含盖情绪障碍、性格异常、行为异常或身体、智能等因素而衍生的不良适应行为。

二、为什么要研究偏差行为三、偏差行为的分类对偏差行为尚无统一的分类系统,一般都分为反社会行为和非社会行为。

台湾的杨国枢把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类:逃避性的问题行为,如偷窃、吸食药物等;违抗性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违规等;情绪性的问题行为,如痴心妄想、抑郁等。

吴武典将学生的偏差行为分为:(一)外向性行为问题:包括:逃学、逃家、不合作、反抗、不守规矩、撒谎、偷窃、打架、破坏、捣乱、伤害等。

(二)内向性行为问题包括:畏缩、消极、不合作、过分依赖、作白日梦、焦虑反应、自虐、自杀行为等。

(三)学业适应问题包括:考试作弊、不做作业、粗心大意、偷懒、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低成就等。

(四)焦虑症候群:由过度焦虑引发,有明显的身体不适症状或强迫性行为,统称为神经官能症或“神经质行为”。

如:紧张、发抖、呕吐、恶心、心胸不适、全身无力,及由过度焦虑引起的强迫性思考、强迫性动作、歇斯底里等。

(五)偏畸习癖,或者叫不良习惯,多与性格发展的不健全有关。

包括:吸吮拇指、咬指甲、肌肉抽搐、口吃、偏食、尿床、烟瘾、酒瘾、药瘾、性不良适应等。

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一、儿童问题行为概念界定(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区分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它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各个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众多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问题行为与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行为障碍、犯罪行为、变态行为等诸多概念存在混用或是等同的情况。

笔者认为:首先,从程度上区分,“问题行为、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多指虽然偏离常态但偏离程度较轻的行为,而“行为障碍、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则是偏离常态程度相当严重的行为。

其次,从行为矫正者的角度区分,“问题行为、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等多为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纠正,而“行为障碍、变态行为”多为专业心理或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对象,而“犯罪行为”则由司法人员负责。

最后,从发生频率上区分,“问题行为、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而“行为障碍、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这三类行为在儿童身上发生的频率上要小得多。

鉴于以上三点理由,问题行为和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等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可以互通使用,而行为障碍、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则不能与问题行为混用。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概念各个学者分别从社会适应、情绪、人格、学业、品质、道德、病理、纪律等方面综合阐述问题行为,涉及到心理、社会、医学、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

尽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问题行为包含了三层含义:1.问题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利影响。

2.问题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而不被人们所接受。

3.问题行为或轻度或重度地偏离于同龄人的正常行为。

另外可以确定的是,问题行为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在提及问题行为时,关注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对行为发生者做出整体评价,也就是说要区分好“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的概念。

比如:问题行为可以存在于差生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不能片面地认为问题行为只有在差生身上才会出现。

关于问题行为与差生的关系需要辩证地看待,差生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差生仅指学业成就较低的学生,他并不表现出问题行为或是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行为。

学生常见偏差行为类别

学生常见偏差行为类别
輔導策略:
1.改變認知: (1)協助學生易地而處,體會他人的成受。 (2)協助學生看到事情的後果,如記過、退 學、坐
牢、無人敢接近他、被孤立、被報復;協助學 生知道自己所為得不償失。 2.增進學生處理困境的能力。 3.明確的賞罰規則,並切實執行,使學生負起個人的 責任,並能對受害者做補償。 4.建立正確獲取金錢之觀念。
6.立即停止當事人的行為,或帶學生離開現場
7.讓學生自己負起行為之後的責任
8.事情發生當時即予以適當的處理
9.進行事後的個別諮商或行為觀察
2019/9/14
24
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恐嚇勒索
行為表徵: 用言語、肢體暴力、或器械恫嚇同學,要 求對方順從其指示,以得到財物或對方的 服務
2019/9/14
14
逃學、逃家
逃學、逃家的類型可分為下列幾種: 1.遊戲型 2.反抗型 3.逃避型 4.防衛型 5.強制型
2019/9/14
15
自我傷害行為
廣義的自我傷害行為應該包括以下五種﹕ 1.有情緒困擾﹕
如憂鬱、無助、傷心、憤怒、憤恨等。 2.有生理疾病﹕
容易生病或請病假次數過多。 3.採取攻擊行為﹕
出現暴力行為或違紀、曠課次數較為多。 4.容易發生意外﹕
2019/9/14
10
濫用藥物
濫用藥物之青少年通常來自於功能失常的 家庭 例如家人之衝突、家中成人濫用藥物、否 認家庭有問題,家長過份干預、小孩擔任 大人的角色或責任等容易讓青少年產生心 理的強迫性需求和依賴
2019/9/14
11
濫用藥物
在所有偏差行為當中,濫用藥物最易和別 種行為同時呈現。 譬如﹕自殺、暴力、低成就、犯罪、缺課、 輟學、被逮補及因而相繼而來機會的喪失、 自尊低落、和缺乏生活目標 。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种区分标准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种区分标准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种区分标准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一、内省经验标准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变态。

