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后江南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双重变奏

合集下载

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历史视域中的上海与江南
江南除了上海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港 口叫浏家港,那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出发的港口。 浏家港曾经繁盛•时,但最终衰落,因为长期泥 沙淤积,大的船只没法进港停泊,港口于是逐渐 萎缩。
正是因为开放海禁和浏家港的衰落,给上海 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上海一跃成为江 南最大、最重要的港口。随着上海经济发展越来 越繁荣,上海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LA
在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毫无疑问是中国最 走向衰落。也就是说,从前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
繁华的区域。苏州当时是江南的中心城市,同 城镇布局,现在变成以上海为中心来重新布局,
时,苏州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苏州是时尚的发 形成了新的城镇格局。上海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
源地,凡是苏州人认为这是雅的,那就是雅的;
后,江南其他经济繁荣的地方常常被称为“小上
但是因为战争,苏州衰落了。几十年以后,
塑江南经济版图和文化版图的时候,江南逐渐成
郁达夫从上海去苏州旅游,他这样写下两座城市 为上海广袤而又丰饶的腹地,江南的上海真正变
的比较:如果说上海是20世纪的市场,那么苏州 成了上海的江南。
只能说是18世纪的古都。上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
上海赋予了江南一个全新的面貌。
To 当时苏州是国内物流运输的终点和起点,
海内外的货物先集中到苏州,然后再由苏州散发 出去。上海只是苏州的重要转运港,因而被称为 “小苏州”,这个称呼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上海当 时在江南城市格局中的位置。
上海的发展转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康熙 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那…年,康熙皇帝宣 布部分开放海区,也就是说上海可以开展海外贸 易,这使上海这个县城的发展空间得到迅速扩 展。
苏州人认为这是俗的,这就是俗的。经济上的富 海”。上海变成了一繁华和文化上的精致优雅所组成的一种奇特魔 龙头。

上海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上海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上海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和个性所在。

但也正因为如此,文化的兴起与繁荣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文化的养成,不但需要长久的历史积淀,更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

一部上海文化演进的历史,依次出现了三种文化形态,即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

当然,这三种文化形态的递嬗,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一种传承与层层递进的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长久的历史积淀而成,又伴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一成而不可易"。

但就总体而言,开埠前上海所在的文化区域从属于江南文化圈,但那时江南的文化中心在苏州和杭州等中心城市,上海则处于"慕苏、扬余风"的边缘地带。

开埠后,特别是太平军扫荡江南之后,上海迅速取代苏、杭等江南传统的中心城市,一跃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

江南中心城市的位移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人才、财富和文化的位移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由江南文化的边缘跃居江南文化的中心。

从边缘到中心,是移民造成的。

上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国内移民来自18个省区,以江南移民人数最多,其中又以江苏、浙江为最。

按1950年1月的统计,在当时上海总共498万人口中,江苏籍和浙江籍移民分别占了239万和128万,超过三分之二。

也就是说,上海市民的主体乃是江南移民的后代,作为文化移动的主要载体,移民的这种籍贯构成显示出江南文化在上海文化构造中的特殊位置。

这种特殊位置从上海方言的结构中也可以非常典型地反映出来。

现在的上海话并不是开埠前上海方言的简单延续,开埠后最初的三四十年,来沪移民基本上是"各操土音",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话已经形成。

民国年间,一位日本学者曾研究过上海方言的结构,他认为上海话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苏州语系,包括上海、宝山、南汇、昆山、嘉兴、崇明、湖州、无锡、常州、杭州等地方言(注:当时宝山、南汇自有其方言);第二是宁波语系,包括绍兴、严州、金华、衢州、台州等地方言;第三是粤语系;第四是其他方言,包括苏北方言等。

论文

论文

近代浙北地区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探析近代上海开埠后,凭借其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和中国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城市。

邻近的浙北地区作为其主要腹地之一,积极利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形势,加快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水平的提高,从而继续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的地位。

围绕上海外贸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浙北地区大力发展农副业,积极扩大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形成几个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产品专业生产区,并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上海开埠后,本地区调整了传统的以国内市场为主,以丝、棉织造为核心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生产模式,积极依托上海,开托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促进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密切了上海都市和浙北农村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

目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剖析历史时期浙北地区社会经济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贸易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阶段,可从一个侧面,展示“长三角经济圈”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同时,也为浙北地区及其它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搞好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经济大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依托上海,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浙北地区主要是指湖州、嘉兴两市。

