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合集下载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DOC)

第三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世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

第一节两种对立的联系和发展观两相对立的两种宇宙1卷1991版第300反对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发展观。

“形而上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为“Ta mara ta physika为研定为《物理学之后》。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这本书传入我国后有人根据《易·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为道将此书名译为《形而上学》。

止的片面的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和现象。

这种用法是从黑格尔开始的。

学”体有绝对主如庸俗进化论、激变论等。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形而上学的联系和发展观是指形而上学在对待联系和发展的问题发展的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位移。

(一)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互局系。

(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必然导致把世界看成根本上是静止不变的。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形态和种类都是永远天认一说的事不过世界本质上是不动的。

(三)形而上学用根本否定矛盾存在的思维方式看世界上的一切事观的量会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存在片面性、不客观、独断论等严重的缺陷。

联系朴素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1、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来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来看世界的整体和部分、系统与要素、普遍与特殊等各种关系。

世界的物质是由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

不了解具体事物作为部不到具体事物与整体及整体中的其他部分、系统及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之间方法”——形而上学的老路上去。

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看问的现我国唯的观点。

2、辩证法用永恒发展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动、变化和发展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

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

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发展概论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发展概论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塔朗菲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系统论。辩证法在形成系统论 的过程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马克思第一次把系统的方法应用于社会 历史的研究, 把社会看成系统, 把人类历史看成系统的运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 任何一个事物, 不论其范围大小, 在特定的条 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即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
的诸要素的总和。 • 2.条件具有多样性 • 条件是具体多样的, 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非充分
条件、决定的条件和非决定的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 和客观条件, 等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 3.条件具有可变性 •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当不利条件多于有利条件时, 不必灰心丧气、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 系统论揭示的是事物联系的整体性。系统方法把整体性的原则作为基 本出发点, 强调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它要求人们从整体出发, 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中, 总体地考察对象、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择 优选取总体上最好的方案来处理问题。系统论虽然证实和丰富了唯物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 但它不能代替普遍联系的原理。因为 系统论不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是属于具体科学。我们应当 把两者联系起来, 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它们之 间同样存在着科学丰富哲学、哲学指导科学的辩证关系。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展
• 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构成的运动, 我们只能在认识 中把它们分开, 在现实中我们是无法将它们分开的。对客观事物来 说, 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 没有联系就构不成运动, 离开了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也就无从考察事物的运动, 更 谈不上了解运动的实质。相互联系是构成和显示运动的必要条件, 孤立的物体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另一方面, 离开事物的运动, 也 不能理解事物的联系。离开了运动来考察联系, 把联系看作绝对静 止的一潭死水, 实际上是否认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 互作用,当然也就否认了事物的相互联系。

唯物辩证法题库

唯物辩证法题库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辨证联系的含义是()①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②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③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④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2、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①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②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③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④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3、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

这就说明()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②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③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④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4、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是发展变化的③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④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5、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①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②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③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④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是()①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②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③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④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①量变和质变的观点②辨证否定的观点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④对立统一的观点8、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④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④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0、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①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②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③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④人们是否认可它们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①是否整体地看问题②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③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12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①整体性②区别性③最优化④合理化1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这种观点是()①唯物辨证法的观点②形而上学的观点③唯心主义的观点④唯心辩证法的观点14、“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①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②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③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诡辩论的观点1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①高于唯物辨证论②扬弃了唯物辩证法③代替了唯物辨证法④丰富了唯物辨证法16、唯物辨证法认为,所谓系统就是指()①事物运动过程的持续性②由诸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③事物运动过程的广延性④事物诸构成要素相加之总和17、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①是不确定的②是确定不变的③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④是不可捉摸的18、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①它要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②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③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④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19、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①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②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③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20、矛盾的含义是()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同一的关系②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③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④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21、矛盾的转化是()①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②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③由好向坏转化④由低级向高级转化2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某一领域的事物包含的特殊规律;
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共有的规律,即一般规律或 普遍规律,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之中;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 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哲学既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 么,又要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关于世界状况怎么样的观点,通常 在哲学上称为发展观。在人类认识 史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 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第 四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 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第四,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状态。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
系统论的观点深化了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
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第二,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联系或关系结 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实质
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又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也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实质
➢ 辩证的发展是一个前进上升的过程。辩证的发展不是单一水 平方向的变化,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 杂的前进上升的变化。
➢ 辩证的发展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 新旧事物的不断更替。
➢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概述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辩证法的发展阶段: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唯物辩证是关于联系的学说:(1)联系的含义与特征(2)联系与系统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1)发展的实质(2)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3)联系与发展的关系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及其对立的表现(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事物的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的(2)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的(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和关系。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1)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关系。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评价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的指导意义。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对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作用的表现(2)斗争性作用的表现:①在事物的量变时期促使事物双方力量彼此消长。

