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基层农业教育与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

合集下载

清朝的西学东渐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清朝的西学东渐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清朝的西学东渐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在其统治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中国开始传播。

这一趋势被称为“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西学东渐的背景和原因西学东渐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清朝的政府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薄弱以及西方列强的崛起。

这引发了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渴望,希望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有一些进步人士和学者深受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将西方的知识传播到中国。

他们在翻译、研究西方科学著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西学东渐奠定了基础。

二、西学东渐在教育领域的传播清朝的科举制度长期以来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士人,但他们所学的内容主要为经史哲等传统文化。

随着西学东渐的兴起,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开始增加一些西方科学知识的考核。

这为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学术上的支持。

清朝政府还设立了一些学堂和洋务学堂,聘请了很多西方知识分子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知识。

这些学校为培养一批懂得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提供了场所和资源。

三、西学东渐在科技领域的推动清朝的西学东渐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国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才,清朝政府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例如,西学东渐推动了钢铁工业、冶金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清朝开始引进西方的冶炼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建立了一些现代化的工厂和铁路。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西学东渐还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清朝开始引进西方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建立了一些现代化的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

这为中国的医学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西学东渐的影响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西学东渐不仅在清朝时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开始兴起,中国学者和革命家开始广泛研究西方科学技术,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西学东渐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先进知识和思想,激发了对于现代化的渴望和探索。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中国正处于传统农耕社会向近现代农业社会的过渡阶段。

此时,西方农业科技的引入和推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

从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近一个世纪,西方的农业科技逐步为中国所接受,对于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晚清对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1. 启蒙时期的科技观念转变随着晚清政府的逐渐开放和国际交往的扩大,西方的农业科技开始逐渐进入中国。

从早期的“夷人之技”到逐渐认识到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这一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农业科技的初步认识早期引入的西方农业科技主要包括作物种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以及农具的使用等。

这些科技通过外来的传教士、商人以及留学生等渠道传入中国,并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推广。

三、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途径1. 传教士的推动作用传教士是早期西方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推动者。

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农业科技知识,还通过建立示范农场等方式,向中国农民展示西方农业科技的优越性。

2. 政府和商人的推动随着西方科技的进一步传入,政府和商人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西方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农业机构、开展科技交流会等方式,进一步促进了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

而商人则通过在农具制造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使用新的科技手段,获得经济上的优势。

四、西方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实践1. 农业教育的兴起随着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农业教育也开始兴起。

一些地方开始设立农学院和农业学校,培养专业的农业人才。

这些人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西方农业科技的进一步推广。

2. 农业生产的实践与改革在西方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中,许多农民开始尝试使用新的种植技术和农具。

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政府也开始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改革,引入了更多的市场经济元素,使农业生产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五、结论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的引入和推广对于中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活动_魏露苓

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活动_魏露苓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证明国家要强盛光靠购买炮舰和训练新军是不够的。

有识之士认识到农业是发展工商业的基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于是,在中国兴起新的重农思潮。

此时的重农已与传统的重农抑商有了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上更是如此。

这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倍受维新派的赞赏。

后来虽然维新变法失败,引进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却没有就此中断。

朝廷提倡设农学、办农事试验场、设农民讲习所和设立农会等。

[1](P79-81)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经《农学报》和其他报刊杂志以及翻译成汉语的外国近代农学著作等渠道传进晚清帝国。

要把翻译、引进的近代农业科学技术送到风气未开的农村,交到不识字的农民手中,让这些农业技术的实践者掌握,才能最终收到效果。

部分地方官员、基层农会与乡绅等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基层农业科技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他们利用基层的农业学校和试验场,利用兴办演说会将近代农业科学知识展示给农民,并给他们送去苗木和良种,以推广西方近代农业科技。

在中国,农业与农业近代化、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传播与推广都是很重要的,因而对其历史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

对此,前人已做过一定的工作。

如在研究农作物的引进时,涉及在基层的传播与推广;[2](P40-48)在研究中国近代化农业教育中,包括“农民补习教育”,提及向农民传授西方近代农业科技。

[3](P33-38)但是,尚未有人专门对这一时期的推广活动本身加以研究,这就为本题目留下了研究空间。

本文着重研究晚清近代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活动,若有疏漏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一、基层近代农业教育部门及其辐射作用1900年前后,中国办起了最早的若干所农业学堂,开近代农业教育风气之先。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各级各类农业学堂也由此纷纷兴办开来。

其中,有的学堂明确其培养目标,即培育有机会实践近代农业技术的人,如山西兴办农务学堂,“饬令保送之州县,必其地有农利可兴者,保送之学生,必其家有田产可耕者,庶学成回里,籍手试验,不托空言”。

浅析清末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情况

浅析清末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情况

浅析清末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情况作者:李林静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1期摘要清末,西方近代农业技术被大规模引进中国,其推广应用情况可从三方面考察:试种与推广国外良种;使用新式农机具;使用化肥。

阻碍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在中国推广的因素主要有:乡村教育的滞后;资金的匮乏;乡村绅士的流失。

