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

合集下载

鲁迅《彷徨·孤独者》原文

鲁迅《彷徨·孤独者》原文

鲁迅《彷徨·孤独者》原文“只这一月里,煤油已经涨价两次了……。

”他旋好了灯头,慢慢地说。

“生活要日见其困难起来。

——她后来还是这样,直到我毕业,有了事做,生活比先前安定些;恐怕还直到她生病,实在打熬不住了,只得躺下的时候罢……。

“她的晚年,据我想,是总算不很辛苦的,享寿也不小了,正无须我来下泪。

况且哭的人不是多着么?连先前竭力欺凌她的人们也哭,至少是脸上很惨然。

哈哈!……可是我那时不知怎地,将她的一生缩在眼前了,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

而且觉得这样的人还很多哩。

这些人们,就使我要痛哭,但大半也还是因为我那时太过于感情用事……。

“你现在对于我的意见,就是我先前对于她的意见。

然而我的那时的意见,其实也不对的。

便是我自己,从略知世事起,就的确逐渐和她疏远起来了……。

”他沉默了,指间夹着烟卷,低了头,想着。

灯火在微微地发抖。

“呵,人要使死后没有一个人为他哭,是不容易的事呵。

”他自言自语似的说;略略一停,便仰起脸来向我道,“想来你也无法可想。

我也还得赶紧寻点事情做……。

”“你再没有可托的朋友了么?”我这时正是无法可想,连自己。

“那倒大概还有几个的,可是他们的境遇都和我差不多……。

”我辞别连殳出门的时候,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

四山陽的教育事业的状况很不佳。

我到校两月,得不到一文薪水,只得连烟卷也节省起来。

但是学校里的人们,虽是月薪十五六元的小职员,也没有一个不是乐天知命的,仗着逐渐打熬成功的铜筋铁骨,面黄肌瘦地从早办公一直到夜,其间看见名位较高的人物,还得恭恭敬敬地站起,实在都是不必“衣食足而知礼节”〔8〕的人民。

我每看见这情状,不知怎的总记起连殳临别托付我的话来。

他那时生计更其不堪了,窘相时时显露,看去似乎已没有往时的深沉,知道我就要动身,深夜来访,迟疑了许久,才吞吞吐吐地说道:“不知道那边可有法子想?——便是钞写,一月二三十块钱的也可以的。

我……。

”我很诧异了,还不料他竟肯这样的迁就,一时说不出话来。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翻开《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我们依然能感受到80多年前文坛论争的硝烟。

鲁迅手持“匕首”和“投枪”与论敌进行激烈较量的历史画面又重现眼前。

鲁迅在论争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都不宽恕”的“硬骨头”精神,他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论争上的做法,需要今天的人们反思与重新评价。

横刀立马的孤独者鲁迅一生写过的许多杂文,被称为“匕首”和“投枪”。

而鲁迅的论敌也不少,有复古派的章士钊、胡先?X、梅光迪等人,有现代派的陈西滢、徐志摩等人,有左联的郭沫若、钱杏?、田汉等人,还有高长虹、顾颉刚等无派系人士,几乎整个文化界人士都与鲁迅有过大大小小的论争。

其论战时间之久、论争范围之广、论敌之多,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著名学者陈涑渝将鲁迅与文化界人士的论争史料,汇编成《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详细梳理了鲁迅与论敌之间的各种纷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论争画面,对于后人研究鲁迅的“论争现象”大有帮助。

在《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与他人的论争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既有和派系之间的纷争,也有与高长虹、顾颉刚等人的短兵相接,这些论争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鲁迅与复古派的论争、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以及鲁迅在左联时期的论争。

我们不难理解鲁迅与复古派之间的恩怨。

从本质上来,无论是复古派中的甲寅派还是学衡派,都是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文化守成主义,对新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这确实让鲁迅坐立不安。

1925年,甲寅派主张尊孔读经,鲁迅立马写了《十四年的“读经”》、《学界三魂》和《“碰壁”之余》等文章,批评尊孔读经是“开倒车”。

如果说鲁迅与复古派的论争只是蜻蜓点水般的笔战,那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便是大规模的论战,而鲁迅在左联时期的几次论争则是更大范围的纷争。

引发鲁迅与现代评论派论争的缘起于“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等事件,鲁迅写下了《我的“籍”和“系”》、《并非闲话》和《不是信》等文章,对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保持警惕,并在《并非闲话(二)》中说道:“人自以为‘公平’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了。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