其二是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

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断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二、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虽然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其础。

这与许多心理测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

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

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

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四、社会适应标准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章节重点

《初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章节重点
三星
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激发潜能、促进发展。
社会层面:解决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对问题的认定)、促进社会公正。
三星
文化层面的目标:弘扬人道主义、促进社会团结。
一星
功能的含义:正功能、负功能;显功能、潜功能。
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促进服务对象正常化、恢复弱化的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5勇担社会责任增进社会福祉
二星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复习重点
本章复习提示:
本章主要介绍,考试要点主要包括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人类行为
考纲
重要考点
星级标记
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四)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五)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六)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二星
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难题
1保密问题。
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
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
4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5自我决定问题。
三星
伦理难题的基本处理原则
三星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专业训练、专业理论、专业方法,专业注册。区分:一线社工、社会工作行政人员。
二星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直接服务角色:服务提供者、治疗者、支持者、关系协调者、倡导者等角色。
间接服务角色:行政管理者、资源筹措者、政策影响者。
社会工作者的合并角色:教育者、协调者。
三星
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即社会工作者以帮助他人、服务于他人为自己行动的目标。

怎样判断自己正在做的某件事情是对还是错的,或者说合不合理?

怎样判断自己正在做的某件事情是对还是错的,或者说合不合理?

怎样判断自己正在做的某件事情是对还是错的,或者说合不合理?怎样判断自己正在做的某件事情是对还是错的,或者说合不合理?客观上讲,事情无所谓对与错,合理不合理.所谓的对与合理不过是看它的结果是否符合你的意愿.而通常是在做完之后才能判断出来.其实,人的成长过程中会犯很多错误,走很多弯路,但你能说这些错误和弯路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吗?经历了他人所未经历过的,明白了他人所不理解的道理,难道不比你所追求的"对与合理"更值得欣喜吗?所以说,只要你在这件事上学到东西了,就是对的!怎样强迫自己做某件事情?一人生并非取决于你所处得环境,而取决于你是否作出要改变得决定。

二寻找改变的动力一方面写下你必须现在改变行为的十个原因,然后写下你认为你能够做到的原因。

另一方面,写下你不锻炼毅力的后果,写下原因。

然后,你觉得你值得改变。

三找一个你认为有毅力的人,看看他是如果生活的,模仿他,每当你有所进步时,你就给自己一个奖赏。

成功是可以模仿的,坚持三周,你就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四执行力联想改变后你是很优秀的人,你必须坚持到底。

祝您心想事成学做某件事情是study to do sth还是study doing sth?study to do sth[和learn to do sth 是一样的]自己知道做的某件事情是对不起某个人的,是不是一定会自责?有良心的话肯定会自责如果连最起码的良知都没有的话我估计是不会自责的怎样训练强迫自己进入某种状态或者专注做某件事情都能力要让自己建立一个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去做,把它慢慢养成习惯。

所以你自己专注做事情,那就天天去专注去做每件事,刚开始时不要抱怨见效太慢,坚持下去就会有明显效果。

------------万家乐陶瓷刀请问这样的判断合不合理在某些情况下你判断的是对的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你的判断就不怎么合理了其实我觉得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有些人用言行伤害了你,你没必要去在乎的,有些人不喜欢与别人沟通,特别是这样的问题。

偏差行为的诊断与辅导

偏差行为的诊断与辅导

偏差行为的诊断与辅导一、“偏差”二要素所谓偏差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个人的行为显著地偏离常态,并且妨害其生活适应。

