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又被称作为儒学,是由孔子所创立的一个思想体系。

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都是无所不在的,特别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这一思想体系更是主流意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针对儒家思想,探讨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影响意识形态儒家是古代诸多思想学派之一。

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

儒家思想的出现打破了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到“私人讲学”的转变,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

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儒家思想有了强大的民族群众基础,对旧时代的整个社会而言,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极为复杂,其内涵也极为丰富。

在早期,儒家思想是由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的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礼乐,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变迁儒家思想起于春秋战乱年代。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早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已死百余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儒家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哲学思想儒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他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它主张通过个人修养以达到仁和礼。

因此,关于人性、个体修养等问题,便构成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贡献。

一、人性问题儒家学说关于人性论问题的最根本的看法就是“性善”说,他们相信人性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肯定了人之所以有差别,不同于动物,正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

只要通过内心修养,改变自己的气质,就可以成为圣人,即“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种“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孔子等人的历史进化观。

而孟子则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更深刻的论述。

“性善”说是儒家人性论的核心。

二、个体道德修养问题孔子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呢?孔子关于个体道德修养的看法比较全面,但又比较笼统,似乎在强调多方面努力。

他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也就是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让仁回来,那么仁就会自然地来到我这里。

当时他并没有对人的个体品德做出具体的规定,更没有专门提出道德修养的途径。

所谓“有教无类”是儒家所奉行的原则,孔子是强调教育要以“礼”为准则,受教育者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这样看来,孔子的思想有些保守。

三、礼乐观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

他认为礼是“天地之序”,是“人道之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对于这个问题,他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个体道德规范及其如何遵守的问题,儒家思想家始终没有明确的主张,其论述基本上是就事论事,简单粗糙,也没有揭示出人的道德规范与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孟子把人的善良天性叫做“良知”,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然的“良知”,它是道德的基础,内在的根据。

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在当今世界,许多人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为典范,尤其是韩国,十分推崇孔子。

汉朝儒家和法家意识形态相争的结果

汉朝儒家和法家意识形态相争的结果

汉朝儒家与法家意识形态之争刘彻听取董仲舒的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以后,儒生走上国家的舞台。

在刘彻的计划中,儒生只是理论工作者。

到地方去宣传朝廷的恩德,用儒学教化百姓,让帝国呈现出和睦气象。

可儒生不这么想。

要恢复周朝的格局。

对于这种想法,军人和酷吏都嗤之以鼻。

可儒家就有市场,毕竟“鸡汤”最养人。

在刘彻去世后,汉帝国的主线就是文法吏和儒生的斗争史。

文法吏与儒生一直争斗,直到王莽篡位,儒生大获全胜。

霍光以汉昭帝的名义召集了文学士,对刘彻时期的政策进行大讨论。

文学士主张缩小政府的规模,放弃盐、铁等垄断行业,重农抑商,让利于民,再次实现文景盛世。

但桑弘羊反对。

他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用强制手段调节社会需求,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双方互不相让,最终,文学士取得胜利。

表面上讨论的是经济问题,但背后却是意识形态的争论。

桑弘羊是法家,文学士是儒家。

争论的焦点远不止眼前的政策,而是汉帝国以后的理论、财富、权力、人事,一切都将取决于这次会议。

最终法家失败,儒家取得胜利。

不过法家和文吏的传统势力很庞大,儒家只是平分半壁江山,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机遇。

汉宣帝其实是刘彻、桑弘羊一脉,他重用酷吏,打击豪强,加强朝廷权威,缔造了大汉最后的辉煌时期。

可汉宣帝的儿子却是标准的儒家学子。

汉朝的制度是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

汉元帝继位后。

儒家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儒生强调个人道德的力量,反对政府对社会的过度控制,他们希望把政府改造成周朝的模样。

但是法家官吏的势力始终存在。

按道理说,儒生是很难和法家对抗的,可民间社会提供了最广阔的市场。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收成不足,税收还高。

