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虫害发生规律及预测
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农民朋友们都知道,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最常见、最具破坏性的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农作物的安全和增加产量,我们必须了解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寄主植物、病虫害本身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病虫害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某些病虫害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滋生和传播,而在干燥和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则较为抑制。
其次,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也与寄主植物有关。
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理特点,因此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也不同。
有些作物天生抗病虫能力强,而有些则相对较弱。
此外,植物的生长期和生长阶段对病虫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往往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峰期。
除了气候和寄主植物,病虫害本身也有一定的发生规律。
一些病虫害有固定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等阶段。
不同阶段的病虫害对害虫的数量和传播能力都有影响。
在特定的阶段,病虫害可能会有爆发性的增长,给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此外,人类活动也会对病虫害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和种子等农业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抵御能力。
同时,一些不规范的农业操作,如连作障碍、密植等,也容易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了解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之后,接下来我们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来保护农作物的安全。
首先,要进行预防措施,而非事后治疗。
农民朋友们可以采取一些常规的防治方法,如定期巡视、清除杂草、保持作物间距和通风等,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合理使用农业技术手段也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策略之一。
例如,农民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求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以提高作物的抵御能力。
此外,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排水系统也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气象等自然因素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植物病虫害预测资料~~~~
名词解释:病害三角: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相互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相对侵染率: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的子代病情数量的比例基因对基因假说(Flor,1956):对应于寄主方面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菌方面也存在一个致病性的基因。
寄主-病原物体系中,任何一方的每个基因,都只有在另一方相对应的基因作用下才能鉴定出来。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形成的病害。
预测:根据病害流行规律,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来估计一定时限后病害的流行状况。
初次侵染:植物在新的生长季节中受到从越冬、越夏场所来的病原物的侵染。
微梯佛得亚效应:指在进行垂直抗性育种中,水平抗性丧失的现象。
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ID——DI曲线:是指以接种密度为横坐标,发病量为纵坐标绘制的发病率随接种密度增加而变化的曲线图。
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发病率:发病植株或植物的器官占调查植株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
病害日传播距离:是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起的子代病情数量的比例。
侵染梯度:是指传播发病后,子代病害数量随着与菌源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现象。
传播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病害传播距离的增长量。
时间单位可以是日、周或月,也可以是一个潜育期的天数(p)。
病害日传染率:也称相对侵染率。
指一定数量的亲代病情在一日内传播侵染引致的子代病情数量的比例。
日传染率=子代发病位点数/亲代发病位点数/日。
逻辑斯蒂增长期:由发病数量0.05开始到达0.95或转向水平渐近线从而停止增长的日期为止。
侵染链:由多个侵染环构成的链,是病原物传播体从一个寄主到另一个寄主的一系列传播。
水平抗性:当其抗性是普遍一致地对病原物的所有小种的,称它的抗性是水平的。
垂直抗病性:当一个品种只抵抗一种病原物的某些而不抵抗其它小种,则称它的抗性是垂直的。
园林植物常见虫害及发病规律
一、食叶害虫1、国槐尺蠖发生规律:1年发生3代。
第三代幼虫为害盛期为8月上旬。
2、桑刺尺蠖发生规律:一年一代,4月上旬幼虫孵化危害,小时啃食叶肉,大了蚕食叶片,幼虫受惊后头向腹部隐藏,呈“?”形。
四五月为危害期3、杨尺蠖发生规律:一年一代,4月上中旬出现幼虫,开始食害嫩芽幼叶,逐步发展成取食全叶,4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盛期,幼虫5龄。
耐饥性强,可吐丝飘移扩散危害。
5月中旬入土化蛹。
4、黄褐天幕毛虫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一年一代,第二年4月下旬或5月初(杨树出叶,山杏开花时)幼虫群食为害,吐丝做巢,稍大后在树叉间结网幕,昼伏夜出,老龄幼虫分散开来,日夜取食为害,严重时常把整树的叶子吃光。
6月化蛹。
5、刺蛾发生规律扁刺蛾1年生1代,6月中旬一8月上旬均可见初孵幼虫,8月为害最重 黄刺蛾1年发生1代,6月中旬至8月下旬幼虫危害期,8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结茧越冬;绿刺蛾1年生2代,5月中旬至6月上旬成虫羽化并产卵。
一代幼虫为害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
老熟幼虫在树中下部枝干上结茧化蛹。
6、黄杨绢野螟发生规律:1年2代,幼虫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
5月底—6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危害,8月初第二代幼虫开始危害。
7、刺槐叶瘿蚊生活史及习性:北京一年4-5代,一年约有4次为害高峰期,6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和7月、8月和9月分别为第2、3和4代成虫期。
幼虫善于弹跳。
