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传》义理解诗之得失

合集下载

苏辙《诗集传》中的心性之学

苏辙《诗集传》中的心性之学

苏辙《诗集传》中的心性之学苏辙《诗集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著的一本文献学著作,也是一部系统总结和归纳自己创作和鉴赏诗歌的理论著作。

其中的心性之学是苏辙对文学创作和品鉴的核心观点之一,对于理解苏辙的诗歌创作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简要阐述苏辙《诗集传》中的心性之学。

苏辙认为,心性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思维和情感等内在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思考、创作和品味艺术的基础。

在诗歌创作中,苏辙强调诗人应该以真实、深刻的个人心性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而不是追求虚浮的辞藻和华丽的形式。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只有真实的心性才能让诗歌展现出真正的力量和内涵。

苏辙主张诗人要反思自己的心性,通过观察和思考去发现自己的内在感受和情感体验。

他用“视心而临之”一词来形容诗人在创作中要通过观察和思考去感受和把握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

只有通过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性,诗人才能在诗歌中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思考。

苏辙认为,心性之学不仅仅适用于诗歌创作,也适用于诗歌鉴赏。

他认为,读者在品味诗歌作品时也应该通过观察和思考去感受和体验诗人的心性。

他以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通过对诗歌中语言的分析和思考,揭示了诗人秋夜思乡的内心感受。

他认为,只有读者通过对诗人的心性的理解和感受,才能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

苏辙还强调心性之学的重要性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人文情操和品味修养。

他认为,通过对心性的觉悟和把握,一个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

他说:“然心性弱敏驰奔,便是诗魂愈出。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心性的观察和培养,人们才能拥有真正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

苏辙在《诗集传》中提出的心性之学是他对诗歌创作和品鉴的理论总结和归纳。

他强调诗人应该以真实的心性为出发点进行创作,读者也应该通过观察和思考去感受和体验诗人的心性。

心性之学的重要性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人文情操和品味修养,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鉴赏文学艺术。

苏辙的心性之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和品味古代诗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欧阳修《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

论欧阳修《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
C HE NG J i a n
( C o l l e g e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C u l t u r e ,C e n t r a l C h i n a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Wu h a n 4 3 0 0 7 9,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B y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n o t e s o f B o o k o f S o n g s a n d u s i n g m a n y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O u Y a n g x i u a n d h i s b o o k p r o v i d e d U S a n e w r e s e a r c h p e r s p e c t i v e a b o u t h o w t o r e s e a r c h a b o u t B o o k f o S o n g s .I t s
摘要 : 欧 阳修 主 张探 求 《 诗 》本 义 , 但《 诗 本 义 》并 非 全 是 《 诗》 本 义 。《 诗 本 义 》的 许 多 解 说 很 精 彩, 但 也 有 不 少 解 说 值 得 商 榷 。 学者 过 多 关 注 《 诗本 义》 疑 古惑传 的 开创 性 、 人 情 解《 诗 》的 独 特 性、 求《 诗 》本 义 的 合 理 性 , 而较 少关注 它解说 《 诗》 本 义 的错 误 。《 诗 本 义》 错 解《 诗》 本 义, 表 现 在三方面: 一是 《 诗 经》 传 注本 不误 , 欧 阳修 反 对 其 不 当批 驳 ; 二 是 欧 阳修 以人 情 解 《 诗 》, “ 人情”

《毛诗序》和《诗集传》对诗旨理解的不同

《毛诗序》和《诗集传》对诗旨理解的不同

《 毛诗序》 和《 诗集传》 对诗 旨理解 的不 同
张真真
( 河南大 学 文 学院,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集大成之作 , 朱 熹的《 诗 集传》 对《 毛诗序》多有批判 , 突破 《 毛诗 序》 “ 美 刺言《 诗》 ” 对
诗 旨的牵强附会 , 主张“ 以诗 言《 诗》 ” , 试 图从 文本 出发探求 诗 的本 义, 在 一定程度 上还原 了诗 的本来面 目。朱熹

