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构式锚杆挡墙验算

合集下载

锚杆挡墙设计计算

锚杆挡墙设计计算

锚杆挡墙设it计算1、锚杆挡墙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侧向岩土压力计算;2挡墙结构内力计算;3立柱嵌入深度计算;4锚杆计算和混凝土结构局部承压强度以及抗裂性计算;5挡板、立柱(肋柱或排桩)及其基础设计;6边坡变形控制设计;7整体稳定性分析;8施工方案建议和监测要求。

2、坡顶无建(构)筑物且不需对边坡变形进行控制的锚杆挡墙,其侧向岩土压力合力可按下式计算:E,ah=Eahβ2(9.2.2)式中:E,ah——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每延米侧向岩土压力合力水平分力修正值(kN);Eah——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每延米侧向主动岩土压力合力水平分力(k N);β2—锚杆挡墙侧向岩土压力修正系数,应根据岩土类别和锚杆类型按表9.2.2确定。

表9.2.2锚杆挡墙侧向岩土压力修正系数β23、确定岩土自重产生的锚杆挡墙侧压力分布,应考虑锚杆层数、挡墙位移大小、支护结构刚度和施工方法等因素,可简化为三角形、梯形或当地经验图形。

4、填方锚杆挡墙和单排锚杆的土层锚杆挡墙的侧压力,可近似按库仑理论取为三角形分布。

5、对岩质边坡以及坚硬、硬塑状黏性土和密实、中密砂土类边坡,当采用逆作法施工的、柔性结构的多层锚杆挡墙时,侧压力分布可近似按图9.2.5确定,图中e'ah按下列公式计算:图9.2.5锚杆挡墙侧压力分布图(括号内数值适用于土质边坡),=E ∖,Mh O.875H 式中:e*ah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侧向岩土压力水平分力修正值(kN∕m 2);H 一挡墙高度(m )。

6、对板肋式和排桩式锚杆挡墙,立柱荷载取立柱受荷范围内的最不利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

7、岩质边坡以及坚硬、硬塑状黏性土和密实、中密砂土类边坡的锚杆挡墙,立柱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立柱可按支承于刚性锚杆上的连续梁计算内力;当锚杆变形较大时立柱宜按 支承于弹性锚杆上的连续梁计算内力;2根据立柱下端的嵌岩程度,可按钱接端或固定端考虑;当立柱位于强风化岩层以及坚硬、硬塑状黏性土和密实、中密砂土内时,其嵌入深度可按等值梁法计算。

锚杆挡墙锚杆检测、施工监测方案及方法

锚杆挡墙锚杆检测、施工监测方案及方法

锚杆挡墙锚杆检测、施工监测方案及方法1、锚杆检测方案(1)锚杆现场试验锚杆支护施工必须进行锚杆的现场抗拔试验,应在专门设置的非工作锚杆上进行抗拔试验直至破坏,用来确定极限荷载,并据此估计锚杆的界面极限粘结强度。

锚杆的现场抗拔试验用穿孔液压千斤顶加载,锚杆,千斤顶,测力杆三者应在同一轴线上,千斤顶的反力支架可置于喷射混凝土面层上,加载时用油压表大体控制加载值并由测力杆准确予以计算。