横刀立马的孤独者
鲁 迅 一 生写 过 的许 多杂 文 ,被 称 为
“ 匕首 ” “ 枪 ” 而鲁 迅 的论 敌 也 不少 , 和 投 。 有 复 古 派 的章 士 钊 、胡 先 骗 、梅 光迪 等 人 , 现代 派 的陈西滢 、 志摩 等人 , 有 徐 有 左 联 的 郭 沫 若 、 杏 邮 、 汉 等 人 , 有 钱 田 还
总 而言 之 ,鲁 迅 先 生 是 民 族 当之 无
愧 的 巨 大精 神 财 富 , 部 撤 除 语 文 课 本 , 全
明显 是 对后 代 的 不 负 责 ,可 一 味 求 多 求
快 让 学 生理 解 , 然 也 是 操 之 过 急 。 迅 显 鲁 先生 是 一 本厚 重 的 书 , 要 真 正 读 懂 , 想 可
鲁 迅 作 品 普 遍 价 值 的根 据 。
21世 纪 , 于 未来 。” 眸百 年 中 小 学教 属 回
科 书 , 正 称 得 上 经 典 的作 家作 品 , 乎 真 似
其 次 , 伦 理 社 会 到 市 民社 会 , 注 从 关 鲁 迅 作 品 的 自由 主 义精 神 气 质 。 众 所 周
趣 味 对 人 类 生 活 的 意 义 ,于 是 蕴 含 其 中 的浪 漫 的感 性 启 蒙 是 鲁 迅 作 品 不 可 或缺
的~ 翼 。
几乎都是基于工具理性 的 , 愈 演愈烈。 且 也 就 是 说 ,在 近 百 年 来 中/ 学 教 科 书 中 J 、
鲁 迅 作 品 的 选 择 与 阐 释 是 处 于 非 常 态
的 , 而 导 致 教 学 中有 些 紧迫 、 从 匆促 甚 而 慌 乱 。 以 , 蒙 一 定 要 恢 复 鲁 迅 作 品 中 所 启
“ 迅 是 超 前 的 , 是 说 不 尽 的。 鲁 鲁 也

鲁迅的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

鲁迅的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

【摘要】文章阐述了鲁迅性格落寞、孤独的发展轨迹:生发期、发展期、高潮期、消解期思想嬗变,但鲁迅却仍固守自身对于中国社会和人生一贯秉持的敏感气质、怀疑精神、忧患意识和孤独情怀。

阐释了鲁迅笔下人物的孤独,例如“狂人”“单四嫂子”“孔乙己”“夏瑜”“祥林嫂”“魏连殳”“涓生”等这些文学形象无不于孤独中透显出深深的悲凉。

鲁迅极有分寸的调侃笔法,在对其言行的描述背后,体露出深深的同情。

体悟到作者深挚的关切,透显出一代文豪的“责任意识”“渡人情怀”。

【关键词】鲁迅;孤独;笔下;孤独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在考察巨擘鲁迅的思想嬗变及其凸显表征时,我们常常有意或无意地绕开或遮蔽、误解或曲解他的孤独及其笔下的孤独者,并且于这方面缺乏系统审视和扎实探究。

文艺心理学强调:文学乃著者内心情感、价值理性外化、展示的呈现物,任何作品无不深度关涉作家的内在冲动、思想脉搏。

概言之,孤独情结是生发、激荡鲁迅创作深层欲望而信念持守的一种强大内驱力,“内因是变化的条件”。

一、鲁迅的孤独1、鲁迅一生踽踽独行鲁迅的终生是落寞的,特别晚年作为杂文家、思想家的他,完全是一个严肃的、尖锐的甚至无情的“孤傲”的批判家、“独行侠”。

从同时代人的诸多回忆录中可以发现,鲁迅总是给人一种“孤寂”“孑立”“孤冷”“辛酸”“哀愁””的赫然印象。

于《亡友鲁迅印象记》里,许寿裳说,自己与同乡鲁迅1902年同于东瀛留学时便成挚友,这时鲁迅给他一个强烈印象便是“我觉得他感到孤寂”。

其实,鲁迅本人亦清楚地意识到了这种压抑、沉重的伶仃感、寂寥感,而且他在自述中也多次鲜明体露过。

比如1933年3月,应日本朋友索书并求字,鲁迅作《题<仿徨〉》一诗,凄然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徨。

”简言之,鲁迅的孤独深具双重性且二者叠加:一为外我的客观原因,即昏暗社会、炎凉世态、冷漠人心,万马齐喑,知音者寡。

二为内我的主观原因,即自己目光如炬、意识敏锐、思想深邃、救世情怀、忧国忧民。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孤独者》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我”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

