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合集下载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引言实验室中的实验活动,尤其是涉及到生物领域的实验活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生物危害性。

为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进行实验活动前,有必要对实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报告就实验活动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

二、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活动旨在研究细菌的增殖过程,通过培养细菌并观察其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分析细菌的增殖速率以及环境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三、生物危害评估根据实验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本次实验涉及到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风险:实验活动中使用的细菌可能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存在感染风险。

误操作、实验器材的不当处理或细菌暴露可能导致感染事件的发生。

2.毒性物质:实验中所使用的细菌培养基、酶切剂等物质可能具有毒性,误接触或吸入可能对实验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3.遗传物质:实验中使用的细菌包含遗传物质,若遗传物质泄漏或误操作可能对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根据以上评估,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四、防护建议基于生物危害评估结果,下面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1.实验操作人员应经过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了解细菌的危害性和应急处理措施。

2.实验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防止细菌直接接触皮肤、吸入或飞溅进入眼睛和口鼻。

3.实验室应配备安全实验台和生物安全柜,确保实验台面的材质易于清洁,防止细菌滋生和繁殖。

4.细菌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细菌外泄和污染环境。

5.严格控制细菌培养基的使用和处理,避免误吞食或皮肤接触。

6.在实验过程中避免纯化细菌时的气溶胶产生,可采用安全离心机或其他无菌操作方式。

7.实验后,将实验器材、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避免细菌污染的扩散。

五、结论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危害对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危害。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评估日期:
参与评估人: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临床免疫生化检验工作,样本来源包括健康体检人群和病人,涉及的生物因子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

这些生物因子主要来自送检样本本身,可能存在传染性病原体,包括甲类传染病如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乙类传染病如艾滋病、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痢疾杆菌、结核分支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淋球菌、梅毒钩端螺旋体、疟疾等。

本实验室仅从事病原体检测实验,不进行有关细菌、病毒、真菌的培养增殖实验,因此属于BSL-2级生物安全。

生物因
子可能通过气溶胶、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传播。

为预防和控制生物危害,本实验室配备了基本防护设备如工作服、手套、口罩等,同时设有冲淋及洗眼装置。

生物安全委员会对所有员工进行了生物安全培训,并定期演练。

因此,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在可控范围内。

结论:本实验室的生物危害评估结果表明,实验室的生物危害在可控范围内。

实验室微生物的危害评估

实验室微生物的危害评估

实验室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第一章结核杆菌的危害评估1 流行分析1.1 结核杆菌包括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二者有共同抗原存在,有交叉免疫力。

人感染人型结核杆菌后可引起严重肺结核,肺结核的发病率、病死率高,至今仍是世界上不能有效控制的重点传染病。

据WHO报道,每年全球大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死于该病。

目前,世界上很多地区因艾滋病、吸毒、贫困导致的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酗酒等原因,发病率以有上升趋势。

1.2 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经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感染者的飞沫、气溶胶、唾液均可传染。

传染源是人或牛等动物。

1.3 结核杆菌对干燥抵抗力特别强,粘附在尘埃上结核杆菌可保持传染性8-10天,在干燥的痰内可存活6-8个月。

1.4 5%石炭酸、70%乙醇、来苏儿等化学消毒剂可杀灭结核菌,物理消毒方法主要是紫外线照射,日光下50分钟或60℃10-30分钟即可杀灭。

2 实验室危害2.1 实验室人员结核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9倍。

2.2 通常含有1-10个结核杆菌的1-3um的气溶胶即可致病。

2.3 在实验室的标本处理和检测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溶胶。

具有传染性的气溶胶的吸入是结核杆菌感染实验室人员的主要方式,特别是当实验操作不当时更易发生感染。

3 防治措施3.1 结核杆菌对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吡嗪酸胺等抗结核药物敏感。

结核病患者应给予标准化疗方案进行规律治疗。

3.2 处理已知或疑有结核杆菌的样本需要在II级生物安全实验内操作。

3.3 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3.4 须接种卡介苗预防。

第二章淋病双球菌的危害评估1 流行分析1.1 淋病双球菌引起人的泌尿生殖系统的粘膜感染和播散性感染。

男性感染后可引起淋菌性尿道炎,继之可引发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女性可引起宫颈炎、尿道炎,继之引发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炎等。

