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
合集下载
马概第一章第一节PPT课件
![马概第一章第一节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b5b7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3.png)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
十月革命
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模式的形成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苏联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的改革与演变
苏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 难,但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0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1 2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欧洲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由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成为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 重要指导思想,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3
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欧洲建立了多个社会主 义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观看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资本 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将更加凸显。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前景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环 境,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推动社会进步。
01
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02 03
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民主集中制等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 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一章 方法论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第一章 方法论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0e3003b4f12d2af90342e68c.png)
3 抽象与具体
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包括感性的具体和思维的具体。
感性的具体: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
对感觉具体的否定。
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人们认识的起 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
点。
成各个部分,区分开
思维的具体:事物自身各方面的矛盾 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
组成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偶然的现象的方面,
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
可靠性
较差 强
创造性
强 一般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 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
- 归纳和演绎互为补充。 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不能摒弃片面性和表面性,所得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因此,归纳必须靠 演绎来补充和修正。
发散思维
陶行知
收敛思维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 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1 系统方法 2 控制论
3 信息论
-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 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 证思维方法
4 突变论 * 混沌理论
*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发展程序和自然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普普 通通 地化 质学 学
生物学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个体 - 类(种群)
逻辑发展程序和人类认识自然历史的过程相一致。
热
经
力
典
学
力 学
量热学 - 热力学(热一、热二、热三)
动力学
运动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3e9596964bcf84b8d57b04.png)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物 质 观
德谟克利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 = 原子
牛顿
物质 = 客观实在性
马
克
思
主
义
物 质 观
“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 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
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 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 反映。”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 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 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 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 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 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运动是运动的绝对性 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德 谟 克 利 特
“一切 赫
皆变,
拉 克
无物常 利
驻”。 特
“人不能 两次踏 入同一 条河 流”。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 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 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 上学。
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德谟克利特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凡以知,人之性; 可以知,物之理也。
不可知论代表
可知论代表
荀 子
休谟(1711-1776)
康德(1724-1804 )
德谟克利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 = 原子
牛顿
物质 = 客观实在性
马
克
思
主
义
物 质 观
“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 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
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 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 反映。”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 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 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 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 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 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运动是运动的绝对性 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德 谟 克 利 特
“一切 赫
皆变,
拉 克
无物常 利
驻”。 特
“人不能 两次踏 入同一 条河 流”。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 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 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 上学。
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德谟克利特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凡以知,人之性; 可以知,物之理也。
不可知论代表
可知论代表
荀 子
休谟(1711-1776)
康德(1724-180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4ed27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章ppt课件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有时会超前或滞后于社会 存在的发展。
05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 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 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 有客观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从社会 实践出发,深入分析社会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在分析 社会现象时,要注重深入 到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 根本原因。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一个不断深化的 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 观实际的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 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
检验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哲学无法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需 要新的哲学思想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 物质与意识 • 实践与认识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它强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认为无产阶级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社会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有时会超前或滞后于社会 存在的发展。
05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 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 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 有客观必然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从社会 实践出发,深入分析社会 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在分析 社会现象时,要注重深入 到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 根本原因。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 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一个不断深化的 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 观实际的认识。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 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
检验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 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传统哲学无法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需 要新的哲学思想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7955aff90f76c660371a0d.png)
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 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一性中也包含着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 提;共存。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 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 各自的发展;互利。