关键词清末西方农业技术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识码:A1 引进西方近代农业技术的历史背景(1)晚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陷入严重的困境。

首先,与当时西方农业发展水平相比,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显得极为落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

但到了近代,西方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农业科技蓬勃兴起,而中国仍然停留在以经验积累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技术上。

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潜力已发挥到了极限,再也不能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天灾人祸不断。

晚清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水利失修、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地矛盾尖锐。

最后,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

由于品种不够优良、生产及加工技术落后,甲午战争后,印度、锡兰和日本已经成为中国丝茶出口的强劲对手。

总之,清末中国的传统农业已日益衰败,亟需改良振兴。

(2)中国人对强国之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早在戊戌变法之前,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在农业领域也要学习西方。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工商立国”的强国之路的失败。

朝野上下进行反思,进一步认识到要振兴实业,这使得农业又重新受到重视。

但这时对农业的重视与传统的“重农抑商”已有本质的不同,它是在认识到农工商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重农意识,它是从推动工商业发展的角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

1901年由张之洞主稿、刘坤一领衔的清末改革纲领性文件《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明确指出:“中国以农立国”,“无农以为之本,则工无所施,商无所运”。

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时期,政府采取了许多振兴农业的措施。

“洋犁入中土”: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传播图景

“洋犁入中土”: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传播图景

“洋犁入中土”: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传播图景作者:冯玲来源:《读书》2017年第01期近代科学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也逐渐渗透到了农业活动之中,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于是产生了“科技兴农论”的农业发展思想。

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将目光回归到作为传统治国之本的农业上来,并再次掀起“重农思潮”,科学技术转而向农业方面拓展开来。

而魏露苓著的《洋犁初耕汉家田—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入与推广(一八四0至一九一一)》(以下简称《洋犁初耕汉家田》)一书,即是对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传入与推广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研究的新作,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洋犁入中土”的精彩图景。

一西方农业科技兴起于十九世纪,以机械化、电气化和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为特色。

近代化技术使西方农业生产大为改观的时期,也正是中国向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派出使臣处理外交事务的时期。

出洋使臣们看到近代化农业科技的优越性,为之惊叹不已,并留下了宝贵的记录和评论等档案文献。

《洋犁初耕汉家田》首先以“晚清使臣们对西方近代化农业的认识与思考”,叙述了使臣们初识的西方农业科技中以人力、畜力及蒸汽为动力的农具、近代化学肥料、优良品种、农业气象、农田水利、近代化温室、育种成果、外国丝茶业的挑战以及西方林、牧、渔的近代化理念。

并且对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及其对发展近代农业的重要性多有展现。

但晚清使臣们对西方农业机械状况的观感也不尽相同。

如在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天主教徒郭连城乘船赴欧,途经埃及,看到埃及引进的西方面粉加工机械装置,“火轮”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水轮”时,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

而像张德彝等人,看到美国的粮食储藏、运输机械化和英国的各式农业机械图纸,在感到惊奇之余,也认识到了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性。

还有一些使臣则担心其不合国情,不敢轻易引进。

薛福成就指出:“中国人民之众,十倍于各国,议者谓:若广用机器,不啻夺贫民之生机,使之不能自食其力;故西洋以善用机器为养民之法,中国当以屏除机器为养民之法。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引言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接触和引入西方农业科技的时期。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开始逐渐进入中国,并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带入中国,对中国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晚清时期(1840-1911)西方农业科技的引入、认识、传播和推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方农业科技引入中国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放的大门逐渐向西方敞开。

西方农业科技开始有了较大的进入空间,西方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等逐渐带入了一些新的农业科技。

其中最重要的是引入的农作物种植、农田灌溉和农业机械等方面的技术。

1. 农作物种植技术晚清时期,西方引入了一系列新的农作物种植技术。

例如,西方传教士将马铃薯、玉米、番茄等作物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作物品种,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此外,西方还带入了种植技术,包括育种、肥料使用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经验,提高了中国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 农田灌溉技术晚清时期,西方的灌溉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

西方传教士通过在华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改造了中国的灌溉系统,并将先进的灌溉技术传授给中国农民。

这些包括排灌、注水、引水和井灌等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农田的水源问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农业机械技术西方农业机械技术的引入是晚清时期的一大亮点。

西方传教士带入了西方的农业机械,包括锄头、铁锄、犁、收割机、磨谷机等,这些机械设备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引入的收割机可以代替人工劳动,大幅度提高了庄稼的收割速度和品质。

二、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传播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在中国的认识和传播也逐渐成熟。

1. 农学研究的兴起晚清时期,西方农学研究在中国开始兴起。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并研究西方的农业科技知识,积极借鉴和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不少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设立了农学学院,举办农业讲座,培养了一批中国的农学家,促进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与西方接触深入的时候。

在这个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开始在中国传播和推广。

这对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晚清时期,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处于相对发达的状态,尤其是英、法、德等国。

随着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接触增加,中国农民和农业专家开始了解到了西方农业科技的先进性和优势。

