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合集下载

关于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关于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引言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之一。

由于地理、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探索适合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

基本原则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推动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

深化改革包括完善产权制度、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方面。

对于贫困山区来说,改革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创新创业,打破陈旧的行政限制,增强活力和创造力。

产业升级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来实现。

应该重视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推动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向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要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乡村旅游、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提高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

教育与技能提升教育与技能提升是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山区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时,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提供适合就业的机会,推动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

主要对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

应该加大对交通、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状况,提高能源供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为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加强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该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要加强农村金融支持,为贫困农民提供贷款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扶贫政策落实扶贫政策的落实是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

浅析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成功模式摘要:本章阐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涵义,重点是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成功模式,为解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寻找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县域经济;一般规律;成功模式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旗县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通过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成功模式的分析,将对我国在县域经济在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上作出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所论及的县域经济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级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问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县域经济区分工阶梯规律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各地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规模和结构就必然存在差异,使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分别处在高层次与低层次、主动与被动、有利与不利的位置上。

在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县域与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以及初级产业为主的县域与加工业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前者一般居于劣势,后者居于优势。

它们的地位好像分别处在一座阶梯的上下方,这就是区际分工阶梯。

区际分工阶梯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区域空间分工阶梯中实现“梯度转移”。

比如有资源优势但缺技术、缺资金的县,可以通过加快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分工阶梯的升级。

(二)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县域经济之间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断被创造出来又不断消失,呈动态变化趋势。

导致县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空间不平衡性使县域之间在技术水平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发生变化。

县域经济建议及对策

县域经济建议及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县域经济的落后,一方面不利于改善广大农村地区落后的社会面貌,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会对全市的城市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制约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十三五”时期是合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时期,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做好各项工作。

1.大力推进“四化”进程,全面提升县域实力。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发挥农村独特优势,千方百计推介特色产业项目,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资源支持和生态屏障。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积极发展环保型、科技型特色企业,按“四化”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县域产业支撑体系。

2.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活力。

县域“三产”发展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转型面临攻坚,因此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对外合作等专业性服务,不断为“合肥速度”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3.大力推进“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主引擎。

一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加大土地整理、项目供地,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要合理布局,严把入园门槛,严把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创新能力、生态环保等关口,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有效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促进企业集约集群发展。

三是优化软硬环境,带动经济实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对入园企业要想方设法进行技术改造,拉动产业升级,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与投产。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民生上的新突破。

民营经济涉及到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工业、房地产、社会服务等各个行业,是提升经济总量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要加大宣传发动,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县域经济的特征和内涵县域经济即把“行政县作为地理空间、市场为导向、县级政府为调控的主要主题,把广大农村作为发展的腹地,县城和专业化城镇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增长极。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引进高端人才
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山区创业和工作, 提高山区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 提高山区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领域的衔接与协调,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 共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农 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旅游业等现代服务 业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创新融资方式
加强山区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 人才保障。
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创新融资方式, 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山区经济发展。
03
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THANKS
经验总结
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实现旅游业与农业、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案例三:山区工业园区的建设
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贵州省某山区县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和产业转移,推动 了当地工业的快速发展。
经验总结
注重产业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完善配套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山区工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山区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税收减免 、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资本和 企业进入山区市场。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应注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建立人才基地、开展 专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山区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应推动山区经济的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培育特色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等途径,实现山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


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工业转型升级
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 水平和生产效率。
城镇化建设推进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 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推动农村 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
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县域内不同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制定差异化的产业 政策,引导企业和资本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提供融资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 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 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工业主导型模式适用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工业基
础较好的地பைடு நூலகம்,尤其是矿产、能源、化工等产业集聚的地区。
服务业驱动型模式
服务业驱动型模式概述
服务业驱动型模式是指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提高 地方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服务业驱动型模式的特点
服务业驱动型模式具有产业附加值高、就业机会多、经济效益好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推动 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02
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农业发展与产业升级
农业生产现代化
01
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
可持续发展。
农村产业融合
02
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村电商、休闲旅游等新
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03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提要本文以对陕西旬阳县的调查和相关资料为例,总结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