锚杆的(抗拔)位移量用百分表(精度不小于0.02mm,量程不小于50mm)测量,百分表的支架应远离混凝土面层着力点。

(2)锚杆力学试验每一典型土层中至少应有3个专门用于测试的非工作锚杆。

测试锚杆除其总长度和粘结长度可与工作锚杆有区别外,应与工作锚杆采用相同的施工工艺及材料同时制作。

测试锚杆的注浆粘结长度不小于工作锚杆的二分之一且不短于5m,在满足钢筋不发生屈服并最终发生拔出破坏的前提下宜取较长的粘结段,必要时适当加大锚杆杆件直径。

为消除加载试验时支护面层变形对粘结界面强度的影响,测试锚杆在距孔口处应保留不小于1m长的非粘结段。

在试验结束后,非粘结段再用浆体回填。

(3)注浆试验测试锚杆进行抗拔试验时的注浆体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规范规定。

试验采用分级连续加载,首先施加少量初始荷载(不大于锚杆设计荷载的1/10)使加载装置保持稳定,以后的每级荷载增量不超过设计荷载的20%。

在每级荷载施加完毕后立即记下位移读数。

若在规定的时间内位移小于规定值,则可立即进行下级加载,否则即认为达到极限荷载。

(4)界面粘结强度计算根据试验得出的极限荷载,可算处界面粘结强度的实测值。

这一试验平均值应大于设计计算所用标准值的规定倍数,否则应进行反馈修改设计。

(5)试验结果运用上述试验也可不进行到破坏,但此时所加的最大试验荷载值应使锚杆界面粘结应力的计算值(按粘结应力沿粘结长度均匀分布算出)超出设计计算所用标准值的规定倍数。

2、施工监测方案(1)锚杆支护施工监测内容支护位移的测量;地表开裂状态(位置、裂宽)的观察;附件建筑物和重要管线等设施的变形测量和裂缝观察;基坑渗、漏水和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变化。

格构式锚杆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

格构式锚杆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

格构式锚杆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一、施工准备工作在进行格构式锚杆混凝土挡土墙的施工前,需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 设计方案确认:确认挡土墙的设计方案及相关参数,包括尺寸、深度、角度等。

2. 施工图纸审核:审核施工图纸,确保与设计方案一致。

3. 材料采购:采购挡土墙施工所需材料,包括混凝土、钢筋、锚杆等。

4. 施工人员配备:确保施工人员对挡土墙的施工要求和操作流程进行培训。

二、施工过程格构式锚杆混凝土挡土墙的施工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1. 地基准备 - 在挡土墙施工区域清理地面,去除杂物和松散土壤。

- 根据设计要求,在地基上进行标高标线,确定挡土墙的位置和高度。

2. 桩基施工•进行桩基的打桩工作,使用钢筋加固桩基,确保桩基的稳固性和承载力。

3. 混凝土浇筑•在桩基上搭设模板,进行混凝土的浇筑,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密实度。

•进行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 锚杆安装•钻孔固定锚杆,通常采用预应力锚杆固定,保证挡土墙的稳固性和抗侧移能力。

5. 挡土墙面施工•在混凝土基础上搭设模板,进行挡土墙面的施工,确保挡土墙的平整度和外观质量。

三、施工质量控制为确保格构式锚杆混凝土挡土墙的施工质量,应加强以下控制措施: 1. 施工现场监督: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按照设计方案进行。

2. 材料抽检:对混凝土、钢筋等材料进行抽检,保证材料质量符合要求。

3. 施工工艺检测:对施工工艺进行检测,包括混凝土浇筑、锚杆安装等工序的质量检测。

4. 完工验收:在挡土墙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收,确保挡土墙的质量和功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四、施工安全注意事项在施工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 施工现场应设置警示标识,确保施工区域安全通行。

- 施工人员应穿戴好安全防护装备,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 对施工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施工设备的正常使用。

五、施工结束及验收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挡土墙的最终验收工作,确保挡土墙的质量和稳定性符合设计要求。

格构式锚杆索挡墙施工方案

格构式锚杆索挡墙施工方案

格构式锚杆索挡墙施工方案1、锚杆锚索支护施工工艺(1)材料要求各种材料应按计划逐步进场,钢筋、锚索用钢绞钱、水泥及化学添加剂必须有相关的产品合格证及复试报告,锚杆所用的钢材需要接长时,其接头必须经过送样检测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作业条件有齐全的技术文件和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并已进行技术交底。

在施工区域内已设置临时设置,修建施工便道及排水沟,各种机具已运到现场,并安装维修试运转正常。

已进行施工放线,锚杆锚索成孔位置、倾角已确定;各种备料、砼配合比、钢筋焊接强度经试验可满足设计要求。

当设计要求必须事先做锚杆锚索成孔施工工艺试验时,试验工作已完成并已证明各项技术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3)成孔按设计要求步点成孔,成孔直径锚索150㎜、锚杆130㎜,使用50型潜孔钻机或套管式钻机成孔。

