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合集下载

甘肃地震的地质特征及其灾害影响

甘肃地震的地质特征及其灾害影响

甘肃地震的地质特征及其灾害影响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甘肃地区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常年处于地震活跃区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甘肃地震的地质特征及其灾害影响。

甘肃地区地震的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构造复杂、断裂发育。

首先,甘肃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构造相对复杂,地壳运动频繁。

其次,甘肃地区断裂发育,沿着该地区走向的断裂带密布,如甘南—甘南—湟中断裂带、甘南—树县—滚川—宽乃木林断裂等。

这些断裂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使得地震风险加大。

甘肃地震的灾害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严重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

由于甘肃地区地震频发,当地的建筑物抗震设防水平相较其他地区较低,因此易受到地震的摧毁。

其次,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地面沉降、土石流等也会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甘肃地区植被脆弱,土壤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地震一经发生,这些次生灾害往往会相继而来。

最后,地震可能造成基础设施的瘫痪,如交通、供电、通讯等系统的中断,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不便。

为了降低甘肃地区地震带来的灾害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地震监测仪器的布设和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对于减少人员伤亡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加强抗震设防标准,对新建的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改造老旧建筑物,提高其抗震能力。

此外,开展地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地震应急意识,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居民的自救能力和应对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甘肃地区地震的地质特征以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为主要特点。

地震对当地的灾害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和基础设施中断等方面。

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及加强地震宣传教育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与空间分布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与空间分布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与空间分布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本文将从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来探讨甘肃地震的特点。

一、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1.震源深度甘肃地震的特点之一是地震震源深度较浅。

根据地震学家的研究,甘肃地震的大部分震源深度在10千米至20千米之间。

这种浅源地震活动是甘肃地震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震能量释放周期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

一般来说,甘肃地震的能量释放周期大约在10至15年左右。

也就是说,大地震和小地震的频率和能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为甘肃地震发生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多震中、多断裂带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呈现出多震中和多断裂带的特点。

在甘肃省境内,存在着多条断裂带,例如酒泉-海南、张掖-和政、武威-天祝等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场所,也是甘肃地震活动规律的一部分。

二、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部地震活动频繁甘肃省东部地区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尤其是平凉、庆阳、天水等地。

这些地区地震活动频率较高,常常发生中小型地震。

这与断裂带的分布和构造背景等因素有关。

2.西部地震相对较弱相对于东部地区,甘肃省的西部地震相对较弱。

酒泉、张掖、武威等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且多为中小型地震。

这与地震断裂带的分布和地下构造的差异有关。

3.近年来震中区域的变化近年来,甘肃地震的震中区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震中位于四川,但其影响范围涉及了甘肃的一些地区。

这一现象表明,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也受到相邻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于预测和预防地震灾害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同时,加强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提高人们的地震防御意识,也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陇南地区地震宏观异常调查及分析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陇南地区地震宏观异常调查及分析
p lt n a iy a d Zhou u c un y o a na e e t e, G a u q o t f G n n pr f c ur ns pr v nc o i e, t r gh c m pia i h ou o l to, a a yss n l i a d s lc i ort os t n e e ton f h e da a。t e t m po a nd s a i ld s r b i ha a t rs is o he a m a i s h e r la p ta i t i uton c r c e itc ft no le a e r s a c d T he r s l h r e e r he . e u t s ow s t t a ou o he m a r c i n m a is i r a e a a l ha m nt ft c os op c a o l nc e s d gr du ly e
严 武 建 ,朱 朝 霞。 ,李 晓峰。 ,张
3 0 0; ( . 京 大 学 地 球 物 理 系 , 京 1 0 7 ; . 肃 省 地 震 局 , 1北 北 081 2甘 甘 兰 州 7 0 0
3 甘 肃 省 水 文 水 资 源 局 , 肃 兰 州 7 0 0 . 甘 30 0 摘 要: 据 对 20 根 0 8年 5月 1 日汶 川 8 0级 大 地 震 前 后 ( 0 8年 4 月 1 日至 7月 1 日) 肃 省 陇 2 . 20 3 甘
南地 区及甘 南州舟 曲县 宏观 异 常的震后 现 场调 查 结果 , 经过 资料整 理 分析和 挑 选可 靠异 现 象 , 对
其 时空分布 特征 进行 了研 究 。结 果表 明 , 时 间上宏 观异 常 的数量 临近 地震 逐 渐增 多 , 临震 前形 在 在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性与概率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性与概率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性与概率地震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发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甘肃地区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活动性显著且频繁。

本文将探讨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性与概率,并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测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一、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地震活动性是指某一地区或特定地点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大小。

甘肃地区位于中国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属于特定的地震构造背景。

地震活动性的强弱与地壳构造、板块运动以及地震断裂带的分布关系密切。

甘肃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多次小震与少数中强震交替出现的特点。

据历史地震数据统计,甘肃地区每年发生的地震数量相对较高,尤其是3级以下的微震,几乎每天都有发生。

而且,甘肃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冬季相对较高,夏季相对较低。

二、甘肃地震的概率地震的概率指的是某一特定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地震概率的计算主要基于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统计学原理。

