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上,风雨兼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路上,风雨兼程!
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的培训与实践探索,我们教师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形式等课程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种别人田,荒自家园”
品德与生活课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联系,这要求品德教师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品德课进行有机整合,充实与丰富品德课堂内容,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例如:教学《春天,你好》(一年级下册)一课,在引导孩子们找春天、赞美春天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语文、自然、音乐、美术、劳动等其它学科中感受春天,让学生从身边现有的资源中,通过唱、跳、画、剪、贴等形式获取有关春天的知识,学会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因此培养学生语言、观察、书画、交际、探索等多方面的能力。如果在课堂上某些活动安排过多,甚至在绘画技巧上进行指导,这就不是品德与生活课,而是美术课了。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盲目奉行“拿来主义”
通过学习优质课、示范课以及培训中的一些案例,个别老师竟然原封不动地把别人的经验照搬到自己课堂上,这就有点盲目地奉行“拿来主义”了。失去了原有的特定环境,原本成功的示范课也没有了本来的幽默与风趣。品德与生活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所以我们的品德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创造出有自身风格、特色的优质品德课,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索出独特的教学风格,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与创新。
笔者认为,很多高效课堂只能借鉴或转移,不能照搬。众所周知,一些具有导向、示范意义的公共课就像是一场时尚模特走秀,某些拿了大奖的“优质课”根本没有办法植根于农村中小学课堂,所以我们教师在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时,既要奉行“拿来主义”,也必须有取有舍、结合实际,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道路来。
3.刻意追求“师生民主”
品德与生活作为活动性综合课程,“师生民主”理念体现的尤其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某些教师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略了自己的主导地位,甚至完全把“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对立起来,因而导致教学活动陷入了新的“误区”------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唯恐让自己侵犯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失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也变得有些混乱。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该说的也乱说,课堂纪律和课堂风气被极大地破坏了,甚至影响到正常教学和学校生活秩序。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但是,“惟师独善”不可取,“惟生独善”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形的师生关系,没有一定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又该如何去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最终也难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
的就要理直气壮地讲。
例如,二年级下册《天热、我不怕》一课中需要学生了解防中暑的知识,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什么是中暑,或中暑的症状是怎样的,学生说不好,这就需要老师的讲解或引导。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空间泯除,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意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关注师生活动间的角度,以确保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沿着良性轨道持续健康发展。
4.过分依赖多媒体
多媒体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等媒体信息,达到了丰富教学的目的。但多媒体教学通常借助预先制作的课件来实现教学活动,这就训练了教师对于课程节奏的把握,而且多媒体教学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些是传统教学比不上的。
但是,有的品德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一味地追求其形式,抛弃了它的优势,硬生生的把一堂多媒体课上成了传统课,只不过是将原本写在黑板上的东西写在了多媒体上,而且由于器材的不熟练,反而不及原本的传统教学效果,顾此失彼。现在许多教师及领导都认为一堂好课尤其是公开课必须有多媒体。于是有的品德教师为了上一堂公开课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做课件上,为了表现课件的艺术美感,在课件当中大量插入音乐、图片和视频,该学的东西反而被这些有趣、好看、好听的信息覆盖了,课程教学硬生生地被上成了艺术欣赏课。
此外,由于网络便利,许多品德教师在网上可以直接搜索到相关的课件,导致抄袭偷懒的现象屡禁不止,甚至有的教师连备课也照抄不误。上课之前只是看一下下载的课件,考虑的仅仅是怎样在课上展示这些课件。这样一来,一旦遇到某些意外,比如停电、断网、电脑死机等突发的不可解决状况,就会出现教师手足无措甚至不知道如何继续讲课的荒谬现象。
尽管如此,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甚至还有很多优点和资源我们没有用到,需要积极地探索,那么是不是有必要进行一次教育形式的大改革,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势完全抛弃,极端地去赶网络潮流------多媒体教学呢?恐怕并非如此,在我看来多媒体尽管有许多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所远远不及的,但它的弊病也逐渐地在实践中凸现出来:
①多媒体缺乏人格教育,多媒体是物,而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无法在感情上进行沟通,更不能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因材施教。
②教师忙着操作,无暇顾及与学生交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③有些教师用了多媒体教学以后就不愿意再写教案,不愿意探讨课文,不愿意探索教学规律,没有自己的教学观点,因此,助长了教师的惰性,不能在教学研究上取得较好的成绩。
④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先进不等于教学思想的先进,多媒体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它无法也不可能代替传统课堂教学。
在当前普遍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多媒体的优势,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不能过分依赖,当然更不能一概的摈弃。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品德教育走上现代化道路,从而开创出现代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总结:
我眼中的品德与生活课,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到学生的生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