本地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历史上便是著名的蚕桑产区。

因对外通商的限制,近代以前本地产品以内销为主。

由于广州一口通商,造成浙北地区的生丝出口须长途运输运至广州,运费成本极大,利润微薄,制约了本地产品的出口贸易,本地区产品主要依赖国内单一市场,制约了本地相关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所谓“在海通以前,销路限于国内,仅供织绸之用,即今日所谓之用户丝,其行销范围既小,营业不盛。

”。

①开埠前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优势被外部世界充分地认识和重视,它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方便效能条件——沿海航运、长江航运和内河航运的四通八达;拥有广阔的腹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长江为纽带的整个长江流域的大腹地,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
上海经济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43年,当时上海开埠,开始了成为世界级大都会的历程。

特殊的出海口地位,使得上海能在开埠之后,能够逐渐将内河、长江、沿海和远洋的航运贸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发达的航运网络。

在民国时期,上海的工业发展在全国就遥遥领先。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国家认为上海处于国防前线,不宜作为重点建设地区,所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没有一个安排在上海。

1956年,国家对上海的政策发生战略转变,上海提出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的方针。

此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财政支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率先走出一条具有特大城市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三次繁荣,推动近代上海跳出老城厢,以外滩为原点,沿黄浦江、苏州河、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等向外“绽放”出十里洋场“商贾辐辏、百业骈阗”的“海上之花”。

总的来说,上海经济的发展史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中既有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也有市场力量的作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上海开埠初期的城市化(1843—1862年)

上海开埠初期的城市化(1843—1862年)

上海开埠初期的城市化(1843—1862年)作者:钱宗灏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01期摘要:以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为标志,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一场划时代的沧桑之变随之启动,它的策源地是在被划入英租界的外滩。

1844年初外滩已率先跨出了传统农村社会的门坎,到了1862年前后,伴随着太平天国和小刀会起义的历史阵痛,上海的租界地区已从江南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剥离,草创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化城区。

关键词:外滩;新建筑;土地制度;道路与桥梁一、城市化进程始于外滩上海开埠之初,除了城厢地区之外,其余大部分地方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乡村景象,然而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的左岸却已经出现了刺目的新景象:那里原先清军炮台所遗下的断垣残基和火炮残骸依在,而黄浦江上已堂而皇之地停泊着一艘艘飘扬着米字旗、星条旗、三色旗的炮舰和在他们保护下的、装载着成箱成箱标有乌黑“OPIUM”字样的西洋商船。

这是那个时代给上海这座新生的商埠打上的烙印。

由于1843年上海的开埠非常仓促,口岸初开之际,对于如何安置、管理外国侨民、如何开展中外贸易、必须确立哪些适用法规等一系列城市化的重大问题还远未解决,各种相应的职能机构都有待逐步建立。

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要由当时上海的最高军政长官“苏松太兵备道”与英国驻上海领事一步步谈判,有待于中英政府各自经多方面磋商协调,才能一一具体落实。

但是,从11月中旬到当年年底,第一批外国商船已经将第一批外国人陆续送达了上海,据统计短短一个半月中在英国领事馆登记的已有25人。

1844年底登记者已增至50人。

他们大多是来自广州的长期经营鸦片贸易的洋行大班或由洋行派遣来上海的经理人。

最初,他们在县城南门内外租赁民房暂时住下了。

然而这些人在到达上海以后,无论是因其自身的利益还是接受的指令,首要的目标都是迅速地开办分行,取得预期的丰厚利润。

在这种强烈欲望的推动下,他们便全然无视一切,毫无顾忌地在黄浦江沿岸“抢滩”了。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2.[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

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顺、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3.[2024届·广西·模拟考试]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4.[2024届·贵州·模拟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古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椎税算又增四员。

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5.[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1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分析的总结

1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分析的总结

1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分析的总结上海近代经济变迁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近代历史的不同阶段,上海经济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变迁原因。

下面是对上海近代经济变迁原因的一个总结,涵盖了从1843年开始的近代时期。

首先,外国侵略的影响是上海经济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成为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这标志着上海开始了与外国进行贸易的历程。

随着外国商人的涌入,上海开始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外国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上海地理位置的优势也是上海经济变迁的原因之一、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将上海与内地和其他城市连接起来,便捷的水陆交通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此外,长江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再次,政策的影响也是上海经济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上海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政策相应发生了变化,对上海经济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晚清时期,上海虽然受到列强侵略和分割的影响,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上海商人和企业家的利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上海作为国民党政权的中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上海经济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此外,上海作为工业中心的发展也是上海经济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初,上海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由于资源和劳动力的集中,上海的工业发展迅速。

特别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成为国共两党对日抗战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促进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最后,上海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也为上海经济的变迁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开放政策的引领下,上海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并成为中国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田。