高度 概括 了诗 的 社会 功 用 , 汉儒 “ 美刺言《 诗》 ” 的
方式 与之 如 出一 辙 , 可 以说 是对 孔子 儒家 诗教 观 的
继承和发展。《 毛诗序》 的这种释诗方 法, 完全把 《 诗经》 当成 了一部 “ 谏 书” 。尤其是《 国风》 中的 诗, 《 毛诗序》 大都以“ 美刺” 来解释 , 而其 中大部分 都是“ 刺” 诗, “ 美” 诗 较 少 。《 小序》 把 各 篇 解 释 为 “ 美” 或“ 刺” , 基本上都是指出该诗的政治背景 , 点 明是 “ 美” 某人 , 或“ 刺” 某 人 。但 是 这 些 用 “ 美刺”
政 治美颂 诗 。还有 《 邶风 ・ 新台 ・ 小序》 说: “ 刺 卫
宣公 也 。纳仅 之妻 , 作 新 台于河 上 而要 之 。国人 恶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 出, 《 毛诗序》 “ 美刺 ” 的对
象 大多是 统 治者 , 诗 歌 赞美 的是 仁 德爱 民之人 , 讽
之, 而作是诗也。 ” 仅, 宣公之世子。《 左传 ・ 桓公 十六 年》 记载: “ 初, 卫 宣公 于夷姜 , 生急 子 , 属 诸 右公 子 。为 之 娶 于齐 , 而美 , 公 取 之 。生 寿 与 朔 。 属 寿 于 左 公 子。 ” _ 2 I 】 ‘ 事见 《 春 秋 传 》固无 可 疑。 ” _ 3 l 】 《 小序》 与《 左 传》 的说法 略同。《 新 台》

朱熹《诗集传》阐释方法研究

朱熹《诗集传》阐释方法研究

朱熹《诗集传》阐释方法研究摘 要朱熹(1130-1200)倾其毕生之力而作的《诗集传》,是《诗经》 研究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通行宋之后八百余年。

由于他是第一位 相对集中的谈论过阅读与解释方法的学者,因此,随着西方阐释学 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中国经学研究的再受重视,发掘朱子的《诗经》 的阐释方法亦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本文一共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对《诗经》研究的历史状况、朱熹《诗经》研究的学术背景及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简单介 绍。

第二部分是对朱熹诗学思想的简述。

对朱氏《诗集传》阐释方 法的具体分析则构成本文第三部分。

经过抽绎,共列出7个大类即: 以序统合法、视域融合法、行文评点法、语境通释法、发越为理法、 寓教于释法和唤醒体验法。

第四部分是对朱氏阐释方法形成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的分析。

关键词:朱熹, 《诗集传》, 阐释方法 , 《诗经》A Study of Zhuxi's Hermeneutics method of shijizhuanAbstractThe shijizhuan which Zhuxi (A.D.I 130-1200) devoted his whole life is the third milestone of shijing. It went through Song Dynasty more than 800 years. Because he was the first scholar who talked about reading and explaination method. Therefore, it is put emphasis again with the deep spread of western Hermeneutics .So it is an important job to discover Zhuxi's the Hermeneutics method of shijing.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The first part is studies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shijing, textural theory foundations and history found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o carry on a simple introduction of Zhuxi's poet thought. To analyze the explaination method of Zhuxi's shijizhuan composes the third part. Having been unravel, it may be listed seven big types: "Yi-xu-tong-he" (以序统合) "Shi-yu-rong-he"(视域融合)“Xing-wen-ping-dian”(行文评点)“Yu-j i n-t o n g-s h i”(语境通释)"F a-y u e-w e i-l i"(发越为理) "Yu-jiao-yu-shi" (寓教于释) "Huan-xing-ti-yan" (唤醒体验) .The last part analyzes the reason, character and influence of Zhuxi's Hermeneutics method.Key words: Zhuxi shijizhuan , Hermeneutics method , shijing目录前言 (1)一、《诗经》学的历史回顾与阐释学的理论准备 (2)1. 宋之前《诗经》学的变迁 (2)2. 宋代理学家的《诗经》学研究 (3)3. 阐释学的理论准备 (6)二、朱熹诗学思想简述 (7)1、诗之发生论 (8)2、诗之功能 (9)3、读诗之法 (9)4、“风”诗与“淫诗说” (10)三、《诗集传》阐释方法分析 (11)1. 句法 (12)2. 心法 (17)四、《诗集传》阐释方法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22)1. 《诗集传》阐释方法成因初探 (22)2. 《诗集传》阐释方法特点及影响 (26)结语 (29)参考文献: (30)附录一:使用七种阐释方法的具体篇目 (32)附录二: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34)后记 (35)朱熹《诗集传》阐释方法研究前言《诗经》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元典之一,自古以来,注释研究《诗经》的著作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从《诗集传》看朱熹的文艺观