8、柳毒蛾发生规律:一年2代,翌年4月中旬,杨、柳展叶期开始活动,5月中旬幼虫体长10mm左右,昼伏夜出,6月中旬幼虫老熟后化蛹6月底成虫羽化,有趋光性,把卵产在叶背、枝干上,7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为害,幼虫期35天,9月中第二代幼虫开始孵化为害,9月底二代幼虫作茧越冬。
9、桃潜叶蛾生活史与习性:每年发生5代,4月桃展叶后,成虫出蛰,夜间活动产卵于叶下表皮内、幼虫孵化后,在叶组织内潜食为害,串成弯曲隧道,并将粪粒充塞其中,叶的表皮不破裂,可由叶面透视。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分析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分析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地防控农作物病虫害,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技术。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季节性发生规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季是病虫害大量繁殖和传播的时期,因为气温适宜,病虫害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
夏季是病虫害高发期,高温潮湿的环境为病原菌和虫害提供了繁殖的有利条件。
秋季是病虫害传播的季节,因为天气干燥,病原菌和虫害通过风、雨水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地区。
冬季是病虫害休眠期,但一些病虫害如蚜虫、螨虫等仍然存在。
2.区域性发生规律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不同,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也有所差异。
例如,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等作物的生长,但也容易滋生病虫害。
而北方地区气候干燥,适合小麦等作物的生长,但也容易受到蚜虫等病虫害的侵害。
因此,针对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发生规律,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连作隔离规律连作是指同一块土地上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
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和虫害的积累,增加病虫害的发生风险。
因此,农作物的连作隔离是防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轮作、间作等方式,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技术分析1.物理防控技术物理防控技术主要通过改变环境条件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利用覆盖物、遮阳网等方式控制温度和湿度,阻止病虫害的入侵。
此外,还可以利用陷阱、粘虫板等物理工具来捕捉和杀灭病虫害。
2.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是利用天敌、寄生性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引入天敌如蜘蛛、寄生蜂等来捕食害虫,或者利用有益微生物如拮抗菌等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生物防控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无污染等优点,但也需要注意选择适合的生物防控剂和施用方法。
3.化学防控技术化学防控技术是利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农药可以快速有效地杀灭病虫害,但也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农作物生长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介绍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 季节规律病虫害的发生与季节密切相关。
不同的病虫害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例如,一些蚜虫和粉虱常在春季大量繁殖,而纹枯病和细菌性病害则多在潮湿的秋季滋生。
了解病虫害的季节规律,农民可以在适当的时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于病虫害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都会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促进或者限制作用。
例如,高温干燥的环境对于一些真菌病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潮湿的环境则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因此,农民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合理进行农作物的管理,调整环境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农作物品种不同的农作物品种对于病虫害的抵抗性存在差异。
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虫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因此,在种植农作物时,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虫能力的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性真菌、细菌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通过引入和增殖这些天敌或者利用它们的生物特性,可以有效控制农作物上的病虫害,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 农艺措施农艺措施是通过合理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来预防和控制病虫害。
常见的农艺措施包括合理摆放作物、加强肥料管理、合理灌溉、合理疏果、修剪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杀死或抑制病虫害。
然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环境污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农田条件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并注意使用时的安全措施。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它们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因此,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涉及到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病虫害的监测和调查,预测预报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病虫害发生规律的掌握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是进行预测预报的前提。
通过对病虫害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病虫害监测和调查通过对病虫害的监测和调查,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监测和调查的方法包括定点观察、普查、抽样调查等。
三、气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气象因素是影响植物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集和分析气象资料,可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趋势。