占据田地的豪族,却偷税漏税。

官员穷奢极欲,只知盘剥,外戚、贵族的后代,却依然霸占朝堂。

学子根本没有入仕的渠道。

除了既得利益集团,所有人都希望改变现有的一切。

儒家即将一统天下,唯缺一个领袖。

此时,王莽出现了。

王莽出身最有权势的家族。

还是一个标准的儒士。

二、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统治

二、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统治

二、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统治地 位的确立与变化
(一)独尊儒术 (二)玄风蔚然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四)清代的朴学 (五)儒家的思想特征
(一)独尊儒术
• 西汉初年,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以道家清静无为 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宗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 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 不断尖锐激化,清静无为显然已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博士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对儒家思想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发挥,提出“君权神 授”、“天人感应”与“君为臣纲”为核心的新儒 学,大力倡导独尊儒术。建元五年(前136),汉武帝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置五经博士,专任儒生,负责 解释儒家的《五经》。第二年,凡不治儒家五经的 太常博士被一律罢黜,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入朝, 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 宋代以后,理学在思想界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理学是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 了某些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体系,是适应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和**** 皇权不断加强,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等新情况而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集中在宋、明两代,也称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分为两大派:一派是以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朱熹 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也称程朱理学;另一派是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 表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也称陆王心学。两派对宇宙起源、理气(即精神与物 质)关系等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看法,但总的来说应属于唯心主义内部分歧。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集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之大成,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朱熹提出以“理”、“气’’关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或 称“绝对精神”)是万物生成的本源,而“气”是万物生成的材料,理在气先, 理气结合生成万物。他的tt理,反映到人类社会中,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儒家 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欲”是与天理相对立的,只有“灭人欲”,才能“存 天理”。 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理学的代表人物,观点与朱熹针锋 相对。他认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中期 王守仁接受陆九渊的思想,并吸收佛道两家的某些观点,形成主观唯心主义 的“心学”体系。他的心学核心内容是所谓的“心外无物”。在他看来自然 界的万物都是人心的体现,离开人的“本心”,一切都不复存在。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提出了“仁爱”、“礼”、“孝”、“忠”等核心概念,成为了后世儒家的基本原则。

儒家思想之后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孟子、荀子等学派的传承和发展,逐渐确立了儒家学说的地位,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本性善良,并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君子之道,追求道德的高度境界。

此外,儒家还注重礼节尊重和世道人情的治理,强调家庭的孝道、国家的忠诚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的这些核心理念,为后世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影响1. 政治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基础,儒家经典成为了官方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家学者成为了皇帝的师傅和重要决策的参谋。

直到20世纪初,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纽带。

2. 社会道德与家庭伦理中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孝道、社会的仁爱和道德修养,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社会及人们的生活中。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观念与伦理意识一直被儒家思想所影响,强调尊老爱幼、重视亲情和家庭和睦。

儒家思想也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3. 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都被视为中国文化和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封建社会时期,儒家经典成为了士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对于社会地位的晋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中国教育也依然保留着传统儒家思想的痕迹,例如儒学研究与教育仍然在各大学和学术机构得到广泛开展。

四、当代儒家思想的现状与挑战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

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明清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其哲学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在这个时期,不仅有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自由的思想流派,还有“哀鸿遍野”的社会景象。

那么,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是怎么样的呢?一、王阳明致良知王阳明致良知是明代儒家思想的代表,提出了理、气、心三才说。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是行动的直接动力,是道德行为的基本条件。

同时,王阳明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发现真理,并将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人的本性、道德标准和社会生活。

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引起了一场重大的哲学变革。

二、思想自由另一个明清时期的重要思潮,就是思想自由。

不同于王阳明致良知注重个体心灵探索,思想自由更关注社会批判与改革。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充斥着许多派别意见,如张献忠的红巾军、李自成的大西国,以及三合会、洪门等组织。

这些组织虽然立场不同,但都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朝廷腐败和压迫的不满。

这种反叛思潮对清朝的崛起产生了重要影响,促使其建立了一个比起前代更集中、更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三、“哀鸿遍野”的社会景象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哀鸿遍野”的时期。

由于天灾人祸和战争等原因,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特别是清代中后期,不管是天灾人祸还是政治统治,都让民众尝到了无尽的苦难。

这时候,许多文人都对此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年号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变得极为普遍,如吴中的“天下大乱”,葛岘的“甲申三百年祭”,郑氏书《艰涂集》,所反映的就是遭遇困苦的百姓生活。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是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它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者,更影响着后人的思考和实践。