关键词:山区县域经济;制约;对策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基础层次,而山区县域经济是整个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位于山区的县(市)占全国2,000多个县(市)的56%,大约5亿人口生活在山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9%,40%的耕地以及绝大部分森林分布在这里。

山区县域经济由于自身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策略应与一般的县域经济发展有所不同。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横贯其中,县境内以山区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海拔185~2,358米,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

全县总面积3,554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319个村(社区),总人口45万人,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

旬阳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域经济类型,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积淀,但是其经济发展水平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经过调查,发现长期制约旬阳县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政策面的制约旬阳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涉及南水北调工程,为保证旬阳境内的水质不被污染,上级政府对旬阳有硬性的环保要求,不允许其发展产生污染的工业,致使旬阳县的工业基础长期十分薄弱。

同时,受农耕文化影响,县及乡镇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农业的知识掌握得多,经验积累得多,对发展工业的知识知之甚少,对于发展矿产加工、水泥等适合本县的产业与国家的相关环保政策是否产生冲突把握不准,不敢承担相应责任,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因此旬阳县的工业发展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是停滞不前的。

此外,旬阳县农业经济以烟草、畜牧、蚕桑、黄姜四大产业为支柱,其中最重要的是烟草产业。

调查显示,旬阳县80%的山区居民种植烟草,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保障。

众所周知,对于烟草,国家实行的是烟草专卖制度,对于烟草进行统购统销,只能有特定的烟草专卖部门进行收购。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热点。

县域作为一个较小的行政单位,其经济发展往往滞后于全球经济发展。

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了各地经济部门所关注的焦点。

为此,本文就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作一探讨。

一、发展优势产业每个县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资源,其中有些县具备发展某些优势产业的条件。

比如一些著名的县,如温州、泉州等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具备了非常显著的产业优势,如民间工艺、纺织业、皮革制造业等。

县域为了发展经济,就必须考虑其优势产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出自己的核心特色,吸引投资,推动其经济发展。

二、培育创新和创业文化在现代经济时代,创新和创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每个县都有可能出现自己的创新和创业者。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推行创新和创业。

县域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靠谱的创新政策,例如专业创新孵化器、科技创新基地等,来推动县域经济向前发展。

这些政策有助于吸引大量的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加速创新创业的进程。

三、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时代,城市组成单元之间的竞争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特点。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

因此,县域需要加强自身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力度,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这些措施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县域的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

四、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营商环境越优越,企业的发展就越有利。

因此,县域要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企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其目的是鼓励更多的企业来到县域投资创业,同时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五、提高教育和人才水平人才和教育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县域需要从人口、教育和人才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比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进人才,提高教育水平等。

山区县经济发展的建议

山区县经济发展的建议

山区县经济发展的建议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外国“金融海啸”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以资源型经济为主的山区县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下面以阳山县为例,谈谈我对山区县在经济新形势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建议:一、外国“金融海啸”对山区县的影响一是经济发展放缓。

外国“金融海啸”的发生,造成产业链连锁反应,使下游企业面临困境,以致原材料价格下降,影响上游企业的发展。

山区县大部分企业都属于资源型的上游企业,这些企业无利可图,被迫停产或半停产,严重影响该县的县域经济发展。

例如:2008年,阳山县实现生产总值46.18亿元,增长10.5%,增速比2007年放缓7.2个百分点。

二是保障能力减弱。

由于山区县大部分企业被迫停产或半停产,造成财税收入减少,影响公益项目的建设。

例如:2008年,阳山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418万元,增长27.04%,增速比2007年放缓13.76个百分点。

三是外国“金融海啸”的发生造成山区县出口下降。

例如:2008年,阳山县外贸出口总额40.2万美元,增长10.6%,增速比2007年放缓43.2个百分点。

二、“金融海啸”期间山区县经济发展放缓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

二是由于信贷困难,致使山区县的建设项目进度放缓。

三是由于价格上涨,使群众不敢消费,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是山区县的产品竞争力不较强,使出口创汇减少。

三、在经济新形势下促进山区县经济发展对策建议“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要促进经济发展,就要从“投资、出口、消费”三方面下功夫。