基于此,中国政府开始了对西方农业科技的引进、传播和推广。

首先,西方农业科技的引进主要通过学习和研究西方文献来实现。

晚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束缚开始逐渐减弱,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教活动在中国盛行起来。

宗教传教士们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农业文献及其先进的农业科技。

中国知识分子以及政府的官员们通过学习这些文献,逐渐了解到了西方农业科技的先进性和应用方法。

其次,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主要通过农业实践来实现。

晚清时期,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们亲身到西方国家考察农业发展,并带回了一些西方农业科技的实施方法。

例如,石狮海商林则徐在出使英国时注意到英国农业科技的发达,回国后在福建省推广英国农业科技,成功引进西洋油菜,极大地促进了油菜种植的发展。

另外,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和推广。

晚清时期,中国政府成立了农业学校和农业试验场,邀请西方专家来中国传授农业科技,并帮助中国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同时,政府还通过刊物、报纸等渠道宣传西方农业科技的先进性,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业专家尝试应用西方农业科技,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然而,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也面临着困难和阻力。

首先,由于中国农村地区传统农业经验的深厚,农民对于新的农业科技持保守态度。

他们对于新技术的了解和接受需要时间,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各种问题和困难。

此外,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大规模推广西方农业科技的计划也受到了限制和影响。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农业科技逐渐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农业生产的困境,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成为了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探讨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在中国的认识、传播与推广过程,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和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西方农业科技的初步认识在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先进科技。

农业方面,西方农业科技以其高效、科学的种植方法和先进的农具设备引起了中国官员和学者的注意。

他们开始认识到西方农业科技的优越性,并试图将其引入中国。

三、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途径1. 官方渠道:晚清政府为了改善农业生产,开始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学习西方的农业技术。

这些官员回国后,将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向国内传播,推动农业的改良。

2. 民间渠道: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中国人开始自发地学习西方农业科技。

他们通过翻译西方的农业著作、引进西方农具、改良传统的种植方法等方式,将西方农业科技引入中国。

3. 教育机构:晚清时期,一些新型的学堂和农业学校开始兴起,这些学校开始教授西方农业科技知识,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

四、西方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1. 农具的改良与引进:晚清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农具设备,如蒸汽犁、收割机等,这些设备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一些传统农具也开始进行改良,以适应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2. 农业种植技术的改良:晚清时期,西方科学的种植方法开始在中国得到推广和应用。

例如,轮作制度、杂交育种等技术开始在中国的农田中得到应用。

3. 农业教育的普及:随着新型学堂和农业学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的教育。

这些学校不仅教授农业科技知识,还向农民传授科学的种植方法和农具使用技巧。

五、影响与意义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对当时的社会和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中国在历经鸦片战争后逐渐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随着西方的军事侵略和经济压迫,西方的科技和文化逐渐传入了中国,尤其是在农业领域,西方农业科技知识的引进与推广对于挽救濒临危机的中国农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传播、认识与推广的角度探讨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历程。

二、西方农业科技的初步认识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随之而来的除了战争与屈辱的条约外,还有西方的科技文化。

其中,农业科技的引入引起了晚清政府的关注。

最早,中国农民和政府官员通过外国传教士和商人的介绍,开始了解到西方农业技术的先进性。

这些技术的特点包括高产量、抗病虫害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等。

三、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途径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 外来传教士与商人的直接介绍。

这些外籍人士在中国开设农场,进行农业试验示范,并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传播农业知识。

2. 官方派遣的留学生与考察团。

他们去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知识后返回中国进行推广。

3. 出版物的普及。

当时的各种译著如《泰西农艺说略》、《美国利学艺植物畜禽非盈产论》等,都为农民和官员提供了了解西方农业的窗口。

四、西方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随着认识的加深,晚清政府及民间开始尝试将西方农业科技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进新品种:如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被广泛种植。

2. 改进耕作技术:如使用机械工具、科学施肥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推广病虫害防治技术:如使用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五、影响与意义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西方的科技理念和科技方法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清朝的科技进步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

清朝的科技进步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

清朝的科技进步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与西方列强的接触和近代科技的引入,清朝在其统治期间经历了科技进步的转变。

这场转变从传统的手工制造业发展到机器工业、从农业生产的改进到农业科技的引入。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科技进步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过程。

一、农业科技的引入农业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在清朝早期,农业生产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缺乏科学的耕作技术和先进的农具。

随着对西方农业技术的接触和了解,清朝开始引进外来的农业科技。

首先,在传统的农业耕作中,人力和畜力是主要的动力来源。

清朝开始引进西方的机械农具,如耕、种、收的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快捷。

此外,清朝还引进改良种植技术和肥料的运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制造业的转型在清朝初期,制造业主要以手工制造为主,受到生产效率的限制。

然而,随着对西方工业革命的了解,清朝开始引进现代化的机器制造业。

传统的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清朝逐渐引进了西方的机器生产设备,并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这一转型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知识的普及在清朝晚期,科学知识的普及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