此外,淋球菌可通过血行或淋巴以不同的方式向全身各处播散,可引起脑膜炎、脑脊髓膜炎、关节炎、腱鞘炎、心内膜炎、胸膜炎、肺炎、腹膜炎、淋菌性败血症等。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因子(一)一般特性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

1886年,Lehman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

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

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通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

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

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生化反应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胺、N-甲萘基乙烯二铵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结核分支杆菌

结核分支杆菌

结核分支杆菌结核分支杆菌是一种引起结核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

它属于革兰氏阳性菌门,酸杆菌目,分支杆菌科。

结核分支杆菌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和波氏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等两个物种。

这两个物种在致病性、传播途径和临床病症上存在差异。

结核分支杆菌是一种耐酸菌,这意味着它可以抵抗胃酸,穿过人体的自然防御屏障。

当结核分支杆菌进入人体后,它们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至呼吸道,例如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

此外,结核分支杆菌还可以通过经验性接触传播,例如与结核病患者共用衣物、餐具或通过亲密接触等方式。

结核分支杆菌感染人体后,通常会进入休眠状态,形成所谓的原发感染灶。

这时的病者可能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

当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时,例如长期患有艾滋病、接受器官移植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结核分支杆菌可能重新激活,引起所谓的继发性结核病。

结核病主要通过肺部感染,但也会影响其他器官,如骨骼、淋巴结、肠道和脑膜等。

典型的肺结核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乏力、发热以及体重下降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症状非特异,容易被误诊。

结核分支杆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如菌落培养和PCR等。

目前,结核分支杆菌对常规抗生素的敏感性逐渐下降,多重耐药结核病(MDR-TB)和极耐药结核病(XDR-TB)的发生率也在上升。

因此,选择合适的抗结核药物方案非常关键。

此外,结核病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患者需要依从治疗计划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为了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各国纷纷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强化结核病的监测和报告、提供免费的诊断和治疗服务、推广结核疫苗接种(如卡介苗)、加强感染控制和教育宣传等。

全球结核病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结核分支杆菌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病原微生物。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本模板】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本模板】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2。

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

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

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2。

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1 目的辨识及评估实验室的危险源,并评价其风险程度,从而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

2 范围对医学检验科所有实验活动及其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化学、物理、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和噪音等区域进行风险评估。

3 依据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CNAS-CL05:2009《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CNAS-CL36:2007《医学实验室安全认可准则》CNAS-GL14《医学实验室安全应用指南》4 评估内容按照实验室的工作流程(从采样到发报告、样品保存)和工作性质,分解出不同环节,针对其所涉及到的风险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导出适当的防护措施及应急措施。

具体包括如下内容:4.1 临床实验室生物危害性评估。

4.2 实验室工作岗位的风险评估。

包括:标本运送岗位,样本检测岗位,微生物接种、鉴定和药敏岗位,报告审核发出岗位、库房管理等岗位。

4.3 设施、环境和设备因素的要求和措施。

4.4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要求和措施。

4.5 标本、废物处置以及菌(毒)种和感染性样品的管理程序。

4.6 可疑高致病菌上报、消毒和感染物处理程序。

4.7 消防安全管理。

4.8 事件、伤害、事故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

4.9 实验室几种重要生物因子危害的评估报告:结核分枝杆菌、HIV、HBV、金黄色葡萄球菌。

4.10 重要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

5 生物危害性评估5.1 生物源危害临床实验室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微生物,尤其是病源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实验人员需要处理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很容易引起污染。

根据生物污染的对象,分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人体污染、物体表面污染等种类。

5.1.1 对空气的污染根据污染空间,可分为实验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实验室外环境空气污染。

许多操作可产生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子。

当气溶胶不能安全有效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便导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

下述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使用涡旋震荡器、用力拍干反应板、超声波处理、菌种开封、开启冰箱和离心机及舍弃离心后的上清液等,另外清洗注射器、调整液量等也可产生。

重要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报告

重要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报告

重要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报告1. 概述微生物是一类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在生物、医学、工业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部分微生物对人类和环境可能带来危险。

为了有效管理和防范潜在微生物危害,本报告将对几种重要微生物进行危险度评估,并给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建议。