通过分析多年的地震数据以及地震构造背景,可以推算出某个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规模和频率。

甘肃地区的地震概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地处青藏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区域,地壳构造活动频繁。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地震概率模型,甘肃地区未来几十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且可能有1-2次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

三、地震的监测和预测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监测甘肃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概率,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测。

1. 地震台网监测:中国地震台网系统在甘肃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地震监测站,通过实时监测地壳运动和地震波传播情况,可以及时获取地震活动信息,并作出预测和警示。

2. 地震参数研究:科学家们对甘肃地区历史地震数据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地震的震源参数、震级规律以及地震断裂带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测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3. 数字模拟模型:利用现代地震学的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建立地震数字模拟模型,模拟地震波传播和地壳运动的过程,从而预测地震的可能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

甘肃地震灾情严重原因分析

甘肃地震灾情严重原因分析

甘肃地震灾情严重原因分析
甘肃地震中,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震源深度较浅: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相对较浅,只有约10公里。

在震级相
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对地表造成的破坏越严重。

2.地形地貌因素: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地形地貌
的梯度比较大。

居民区所在的区域盖层相对比较松散,场地效应导致局部的烈度更高,对地表的破坏也就更大。

3.人口分布密集:甘肃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尤其是灾区内的居民点,这使得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对较大。

4.建筑物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甘肃地区
的建筑物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弱,容易在地震中倒塌或损坏。

5.救援难度较大:地震发生在深夜,很多居民在熟睡中,反应时间较短,增
加了救援的难度。

此外,甘肃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总之,甘肃地震中灾情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从这次灾难中吸取教训,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甘肃地震带是中国地震活动频发的地区之一,其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估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震风险,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

一、甘肃地震带简介甘肃地震带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甘肃省部分地区,地理位置较为靠近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

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作用以及华北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甘肃地震带成为了一个具有较高地震活动性的地区。

二、地震活动性评估1. 地震历史数据分析通过对甘肃地震带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得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的初步认识。

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和地震发生时间等信息,可以绘制地震事件的时空演化图,从而了解地震活动性的分布特点。

2. 地震地质条件分析地震地质条件对地震活动性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以及地壳形变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确定地震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同时,还需要分析地下断裂和断层带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壳应力水平等参数,综合评估地震的发生机制以及可能性。

3. 地震监测网络建设确保地震活动性的准确评估需要健全的地震监测网络。

甘肃地震带需要建立密集覆盖的地震台网系统,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尽可能提前预警可能的地震事件,为地震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提供依据。

三、地震危险性评估1. 地震危险性指标确定在评估地震危险性时,首先需要确定一些评估指标,如地震烈度、地震频率、地震风险等。

这些指标能够量化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威胁程度,从而进行地震危险性的综合评估。

2. 基于地震模拟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方法地震模拟是评估地震危险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甘肃地震带的地质地貌特征进行数字建模,结合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监测数据,可以进行地震场景模拟,预测不同烈度级别的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影响程度,进而评估地震危险性。

3. 地震危险性评估结果分析将地震模拟的结果与地震危险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甘肃地震带不同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等级划分,以及可能受灾的建筑物、人口分布情况等。

陇南市三家地黄土地震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陇南市三家地黄土地震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l n si e i o e o h s x e sv n a mf l d s s r . T e c re t u d rtn i g o h a d l e f r t n a d l s n f t e mo t e tn i e a d h r u ia t s d e h or c n e a d n f t e ln s d omai s i o
21 0 2年 3月






Ma 2 1 r 02
第 3期 ( 12 总 6)
J OURNAL OF R L AY E AI W NGI E NG OCI Y NE RI S ET
N 3 Sr12 O. ( e.6 )
文章 编 号 :0 6— 16 2 1 ) 3— 0 7— 5 10 2 0 ( 0 2 0 0 1 0
方向与坡体应力场方 向耦合 、 地震波与 黄土显 微结构 的耦合 及地震 波 与突发地 下水异 常 的耦 合是该 滑坡形 成 的诱 发因素 。针对滑坡形成机理提 出了防治建议 , 对认 识地震诱 发型 滑坡形成机 理 , 效降低地震诱 发 的 有
次生 灾害 , 促进灾 后重 建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 关键 词 : 黄土地震 滑坡 ; 机理 ; 泥石流 ; 黄土微结 构
中 图 分 类 号 :62 2 P 4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Re e r h o o main M e h ns o a ja iLo s es c La d l e i sa c n F r t c a im f S nid e s S imi n s d n o i
西安 7 08 1 0 6)
摘要 : 究目的 : 1 川大地震给人 民生命 财产造 成 了极 大损 失。震后 1 内 , 是次 生地质 灾害频发 研 5・ 2汶 0年 将

