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17年安徽高考文综卷第34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2017年安徽文综卷第34题
安徽省丁波
【题目】
(2017年安徽文综卷)34、(21分)图12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

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10分)
(2) 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11分)
【试题特点】
1.试题设计巧妙,具有很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本题选材上围绕“能承载多个信息源而又相对集中”的气压,通过等压线考查气压分布特点、天气系统、气象灾害及形成原因。

本题材料简单,叙述清晰,图文结合,相互补充,布局合理,构思巧妙,入题容易,但是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熟悉,掌握要全面,并且要语言科学规范简练,因此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从考试院公布答案和学生答题的情况,就足以说明这一特点。

从整张地理试卷来看,我们认为本题最能体现高考的一个任务—为高校选拔人才。

2.试题体现了地理学科两大特点---综合性和区域性。

将地理问题落实到不同空间尺度的具体区域来考查是地理学科命题的一个方向。

本题利用“ 区域地面天气图”考查等压线的分布特点、气象灾害的判断及形成条件,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区域知识与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学科特点。

3.试题体现了安徽省《考试说明》特点
本题充分体现了——强调“淡化单一知识点的个别考查,强化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考查,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淡化脱离具体情境的理论考查,强化联系特定区域的应用考查”的特点。

4.突出能力立意,体现新课改精神。

试题以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主,将所学知识点、方法及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减少了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而是采用能力立意的题目,突出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认识和把握,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意图明确,渗透新课程的理念。

本题考查考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三项能力掌握程度。

5.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发展。

“学习生活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热点问题”一直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在本题中得到较好体现。

本题将热点地区的热点事件(当前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多发)与地理知识、原理有机结合起来,构思巧妙,贴近学生生活。

今年两会期间北方地区的沙尘暴问题一直是代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题以内蒙古等地区为载体,引导考生对我国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进行探究,由此引发人们的思考,具有现实性,体现高考“直击热点”的思想。

6.强化地理图像在试题考查中的地位,明确区域在试题考查中的功能和作用,凸显地理学科特点,突出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图的判读能力、基础知识(区域判读)掌握、答题思路、知识迁移的能力,有助于学科素养的培养,适合高校选拔人才需求。

【命题立意】
本题以2001年4月6至7日,我国内蒙古等地的特强沙尘暴为命题背景,以天气形势图(等压线图)为载体,考查等压线的判读技巧和气象灾害的判读和成因等。

本题区域选择视角独特,将理解自然地理原理与判读典型区域特征紧密结合,强调对图文的转化、语言文字的表述。

除了考查基础知识,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看懂图,再进行剖析分解,进而给出判断,再依据题干进行作答,更强调综合分析,进而做出判断结论,它们考查的是逻辑分析能力。

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

【试题解析】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10分)
解析:本题从三步骤解决:审题—解题—答题
审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解题的前提条件)
1、先划分题干的“句子结构”,2.找出“中心词”、“修饰词”,明确答题方向。

该小题的中心词是“气压分布”、“描述”,“修饰词”是“图示区域”“特点”。

解题:列模板(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的核心能力)
气压分布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图示区域气压整体分布状况(哪些区域气压高或低、高低气压中心在图示区域的位置、等压线走势及其稀密特点、气压梯度力大小、与正常(平均)情况气压分布的异同情况。

“描述”即描写叙述,是将某种现象、过程或者结果完整的以语言文字方式叙述出来的过程。

本题只要对气压分布特点叙述出来即可,不需要阐述理由。

答题:科学、合理运用语言(描述和阐释的能力----得分能力)
根据这样的解题思路,我们就可以轻松完成本题。

【答案】
(1)西部和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
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

个人认为以下答案也可
①图示区域大陆高压不稳定,出现低压中心,而在海洋出现高压中心;
②图示区域气压中心出现较正常年份在时间上有异常。

【错误分析】
部分同学由于“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能力不够,判断、推理、归纳等方面的能
力不强,因而出现回答不够全面、甚至错误的答案,例如不少同学写出了等压线的稀疏和密集程度了,但是没有描述气压梯度力。

(2) 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11分)
解析: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

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本题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2、按照命题者的要求,从众多的“因子”中,确定回答的方向。

根据材料中时间反映此时是春季,“表土解冻”反映此时气温回升,蒸发加强;从锋面系统的“符号”可以判读出控制图中虚线范围内区域的天气系统为冷锋系统和气旋。

冷锋锋前受干燥的暖气团控制(从材料中“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获取),因而该区域降水稀少,形成大风天气,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形成沙尘暴的天气条件,一般可从冷锋势力强劲、暖气团一侧空气干燥(湿度较小)、空气对流运动强等方面回答。

当我们掌握这些答题思路以后,就需要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运用已用知识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本题体现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能力的考查。

【答案】
(2)沙尘暴。

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个人建议:“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也可以换为“图中虚线范围内区域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大风天气多”
【错误分析】
有许多学生由于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够,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造成对气象灾害类型判断错误,从而严重失分,拉开了与优秀生的差距。

(1)干旱部分同学对图示区域判断错误,认为是华北平原的春旱
(2)暴雨部分同学认为图示区域位于冷锋的锋后,一定就多暴雨。

其实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

是否降水,关键看暖气团的干湿状况,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

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

(3)寒潮部分同学错误理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锋以来,在冬春季节我国西北和北方地区就会形成寒潮天气。

对寒潮的概念理解不够,寒潮的特征之一气温明显下降。

【教学启示】
本题给我们的启示:平时教学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夯实基础,注重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将热点问题和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去思考和分析。

强调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能力培养。

【个人迷惑】
迷惑一:安徽省《考试说明》指出:“所列考试内容的考察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

的确关于“自然灾害”(选修5)部分《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均为“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但本题考查的气象灾害是“沙尘暴”,并且答案中的沙尘暴形成天气原因在教材中体现也较少,那么该问是否超出考试范围?对学生的要求是否过高了?
迷惑二:《考试说明》中“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中的“等”我们该怎样理解?是学生掌握这四种气象灾害,还是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气象灾害?
迷惑三:“洪涝”在《考试说明》中划为“气象灾害”而人教版“自然灾害”(选修5)却把它划为“水文灾害”,到底是哪一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