2. 微生物评估2.1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菌,大部分属于无害菌群,但某些菌株会导致食物中毒或感染性腹泻。

该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并且在不适当的生活卫生条件下容易扩散。

由于食物中毒和感染性腹泻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大肠杆菌的危险度较高。

控制措施建议:-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确保食品加工环节的卫生安全;-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煮熟食物等;- 加强饮用水源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水源卫生达标。

2.2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者可通过食物、水源或密切接触传播给他人。

甲型肝炎对肝脏造成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甲型肝炎的流行易导致疫情的爆发。

控制措施建议:- 提供高质量的饮用水源,加强水源管理和处理;- 高风险人群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确保食品加工环节的卫生安全。

2.3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TB)的病原体。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数十万人死于该疾病。

结核病对公共卫生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控制措施建议:- 提高结核病预防知识的普及率,加强公众教育;- 推广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和筛查技术;- 加强结核病患者的隔离治疗;- 提供经济合理的抗结核治疗方案。

3. 总结与建议微生物的危险度评估对于预防和控制微生物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

标题:结核分枝杆菌风险评估报告第 1 页共13 页第六节结核分枝杆菌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1、生物因子(一)一般特性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于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Koch发现并证实为结核病的病原菌。

1886年,Lehman和Neuman正式将其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菌。

1.形态与染色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约(1~4)μm×(0.3~0.6)um ,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有时呈V、Y、人字型排列,无鞭毛和芽孢。

多数学者认为结核分枝杆菌无荚膜。

结核分枝杆菌常用萋-尼氏(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染色,染色后结核分枝杆菌呈现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结核分枝杆菌除正常典型杆状形态外,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球状,短棒状,长丝形等;或受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异常变化;另外,还有可通过在内在电镜下观察细菌滤膜的滤过型、细胞壁缺损或丧失的细胞壁缺陷L型,以及存在于结核病灶、浆液性渗出液等样品可看到的革兰染色阳性颗粒的球状微粒型。

2.生长特性和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为缓慢生长细菌,较普通细菌生长十分缓慢,在动物体内繁殖代时约为 15h,在家兔角膜中约需要20~22h,在巨噬细胞内月需要15~20h。

体外生长时营养要求高,可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素或动物血清等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

最适PH6.4~7.0,在35~40℃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5~37℃。

常用的培养基有罗氏培养基、小川培养基、油酸血清(白蛋白)琼脂培养基和苏通液体培养基等,在良好的培养条件下,生长代时约18~24h,培养2~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而在液体苏通培养基内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生化反应结核分枝杆菌能够产生硝酸盐还原酶,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氨基苯磺胺、N-甲萘基乙烯二铵盐酸盐形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检验科)

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检验科)

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第1页共7重要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序危害实验活动所传播病原微生是否可以预病原菌名称程度需生物安全致病性稳定性暴露后的潜在后果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号途径物的宿主防和治疗分类实验室级别1大肠埃希菌第三二致病菌呼吸、对理化因素人腹泻 , 肠外化脓性炎可以预防和预防 : 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血液、抵抗力不强症 , 败血症 , 脑膜炎。

治疗类, 头孢类等抗生素。

泌尿2沙门菌属第三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生存人伤寒可以预防和预防 : 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能力较强治疗类 , 氯霉素,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

3甲、乙、丙型副第三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预防 : 疫苗。

治疗:喹诺酮伤寒沙门菌类存在较长时治疗类 , 氯霉素,磺胺类,头孢间类等抗生素。

4鼠伤寒沙门菌第三二致病菌肠道、环境中稳定人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喹诺酮类 , 氯霉素,类粪口存在较长时治疗磺胺类,头孢类等抗生素间(须做药敏)。

5亚利桑那沙门菌第三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稳定人和动物肠道感染。

可以预防和治疗 : 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类存在较长时治疗素(须做药敏)间6志贺菌属第三二致病菌粪口环境中可存人细菌性痢疾可以预防和预防 : 疫苗。

治疗:喹诺酮类在 10-20 天治疗类, 头孢类等抗生素。

7迟钝爱德华菌第三二条件致泌尿、冷血动物体人和动物呼吸道,泌尿道,伤可以预防和治疗 : 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类病菌生殖内稳定存在口感染,脑膜炎,败治疗测(须做药敏)血症8变形菌属第三二条件致泌尿、环境中稳定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可以预防和治疗 : 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类病菌伤口、存在口感染,脑膜炎,败治疗测(须做药敏)血液血症。