从《诗集传》看朱熹的文艺观

从《诗集传》看朱熹的文艺观摘要:《诗集传》作为至今广为流传的《诗经》注本,集中反映了朱熹的文艺观。

朱熹在《诗集传》中明确地从文艺理论上简迷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运用这一理论来具体评价《诗经》,从而肯定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

朱熹重视诗歌在抒发作者情思方面的功用,并认为“诗言志”中的“志”是衡量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诗集传》载有有关赋、比、兴的论述及其在文艺理论上的贡献,对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大有裨益。

标签:《诗集传》;朱熹;文艺观《诗集传》是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于1177年完成的,成为流传至今的重要《诗经》注本。

它前面有总序,各篇有题旨,并且训释文字章句,评论表现手法。

其中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诸如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的体制、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等。

不仅在音韵训诂方面为我们理解《诗经》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对《诗经》进行了总的批判并有所继承发展,创造性地总结了我国自先秦至宋的文艺理论,是我国文艺批评史上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批评专著,在我国文艺批评史上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本文试图依据《诗集传》全面探讨朱熹的文艺观。

一、肯定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在《诗集传》中,朱熹首先肯定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最强音,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他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理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人心之感物”,显然是继承了《乐记》中的说法。

这里的所谓“物”,指的就是实际的社会生活。

由此可知,诗是由于人心对现实生活有所感而产生的。

而“感物而形于言”。

则是承认现实生活对诗歌的决定作用,这与“存在决定意识”有相通之处。

由于时代和阶级地位的不同,人心所感的社会生活也就不同(邪正),所以诗的内容就有好坏之分(是非)。

但是,诗歌对现实的反映决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对时代政治有着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朱熹在《诗集传》中不仅明确地从文艺理论上简述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且又运用这一理论来具体评价《诗经》。

《诗集》读后感

《诗集》读后感

《诗集》读后感《诗集》是一本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书籍,它汇集了各种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诗人们那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所感动,也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这本《诗集》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有些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悟,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有些诗歌描绘了人类的生活和情感,让我感受到人类的疾苦和温情;还有些诗歌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让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这些不同主题和情感的诗歌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丰富的感受和启发,也让我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这本《诗集》中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陶醉其中。

诗人们用简洁而富有韵律感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诗歌的世界之中。

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美丽和力量,也让我对语言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在阅读这些优美的诗歌时,我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语言的美感和情感,也让我对诗歌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这本《诗集》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能够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启发读者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这本《诗集》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也让我对诗歌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表达,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共情,也能够让人们在烦恼和忧虑中找到一丝慰藉和安慰。

总的来说,这本《诗集》是一本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书籍,它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也让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感受到了诗人们那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能够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启发读者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诗集传序的内容解析

诗集传序的内容解析

《诗集传序》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其注释的《诗经》所写的序言,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解析。

朱熹在《诗集传序》中,首先强调了《诗经》的重要性和地位。

他认为,《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朱熹指出,《诗经》的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军事、道德、哲学等各个领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接着,朱熹阐述了自己注释《诗经》的目的和方法。

他认为,注释《诗经》的目的在于阐明诗义,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诗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朱熹采用了训诂、考据、义理等多种方法,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释。

他强调,注释应当以经文为基础,尊重原意,避免主观臆断和误解。

在注释的过程中,朱熹也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

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他也强调了诗歌的审美价值,认为诗歌应当具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特点,既要表达情感,也要传达思想。

最后,朱熹总结了注释《诗经》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注释《诗经》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诗意,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精神,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注释能够为后世研究《诗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诗集传原文及翻译