清朝设立了学堂,开始系统地推广科学知识。

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使得清朝社会对科学思想的接纳度增加。

清朝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著作和翻译,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科学人才。

这些科学人才的涌现,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四、通信和交通的改进为了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清朝开始改进通信和交通设施。

清朝兴建了铁路、电报和邮政系统,使得信息和物资的流动更加便捷和高效。

铁路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交通方式,提高了运输效率,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电报和邮政系统的推行,则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大大加快,促进了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

总结起来,清朝在科技进步方面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

农业科技的引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制造业的转型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科学知识的普及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通信和交通的改进使得国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

要更好地推广现代农业科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吸取晚清的经验教训。 首先,要充分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能力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传播和推广 策略;其次,要注重实践应用,将现代农业科技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最 后,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合作与协调,以确保 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未来现代农业科技更好的认识传播和推广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 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国外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经验;二是提高农民的技术 水平和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三是发挥互联网等现代 传媒手段的作用,扩大农业科技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四是鼓励创新和研发,推 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晚清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推广西方农业科技。政府设立了专门 的农业机构,如农工商局和劝业道等,以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此外,政府还组 织了多次农业展览和示范活动,让农民和技术人员直观地了解西方农业科技。民 间组织则更注重实际应用,他们组织农民和技术人员到西方农场参观学习,将学 到的知识和技术带回中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4、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 术和经验。将输出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走向世界。
总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面对未来的挑战,我们 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改进推广模式,提高人员素质,以实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 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通 过文献分析法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大学农业科技 推广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通过实地调研法收集一线工作人员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为改进建议提供依据。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

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东来,农业科技逐渐进入中国视野,并开始在中国传播与推广。

本文旨在探讨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在中国的认识、传播与推广过程,分析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的初识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进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科技。

起初,中国对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的介绍。

他们通过翻译西方农业著作、举办农业展览等方式,向中国介绍了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

三、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途径1. 官方渠道: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开始重视引进西方科技,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江南制造总局等,负责引进和推广西方农业科技。

2. 教育机构:洋务学堂和农学堂的设立为农业科技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平台,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专业人才。

3. 民间交流:民间农业专家、商人和企业家通过赴欧美国家考察、学习等方式,将西方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国内,并在国内进行示范和推广。

四、西方农业科技的推广方式1. 示范推广:政府和民间机构通过建立示范农场、引进新品种、使用新农具等方式,向农民展示西方农业科技的优越性。

2. 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使用新式农具和技术,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

3. 传媒宣传:报刊杂志等传媒对西方农业科技的报道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先进技术的优点和效益。

五、对晚清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西方农业科技的引入和推广,使得晚清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首先,新式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新品种的引进改善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最后,科学施肥和灌溉技术的推广使得农田水利得到了改善。

这些进步推动了晚清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六、结论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的引入和推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通过官方、教育机构和民间等渠道的共同努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逐渐被中国所认识和接受。

清朝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清朝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清朝的科技进步与发展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一个科技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尽管清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相对保守,但在科技领域,清朝通过吸收外来知识和积极推动内部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就。

本文将从农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介绍清朝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一、农业科技的进步清朝时期,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因此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

清朝致力于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生产效率。

其中一个重要的科技进步是引进了马铃薯和玉米等外来作物,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

清朝还鼓励农民采用新的农耕工具,例如直肩犁和铧犁等,这些工具可提高农田的耕作效率。

此外,清朝还重视农业灌溉技术的改进。

在黄河流域,清朝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利工程和汾河堤防,用于水库蓄水和防洪。

这些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

二、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清朝时期,制造业是清朝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清朝政府积极推动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特别是在纺织业、钢铁业和造纸业等领域,清朝取得了显著的科技进步。

纺织业是清朝最为发达的制造业之一。

清朝引进了先进的纺织机械,如纺车、织机等。

这些机械替代了传统的手工纺纱和织布,大大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和质量。

与此同时,清朝还注意到钢铁业的重要性。

清代的冶炼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生产出了大量的优质铁器。

清朝还推动了冶金学的研究发展,改进了钢铁制造的工艺和技术,提高了钢铁的品质。

在造纸业方面,清朝采用了先进的造纸技术,改进了纸张的生产工艺。

清朝制造的纸张质量更好,用以书写的纸张耐用且价格适中,满足了当时百姓的日常需求。

三、交通运输的创新与改善清朝的科技进步也在交通运输领域得到了体现。

清朝修建了大量的道路和运河,以便商品和人员的运输。

其中最著名的交通工程是运河运输系统。

运河的修建不仅方便了内陆地区的贸易,还促进了人员和信息的流动。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由于西方的侵入,科技知识得以大量传入。

这其中,西方农业科技对于中国传统农业体系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在中国的认识、传播与推广过程,分析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二、西方农业科技的初步认识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设立通商口岸,西方农业科技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最初,中国对西方农业科技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的介绍,以及一些早期来华的西方学者。

他们带来了关于现代农业技术、作物种植、农业机械等方面的知识,使中国人对现代农业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途径1. 外国传教士与商人的推动: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传播西方农业科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还通过建立农场、园艺场等方式,向中国人展示现代农业的样貌。