国家4万亿扩大内需政策、省400亿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成为山区县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省的“双转移”政策为山区县招商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因此,要把握这些机遇,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发展,认真做好如下工作: (一)开展技术改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山区县区位处于劣势,发展起步迟,所发展的企业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小、耗能高、污染大的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要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要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企业就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水等项目;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达到国家的有关标准,以争取生存和发展空间。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措施引言县域经济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受制于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和资源禀赋等因素,许多县域经济相对薄弱,发展速度缓慢。

为了改善县域经济状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建议和措施,旨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这方面,县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在交通、能源和信息技术领域。

例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等交通设施,提供高效便捷的运输,加强县域与外界的联系。

在能源方面,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

在信息技术方面,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县域的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2. 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在这方面,县政府应该注重发展具有地域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提高经济综合效益。

例如,对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县域,可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旅游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对于生态资源优越的县域,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推动绿色发展。

此外,还应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3. 引进外资和技术引进外资和技术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县政府应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外资企业和技术人才到县域投资和创业。

为此,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降低投资成本和创业门槛。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的企业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分享技术和经验。

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4.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县政府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县域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方面,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层次、高技能的人才到县域工作和创业。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引言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面对资源禀赋不均、发展基础薄弱的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对策,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县级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确定合适的产业结构,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同时,还应加强与上级政府和其他县域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利用和良性竞争。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县域经济发展受制于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因此,县级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四、培育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有活力的支撑。

培育新兴产业可以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和金融支持。

同时,还应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县级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吸引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到县域发展,同时加强本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只有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才能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六、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县级政府应加强农村产业规划和布局,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还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七、深化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县级政府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和创新创业。

同时,还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部资源和市场需求,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结语县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浅析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浅析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摘要:目前,中国存在着“三农”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县域尤其是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山区县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包袱”、是中国民生问题的聚焦点和聚居区。

“郡县治,天下安”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大局,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目标的实现。

重点攻克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农民增收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也必将带来我国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对策我国县域人口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目前,我国存在着“三农”问题、城乡发展差距过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县域经济尤其是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山区县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包袱”、是中国民生问题的聚焦点和聚居区。

“郡县治,天下安”,找出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来重点攻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大局。

一、山区县域的特征山区县占我国全部县数目的43%,丘陵县占26%,平原县占31%。

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有384个是山区县,山区县域的共同特征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药材资源、山林资源、特产资源等资源丰富,但是,在交通条件、信息技术的推广、基础设施、土地集中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与丘陵县和平原县相比处于劣势。

二、制约山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极其分析(一)农业发展极其缓慢严重制约了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第一,耕作方式落后,农具大多为镰刀、锄头、耕牛等。

山县域农户土地地块小而分散,(我国山区每户地块都在5片以上、人均占有量耕地亩),无法使用现代农机。

土地少的自然条件因素和土地分配方法上的人为因素严重制约了山区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第二,农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极低。

大山阻隔、没有村农产品市场,致使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难以有效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观念里只有“种”和“卖”二字,没有现代理念,不不注重靠对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经营去创收,生产表现出较强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致使农产品无比较优势,卖不了高价。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县域经济是指农村和乡镇经济的总称,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基础和农业经济的主体。

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县域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金融服务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要打通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和物流网络,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强县际之间的联系,便捷农产品流通。

此外,应注重提升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确保农村地区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此外,数字化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推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过去,农村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依赖于天气和自然条件。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乡村特色产业等,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此外,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农村金融服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农村企业和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和融资支持。

因此,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同时,要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最后,人才引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地区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积极引进人才,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激情。

同时,还要重视农村人才培养和教育,通过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为县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持。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农村地区繁荣和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进人才等,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03
提升电力设施
电力设施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加大投入,提 升电力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
优化山区产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如有机 茶叶、中草药、特色水果等,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
推动绿色旅游业发展
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应大力发展绿色旅 游业,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游客前来 观光和度假。
03
山区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劳动力短缺,缺乏产业升级和 创新能力。
发展山区经济的策略和建议
03
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
01
建设良好的交通网络
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应加大投入,建设覆盖山区 主要区域和重点景点的交通网络,包括公路、铁路和航 空等交通方式。
02
完善水利设施
加强山区水利设施建设,包括水库、灌溉渠道、饮水工 程等,以满足山区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需求。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和建议
汇报人: 2023-12-01
目录
• 引言 • 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发展山区经济的策略和建议 • 山区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山区地理环境
山区地势复杂,交通不便,气候 条件较为恶劣,导致山区经济发 展相对滞后。
山区资源
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 产、森林、水利等,同时也具有 独特的旅游资源。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提 高山区经济效益,帮助当地居民脱贫 致富。
研究意义
发展山区经济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福建薄弱山区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浅析