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与成因分析

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与成因分析

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与成因分析地震作为一种地球自然现象,经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甘肃作为一个地处地震活动带的省份,经历过多次地震事件。

本文将对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和地震的成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发生机制。

一、地震的地质背景甘肃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省份之一,其地质背景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甘肃位于我国地震活动带的边缘位置,激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导致地震频繁发生。

该地区由于地质构造活动比较活跃,地壳变形和岩石断裂常常发生,这种地壳运动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此外,甘肃地区孕育了许多构造断裂和断层带,这也是地震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莫高窟附近的安岳断裂、祁连山附近的祁连山断裂等都是明显的地震活动带。

这些断裂带的活动会积累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事件。

二、地震的成因分析地震的成因可以从地震能量释放的角度进行分析。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引起的,而地震能量则是由构造运动或物质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

在甘肃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导致地震的发生:1. 地壳构造运动:甘肃位于青藏高原和阿尔金山脉的交汇处,这两个地质构造的碰撞和挤压给甘肃带来了巨大的地震活动。

地壳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会产生断层滑动和岩石断裂,从而形成地震。

2. 地壳变形堆积:甘肃地区的地壳变形堆积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构造运动的持续作用,地壳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会发生形变。

当压力超过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地震能量。

3. 积累的地震能量:甘肃地区由于地震频繁,构造断层带上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能量。

这些能量在地质时间尺度上逐渐积累,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这也是为什么甘肃地区连续发生地震的原因之一。

总结: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与成因是导致地震频发的重要原因。

地质背景决定了地震活动带的位置,而地震的成因则是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头。

了解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和成因,对于制定地震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提醒人们地震来临时的应对策略,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概率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概率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概率甘肃是我国地震频发的省份之一,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其地震带跨越整个甘肃省,是一个活跃的地震带。

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概率是评估地震危险性和制定防震准则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通过分析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概率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特征和风险。

一、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地震活动性是指某一地震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地震的频率和规模大小。

通过历史地震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评估一个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水平。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较高,每年平均发生较多的地震事件。

其中,规模较大的地震事件较为频繁。

历史地震数据显示,甘肃地震带曾发生过多次强烈的地震,如1927年的唐县地震、1933年的甘肃陇西地震等。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主要集中在该地震带的核心区域,即京兰通道附近。

这一区域是甘肃地震带发生地震的主要烈度带,地震活动性最为突出。

该区域不仅发生了多次强烈地震,而且地震事件的频率也较高。

二、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概率地震概率是指某一地区在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通过对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地震历史和地震活动性的综合分析,可以初步推测该地区未来发生地震的概率。

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概率较高,具有较大的地震危险性。

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性频繁,未来发生地震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根据过去的地震统计数据和地质构造研究,专家们对甘肃地震带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各级地震的概率进行了预估。

根据预测,未来10年内甘肃地震带可能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概率约为10%左右,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约为60%左右,可能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约为90%左右。

这些数据显示了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概率较高,要引起足够重视。

三、甘肃地震带的地震风险与防震对策甘肃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概率的高风险性说明了该地区的地震风险。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采取相应的防震对策。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提升地震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可以使人们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地震带来的伤亡和损失。

甘肃地质勘察报告

甘肃地质勘察报告

甘肃地质勘察报告1.摘要本文档是对甘肃省地质进行勘察的报告。

通过对甘肃地质的勘探与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甘肃地质构造复杂,地质资源丰富,但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甘肃地质状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和管理指导。

2.引言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邻宁夏回族自治区,南连青海省,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甘肃地形复杂,主要包含河谷、盆地、山地等地貌。

本次地质勘察旨在对甘肃地质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便了解地质特征、资源分布以及可能的地质灾害。

3.地质概况甘肃地处于地质构造活跃带,存在多种地质类型。

主要地质类型包括:•高山峡谷地带: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南部,地势险峻,山峦交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地。

•平原和盆地地带:主要分布于甘肃西部和北部,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畜牧业发展。

•山地地带:覆盖了甘肃的大部分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铜、铝、锌等。

然而,山地地带也存在着地质灾害的风险,如地震、滑坡等。

4.地质资源甘肃地质资源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类:4.1 矿产资源甘肃省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和能源矿等。

其中,金属矿主要包括铜矿、铝矿、锌矿等;非金属矿包括煤矿、石灰石矿、石膏矿等;能源矿主要是煤炭和天然气。

4.2 水资源甘肃省地理位置特殊,多条河流穿过境内,包括黄河、洮河、河湟等,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甘肃省还拥有大量的湖泊和水库,可供水源和发电利用。

4.3 土地资源甘肃省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和畜牧业。

甘肃的农田多分布在平原和盆地地带,年降水量适中,适合发展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

5.地质灾害风险甘肃地质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地震是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由于甘肃地处于地震活动带,地震频繁发生。

此外,甘肃地形复杂,山地地带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这些地质灾害给当地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威胁。