以下是对《孤独者》的赏析:
1. 主题:《孤独者》的主题是孤独和异化。

小说通过描写魏连殳的孤独和异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魏连殳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得到理解和认同。

他的孤独和异化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

2.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独特。

魏连殳是一个孤独而又倔强的知识分子,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却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坚持和勇气。

3. 艺术特色:鲁迅的小说艺术特色独特,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孤独者》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和压抑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孤独者》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小说,它通过对孤独和
异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坚持和勇气。

这部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孤独者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孤独者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孤独者的主要内容
当整个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时候,唯一醒着的人就会成为孤独者。

鲁迅笔下的孤独者看似是由其本身一手造成了自己的悲惨命运,但其中蕴含的深意往往让人掩卷长思。

因此,即使他们的死亡不可避免地带着几分自戕性,也让人不忍责备,不吝心痛。

魏连殳式的孤独者之所以令人怜悯,是因为他们的孤独并非是性格内向怯懦、不擅交际等等世俗的孤独,而是来源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深层悲哀,来源于空负一腔热血而无处泼洒的现实无奈,来源于出淤泥而不染、独善于云端的遗世独立。

这类人通常就是鲁迅时代顾影自怜的知识分子,如“魏连殳”者,往往持有才干却无人赏识,一身抱负却处处羁绊无法施展,有心报。

读鲁迅小说《孤独者》

读鲁迅小说《孤独者》

2016.10《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

细细品味,会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特立独行的个性主义者与温情的人道主义精神:魏连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个性主义者。

在连小学都没有的寒石山村中,只有他是出外游学的学生,他是村人眼中的一个异类,常有古怪事迹传出;魏连殳喜欢发表没有顾忌的言论,遭致别人的攻击和讨厌;对于人际交往他总是很冷淡,也不愿接受爱情和婚姻,反而愿意亲近孩子和失意之人;他向来一有钱来即随手散去,没有什么储蓄。

凡此事例还有很多。

深入文本,笔者感受更多的是蕴藏在这独特的个性主义背后的一种脉脉温情。

魏连殳是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性格充满着一种良善和纯真,一种温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魏连殳的“温情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体现在他与祖母之间。

魏连殳的祖母并非他的亲祖母,只是他父亲的继母。

就是这样的祖母,“终日终年的做针线,机器似的”,供养整个家庭,并在他父亲去世后,继续辛苦劳作,抚养他长大成人,进学堂,有了事做。

可以说祖母的一生对魏连殳产生了很强烈的影响,他感受到了祖母一生贫困坎坷的命运和她内心的悲苦与孤独,甚至认识到世上这样的人还很多。

可以说,魏连殳对祖母的感情不止局限于孝,更多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

此外,文本时常流露魏连殳对贫苦下层人民的关怀,如:“赠器具给女工并借房屋给她居住”、“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和“倒很亲近失意的人”,这亦是主人公身上社会良知与人道温情的表现。

而小说中魏连殳对待孩子的态度更加表明他内心的那份带有“温情”色彩的梦想和性格中的纯善。

魏连殳在成人的世界不喜交际,对人总是冷淡,然而每次见到孩子却“眼里即刻发出欢喜的光来”,“不像平时那样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他时常给房主家的孩子买小礼物,听说孩子生病“竟急的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

在他眼里,孩子总是天真,孩子没有大人的坏脾气,后来的坏是环境教坏的,他也因此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只要改变环境,便可杜绝人之坏。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呐喊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篇名为《孤独者》的散文,通过对孤独这一主题的描绘,展示了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无奈。

《孤独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作者通过对自己内心的独白,表达了他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困惑和无奈。

文章开头,作者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在黑暗中凭空站着一个我”。

这种孤独并非是身体上的孤立,而是内心的孤独。

他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与他们建立起真实的联系。

他与人交往时,总是感到自己被冷漠和疏远,无法找到归属感。

他感叹道:“我不能发抖,不能哭,不能死,我只能把自己关在这个房间里,面对着暗夜,抱着自己的身体,不停地颤抖”。

作者接着描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种种遭遇和挫折。

他经历了工作上的失败、爱情的失落和友情的破裂。

他感叹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废人,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在黑暗中看到了我的身体,它已经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这种自我放逐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使得作者在社会中越来越孤立,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然而,鲁迅并非只是停留在对孤独的抱怨和绝望之中,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对孤独者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功利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