王阳明父子在儒学、思想自由在政治、民众在文化之间相遇等,都是这个时期一段历史亮点。

同时,当下世界上的一些国家无法更新自己的文化,确实需要以明清两朝的文化价值为福祉,加强研究,以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积极地服务于现代的国家建设。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儒家文化提倡中庸之道,有 助于企业平衡各方利益,实 现可持续发展。
儒家文化注重诚信和仁爱, 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商业
道德和社会责任。
儒家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这 对企业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 有重要启示。
儒家文化强调学习和创新, 有助于企业不断更新知识和
创新商业模式。
儒家文化对现代政治治理的启示
04
儒家文化的思想体 系
THEME TEMPLATE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文化的思想 体系强调个人修 养和道德品质的 修炼,认为这是 实现家庭和睦和 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修身齐家, 人们可以进一步 实现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即建立 和谐的社会秩序 和政治制度。
儒家文化认为, 个人的道德品质 和社会责任是相 互关联的,每个 人都应该为社会 做出贡献,为实 现天下太平而努 力。
儒家文化对东亚 各国教育体系的 影响
儒家文化对东亚 各国文学艺术的 影响
当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儒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儒家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与实践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与影响 儒家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与表达
儒家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发展与传播
儒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适度原则与平衡发展
儒家文化中的 中庸之道强调 适度原则,主 张在行为处事 中寻求平衡, 避免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是儒 家思想的核心 之一,它提倡 在追求个人和 社会的和谐发 展时,要遵循 适度的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 人们在处理人 际关系时,要 保持平衡和谐, 避免偏激和极 端,以达到整 体上的最优效
中国古代儒家 文化与思想体 系

儒法之争:儒家为何长期是古代官方意识形态

儒法之争:儒家为何长期是古代官方意识形态

儒法之争:儒家为何长期是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一:怎样才能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这个词在我天朝几乎是一个人人都耳熟能详,却又偏偏没有几个人能讲明白什么意识形态到底是个啥。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知道“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

”然而知道这些并没有什么用处。

因为很多人觉得中国古代并没有经历一个从奴隶制到封建地主制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做一点文字上的考据,看一下意识形态究竟是何方神圣。

意识形态(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

由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在1796创造,他创造这个概念是指一种新的“观念科学”,企图揭示观念和思想的由来。

1840年,“伟大的马克思同学”运用这一概念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阶级统治的本质,并借由新中国的成立政治思想教育的大面积普及为人民群众所熟知。

1950年,行为主义科学兴起,这一概念在“意识形态的终结”运动中被广泛运用、当然很大程度上是被批判的对象。

类似于现在一旦指责他人的言语是意识形态就是骂他不靠谱。

但1950年并没有真正做到终结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依然活跃在学术圈和媒体圈。

意识形态有三大特征:1.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判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出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注:这一部分的内容参照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改写。

)满足这三大特征成为一个合格的意识形态之后,各路意识形态还要进一步厮杀,满足更苛刻的条件之后才能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符合统治者的利益(至少是不损害)被统治者勉强也可以接受。

这样来看,无政府主义就无缘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了,因为它深深地伤了统治者的心。

类似地,正统一点的道家观点也很难成为古代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因为一个追求小国寡民的思想体系很大程度上否定了统一国家王朝的合法性。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xx文化的影响如何?原因:(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

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4)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影响: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中国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中国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中国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中国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曾经是一种官方的意识形态,赋予了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而今天,中国的儒家思想仍然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道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每一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占据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开启中国特有的人类之道。

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们天生就有道德上的基础,应该发展和补充,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同时,儒家思想温和而务实,主张靠着优秀的领袖和先贤的榜样来实现道德的传承,以减少对民众的束缚。

二、现代社会中的儒家思想虽然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国社会的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儒家思想所代表的优秀文化元素仍然为中国人所尊崇。

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呈现出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1.深刻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儒家思想一直就是首屈一指的思想共识。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管理体系都融入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张民众领袖能够以榜样的力量来教育民众,促进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变革。

中国现代的政府管理,也在吸收儒家思想的精华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

比如在中国的“为民办事,务实清廉,成为人民满意的公务人员”等行为准则中,便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和思想体系。

2.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中国的文化传承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宏大的历程。