6.结论通过对甘肃地质的勘察与分析,本报告得出以下结论:•甘肃地质构造复杂,地质资源丰富,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

甘肃地区地质灾害的浅析

甘肃地区地质灾害的浅析

甘肃省兰州市自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摘要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西部甘肃省中部,是在中国自然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城市。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由于自然地质灾害造成死亡的是各种自然灾害引起死亡的人数比例的四分之一。

从1949年的数据统计,得出在兰州的自然地质灾害引起的死亡人数约为660人以上,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约为7.56亿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发生的频率和自然地质灾害的规模在兰州逐年增加,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应对自然地质灾害的过程中,虽然我们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以防治为主,治理与避让为辅的原则,及早行动,制定相应措施,具体落实责任,积极夯实自然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以治理和防范相结合的原则。

如生物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合理搬迁避让,同时要积极申报治理各个问题,通过问题治理解决。

减少自然地质灾害,改善居住环境,自然环境。

关键词:兰州自然地质灾害经济损失逐年增加治理RISK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GANSUCITY OF LANZHOU PROVINCEAbstractLanzhou city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western part of Gansu province Longxi Loess Plateau, is the most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s China city. The annual death toll caus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all kinds of natural disasters caused by the deaths of 1/4. Since the 1949's since the statistics, surveys,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Lanzhou has killed more than 660 people, the cumulative direct economic losses amounting to 756000000 yua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damage,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scale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 Lanzhou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o bring great harm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s not good governance but we can "giving priority to prevention,avoidance and management of a combination of" principle, to catch early move fast, formulate measures,implement the responsibility, do a solid job in the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biological control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grass), combined with the relocation, a positive declaration management project, through the project management, reduce the losses caused by disasters,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Keywords: Lanzhou,geological disaster,economic loss,increased year by year,Biological control1 概述到目前为止,兰州全市现有各种自然地质灾害的隐患点约4809处。

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与治理分析(精选)

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与治理分析(精选)

泥石流的分布特征与治理分析摘要: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市武都区是全国泥石流发生频率较高、分布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运用了动力特征计算公式认识其内在发生发展规律,并对发展趋势做了一些相关的分析,通过对泥石流的危险性分区,制定了一些合理的防范规划和治理措施,这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稳定区内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武都区;泥石流;分布特征;危险性分泥石流是一种灾难性很大的地质灾害,它是指在山区沟谷,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洪水及江河湍流将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突发性洪流。

泥石流灾害的突发性强,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发生期间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破坏作用,以致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证陇南市武都区的经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本文有必要对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机理、动力特征和发展趋势做出一些相关分析,通过深入研究,统计调查结果,从空间分布上对研究区泥石流的分布进行了划分,有助于正确认识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并通过研究危险性分区提出了一些防治泥石流的措施,以尽量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程度,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民群众及城市的威胁,为武都区的城乡规划、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便于更好更快地促进陇南市武都区的全面发展。

1 研究区概况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秦巴山系结合部,是陕、甘、川三省的交通要道。

武都区是陇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陇南市政治、文化、经济及商贸中心,对陇南市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频繁的地质灾害的发生,给武都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就其泥石流灾害而言,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都是造成灾害发生的原因。

甘肃地质地貌地震概况

甘肃地质地貌地震概况

甘肃省工程地质、地貌、地势等图地层本省地层发育齐全,除太古界地层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

元古界和古生界广布山区。

主要为火山岩――类复理石建造,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岩。

中生界分布全省基岩区,以碎屑岩、含煤碎屑岩为主。

第三系分布山间盆地和山麓地带,以碎屑岩、泥岩为主。

第四系遍布全省,具有多种成因的松散堆积物。

全省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时代的构造岩浆区,祁连山为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区;北山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区;西秦岭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区。

构造省内地质构造复杂,形成很多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

现将厘定的构造体系简述如下:(一)巨型纬向构造体系:l•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横贯于我省北山区。

由山地与其相间的山前或山间盆地构成。

贯穿北山地区所有新老地层;2•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体系贯穿本省南部徽成盆地以西的西秦岭地区。

具有悠久的生成发展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并卷入新生的构造体系之中。

(二)经向构造体系:由南北向压性形迹组成,位于贺兰褶皱带南端。

因被后期祁吕系构造迭加复合而成其为脊柱部分。

(三)河西构造体系: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东半部。

由相间排列的隆起、拗陷和活动断裂构成,是地震活跃区。

(四)山字型构造体系:1•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展布省内的是祁吕系弧形褶皱带西翼、脊柱与马蹄形盾地的一部分;2.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它的主体是在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者挽近继续活动,地震活跃。