诗集传原文及翻译

诗集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或有问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动、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 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尔发於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音奏)而不能已焉. 此诗之所以作也.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余也.心之所感而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之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於乡党闾巷、其言粹然而不出於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於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於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於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劝黜陟之政、於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正虽不足以行於一时、而其教实被於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於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昭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於言者、乐而不过於淫、哀而不及於伤、是以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於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师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於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侧怛之心、陈善之意、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於天下、天道备於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於雅以大其规、和之於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於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性情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於此矣.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序翻译:有人问我说、做什么而作的诗.我回答他们说、人生而静、自然的特性、感于物而行动、性的目的.既然有想了、就不能不思考.既有想了、就不能不说.既有说了、是语言所不能尽、你发自咨嗟咏叹的剩下的人、必有自然的音响节奏(节奏)而不能就算了.这首诗说的写的.说、那么他们用来教是什么意思.说、诗人、人心中的感物而形于言的多了.心之所感而邪正,所以说的显现有是非.只有圣人在上、就他所感的人没有不正,而他的话都足以成为教育.他们有的感的杂、而所发不能没有可选择的、就上的人一定会想办法从反、因而有以鼓励惩罚的,这也正是教育的.从前周朝兴盛的时候,上自郊庙朝廷而下一直到乡里闾巷、他的话纯粹而不出於正的、圣人已经协的声律、而用的乡下人、用的国家、以化天下.至于列国的诗,那么天子巡狩、也必须陈述而观之、以行升降的典.从穆后、再以衰落.至于东迁、而放弃不讲了.孔你出生在这个时候,既不能位、无法进行升降的政於是特举其登记并讨论它、去其重复、正的纠纷、而其善的不足成为法、厌恶的不足以为戒的人、也就是修改而去的、以简约、看长远、使学习者即是就有以考其得失、好的老师的,厌恶的改了.因此,他们正走在一个虽然不足以时、而其教育实际上被在万世、这是诗之所以能成为教育的原因.说、那么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如果是,是什么原因.说、我听说他、凡诗所说的风的、多出于里巷歌谣的作、所谓男女一起歌颂、各言其情的原因.只有周南昭南亲被文王的教化以成德、而人都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所以他的头发在说的、快乐而不超过过度、哀而不达到伤、因此而篇仅仅是《诗经》的经典.自邶而下,那么国家的治乱不同、人的贤能与否也不同、其所感而发的、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的、在这里变了.至于《雅》、《颂》之篇、就都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的话、她对和谐而庄、他的仁义宽厚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本来是为万师法程而不可改变的原因.至於雅的变化的人、也都是当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一般人所为,而圣人取之、他的忠厚侧怛之心、陈述好的意、尤其是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的.这首诗的经营、所用人事浃于天下、天道备在上、而没有一个合理的不具备的.说、那么他学的是该怎么办.说、本的两个南来求其端、参考各国以尽其变、正的於雅来大其规模和他在颂来要他停止、这学诗的主要原因.于是在章句以纲的、训诂以纪之、吟咏以发达的、涵濡以整体的、观察的性情隐微之间、审的言行枢机之始,就修身及家、统一天下之道、也不需要有其他的要求而得到的在这里了.问的人唯唯诺诺地退了出去,我当时正在编辑诗传、就把这句话用帽子那篇次说. 淳熙四年冬十月戊子日、新安朱熹序。

朱熹《诗集传》与毛诗解诗歧异新析

朱熹《诗集传》与毛诗解诗歧异新析

裴云龙
朱 熹 《 集 传 》 毛 诗解 诗歧 异新 析 诗 与
调节作 用 , 种作 用大 而化 之 , 个社会 的风气就 这 整 可 由此 而 趋 于 文 明 : 毛 诗 序 》 含 了 这 样 的理 《 包
论 述 了《 经 》 德感 化 体 系 的起 源 , 毛 诗 诗 道 《
序》 又进一 步提 出“ ” 风 之作 用 的最 终确 立 是实 现 了“ 以 风 化 下 , 以 风 刺 上 , 之 者 无 罪 , 之 上 下 言 闻
耳 目聪 明 , 血气 和平 , 移风 易俗 , 天下 皆宁 。故 日 : ‘ 乐者 , 也 。 君 子乐 得 其道 , 人 乐得 其 欲 。以 乐 ’ 小 道制欲 , 乐而 不 乱 ; 则 以欲 忘 道 , 惑 而不 乐 。是 则 故君子 反 ( ) 以和其 志 , 乐 以成 其 教 。乐行 返 情 广
然 而 , 者 的精神 旨趣 仍然 有相 当大 的歧 异 。 二
( ) 于诗歌 创作 缘 由的认 识分 歧 一 对
收 稿 日期 :0 9 ・4 2 0  ̄4 1
作者简介 : 云龙 , , 京人 , 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 裴 男 北 北
( 京 北
10 7 ) 0 85
1 5 4
史去和诗 篇 一一 对应 。
关键 词 : 毛 诗 ; 集传 ;感 文献 标识 码 : 1 22 2 A 文 章 编 号 :0 4— 12 2 1 ) 2—0 4 0 10 9 4 ( 0 0 0 15— 7