例如,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素都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
四、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病虫害发生的情况。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到植被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五、数学模型的应用数学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例如,利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可以建立病虫害预测模型,预测未来的发生情况。
总之,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预测预报,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常见植物病虫害标题:识别与防治:常见植物病虫害的应对策略引言:在家庭的园艺和农业活动中,植物病虫害是常见的现象。
这些病症和虫害不仅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了解和识别这些病虫害,以及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是保护植物和环境的重要步骤。
植物病虫害概述:植物病虫害包括由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昆虫和螨虫等引起的疾病和虫害。
第二节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讲解
植物病虫害
的预测预报
第二节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一、植物病虫害调查的内容 (一)发生和为害情况调查。 (二)病虫或天敌发生规律的调查。 (三)越冬情况调查。 (四)防治效果调查。
二、植物病虫害调查的取样方法
最常用的病虫调查取样方法有:五点式、单对角线 式、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和“Z”字形取 样。不同的取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虫分布类型。 田间分布均匀的病虫:五点式、单对角线式, 田间分布不均匀的病虫:双对角线式、棋盘式、平 行线式,
2、虫口密度:表示在1个单位内的虫口数 量。 调查总虫数
虫口密度=
调查总单位数
虫口密度也可用百株虫数表示:
百株虫数 =
调查总虫 数 调查总株 数
×100
例题:
某地调查小麦田中蛴螬为害情况,采用五 点取样法,每点面积为1平方米,各样点 活虫数分别是7、3、5、4、6头,求该小 麦田蛴螬的虫口密度(头/平方米)。
2.3 棋盘式取样法 将所调查的田块均匀地划
成许多小区,形如棋盘方格,然后将调查取 样点均匀分配在田块的一定区块上。这种取 样方法,多用于分布均匀的病虫害调查,能 获得较为可靠的调查。
2.4 平行线取样法 在桑园中每隔数行取一行
进行调查。本法适用于分布不均匀的病虫害 调查,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田边分布比较多的病虫:“Z”字形取样。
2. 1 五点取样法 从田块四角的两条对角线的
交驻点,即田块正中央,以及交驻点到四个 角的中间点等5点取样。或者,在离田块四边 4~10步远的各处,随机选择5个点取样,是 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2.2 对角线取样法 调查取样点全部落在田块
的对角线上,可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 角线取样法两种。单对角线取样方法是在田 块的某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 的全部样点。双对角线取样法是在田块四角 的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两 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棋盘式取样法, 但误差较大些。
第二节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1-病虫害的预测与预警1-1 病虫害的概念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病虫害是指由真菌、细菌、以及昆虫、螨类等有害生物引起的植物疾病和害虫问题。
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其预测与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1-2 病虫害的预测与预警方法1-2-1 气象预测法气象预测法主要利用气象因素与病虫害的关系,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典型的例如通过气温、湿度、降水等因素的观测,判断某病虫害是否有可能发生并预测其发生的时间和程度。
1-2-2 生物学预测法生物学预测法主要研究病虫害生物学特性与发展规律,通过生物学观测和分析,预测病虫害的产生和发展趋势。
典型的例如通过观测病原菌的繁殖状况、害虫的孵化和生长发育等,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1-2-3 统计学预测法统计学预测法主要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样本数据与病虫害发生的联系,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
典型的例如通过统计历年同期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预测。
2-病虫害的预报方法2-1 阈值预报法阈值预报法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确定一系列指标值,当这些指标值达到或超过预定的阈值时,即发出预报信号。
该方法用于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严重程度,为农民提供预防和防治的指导。
2-2 模型预报法模型预报法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预测病虫害的流行趋势和发生规律。
根据病虫害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模型,通过输入相关数据,得出预测结果。
该方法可以对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进行精确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3 远程遥感预报法远程遥感预报法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大范围、实时的农田信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进行预测和预报。
通过对农田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快速获取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趋势,为农民提供及时的预警和指导。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预测预报的重要性
减少经济损失
保护生态环境
及时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可以采取有效 的防治措施,减少农作物损失,保障农业 生产的经济效益。
通过预测预报,可以合理使用农药,减少 农药使用量和残留,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 品质量安全。
提高防治效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准确的预测预报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 依据,提高防治效果,减少防治成本。
实践方法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预测预报,如田间调查、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 等,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践效果