换句话说,如果行为仅仅是与众不同,但并不妨害自己也不妨害别人,仍不能说是有问题。

例如上课行为,虽然每人坐姿不尽相同,但都专心注意,也就不算偏差。

但如果有人上课时打瞌睡或站起来走动、叫嚷,那就是偏差了,因为这便妨害了自己的学习或妨害了别人的学习。

一般而言,老师们看到学生的行为与众不同,往往就加以指正或责罚,反而忽视了这种行为是否真正“有害”。

其实,“有异”未必“有害”,规律一致固然重要,宽容启发才更符合教育的真义。

除非这种行为的确已妨害了适应或有妨害适应之虞,否则我们实在不必为它大动肝火。

二、不良适应的症候以下是一些个人心理与社会功能发生障碍时,在行为上最可能有的表征,具有者愈多,持续愈久,问题便愈严重。

须注意的是,各种症候的肇因不止一端,对各人的意义也可能不同。

情绪不成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比同龄者表现较多幼稚情绪反应,整个行为类似较早发展阶段;其二是在许多方面(如身体或智力)已达到或超过平均水准,但情绪发展显著落后。

社交困难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或虽能交到朋友,却不能维持友谊。

这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由于经常成为被欺侮的对象,遂害怕与其他孩子接触,蛰伏在家,自寻乐趣;或只与父母、长辈一起玩乐,伪装长大,事实正好相反。

另一种情况是专与较大儿童或成人交往,或专与较幼异性儿童嬉戏,喜欢从事与其年龄或性别不相称的游戏,因而更使他与同龄友伴隔离,被排除于团队比赛或游戏之外。

凡此种种,使得他无论在家或在校均不得人缘:在家里,不是与同胞不睦,就是与父母起争执;在学校里,不是对权威敌视,就是有意回避。

过度不满足不满足原是幼童的心理特征,凡事不满足,总是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要这要那,但一到手,又毫不吝惜地加以破坏或弃置不顾。

随年龄增长,贪婪无厌之心不改,这便是不良适应的症侯。

不能忍受挫折稍遇困难,即行放弃;或故意定一个高不可攀的目标,以示失败之责不在自己。

如何区别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如何区别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如何区别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变态"的定义在决定一个人是否被诊断为精神病以及依据这样的诊断决定对病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正常行为与不正常行为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

所有行为都处在一个连续体上,正常行为与不正常行为各执一端,所有行为都能在这个连续体上找到一个相应的点。

而一个人的行为到底位于哪一点通常是由精神健康专家作出判断的。

为了作出这样的判断,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其他心理治疗师通常会运用以下标准:1、行为的怪异性. 这是一种主观判断,是依据行为发生的情境来判断的。

例如你在外面给草地浇水,这没什么奇怪的。

但如果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你还去浇水,这就很奇怪了。

2、行为的持续性. 一个人偶尔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时并不说明他有精神病,除非这些怪异的、反社会的或障碍性的行为多次发生并持续很长时间。

3、社会异常. 这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明显偏离了社会的期望或规范。

例如幻视或幻听就可以作为精神病的表现。

4、主观的苦恼. 通常我们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困扰以及这些困扰给我们造成的痛苦。

例如有的人很害怕狭小的空间,以致不敢乘电梯。

有的人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们内心里是很苦恼的,但他们通常不想让精神健康专家指出他们正处在心理痛苦之中。

这样的主观苦恼通常有助于精神健康专家作出心理诊断。

5、心理障碍. 当一个人由于心理困扰而对生活感到不满意时,就会被认为具有心理障碍。

例如一个人很害怕失败,以致在生活中不敢尝试任何新的努力,这就是心理障碍的一个表现。

6、对功能的影响. 这是作出心理诊断的底线:有问题的行为对一个人的生活能力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个行为可以是怪异的,也持续很长时间,但只要它没有损害你的生活能力,就不认为是一种病态行为。

偏差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偏差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偏差行为的定义和分类一.偏差行为的定义偏差行为,顾名思义,指偏畸、不正常的行为,与不良适应行为(或称适应欠佳行为)、问题行为或反社会或非社会行为等同时被通称使用。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曾给予以简单的注释:“显著有异加有害,即是偏差行为。

”因此,所谓偏差行为似可解释为“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吴武典,1985)适应良好的个体,通常能合乎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一)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有较明确的自我概念。