(五)陇西旋卷构造体系:展布于阿宁盾地中,是中生代后发展起来的,挽近活动较强,是重要控震构造之一。

岩土体类型的主要特征(一)岩体类型岩浆岩建造:主要分布在北山区,次为祁连山区和西秦岭区。

侵入时代齐全。

岩性复杂,以花岗岩类为主,次为闪长岩类及辉长岩类等。

火山熔岩以流纹岩、安山岩为主。

结构呈整体块状,新鲜岩石致密坚硬。

变质岩建造:分布广泛,’由元古界、下古生界组成。

岩石多呈块状或中厚层状――薄层状结构,质地坚硬,力学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强。

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与断裂特征研究

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与断裂特征研究

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与断裂特征研究地震是地壳内部应力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带是指在相对较狭窄的地理范围内,地震频繁且发生规律性的地区。

甘肃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地区,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与断裂特征一直以来受到地质学家与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及其与断裂特征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特点。

甘肃地处于我国的大陆板块交汇带,是喀斯特地质和造山带地质的交汇区域。

在地质构造上,甘肃地震带主要包括两个地质构造单元,即洮河构造单元和酒泉构造单元。

洮河构造单元位于东北部,地层分布复杂,包括了许多地质构造单元,如洮河盆地和连山山系等。

酒泉构造单元位于西南部,属于高原构造,地势较为平坦。

接着,我们需要了解甘肃地震带的断裂特征。

根据地震学家的观测和研究,甘肃地震带主要存在两类断裂带,即西南走向断裂带和东北走向断裂带。

西南走向断裂带位于南部,主要是甘南地区,其特点是断裂活动频繁且强度较大。

而东北走向断裂带位于北部,主要是临夏地区,其特点是断裂活动相对较弱。

这两类断裂带的存在与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紧密相关。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来看,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对断裂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质构造单元的不均一性使得断裂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例如,洮河构造单元的复杂地层结构和构造活动使得西南走向断裂带在该区域形成较为频繁,而酒泉构造单元的高原地形限制了东北走向断裂带的发展。

此外,地质构造过程中的应力积累和释放也是断裂带发生地震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断裂特征也对地质构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断裂带的发展会导致地质构造的改变和调整。

例如,断裂带的活动可能会引起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形成地形和地貌的差异。

同时,断层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可能会对地层产生破坏和错动,进而影响地质构造的形成。

因此,研究断裂特征对于理解甘肃地震带的地质构造演化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甘肃省武都县地区物化探特征与成矿

甘肃省武都县地区物化探特征与成矿

甘肃省武都县地区物化探特征与成矿甘肃省武都县位于陇南市南部,地处陇东地区,东临甘肃省会兰州市,南接四川省广元市,西临陕西省汉中市,北濒宕昌县,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处。

武都县地域辽阔,境内地貌复杂多样,现代构造活动频繁,地质资源丰富。

特别是在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武都县地处秦岭地体西端,为秦岭造山运动在新构造活动后,形成了复杂地质构造,隆起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地貌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地貌特征。

不同的地貌特征,决定了武都县内地质特征的多样性。

地处边缘地带,地处上盆造山带,既受到了秦岭地体造山运动的影响,更受到了青藏地体的构造影响。

武都县地处秦岭和青藏地体的交汇处,缝合带严重,造山作用在这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地质构造上,地处一分为二的状态,右方为秦岭造山带,左方为青藏造山带,两条造山带形成了多次碰撞压扭,形成了横向挤压的强烈构造错动。

这就是武都县地质构造上的主要特征。

武都县地处边缘地带,既处于造山带之中,又符合地壳微地块论的部分压破部位。

地处这种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决定了其地质构造异常活跃。

受到长期构造活动的影响,武都县的构造变形、破坏很严重。

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地震和地表形变活动。

地震是构造活动的明显象征,可以反映地壳深部的构造活动规律和特点。

在武都县,有强烈的地震活动。

武都县地处边缘地带,并且受到秦岭和青藏两大地体的影响,地势复杂、地质构造活跃。

这就决定了武都县地质矿产资源的特殊性。

武都县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地质构造的地区,岩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这也为我县的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武都县地处边缘地带,地势复杂,自然环境条件较为恶劣,但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武都县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砂矿等。

其中煤炭储量最为丰富。

武都县的煤炭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中力盆地和罗霄盆地地区,分布广泛,煤质优良,储量巨大。

铁矿和石膏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储量也颇为可观。

武都县的地震活动频繁,地表形变活跃,给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机会。

甘肃地震历史记录的分析与地震活动性

甘肃地震历史记录的分析与地震活动性

甘肃地震历史记录的分析与地震活动性甘肃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一个地震活跃区。

地震是地球内部产生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地面震动,而甘肃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可以为地震预警和防范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通过对甘肃地震历史记录的分析,探讨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一、甘肃地震历史记录的梳理甘肃地区历史上发生了多次地震,其中一些重大地震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通过对历史文献、地质调查报告和地震研究资料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甘肃地震的历史记录。

(段落一)(段落二)(段落三)二、甘肃地震活动性的特点甘肃地震活动性的特点主要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源位置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对甘肃地震历史记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震级分布:甘肃地震的震级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