每个钻孔成孔后,首先应采用高压风冲洗岩石孔。

成孔后应尽快放置锚索或者锚杆。

(4)锚索制作与安装锚索做法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锚索长度按设计孔深加1.5m的外露长度,按要求设置导向帽、隔离架、架线环。

锚固段止浆袋应放置在锚固段端头,止浆袋采用棉质厚布制作,止浆袋做成后形状为套筒式,制作成后长度600mm,直径200㎜,并在两端设置抽芯铁丝,套在锚索上后抽芯绑扎。

在止浆袋范围内的每根钢绞线、注浆管、导气管,在止浆袋抽芯口位置每根上均用棉花包裹一圈2㎝厚,包裹长度7㎝,所起到的作用为在止浆袋抽芯铁丝绑扎后,钢铰线、注浆管、排气管与止浆袋间缝隙全部封死,防止注浆时浆液顺着锚索向外泄露。

注浆管及排气管随锚索一起放置,注浆管采用DN20的高压注浆管伸入孔底,导气管采用DN10高压管,进入锚固段20㎝。

(5)锚杆制作安装锚杆制作采用Φ32精轧螺纹钢,强度等级为785Mpa,锚杆应沿轴线方向每隔2.Om左右设置一个定位支架,对中支架采用A6.5钢筋制作,并将用作对中支架的钢筋弯成弧形与锚杆焊接。

锚杆接长使用直螺纹连接。

(6)锚索锚固段注浆注浆采用二次压力注浆法,第一次为锚索锚固段注浆,使用底部注浆法,在锚固段端头设置止浆袋压力注浆,注浆时先将止浆袋内浆液注满,以使止浆袋起到作用,防止锚固段浆液流入自由段。

格构式锚杆(索)挡墙设计有关问题探讨

格构式锚杆(索)挡墙设计有关问题探讨
第3 3 卷 第 6 期 2 0 1 6年 1 2月
贵州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G u i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V0 1 .3 3 No .6 De e. 2 01 6
经济 、 环保 , 并 随 坡 面就 势 布 置 等优 点 。所 以在建
筑边坡 支 护 、 滑 坡治 理 和基坑 边坡 防护 工程 中被 广 泛应用 的支档加 固措 施 。
1 格 构 式锚 杆 ( 索) 挡 墙 分 析
1 . 1 格 构式 锚杆 挡墙 计算 内容 格 构式 锚杆 挡墙 计算 内容 包括 : ( 1 ) 侧 向岩 土压 力 ; ( 2 ) 挡 墙结 构 内力 E 8 - 9 ] , 包
贵州 大学 学报 (自然科学版 )
第 3 3卷
作用下地基应力小于该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 格构 柱有 足够 的刚度 和 强度 ; 锚杆( 索) 锚 头 承压 板应 有
足 够 的平 面 尺 寸 和 厚 度 , 承压 板 安 装 时应 平 整 , 牢 固、 承压面应 与锚 孔 轴线 垂直 。如 采用 预应 力锚 杆
图 1 非预 应 力 格构 式 锚 杆 ( 索) 挡墙 力 学 模 型
1 ) 单 支点格构式锚Hale Waihona Puke 挡墙 , 假 定 边 坡 的破 坏
模式 为平 面 滑动 , 破裂角为 0 , 锚杆人射角为 O / , 格
构 柱基础 和锚 杆 的锚 固段均 位 于稳定 的 地层上 , 可 假定基 础 与锚 固段 之 问形 成 一根 刚杆 ; 立柱 为一 根
1 、 非预应 力格构式锚杆 ( 索) 挡墙 的受力 特

格构式锚杆挡墙在边坡支护中的设计计算及应用

格构式锚杆挡墙在边坡支护中的设计计算及应用

格构式锚杆挡墙在边坡支护中的设计计算及应用【摘要】格构式锚杆挡墙是在边坡支护中广泛应用的复式支挡结构,本文通过对工程实例的设计计算,主要阐述格构式锚杆挡墙在边坡支护中的应用及加固效果及机理。

【关键词】边坡支护,格构,锚杆,设计计算1 引言格构式锚杆挡墙加固技术是利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和柱构成框架进行边坡坡面防护,并利用锚杆加以固定的一种边坡加固技术。