2. 官方与民间机构的推动:随着中国对西方科技认识的加深,官方机构如清政府农事试验场等开始积极引进和推广西方农业技术。

此外,一些民间机构和人士也积极投身农业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工作。

3. 教育机构的推广:清末新政中,各类新型教育机构如农学院等开始建立,这些机构在传授现代农业知识、培养农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西方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晚清时期,随着对西方农业科技认识的加深,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如引进了新品种的作物,改进了耕作技术,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等。

这些科技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五、对晚清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西方农业科技的传入与推广对中国传统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它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农业逐渐走向了科学化、机械化的道路。

同时,西方农业科技的传入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机械制造业等。

浅析清末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情况

浅析清末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情况

浅析清末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情况
李林静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3(000)021
【摘要】清末,西方近代农业技术被大规模引进中国,其推广应用情况可从三方面考察:试种与推广国外良种;使用新式农机具;使用化肥.阻碍西方近代农业技术在中国推广的因素主要有:乡村教育的滞后;资金的匮乏;乡村绅士的流失.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李林静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9
【相关文献】
1.清末西方资产阶级文献传入与中国近代化 [J], 白克誉
2.浅析近代中西方美术思潮及中国美术发展 [J], 王小红;
3.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中国女子服饰的影响——以近代上海女子服饰变迁为例[J], 杨再丽
4.浅析近代中西方美术思潮及中国美术发展 [J], 王小红
5.浅析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J], 高燕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在华外国人农业译介活动评述

清末在华外国人农业译介活动评述

清末在华外国人农业译介活动评述在中国农业近代化过程中,在华外国人在农业科技译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农民识字率等因素,使得译介活动的影响受到了极大地制约。

农业科技本土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标签:在华外国人;农业科技译介;局限清末期间,中国近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在华外国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代农业科技的發展,以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新农作物的引进和栽培为先导。

在此过程中,农业科技知识的译介和普及,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环节。

在早期译介活动中,在华外国人,主要是在华外国传教士以及在华外国职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晚清至民国期间,中国译介各国农业专著200多部,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在华外国人的主要译介活动以在华外国传教士所主办的《万国公报》《格致汇编》以及墨海书屋为代表的在华外国出版机构,在清末中国科技知识传播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农业科技知识译介方面,《万国公报》一共发表有关生物学文章42篇,农学方面文章57篇,水利工程技术方面文章61篇。

注重基础科学方面的知识译介与普及。

傅兰雅主持的《格致汇编》主要登载译文,是中国近代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先驱之一。

“在新的农学译本出版之前,《格致汇编》汇聚了重要的农学知识资料。

农学本不能自为一部。

今特立此门,采《格致汇编》中与农学比附者益之,以明此事为切要之举,以候后之君子续译巨编,律哀然成帆焉。

”墨海书屋出版了韦廉臣与李善兰合译的中国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知识的第一本译著《植物学》。

以在华外国传教士李提摩太、韦廉臣、在华外国职员傅兰雅、藤田丰八等为代表的在华外国人,在清末农业科技知识译介活动中,为中国近代农业知识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詹姆斯翻译了约翰斯顿所著、对中国农业化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农务化学问答》。

傅兰雅翻译了《农务化学简法》《意大利蚕书》等。

其所翻译的《农学新法》,标志农学类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学科门类。

华约翰成为首位向中国系统近代昆虫学分类体系的外国人士。

晚清农业教育分析【论文】

晚清农业教育分析【论文】

晚清农业教育分析一、晚清时期我国农业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全国性的农业教育创办于19世纪90年代,而真正意义上近代化的农业教育是在晚清新政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创办。

清朝前中期我国基本上还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演化。

当时的进步人士看到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农业因为运用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在某些方面为中国的传统农业所不及,因而意识到中国也应该兴办农业教育,把西方近代农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以改进中国的农业。

有人提出“我中国固素称以农立国者也,而何以农作物之产出远不逮欧美,近日水旱连年,一夫之所获,尚不足供一家之需,曰是无理科固,今夫土壤学,肥料学,家畜饲养学,植物病理学,固农家最要之学科而缺不可者也”,“我国虽有四万万人民,但是不重视科学发明,不用新的科技而单靠一手一足的辛苦劳作,要想富国是万万不能办到的。

”由此可见,当时的传统农业不但不能富国,而且照旧发展下去还会使国家面临生存危机。

清中后期以后,人口增长迅速,而耕地有限,粮食供应成为严重问题。

据统计,1841年人均耕地仅为1.64亩,远低于维持生活所需的土地数。

此时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要取得社会进步和有效地迎接西方的挑战,就必须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发展农业。

外来势力逐步把中国作为倾销其过剩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基地,凭借攫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帝国主义列强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将侵略的触角伸进广袤旷远的农村,民生日蹙,农业生产日益走向衰败的边缘。

经济困境与内外交困的社会处境相交织,促使一批启蒙思想家和开明士绅重新体认农业生产的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形成了新形势下的“农本意识”。