道 德 感 化 体 系 的存 废 :
德 ” 由此观 之 , , 毛诗 将 诗 歌 的创 作 看 作 是 某 种 道
德 规 范与伦 理 秩序 的建 构 。

浅析《诗集传》的儒教思想

浅析《诗集传》的儒教思想
1 《诗集传》的信仰对象
信仰作为 宗 教 中 最 重 要 的 因 素,在 佛 教、道 教、伊斯兰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天主教等教派中都有特定的指代。 儒教也有信仰,但不同之处在于世界其他几大宗 教的信仰对象都带有明显的人格色彩,儒教却是 以形而上的 具 有 抽 象 意 义 的 “道 ”作 为 信 仰 对 象 的。在《诗集传》中,朱 熹 “把 理、道 作 为 诠 释 《诗 经》的主要指导思想”[15]1,对先秦儒家孔子、孟子 等人所信仰的“天”“天命”重新进行解释———“未 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16]1,他“在理气论 的基础上构建其宗教思想体系”[17]86,将生养万物 的“天理”作为《诗集传》的信仰对象。
刘 育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9)
摘 要:在探讨“儒教”性质的基础上研究《诗集传》的儒教思想,运用文献法对《诗集传》各篇章进行归纳 与整理,以《诗集传》的信仰对象、修养方法及教化论为具体内容,得出其以“天理”代替中国古代宗教思想提倡 的“道”而成为理性信仰体系的核心,试图通过“诚”与“敬”的具体途径加强个人修养以建立稳定和谐的秩序社 会的结论。
收稿日期:2018-09-20 作者简介:刘育,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儒学史。 基金项目:西北大学研究生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汉代道家‘道法自然’观研究”(YZZ17079)。
— 80—
刘育:浅析《诗集传》的儒教思想
哲 学
等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儒教只是指用儒家经典作 为教育的内容”,[10]25即儒教之教仅指教化而其并 非宗教。最具代表性的葛兆光便认为“儒教是否 为宗教”是一 个 “伪 命 题 ”,即 用 外 来 词 汇 生 搬 硬 套用以解释中国文化就如同“穿一件尺寸不合的 衣衫。”[11]49

诗集传序欣赏

诗集传序欣赏

诗集传序欣赏诗,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自古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诗集传,作为一部经典的诗歌集,其序言更是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是理解整部诗集的重要钥匙。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欣赏这篇序言,探寻其背后的深意。

序言开篇,作者便阐述了诗的本质与起源。

他指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的天性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理解人性与诗歌创作的关键。

人天生具有静谧的本性,但当受到外界物象的触动时,内心便会产生种种欲望与情感。

而诗歌,正是人们用以表达内心感受、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介。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探讨了诗歌的教育意义。

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人们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教化的工具。

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这段话表明,诗歌能够反映人们内心的善恶是非,通过诗歌的教化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风气。

在欣赏整篇序言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于诗歌的热爱与敬意。

他通过对诗歌起源、本质以及教育意义的阐述,为我们揭示了诗歌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不仅要关注其优美的语言与韵律,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意与价值。

总之,诗集传序欣赏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过程。

通过深入剖析序言的内容与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集传的精髓,进一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这篇序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让我们重新审视诗歌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集传八卷

诗集传八卷

诗集传八卷《诗集传》是我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里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它集前人之大成,整理了先秦至明末的所有诗歌总集和单集,为后人提供了可以信赖的最系统、最有价值的“诗史”。

它不仅确立了“风、雅、颂”这样一种历代相沿而约定俗成的体制,使我们在阅读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时可以直接从中找到标尺,而且改变了许多人对诗歌的看法,比如,认为“情”是诗的根本属性,“风”则无足轻重。

这些主张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集传》共八卷,每卷各分三品:上品诗、中品诗、下品诗。

此书收录诗篇之多居历代之冠,其卷数虽超过了《全唐诗》,但实际内容却比《全唐诗》要丰富得多,体例上也更加合理。

第一个分段论诗方法是解经,即先把每首诗附会于某一家,然后按照家法说明该诗在该家的体裁地位,基本观点就是先《诗》后“传”。

如“周南”卷六《关雎》一诗,说《毛传》说“关雎,后妃之德也”,这就是先把这首诗附会于《风》,而后说明《风》是“后妃之德”,“后妃”是指周文王的两个老婆。

而《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这里就把它放在《风》之首,看来是按照“诗序”的说法。

又如《小雅》的卷四十五《四月》,《毛传》说“先君之思也”,而《郑笺》说“春者言万物之生也,言先君之所以思,又言其与万物之盛时也”,这里就把它放在《小雅》的开头,看来也是按照“诗序”的说法。

《毛诗正义》的解诗思路与前人完全不同。

他注重音韵、训诂,借用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对疑难句子详加剖析,旁征博引,加以考证。