人们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成功,常常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这种冷漠和疏离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感到越来越孤独和无助。

他写道:“我常常感到,世界上有千百万个人,但是,没有一个人是我的。

”这种对社会冷漠的揭示,使得《孤独者》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哀叹,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在鲁迅的笔下,孤独者并非只是个体,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他通过对个人孤独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脆弱。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进而促使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他认为,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支持。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摘要:
一、鲁迅作品《孤独者》简介
二、孤独者的形象及其意义
三、经典段落摘抄及赏析
四、结论
正文:
鲁迅作品《孤独者》通过讲述一个看似离经叛道、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魏连殳”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扭曲。

魏连殳的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孤独、冷漠的外表下隐藏着强烈的自尊和敏感,以及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悲凉。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对孤独者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孤独者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一个群体的象征。

他们的存在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愚昧,以及个体在抗争中的无力和绝望。

同时,孤独者也代表了鲁迅自身的精神状态,他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赏析《孤独者》中的经典段落,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内涵。

通过分析这些段落,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孤独者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对于人性的批判和反思。

总之,《孤独者》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杰出作品。

鲁迅通过对孤独者的形象塑造,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的忧虑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孤独者鲁迅

孤独者鲁迅

孤独者鲁迅
鲁迅,他的名字改变了中国的文学和思想,他的独特的文学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无人能比,这也使他有数不尽的粉丝,然而他也不得不承受漫长的孤独,被人们遗忘。

鲁迅本人也对自己的孤独感到痛苦,在他的书信中,他曾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情绪:“没有
人能够知道,因为大家和我完全不一样,我是多被孤独、默默无闻……它只需要一个爱心
温暖的人,而不是搜索真理的人来明白我……”
虽然他有一些忠实的追随者,但是他也被认为是一个孤独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即使他拥有众多粉丝,他的实际生活依然是孤独的,且更加痛苦。

但鲁迅的孤独尤其是他的财富。

面对无尽的国家压迫,鲁迅仍然保持着完整的文学独立性,坚韧的不折不扣的巨大的孤独是他的精神力量来源。

多少年来,他在孤独中工作,他的艺术才华和思想迸发出前无古人的力量和非凡的深度。

被困于孤独,鲁迅仍然能够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撰写出如此聪明而又饱含感情的
序言、文章,如此雄辩的演讲、文学思想以及深邃的散文,这些都是他的传世作品。

在鲁迅独处之时,他思考着自己的孤独,洞悉着人性的弱点,发现着生活的真谛,他如此
一步步步落寻觅,就如海底寻获珍珠,构筑出有趣而丰富的文学写作,给后人留下深厚而
宝贵的文学遗产。

当今,已经没有人能理解鲁迅的孤独,但我们可以藉由他的文学作品,得以一窥其孤独的过程以及读懂它。

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群语言的组合,而更是一个记录他自身从孤独中蜕变的历史,厚重的意义,令我们的心更加深邃。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通过揭示社会现象批判封建礼教和陈旧观念,为我国的文学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孤独者》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深刻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孤独与无奈。

【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以下是《孤独者》中的经典段落摘抄:“所以我总是独自坐着,一切声音皆与我隔绝,仿佛我已在世界之外。

有时我也觉得自己似乎已不在人间,然而这寂静却亦非我的幸福,只使我更加孤独。

”“但我知道,即使我诅咒这个世界,它仍不会改变。

那么,我的诅咒有何用呢?只是增加自己的烦恼罢了。

然而,我又不能不诅咒,因为我的痛苦是实在的,我的孤独也是实在的。

”【孤独者主题解析】《孤独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是一位失去精神寄托的知识分子。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剖析,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的孤独、无助与彷徨。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环境对知识分子的压迫,也反映了个体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孤独者现实意义】尽管《孤独者》创作于上世纪初期,但它对现实社会的启示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仍面临着孤独的困扰。

这不仅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还与心灵的空虚和信仰的缺失密切相关。

因此,如何面对孤独、找到心灵的寄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孤独】1.培养兴趣爱好:通过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物,可以有效缓解孤独感,使生活更加充实。

2.拓展社交圈子:多参加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增加人际交往,有助于减轻孤独。

3.关注家人和朋友: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光,关心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共同度过快乐时光。

4.自我成长:不断提升自己,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使自己在不断进步中找到价值感。

5.寻求心理支持: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独自承受,可以向亲朋好友寻求帮助和支持。