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提高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 效率,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地区水稻稻瘟病的预测预报。通过对该地区历年稻瘟病发生情况和环境因子的分析,预测了当年稻瘟病的发生趋势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经过实践验证,该预测结果准确可靠,有效控制了稻瘟病的危害。
,推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的发展。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 2
数据获取与处理难度大
植物病虫害的监测数据获取和处理难度较大,需 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数据共享,提高数据质量和可 用性。
防治技术研发与应用不足
目前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和应用相对滞后, 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3
跨部门合作与协调不足
03
预测预报方法
经验判断法
01
02
03
观察症状
通过观察植物的症状,如 叶片变色、枯萎、长斑等 ,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 虫害。
经验积累
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总结 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条 件下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种 类和时间。
专家咨询
向农业专家咨询,了解病 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 法。
第二节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指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预测模型,对一段时间内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和预报的工作。
1. 病虫害的预测方法
统计法:通过对历年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统计分析,找出发生
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此预测的发生趋势。
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将病虫害发生与环境因素进行关联
分析,通过模型预测的发生情况。
传染病模型:根据传染病理论,将植物、真菌等病原体的传
播规律纳入模型,预测病虫害在不同区域的传播趋势。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地表信息,结合病虫害的监
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空间分布图绘制,预测病虫害的发展趋势。
2. 病虫害的预报方法
模型预报:根据预测模型得出的结果,预报一段时间内各地
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预警系统:搭建病虫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
和分析,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防虫害。
调查预报:通过对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和病虫害种群
数量的监测,预测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
3. 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意义
提前预警:通过预测预报,可以提前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防治准备,减少病害危害和经济损失。
合理施策:根据预测结果,合理选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药
剂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更加
友好。
积累经验:通过不断的预测预报,可以积累经验,病虫害发
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今后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依据。
以上是关于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的内容介绍,通过科学的预
测预报工作,可以更好地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利益。
第二节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1.简介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指通过对相关环境因素、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传播方式等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和预报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2.植物病虫害的生态学特征2.1 病虫害的生命周期2.1.1 病原菌的寄主感染阶段2.1.2 病害症状发生和发展阶段2.1.3 病原菌的传播和扩散阶段2.2 影响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子2.2.1 气象因子2.2.2 土壤条件2.2.3 作物栽培措施3.植物病虫害的预测方法3.1 定性预测方法3.1.1 经验判断法3.1.2 定性预报指标法3.2 定量预测方法3.2.1 数学模型法3.2.2 生物学模型法3.2.3 统计分析法4.植物病虫害的预报技术4.1 传统预报技术4.1.1 天气预报4.1.2 发病规律预报4.2 现代预报技术4.2.1 GIS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4.2.2 遥感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4.2.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植物病虫害预测中的应用5.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实践案例5.1 某地小麦条锈病的预测预报5.2 某地水稻螟虫的预测预报5.3 某地苹果腐烂病的预测预报附件:1.相关文献参考2.相关数据统计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农业法:指国家对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农业科技、农民权益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规范的法律。
2.种子法:指对种子生产、销售、检验、种子质量等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
3.农药管理法:指对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登记、审批等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
植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流行爆发规律及防治大方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莫继荣摘要任何一种病虫害的零散发生到发展必须具备病虫来源、寄主植物、传播途径三大要素;它成为流行爆发性病虫害也必须包括寄主植物、病虫来源、环境条件三大要素。
从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流行→爆发是一个随时间推进的危害度递进过程,往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的。
所以不要等到一种病虫害爆发了才采取措施。