他在谈到刘勰的《文心雕龙》时说:“前辈有识之士,谓若广综文献,尤须标举声病,至于经传异同,亦并该括”。

除了毛传外,在其他各卷里还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说法。

例如《小雅》的卷二十七《大田》,说“行苇”是祭祀田神的地方,《郑笺》就说“知二圣躬耕之处”;而《毛传》说“以田候圣人”,《郑笺》又说“以时祭知稼事”,这里又把它放在祭祀田神的地方,又把它放在“圣人”的名下。

《郑笺》没有别的说法,只好自己把这些诗篇连起来读,结果发现这些诗篇并没有组成什么新的诗章,仍然只是这些祭祀的诗篇。

【宋】朱熹《诗集传序》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宋】朱熹《诗集传序》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宋】朱熹《诗集传序》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宋】朱熹《诗集传序》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诗集传序(节选)【宋】朱熹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行有是非。

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

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

昔周盛世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

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

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而其善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

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

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

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

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诗集传教育思想的精髓

诗集传教育思想的精髓

诗集传教育思想的精髓
《诗集传》是朱熹经学研究的重要著作,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巅峰之作,集中体现了朱熹个人经学思想的整体特点,也是宋代“疑经惑传”的学术思潮的具体展现。

朱熹以“理”解《诗》是从外在形式与内在思想层面对汉唐传统经学研究方式的打破,其《诗经》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和宋代政治实践、社会坏境的改变息息相关。

文章运用图表法、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朱熹前期、中期、晚期解《诗》思想的发展趋势加以明晰,可为当前学界研究补充资料,亦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朱熹理学的发展过程。

朱熹《诗集传》是宋代思想家解经的典型作品,对其进行个案考察,将《诗集传》放置于《诗经》学史上进行考察,亦有助于从思想史、学术史的角度解决问题,为思想史、学术史的相关研究拓宽范围、补充史料。

文章主要包括绪论、论述主体、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主要就以“理”解《诗》的概念、考察范围、研究现状、思路方法进行了界定。

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不追求教科书式的抽象、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植根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不懈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传入中国的外国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并以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诗集传作者:朱熹

诗集传作者:朱熹

诗集传作者:朱熹《诗经》研究著作。

二十卷,后并为八卷。

南宋朱熹注。

淳熙四年(1177年)成书。

本书八卷,其中《国风》三卷,《雅》四卷,《大雅》、《小雅》各二卷,周、鲁、商三《颂》为一卷。

末附《诗序辨》一卷。

本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音。

有注同音字,注反切音及注叶音三种方式。

注叶音又有叶同音与叶反切音两种情况。

二、标注赋、比、兴三体,并对此三种表现手法加以简单评论。

三、解释字义、训诂章句及诗旨。

这是本书主体,杂采《毛传》和《郑笺》,间用三家诗义,以己意为取舍,对理解诗义,多所发明。

本书特点首先在于对《毛诗序》即《大序》和各诗《小序》的摒弃不录,对《诗经》各篇背景、主题等的了解上,不再受《诗序》约束和影响,而是另外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次,在字句解释上,虽较多沿用毛、郑,也有不少较为恰切的新说,简明易懂,至今仍是研究《诗经》的入门之书。

其缺陷在于,阐释诗旨仍然多以伦理教化为说,往往陷于迂腐穿凿,例如把许多优秀爱情诗说成是“男女淫泆”之说,就充分表现出理学家的主观臆断与偏执。

但本书作为与“汉学”对立的“宋学”代表,在后世影响极大。

宋以后学《诗经》者,大多以本书为宗。

本书版本极多,朱熹《朱文公政训》等已著录,《宋史·艺文志》作二十卷,拜经楼藏有二十卷残存八卷本,明司礼监本,明吴勉学刊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北官书处刊本,通行八卷本,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明印本。

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本经校正排印出版,附校记。

《四部备要》本为二十卷,《四库全书》本八卷。

本书是《四书五经》之一种。

章节列表詩經集傳序詩經卷之一朱熹集傳詩經卷之二朱熹集傳詩經卷之三朱熹集傳詩經卷之四朱熹集傳詩經卷之五朱熹集傳詩經卷之六朱熹集傳詩經卷之七朱熹集傳詩經卷之八朱熹集傳。

《诗集传》对《诗经》爱情诗的多变态度辨析

《诗集传》对《诗经》爱情诗的多变态度辨析

《诗集传》对《诗经》爱情诗的多变态度辨析王芳芳(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要]《诗集传》是宋代诗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在宋代疑古风气影响下形成的,一方面反映了朱熹尊儒尚理的观念,另一方面体现了朱熹新的解《诗》方法,即“以诗解诗”。