总之,面对孤独,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孤独的鲁迅 乡愁的鲁迅_1000字

孤独的鲁迅 乡愁的鲁迅_1000字

孤独的鲁迅乡愁的鲁迅_1000 字孤独的鲁迅小时候读鲁迅,一直以为这是一个脚底流血,在坟堆之间呐喊的孤独者,间杂着呼号斥骂,那份悲凉和焦灼,不在有力。

而悠悠长长地回响在历史的长廊。

也许是他所处的时代太过黑暗,才会有这样的哲人。

渐渐晓得世事,又觉得他的“圆滑”,为什么如此锋利的鲁迅从没有“割伤”他自己?住口!除非臻于化境,真正的哲人、文学家、艺术家在创造中是不可能避免牺牲自己。

恐怕这正是近代中国缺乏真正的哲人,文学家,艺术家的缘故。

毛泽东早已申明鲁迅的功不可灭,确实鲁迅的洞察力和政治上的才华,奠定了鲁迅的地位。

有时候我更敬佩所谓性情中人,比如,千军万马之前,谈笑饮酒毕,一声“冲”身先士卒,义字当头,此等勇将胜过千言万语。

然后就死掉,这便叫做勇士?我曾有一位中文系的朋友,研究鲁迅的时间长了,偶而对我说:“人的潜意识里总有些杀的欲望,骂人会比杀人容易些,也精致些。

”当不愿杀别人时那就杀了自己罢,也趁此杀了悲天悯人的孤独和痛苦。

鲁迅是聪明人,选择了前者。

乡愁的鲁迅记得是去年八月,这里也曾论过鲁迅。

在那夏日里,我肯定是无心去论述那些文白夹杂的《阿Q正传》一类的小说的。

不为什么,我不喜欢而已。

多年来漂泊异域,童年和家乡越来越遥远了。

于是想到了《朝花夕拾》,反复地咀嚼那韵味隽永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据说只有能把回忆文章写到这个样子,方能称大家。

那是超一流的文字,还是超一流的情感?《花花公子》创刊人曾不无忧伤地说过,人与生俱来的是沉重的离乡感。

我想鲁迅先生能将这种情感写尽说绝,他该是哲人吧?洪宽(飞龙)看重作人的作品,那是人本主义的一首首哀歌。

读之恍如进入启蒙时期的法国,可我宁愿将其归入明末小品,都那么空灵,秋水文章不染尘。

在黑暗的时代写出人本主义的哀歌,这自是值得后人尊崇的。

但在黑暗的时代写出非理性主义的檄文,则要让今人汗颜了!一篇《文化偏至论》,扬言科学发达使人精神低落,(从今天世纪末的情形看,科学最终未必可以给人类带来好运,而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只看看今天满目疮夷的地球就够了。

《孤独者》读后感鲁迅作品的读书笔记3000字

《孤独者》读后感鲁迅作品的读书笔记3000字

《孤独者》读后感鲁迅作品的读书笔记3000字读鲁迅终究是一件虽说压抑的事儿,他太真实,即使那真实标志著灵魂的血腥,他也可以狠狠毫不留情地刺向人性的最深处。

“与其说我是为爱我的人活着,不如说我是为恨我的人活着。

我就是要给你们的世界增加一点不,我就是要活在你们的世界脑子里里,让你们看着恶心”。

我从来没有没法把鲁迅的这些话当做我们此刻那些骂人的话(事实上,我们此刻骂人的话要比这恶心一百倍),而是一种素雅的宣言。

这是第一种孤独的复仇。

复仇应当是鲁迅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我们这个天天照样叫嚷宽容的时代,一下思考一下鲁迅关于复仇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对谁就应宽容,对谁就应复仇,是谁剥夺了我们复仇的权利,强迫人民家破人亡之后还要宽容的。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所有在中学学过鲁迅课文的都会承认这一点:周作人不是那么好理解的。

尽管观众们都想理解他,都想利用他,每逢大事,各个方面都要“抢夺”纪念鲁迅的权利,都在试卷上写过自己也不能真正体会的,心理上的距离却不能烟消云散。

孔庆东的推荐说得很棒:只要好好去读他的书,结合他的书后理解你的人生,这样可能更有益于接近他。

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单调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灵性的拷问。

你仿佛要拷问作者,有时又仿佛要拷问自己。

《孤独者》中魏连珠点这个形象,首先是个孤独的人。

“孤独”这个词此刻已经被用滥了。

很多有才华的人不由自主地说“我很孤独”,或者在某些场合,“孤独”有时候成了一种时髦:“那个人很酷阿,他很孤独。

”显得很有“品位”。

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弄清楚明白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那里,真正的孤独者,所有人都明白你很孤独吗?如果你们都明白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