此时的“农本意识”不仅肯定农业生产的政治经济地位,更强调利用新型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西洋“农器便利,不用耒耜,灌水皆设机关,有如骤雨”的先进生产方式倾慕不已。

孙中山在《农功》一文中,也积极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改良中国落后的农业生产。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2024年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范文

《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篇一一、引言晚清时期,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内忧外患,传统农业社会的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西方农业科技的传入与推广,对于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的历史过程、影响及其在现代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历史价值。

二、西方农业科技传入晚清的历史背景晚清时期,中国因应西方的列强侵略而逐渐打开国门,对外贸易的频繁往来和西学东渐的趋势使得西方农业科技得以传入中国。

当时的中国社会,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资源紧张,传统农业技术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因此,西方农业科技的传入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三、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与传播1. 认识阶段: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接触并认识到西方农业科技的先进性。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并学习西方农业知识,如翻译引进的《农学全书》等。

2. 传播途径:西方农业科技的传播主要通过官方引进、民间交流、留学教育等途径进行。

官方引进方面,政府设立了农事试验场、农学会等机构,引进并试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民间交流方面,农民通过与外商、传教士等人员的接触,了解并学习西方农业知识。

留学教育方面,晚清政府派遣了一批留学生赴海外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西方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1. 推广方式:政府通过设立农事试验场、农学会等机构,将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然后向农民推广。

此外,政府还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农技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

2. 农业应用:西方农业科技在晚清时期的推广应用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水利设施、土壤改良等方面。

例如,引进了许多高产的新品种如洋麦、玉米等,改良了灌溉设施如水泵等设备的使用,优化了土地耕作制度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五、影响与价值晚清时期西方农业科技的传入与推广对中国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新技术的引入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清朝的科技进步与发明创造

清朝的科技进步与发明创造

清朝的科技进步与发明创造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

尽管清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有一些弊端,但它也见证了一系列科技进步与发明创造的重要时期。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科技进步和一些重要的发明创造。

1. 农业技术的进步在清朝时期,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清朝进行了一系列农业技术的改进。

例如,引进西方的轮耕机和铁制农具,使得耕作更加高效;推广水稻品种的改良,提高了粮食产量;在农田灌溉方面,清朝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护城河、灌溉渠道等,使得农田灌排工作更加便利。

2. 文化教育的创新清朝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官方层面上,清朝设立了许多官方学校,如六书学堂、文渊阁等,以推广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

这些学校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和文化精英,为文化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基础。

另外,清朝还鼓励科举制度,并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增加了对实用知识的考察,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3. 医学科研的突破清朝时期,医学科研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清朝医师李时中在《本草纲目》中整理了大量的中草药信息,并对草药进行了分类和整理,为现代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李时中还提出了“房中之术”,对性生活和性健康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贡献。

另外,清朝还进行了一些疫苗与传染病的研究,为后来的医学进步打下了基础。

4. 工艺技术的创新清朝时期,工艺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陶瓷制作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清代的青花瓷、粉彩瓷、釉里红等陶瓷制品技术精湛,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篇章。

此外,清朝还进行了纺织业的改革,推广了织机等机械设备,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

清朝还积极发展造纸工业,引入了欧洲的造纸技术,促进了纸张的生产与流通。

5. 科学观念的转变清朝时期,科学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科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等学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

清朝皇帝乾隆曾派遣学者进行天文观测和测绘,编纂了《乾隆大清一统天文志》和《乾隆正藩一统志》,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9-05[摘要]甲午战败之后,兴起新的重农思潮。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各种基层力量通过兴办形式各异的基层农业学校、散发农书农报、举办农事演说等教育形式,将西方农业科技知识普及推广到基层。

虽然这仅仅是个开头,尚不能完全改变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全貌,但是,这是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推广的有益尝试,起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为后世的进一步普及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清末,基层农业教育,近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广[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2-0027-06总第611期Sum No.6112010年第22期No .22,2010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清末基层农业教育与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胡茂胜1曹幸穗2(1.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巢湖238000;2.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5)甲午战败之后,有识之士认识到农业是发展工商业的基础,是国强民富的根本,于是兴起了新的重农思潮。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不断被翻译、引进。

而这些知识必须为广大农民所掌握,才能最终取得效果。

所以,基层政府、士绅、农会、农事试验场等不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为此付诸实际行动。

他们通过兴办形式各异的基层农业学校、散发农书农报、举办农事演说等教育形式,将西方农业科技知识普及推广到基层,使农民初步掌握了一些先进的农学知识,开启了民智。

研究基层农业教育与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广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当今的“科技下乡”具有借鉴作用,而学术界对此则鲜有关注,相关论文尚付阙如,故而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各级各类新式农业学校由此纷纷兴办开来。