在尊儒传统、疑古风气以及朱熹自身读诗体会的影响下,《诗集传》对爱情诗的解读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是与《毛诗序》相同,解为文王后妃之德或美刺诗;二是从诗本身出发,体味诗意,但又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把男女爱情诗解为“淫奔之诗”;三是还原诗本意,肯定男女情思,不做过多的理学阐释。

朱熹对爱情诗多变的态度也反映了朱熹本人思想的矛盾之处。

[关键词]朱熹;《诗集传》;《诗经》;爱情诗①[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5)01-0054-0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先民的生活,尤其是国风,就是一部先民生活的图谱。

在《诗经·国风》中爱情诗占到40%,它反映了先民男女之间的感情和生活,成为千百年来文学上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

自汉代以来,一直延续到宋,很少有人把这些诗当做爱情诗来看待。

从《毛诗》产生以来,“美刺说”占据了《诗经》解读的统治观念,而《诗经》也只被当做“经”纳入儒家经典,成为统治着政治生活以及教化的典籍,并不以“诗”本身的文学内容来看待,东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唐孔颖达作疏,都是在《毛诗》诗旨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前人的注释。

直到宋代,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思辨风气和疑经改经的潮流,重新对诸经进行解读,这一风气也促进了《诗》学的革新,使得学术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采用辨伪的方法,重视阐发义理和和探求新意。

”[1](P292 293)《诗集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朱熹一方面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文学方面具有独特的敏感度和深厚的底蕴,能够从文学本身出发,去解读文本,另外在宋代疑经风气的影响下,朱熹在解读《毛诗》的时候,对《诗》序提出怀疑,敢于尝试提出新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 见 , 序 只提 及 ‘ 妃 ’ 朱 子 在 此 基 小 后 , 础上 又添 ‘ 文王 德化 ’ 。而 纵 观 全诗 , 没 有 体现 并 ‘ 妃 “ 文王 ’ 后 之诗 句 。这 便 是 义 理 解 诗 曲解 了
诗意。 [] 朱子语类》 ”2又《 卷八十 : 古人说 ‘ “ 诗可
以兴 ’须是读 了有兴起处 , , 方是读诗。若不能兴
作者简介 : 孙海龙( 9 4 ), , 18 一 男 吉林通化人 , 东北师范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
第 3期
孙海龙 : 诗集传》 《 义理解诗之得失
8 5
序 不 可废 , 而某 之 疑 终 不 能 释 。 后 经 三 十余 年 才 ”
“ 断然知《 小序》 之出于汉儒所作 , 其为谬戾 , 有不 可胜言” lJ 。1由此今本《 诗集传》 便是朱子弃序之
《 诗集 传》 书共经历二十七年时光, 成 从绍兴 二十九年到淳熙十三年。几乎贯穿了朱子整体学
术生涯。其间经过了反复思考, 反复修改。最终成 为朱子最 重要作 品之一 , 最能体 现出朱子 学术 亦是 变化之作品。是继《 毛诗正义》 , 后 诗经学又一里 程碑。其理学思想 , 文学思想皆有所展现。义理解 诗之得失更呈显出复杂性 , 下面一一比较说明。
上再加以发挥义理阐释之特点 , :兔置》 如 《
小序 : 《 “ 兔置》 后 妃 之化 也。《 , 关雎 》 之
化行 , 莫不好德 , 则 贤人 众 多也 。 ”
《 诗集传》 “ : 化行 俗美 , 贤才众 多…… 而文
王德 化之 盛 因 可 见 矣 。 [] ”1
学观点释诗 、 论诗。所谓用文学观点释诗 , 即是洪 湛侯《 诗经学史》 所云: 注意到诗歌的文学特点 , “ 实事 求是 地加 以表述 , 所定诗 旨 比较平 实 , 近 故 贴
诗之原意, 亦是义理解诗之失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常为前辈论者
所垢 病 。然 愚考 之其 亦有 所 得 之 处 。束 景南 《 朱 子佚 文辑 考 》 “ 熹 早 年 一 本 诗 序 作 《 集 解 》 :朱 诗
… …
起, 便不是读诗。 l ”l J 第三类为偏重 以史论诗 。细考《 诗集传》 除