格构框格中可进行植被护坡,即能达到边坡支护的目的,又能恢复植被,提高绿化率,美化环境。

它具有工期短、施工条件好、效果显著、外形美观等优点而被城市建设边坡广泛应用。

2 加固机理格构式锚杆挡墙是将边坡坡体的剩余下滑力或土压力、岩石压力分配给格构结点处的锚杆或锚索,然后通过锚索传递给稳定地层,从而使边坡坡体在由锚杆提供的锚固力的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

格构本身不仅是传力结构,同时通过格构梁与格构柱相连构成整体性好的框架,并紧贴坡面,达到护坡的作用。

如图1。

图1 格构式锚杆挡墙示意图3 工程实例3.1 边坡概况娄底某住宅小区边坡为挖方边坡,该边坡临近住宅楼,边坡最高约16.0m,长约120m,倾向349°,边坡重要性等级为二级。

该边坡的主要物质组成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夹碎石和强风化页岩,其中粉质粘土厚8.5~10.2m,强风化页岩6~8m,岩层产状10°∠50°,遇水易软化。

3.2 设计计算根据边坡的现状、重要性等级及边坡物质组成,通过设计方案必选,最终确定采用格构式锚杆挡墙,采用方形格构。

分两级进行支挡,第一级高7.0m,第二级最高5.0~9.0m。

3.2.1 计算参数计算参数主要包括岩土体的容重及抗剪强度参数(C、φ值)及岩土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

依据勘察资料,结合当地地方经验,采用类比法和反演法确定,计算参数见表1。

各岩土层计算参数表13.2.2 岩土压力计算该边坡为土岩结合边坡,且在土岩分层处分级支挡,因此采用分级计算的方法,即第一级按库伦土压力计算主动土压力,计算高度H=9.0m,坡率1:0.4;第二级计算主动岩石侧向压力,同时将第一级覆盖土层按坡度变化换算外荷载,计算高度H=7.0m,坡率1:0.25。

锚杆挡墙锚杆检测施工监测方案及方法

锚杆挡墙锚杆检测施工监测方案及方法

锚杆挡墙锚杆检测施工监测方案及方法锚杆挡墙是一种常见的土木工程结构,用于支护土体,稳定地下工程。

为确保锚杆挡墙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需要进行锚杆检测和施工监测。

下面是锚杆挡墙锚杆检测、施工监测的方案及方法。

一、锚杆检测方案:1.选择检测指标:根据锚杆挡墙的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确定检测指标。

常见的检测指标包括锚杆的结构和材料性能、锚固力的计算和检测、锚杆的应力分布等。

2.确定检测方法:根据检测指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

常见的锚杆检测方法包括拉力试验、无损检测、应变测量等。

3.确定检测时间:根据工程的不同阶段,确定合适的检测时间。

通常包括施工前的预检测、施工过程中的监测以及工程竣工后的终检。

4.编制检测方案:根据以上信息,编制锚杆检测方案。

具体内容包括检测指标、检测方法、检测时间和检测设备等。

二、锚杆施工监测方案:1.确定监测内容:根据锚杆挡墙的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确定需要监测的内容。

常见的监测内容包括锚杆的长度、埋深、排列间距、固定力等。

2.确定监测方法:根据监测内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

常见的监测方法包括现场观察、测量和数据采集等。

3.确定监测时间:根据工程的不同阶段,确定合适的监测时间。

通常包括施工前的预监测、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以及工程竣工后的终监测。

4.配置监测设备:根据监测方法的要求,配置合适的监测设备。

包括测量仪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

5.编制监测方案:根据以上信息,编制锚杆施工监测方案。

具体内容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时间和监测设备等。

三、锚杆检测、施工监测方法:1.拉力试验:通过施加拉力,并测量锚杆的变形和应力情况,来评估锚杆的承载能力和固定力。

2.无损检测:使用超声波、电磁波等无损检测技术,对锚杆进行质量和结构的评估。

3.应变测量:通过在锚杆上布设应变计,测量锚杆受力状态的变化,来评估锚杆的工作性能。

4.现场观察:对锚杆施工过程中的工艺和质量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锚杆格子梁计算书