外国投资的引入、市场的自由化和人才的引进,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的经济历程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本文将带您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展示它的崛起与演变。

一、起步阶段上海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其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上海开始崭露头角。

19世纪末,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外国商人纷纷来到这里,建立了贸易机构和银行。

这些外国机构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

同时,外国资本的引进也推动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二、近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纺织、造纸、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在上海兴起,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实行现代化工业制造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长江流经上海,这为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三、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上海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得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蓬勃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了许多经济特区和开发区。

同时,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进驻。

四、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崛起近年来,上海经济的发展日益注重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

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成为上海的新亮点。

同时,上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科研机构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上海经济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谢欣颖国贸一班思修论文上海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上的变化1840年上海开埠之初,上海的市场经济是由外国资本家及其买办所主导的,随着上海租界的繁荣,江浙一带有钱的绅商,也就是原来在乡下的有点文化、有点前瞻性的土财主开始参与进来,并且开始形成一定的势力。

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约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由一些原来的小商贩发展起来的,或者在国外攒了点钱回国的“海归派”所组成的民族资本家开始展露头角,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这个时期,虽然上海仍然处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下,但在实际上,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有了长远深入的发展。

而且在社会主导权力上基本上摆脱了封建统治,同时超脱了外国政治势力的控制。

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王国。

也成就了上海最初的繁荣!上海无海驻足上海,看不到波涛汹涌、白帆点点的大海,只见到宽阔的黄浦江静静的流过,给大上海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魅力。

浦江西岸便是当年的十里洋场,一座座异国风味的建筑矗立在美丽的外滩,向人们展示着那远去的曾经的繁华。

自1843年开埠,一百多年的时间,上海始终独领风骚,这里是中国实业的发祥地,是对外交往的窗口,是经济的风向标,是冒险家的乐园。

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是中国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的城市,纸迷金醉,风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戏子名媛。

鲁迅曾在此捉笔为枪,讨伐那黑暗的封建制度;孙中山以这里作为革命的中间站,报国思想生长、升华;梅兰芳、胡蝶、周璇从这里脱颖,一代明星名就功成;蒋介石、杜月笙更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那时候左右中国全局的极有可能是青红二帮。

解放后,上海作为全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海牌的手表、轿车,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曾经是国人的梦中情人,上海师傅、上海技术支援全国更是上海的骄傲。

浦江东岸是上海最年轻的城区,一九九O年正式开发开放,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杆。

上海历史变迁

上海历史变迁

上海历史的变迁
古代上海:设县
南宋末年:上海镇
元代:上海市舶司
1291年正式设上海县 隶属松江府
近代上海的市政变迁(1840—1862年)
一、上海开埠: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辟为通商口岸; 1843年,正式开埠。
二、租界辟设:依据《虎门条约》,1845年订立《上海租地章程》, 内容涉及租地办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宣告英租界 辟设。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美租界、法租界辟设。
三、由华洋分处到华洋杂居: 1853年前,华洋分处,华人可到租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此居住; 1853年小刀会起义,清政府强令居民迁徙,难民流入租界,华洋杂居 。
四、租界市政机关的产生:1854年,英法美三国领事单方面修改租 地章程,成为租界市政的法律基础。7月,市政机关“市政委员会” (Municipal Council)正式产生,中文翻译为工部局,实际上就 是租界的市政府。此后,各种下属机关陆续设置,最终形成了“国 中之国”。 法租界成立“公董局”。
3、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浦东已经建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 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了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 中心的基本框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上海重要的经 济增长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 要标志。
百年中国看上海
近代以降,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上海被辟 为通商口岸。至此,上海成为了近代中国重要的历史舞台,她的 近代化发展既是不平等条约的冲击和西学东渐大潮拍打下近代中 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艰难转型起到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近代中国的前行。
福州路原名布道街,上海外滩以西的一条支马路,原是上海公 共租界中区的一条著名街道,俗称四马路。1843 年,在此创 办了中国第一个出版机构——墨海书馆。此后,这成为中国文 化出版业之重地,云集了中华书局总店、大东书局、世界书局、 黎明书局、文化书店、光明书局、上海书店、上海书报杂志社、 中国图书杂志公司、中国文化服务社以及中央书店等等靡不胜 数。它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报业的重镇,拥有《申报》、《新闻 报》、介绍风花雪月的上海滩小报《晶报》、《苏报》、《神 州日报》、《中央日报》、《文汇报》等。还有造型别致《时 报》馆,内有康有为、梁启超授意创办的大型日报社,主张立 宪,介绍欧美文化。