其中,有的学校明确其培养目标,即培育近代农业科技人才,通过他们将西方农业科技知识传授于农民。

如山西兴办农务学堂,“饬令保送之州县,必其地有农利可兴者,保送之学生,必其家有田产可耕者,庶学成回里,籍手试验,不托空言”。

学生“卒业后即可散归本地,充小学堂教习”。

如此,“则农林专门之学,数年间即传播全晋”[1]。

常镇道郭月楼观察“拟在镇设农务师范学堂一所,招生教授,以便毕业后分派各县,充当教习”[2]。

镇江士绅在图山“兼设农务学堂,以广传习”[3]。

“宝山西南各乡士绅,议就江湾镇设立蚕业学校,聘吴君绍伯为校长,遵照奏定中等实业学堂办法,议章兴办。

”[4]四川东乡县农务分会“借农务局作为学堂,招集农家子弟研究农业,分赴各乡,或兴水利,或讲畜牧,或精树艺”[5]。

湖南巴陵县梁仲铄大令“拟先办实业小学堂一所,专习蚕桑。

嗣因经费难筹,乃就高等小学堂,附设实业小学一班”。

后因学生增多,校舍不敷应用,“经邑尊会商劝学所及高等小学堂,各绅董拟就两处各提款项若干,另行筹办”[6]。

徽州“有茶商筹款组织茶务初等小学堂,并延聘教员,招考学生入堂研究,俾资造就以维茶业”[7]。

六安、霍山等州县还设立了“茶务讲习所”,“招生研究”[8]。

这些新式农业学校造就的人才,成为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一支生力军。

州县一级的农业学校,在培养编制以内正式招收学生的同时,还无偿地为当地农民提供咨询,开阔其眼界,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在基层的推广起了更直接的作用。

如《秀水试办蚕学分会章程》中明确规定:“本会养蚕制种各法,听人前来观看,共见共闻,以开风气。

”“有欲查养法者,尽可亲至蚕房观看,并无需禁忌。

”“邻近各地,欲请教习察看其家养蚕者,可来馆报知,教习即行往看,有不合法处,自当一一指示,不取分文。

除请者太多,及一、兴办各类基层农业学校,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本馆事忙,不能分身,此外均可前往。

”“远地欲考求诸法,可写信与本会,即当复信。

乡间不便写信者,托亲友来馆代达亦可。

”“本县深知百姓艰苦,特设此会,以为补救,面谕庄书地保,每庄中择养蚕能识字者一二人,来看养法,一切不用花费。

”[9]上述蚕学馆一切为基层蚕户着想,传播先进的养蚕技术知识,急农民之所急,着实令人动容。

有的学校则业余向农民授课,如丰润县令将当地旧式学校改造成新式学校后,又添农科,用通俗语言向农民传授近代农业知识,“径向报馆,购定《农学报》24份,延请县属学术勤奋、略通算学、化学生员王金绶、梁直臣二人,各持一份,择定城乡通衢,用土话逐日讲说。