锚杆格子梁计算书

格构式锚杆挡墙验算计算项目:格构式锚杆挡墙1计算时间:2014-02-28 15:07:18 星期五执行规范:[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本文简称《边坡规范》[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本文简称《荷载规范》[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文简称《抗震规范》[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本文简称《混凝土规范》----------------------------------------------------------------------[ 简图]--------------------------------------------------------------------------------------------------------------------------------------------[ 已知条件]----------------------------------------------------------------------1. 基本信息2. 锚杆(索)4. 荷载信息(1) 自重+暴雨工况---------------------------------------------------------------------- [ 计算内容]---------------------------------------------------------------------- (1)墙身力系计算(2)格构梁内力及位移计算(3)格构梁配筋及裂缝计算(4)整体稳定验算(5)锚杆(索)设计计算---------------------------------------------------------------------- [ 计算结果]---------------------------------------------------------------------- 一、【自重+暴雨工况】(一) 岩土压力计算(1) 合力按《边坡规范》公式(6.2.3)计算主动土压力:Ea=180.840(kN) Ex=168.647(kN) Ey=-65.278(kN) 作用点高度Zy=4.600(m)(2) 分布岩土压力分布见左侧结果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构式锚杆挡墙验算计算项目:格构式锚杆挡墙 1计算时间:2012-09-14 18:06:47 星期五执行规范:[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本文简称《边坡规范》[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本文简称《荷载规范》[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文简称《抗震规范》[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本文简称《混凝土规范》---------------------------------------------------------------------- [ 简图 ]-------------------------------------------------------------------------------------------------------------------------------------------- [ 已知条件 ]---------------------------------------------------------------------- 1. 基本信息2. 锚杆(索)3. 岩土信息4. 荷载信息(1) 组合1(2) 组合2----------------------------------------------------------------------[ 计算内容 ]----------------------------------------------------------------------(1)墙身力系计算(2)格构梁内力及位移计算(3)格构梁配筋及裂缝计算(4)整体稳定验算(5)锚杆(索)设计计算----------------------------------------------------------------------[ 计算结果 ]----------------------------------------------------------------------一、【组合1】(一) 岩土压力计算(1) 合力按《边坡规范》公式(6.2.3)计算主动土压力:Ea=109.160(kN) Ex=108.414(kN) Ey=-12.734(kN) 作用点高度 Zy=3.667(m)(2) 分布岩土压力分布见左侧结果图。