福建薄弱山区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浅析
笔者认为其成因主要受到了三方面因素的制约: 福建省是东南沿海省份, 但其“ 八山一水一分田” 的地理形 一是自 然条件的制约。 福建薄弱山区县一般地处偏远, 然 自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县域经济发展的难度很大。从调查 势, 决定了福建省域内山与海、 闽东南和闽西北 、 城镇与农村发 条件差, 如 展差异悬殊, 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差异悬殊。 同为县级建制, 寿宁、 的几个薄弱山区县来看,人均纯收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0 1 7 位处沿海的福州市 GDP 政和、 顺昌等县与福清、 晋江、 石狮等不可同日 而语。 受县域基础 20 6 年福建全省 GDP 人均值 2 4 1 元, 4 7 而福州市的山区县永泰县 GDP 人均值仅 936 2 条件、 地区经济差异性和城乡 二元结构的影响, 福建全省特别是 人均值2 8 4 元, 闽西北薄弱山区县县域经济的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其产业 元, 位处山区的南平市 CDP 人均值 1 65 元, 3 2 而其中的偏远山区 结构仍不合理、 比例失调、 市场发育不完善, 经济主体仍然主要 政和县GDP 人均值仅659 元 。 0 农业及农产品的粗加工行业, 然、 自 资源、 劳动力等优势没得到 二是资金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制约。 山区城镇基础设施薄弱, 充分发挥。 道路交通、 通讯、 供水、 电力、 垃圾及污水处理等设施条件落后或 县是我国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 在经济、 、 社会 文化方 不配套, 严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县域经济发展缺资金是 面己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 普遍现象,而福建薄弱山区县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资金则尤为突 地理空间, 以农村为基础, 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 以市场为导 出, 国家和省对薄弱山区县的县域产业发展资金投人很少, 且其 向, 优化配置资源, 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级企业极难拿到贷款,使得一些原本支持一下就可发展的山 福建薄弱山区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省综合经济实力 区特色经济举步艰难, 企业因缺资金而无法运转。由于县级财政 能否提高, 关系到贫困县能否脱贫致富奔小康, 关系到社会能否 拮据, 资金筹措不易, 山区特色资源难以得到合理有效开发, 使 稳定、 市场能否繁荣的问题。 福建省薄弱山区县的县域经济呈现 这些薄弱山区县县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县域经济发展 分散、 落后的局面, 还存在着一定的原始色彩, 产业化进程迟缓, 的滞后更带来当地人才大量外流,这些薄弱山区县培养出来的 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不合拍。 这种滞后是十分严重的, 极大地 人才 8 %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而少有学生回归薄弱山区 0 影响着福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 县, 为县域经济发展做贡献。 此外,增长理论, 人力资本投资是技术进 步的源泉。 作为现代经济增长基础的科技进步, 不仅物化在具有 较高技术等级的机器设备上, 还体现在劳动者知识和技术存量 的增大上。 在现阶段, 最有价值的资源应该是与先进的机器设备 相适应的知识和技术。 与此相应, 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教 育投人在GDP 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而对于目 前我国存在的人力 资本存量同物质资本存量不成比例的巨大缺口,目 前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是: 由偏重物质资本投人转向重视人力资 本投人。 一方面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人, 另一方面对现有就业人 口进行文化教 育和技能训练,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现阶段在研究方法上, 学者采用新的统计资料。例如, 我国 运用 C一 D生产函数、 生产函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方法, C样 数、 估计资本、 劳动的产出弹性, 进行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和TF P 的计算, 此判断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 并由 解释宏观经济不 稳定的原因。所得结论不仅在理论上强有力地支持了国家 “ 九 五” 规划和20 0 年远景纲要提出的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 1 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决策, 而且, 对于目 前如何使我国经济走 出通货紧 缩的恶性循环, 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总之, 在我国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 技术 创新与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应抓住技术创 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 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与对策导语: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进一步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