程中,即事事有矛盾; 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
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
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
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 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
物质本性永恒而其相用无穷,所以永恒 发展的真谛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不断 的更新,而从本源上说则是物质本源无 穷的生发、展开自己;普遍联系的实质 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都在相互作用, 而从本源上说是物质本源自我展开、自 我实现之一切相;所以物质本源与永恒 发展和普遍联系又构成体、用、相三位 一体的整体。
物质、运动[亦可说能量]、信息构 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用、相三位 一体的系统性整体:物质为体,为 一切事物之终极根源、绝对根据, 故可称体大;能量为用,物质本体 以此而化生出万物、化身为万物[也 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的否定 性”],故可称用大;信息为相,物 质本体所化生出的、所化身的万物 即物质之相,故可称相大。能量重 在动,信息重在静,动静一体即为 物质本源。
3、广义相对论在引力场框架下统一 了质能时空
引力场方程:质量-能量=时间-空间。
引力场方程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 程和从杨振宁与米尔斯理论发展来 的亚原子粒子场方程并称物理学三 大场方程。三大场方程分别把人类 目前所发现的宇宙中的四种相互作 用(万有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本质 揭示出来。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 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一性中也包含着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 提;共存。
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 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 各自的发展;互利。
程中,即事事有矛盾; 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
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
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
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 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
物质本性永恒而其相用无穷,所以永恒 发展的真谛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不断 的更新,而从本源上说则是物质本源无 穷的生发、展开自己;普遍联系的实质 从现象上说是万事万物都在相互作用, 而从本源上说是物质本源自我展开、自 我实现之一切相;所以物质本源与永恒 发展和普遍联系又构成体、用、相三位 一体的整体。
物质、运动[亦可说能量]、信息构 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用、相三位 一体的系统性整体:物质为体,为 一切事物之终极根源、绝对根据, 故可称体大;能量为用,物质本体 以此而化生出万物、化身为万物[也 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的否定 性”],故可称用大;信息为相,物 质本体所化生出的、所化身的万物 即物质之相,故可称相大。能量重 在动,信息重在静,动静一体即为 物质本源。
3、广义相对论在引力场框架下统一 了质能时空
引力场方程:质量-能量=时间-空间。
引力场方程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方 程和从杨振宁与米尔斯理论发展来 的亚原子粒子场方程并称物理学三 大场方程。三大场方程分别把人类 目前所发现的宇宙中的四种相互作 用(万有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本质 揭示出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 律](https://img.taocdn.com/s3/m/2f38012dcc175527072208ea.png)
(2)联系的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 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 他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 过程。
(3)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 也是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区分,联系可分为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 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 ②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③唯物辩证法
小结: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究竟谁是世界本原
思维能否认识 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哲学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 殊的关系。
1、区别: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 律,具体科学则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通过各 门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和提炼出一般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同时又反过来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词源学考察
“philosophy(哲学)” 是从古希腊的 phil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而来。前者 是“爱”的意思,后者是“智慧”的意思, 合起来即“爱智慧”。
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对“哲学” 一词的使用。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45a04addccda38376baf94.png)
联系的特点之一:客观性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 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 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 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 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 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 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注意分寸”、“掌握火 候”、
“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质变 P39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变化
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是发展的渐进性
是对度的突破 是发展渐进性的中断
表现为统一、平衡、静止、相持 表现为静止、平衡等的破坏
漱 , 虽 然 前 一晚凌 晨一点 才睡, 但是我 没觉得 困。洗 漱完我 看了眼 床上的 两只死 猪 , 还 是 决 定不叫 醒他们 了,让 他们睡 一会。 然后我 出发去 找她。 那 天 早 晨 下 着 细 细 密 密的小 雨,车 很少人 很少, 空气很 好,我 沿着路 边往她 的学校 走,听 着 树 叶 偶 尔 被风吹 的哗啦 啦响, 心情就 很好。 在路上 我给她 打电话 ,提示 对方关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肯定
否定 否定
事物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前进是曲折中的前进 曲折是前进中的曲折
理论意义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P38
事事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9afa47fe4733687e21aa88.png)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中包含的三重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 (实践的目的性) 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物质的社会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物质生活(基
础和决定作用)
政治生活
改造人自身
精神生活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发展本质上即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 的过程; ②不同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A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阶 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⑧气者,理之依也。
①②⑤⑧属于唯物主义;③④⑥⑦属于唯心主义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概念的演化
⑴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 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⑵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存在
②辩证法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发展观。 朴素辩证法
辩 证 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③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凡是主张思维(精神)第一性、存在(物质)第二性 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 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 础。 某种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 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中包含的三重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 (实践的目的性) 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 物质的社会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
物质生活(基
础和决定作用)
政治生活
改造人自身
精神生活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发展本质上即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 的过程; ②不同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A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阶 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⑧气者,理之依也。
①②⑤⑧属于唯物主义;③④⑥⑦属于唯心主义
(二)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概念的演化
⑴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 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⑵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存在
②辩证法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关于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发展观。 朴素辩证法
辩 证 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③唯心主义及其基本形态
含义:凡是主张思维(精神)第一性、存在(物质)第二性 的哲学观点就是唯心主义。 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世界 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 础。 某种客观的精神和原则是先于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 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马原第一章-PPT精选
![马原第一章-PPT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1927843dd36a32d73758195.png)
• 本章问题关键
•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 • 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根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创 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 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 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公孙龙