(二) 格构梁内力计算弯矩(kN.m):背侧最大值: 30.782背侧最大值所在位置: 梁46(左) 梁49(左)面侧最大值: -2.192面侧最大值所在位置: 梁34(中) 梁37(中)剪力(kN):最大值: 38.355最大值所在位置: 梁46(左) 梁49(左)扭矩(kN.m):最大值: 1.202最大值所在位置: 梁34(左) 梁34(中) 梁34(右) 梁37(左) 梁37(中) 梁37(右)位移(mm):最大值: 0.004最大值所在位置: 梁46(右) 梁47(右) 梁48(右) 梁49(右)锚杆(索)轴向拉力标准值:道数拉力标准值(kN) 距梁顶垂直距离(m)1 80.000 1.5002 80.000 2.0003 80.000 2.0004 80.000 2.0005 113.166 2.000注:背侧--为挡土侧; 面侧--为非挡土侧弯矩:面侧受拉为正,背侧受拉为负剪力:对水平梁,从下向上看,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对竖向梁,从左向右看,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扭矩:矢量方向同坐标负向为正,反之为负位移:向面侧为正,向背侧为负支座反力:与锚杆受拉力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三) 格构梁配筋计算梁号 1: 跨长:1.3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0.00 0.82 2.77 剪力: 0.00 2.18 3.82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1 0.03梁号 2: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4.02 1.51 1.28 剪力: -3.66 -1.37 0.92 扭矩: 0.40 0.40 0.4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5 0.02 0.02梁号 3: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1.43 0.29 1.43 剪力: -2.29 -0.00 2.29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2 0.00 0.02梁号 4: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1.28 1.51 4.02 剪力: -0.92 1.37 3.66 扭矩: -0.40 -0.40 -0.4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2 0.02 0.05梁号 5: 跨长:1.3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2.77 0.82 0.00 剪力: -3.82 -2.18 -0.00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3 0.01 0.00梁号 6: 跨长:1.3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0.00 2.41 7.89 剪力: 0.00 6.26 10.60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3 0.16梁号 7: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8.08 2.46 3.20 剪力: -8.81 -2.44 3.93 扭矩: 0.58 0.58 0.58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17 0.03 0.04梁号 8: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3.23 0.05 3.23 剪力: -6.37 0.00 6.37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4 0.00 0.04梁号 9: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3.20 2.46 8.08 剪力: -3.93 2.44 8.81 扭矩: -0.58 -0.58 -0.58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4 0.03 0.17梁号 10: 跨长:1.3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7.89 2.41 0.00 剪力: -10.60 -6.26 -0.00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16 0.03 0.00梁号 11: 跨长:1.3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0.00 3.88 12.77 剪力: 0.00 10.12 17.24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92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5 0.43梁号 12: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12.51 3.65 5.25 剪力: -14.09 -3.63 6.82 扭矩: 0.55 0.55 0.55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9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43 0.04 0.06梁号 13: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5.12 -0.11 5.12 剪力: -10.45 0.00 10.45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6 0.00 0.06梁号 14: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5.25 3.65 12.51 剪力: -6.82 3.63 14.09 扭矩: -0.55 -0.55 -0.55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9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6 0.04 0.43梁号 15: 跨长:1.3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12.77 3.88 0.00 剪力: -17.24 -10.12 -0.00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92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43 0.05 0.00梁号 16: 跨长:1.3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0.00 5.35 17.65 剪力: 0.00 13.98 23.87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253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7 0.47梁号 17: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17.01 4.65 6.82 剪力: -19.63 -5.09 9.45 扭矩: 0.11 0.11 0.11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245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47 0.06 0.08梁号 18: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6.63 -0.64 6.63 剪力: -14.54 0.00 14.54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8 0.01 0.08梁号 19: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6.82 4.65 17.01 剪力: -9.45 5.09 19.63 扭矩: -0.11 -0.11 -0.11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245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梁号 20: 跨长:1.3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17.65 5.35 0.00 剪力: -23.87 -13.98 -0.00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253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47 0.07 0.00梁号 21: 跨长:1.3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0.00 5.98 21.68 剪力: 0.00 16.92 31.39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304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7 0.49梁号 22: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21.14 4.97 7.42 剪力: -25.48 -6.86 11.76 扭矩: 0.24 0.24 0.24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297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49 0.06 0.12梁号 23: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7.57 -1.74 7.57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13 0.02 0.13梁号 24: 跨长:2.0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7.42 4.97 21.14 剪力: -11.76 6.86 25.48 扭矩: -0.24 -0.24 -0.24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297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12 0.06 0.49梁号 25: 跨长:1.300(m),截面:B×H=0.300(m)×0.300(m)左中右弯矩: 