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难道很孤独的话,那么你们并不理解他,忧郁甚至并不明白他是个孤独的女孩子,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超过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

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通用9篇)

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通用9篇)

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通用9篇)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通用9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小说孤独者读后感篇1鲁迅的小说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并不少见,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这么一数,我着实被惊到,原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过鲁迅这么多篇文章了!由此也可见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这期我要说的是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孤独者》,《孤独者》是鲁迅小说集《彷徨》里的一篇。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老师要求阅读的小说,能被拿入大学课堂来研读,想必其文学价值一定不会小。

在课上,我了解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变形的、隐晦的方式来传达某种思想或感情。

如《孤独者》就是现代主义文学。

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直接的、明显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读第一遍《孤独者》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太能读懂的,在我印象当中,鲁迅的小说都很难读懂,先不说鲁迅的作品总是很耐人寻味,单单就我们的思想境界来说,如果不借助任何辅助材料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我读这篇小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我相信很多普通读者都跟我一样。

魏连殳的孤独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被遗世孤立的孤独,而是那种深深地、压抑着的、如大漠孤狼般的那种孤独。

这是原文的一个片段:后来祖母死了,他从城里赶来奔丧。

他是有名的洋学堂里出来的异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紧张:他来了,能否按照我们的传统规矩办事呢?于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穿孝服,必须跪拜,必须请和尚道士。

魏连殳来了,大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而且他装殓祖母的时候,非常地耐心,这些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

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

1幸运中的不幸---浅析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彷徨》写于1924-1925年间。

由于学生爱国运动的深入遭到了当权者的疯狂镇压,是思想界的保守势力抬头,形成了一股反动逆流,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开始分裂。

一些曾觉醒的知识分子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又由于还没有与当时正在走向高潮的革命运动相结合,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成了游勇,步不成阵”,陷入寂寞、孤独、苦闷、彷徨中。

作品在反封建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更加的成熟。

作者的爱憎更深地埋藏在对现实的冷静客观的描写中。

在对旧制度、旧传统进行更加细致的揭露的同时,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以及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特点。

他们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的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例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等。

鲁迅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另一方面也着重揭示了他们的精神的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

他们是幸运的却更是不幸的,本文主要以魏连殳为例,分析其幸运和不幸的原因。

《孤独者》写毕于1925年10月。

这篇小说不仅具有象《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那样的较为单一集中的社会主题, 而且更多地蕴含着作家自己的精神探索, 内容复杂曲折, 气氛沉郁悲怆。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一个同大家异样的“外国人”,他接受了新思想,遵循新的社会规范,无视旧传统,对人爱理不理、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他也是一个令人害怕的“新党”,敢于发表一些没有顾忌的议论。

他在世人的诽谤、侮辱中顽强地活着、然而他只是孤独地挣扎着,最终失去了理想、信念,采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甚至躬行起他“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成了一个真正失败的“胜利者”。

《人民日报》精选鲁迅先生9句经典语录,送给在逆境中奋斗

《人民日报》精选鲁迅先生9句经典语录,送给在逆境中奋斗

《人民日报》精选鲁迅先生9句经典语录,
送给在逆境中奋
1. 勇者愦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华盖集·杂感》
2. 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鲁迅杂文精选》
3.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4.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5.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记念刘和珍君》
6. 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门外文谈》
7.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野草·题辞》
8.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
9.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1。