飞鸟之景, 未尝动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7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探寻宇宙之砖,即探讨世界的本质并且最终归 结为物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这又 是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探索过程。
唯物主义世界观对“物质”这个世界本原的理解 和说明经历了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及现代 辩证三个阶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物质世界和实践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 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 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 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 论基础。
philosophia”
慧
,
即
“
爱
智 ”
追12
哲 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
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 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 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2、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 • 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根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创 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 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 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公孙龙
飞鸟之景, 未尝动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7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探寻宇宙之砖,即探讨世界的本质并且最终归 结为物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这又 是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探索过程。
唯物主义世界观对“物质”这个世界本原的理解 和说明经历了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及现代 辩证三个阶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物质世界和实践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 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 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 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 论基础。
philosophia”
慧
,
即
“
爱
智 ”
追12
哲 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
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 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 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bf1b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f.png)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3aef5b0804d2b160a4ec073.png)
(2)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 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 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时间的特性: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是按照过去、现在、 将来的方向流逝,具有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 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 性的生动写照。
多样性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 物相联系的,对它的 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 的诸要素的总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 子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 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多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 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别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 它不是感性存在着的东西”
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 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 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 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 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动物
猴 大猩猩 现代人
脑重(克 ) 89 540 1500
比重
1:90 1:500 1: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2)从意识的来源和内容看,意识是物质 世界的主观映象。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 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 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时间的特性:
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是按照过去、现在、 将来的方向流逝,具有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 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 性的生动写照。
多样性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 物相联系的,对它的 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 的诸要素的总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原 子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 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当我们把多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 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别撇开了。 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 它不是感性存在着的东西”
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 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 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 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 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动物
猴 大猩猩 现代人
脑重(克 ) 89 540 1500
比重
1:90 1:500 1: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2)从意识的来源和内容看,意识是物质 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800780c9998fcc22bcd10d4d.png)
正文 . 第一章
第 17 页
01
律物 质 世 界 及 其 发 展 的 规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正文 . 第一章
第 10 页
01
律物 质 世 界 及 其 发 展 的 规
机械唯物主义,也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主要基本观点是将近代 自然科学所认为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原子)看作物质世界的本原。在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第一节
14一15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也应时代的要 求,逐渐兴起与发展起来。受此影响,人们也对物质结构的认知有了较快的发 展,并且不断地深化。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上,特别是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数 十种化学元素相继在这一时期发现。这一时期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创立了化学 原子论,他在实验中发现原子作为最小的单位在化学反应范围内,进行化合与 分解,是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这种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成就与方法, 反映到哲学上,就逐渐形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主要基本理 论有: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属性也是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原子是“宇宙之砖 ”,即世界的本质就是原子。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第一节
而言,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者是联系不可分的。曾有诗句生动形 象地描述过二者的关系,即:“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简洁的两句诗 彰显了静中有动意,动中有静意,动静相映成趣的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 出,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同样,承认相对静止,也并不 否定绝对运动。孤立或分开两者中的任一个,即: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将相 对静止绝对化或者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都会走向形而上学不 变论。为此,要始终坚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始终坚持绝对运动与相互静止的统一就是反对形而上学与相对主义诡 辩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baec4e50029bd64783e2cc6.png)
第三,指出了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科学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 概念的关系,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 性。
23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 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 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 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60 60
形而上学
世 界
辩证法
发展的观点
是
承认矛盾
怎
样
孤立的观点
的
问
形而上学
静止的观点
题
否认矛盾
13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 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 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 是历史唯心主义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 互联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握世界发展中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 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发展自身。
56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联的系实—质相:互新作事用物—的运产动生—和变旧化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上指升合或乎前历进史—前进发方展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下指降丧或失后历退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5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6
工蜂
雄蜂 蜜蜂
蜂王 蝴蝶 昆虫 动物
斑马
世界是多样的,
花草
生物 石油
有机物 水
又是统一的,物
23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 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 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 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60 60