例如,大部分地震发生在3到5级之间,少部分地震达到了6级以上。

这种震级的分布特征可以揭示出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率。

2. 震源深度:甘肃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较浅,多集中在20公里以内。

浅源地震通常对地表造成较大破坏,因此对地震灾害的评估和应对需要重视这一特点。

3. 震源位置:甘肃地震的震源位置主要分布在特定的断裂带附近。

例如,兰州附近的龙王庙断裂带是该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带。

对这些断裂带的监测和研究可以为地震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三、甘肃地震活动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对甘肃地震历史记录和地震活动性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地震活动性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下面列举出一些常见的变化规律:1. 集束分布:甘肃地震历史上出现过一些集束分布的现象。

即相对短时间内,相邻地区发生了多次地震。

这种集束分布可能与地壳构造与应力分布有关,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2. 循环变化:甘肃地震活动性也存在循环变化的趋势。

根据地震历史记录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周期性的震源活动。

这种循环变化可能与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有关。

3. 地震序列:在一些特定时期,甘肃地区可能会出现连续发生地震的情况,即地震序列。

甘肃省考研地理学常见自然灾害总结

甘肃省考研地理学常见自然灾害总结

甘肃省考研地理学常见自然灾害总结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同时也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对甘肃省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总结,并对其主要特点进行介绍,以加深对该地区自然灾害的了解。

一、地震灾害地震是甘肃省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该地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汇处,常常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

地震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甘肃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970年的东乡地震、2010年的玉门地震等。

因此,甘肃省需要加强地震预警和应急管理,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二、洪涝灾害由于甘肃省地形复杂,河流众多且纵横交错,使得洪涝灾害成为该地区的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洪涝灾害对农田、居民住房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很大困扰。

因此,在甘肃省,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高抗洪救灾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地质灾害甘肃省地处山区地带,其地质灾害频发,如滑坡、岩体崩塌等。

由于地质灾害往往以不可预测和突发的方式发生,加之地质条件复杂,较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甘肃省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

四、沙漠化和荒漠化甘肃省西部地区以戈壁荒漠和沙漠为主,沙漠化和荒漠化严重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正因如此,甘肃省需要加大植被恢复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抗沙治沙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干旱灾害甘肃省地处内陆干旱带,长期面临着干旱灾害的威胁。

干旱对农田灌溉、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甘肃省应加强对干旱灾害的监测预警,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人们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甘肃省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包括地震、洪涝、地质灾害、沙漠化和荒漠化以及干旱等。

要有效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甘肃省需要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只有综合防治,才能减少自然灾害对甘肃省的不利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陇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甘肃陇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甘肃陇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特征摘要以陇南白龙江某水电站坝址为中心,通过对其周边地区的野外调查、地形地貌以及地震活动性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认为该水电站有发生小规模崩塌和泥石流的可能性,应对其安全性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陇南;地震地质灾害;水电站;坝址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而在地震力触发下地质体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灾害,则被称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基土液化,软土震陷,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甘肃陇南地区位于西秦岭和龙门山的交汇部位,强烈的构造抬升导致了该地区形成了高山陡峻和峡谷盆地交替变换的复杂地形,同时该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其中以1879年武都南8.0级地震最大,5.12汶川地震也导致了该地区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区域内地震地质灾害的遗留物随处可见,因此有必要对其地震地质灾害特征进行研究。

陇南地区位于高山峡谷地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本文以陇南白龙江某电站坝址为例,对其周边地质灾害特征进行概述,希望能为此类地貌形态下的地震地质灾害防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地质地貌概述坝址位于秦岭褶皱系-西秦岭南部印支褶皱带内,构造线方向呈NWW-SEE,地层整体呈现为一轴面基本顺河的小型背斜构造,岩体结构较为简单,岩性主要以石炭系以及泥盆系中统地层构成。

第四系地层主要包括崩塌坡积物及河流相冲积物,崩塌坡积物主要分布在山脚下,组成物为块石和碎石土。

河流相冲积物分布在河床和阶地上,组成物质为砾石和砂,含少量粉细砂和淤泥。

坝址内河床宽度18m左右,河谷呈“U”字型,峡谷两岸山体雄厚,相对高差较大,为典型的峡谷地形。

两岸为基岩边坡,山势高陡,自然坡度70°~80°,局部近直立,河谷切割深度超过200m。

河流左岸发育了白龙江的一级阶地,拔河3m左右,阶地为基座阶地。

2 滑坡与崩塌坝址附近滑坡和崩塌现象较为普遍,即存在新近崩塌物,也存在古滑坡体(图1)。

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与分析

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与分析

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与分析甘肃地震灾害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为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地质现象,其发生的原因与地震带、地壳构造和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分析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并对其进行分析。

地质背景:甘肃地处中国大陆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交汇处,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其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祁连山、阴山和兰州盆地等构造单元组成。