②在事物的质变时期促使事物突破原来的平衡状态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2)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1、质:(1)含义(2)质与属性(3)质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性(4)认识质的意义2、量:(1)含义(2)量与事物的非直接同一性(3)认识量的意义3、度:(1)含义(2)认识度的意义二、量变和质变1、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的含义(2)质变的含义(3)量变质变区别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在度的范围。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其总的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所有规律和范畴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本质。

历年考题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和体系;C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2008年模单选)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总特征是:A联系与发展的观点B理论与实践的观点C主观与客观的观点D内因与外因的观点(2009年单)第一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彼此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相互联系是世界的普遍本性之一。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整体性(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等特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历年考题7、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jue);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有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是变化的(2009年单)1、普遍联系的客观性(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人有多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为转移的。

联系是客观的,就要求人们尊重这种客观性,既不能人为地割断物质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将主观臆断强加在客观事物上(20080808,中国人喜欢8,但5.12汶川大地震、3.14西藏事件)(司机出了车祸,因为他曾经撞死过一只兔子;手上长了一个瘤,是因为他曾用那双手打死过一条蛇)(喜鹊叫喜、乌鸦叫丧),而是要具体认识、分析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历年考题27、联系是人们认识到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 系(难点与重点) A、 联系 B、 区别 C、 转化 D、 意义
二、 质量互变规律 1、 质、量、度 (1) 质 A、 概念 B、 质与事物的关系 C、 事物的属性 D、 认识事物质的重要性 ( 2) 量 A、 概念 B、 量与事物的关系 C、 认识事物量的重要性 ( 3) 度 A、 概念 B、 把握度的重要性 C、 意义
第二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辩证的矛盾 A、 辩证矛盾的概念 B、 逻辑矛盾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A、 矛盾的同一性 B、 矛盾的斗争性 C、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逻辑矛盾


侦破组的老张、老李、李卫、任新负责侦查一起 谋杀案。在侦案过程中,发现甲、乙、丙三人是 很重要的嫌疑对象,但对谁是杀人凶手意见不同: 老李肯定:乙是凶手 老张认为:甲不是凶手 李卫则说:丙不是凶手 任新断言:甲是凶手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A、 概念 B、 对我们的要求 (2)矛盾的特殊性 A、 概念 B、 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矛盾的特殊性 a、 把握矛盾性质及其矛盾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区别就在于有自己的特殊矛盾 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矛盾也有特殊性 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的区别 b、 把握矛盾地位及作用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 c、 把握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下列属于本质的有: 日出于东而落于西 水往低处流 月晕而风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下面属于质变的有:


A.禾苗生长 B.食品腐烂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商品包装的变化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辩证思维方法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辩证思维方法

第二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运动、变化与发展: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2、各种运动形式是相互联系的: 1) 高级运动形式是在较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
形成的。
2) 高级运动形式中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3) 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
总特征和辩证思维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辩证思维方法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普遍联系的特征: 1、什么是联系:作为辩证法范畴,是指一切事
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发展的本质:
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一个过程,一种运动,一种前进上升的
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 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 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旧事物内部、旧事物中的“母 腹”中孕育成熟的。
➢ 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否定了旧事物 中消极、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并发展 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个别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运动。 演绎:从一般原理、概念走向个别结论;从
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三、分析和综合: 分析: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
解为简单的要素再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 维方法。 综合: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 面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察的一种思维方 法。
四、抽象和具体: 抽象:是通过分析对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矛盾》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矛盾》教案

唯物辩证法(三):矛盾【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目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说明了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二目论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通过本课的复习,同学们要进一步明确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其重点在于矛盾分析法,其核心是掌握该方法论,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弄清具体运用该方法论的背景的发展。

【课时】课前1课时,课题1课时【设计意图】以导学案为载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巩固落实基础知识;以分析高考真题为例,明确考查的重点,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热点材料,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自主复习,巩固落实“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两者的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等知识点。

(2)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

能够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能够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与师生合作探究典型例题、分析热点问题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学案批阅反馈】问题诊断与分析学生、难以区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及其方法论的运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二者有相似的概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整理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整理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知识点整理一、联系观(6个)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时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条件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强调整体)【原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相互联系: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强调部分)【原理】:相互区别: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相互联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二、发展观(4个)7、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3-7-2)

第三单元  唯物辩证法(3-7-2)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二框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课标要求】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学习目标】1.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自主学习】一、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世界观:1.整体与部分:含义:整体是事物的 和发展的 ,从 上看它是第一;部分是事物的 和发展的 ,从 上看它是多。