9其他肠杆菌第三二条件致泌尿、环境中稳定人呼吸道,泌尿道,伤可以预防和治疗 : 抗生素敏感性不可预类病菌伤口、存在口感染,脑膜炎,败治疗测(须做药敏)血液血症。

10多杀巴斯特菌第三二条件致伤口动物口腔稳人和动物动物咬伤造成的局可以预防和治疗 : 先锋霉素, , 红霉素类病菌定存在部感染,慢性肺病,治疗类, 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全身系统性疾病。

结核杆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杆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结核杆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结核杆菌的传播与致病结核杆菌通常指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由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随呼吸道分泌。

结核杆菌通常指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由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或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通过再生气溶胶(尘埃),携带结核杆菌,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的人吸入后发生感染和发病,因此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

一般结核病患者痰中结核杆菌越多,传播的危险性越大。

患者排出的飞沫在1-10微米者,在空气中漂浮时间长,传染性越大。

患者病变和症状越严重,传染性也越大。

周围人群与患者接触越密切者,受感染的机会越多。

与患者同处于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的密切接触者,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未受结核感染的人是结核病易感人群,由于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动物如牛、鹿、猴、猪、猫、狗等也都可以患结核病。

感染结核杆菌后,终身都有可能发病,发病时间因人而异,一般2个月~20年才发病。

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

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

(1)症状①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等。

②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咯血后常有低热。

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

病灶炎症累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多不剧烈,随呼吸及咳嗽而加重。

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

(2)体征早期病灶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

若病变范围较大,患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时呼吸音减低,或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结核杆菌风险评估报告

结核杆菌风险评估报告

结核杆菌风险评估报告报告编号: TB-2021/001报告日期: 2021年10月1日1. 背景信息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它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感染结核杆菌,其中约有140万人死亡。

因此,对结核杆菌的风险进行评估非常重要,以便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2. 目的本报告旨在评估某地区结核杆菌的风险水平,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建议,以帮助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

3. 数据收集与分析我们搜集了该地区过去五年的结核病发病情况和结核杆菌感染率的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结核病在该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每年新增病例数量超过500人。

- 结核杆菌感染率在过去五年持续上升,尤其是在城市地区。

- 结核病主要通过密闭的室内空间传播,如家庭、学校和办公场所。

4. 风险评估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对该地区的结核杆菌风险进行了评估。

以下是我们的评估结果:4.1 结核病暴发风险根据过去五年的结核病发病趋势,该地区存在结核病暴发的风险。

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卫生设施状况和健康意识水平等。

4.2 结核杆菌感染风险由于结核杆菌感染率的上升趋势,该地区存在结核杆菌感染的风险。

人群暴露于感染者、长时间接触结核杆菌等因素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4.3 病理进展风险未及时诊断和治疗结核病,病例的病理进展风险较高。

延误治疗会导致病情恶化和传染风险提高。

4.4 比较高风险人群老年人、免疫系统较弱的人、贫困人口和居住条件差的人群在结核杆菌风险中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

5. 预防建议为了有效控制结核杆菌的传播和减少结核病的发病率,我们提出以下预防建议:- 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 提高卫生设施的水平,特别是在学校、医疗机构和监狱等高感染风险场所。

- 鼓励人们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时使用纸巾或手肘遮掩等。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XXX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2、防控措施:2.1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对尝试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事情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2.6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尝试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价(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1、风险评价: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平安尝试室,尝试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净化区和净化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尝试室进出人员存在净化和感染的风险。

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净化,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防控措施:2.1本科室工作人员2.1.1进入尝试室的本科事情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事情服、事情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尝试室事情。

实验室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风险评估报告(Evaluating Record for Biohazard of Laboratory)评估日期(Date):一、参加成员:为明确本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建立相应的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现对实验室活动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二、评估内容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本实验室可能接触的生物因子进行评估:细菌部分:1.炭疽芽孢杆菌1.1生物学特性: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