任何一种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大方针是预防为主,采取生物与物理方法综合防治,实现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
具体是指: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尤其是在其越冬越夏的藏身之处,采取措施减少病虫基数;掌握主要流行性病虫害的寄主范围,采取抗病虫害的不同寄主植物轮作;营造一个利于植物健康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如合理密植,开沟排水等;建立病虫害定期调查、预测预报体系,在一个病虫害发生之初就要采取控制措施(如杀虫灯、矿物农药和有机农药使用)。
一、基本原理有机农业中的有机种植主要是解决不用化学投入物、不用转基因品种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用转基因品种,在转基因品种没有普及,绝大部分是常规品种的今天,不存在任何问题。
关键在于农药使用泛滥的今天,抗药性害虫成了优势群体以后,如何解决不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它与不用化肥生产有机农产品,并列成为有机种植需要解决的两个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生物相互控制的生态平衡原理有机种植认证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其寓意有三点:1、其一,土壤退毒、优良土壤结构培育、良好土壤理化性状形成,需要这个时间;其二,轮作制度培肥土壤,有机肥的矿化速度,土壤肥效的物质循环补偿能力需要这个时间建立;其三,害虫天敌数量的恢复,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交互作用的生态平衡建立需要这个时间。
美国有人作过这样的试验:一块独立农耕地抛荒两年,任其杂草横生,第三年种上作物,发现地力更肥了,病虫害也不要用药防治了;又如,北方冬季严寒,处于休耕,北方土地比南方土地肥沃。
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
黄刺蛾 扁刺蛾
寄主与危害:食性杂, 多食性,可危害数十 种树木、经济林木几 果树。
发生规律:1年2代, 扁刺蛾少数3代,以幼 虫在树干上和土中结 茧越冬。
褐边绿刺蛾 中国绿刺蛾
寄主与危害:均多食性害虫,危害多 种经济林木及果树,幼虫通称洋辣子。
发生规律:两者均1年2代,均以老熟 幼虫在茧内越冬,前者在树干基部、 后者在枝叉下方结茧。
板 发生规律:病 栗 菌以它在病根
上的菌丝体和
紫 菌核潜伏在土 壤中过未分解
纹 的有机质内越 羽 冬。病菌在土
壤内能长期存
病 活。
寄主与危害:危
害山查、苹果、
板栗、桃、李等,
顶 幼虫卷顶梢叶成
拳头状。
发生规律:1年2
梢 代,以2-3令幼 卷 虫在枝梢顶端卷
叶内越冬。
叶
蛾
板 栗 轮 纹 叶 枯
我省普遍发生,造 成叶枯早落,影响 生长。病菌以分生 孢子盘子落叶上越 冬。来年5月,分 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侵袭新叶。自病斑 扩展到一定大小后 (0.5-0.6cm)左右, 气温上升到28℃以 上时,病菌潜伏越 夏。待进入9月, 病害又一次发展直 至落叶。
寄主与危害:重要 板栗果实害虫之一, 安徽以皖西发生为 多。以幼虫蛀食栗 苞皮层及栗实,被 害栗苞顶端呈放射 状裂开,露出栗实,
栗 粪粒和丝粘连堆附
在苞上,被害栗容
皮 易霉烂变质。
发生规律:在河南1
夜 年发生3代,以蛹在
落地栗苞刺间的茧 内越冬。
蛾
铜 绿 金 龟 子
发生规律:1年1代, 以幼虫和成虫在土 中越冬,次年4月 越冬幼虫上升至表 土层活动危害,5 月上旬开始化蛹, 6月至7月上旬为成 虫羽化盛期,第一 代幼虫7月出现。 成虫具有强趋光性, 有假死性,晚上9 至10时为成虫危害 高峰期。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
发展历程
病虫预测预报是第二次大战以后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量应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日本在1951年将测报工作正式 列入《植物防疫法》;至80年代初,已有测报专职和兼职人员多人,并确定全国性和地区性的测报对象共 181种, 定期发布全国的和县的病虫预报。苏联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病虫测报,而后迅速发展,80年代初已建立病虫测报 点1484处。病虫测报工作引起普遍重视是在70年代,这与当时因盲目使用化学农药而产生的副作用逐渐暴露,病 虫防治的生态学观点、经济学观点和环境保护观点,日益为人们所接受,植物保护趋向于发展综合防治、科学用 药的要求日益迫切有关。7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病虫测报工作又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
综合性科学技术
01 意义
03 类别 05 预报方法
目录
02 发展历程 04 科学依据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根据植物病虫害流行规律分析、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分布扩散和为害趋势的综合 性科学技术。需要应用有关的生物学、生态学知识和数理统计、系统分析等方法。预测结果应以最快的方式发出 通报,以便及时做好各项防治准备工作。预测预报的对象包括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和仓贮病虫害等。
类别
根据预测预报的具体目的可分为:①发生期预测。预测病虫的发生和为害时间,以便确定防治适期。在发生 期预测中常将病虫出现的时间分为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终见期。②发生量预测。预测害虫在某一 时期内单位面积的发生数量,以便根据防治指标,决定是否需要防治,以及需要防治的范围和面积。③分布预测。 预测病虫可能的分布区域或发生的面积,对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还包括预测其蔓延扩散的方向和范围。④为 害程度预测。在发生期预测和发生量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作物的品种布局和生长发育特性,尤其是感病、感虫品种 的种植比重和易受病虫危害的生育期与病虫盛发期的吻合程度,同时结合气象资料的分析,预测其发生的轻重及 为害程度。病虫害的发生轻重程度可分为小发生、中等偏轻发生、中等发生、中等偏重发生、大发生等5级。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气象数据模型的应用
03
将预测结果及时传递给农业生产者,提供预警和防治建议,减
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生物统计学方法
01
02
03
生物统计学概述
介绍生物统计学的概念、 方法和应用,以及其在植 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中的应 用。
聚类分析
通过对植物病虫害数据的 聚类分析,识别出不同的 病虫害类型和发生趋势, 为防治提供依据。
农业生产企业
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
农业生产企业需要根据预测预报结果和企业生产特点,制定针 对性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加强植物检疫和疫情监测
农业生产企业需要加强植物检疫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 虫害疫情,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农业生产企业还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增强植物的抗 逆性和抗病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2023-10-29
目录
• 植物病虫害概述 •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方法 •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应用 •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案例分析 • 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植物病虫害概述