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之一。

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播,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和个人行为准则,得以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得到坚固的储存和传承,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儒家思想也成了中国文化跨越时空和教育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国的优秀学校、学院等都通过教授儒家思想来培养中国最优秀的优秀公民。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长期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创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还主张政治上逐步改良,可以“损益”旧的章法,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战国初步形成和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一时期具有唯物思想的荀子提出“水则载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秦朝遭受灭顶之灾。

韩非子专制集权的主张适应秦统一的需要,秦朝专崇法家思想,打击儒学。

针对儒生主张实行分封制,打击郡县制和指责秦始皇的言行,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沉重打击。

两汉时期儒学被改造而处于统治地位。

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并提出“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之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于是独尊儒术,兴办私学。

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但是东汉前期,唯物思想家王充首先反对天人感应说,对神学展开深刻批判。

此时的儒家思想与先秦的儒家思想不同。

它吸收了法、道、阴阳家等思想,尤其是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广。

东晋时期被利用。

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服务的宗教。

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 儒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提倡君主专制制度下的礼仪道德、忠诚和孝顺。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对社会、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被奉为国家意识形态,成为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2.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1 仁爱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爱”。

仁爱是指对他人怀有深厚的爱心和同情心,并通过言行来体现出来。

在儒家文化中,仁爱被视为最高道德境界,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石。

2.2 礼仪儒家文化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礼仪”。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言辞、举止、礼节等方面。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2.3 孝顺孝顺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念。

孝顺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在儒家文化中,孝顺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核心内容之一。

孝顺不仅体现了对父母亲的感恩之情,更体现了对整个社会伦理秩序的尊重。

3. 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3.1 教育体系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中国,儿童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并通过学习经典文献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塑造了中国人勤奋、尊师重道的教育传统。

3.2 政治思想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忠诚和孝顺,提倡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被用来合法化统治者的权力,并且通过推行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即使在现代,儒家思想仍然对中国政治有一定影响力。

3.3 社会伦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皮法骨道家心”——“儒、法、道”三种意识形态下的汉王朝

“儒皮法骨道家心”——“儒、法、道”三种意识形态下的汉王朝

“儒⽪法⾻道家⼼”——“儒、法、道”三种意识形态下的汉王朝“穷则独善其⾝,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曾作为中国古代⼏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存在着,激励着⼀代⼜⼀代的中国⽂⼈⼊世,⽽儒家学派的创始⼈——孔⼦,则是“⾼⼭仰⽌,景⾏去处。

”被后世当作圣⼈的典范。

作为确⽴儒家为正统思想的汉王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汉王朝统治时期却充斥着“儒、法、道”三家的⾝影,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下,“儒、法、道”三种意识形态下的西汉王朝。

“儒、法、道”三家在汉王朝不同时期的应⽤黄⽼⽆为,与民休息在汉朝初⽴之际,百姓已遭战⽕摧残多时,各种事物百废待兴,朝廷急需调整状态,于是与民休息,藏富于民的基本国策就被统治者制定下来,《汉书》中记载:“孝惠⾼后之时,海内得离战国之苦,君⾂俱欲⽆为,故惠帝拱⼰,⾼后⼥主制政,不出房闼,⽽天下晏然,刑罚罕⽤,民务稼穑,⾐⾷滋殖。

”⽽后⽂景⼆帝时期为缓和阶级⽭盾,仍旧延续⾼祖⽆为⽽治的治国⽅略,并且⽂景⼆帝开始⼤⼒发展农业,强调“农,天下之⼤本,务莫⼤焉。

”。

道家黄⽼学说注重节俭制奢,所谓“卑宫室⽽⾼道德,恶⾐服⽽勤仁义”,在汉朝初期统治者承继尧舜明君贤明爱民的思想,加之道家黄⽼⽆为、顺其⾃然的与民休息政策,符合当时的社会状态,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盾,极⼤的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景之治”更是为汉代中期发展新局⾯提供了必要条件。

推崇孔⽒,抑黜百家在汉武帝统治初期,汉武帝刘彻与窦太后的权⼒⾓⽃逐渐浮出⽔⾯,汉武帝依靠儒⽣⼒量对抗窦太后专权和汉代前期黄⽼⽆为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系列尊儒的政策,如设⽴五经博⼠、建⽴太学、举孝廉、建⽴博⼠学官制等等众多引儒学⼠⼦⼊世的举措。