孤独者鲁迅

孤独者鲁迅

孤独者鲁迅肃杀的秋夜
孤寂的窗外
除了一棵枣树
还是一棵枣树
始终燃着一支烟
嘴角漾着冷笑
伤逝
同胞反目
没有谁再可称兄道弟
于是广平兄
就成了相濡以沫的谐称
许广平生为女人
收藏虫蛀腊叶
爱人妻子之外
还要是兄弟姐妹
许广平好累
鲁迅也于心不忍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而这个可以推心置腹的书生也化成绯红的流星
抉心自食
苦不堪言
"我梦到——"
就成了惯用的开篇坟
墓碣文
过客一路隐忍
被影子追赶诘问
最痛苦的莫过于灵魂精通医道
诊治国民性
一剂药方
正对泱泱大国绝症
但从屈原到自己的压抑和苦闷却疏于用心也力不从心
一旗民族魂
覆盖壮志未酬的严峻
不要被恕也不恕人
嘴角漾着冷笑
冷笑古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迪等人,有现代派的陈西滢、徐志摩等人,有左联的郭 沫若、钱杏邨、田汉等人,还有高长虹、顾颉刚等无派 系人士,几乎整个文化界人士都与鲁迅有过大大小
小的论争。其论战时间之久、论争范围之广、论敌之多, 着实令人匪夷所思。著名学者陈涑渝将鲁迅与文化界人 士的论争史料,汇编成《一个都不宽恕--鲁迅
和他的论敌》一书,详细梳理了鲁迅与论敌之间的各种 纷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论争画面, 对于后人研究鲁迅的"论争现象"大有帮助。在《
完!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出处!
58取名网 /
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的序言中指出,鲁 迅并非一开始就"不宽恕"怨敌,而"促使鲁迅反对对敌宽 容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历史上无数血的教训
",即"面对压迫要反抗,对敌宽容是纵容"。综合起来说, 鲁迅的"不宽恕"大抵是因为缺乏"爱"的环境。鲁迅在童年 时代的阴暗体验,剥夺了他的幸福和
快乐,促使他产生了怨恨的心理,包括对人、对社会的 怨恨。不幸的是,鲁迅又生活在一个缺乏爱的环境里, 亲眼目睹了社会上许多不宽容的事件,这更加深了
协,不以背弃真理为代价进行个人的情感交易。"从这个 意义上说,鲁迅在历次论争中的"不宽恕"是有原则的,这 个原则就是对"恶"的不妥协,凡是对人不
公正、扼杀生命、违反人权、抹杀自由等坏事,都不能 原谅。其次,应当理性看待鲁迅参与的历次论争。从历 史角度来看,这些论争的起因非常复杂,既有思想
观念因素,也有个人性格因素。但不管怎么样,鲁迅在 论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思辨能力,值得后人学习。 尤其是鲁迅在论争中表现出的知识分子独立性和批
判性,更是后人难得的精神资源。需要指出的是,鲁迅 与高长虹、顾颉刚等人论争则有点倾向于私人恩怨。特 别是鲁迅与顾颉刚之间的论争,最初是由鲁迅小说
《理水》中的"禹"引发的,到最后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在 工作上出现了"顾某若来,周某即去"的尴尬局面。两人的 论争已经偏离了原来轨道,而不再是思辨
性的论争。我个人认为,论争虽能活跃学术气氛,但更 需要宽容。古往今来,论争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 要传统,它能展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能活跃学术
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 鲁迅与他人的论争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既有和派系之 间的纷争,也有与高长虹、顾颉刚等人的
短兵相接,这些论争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鲁迅与复古 派的论争、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以及鲁迅在左联时 期的论争。我们不难理解鲁迅与复古派之间的恩怨
。从本质上来,无论是复古派中的甲寅派还是学衡派, 都是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文化守成主义,对新文化的发展 有极大的阻碍作用,这确实让鲁迅坐立不安。19
由主义知识分子保持警惕,并在《并非闲话(二)》中 说道:"人自以为''公平''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了。"这 是鲁迅士乃至其内部人士 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在这一时期的论争中,鲁迅既对攻 击左联的梁实秋、傅彦长、陶愚川等人进行了有力
反击,也对左翼文坛内部人士所犯的机械化、简单化、 左倾关门主义等错误进行了批评,梳理了文学的阶级性、 何谓革命文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需要论争,论争绝不是辱骂和诽谤。真正的论争应当以 事实为依据,以尊重他人为基础,在思辨中爆发出思想 的火花。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文化多元开放的时
代,文化观念不断更新,出现各种论争是无法避免的。 在此背景下,我们从现代文化史上的历次论争中汲取教 训,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方法。《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和他的论敌》,陈涑渝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4 月出版。《文化名人的个性》,陈明远著,陕西人民出 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5年,甲寅派主张尊孔读经,鲁迅立马写了《十四年的" 读经"》、《学界三魂》和《"碰壁"之余》等文章,批评 尊孔读经是"开倒车"。如果说鲁迅与复