祁连山位于甘肃东北部,是典型的隆升山脉,其主要构造特征为断层发育和褶皱变形。

阴山位于甘肃东南部,是较为低矮的山地,其构造特征主要为断裂带和走滑断裂。

兰州盆地位于甘肃中部,是典型的内陆盆地,其地质构造相对较平稳。

地震带:甘肃地区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和阴山地区,其中祁连山地震带是最为活跃的地震带之一。

由于板块运动的作用,地壳在这一地区产生了多次的地震活动。

甘肃地震灾害多发生在祁连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断裂带之一。

断裂的活动使得该地区地壳发生断裂和抬升,导致了大量的地震活动。

地震分析:甘肃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祁连山和阴山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断层和断裂带的活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应力积累,一旦这些应力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引发地震。

其次,甘肃地区地震带的分布使得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

地震带上高应力和构造活跃区域的相互作用,使得该地区地壳更加脆弱,地震的发生概率也更高。

最后,地震的发生也与地震波传播的路径和速度相关。

甘肃地区的地震波传播路径较长,能量损耗相对较小,因此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

总结: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与地壳构造、地震带和地震波传播密切相关。

祁连山和阴山地区的地壳构造复杂、断裂带和断层发育,使得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带上的高应力区域更易发生地震。

因此,了解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对于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掌握地质背景的信息,才能够制定科学的预防和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甘肃地震的地震波传播特征与地震监测技术

甘肃地震的地震波传播特征与地震监测技术

甘肃地震的地震波传播特征与地震监测技术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甘肃地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地震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究甘肃地震的地震波传播特征以及地震监测技术,并分析其对地震防灾减灾的意义与作用。

一、甘肃地震的地震波传播特征地震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载体,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对于识别地震源和准确预测地震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甘肃地震中,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明显。

P波是一种纵波,其传播速度通常为2-8千米/秒,相对较快。

而S波则是一种横波,其传播速度通常为1.2-4千米/秒,相对较慢。

这种速度差异导致P波先于S波到达地震监测站,可以被用作快速确定地震发生的方位和震级。

2.传播路径与震中距的关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与震中距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地核中速度相对较慢。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通过不同的传播路径到达不同的地震监测站。

通过分析不同地震监测站的数据,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以及地震波的传播路径,进而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二、地震监测技术地震监测技术是用于记录和分析地震波信息的工具和方法,其发展对于地震预警和地震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1.地震台网地震台网是最常用的地震监测技术之一。

它由多个地震监测站组成,通过记录地震波到达时间和震级等信息,可以迅速确定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

地震台网的建设和运行,可以提供重要的地震数据支持,为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2.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到达时间,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和地点的技术。

当地震波传播到一定距离时,地震预警系统会向周边地区发送预警信号,提醒人们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到几十秒的时间内,为人们提供紧急避险的机会,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地震模拟与预测地震模拟与预测是利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数值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模拟和预测的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陇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作者:刘小丰
来源:《科技传播》2011年第16期
摘要以陇南白龙江某水电站坝址为中心,通过对其周边地区的野外调查、地形地貌以及地震活动性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认为该水电站有发生小规模崩塌和泥石流的可能性,应对其安全性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陇南;地震地质灾害;水电站;坝址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9-0103-02
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而在地震力触发下地质体遭到破坏而引起的灾害,则被称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基土液化,软土震陷,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甘肃陇南地区位于西秦岭和龙门山的交汇部位,强烈的构造抬升导致了该地区形成了高山陡峻和峡谷盆地交替变换的复杂地形,同时该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其中以1879年武都南8.0级地震最大,5.12汶川地震也导致了该地区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区域内地震地质灾害的遗留物随处可见,因此有必要对其地震地质灾害特征进行研究。

陇南地区位于高山峡谷地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本文以陇南白龙江某电站坝址为例,对其周边地质灾害特征进行概述,希望能为此类地貌形态下的地震地质灾害防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地质地貌概述
坝址位于秦岭褶皱系-西秦岭南部印支褶皱带内,构造线方向呈NWW-SEE,地层整体呈现为一轴面基本顺河的小型背斜构造,岩体结构较为简单,岩性主要以石炭系以及泥盆系中统地层构成。

第四系地层主要包括崩塌坡积物及河流相冲积物,崩塌坡积物主要分布在山脚下,组成物为块石和碎石土。

河流相冲积物分布在河床和阶地上,组成物质为砾石和砂,含少量粉细砂和淤泥。

坝址内河床宽度18m左右,河谷呈“U”字型,峡谷两岸山体雄厚,相对高差较大,为典型的峡谷地形。

两岸为基岩边坡,山势高陡,自然坡度70°~80°,局部近直立,河谷切割深度超过200m。

河流左岸发育了白龙江的一级阶地,拔河3m左右,阶地为基座阶地。

2 滑坡与崩塌
坝址附近滑坡和崩塌现象较为普遍,即存在新近崩塌物,也存在古滑坡体(图1)。

坝址区出露为泥盆系中统地层,主体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灰岩夹泥灰岩,以及片岩灰色千枚岩及砂质千枚岩、深灰色砂岩、砂泥质板岩、硅质岩为特征,中厚~中薄层状,中厚一般单层厚度
20cm~40cm,局部60cm,薄层状一般单层厚度2cm~5cm,岩性中等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强。