《史记·儒林列传序》中记“⾃此以来,则公卿⼤夫⼠吏,斌斌多⽂学之⼠矣。

”说到汉代儒家就不得不谈到⼀个关键性⼈物董仲舒,他摒弃了先秦时期儒家的理想主义,兼收百家之长,尤其是他提出“君权神授”并且明确“君⾂之礼”的重要性,⼗分符合汉武帝理想蓝图中的统治需要,此后他所提出的“推崇孔⽒,抑黜百家”,利⽤孔⼦学说来统⼀天下的思想,就被汉武帝以及后世君王效仿执⾏。

历史学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分析

历史学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分析

历史学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分析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学科,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因素。

其中,文化与意识形态作为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历史学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一、文化在历史学中的作用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长时间内形成的对于世界的看法、价值体系、传统习俗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在历史的研究中,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影响了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发生。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几千年来的儒家价值观使得和谐、孝道等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信念,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许多重大事件。

其次,文化也反映了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文艺作品中的题材转变、人物形象的演变等都能够反映社会的思想变动和社会结构的转变。

最后,文化还对历史事件和过程的解读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角度的观察和解读,可能导致对同一历史事件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文化因素的存在使得历史研究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

二、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塑造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关于社会、人与世界的理念和思想体系。

在历史学研究中,意识形态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意识形态是历史变革的推动力之一。

不同的意识形态代表了不同的立场和追求,不同的追求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和决策。

例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阶级斗争为核心,推动了近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意识形态也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产生着重要影响。

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受到其所持意识形态的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历史观和权威解释,形成不同的历史记忆和历史叙事。

最后,意识形态还影响了历史学研究的倾向和方向。

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导致历史学界关注不同的研究课题,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意识形态的历史和现实

意识形态的历史和现实

意识形态的历史和现实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中盛行的一种思想、信仰、价值体系,它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

意识形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意识形态的现实却一直在发展和演变中。

一、意识形态的历史在古代,各种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例如,佛教强调“一切皆空”,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脱;基督教强调信仰和救赎;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都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概念更为广泛、更为多元化。

意识形态有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环保主义等等。

它们因为支持的理念不同,对政治制度的赞同程度不同,成为政治上的不同派别。

二、意识形态的现实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依旧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权的指导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西方国家,自由主义的思想一直是主流,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选择,反对政府干预。

这种思想构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在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上引领着西方国家的发展。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变。

在当代世界,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变得越来越多元化,难以用简单的意识形态来概括。

此外,曾经因为意识形态相异而导致不同国家之间互相制裁、对抗的情况也有所缓和,更多的国家希望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这种发展走向与意识形态的单一性相违背,但是却契合了多元共生、相互融合的大势所趋。

三、意识形态的未来未来的世界会怎样?很难预测。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意识形态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时刻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我们的社会发展方向。

所以,对于意识形态的认识和思考,我们不能止于历史和现实,还要更深层次地思考它的未来。

我们需要从中找到一种能够引领我们前进的新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可能是多元共生、相互融合的,它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观念与意识形态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观念与意识形态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观念与意识形态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观念和意识形态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周代到明清时期,多种思想流派和哲学思想迭起,相互碰撞,互相影响,也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探讨观念和意识形态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其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一、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 价值观的塑造古代中国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进行了塑造。

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传播,到孔孟之道、八股文、六艺等基础教育的推广,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例如,儒家强调“仁者爱人”,注重社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修养,这种思想无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善向美。

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的思想则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共处。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反对战争、暴力和烧杀抢掠等不良行为,对中国的公正和正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结构的形成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另一重要影响,是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这种影响来自于古代中国各种思想流派对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从而影响到中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和发展。

例如,儒家思想主张君主专制,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推动了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由此建立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封建王朝。

法家思想则认为权利应当放在法律和法规中,而非个人。

这种思想流派在中国的行政管理、军事制度、刑法司法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化范畴的拓展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第三个重要影响,在于它拓展了中国文化的范畴。

中国文化从古至今涵盖了艺术、建筑、文学、音乐、哲学等各个方面,这些文化领域的发展也得到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得到了更加发展和繁荣。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致治国平天下,这种修身的精神在中国文化领域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当代儒家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研究

当代儒家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研究

当代儒家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研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儒家的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开始形成,到了今天,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在当代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儒家思想也不断地深入人心,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对当代儒家思想对社会影响进行探讨。