因此,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

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2.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

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

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

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

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

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和建议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和建议山区经济的发展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资源禀赋,以及山地居民的特殊需求和实际条件。

下面我将就这些方面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要充分发挥山区的资源优势。

山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带动山区经济发展。

比如,可以发展山区的水产养殖业,利用山区丰富的水资源,开展鱼、虾等水产品的养殖和加工,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林业、矿业等产业,利用山区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森林旅游、木材加工、矿产品加工等产业,为山区经济增加新的增长点。

其次,要关注山区居民的就业问题。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很多山区居民常年处于贫困状态。

因此,解决山区居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可以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产品等方式,提供就业机会。

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展山地旅游业、生态农业、特色手工业等产业,为山区居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

同时,还要关注山区居民的技能培训和知识普及,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要注重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山区地形复杂,交通困难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加强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便利山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可以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改善山区的交通条件;同时,要注重水利设施的建设,加强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提高山区的抗旱能力,保障山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

另外,还要加强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山区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

第四,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山区往往是生态脆弱区,发展山区经济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升人们对山区自然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同时,还可以加强山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避免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推动山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倡导无公害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关于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关于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关于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论文我国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共同特点是山大人稀、经济基础薄弱、长期投入不足和城镇化率低。

在这种背景下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要遵循:立足特色发展、突出重点发展、创新机制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论文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发展;贫困山区一、贫困山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共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国土面积的69%;位于山区的县(市)占全国两千多个县(市)的56%;全国约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及绝大部分森林分布在这里。

山区县(市)多为“老、少、边、穷、库”区,又是我国主要的“生态源”。

长期以来。

我们把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投放在仅占国土面积1/3的平原和盆地上,而对山区经济建设重视不够。

其结果是既加剧了山区的相对贫困和落后,同时产生了三个相当尖锐的矛盾:全国资源的相对贫乏和山区资源的相对丰富的矛盾;经济发展所需的巨大市场与山区有限的支付能力的矛盾;山区贫困落后的现状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总目标相悖的矛盾。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平原中已形成相对饱和的人口压力,解决这三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只能是通过开发山区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商品优势,进而使山区尽快地富裕起来。

贫困山区受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影响,山区经济发展大都具有如下特点:(一)山大人稀。

以湖北省为例,全省共有64个山区县(市),国土面积14.76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2.2%以上,人口3932.4万(2002年数据),占全省总人口的67.8%。

国土面积比与人口比极不协调,且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二)经济基础薄弱。

2001年湖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山区县(市)5405元,比全省的平均水平7813元少2048元。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山区县(市)288元,全省均值为546元。

论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论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论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引言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是中国扶贫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贫困山区地处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两个方面探讨贫困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以期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基本原则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突出特色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其特色优势。

通过深入挖掘、发展和利用本地特色产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2. 突破制约因素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如交通不便、技术瓶颈、金融缺乏等。

应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积极解决这些制约因素,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 强化政策引导政府在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推动贫困山区县域经济的良性循环。

主要对策为促进贫困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以下是主要对策:1. 发展特色产业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应根据当地优势资源,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可以通过培育农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为当地经济增加新的增长点。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和发展动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改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贫困山区县域的发展条件和生产效益。

同时还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3. 加强教育培训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也是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建设好学校和培训基地,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培训机会,提高当地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 推动合作共赢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来实现共赢。

政府可以促进当地企业与外界的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升贫困山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论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论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论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前言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重大的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基本原则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发展计划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发展计划。

这也是做好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基础。

制定可行的发展计划需要依据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支持多元化的经济发展。

2.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贫困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政策和资金的“空心化”使得该地区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不足。

因此,要加强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保障,提供必要的财政、税收、金融等财务支持和优惠政策。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经济必须依托合理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

特别是贫困山区县域经济要深入实施乡村道路、通讯、能源、耕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4. 多元化经济结构加强产业升级贫困山区县域经济结构单一,导致发展困难。

因此,要加强产业升级,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开展新型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