植物病虫害的定义与类型
植物病虫害的定义
植物病虫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有害生物的侵 袭,导致植物出现病状或虫害,从而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
03
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应用
农业管理部门
制定病虫害防治计划
农业管理部门需要根据预测预报结果,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病虫 害制定防治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指导农业生产
农业管理部门需要向农民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提高农民的防治 意识和技能,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监督和检查
农业管理部门还需要对各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确保防治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发生规律与监测方法
病虫害防治中的害虫发生规律与监测方法植物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研究害虫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监测方法进行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病虫害防治中害虫的发生规律及常用的监测方法。
一、害虫发生规律1. 季节规律害虫的发生往往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一些害虫在春季危害较为严重,如蚜虫、飞虱等;而另一些害虫则喜欢夏季或秋季的高温和潮湿环境,如螟虫、白粉虱等。
了解害虫在不同季节的发生规律,可为其监测及预防提供依据。
2. 气候规律害虫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气温升高时,某些害虫的繁殖与发展速度加快,引发害虫爆发。
而气候干燥缺水时,一些害虫也会躲避避免繁殖。
因此,掌握害虫与气候的关系是进行害虫防治的重要环节。
3. 植物特性不同植物对害虫的抵抗能力不同,因此害虫的发生与植物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些害虫偏好攻击某种作物,如斑潜蝇易在番茄上繁殖,而蛀果蛾则喜欢寄生在苹果上。
通过了解害虫与植物的关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和培育抗虫品种。
二、害虫监测方法1. 生物监测法生物监测法是通过观察害虫的生命周期、繁殖规律及其在农田中的分布情况等,来推测害虫的发生趋势和种群密度。
常用的生物监测方法包括粘虫板、黄板、黑光灯等。
通过在农田中设置监测器具,可以吸引害虫,进而了解其种群密度和分布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化学监测法化学监测法主要是通过检测农田土壤和植物中的害虫标志物,例如害虫的食物残留物、排泄物等,来判断害虫的存在和发生情况。
目前常用的化学监测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害虫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为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图像监测法随着技术的进步,图像监测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该方法通过安装摄像头在农田或温室中进行拍摄和监测,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实时分析害虫的数量和活动情况。
相对于传统的监测方法,图像监测法具有高效、自动化等优势,为害虫的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带来损失。
因此,研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一、病虫害的发生规律1.季节性发生规律病虫害的发生受季节的影响较大。
在不同的季节,病虫害种类和数量会有所变化。
例如,夏季常见的病虫害有红蜘蛛、蚜虫等;而秋季则容易出现霉菌病、立枯病等。
了解病虫害的季节性发生规律,农民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
2.气候因素的影响气候对病虫害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病虫害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因素有着不同的适应性。
例如,高温多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病;而干燥炎热的环境则适宜螨虫的生长繁殖。
因此,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农民可以采取调节温度、湿度等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种植结构的影响种植结构也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单一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传播和繁殖,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而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打破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因此,在农作物种植中,要注意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1.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一种较为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通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作物的抵抗力,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例如,合理调整土壤的养分结构,增施有机肥料,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引入天敌或构建生态平衡系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菌、病毒等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例如,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利用寄生菌阻断病菌的传播;利用病毒来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生物防治安全环保,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逐渐受到农民的青睐。
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一些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
例如,使用陷阱、网子等器具来捕捉害虫;利用光线、红外线、超声波等来驱赶害虫;利用高温、低温等极端温度来杀灭病菌。
物理防治不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无毒害,但效果可能相对较弱。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必须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相应的防治策略。
本文将从规律性和策略性两个方面探讨病虫害的防治。
一、病虫害发生的规律1. 病虫害的季节性:病虫害的发生在不同季节具有明显的规律。
一般来说,春季和夏季是病虫害高发期,而秋季和冬季则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病虫害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繁殖和扩散。
2. 病虫害的生活史特点:不同的病虫害具有不同的生活史特点,这也决定了它们的发生规律。