设有长条木凳,任农夫野老,坐而观听。

遇有不明者,随时诘问。

由官酬给薪水,不取民间分文。

……一面劝谕绅民,自行购阅,务使家喻户晓,开民智而厚民生”[10]。

淮安蚕桑公院是一所民办学校,授课内容有:种桑、饲蚕、制种、缫丝、织绸。

该校允许农民免费听课,传授蚕桑知识,以改进当地的蚕桑技术。

“其旧法之未善者,用新法改良,准农民来园观看习学,裨人人得知种桑之法”[11]。

桐乡蚕学馆亦有类似做法:乡民“如欲通晓育蚕之新法,可至本馆观看。

有未明之处,可问本馆,当详细指示”[12]。

舒城县斌农学校在城所属各乡分设农会,规定学校的教习们按时赴会讲课,“先行宣讲圣谕广训,次及农学报章。

凡附近农民,皆可受业请益”[13]。

以上正规农业学校在教学之余,免费将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

另有一些农业学校是专为农民开办的,称“半日学堂”“农业讲习所”“农业肄习会”等,类似今天的夜校。

如“泰州有高君人鉴、陈君钟骏等,组织泰州普益蚕桑公司,并附设农务半日学堂”,“翻译农书农报,编成课本,教授农民”[14]。

直隶无极县农会以寺庙“后面正房三间为半日学堂”[15]。

昆新绅商“拟创设蚕事试验场,并附设女子讲习所,以开风气。

先招本科四十名,别科四十名,实习科一百名。

年在十四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者,入本科。

别科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

身体健全,能耐劳苦者,入实习科。

一概不取学费,定期明正。

十五日起至二十日止,在垦牧公司报名,听候考验”[16]。

湖北“当阳县龚绅宝琅,在该县创设蚕桑公社,置买田地,购办桑种,建造讲习所,招徒延师”。

讲习所“将培饲之法编成俚言,使乡民周知”[17]。

湖南“日本东亚蚕业学校毕业生龙汝翼、胡等近日联络同志,筹集股款,就北关外蚕桑公社之侧,开办学社一所,名曰经纶学社。

拟招生三十人,讲习饲蚕诸法,限六个月毕业”[18]。

江西万载县“其潭浦地方,有荒山一障,系黄商为钻之业,已赴县面禀,情愿捐归农业会垦种,办理农务,尚称认真。

是月,据该县张令之锐禀报,于西门城外西屏山寺,设立农业肄习会,专以讲求改良、开通智识”,于是,在有活动时,“耆老农夫,齐集农会”[19](万载县·农务)。

扬州哈荣春“借马监巷清真寺为校舍”,创办了牧民学堂[20]。

江西有的州县还专为农民设立了“三余学堂”。

1904年,江西农工商矿总局成立时,为了支持和鼓励本省官绅商人发展实业,制定了开局应办章程十条,要求:“各厅州县每村设三余学堂,为择一文理明白者教之,凡有农隙,若冬与夜,及避雨休息之时,可因势利导,教之识字,并讲一切垦牧之法,或就农学书编成浅说,务宜妇孺都解,以备讲习。

每村设一村董,每厅州县各设一总董,其三余学堂经费,凡就地有迎神赛会演剧,一切无益之费,酌量提出应用,务择清正绅董经理,毋任虚糜。

”[21]此章程对“三余学堂”的开办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永宁县“光绪三十年,胡令嘉铨表称……并于因公下乡,传集各乡识字老农,饬设三余学堂,将奉发《农学丛书》、《农学报》摘其浅近者,讲解演说,使人易晓。

八月表称,各乡设立三余学堂者,已有数处”[19](永宁县·农务)。

龙泉县“谕令各乡设立三余学堂,将奉发《农学报》及《农学丛书》,发给抄阅,各乡绅来署抄录者,络绎不绝”[19](龙泉县·农务)。

如果坚持下去,这样的农业学校对传播和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开风气来说,具有直接的作用。

散发农书农报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教育方式,有利于将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送到广大乡村。

基层政府和农会或购买农书,如广东钦州农务分会“购农务各种书籍陈列会内,俾有志实业者,得以随时入会浏览”[22];或对《农学报》《农学丛书》及其他农业书籍所载内容进行筛选,将实用而又切实可行的近代农业知识摘出,用通俗语言整理成农业科普材料,送到乡下去,向农民传授。

罗振玉创办的《农学报》及其编辑的《农学丛书》,包含大量新近译出的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各州县经常会派人筛选出适合当地情况而又二、散发农书农报,将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知识送下乡让农民能够接受的内容,改编成宣传材料,送给农民或向农民讲解。

如进贤县“报纸十份,未能遍给,得报诸生童,务宜详阅考究,仿照试办,及与人同传观,并须随处将报中一切切要之语,与农民讲解,俾可周知。

总期大开风气,有益地方,是为至要”[23]。

江西一些县令对摘录《农学报》、散发于乡村也颇为重视。

如宜春县“平冈种苎麻,土性本属相宜,唯培养不甚得法,仍复不见蕃茂,现将奉发之《农学报》,摘取简要易行者,分条出示,俾众周知”[19](宜春县·农务)。

萍乡县“(光绪)三十年八月,彭令继昆表称,该县民勤耕种,少有荒废田地。

节经督饬绅耆,随时劝导乡农,后将奉发《农学丛书》及《农学报》内,择其风土相宜,一切种植、畜牧、制造各法,摘录简要易学者,分条撰示,使民周知”[19](萍乡县·农务)。

莲花县“购到《农话》一书,已派人在城乡宣讲,并摘《农学丛书》演说,以开农民智识”[19](莲花县·农务)。

靖安县“山地宜种桐、茶、松、杉等树。

三十三年二月,郑令应墀于接见绅耆时,谕令劝导农民,及时栽种,又于农学书报内,摘录简要各条,钞录分发,俾资仿效”[19](靖安县·农务)。

在有的地方,此类措施已经初见成效,如鄱阳县“所种杂粮以番薯为大宗,因农人不知用肥,前经教以多下骨灰等项含磷肥料,今岁收成较丰,足见栽种之法,必须讲求化学。

又于奉发《农学报》内,择其简要易知易行者,摘录多条,散给乡民,俾知考验。

前种苎麻,均已成活,培养亦甚得法,须待来年春,方能睹其成效。

至饲蚕、缫丝、制绵、拈线诸艺,民多习熟,现在互相教授,将来可以获利无穷”[19](鄱阳县·农务)。

因《农学报》和《农学丛书》的内容不可能适合每个地区,所以各州县会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印农书农报,并广为散发,以弥补农民的知识缺陷。

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将近代农业科技知识推广至更广大的区域。

如泰兴县知县龙璋“参考古今植桑育蚕诸书,编写通俗读本《蚕桑浅说》,以自己俸金刊印成书,普遍发至四乡,以资启迪”[24](p.974)。

宁阳县“曹大令拨校场地基二十余亩辟为农事试验场,购买桑秧二千五百余株,雇人栽种,又自编《蚕桑速效篇》一书,印送各村,俾资效法”[25]。

在浙江,“本会会员徐以逊舍人,以牧养之利厚于树植,惜南中风气未开,且不知饲养之法,爰先译日本牧羊书数种,并购羊数百头,散给绍兴农户,授以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