通过激发和支持当地的创新和创造力,打造现代化、多元化、创新型的县域经济结构。

主要对策1. 政策引导政府要制定和加强相关的政策法规支持,引导和借鉴区域、市场、资源、资金要素,采取差别化的优惠政策,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加强品牌建设贫困山区可以通过品牌建设,挖掘和开发众多的旅游、文化、产品和特色品牌,强化垂直动态联盟功能,强化营销网络,对外宣传推介,进而实现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3.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政府部门要起到引导、支持、鼓励作用,发挥政府规划、落实、管理、服务的功能作用。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与措施探讨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与措施探讨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与措施探讨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采取何种措施推动我国县域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值得深入探讨。

标签: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原则工业化集群化完善金融体系0 引言当前,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采取切实措施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城镇化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行,实现加快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值得探讨。

1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则1.1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地方经济的发展,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应当把经济发展和经济素质的提高相结合。

要提高县域经济的素质,一是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依托,再结合市场需求,构建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这样才能实现建立产品有市场、适销对路、有竞争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严把产品质量关,把质量看做是产品的生命线,以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三是要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改进和完善生产工艺。

四是优化县域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力求实现以较低的投入取得相对较高的产出。

五是重大的技术改造和新项目的实施,必须经过严格的决策程序,多方论证后才可实施。

1.2 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一个长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特别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所以在推动我现代化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

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只有实现生态的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態农业,以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二是应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工业体系,通过发展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小的高新技术产业,降低工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和对策刘霞(中共山西省委党校2011级经济关系专业,山西,太原)【摘要】我国有超过五分之二的县是山区县,山区县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山区县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

要做大做强山区县域经济就必须遵循立足特色发展的原则,突出重点发展的原则,创新机制发展的原则和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山区发展思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山区发展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山区发展后劲;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强山区造血功能。

【关键词】山区经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超过五分之二的县是山区县,山区县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十六大中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目共睹。

但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山区县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经济发展仍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平原和沿海地区利用良好的基础条件,抓住有利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但大部分山区由于地处内陆,发展基础薄弱,信息传递迟缓,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平原和沿海地区始终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入世以来,这种差距呈进一步拉大之势。

现在,尽管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较低,但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例却很高,以至于相当部分山区县、乡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如何立足山区实际,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山区与平原、内陆与沿海的同步协调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研究解决的紧迫问题,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现实任务。

因此,做大做强山区县域经济,不仅是山区县加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山区县域经济的现状山区县(市)多为“老、少、边、穷、困”区,又是我国主要的“生态源”。

长期以来。

我们把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集中投放在仅占国土面积1/3的平原和盆地上,而对山区经济建设重视不够。

其结果是既加剧了山区的相对贫困和落后,同时产生了三个相当尖锐的矛盾:一.全国资源的相对贫乏和山区资源的相对丰富的矛盾;二.经济发展所需的巨大市场与山区有限的支付能力的矛盾;三.山区贫困落后的现状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总目标相悖的矛盾。

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平原中已形成相对饱和的人口压力,解决这三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只能是通过开发山区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商品优势,进而使山区尽快地富裕起来。

山区县(市)大多数的基本状况是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素质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仍然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之中。

尽管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由于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等原因,山区经济开发将是一个艰巨、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因而只有正确把握山区经济的共性,才有利于探索其经济发展的原则和对策,从而指导山区快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实力,早日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构想。

二、制约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山区自然条件比较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山区经济发展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一个因素。

除此之外,制约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尤其是交通、通讯等设施,是山区人民走出去、外面的文化传播进来的主要途径,交通、通讯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一直是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都比较大,但由于山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差、地理条件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而且欠帐较多,山区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于全国。

2、科技发展水平较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山区县域科技投入少,发展水平落后,已经影响了山区自身优势的发挥。

3、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山区县域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地方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落后保守的小农经济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观念在一些山区还大有市场。

观念相对落后,发展能动性不足。

加上受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限制,缺乏发展的勇气和动力,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上。

4、地方财力薄弱。

要发展一个地方的经济,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

地方财力薄弱,造血功能不足,制约了山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

再加上农户、中小企业手里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金融部门的支持力度又不够,实际上打击了民众的创业热情和积极性,制约了山区经济的活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5.资源利用率不高,特色经济不明显。

水电、山林、矿产、“四荒”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6.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基本上以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经济为主。