形而上学
世 界
辩证法
发展的观点
是
承认矛盾
怎
样
孤立的观点
的
问
形而上学
静止的观点
题
否认矛盾
13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 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是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 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 是历史唯心主义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 互联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握世界发展中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 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发展自身。
56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联的系实—质相:互新作事用物—的运产动生—和变旧化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上指升合或乎前历进史—前进发方展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下指降丧或失后历退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5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6
工蜂
雄蜂 蜜蜂
蜂王 蝴蝶 昆虫 动物
斑马
世界是多样的,
花草
生物 石油
有机物 水
又是统一的,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泪 水 永 远 在转 身的那 一刻滴 落,如 果不在 爱了, 请不要 在对方 面前表 现自己 软 弱 的 一 面 。因为 不爱, 你的眼 泪只会 践踏到 自己的 自尊。 或 许 在 爱 情里面 , 特 别 是 单 相思里 面,泪 眼和自 尊往往 是一样 的,一 样的不 值钱, 但是有 时候, 我 们 需 要 为 自己留 下最后 的一丝 尊严, 那就是 在最后 说再见 的时候 。 我 与 她 的 最 后 一 次 见面实 在南京 ,她上 学的地 方,我 从天津 坐了4个 多小时的高铁赶到南 京 , 等 到 她 学校的 时候已 经接近 11点了 ,晚上 11点。 安 安 静 静 的晚上 ,路痴 的 我 们 (还 有 室友两 人陪我 一起去 的)真 的像孤 魂野鬼 一般在 游荡, 太晚了 ,她并 没 有 出 来 接 我们, 所以我 们三个 只能花 10块钱 打车到 最近的 宾馆, 然后车 行驶了 三 分 钟 , 停 了,到 宾馆了 …… 晚 上 临 睡之 前我和 她说好 ,明天 早上我 去找她 , 一 起 吃 早 点,然 后一起 出去玩 。她说 好。 第 二 天 早上 6点我从床上爬起来洗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
肯定
否定 否定
事物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前进是曲折中的前进 曲折是前进中的曲折
理论意义
矛盾同一性含义之一: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 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
《老子》
矛盾同一性之二: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克隆过程
克隆棉羊“多莉”
“克隆”是细胞与个体之间的相互 贯通、相互转化。
男性——————女性
金星
河利秀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定义:
– 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
上升性
2.发展的实质:
– 发展实质上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 物的灭亡,是事物存在的质的状态的 根本变革。
发展的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和演化、进化
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生事物: 旧事物: 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矛盾律是贯穿并统率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 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一)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 中的作用
1.矛盾概念:
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 的关系的哲学范畴。
我的矛无坚不摧!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
联系的特点之一:客观性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 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 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 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 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 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植物和动物之间,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 取二氧化碳,放出氧 气;动物正好相反, 吸取氧气,呼出二氧 化碳,它们就是这样 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的。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 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 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 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相生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来。
相互区别
共性比个性深刻 个性比共性丰富
相互联系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 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矛盾普遍性与特 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是 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
国籍 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
民族 汉族、回族、壮族、苗族、蒙古族……
人
时代 肤色
古代人、近代人、现代人…… 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体形 胖人、瘦人、高个、矮个……
性质 好人、坏人、凡人、英雄、罪犯……
性别 男人、女人……
生理 健康的人、患病的人、活人、死人……
(2)相互联系
• 相互联结,相互依存:个性中包含共性, • 共性寓以个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
机,我
发菜
北京的沙尘暴和广东的吃发菜
算命属于主观的联系、想象的联系
联系的特点之二:普遍性
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特点之三:多样性
直接联系 与
间接联系
本质联系 与
非本质联系
主要联系 与
次要联系
P35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 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注意分寸”、“掌握火 候”、
“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
质变 P39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变化
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是发展的渐进性
是对度的突破 是发展渐进性的中断
表现为统一、平衡、静止、相持 表现为静止、平衡等的破坏
这一共性个性、 绝对相对的道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的 问题的精髓,不懂 得它,就等于抛弃 了辩证法。
毛泽东
(1)相互区别
一般、共性不可能包含个 性、个别的全部内容和所 有方面,个性都比共性丰 富。
共性的人 分类标准
个性的人
职业 工人、农民、军人、医生、护士……
年龄 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老年……
1).代表着事物发展方向 2).扬弃旧事物 3).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4.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 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 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 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 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 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 暂时的倒退,前进的持续性发 展终究会实现。
漱 , 虽 然 前 一晚凌 晨一点 才睡, 但是我 没觉得 困。洗 漱完我 看了眼 床上的 两只死 猪 , 还 是 决 定不叫 醒他们 了,让 他们睡 一会。 然后我 出发去 找她。 那 天 早 晨 下 着 细 细 密 密的小 雨,车 很少人 很少, 空气很 好,我 沿着路 边往她 的学校 走,听 着 树 叶 偶 尔 被风吹 的哗啦 啦响, 心情就 很好。 在路上 我给她 打电话 ,提示 对方关
!?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 说的辩证矛盾。
生命本身即包含 有死亡的种子。
黑格尔
好了歌(和黑格尔的思想相符)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质、量、度
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 并区别于它事物的 内在规定性
P39
是事物可以用数量 来表示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 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
事物量的规定性是多方面的
它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
质
水 汽 一事冰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0
量 100
黑格尔说:“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 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 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
联 合 国 门 口 雕 塑 之 一 : 扭 曲 的 手 枪
联 合 国 门 口 雕 塑 之 一 : 铸 剑 为 犁
矛盾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 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 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战场厮杀
学术争鸣
批评与自我批评
市场竞争
矛
盾
的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
同 一
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 质和趋势
从形式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事物的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 更新。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为什么对立统一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和核心?(P36-7)
第一,矛盾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 发展的内在动力。
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P38
注意区分: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或过程有其不同的矛盾
注意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 各有不同特点
注意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 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必然联系 与
偶然联系
内部联系 与
外部联系
❖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啦!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火水鱼”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呀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 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 一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 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苹果熟透了要掉到 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 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 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 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
区分二者的根本标志 就是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P639
首先,二者相互区别。
内容上;形式上;标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