(三)有满意的心理效应。

(四)有健康的身体。

(五)智能成熟、情绪成熟、道德成熟、社会行为成熟。

(六)能够接受现实。

而不良适应,意指与上述标准相悖者,包括行为上的敌意、破坏、违规、攻击、不服从等问题;性格上的焦虑、忧郁、攻击、依赖等特征,及带来的罪恶感、畏惧、紧张、逃避、深自刻责等问题和其他不成熟的行为。

因此,偏差行为可涵盖情绪障碍、性格异常、行为异常或由身体、智能等因素而衍生的不良适应行为。

二.偏差行为的分类对偏差行为,尚无一致通用的分类系统,一般是归为反社会行为或非社会行为。

杨国枢教授将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组:第一组是逃避性的问题行为,如偷窃、吸食药物等。

第二组是违抗性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违规等。

第三组是情绪性问题行为,如痴心妄想、忧郁等。

徐澄清教授根据多年处理儿童偏畸行为的临床经验,将适应欠佳行为分为六类:(1)外向性问题行为;(2)内向性问题行为;(3)焦急症侯群;(4)偏畸的习癖;(5)学业生活上的问题;(6)精神病行为偏畸。

吴武典教授(1985)从辅导的观点出发,也作了大抵相同的分类:(一)外向性行为问题:即通称的违规犯过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包括:逃学、逃家、不合作、反抗、不守规律、撒谎偷窃、打架、破坏、捣乱、伤害等。

(二)内向性行为问题:即通称的情绪困扰或非社会行为。

包括:畏缩、消极、不合作、过分依赖、作白日梦,焦虑反应、自虐、自杀行为等。

(三)学业适应问题:成绩不理想,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往往兼具情绪上的困扰或行为上的问题。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知识点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知识点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领域1、社会工作:指的事非营利地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话的活动,又称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2、社会工作的特点:①专业的主任活动②注重专业价值(灵魂、原则、目标)③强调专业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④注重实践。

⑤双方合作。

⑥多方协调3、社会工作目标:⑴服务对象层面: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⑵社会层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4、功能的基本类型:正功能和负功能5、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社会工作专业在帮助人们获得正常生活状态时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第一,帮助人们解决眼前的困境。

第二,助人自助。

(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人在环境中”基本观点。

目标是建立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良好互动。

一方面要提高个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改善匀境,调动环境中的资源,排除环境中的障碍。

6、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2)促进社会和谐7、社会工作的对象①、基本对象: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

②、扩大对象:从帮助物质生活上最困难的人扩展到所有基本生活遇到困难而需要帮助的人,从贫困的个体和家庭到有问题、欠发展的社区,从困难民众到广大公众。

8、社会工作的要素:服务对象(潜在和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念(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互动等。

9、社会工作基本领域:①、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联合国认为儿童的上限可以拓展到青年。

②、老年人社会服务:③、妇女社会服务④、康复服务:针对残障人士而开展的,残障分为肢体残障(生理器官(躯体的主要部分)残缺)和智力残障(智力和精神方面发育不足或受到损伤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⑤、社会救助⑥、就业服务:包括就业辅导、就业培训、职业设计等服务的领域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针对就业问题的政策倡导,帮助政府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调整社会福利制度和政策。

另一个方面则是向就业困难人群提供直接的就业相关服务,包括就业辅导、职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关的心理辅导等。

对“正常”与“不正常”错位的思考

对“正常”与“不正常”错位的思考

对“正常”与“不正常”错位的思考在去年老兵退伍工作开始前,南京军区某高炮团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名没有任何关系有战士入了党,被怀疑是给连队干部送礼的结果,有人写了一封检举信直接捅到团党委。

团里派工作组查了半天,发现送礼之事纯子虚乌有。

事后,乱写信的当事之人居然振振有词地说,这人如果没有什么路子,不靠送礼咋入的党?按照他的逻辑,拉关系又没有送礼而入啊党就不正常了就这样,本是正常的事情却被这种反常思维搞得不正常了。

这恰恰是当前某些人道德观念陷入误区的一种反映,首先和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我有密切联系。

现在,有些人物观念就是不送不托关系办不不成事。

社会上不是有句顺中溜么:“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拍的,会拍的不如会送的”,受这种不良风气影响,靠拉关系送礼办事在某些人那里成了一种习惯思维。