一、当代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在家庭、社会和工作中行为的指南。

例如,许多人在家庭教育中会遵循“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的观念;在职场上会遵循“仁爱”、“忠诚”、“公正”等观念,这些都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二、当代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深远。

许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是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的培养,这也是现代教育所主张的。

同时,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学生们也在学习中培养了更多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三、当代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行动导向型的思想,它注重体制、法律和纪律,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借鉴。

在中国的社会管理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例如,中国在加强社会管理、规范公共秩序、建设和谐社会中,都注重着“仁爱”、“德行”、“公正”等儒家思想特质的发挥,从而使治理更加精准、有效。

四、当代儒家思想对文化创新的影响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比,当代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不断地推崇创新。

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中国对世界的融入与交流,儒家思想也更加注重创新与变革。

当代儒家思想强调精神创新,并反对意识形态的僵化,这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当代儒家思想从很多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并经过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仍保持着其渊源流长的特征。

虽然儒家思想并非社会治理的完美解决方案,但它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的重要文化资源,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意识形态

中国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有组织的理论信念体系,这种理论信念体系一逻辑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理论概念符号的特定结合,来论证某种政治体制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以及实现某种特定的理想政治目标的途径的合理性,意识形态规定了一个国家、民族及其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义务与政治行为规则,以此作为广大民众的政治共识的基础。

一、中国古代社会——世俗的儒家意识形态在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次一次的冲击下,儒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各种政治思潮涌入中国。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1.表现:1)思想意识:以平均主义和共同富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在建国后成为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精神纽带和中国社会建构新体制的指导原则。

(表现)2)政治指导思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是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革命型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为: 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性。

我国意识形态是从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革命背景之下,共产党倡导批判和斗争精神,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革命力量参加斗争,就成为时代和革命斗争实践的必然要求。

即使在建国后,意识形态的这种批判性和斗争性特点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相当程度的延续,它依然强调对社会的批判,强调重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

(表现)3)经济分配:大公无私的价值理想和相应的制度安排。

以土地问题为例: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革命型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为: 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性。

中国古代的意识和社会意识

中国古代的意识和社会意识

中国古代的意识和社会意识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其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古代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探索,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还能反思当代中国的精神传承和价值观念。

一、中国古代的意识转变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中,意识的转变经历了从原始宗教到儒家思想再到佛教信仰的演变过程。

原始宗教是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追求,通过祭祀和习俗来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依赖。

儒家思想则注重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修养,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观念。

佛教的传入则为中国带来了超越世俗的思想,通过内心修持和追求解脱,影响了中国古代意识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农业文明的发展,社会阶层开始形成,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待权力、地位和财富等问题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士人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才学获取地位和声望,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阶层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尤为显著,他们追求仁爱、忠诚、正直等美德,倡导礼教和从政为公的理念。

同时,中国古代社会还存在着农民和商人两个重要的社会阶层。

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依靠勤劳和农业生产维持着社会的稳定。

而商人则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崭露头角,他们追求财富和利益最大化,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社会阶层之外,中国古代社会还存在着严格的家族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

家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家族观念和孝道是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封建等级制度则规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范围,使得社会呈现出明确的等级结构。

三、中国古代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影响中国古代意识和社会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仁爱、礼教等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孝道、忠诚、仁义等观念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承和崇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与意识形态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

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主张,或著书立说。

儒家思想代表一些传统的力图通过周礼的改良等方式来安定社会的统治者的思想。

儒这个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巫术,另一种是礼。

秦始皇焚书坑儒这里的儒其实是指术士。

礼最初是冠婚丧祭时的礼仪,后来孔子把它提升到国之礼仪。

所以儒家思想的本质应该是服务于国家体制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只是它的基础是建设立在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之上。

可以说礼是儒家思想的基石。

为什么儒又与巫、术有瓜葛呢?其实从有国家开始国家政权的一块重要基石就是宗教。

政教合一是正常也很自然的选择。

儒要作为一种建立政权的思想自然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子。

只是聪明的孔子弱化了宗教的影响,因为宗教代表着神秘与不可控,不适合作为一个稳定的基石。

所以孔子在他的学生问他鬼神的问题时他会说:人事尚不清何谓鬼神。

孔子把他的思想边界设定在君王之下,君君臣臣父子子。

君王之上属于宗教范畴孔子做了抽象与模糊。

纵观历史政权的演变总是从宗教神权向世俗的权力转移。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所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是社会的管理问题,而不是象战争这样的重大国家决策,政府必然要依赖各级机构进行事务性的社会管理。