仍是农户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现状。

7.干部的服务技能滞后,服务作用难到位。

山区农民致富的心情都非常迫切,由于受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限制,加上市场信息不灵,不敢轻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非常需要有人能给他们进行技术指导,提供市场信息。

但基层干部队伍中真正懂农业新技术的很少,干部平时的培训也以政治理论政策精神知识为主,很少涉及农村适用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与农民所需脱节,服务作用难以到位。

三、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一)立足特色发展的原则特色就是财富,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

贫困山区县(市)只有立足发展特色经济,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也只有以特色抢占市场制高点,才能占尽先机,加快发展。

发展特色经济,就要根据县情,按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的要求,将地方发展个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围绕特色创优势,围绕绿色创品牌,围绕品牌抢市场。

(二)突出重点发展的原则一个县(市)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是否改善,有无骨干企业、主导产业。

因而,突出重点发展是山区县(市)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又一重要原则。

必须紧紧抓住事关全局,对经济增长拉动力最强的标志性工程和支柱产业,加快发展。

(三)创新机制发展的原则机制创新,是发展经济的必要保证和助推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墨守陈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心改革,就不可能有发展。

特别是山区县(市),本身经济基础薄弱,信息相对闭塞,观念比较落后,发展的困难较平原发达地区大得多。

因而创新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也自然而然成为山区县(市)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四)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山区县(市)要迎头赶上发达地区,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发展意识,而这种超前发展应该适度,适度超前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制约山区县(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上。

就是要超常规地加快城镇网、路网、电网、通讯信息网和广播电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坚持立足长远,走“育才、引才、用才、留才”相结合的道路。

四、山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发展思路:(一)依托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项目是投资的主要载体,是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促进县域经济优化升级的关键,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的有力保障。

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目就是资金,项目就是发展。

一个地方每增加1元重点项目投资,可拉动GDP增长1.223元。

加快项目建设,是贫困山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最现实、最有效的举措。

(二)推进民营化加快经济发展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是当前山区县(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环境优化,权益保护,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首先是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全面放开、彻底放开、长期放开,扶持从优、负担从轻、服务从实、保护从严。

其次是营造宽松环境。

除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原有优惠政策外,对具体项目可进行专题研究,以特殊政策加以解决。

加快建立民营企业服务体系,搞好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信息咨询、人才培养、技术扶持、法律保障等综合服务,全方位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三是努力提高产业素质。

按照“生态、绿色、外向、高效”的发展方向,努力扶持和积极引导部分民营向特产业型、科技型企业发展,创办实业,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进步,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三)拓宽筹资渠道推动经济发展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人,特别是落后的山区县(市)更应该切实搞好资金筹措,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1)抓项目争取国家投人。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扶贫工程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增加国家对贫困山区的资金投人额度。

申报和争取的重点应放在既有资源又有市场、投人少产出多、有带动能力、劳动密集型以及见效快的项目上。

(2)加大信贷投人。

扩大信贷规模,增强融通能力,是解决山区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

(3)创造环境引导投入。

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吸引力。

要突破“内陆开放先天不足、缺乏条件”的思维定势,破除封建的内陆意识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实行政府引导社会投入,政府主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投资者创造良好、完备的投资硬环境,引导社会加大投入。

(4)招商引资。

贫困山区财政拮据,自身不具备支撑发展的经济实力,招商引资是解决发展中财力不足,人才短缺,管理落后,观念陈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贫困山区在招商引资上没有区位优势,没有交通优势,重点要放在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特别是生态资源优势上。

同时,要十分重视软环境的建设,以一流的软环境来弥补硬环境的不足,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部门服务、业主开发、企业招商、各方参与”的招商引资新机制。

(四)抓好软环境治理保障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要强化服务,坚持以“诚”引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以“法”护商,营造“零投诉”软环境。

(1)坚持从国家政策和山区县(市)实际出发,大力改善政策环境。

(2)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大力改善法制环境。

(3)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大力改善服务环境。

(4)坚持以提高全面开放意识为重点,大力改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也是一种竞争力。

要大力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努力营造起鼓励竞争、崇尚创新,诚实守信、敬业进取,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精诚团结、共图发展的人文环境。

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