21.68 5.98 0.00 剪力: -31.39 -16.92 -0.00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304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49 0.07 0.00梁号 26: 跨长:1.566(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0.00 -0.01 0.85 剪力: -0.00 0.26 2.24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0 0.01梁号 27: 跨长:1.566(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0.00 -0.02 0.75 剪力: -0.00 0.21 2.05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0 0.01梁号 28: 跨长:1.566(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0.00 -0.02 0.75 剪力: -0.00 0.21 2.05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0 0.01梁号 29: 跨长:1.566(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0.00 -0.01 0.85 剪力: -0.00 0.26 2.24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0 0.01梁号 30: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1.25 -0.98 1.75 剪力: -3.77 -0.13 5.73 扭矩: -1.25 -1.25 -1.25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2 0.01 0.02梁号 31: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0.36 -1.22 2.15 剪力: -3.14 0.49 6.35 扭矩: -0.15 -0.15 -0.15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2 0.03梁号 32: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0.36 -1.22 2.15 剪力: -3.14 0.49 6.35 扭矩: 0.15 0.15 0.15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0 0.02 0.03梁号 33: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1.25 -0.98 1.75 剪力: -3.77 -0.13 5.73 扭矩: 1.25 1.25 1.25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2 0.01 0.02梁号 34: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2.33 -2.69 1.89 剪力: -8.67 -0.58 9.73 扭矩: -1.44 -1.44 -1.44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3 0.03 0.03梁号 35: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1.57 -2.65 2.72 剪力: -7.90 0.18 10.48 扭矩: -0.18 -0.18 -0.18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2 0.03 0.04梁号 36: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1.57 -2.65 2.72 剪力: -7.90 0.18 10.48 扭矩: 0.18 0.18 0.18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2 0.03 0.04梁号 37: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2.33 -2.69 1.89 剪力: -8.67 -0.58 9.73 扭矩: 1.44 1.44 1.44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3 0.03 0.03梁号 38: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2.44 -1.87 8.06 剪力: -10.21 2.32 17.08 扭矩: -1.18 -1.18 -1.18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3 0.02 0.24梁号 39: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2.17 -1.27 9.52 剪力: -9.37 3.15 17.89 扭矩: -0.05 -0.05 -0.05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3 0.01 0.34梁号 40: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2.17 -1.27 9.52 剪力: -9.37 3.15 17.89 扭矩: 0.05 0.05 0.05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3 0.01 0.34梁号 41: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2.44 -1.87 8.06 剪力: -10.21 2.32 17.08 扭矩: 1.18 1.18 1.18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03 0.02 0.24梁号 42: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8.17 12.99 36.70 剪力: -3.68 13.30 32.50 扭矩: -0.54 -0.54 -0.54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95 502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25 0.47 0.51梁号 43: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9.42 12.82 35.08 剪力: -5.04 11.92 31.11 扭矩: 0.14 0.14 0.14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面侧纵筋: 180 193 4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34 0.47 0.51梁号 44: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9.42 12.82 35.08 剪力: -5.04 11.92 31.11 扭矩: -0.14 -0.14 -0.14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93 4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34 0.47 0.51梁号 45: 跨长:2.088(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8.17 12.99 36.70 剪力: -3.68 13.30 32.50 扭矩: 0.54 0.54 0.54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180 195 502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25 0.47 0.51梁号 46: 跨长:1.566(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36.94 9.46 0.00 剪力: -46.03 -23.88 -0.00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505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51 0.26 0.00梁号 47: 跨长:1.566(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34.84 8.93 0.00 剪力: -43.41 -22.53 -0.00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477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51 0.23 0.00梁号 48: 跨长:1.566(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34.84 8.93 0.00 剪力: -43.41 -22.53 -0.00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477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51 0.23 0.00梁号 49: 跨长:1.566(m),截面:B×H=0.300(m)×0.300(m)上中下弯矩: 36.94 9.46 0.00 剪力: -46.03 -23.88 -0.00 扭矩: -0.00 -0.00 -0.00 位移: 0.00 0.00 0.00 背侧纵筋: 180 180 180 面侧纵筋: 505 180 180 抗扭纵筋: 0 0 0 抗扭箍筋: 0 0 0 抗剪箍筋: 343 343 343 裂缝: 0.51 0.26 0.00裂缝(mm):最大值: 0.512最大值所在位置: 梁43(右) 梁44(右) 梁47(左) 梁48(左)(四) 整体稳定验算最不利滑动面:圆心: (-3.30000,-0.50000)半径 = 10.58965(m)安全系数 = 1.335总的下滑力 = 842.597(kN)总的抗滑力 = 1124.539(kN)土体部分下滑力 = 842.597(kN)土体部分抗滑力 = 980.448(kN)筋带的抗滑力 = 144.090(kN)整体稳定验算满足: 最小安全系数=1.335 ≥ 1.250二、【组合2】(一) 岩土压力计算(1) 合力按《边坡规范》公式(6.2.3)计算主动土压力:Ea=109.160(kN) Ex=108.414(kN) Ey=-12.734(kN) 作用点高度 Zy=3.667(m)(2) 分布岩土压力分布见左侧结果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