其次,也不能排除在某些人身上,确实有过曾给领导送礼办事的现象,于是由已及人,认出别人肯定也会这么做。

殖民地就是个别干部有平时占小便宜的毛病,给人的印象就是不给点好处办不成事。

这种错位值得认真反思。

的确,走后门送礼办事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绝不是当前社会的主流。

如果一味用“有色眼镜”看待人和事,认为“世事皆浊”,那就大错特错了。

应当看到,我们的社会风气总体上还是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人人正品高,能够看重自己的人格和事业。

至于有些人对“正常”与“不正常”的看法产生错位,是因为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便以偏概全,自己把社会道德标准扭曲了。

如果再以已错误之心度别人正直之腹,那就与日俱增是错上加错。

纠正“正常”与“不正常”错位的错误观念,领导干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不仅自身要站得正、行得端,树好形象,做到不贪、不占,而且还要教育其他同志,不要随波逐流,应挺直自己的脊梁,做到不跑、不送。

只有每一位同志都有从自身做起了,这种颠倒错位的道德评判才能逐渐被纠正,类似文章开头的事情也才可能不再发生。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章节考点(12)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章节考点(12)
从社会控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控制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对社会行为的控制。
对社会关系的控制。
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特点
普遍性。社会控制的普遍性表现在任何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社 会控制总是存在的。
规范性。所谓社会控制的规范性,是指社会控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朝 着设定的目标来实施的,社会控制的目标就在于使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规范 化,使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
社会失范会使人们处于失范性紧张状态,为了缓解这种紧张,默顿认为人 们可以能有五种适应方式,其中有尊从者、创新者、形式主义、退缩主义和 反叛。
(二)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也成为雅文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 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 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 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
二、偏差行为的类型(03.4)
(一)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四大类型:偏差行动、偏差习惯、 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偏差行动是指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习惯是指个人行为嗜好不被社会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偏差心理是指因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 动所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
社会学解释更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偏差行为的影响。
解释偏差行为的主要社会学理论有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和标签理论。
(一)失范理论
“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概念,指社会行为规范处于非常模糊 不清或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
默顿认为存在两种社会规范,一种是社会对个人所追求目标的规范,比如 获得财富和好名声等,另一种是对个人追求目标所使用的手段的规范。为题 在于社会在提供目标和提供手段二者上有可能使断裂的,即社会成员接受了 社会规范的目标,但却无法获得实现这些目标的合乎规范的手段,这时就产 生了失范。

我国中小学学生常见偏差行为及其辅导原则

我国中小学学生常见偏差行为及其辅导原则

我国中小学学生常见偏差行为及其辅导原则作者:田江萍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年第01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心理健康状况和各类不适应行为也日趋复杂。

这一现象,同时也在中小学学生中突出地表现出来。

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变化比较快、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原因,从而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有关调查表明:全国有不少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初中2.5%的人有严重的行为偏差问题,10.5%的人有较明显的行为偏差问题。

如今,学生的偏差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广泛关注的问题。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中小学学生行为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偏差行为的概念至今仍无统一界定。

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偏差行为定义为“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年龄范围、社会道德准则所允许的异常行为”。

美国教育界的定义是:“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不合适的行为和情感;泛化的抑郁和痛苦;与学习恐惧有关的躯体症状”。

我国学者认为,青少年偏差行为是指青少年出现的一贯与年龄不相称的、导致社会冲突、个人不幸和学业失败的行为。

也有学者认为青少年偏差包括行为和情绪问题。

而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恐惧和人际关系困难等。

吴武典教授将偏差行为定义为“偏差行为是指那些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学生中的偏差行为是专指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偏差行为是否就等同于变态行为或犯罪行为呢?有偏差行为的学生是不是就是那些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打架的后进生呢?判断一个学生的行为是正常行为或偏差行为,需特别注意:第一,确定哪些行为是偏差行为,必须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该年龄的正常发展和学校、社会的合理要求联系起来比较。

学生表现的行为和该年龄阶段不相应的某种行为,才是偏差行为。

例如,一个学前儿童总不爱活动,不蹦蹦跳跳,成天沉默寡言;一个初中学生上课总坐不住,不断地搞小动作,这些就是不符合年龄阶段正常发展的偏差行为;第二,偏差行为的普遍性和偶然性、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三
种区分标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一、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变态。

其二是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

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

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断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

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虽然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

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

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其础。

这与许多心理测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

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

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

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

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

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

许多心理学家主要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提出了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项目,例如马斯洛(Maslow)等提出了以下十项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