所以事务型的世俗权力必然取代神权。

而儒家之所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最关键的一点是它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态。

中国的封建社会主流不是分封而是集中,这与欧洲的封建庄园很不同。

首先表现为管理的体量。

在中国的皇帝管理巨大的疆域和众多人口的时候,欧洲的君王只能管一些拥有小庄园与城堡的诸候。

不是说中国没有诸侯但中国的主要政治形态是官僚政治而不是诸侯分治,大多数皇帝都很忌讳诸侯拥兵自重的。

差异不仅在政治形态上,在意识形态上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在欧洲“附庸不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国王与诸候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

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巨大的不同。

第三在中国皇帝是天子是神在人间的化身,这有些类似政教合一;而在欧洲皇权与神权是分开的,两者相互争斗,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高于王权,教皇成了各国国王的太上皇。

国王登基和加冕要由教皇主持。

所以有时国王须要联合众多诸侯支持自已对抗教皇。

后来国王为争取一些欧洲城市的支持给了他们很高的自治权,这为资本主义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总之中国的封建社会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巨无霸,所以在人类文明的封建时期中华文明一直领先。

但在当时的社会管理能力与技术条件下实现中央集权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但这种管理是建立在严酷的立法与暴力之上的,注定不能持久。

所以历代的开国皇帝都喜欢用仁政,同时也在不断摸索与完善以中央集权形式管理一个大国的方法。

儒家强调长幼尊卑强调通过建立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这可以大大减少社会管理成本与压力。

如果那时就强调平等、民主、自由、法制是很难实行的。

比如: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但法治在当时的物质与技术条件下也许可以适用封建庄园,但不足以支撑一个大的帝国,最终法治是表人治是里。

其实现代意义上的法制是需要大量的成本的。

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常识:反对一个失控的美国》,书中说自从1995年以来已新增51000条新法律。

如果以书的出版时间2010年计算平均每天10部法律。

在中国法规更是多如牛毛,中国法律信息网上显示收录的不重复的法规542535件,如果从1949年算起到2012年平均每天超过23件!这还是制定法律,执法的成本还没算,也不用算了,在中国老百姓打官司一定是最后的选择,因为成本高耗不起。

可以以法治国的成本是很高的。

所以再先进的思想也要有支撑它运行的社会基础才行。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那么多的朝代轮回,在诸子百家众多的治国思想中最终选择了儒家,所以儒家思想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而非偶然。

如果以活得长短来衡量一个文明是否成功的话,中华文明是成功的。

如果以创造财富的多少来衡量的话,中华文明曾经成功过,而现在正在通向成功的路上。

到了今天儒家当然不是治国之道而更多是积淀在道德层面上,但是经常在网上、微博上看到有人对儒家思想的指责,说它禁锢了人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真是很没道理。

打个比方:在肩扛人拉的时代我们的老祖先发明了一辆四轮马车。

在那个时代它非常先进拉着我们的文明跑了几千年。

但子孙们不思进取每次翻车总是对车修修补补又上路了。

后来别人发明了汽车路到我们前面去了,结果就有人抱怨指责老祖宗为什么不发明汽车让我们落后了!如果是在一个世纪前清政府灭亡时也就算了,但现在还说那就是聒不知耻!把老祖宗的脸都丢尽了还指责先人。

而且我们现在主流的意识形态按官方的说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按经济学家的说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与儒家思想有关吗?现在的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说的好听点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的不好听就是极其混乱。

从某种角度讲人的思想开放了,创造性与能动性不断释放这是进步。

但不论什么事什么观点总有人赞成也总有人反对,而且不能达成共识那就乱套了,社会发展就失去方向了。

不仅在社会上在党内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人民日报》2011年5月25日上刊登了一篇《党纪不允许党员在重大政治问题上说三道四》就可以窥知一二。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

我们一边说自已是社会主义,一边却行资本主义的实质。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支配社会的财富分配,而今天的中国已脱离了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资本支配社会财富。

政府支配资本,资本通过市场支配社会财富,搞的好最多就是国家资本主义,搞的不好就变成权钱交易还不如资本主义。

官方认为只要保证公有制主体我们就是社会主义了,其实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最多只能算一半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制度。