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的变化及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的变化及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上海开埠后江南地区的变化及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徐占春【摘要】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其传统经济的发展和近代的调整,适应了近代工商业发展的要求.上海的开埠在近代江南地区人口和市镇发展过程中引起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对近代上海都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23)003【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上海开埠;人口变化;市镇经济;上海发展【作者】徐占春【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政法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5传统的江南地区指苏南镇江以东的苏锡常地区、上海市、浙北嘉湖地区和杭州市及其所属的余杭县,近代以来,浙江宁波和绍兴与以上地区联系紧密,所以近代江南主要包括太湖平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上海地区。

自唐宋以来,这一地区就是中国经济重心,其传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明清时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江南地区在近代前的经济发展,催生和完善了江南地区内部经济交流系统和市场体系,成为江南地区与上海之间经济关系演变的前提。

(一)农业从宋末到明初,江南东部平原发展显著快于西部和北部。

这一时期江南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人口重心从西部和北部转移到东部。

耕地的开垦和一些主要的水利工程也主要集中在江南平原地区。

以农田改良为目标的“干田化”活动,更是集中在江南东部的低湿地带。

[1]84江南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稻田种植面积在缩减,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但是由于存在棉田复种水稻的情况,所以明清江南水稻种植面积仍然有4050万亩。

[1]126在这一时期,“人耕十亩”是江南农民家庭农场的普遍经营模式。

[1]243(二)手工业明清时期,由于棉花种植的推广,江南棉纺织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为棉布产量的增加和棉布贸易的扩大。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分工的加强和生产专业化程度加深,江南棉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代化早期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域变动

现代化早期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域变动

城厢。即使是一般难民 ,也并非都集中在租界 .如江苏的天主教 自英 国领事馆所在地 的县城起 ,” 决定西以宝 山为限 ,西南 以河
徒逃难到上海后 . 主要居住在董家渡、 洋泾浜和徐家汇 , 8 2 . 之左岸 为界 .迄于吴淞 ” 16 年 .即自上海县城起直至吴淞止 .全部包 “ 董家渡及其周围收 了一万二干个难 民“ 洋泾浜收 了五千个难 括在港区范围之内。同时规定 自苏州; ,” - , 7口到洋泾浜 ( 延安东路 今 民” 徐家汇收了三千个难民。 ,“ ” ’
市场 .从而促进 了包括老城厢地区在内的各行业的兴起 和繁荣。 发展的机会。以房地 产行业 为例 ,由于人 口的大量聚 集,避难 的
而城市的繁荣反过来又吸引来各地 民众来上海寻 求谋生或进一步 展成为上海港之重要港 区。 富豪们都不惜重金 获得一落脚之处 .于是租 界内的外 国人 ” 大营 的兴起 又再次推动 了港 口区域 向租界地 区的移动。 从清政府开放 建筑 的投机 .以最迅 速的工程 ,最简陋的材料 . 空地兴建大批 内河航运 ” 就 至清宣统 二年 (90 1 1 )上海内河轮船数 已骤增至 3 1 8 房屋 .以供华人居住 , 而转瞬 间获得千倍的巨大利益。 ”同样 . 在 般 .黄浦江 轮船 渡运也开始 出现。民国元年 (9 2 )上海经 营 11 年 .
进来的新奇事物 .如照相馆 ,也最先在老城厢地 区出现。英 国医 业 特 别是位于租界的新兴行业 的转移 。沙船业的衰落还影响了 生洛可哈德开设的仁济医馆 ,即后来著名的仁济医院 . 曾将地 老城厢一些相关行业产 品的销路 ,如 “ 也 铜炉坊作 .专造铜盆 由各 址选在老城厢地 区的小南 门外 。
外滩 )作为洋船停泊 区域 。后 来洋船停泊界不断扩大 .至 1 8 3 8 洋船停 泊界 的划定 , 使原本荒芜的十 六铺 以北到虹 口一带迅速发

信息必刷卷03(上海专用)(考试版)-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上海专用)