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1.2分类:第二类;1.3来源:来自患者标本脓液、渗出物,吸入性炭疽的咯痰;1.4 传染性及传播途径:人类主要通过工农业生产而感染,本菌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体内、吸入、食入引起感染;1.5 易感性: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接触污染物品可发生感染引起疾病;1.6 潜伏期:数小时至几十天;1.7 变异性:不详;1.8 对环境敏感性: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20年以上,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

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20~30年。

经直接日光曝晒100小时、煮沸40分钟、l40℃干热3小时、110℃高压蒸汽60分钟、以及浸泡于10%甲醛溶液15分钟、新配苯酚溶液(5%)和20%含氯石灰溶液数日以上,才能将芽胞杀灭。

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1.9 与其他它生物的交互作用:无;1.10 流行病学资料:炭疽杆菌属于需氧芽孢杆菌属,能引起牛、羊、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的发生;1.11 致病性:1.11.1皮肤炭疽最常见,多发生于屠宰、制革或毛刷工人及饲养员。

结核病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菌株运输

结核病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菌株运输
9、结核杆菌对湿热敏感,在液体中加热62-63℃后15分钟 或煮沸即被杀死;
精选ppt
6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10、结核杆菌对紫外线敏感,直接日光照射数小时可被杀 死,可用于结核患者衣服、书籍等的消毒;
11、结核杆菌的抵抗力与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有密切关系, 如痰液可增强结核杆菌的抵抗力,因大多数消毒剂可使 痰中的蛋白质凝固,包在细菌周围,使细菌不易被杀死;
3、一般用萋-尼(Ziehl Neelsen)抗酸性染色法,以5% 石炭酸复红加温染色后可以染上,但着色后不易被盐酸 酒精脱色;
精选ppt
4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4、若再加用美蓝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而其它细菌及 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5、专性需氧,最适温度为37℃,低于30℃或高于42℃均 不
生长;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初次分离需要营养丰 富的培养基。常用的有Lowenstein-Jensen培养基,内 含蛋黄、甘油、无机盐和孔雀绿等。
干净的物品 被污染的区域 废弃物托盘 垃圾袋
二、菌株运输
精选ppt
26
法律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 2004.11.12)
2、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 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 号 2005.12.28)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生部 2006.1.11)
14、结核杆菌对1:75000结晶紫或1:13000孔雀绿有抵 抗力,加在培养基中可抑制杂菌生长;
15、结核杆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环丝氨酸、乙 胺丁醇、卡拉霉素、对氨水杨酸等敏感,但长期用药容 易出现耐药性,而吡嗪酰胺的耐药性<5%。
精选ppt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报告第1版生效日期:2016年04月28日瑞昌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目录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第二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8)第三章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1)第四章霍乱弧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15)第五章流感病毒的危害评估报告 (19)第六章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1)第七章SARS冠状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3)第八章脑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25)第九章淋病奈瑟氏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0)第十章鼠疫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3)第十一章伤寒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6)第十二章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39)第十三章禽流感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3)第十四章肠道病毒71型危害评估报告 (46)第十五章汉坦病毒危害评估报告 (49)第十六章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52)第一章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检验科是为医院诊断、预防、治疗人体疾病或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细胞遗传学等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检验科微生物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除之以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实验室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控制感染或防范灾害,或者对相应病原体存在有效的免疫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结核杆菌的传播与致病结核杆菌通常指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由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或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通过再生气溶胶(尘埃),携带结核杆菌,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的人吸入后发生感染和发病,因此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

一般结核病患者痰中结核杆菌越多,传播的危险性越大。

患者排出的飞沫在1-10微米者,在空气中漂浮时间长,传染性越大。

患者病变和症状越严重,传染性也越大。

周围人群与患者接触越密切者,受感染的机会越多。

与患者同处于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的密切接触者,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未受结核感染的人是结核病易感人群,由于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动物如牛、鹿、猴、猪、猫、狗等也都可以患结核病。

感染结核杆菌后,终身都有可能发病,发病时间
盗汗等。

血,
(2)体征

)、
15-20
清、
毒力、L

DNA快
X线检查能大致估计结核病灶的病理性质,并能早期发现肺结核,以及判断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有助于决定治疗方案。