一些病虫害在冬季逗留在寄主植物的残余部分,并在春季重新感染新的植物;而一些病虫害则通过卵、幼虫或孢子在土壤中繁殖,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再次被植物感染。
3. 病虫害的传播途径:病虫害的传播途径也会影响其发生规律。
对于一些传播速度较快的病虫害,例如空气传播的病菌和飞行的虫类,其发生规律会与气候和环境条件有关;而对于一些直接通过接触传播的病虫害,其发生规律则更多受到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管理措施的影响。
二、病虫害的防治策略1. 多种方式综合防治: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策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
不同病虫害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手段,例如培育抗病虫害品种、合理施肥和灌水、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物理防治手段等。
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2. 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通过增加植物多样性、引入或保护天敌等调节生态系统,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适当的灌溉和施肥管理也能够提升农作物的健康水平,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3. 强化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定期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及早发现和预警病虫害的发生,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和危害。
农民可以通过观察植株的生长状况、捕捉诱虫灯的虫类数量、田间巡查等方法,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动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为了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非常重要。
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
病虫害发生和流行规律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民的收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而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病虫害的发生原因、环境因素、害虫种类和病虫害流行规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病虫害的发生原因病虫害的发生离不开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是病虫害发生的基础。
影响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有气温、湿度、光照、土壤水分、土壤肥力等。
其次,农作物自身的品种耐病性也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品种的耐病性越强,就越能抵御病虫害的侵袭。
再次,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在播种期、出苗期和开花期等阶段,农作物往往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二、环境因素对病虫害流行的影响环境因素在病虫害的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气温和湿度是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温和高湿是病虫害流行的有利条件,这种环境能够提供病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其次,光照对于病虫害的发生也有影响。
强光照可以减少病菌和害虫的繁殖,而弱光照则容易导致农作物生长减弱,从而增加了受病虫害侵袭的风险。
此外,土壤水分和土壤肥力也会对病虫害的流行起到一定的影响。
缺水和土壤贫瘠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从而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
三、常见农作物的主要害虫种类不同的农作物受到的害虫种类也不尽相同。
水稻主要受到的害虫有稻纵卷叶螟、稻纵卷蛾、稻曲纹夜蛾等;玉米主要受到的害虫有玉米螟、玉米赤眼蜂等;小麦主要受到的害虫有纹枯病、秆锈病等。
此外,菜类蔬菜如白菜、油菜等,也有自己特定的害虫种类。
四、病虫害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策略病虫害的流行规律对于制定防治策略至关重要。
病虫害的流行往往呈现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水稻的害虫主要在水稻生长的幼苗期和抽穗期出现,而在水稻灌浆期则相对少见。
因此,针对不同季节和作物生长阶段的病虫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一般来说,农民可以采取物理方法(如套袋、覆盖等)、生物方法(如引入天敌、利用农作物间作等)和化学方法(如喷洒农药等)综合防治病虫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种类害虫危害特性
害虫对作物的危害,有直接的、间接的;当时 的、后继的等多种。 同种害虫对作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害虫 种群密度。一般情况下,害虫种群密度加大, 作物受害损失程度加大,但并非成全部呈直线 相关。
(一)害虫危害程度的分析
不同种类害虫危害特性 1、直线相关:对作物收获部位的危害(直接危害), 作物产量与害虫危害呈直线关系。随着害虫种群密度 增加,产量呈直线下降,直至为零。 2、非直线相关:对作物非收获部位的危害(间接危 害)。 由于作物的补偿作用,害虫低水平的间接危 害对作物的最终产量没有任何影响,随着危害水平的 提高,作物产量开始出现下降;而当补偿作用完成丧 失后,产量则成直线下降;当害虫危害达到一定程度 时,产量下降变慢,直至不再降低。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一)种群结构:即种群的组成,指种群内不 同状况个体所占的比例。 性比:指一个种群内雌雄个体的比率,通常用 雌虫率表示。 年龄组配:指种群内各年龄组(成虫、蛹、幼 虫、卵等)个体数量比例或占总体的百分率。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二)种群消长类型:主要指种群数量的季节 消长类型,昆虫的种群数量是随季节变化而消 长波动的,常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害虫的生态对策
生态对策:害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经自然选 择而形成的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
生态对策内容:
体型大、小个体 分配比例
(三)害虫的生态对策
根据害虫种群消长动态类型可分为:
K类对策:r值小,K值较大,种群基本趋于稳 定,也就是说以增大环境容量K来维持种群旺 盛,这种适应方式叫K类对策。--属于K类对策 的生物叫K类对策者。
r=(b-d):内禀增长能力; b:瞬时出生率; d:瞬时死亡率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a
指 数 增 长 环境阻力 种群负荷量K
(种群稳定水平)
数 量
b 逻辑斯谛增长
N0
时间
指数式(几何级数)增长(a)和逻辑斯谛增长(b)的种群动态比较
“环境阻力”指两种增长间的差距,其量随种群增长而加大(仿Boughey,1968)
(一)害虫危害程度的分析
作物受害损失不仅与害虫种群密度,(害虫种 类、为害时期、为害部位、为害方式不同)有 关,也与作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收获部位有 关,还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关。 影响作物受害损失的因素很多,机制复杂;