古派的论争只是蜻蜓点水般的笔战,那鲁迅与现代评论 派的论争便是大规模的论战,而鲁迅在左联时期的几次 论争则是更大范围的纷争。引发鲁迅与现代评论派
论争的缘起于"女师大风潮"、"五卅惨案"、"三· 一八惨案" 等事件,鲁迅写下了《我的"籍"和"系"》、《并非闲话》 和《不是信》等文章,对现代自
。不但如此,鲁迅还围绕《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 和是否应该劝青年人读《庄子》、《文逊与袁小虚、施 蛰存等人展开论争,这是属于中西文化之辩。至
于鲁迅与高长虹、顾颉刚等人的论争就带有一点个人恩 怨的味道了,也许是彼此个性使然。纵观这些大大小小 的论争,我们不得不佩服鲁迅的勇气和智慧,他俨
然像一个横站在旷野中的战士,用自己的身躯和灵魂抵 挡来自四面八方的"冷箭",又以自己的智慧帮助论争者认 清自身的偏见和旧思想的流毒,这就是鲁迅特
,"20世纪是我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人''解放个性、发 展独立人格、弘扬新思想与新道德的新时期",涌现了蔡 元培、陈独秀、鲁迅等一大批个性
鲜明的文化人。陈明远认为鲁迅是一个"苛求型"的文化人, 有某种道德优越感,一生为追求完美而不辞辛劳。在陈 明远看来,鲁迅的"苛求型"个性具有以下
特点:"(一)求真--反虚伪、辨真相、求真理;(二) 追求完美--干真事、认真、苛刻;(三)韧--坚韧不拔; (四)精--精练、精彩、精辟;(五
)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六)嫉恶如仇--对罪恶的坏事 不能宽刷不能纵容;(七)性情中人;(八)日常生活 不拘小节"。鲁迅参与各种论争时,始终保持
永不妥协的姿态,将这些鲜明的个性特点淋漓尽致地表 现出来,而这些论争也带上了鲁迅的个性烙樱陈明远认 为,童年时期的鲁迅由于家道败落,作为长子的他
承受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像在亲戚家避难时被称为''乞食 者'',跑当铺遭人奚落,受到族人的欺侮等等,成为鲁迅 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而陈涑渝在《
惜个人安危与他人进行笔墨之争。但是,我们该如何看 待鲁迅这种"一个都不宽恕"的人生态度呢?与鲁迅有关的 这些论争,又给予后人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
,我们要理解鲁迅"一个都不宽恕"的特殊语境。陈涑渝在 《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中分析说:"在 鲁迅著作中,''一个都不宽恕''的对
象仅限于''怨敌'',即指那些坚持错误立场并心怀怨恨的 人,而不是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改正了错误的论争对手。 所谓''不宽恕''就是不在原则问题上妥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中国教育报翻开《一个都不宽 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我们依然能感受到80多年前 文坛论争的硝烟。鲁迅手持"匕首"和"投
枪"与论敌进行激烈较量的历史画面又重现眼前。鲁迅在 论争中体现出来的"一个都不宽恕"的"硬骨头"精神,他将 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论争上的做法,需要今
天的人们反思与重新评价。横刀立马的孤独者鲁迅一生 写过的许多杂文,被称为"匕首"和"投枪"。而鲁迅的论敌 也不少,有复古派的章士钊、胡先骕、梅光
鲁迅的怨恨心理体验。还有一点就是鲁迅的处境非常不 自由,正如学者林贤治指出的:"当个人的自由和社会正 义遭到剥夺之后,唯有靠斗争来赢来这一切"所
以鲁迅在论争时的"拳来拳对,刀来刀挡",也就不足为奇 了。[NextPage]每一场论争都需要宽容1936年11月18日, 鲁迅去世仅仅一个月,
新月派女作家苏雪林写信给胡适,称鲁迅为"刻毒残酷的 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耻的小人"。这种评价 未免尖刻,但不可否认的是,鲁迅的确曾经不
氛围,打破单一的文化模式,使文化走向多元化。由于 鲁迅等人的相互论争,使中国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 出现了群芳争艳的可喜景象。论争离不开宽容
,缺乏宽容的论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论争。论争仅限于 话题的思辨性争论,而不可彼此进行人身攻击。所以, 陈涑渝认为:"如果心胸褊狭,睚眦必报,不给对
方留余地,也不给自己留余地,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 人际关系的祥和。"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将论争演化为个 人恩怨之争,或将个人之争作为学术论争。时代
立独行的一面。[NextPage]鲁迅为什么不能宽恕别人1936 年9月5日,鲁迅在杂文《死》中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 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
,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 我也一个都不宽耍"显然,这是鲁迅去世前的真情告白, 但留给后人的疑问是:鲁迅为什么会有这种睚
眦必报"一个都不宽恕"的心理呢?陈明远在《文化名人的 个性》一书中,运用现代心理学的个性心理分析方法对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进行了个性剖析。在他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