肺结核的常见X线表现包括:纤维钙化的硬结病灶、浸润性病灶以及干酪样病灶等。

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或隐蔽性病变,了解病变范围及病变鉴别等方面均有帮助。

③结核菌素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

使用的变应原有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 OT)和结核菌素的纯化蛋白衍化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现临床多用PPD。

皮内注射0.1ml(5IU),硬结平均直径≥5mm为阳性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判断有无结核菌感染。

若呈强阳性反应,常表示为活动性结核病。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仅表示曾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现在患病。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反应除表示没有结核菌感染外,尚需考虑以下情况:结核菌在感染4~8周后才建立充分变态反应,在这之前,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或营养不良、麻疹、百日咳等患者,结核菌素反应亦可暂时消失。

④其它检查结核病患者血像通常无改变,严重病例常有继发性贫血,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时白细胞总数减低或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血沉增快常见于活动性
肺结核。

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可对无痰或痰菌阴性者和肺外结核的诊断提供参考。

纤支镜检查对于发现气管内膜结核、了解有无肿瘤、吸取分泌物、解除阻塞或作病原菌及脱落细胞检查,以及取活组织作病理检查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浅表淋巴结活检,有助于结核的鉴别诊断。

(2)诊断和鉴别诊断痰结核菌检查不仅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亦是考核疗效、随访病情的重要指标。

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必要手段,对早期诊断、确定病变部位、范围、性质、了解其演变及选择治疗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在临床诊断中,我国现用的分类法包括四部分,即肺结核类型、病变范围及空洞部位、痰菌检查、活动性及转归。

肺结核分为五型:Ⅰ型为原发型肺结核;Ⅱ型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Ⅲ型为浸润型肺结核;Ⅳ型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Ⅴ型为结核性胸膜炎。

还应注意将结核病与肺癌、肺炎、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哮喘和其它发热性疾病如伤寒、败血症、白血病、纵隔淋巴瘤及结节病等进行鉴别。

四、结核杆菌的防治及生物安全防护细菌的防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的有关规定,结核病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照乙类传染病进行预防控制。

在结核病的预防方面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

2ERHZ/4RH
T代
②初


服、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空气、实验台面应定时消毒。

痰、尿标本找抗酸杆菌,应先高压灭菌后,再涂片染色。

尤其是痰标本进行涂片制作时,在打开标本容器、涂片、加热固定时容易产生气溶胶,为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导致实验室感染,所有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并使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

痰标本培养时,在标本进行前处理高速振荡混合和离心、培养液或上清液的倾倒、转移和接种等操作过程有产生气溶胶和意外溅洒的可能,为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等导致实验室感染,所有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并使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

药物敏感性测定时,在磨菌、滴加菌液、接种培养物、烧灼接种环等操作过程有产生气溶胶和意外溅洒的可能,实验者有可能直接大剂量暴露细菌。

因此该项操作一定在BSL-3级实验室完成,且最好实验室内要有负压。

并且操作者着二级生物防护用品。

(2)意外事故的处理结核杆菌的灭活方式有化学的和物理的方法。

实验过程中: 1)如标本或标本的前消化处理液被打翻污染操作台或地面,应以吸满75%已乙醇溶液的卫生纸覆盖污染区,15分钟以后卫生纸方可移去;
2)如污染物溅落到身体表面,或有割伤、刺伤、烧伤、烫伤等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实验工作进行紧急处理:更换被污染的实验服装,皮肤表面用消毒液清洗,伤口以碘酒及酒精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3)如果发生菌液溢出、带菌的培养管破碎等,造成中、小面积污染。

可用比污染面积大25%以上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边缘用脱脂棉围住,向纱布倾倒5%苯酚溶液或75%的乙醇溶液,浸泡2小时以上(其间适量添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经紫外灯近距离(1米内)照射2小时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5%乙醇溶液中2小时以上,实验完成后再进行高压消毒处理; 4)如果发生气溶胶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关闭实验室,对实验区域和实验室进行紫外灯照射消毒过夜;第二天对污染区域进行24小时封闭空气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锰酸钾/平方米空间),直接被污染的区域可参照第3)条进行处理。

(3)实验室人员的防护从事结核杆菌检测、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出现下列情况,不能进入: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患发热性疾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妊娠、已经在实验室控制区域内连续工作4h以上,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疲劳状态。

从事结核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