(二)作物产量损失估计
害虫防治首先要研究各类害虫的为害程度何引起的产量损失,比便 制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实时防治,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产量损失通常是害虫发生量、发生期、危害习性与寄主植物品种特 性、生育期、人为管理措施、农业经济规律等相结合的综合表现。 各种因子(生物、非生物)是因时因地共同制约害虫及寄主植物的, 故害虫密度、作物受害程度、产量损失每年都有变化 在影响产量的众多因素中,有些因子不好控制(天气、土壤),其 他(如植物品种、耕作方式、肥料、杀虫剂等)则较易控制,故采 用合适的试验设计方案,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求得产量损失估计的 各种变量关系和参数,并找出影响产量的主导因子,力求做出符合 客观实际的损失估计。
种的一般特性 种 群 生 物 学 特 性 种群自身特性
形态结构 生活方式 遗传特性 生殖隔离 出生、死亡率 空间分布 性比、年龄组配 密度、数量变动 迁移率、滞育率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同一种的种群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在 特定条件下,如地理隔离,寄主特化等,由此 对这些环境条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从而形成 “地理种群”、“食物种群”。 地理种群:又叫地理宗,由于地理上长期隔离 而形成的种群。 食物种群:又叫食物宗,由于寄主食物的长期 特化而形成的种群。
(二)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自然控制的类型: 1、调节过程:使昆虫种群密度回到平衡位置 的过程(由密度制约因素引起); 2、扰乱过程:使昆虫种群密度离开平衡位置 的过程(主要由非密度因素和逆密度制约因素 引起) ; 3、条件过程: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食 物量及供给率等,构成了环境负载量,决定了 密度上限,这种规定调节密度水平的因素,其 作用过程就叫条件过程。
2、世代重叠的连续性生长模型
种群生长型 J型生长型(指数)
S型生长型(逻辑斯谛)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无限环境中几何增长模 型--繁殖速率恒定
N 2 N 1e
N:种群数量; t:时间;
rt
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死谛 增长—繁殖速率依赖于 种群密度
K N a rt 1 e
K:环境负载量; a:新的参数,取决于初始种群
种 群 季 节 消 长 类 型 前峰型(斜坡型)
单峰型 中峰型(抛物线) 双峰型(马鞍形) 多峰型(阶梯上升型)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1 2 3 4
春 夏 秋 冬
数 量
1.斜坡型(粘虫);2.阶梯上升型(三化螟);
3.马鞍型(桃赤蚜);4.抛物线型(高粱蚜)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三)种群生长型:又称“种群在时间上的分 布”,指在一定条件下,单种种群在时间序列 上数量增减的变化形式。
(一)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特点:
1、在物质循环上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 2、在能量流动上也是一个开放系统 3、是人类为生产物质而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 结构简单,生物类群贫乏,反馈机制脆弱,调 节能力差,系统稳定性低。
(二)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指某一特定时期,害虫 种群数量是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昆虫增殖潜力(生殖速率)呈增 加的趋势,但往往被环境中各种抑制因子所平 衡,而环境中各因子并不是恒定的,是以规律 的或不规律的方式出现波动的,从而导致昆虫 种群以平衡密度为中心来回波动(环境因子不 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自然控制 平衡密度:指种群在所处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 下,能够维持的某一相对稳定的密度。
植物虫害发生规律及测报
害虫种群数量动态
害虫防治生态学基础 害虫防治经济学原则
害虫类别
害虫调查与测报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种群(population):是种下的分类单元,是 指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 个体的总和,是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r类对策:个体小、寿命短、高的内禀增长率、 高死亡率、竞争力弱,迁移扩散能力强。--蚜 虫、飞虱等
(三)害虫的生态对策
r类动物
气候条件 死亡率
K类动物
(不)可变,不确定 稳定的,较确定 大,灾难性 小,密度制约的
种群大小 中内中间竞争 选择有利性
可变的,常小于K 常松弛,可变 1、快速发育 2、rm高 3、生育提早 4、体型小 5、单次生殖
稳定,K附近 经常保持 1、缓慢发育 2、竞争能力强 3、延迟生育 4、体型大 5、再次生殖
寿命 导致
短,常少于1年 提高生产率
长,常长于1年 提高效率
(三)害虫的生态对策
生态对策在制定害虫防治策略上的意义
常频繁暴发危害 高繁殖力 迁移扩散 干扰后恢复力强 天敌控制能力弱
抗虫品种为基础 化学防治为主
R0恒定?
1、世代离散型生长模型
大小?
Nt 1 R 0 Nt
Nt :t世代时,种群内的雌虫数量(种群基数); Nt+1:t+1世代时,种群内的雌虫数量; R0:净生殖力,指平均每雌虫每世代所产生的雌后代数。有时以 生殖 率表示,即R0= Nt+1/ Nt ,上下两代间的增减比例。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二、害虫防治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一定的生境环境 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相互联系的总体。
基 质 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 物质代谢环境 物质代谢媒介 生产者 生物组成 消费者 分解者
(一)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 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能量 动态的生态系统,是人为参与下的生态系统。
(一)害虫危害程度的分析
不同种类害虫危害特性
咀嚼式口器食叶性害虫:减少光合作用面积, 直径或间接对植物产量、品质造成损失; 钻蛀性害虫:钻蛀到植物组织中生活,一直接 危害收获部分(如果树食心虫,棉铃虫等); 二是破坏植物疏导组织,造成寄主部分组织枯 死,树势衰退,甚至死亡。
(一)害虫危害程度的分析
不同种类害虫危害特性
刺吸式口器类害虫:刺吸植物汁液,一是造成 水分和营养损失;二是分泌各种酶和有毒物质, 引起寄主细胞坏死及生陈代谢机能失调;三是 能传播病毒。 地下害虫:危害虫态在土中生活,咬断植物根 部或近地面茎部,造成寄主枯死或虫伤株,常 引起缺苗断垄而减产。
(一)害虫危害程度的分析
一、植物害虫种群动态
(四)种群的数量动态:主要取决于种群基数、繁殖 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种群基数:指前一世代或时期昆虫在一定空间内的评 价个体数量。 繁殖速率:指昆虫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个体数量增长的 最高理论倍数。取决于生殖力(出生率)、性比、世 代数。 死亡率:一定环境条件下和时间内种群死亡个体数占 群体总数的百分率。 迁移率:一定时间内,迁出与迁入个体数量之差占种 )害虫危害程度的分析
作物的补偿作用 作物受害损失不仅与害虫为害有关,也取决于 自身对为害的反应方式。作物并非在任何危害 程度下都会引起减产,因为本身具有一定的补 偿作用。 作物补偿作用大小与作物种类、危害部位、危 害时期有关(棉花具超补偿能力)。 群体补偿现象:作物的补偿作用还存在群体补 偿现象(禾本科作物幼苗阶段,部分植株受害 后临近植株发育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