信息必刷卷03(上海专用)(考试版)-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上海专用)
⑤二是空间的维度。对于新时代海派文化当下实践与未来发展的研判,要放在世界、中国、长三角和上海四重空间所构成的整体格局之中,上海在这四重空间中的方位和方向决定了新时代海派文化的样态和趋势。面向2035年,上海提出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而海派文化就是体现上海全球城市卓越性的文化特质。在长三角一体化成为重要国家战略的背景之下,新时代的海派文化将引领江南文化的现代转化,为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第三章海派书画的代际演变和群体评述
……
第八章海派电影:紧贴时代脉搏反映市民趣味
……
第九章海派学术:江南家国与世界
一海派学术述要
二江南底蕴与世界眼光
三国家情怀与地方意识
四求新精神与务实态度
后记
3.如果为这篇绪论选一个标题,以下最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什么是海派文化
B.新时代为什么还要审视海派文化
(2)“那两个老人是谁?”
(3)“一个是余老五。”
(4)“另一个呢?”
(5)“陆长庚。”
(6)余老五是余大房炕房的师傅。他虽也姓余,炕房可不是他开的。余老五成天没有什么事情,老看他在街上连来连去,到哪里都提了他那把奇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坐下来就聊,一聊一半天,而且声音奇大。这条街上茶馆酒肆里随时听得见他的喊叫一样的说话声音。他一年闲到头,吃、喝、穿、用全不缺。余大房养他。只有每年春夏之间,看不到他的影子了。
⑥关于新时代海派文化时代特质和价值取向的当下阐释,本书以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为基本遵循与主要指引,提出了具有内在联系且互为支撑的五个层面的特质和取向,包括人民本位的价值追求开放引领的融合优势、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包容共生的活力源泉和经世济用的实践路径,为海派文化建设的当下与未来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

现代化早期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域变动

现代化早期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域变动

现代化早期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域变动开埠前后的上海,经济中心在老城厢地区。

但是在1870年以后,租界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标志、象征。

老城厢地区却衰落了。

上海现代化早期经济中心的区域变动,既与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相关,也是制度建设方面的差异导致的结果。

标签:经济发展地域变动制度开埠前的上海已有“江海通津,东南都会”的美称,精华之地在十六铺地区。

鸦片战争以后,中外贸易急速发展,但外国商人要采购的丝、茶、瓷器和中国商人需要的鸦片、棉布都在县城里成交。

许多商务、报关事宜也都需在县衙中办理。

一些从外国进来的新奇事物,如照相馆,也最先在老城厢地区出现。

英国医生洛可哈德开设的仁济医馆,即后来著名的仁济医院,也曾将地址选在老城厢地区的小南门外。

小刀会起义期间,老城厢的商业曾遭到重大打击。

为了阻断起义军的补给,清军曾将小东门至大东门一带街市完全烧毁,导致居民铺户房屋被毁达2000多间。

县城被攻占以后,劫后的县城满目凄凉,这个“一度商业繁荣的区域,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在县城中心,几乎没有一家商店,没有一所象样的住宅不变成断壁残垣的。

”同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大量难民向上海迁移。

其中既有富绅,也包括一般贫民。

他们的目的地,除了租界,还有老城厢。

即使是一般难民,也并非都集中在租界,如江苏的天主教徒逃难到上海后,主要居住在董家渡、洋泾浜和徐家汇,1862年,“董家渡及其周围收了一万二千个难民”,“洋泾浜收了五千个难民”,“徐家汇收了三千个难民。

”大量难民的涌入带来了资金、劳动力,也进一步拓宽了消费市场,从而促进了包括老城厢地区在内的各行业的兴起和繁荣。

而城市的繁荣反过来又吸引来各地民众来上海寻求谋生或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由于人口的大量聚集,避难的富豪们都不惜重金获得一落脚之处,于是租界内的外国人“大营建筑的投机,以最迅速的工程,最简陋的材料,就空地兴建大批房屋,以供华人居住,而转瞬间获得千倍的巨大利益。

谈谈对家乡上海百余年发展的认识

谈谈对家乡上海百余年发展的认识

谈谈对家乡上海百余年发展的认识1843年11月,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被列为通商口岸的上海正式开埠。

英、美、法等西方诸国的殖民者从此开始占据苏州河入江口两岸和黄浦江黄金水道西岸的大部分岸线,以之作为租界。

晚清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次战乱,我国一些原本相对发达的地区因战乱遭到破坏,但是上海的实力却在增强,根本原因是上海租界的特殊地位。

开埠前后上海的政治地位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是上海很快迎来了机遇期。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战线东进,兵祸蔓延,南京、杭州和苏州等江南大城市遭到重大破坏,因上海租界的安全性得到地主富商的认同,很多富人陆续移居上海租界,上海租界开始由单一的外国人居住地转变为华洋杂居的特殊区域,实现了消费客群乃至投资者的高度集聚,这些人不仅存钱到钱庄,同时还独资开设钱庄或投资于钱庄。

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时期,京津一带的金融机构被连带破坏,上海则在“东南互保”下得以庇护安好。

而且外地债赔款项汇集上海,1895—1896 年由各省票号汇沪款项为1374万两,1911年便达到9400万两,所谓“商人集则商市兴,财富集则金融裕”。

军阀混战时期也是一样,在北洋政府控制下的其他地区苦于战火和苛政时,此时的上海工商业则趁机完成了资本积累。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业产值占到全国的50%,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33年,占比达到66%。