岩体结构面呈张开状,最大宽度50cm左右,山脚堆积了少量崩塌产物,表现为5.12汶川地震崩塌物(图2)。

坝址两侧的灰岩和千枚岩夹杂砂岩和板岩地层岩石表面风化强烈,但质地较坚硬,地形坡度陡峻,局部近乎90°(图3)。

坝址左岸地层产状为135°∠30°,大体发育了两组节理面,产状分别为170°∠66°及350°∠40°,并发育大型X节理,同时山体顶部垂直节理发育;右岸地层产状为50°∠13°,两组节理
面产状为145°∠60°和335°∠50°,山体节理方向见表1,具体位置见图3。

坝址
(A为左岸;B为右岸)
左岸地层及节理面倾向各异,有的倾向河流,并且倾角较大,山体重力作用没有统一方向,导致山体牢固性较差,同时左岸山体高耸,节理发育,因此,不排除地震触发山体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发生崩塌山体高出坝址谷地12m,宽约350m,高约13m,但发生大面积滑坡和崩塌的可能性不大。

右岸虽然也存在两组发育较强的节理面,但是其倾向指向山体,导致山体更加牢固,大规模发生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可能性不大,但是突出岩体可能发生小规模的崩塌(图3),但是不至使坝址产生危险,为安全起见应对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从历史地震的角度看,坝址附近曾遭受过5次破坏性地震的影响,对坝址的最大影响烈度为Ⅹ度。

公元前186年发生的武都地震,史料记载“汉高后二年正月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该地震对坝址最大影响烈度为Ⅶ度;1879年武都南8级地震就发生在坝址附近,最大影响烈度达到了Ⅹ度;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对坝址最大影响烈度达到了Ⅷ度,造成了灾后滑坡和崩塌频繁发生,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这几次地震对坝址的影响非常大,最严重估计,坝址区可能有基岩崩塌和滑坡的地震地质灾害发生,但从岩石规模和地层特征来看,不至于对坝址产生毁灭性破坏而导致次生灾害,不过应加强坝址两侧山体的防护措施。

3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即地形地貌,物质来源和大量的水源。

坝址上游发育了大量支流及冲沟,从地貌上看,冲沟地势陡峻,河床纵坡降较大;植被覆盖较差,山体岩石大部分发生风化,能够为冲沟提供大量的冲积物质;陇南地区位于秦岭内部,降雨较为充沛。

综合以上条件,可以看出此地区具备发生泥石流的条件。

在坝址上游存在着白龙江的一条支流,距离坝址5km,长度10km,为季节性河流。

河流两侧为基岩山地,由于河流的摆动侵蚀,造成了河谷相对较宽,形成了一级阶地,被居民村落和耕地所占据。

河流河床纵比降较
小,河流两侧山体较为牢固,即使发生大量降水,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破坏性较强的泥石流,同时宽广的河谷对泥石流有一定的缓冲的作用,对坝址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为了安全起见,应在该支流沟口建设导流渠,以疏导上游来水。

4地震地表位错
强震的发生一般都是由断层活动所引起的,并使地面发生明显的错动,这种现象对地面的建筑物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此对工程场地周边地区活动断层的调查显的尤为重要。

对于有覆盖物地区,断层的探测主要采用高密度电法以及人工地震得到地下电阻率分布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解译,能够判断地下地层特征以及有无断层通过,同时能对地下构造有直观的认识[1-2]。

顺白龙江布置测线300m,得到地下电阻率分布图像(图4),图像显示地下电阻率变化连续,0-9m左右表现为低电阻率值,为河流冲积物及河流两侧基岩崩塌物质或者基岩上部的风化层,9m表现为高电阻率值,为完整的基岩。

从测线结果可以看出,控制区不存在隐伏断层通过的可疑点,同时从河流两侧基岩山体亦没有发现断层通过,因此坝址附近不会因断层引起的地表位错。

5结论
陇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主要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表位错为主,对白龙江某电站坝址区调查发现,陇南地区的崩塌和滑坡与岩性以及岩层的产状密切相关,同时根据其风化程度判断山体的滑坡和崩塌的范围;在覆盖区,断层的探测可以采取高密度电法,根据地下电阻率图像综合判断地下岩层特征以及断层特征,进而判断工程场地发生地表位错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邓启东,徐锡伟,张先康,等.城市活断裂探测的方法和技术.地学前缘,2003,10(1):93-104.
[2]王爱国,马魏,张向红等.隐伏断层电性特征及浅层电法探测.西北地震学报,2006,28(3):242-2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