2.概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应当①树立 ,立足 ,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 的理想效果。

②同时必须重视 的作用,搞好局部,用 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世界观(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 和 的关系。

(2).系统是由 和 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3).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 和内部结构的 。

(4).系统优化的方法包括三方面:①要着眼于事物的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 。

(5)总结系统与要素的关系2.方法论意义: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 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 ,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 形成对这一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

【达标检测】一 单项选择1.(2008广东卷25)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

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部分依赖整体 B.部分影响整体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2.(2008宁夏卷21)“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教学目的和要求]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内部矛盾出发,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状况。

正确认识矛盾学说,掌握矛盾分析法,可以指导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事物、处理事物、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把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1、辩证法(1)、论战方法——通过揭露对方命题中的矛盾从而驳倒对方的方法。

(2)、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存在状况。

辩证法发展的三个阶段:(1)、古代朴素辩证法(2)、唯心主义辩证法(3)、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主要是指黑格尔的辩证法,其主要贡献是:(1)阐述了自然、社会、思维处于联系、运动、发展之中。

(2)提出了联系、发展的三大规律及基本范畴。

(3)提出了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相一致的观点。

其局限性在于:(1)、和唯心主义相结合(2)、没有把辩证法思想贯彻到底2、形而上学(1)、哲学(2)、用孤立、静止不动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存在状况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反映。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运动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动观点的对立。

(3)、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问题的对立。

最后一点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等关系。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3、发展(1)、发展: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运动和发展的区别:运动包括所有的变化,发展主要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运动问题上的区别在于: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变不可能发生质变,但事物的量变不会无休止进行下去,必然会引起质变,即发展。

形而上学也承认运动,但认为只有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即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没有发展。

否认了质变、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否认了运动。

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根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对立的双方所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

(2)、矛盾的斗争性:对立的双方所具有的相互排斥,相互代替的性质。

(3)、关系:A、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B、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C、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注:矛盾统一性的相对是指它的有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是指无条件性。

不能把斗争的绝对性,能够改变条件理解为斗争性决定了事物的发展。

(4)、同一性,斗争性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A、为矛盾的存在、发展、转化提供了场所。

B、为矛盾双方各自得到充分发展提供了条件。

C、决定矛盾转化的形式。

斗争性的作用:A、为改变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做准备。

B、最后冲破矛盾的统一体。

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源,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所以要正确认识、处理内外因的关系。

2、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的普遍性(时时、处处有矛盾)。

意义:认识事物的总原则(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关系:A、普遍性只能大致包括特殊性的某个方面。

B、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C、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4)、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关系的方法论意义A、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根据。

B、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多对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矛盾。

次要矛盾:多对矛盾中不占主导地位的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一对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一对矛盾中不占主导地位的方面。

(3)、意义:A、实践活动中要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

B、实践活动中要兼顾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

C、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发展的根源(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所有规律和范畴的始终(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4)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及意义(1)、质:一物区别于它物的内在规定性A、质与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B、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

C、质是多方面的。

(2)、量:事物存在的规模、范围、程度等规定性。

A、量与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

B、量是多方面的。

(3)、度:事物保持质不发生变化的量的界限。

(4)、意义:A、把握质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B、把握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

C、把握度是达到全面、准确对物的认识。

2、质变、量变的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是旧的量变的结束,新的量变的开始。

3、质变、量变的复杂性(1)、量变引起质变的多样性。

(2)、质变的两种形式。

(3)、质变和量变的相互渗透。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否定: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

2、辨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的联系,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

意义:对一切文化思想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反对“复古主义”、“虚无主义”。

3、否定之否定(1)、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是自我运动,自我完善的过程。

(2)、否定之否定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A、每个阶段的否定都是新事物代替就事物,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B、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积极因素加上自身的新内容会显示巨大的变化。

曲折性: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经过反复较量。

B、新事物会保留旧事物落后的因素,从这一部分看新旧之间没有区别。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普遍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特殊性:否定的阶段不同;否定的内容不同;前进性、曲折性的表现不同。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本质和现象——揭示事物内在联系与外在联系的相互关系。

1、现象:事物的外在联系,外部特征。

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根本性质。

2、关系相互区别:A、现象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把握,本质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B、现象多变、本质相对稳定。

C、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

相互联系:A、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B、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3、意义:A、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B、实践活动中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C、对本质的认识要不断深化。

(二)、原因和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1、原因:引起一种现象的现象结果:由原因引起的现象2、关系:A、相互对立: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二者是确定的,不能颠倒。