从上海的崛起路径可以发现有趣的两点,首先上海能发展起来是因为绝佳的地理位置,刚开始发展为大型港口,港口带来贸易,而贸易和金融如同鸟之两翼,成为航运中心的上海,又发展为金融中心。

加上开埠为上海带来的独特政治地位,使得上海成为富人的避难地,为上海带来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等核心要素,所以在建国前上海就发展为全球第五大城市,远东第一大城市。

2018年天津台头中学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2018年天津台头中学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2018年天津台头中学高一历史测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参考答案:B2. 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参考答案:C3. 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参考答案:D【详解】材料描述了农民辛苦耕种中会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水旱灾害、横征暴敛等,这些很容易导致农民破产。

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赋税,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卖子孙,卖房子,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农民最终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小农经济的特点为脆弱性,故正确答案为D。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和连续性都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与题干意思不符,故排除A、B、C选项。

4.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

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参考答案:B5. 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

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C.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参考答案:考点:9O:南昌起义.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道路的演变情况.对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相关情况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解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是攻打中心城市,走“城市中心”道路,但起义的失败,这表明“城市中心”道路并不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C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事实证明,夺取大城市在当时是不可取的.故排除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是必须的,但要注意方法.故排除D.故选C.6.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使得其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与环境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从1843年到1949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在外国的租界统治和中国国内政权更迭的影响下,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经历了从水乡到都市的巨大变迁。

本文将回顾这一时期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同时也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

1843年,上海开埠后成为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租界,开始了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

最初的上海并不像现在这般繁华,而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城市,河流和小的运河纵横交错,没有规划的道路系统。

然而,随着外国租界的建立和外来移民的涌入,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开始迅速发展。

外国租界在城市规划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规划了宽敞的街道和整齐的街区,与中国的弄堂相比,形成了独特鲜明的风貌。

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在20世纪初经历了急剧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密不可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的经济腾飞,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

大量的外来移民和工业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城市道路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满足交通需求,上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填海工程,扩大陆地面积,同时兴建了许多新的街道和道路。

著名的仇富路、南京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然而,这一时期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

为了扩大道路和街区,大量的土地被填海造陆,导致原本的海岸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大量的建筑和道路修建还导致了湿地和耕地的消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是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城市道路系统的扩大,车辆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导致了交通拥堵的问题。

同时,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煤矸石和工业废气也严重污染了上海的空气和水体环境。

在20世纪初到中期,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扩展。

由于发展的需要,上海开始修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大型道路和桥梁,如平滨路、大宁路和南阳路等。