其实到现在官方的学者们都没搞明白,从提出的理论就可以看出——“要发展最先进的生产力”。

社会主义能够战胜资本主义不是因为它有更先进的生产力而是它有更合理的分配制度!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主义应该是资本主后期出现,那时社会物质财富极其丰富,但现实是社会主义是个早产儿它出生于刚脱离农奴制的俄国,还有半殖民地的中国,先天营养不良。

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而不是改造资本主义。

所以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能活下来的体制都是正确的选择。

三十年的市场改革是正确的,但今天当made in china出现在全世界的时候,我们该反思一下中国下一步该向哪里走了。

统一一下思想重新形成共识非常重要。

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就象儒家思想,否则就会一片混乱。

简单说中国未来的道路有两条:社会主义向左,资本主义向右。

我个人支持向左,因为右边那条是死路!原因如下:1.资本主义本质是服务于资本扩张的,它所有的动力都来源于资本对利润的追求。

它本身不包含任何道德、理想、人性、社会责任等等,所以才会有奴隶贸易、鸦片战争……资本拥有巨大的权力支配社会财富,但却没有承担与权力相对应的社会义务。

简单说吧它的权力远远大于它应该承担的义务。

在一个社会结构中权力与义务应该存在一个对等关系,这个等式是保证社会平衡的重要条件。

即使在中国封建黄帝拥有天下所有财产,那也只是虚的。

因为拥有绝对的权力就意味着承担绝对的责任,但一个人可以说他拥有所有的权力,但他没有能力承担所有的义务。

所以皇权会让渡一部分给相权这样的官僚体系。

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拥有很大的权力,但它没有心思去承担社会义务,于是这部分权力交给政府,所以西方的政府主要职责是承担社会义务与民生。

政府是守夜人的角色只是配角主角仍然是资本,因为资本支配大部分的社会财富。

尽管出现了凯恩斯主义政府加强了对资本的约束,但总体来讲不出事政府是不干预的。

从社会制度的设计的角度看权力与义务是失衡的,这种失衡是结构性的底层的,很难改变,如果改了大概也就不能称其为资本主义社会了。

其实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是这种失衡的表现,只是比较温和不象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那么激烈。

2.资本的扩张已达到极限。

资本的扩张其实已经无孔不入了,所有的资源、环境、人口凡是资本可以进入的能带来利润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资本扩张的载体。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GDP。

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全球资本来讲就是一个又好又大的载体,所以各种投资、热钱才会蜂拥而入。

而且由于金融资本家控制了美元的发行,他们疯狂地滥发美元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于是这些资本挤入了虚拟经济变成一个一个巨大的资产泡沫。

但泡沫总会破灭资本也不能无限的扩张,由于自然、环境等的限制资本扩张已达到极限,除非我们能大规模开发太空或海洋。

3.纵观整个人类文明,我们一直处于财富与人口不断增长的阶段而资本主义的出现更是实现了人口与财富爆发性的增长。

但这种增长也是有极限的,自然资源的不断耗尽环境的承载能力日趋饱和。

最严重的是未来几十年全球都将面临老龄化问题,这将是人类文明的转折点。

老年人的大量出现意味着社会创造财富的动力不断减少。

这首先源于老年人的心态,年轻人对未来有无限创想,而老年人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不能增加他们人生的意义,特别年岁越大越是如此。

其次老年社会的医疗、养老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所以我们将面临的是一个经济停滞甚至负增长,社会财富不是增加很可能不断减少,人口增长停滞甚至不断减少的阶段,这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人类社会形态。

对于资本主义它是一个噩耗,因为仅社保与医疗就是不可承受之重。

资本主义可以适应创造财富但却无法应对一个不断消耗财富的阶段。

而人类所经历的社会制度都不能应对这种情形。

人类将从如何创造更多财富的问题转向如何合理分配财富、高效利用财富。

任何财富的排它性的私人占有制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只有财富共享将是这个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案。

而我们已知的社会制度中只有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所以我选择社会主义。

如果人类文明没有出现大的自然灾难、战争、疾病出现人口锐减,那么在我的有生之年也许我可以验证我的观点。

我相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会成为接替资本主义的下一个人类制度,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必然会走上这条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