B、相互统一:a、相互依存b、相互转化c、相互作用3、意义:A、科学研究的前提和方法。

B、有利于总结工作经验。

C、增强实践工作中的预见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不同趋势1、必然性: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事物发展不一定如此的趋势2、关系: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C、二者相互转化。

D、各自在事物的发展中地位、作用不同。

3、意义:A、一切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对必然性的把握上。

B、科学研究中要注重对偶然性的突破。

(四)、可能性和现实性——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1、现实性:具有客观根据的现实存在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2、如何区分可能性A、区分可能与不可能。

B、区分现实的可能与非现实的可能。

C、区别两种对立的可能。

D、区分不同程度的可能。

3、关系:A、相互区别。

B、现实性从可能性转化而来,现实性中包含可能性。

C、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4、意义:A、实践活动要从现实性出发。

B、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促使好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五)、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表现方式的关系1、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方式。

2、关系:A、相互区别。

B、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C、相互作用。

内容决定形式:a、内容的性质决定形式的性质b、内容的变化决定形式的变化形式反作用内容:a、当形式适合内容时促进内容的发展b、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阻碍内容的发展3、意义:实践活动中反对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总结:唯物主义辩证法——揭示物质世界的存在状况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2、联系、发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发展的根源(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联系、发展的形式(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联系、发展的总趋势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范畴:五对范畴从不同侧面展开了联系、发展的内容。

[参考书目]1、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1995年版,第二卷第556-560页2、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同上第441-442页3、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第12、13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三卷第460-486页4、格斯《自然辩证法》(1)、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2)辩证法作为科学(3)各门科学的辩证内容同上第四卷第281-345页5、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一卷第299-340页[思考题]1、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2、辨证否定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3、必然性、偶然性的基本关系及现实意义[研讨题]1、系统科学对唯物辩证法的意义2、试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一元论和二元论2、唯物辩证法理解的发展是(1)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的转化(2)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3)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事物的永恒运动3、事物的矛盾是指对立双方(1)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2)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关系(3)相互联系、相互斗争的关系(4)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4、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1)采用同一、差别、对立等逐渐激化的形式(2)作为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3)蕴涵在客观世界的广泛领域(4)无处不在、无时不有5、“张三是人”这个命题表明(1)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2)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3)一般先于个别而存在(4)个别与一般无关6、辨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1)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3)矛盾的对抗性与非对抗性(4)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的主观性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1)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2)内因与外因的原理(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原理(4)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原理8、量变质变互相渗透是指(1)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2)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3)质变和量变不能严格区分(4)质和量的统一9、否定方面是指(1)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2)促使事物自我灭亡的方面(3)事物内部好的方面(4)事物内部坏的方面10、事物的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表现为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体现(1)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矛盾的无限循环(2)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完整过程(3)事物发展经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仍然回到原来的出发点(4)在量变的基础上产生质变、飞跃11、假象(1)完全不表现本质(2)不完全地表现本质(3)歪曲地表现本质(4)直接地表现本质12、认为人们的行为只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是(1)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2)机械决定论观点(3)唯心主义决定论观点(4)非决定论观点13、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1)世界的本源是什麽的问题(2)世界的状况是怎麽样的问题(3)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4)世界的本质是什麽样的问题14、现象与本质是揭示(1)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3)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4)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15、质与属性的区别在于(1)质是客观的,属性是主观的(2)质是永恒不变的,属性是不断变化的(3)质是内在的,属性是外在的(4)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16、事物的内容是(1)各种现象联系的总和(2)事物诸要素的结构方式(3)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4)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17、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1)辨证统一的关系(2)因果关系(3)内因和外因的关系(4)等同关系18、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1)质和量的统一(2)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4)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19、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1)形而上学观点(2)折中主义观点(3)辩证法观点(4)诡辩论观点20、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1)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2)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3)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4)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1、二、多项选择1、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1)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2)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3)事物之间存在固定不变的界限(4)事物的界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2、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1)斗争性是无条件的(2)斗争性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3)斗争性存在于具体条件之中,但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4)矛盾的斗争不能离开同一,但又在破坏着同一(5)斗争性可以离开同一性而存在3、质和属性的关系是(1)属性和质是直接同一的(2)质是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3)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4)质是事物属性的表现(5)属性是一事物和它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质4、假象是(1)本质颠倒的表现(2)客观的(3)一种错觉(4)本质的一个方面、一种规定性(5)不属于本质的一种规定性5、承认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的观点有(1)辨证唯物论(2)一切唯心主义(3)一切唯物主义(4)机械论(5)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6、在矛盾同一性问题上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1)否认同一中包含着差异和对立(2)认为同一是绝对的自身等同(3)认为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4)否认有同一性的概念(5)否认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7、“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