上海开埠后的华洋共居与城市发展

上海开埠后的华洋共居与城市发展
效 的管理 只是 一 纸空 文。
L a n n i n g a n d S . C o u l i n g) 在最早的 《 上海史 》 (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S h a n g h a i )中说 ,地 价被 人 为哄 抬 了 ,原 来
预订 额 数 。…
但1 8 4 3 年1 1 月1 7 日,上 海正式开 埠 之前 ,第 一批 到 达 上海 的英 国商 人 ,在上海城 内租用 民房 ,并迫不急待 的
开始租地 。其时华人居 民并不愿意把土地 卖给外 国人 ,因
t h e h o u s i n g p r o b l e m ma d e t h e b a l a n c e o f l i v i n g b r o k e n . Th e Ur b n a
《 土地章程》 ( L a n d R e g u l a t i o n s ),其中规定 :该地域
内 的本地 人 ,不得 将 房屋 相互 租赁 ,或再 行建 造房 屋 , 以租 予华 人商 贾 ,外 商 不得 建造房 屋 以租 予 华人 或供 给
作 者简 介 张 生 ,上 海社 会 科 学院 历 史研 究所 助 理研 究 员 ,历 史 学博
屋 ,作何 应 用 ,共住 几 人 ,是何 姓名 ,均 皆注 明 ,绘 图
呈验 。 但是 ,由于迁 居租 界 的华 人 数量 极多 ,租 界 当局
3 租界 对 于华洋 杂居 后 的城市 治理
在公 共租 界 ,关于 当时 的地价 ,兰宁 夫妇 ( G.
对 此并 不合 作 ,上海 道 为首 的地 方 官吏 想要 进行 实 际有
上 海在 开 埠 通 商 之 后 ,土地 章 程 颁 布 以前 , 1 8 4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高 职 论 丛 2010 年 6月
上海开埠后江南与上海经济发展00)
摘 要 : 从唐宋到明清 时期 , 江南 地区一直是中国经 济发展的重心 , 其传统经济的 发展和近代的调整 , 适应了 近代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上海的 开埠在近代江南地区人口变 化和市镇发 展过程中 引起了很大 变化 。这些变 化又反过来对近代上海 都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 关键词 : 上海开埠 ;人口变化 ; 市镇经济 ;上 海发展
第 2期总第 19 期 徐占春 : 上海开埠后江南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双重变奏
5
到了明清时期 ,江南人口绝大部分都集中于江南东部平原 。江南经济作物种植范围 扩大 ,稻田 种植面积在缩减 ,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 。但是由于存在棉田复种水稻的情况 ,所以明清江南水稻种 植面积仍然有 4050万亩 。[ 1] 在这一时期 , “人耕十亩 ”是江南农民家庭农场的普遍经营模式 。[ 1] 1. 2 手工业
近代江南市镇 ,在上海开埠以后 , 构建起服务于上海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商业网络 , 使江南地 区和上海的商业逐渐融为一体 ,商品贸易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市镇成为了商业繁荣的生 长点 ,给乡 村人口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 ,导致了乡村人口向市镇集聚 。
传统的江南地区是指苏南镇江以东的苏锡常地区 , 包括上海市 、浙北嘉湖地区和杭州市及其所 属的余杭县 , 但是近代以来 , 浙江的宁波和绍兴与以上 地区联系 十分紧密 , 所以 近代江南 主要包括 太湖平原 、杭嘉湖平原 、宁绍平原和上海地区 。自从唐宋以来 , 这一地区就是中国经济重 心 ,其传统 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高度 。江南 地区在近 代以前的 经济发展 , 催生 和完善了江南地区内部经济交流系统和市场体系 , 成为了江南地区与上海之间经济关系的演变的 前提 。
2 上海开埠对江南的 影响 清代前中期 ,上海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的流入 ,据嘉庆十八年 ( 1813年 )的户 籍册报 ,全
县城乡人口总数已增加到 528442口 , [ 3]是 江南名副 其实的人 口大县 。在 鸦片战争 前 ,上 海已发展 为中国东南沿海一大商港和主要商业城市 。正因为如此 , 英国人在与中国的贸易接触当 中 ,逐渐认 识了上海的特殊有利条件 ,将其列入武力夺取 的通商口 岸之一 。鸦 片战争后 , 上海 被迫开埠 , 民族 商业 、航运业和金融业快速发展起来 。
同时 ,近代交通运输给江南农村地区带来了都市工业品和与近代都市生活新面貌相 关的信息 , 冲击了农村的消费市场 ,吸引乡民到城市和市镇去寻求新生活 。 2. 3 上海的辐射与江南市镇人口变迁
近代上海开埠以后 ,推动了江南市镇的发展 ,由此导致了人口向市镇聚集 。人口从乡村向市镇 集聚 , 伴随着市镇城镇化的全过程 。在工业主义渗透下 ,上海对江南市镇的工商业扩散则促进了市 镇人口的集中 。在江南市镇人口整体农转非或聚集的 过程中 , 专业经 济的兴衰 和上海工 业都市的 吸引力起决定性的作用 。 2. 3. 1 商业辐射引起的人口聚集
客商与牙商在江南经济的发展中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明清时期 ,在江南地区活动的客商 主要有徽商 、闽商和粤商 , 他们控制着远距离丝绸贩 运 ,对 江南商 品经济的 发展影响 最大 。牙商大 多是本地商人 , 垄断着当地丝或丝织品的贸易 。除丝绸业外 ,商人在粮食流通行业中也扮演着十分 重要的角色 。而棉布商人的资本已经从单纯的贩运贸 易深入到 市镇的购 集 、批 发贸易乃 至生产领 域中 。