要: 朱熹《 诗集传》 乃集诗 经宋学之 大成 , 书博采众 家 , 多 用文学观点释 诗论诗 , 朱子 为理 学集 其 且 然
大成者 , 其解诗仍 以义理为核 心。笔者认 为其义理 解诗有得 亦有失 , 呈现 出复杂性 。
关键词 : 朱子 ; 义理 ; 复杂性 中图分 类号 : 0 I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篇号 :0 824 ( 0 1 0 4 8 - 10 -4 12 1 ) 33 40 0 4
理( 论述见第 三章) 论者 多以不 离政教说为 由。 , 愚 以为除此外 , 其有更为重要 之原 因。陈寅恪在 《 论韩愈》 一文 中云 : 故 当时特出之文士 自觉 或 “ 不 自觉 , 其意识 中无不具有远则周之 四夷交侵 , 近 则晋之五胡乱华之印象 , 尊王攘夷 ’ 以为古文 ‘ 所 运 动 中心之 思 想 也 。 lJ 子 青 年 时 目睹 了南 宋 ”3朱 屈辱之外 交 , 已深记 靖康 之 耻。绍兴 三 十二 年 ( 12 。八月 , 16 年) 应诏上封事。言 :修攘之计所 “ 以不时定者 , 和之说误之也。今虏于我 , 讲 有不共

隐含 有义 理 , 不 明显 直接 阐发 义理 。 但 上述 三类 , 皆是 为方便 论述 而分 , 一些 诗篇 几 种方 式相 杂 , 能暂 以偏 重 其 中之 一 来 论 。偏 重 只
于文学释诗共 8 首 ; 0 偏重于以史论诗共 3 首 ; 5 偏
重 于义理 解诗 共 10首 。 9
结果 。然二 南 序 不 但 不 弃 , 而 大 大 加强 了其 义 反
其它书籍。这完全表明《 诗集传》 之训诂 , 不是为 训诂而训诂 , 而是为讲义理服务 , 是为下面解说诗
旨作铺 垫 。述其 根 源 , 则是 当时理学 之 盛行 , 一 再
则愚以为便是教育之革新 。 朱子一生不仅是学术之一生 , 且亦为教育家 之一生 。淳熙六年( 19 )五十岁 。在南康军 17 年 , 任时 , 立周敦颐和程颢、 程颐三人祠及五贤堂。六 月, 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 。十月 , 重建 “ 白鹿洞书 院” 。陈雯怡《 由官学到书院》 “ : 白鹿洞书等旧书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A sa om l nvri o ra nh nN r a i sy o U e t
201 - 6. 3( 0 1 3): 4—8 1 8 7
《 诗集传》 义理解诗之得失
孙 海 龙
( 山师范学院 中文 系, 宁 鞍 山 140 ) 鞍 辽 10 7

从《 诗集传》 解诗类型看义理解诗之得失
朱子《 诗集传》 解诗除训诂音韵名物 以外 之 内容 , 尚可 加 以分类 。 第一类 为偏重 义理解 诗。《 朱子语类 》 十 卷
九 云 :解 说 圣 贤 之 言 , 义 理 相 接 去 , “ 要 如水 相 接 去, 则水 流不 碍 ”1又 卷 八 十云 : 今 且要 将 七 分 lJ “ 工 夫理 会义 理 , 二分 工 夫 理 会 这般 去处 。若 只 三 管 留 心 此 处 , 於 诗 之 义 却 见 不 得 , 何 益 而 亦 也 。 【J ” 1义理 解诗 当然亦 为朱 子解 诗之 核心 。 第 二类 为偏重 文 学释诗 。朱 子 已具 初 步之文
综合上述三类 , 可见 , 义理解诗远大于文学释 诗之篇数 , 加之一些篇章 以史论诗之 目地也为义 理服务, 诗集传》 以义理解诗为核心。另从 故《 仍
上述分 类得 见 , 称 为“ 风 ” 被 正 的周 南 召南 每篇 必 言及 文王或 后 妃 , 能 表达 朱 子 之 理 学 思想 。文 最 王 之化 、 妃之 德亦便 是朱 子解 二南之 出发 点 , 后 这 几 乎与 毛诗小 序如 出一辙 。并且 在 毛诗小 序基 础
上述两者外 , 还有一种便是 以史论诗 , 或是与小序 合, 阐发史实 , 或是用史证小序之误 , 或者以史 中
收 稿 日期 :0 1 0 - 0 2 1— 4 2
” 1而朱 子 自言 “ 自二 十 岁 时读 诗 , 觉 lJ 某 便
《 小序》 无意义。及去 了《 小序》 只玩 味诗词 , , 却 又觉 得道 理贯彻 。当初 亦尝 质 问诸 乡先生 , 皆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