Abstr act: From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Jiangnan region had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hich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ade adjust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open of Shanghai port resulted in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in jiangnan region. In turn, all the changes in Jiangnan region made significant sens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hanghai city. Keywor ds: the open of Shanghai port; change of population; township economy;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同时 , 上海是长江流域的商业中心及进出口 基地 。开埠 后的上海 成为了帝 国主义国 家对中国 进行掠夺性贸易的商港 。西方工业品和鸦片经由上海 输入中国 内地 ;江南地区 盛产的丝 茶以及很 多工业原料经由上海运销西方 。到 19世纪末 ,上海占有了全国外贸总值的 53. 44% , [ 4] 成为倾销商 品和工业原料的主要集散城市 。内外贸易的发达刺激 了近代上 海城市商 业的发展 , 洋行 与库房纷 纷建立 , 经营洋货 、或为洋人服务的商店越来越多 , 上海成为了中国近代名副其实的商业中心 。
明清时期 , 由于棉花种植的推广 , 江南棉纺织业取 得了很大 发展 , 主要表现 为棉布产 量的增加 和棉布贸易的扩大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 、劳动分工的加强和生产专业化程度加深 , 江南棉纺织业 的劳动生产率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一时期 , 轧车和纺车得到改进 , 足踏多锭纺车得到 推广 , 纺与织逐渐分离 , 各道纺织工序的分工更加细 化 。棉纺织 业彻底从 农业中剥 离出来 , 成为江 南农妇的主要职业 ,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 1. 3 商品经济
江南地区 ,水网密布 , 交通十分便利 ;对外联系亦称便捷 ,南北有京杭运河 ,东西有长 江水道 ,又 濒临大海 , 发展海外贸易 , 条件得天独厚 。近 代以来 , 江南优 越的水路 交通条件 在江南地 区与上海 的经济关系演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1. 5 上海港的历史
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 ,滨江临海 , 避风条 件好 , 水位落差小 ,且常年不冻 , 是中国沿海南 北货运最佳交汇点 。在历史上 ,上海正是凭借优越的港口条件取代了一度繁荣的青龙港 和浏河港 , 成为了苏州的外港 。上海周围的农村 ,在明清以来就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商贸传统 , 农产品商品化程 度较高 , 手工业相当发达 。这就为后来上海与各地的贸易往来打下了基础 。
6
高 职 论 丛 2010 年 6月
2. 1 开埠后上海经济的发展 19世纪 40年代后半期起 , 与港区发展相适应 ,上海出 现了一批船舶修 造厂和船 厂 ,不 久 , 面粉
厂 、汽水厂 、酿酒厂 、制药厂和印刷厂等一批轻工业及食品加工业相继出现 , 60至 70年代 , 民族资本 家开始投资于重工业 , 创办了发昌机器厂 、建昌铜铁机器厂 , 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 。甲午 战争以后 ,列强资本大规模侵入 ,外资企业数量剧增 ;上海在技术 、人才 、信息及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 也 吸引了许多华资企业落户 。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上海成为了近代中国当之无愧的工业中心 。
第 2期总第 19 期 徐占春 : 上海开埠后江南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双重变奏
7
筑申新纺织厂 ;八年 , 欧战发生 ,纱价大涨 ,富商购地设厂者接踵而至 。地价骤贵 ,亩值千 金 ,百工合 麇集 , 遂成市焉 ”。[ 5]
( 2) 对工业品冲击的反应 。19世纪 60年代以后 , 在国外 “洋货 ”的冲 击下 , 中国传统 农业和手 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解体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江南市镇的商品经济得到普遍发展 。自然经济 解体后 , 由于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活所需仰赖 市场 , 所以一部 分商业市 镇迅速发 展起来 , 如川沙 县的文兴镇就是通过其商业职能发展成川沙首镇的 。[ 6]
此外 , 上海的金融业和近代航运 、铁路运输也有很大的发展 。上海成为了当时中国的多功能经 济中心 。 2. 2 上海开埠后江南市镇经济的变迁 2. 2. 1 江南市镇经济的结构韧性
江南地区市镇自从两宋以后就在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 市镇的商贸职 能发达 , 经济结构的韧性极强 , 随着商业变迁 的彼消 此长 , 长盛不衰 , 只要 有商品流 通 ,市 镇的商业 职能就能继续发挥作用 。到了近代 ,江南市镇的这种经济特性使其很快适应了社会环境 的变化 ,融 入到近代化的历史潮流中 。 2. 2. 2 江南市镇经济的近代调整
上海开埠后 ,给江南市镇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江南农村传统专业经济逐步地走 向衰落 ,丝 、茶 、 棉织等生产一再下滑 。但是市 镇经济 却因为 江南市 镇经 济的结 构韧性 的自我 调节能 力保 持了繁 荣 。首先 ,农民纷纷进入近代工业市镇务工 , 以弥补 传统生产 衰败所带 来的损 失 。其次 , 以农产品 原料出口为主的专业市镇 ,改变过去从产到销都在本市镇内完成的经济结构 ,变成了单一的原料产 地 , 加强了与上海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 。江南市镇的外部市场也因此得到扩大 。最后 , 一些工艺性 强 , 又与传统经济技术有联系的新家庭手工业迅 速崛起 , 替代了 传统手工 业的经济 地位 , 帮助江南 市镇顺利向近代转型 。 2. 2. 3 江南市镇对工业主义的反应
Dual Var iation of J iangnan & Shanghai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r ade Cr eation in Shanghai
Zhanchun Xu
(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Yichun University , Yichun, Jiangxi 336000, Chin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