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俯拾皆是育人之道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育人意识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育人意识作者:任林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08年第12期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品德相得益彰的完美人格,这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根本要求.作为初中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潮流,为国家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培养学生乐学情趣在生物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乐学情绪的熏陶,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前提下接受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教师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的教学艺术和综合素质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时的点拨和有意识的启迪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讲“绿色开花植物”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把一株植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回到整体去分析综合.先从结构上考察,可把它分解为不同层次的部分:细胞、组织、器官.这些部分之间彼此分工协作又联系着.细胞间靠胞间连丝联系着、器官间靠维管束联系着形成一个植物体整体.再从生理功能上考察:植物体中的六种器官尽管各自功能不同,但彼此密不可分.根吸收水和无机盐,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叶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再由茎输送到根、花、果实和种子中,维系着一株植物的整体生命活动.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彼此对立但又彼此依存,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植物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的整体性,使学生受到了整体观念或系统观念的启蒙教育.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会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也不例外!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前流行的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幼儿和儿童传染病,它是由于接触病人,通过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经口感染的,也可通过呼吸道传播,3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大多无发热或低热,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疱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因此,与口蹄疫症状体征明显不同.口蹄疫起病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局部疱疹损害两大特征.这些知识,学生感兴趣而且想知道.通过介绍相关信息,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情有独钟,在快乐的情绪之下,好奇多思,好学多问,强烈的求知欲与吸收、消化知识的多少是成正比的.二、塑造学生完美人格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管从事任何工作,个性人格将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充足后劲的重要标志.因此塑造学生人格,应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生物学从本世纪初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尖端科学,这是无数生物学者为之奋斗的结果.他们为科学而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称颂.遗传学鼻祖孟德尔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在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考察后,用23年时间写就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这些活生生的实例,用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生物科学家,他们不仅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科学成就,而且他们的崇高思想、高尚品质、求实精神也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遗传学家摩尔根的科研成果获诺贝尔奖时,他没有表现出半点自傲,甚至连盛大的授奖仪式也没有参加,而是仍然潜心于自己的研究.这就是一个成功科学家的风范——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追求的事业.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片段事迹,以科学家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思想点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可以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增强学生道德观念和个性修养.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古今中外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上好实验课,努力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同时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其次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幻想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例如,在讲完新陈代谢以后,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又如,在讲“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时,教师可启发提问学生:人们能不能用植物的细胞、组织、茎尖、叶片及花粉花药等,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它们生长发育为一株株新的植株?有的学生说,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高新生物技术,我国的生物学家已用花药等培养了许多优质高产的烟草、小麦新品种,并居世界领先地位.让学生从信息论的角度,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燃起了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找准初中生物德育点,彰显学科育人魅力
找准初中生物德育点,彰显学科育人魅力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意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工具,更是为了培养具有完整人格、高尚道德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公民,毕竟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公民才能够推动。
生物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具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不仅能够彰显生物学科的育人魅力,同时也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通过具体的实例,探讨了生物学科中几个重要的德育点,旨在寻找到生物学科德育教育的途径,弘扬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第一个德育点:保护生命保护生命是生物学科的一大德育点。
植物是大自然中的生命之一,如何保护好植物生命,让学生了解到植物对我们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生物科学实验中,可以采用一种小小的实验,即让学生种植一棵植物,让学生亲身感受植物从种子到长成一颗绿色的植物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到植物生命的可贵性,并了解到如何保护好植物生命。
第二个德育点:生命的科学奥秘生命的科学奥秘是生物学科的另一个德育点。
通过生命科学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科学奥秘,进而增强学生的生命崇拜,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生物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到生命在各个方面的存在,如人类的生命方式、生命的进化、生命的成长等,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生命体验,并形成一种敬畏和赞美的态度。
第三个德育点:环保与生态文明环保与生态文明是生物学科的另一个德育点。
让学生了解到自然界的互联互通、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通过生物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等,可以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实现环保与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例如,让学生亲手喂养动物,了解到动物对我们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如何保护动物,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生物课堂教学中俯拾皆是育人之道
生物课堂教学中俯拾皆是育人之道素质教育理念突出的是“以人为本”,最终极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他要有理想、有感情、有能动的创造性的人。
所以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工作实践的经历使我们切实的感受到:素质教育,固然要关注科学素质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可是“做人”的教育才是关键,也就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底线的抬升才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
也就是“要成其才,其先成人”。
作为学校教育的生物教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就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生物学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加强人的基本道德素质提高的教育。
作为教育者要力图通过生物教学的实施,全方位的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养学生。
培养能认识和理解生命科学并有所感悟的人,促进学生哲学思维的发展,以实现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师有百行,以德为先”,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以德育为根本的精神,以身作则,达到知行的统一,形成自己的道德威信,以个人的魅力去感化、引导学生的发展,做学生“听其言,观其行”的榜样。
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素材,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和思考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有效的方法.如在进行“人体免疫调节”的实验教学之前出示了我的献血证,展示献血记录以及相关的政策。
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我为什么要献血?什么样的人需要输血?为什么要对献血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有所限制?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我这样层层深入的分析引导,既使有关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又使学生意识到: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
有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利他主义”思想的建立。
正如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所说的: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独的才智成就方面更为巨大。
教师必须在言行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只有真正达到:“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认真的因材施教,全面引导,身体力行,方能使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得以实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浅谈生物教育的育人功能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lO)06(b)--0188—02 生撰写生物学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精神。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才能当学生再碰到疑惑时能用自己 的掌握的方法来解决,有自主见解而不再 迷信别人的答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墨星墨器溉’…。。 浅谈生物教育的育人功能
王斌
科技教育
(浙江黄岩院桥中学教科室
浙江台州
31
8025)
摘要:2l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领先的世纪,我国的生物教育因而迎未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通。生物教育亟待摆脱便仅是传授生物知 识“小学科”的狭隘教学思想.而应将生物教育的中心任务定位在“育人”上。生物教育应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
学科本身发展的问题,而可能关系到整
有研究小组成员在体会中这样写到: 生物实践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每一个细 节都需要我们共同讨论决定。一个人完成 的工作可能是不够完善的或者是局部的。 小组成员在汇报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其 他成员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并从他人研 究成果中获取有用信息.达到相互交流 学习的作用。培养了自主意识,团队合作 精神等。在进行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初步 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我 们学会了交流,为我以后更好的适应社 会提前打下了基础。通过交流经验,提出
品,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等等。学会生存要
会做事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与人共事,团结协作
能力。
2l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领先的世 纪,我国的生物教育因而迎来了一次难 得的发展机遇。生物教育亟待摆脱仅仅是 传授生物知识。小学科”的狭隘教学思 想,而应将生物教育的中心任务定位在 。育人”上。生物教育要研究怎样才能最大 程度地发掘这最具括力的人体潜能,调 动学生积极学习情绪,提高生物科技实 践能力,激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等。关注人本身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作者:李盟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独特的学科内涵。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德育。
育人先育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这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育人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才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德育的熏陶呢?笔者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素材生物学是一门偏理科的自然科学。
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德育的直接文字材料虽然不多,但隐含了大量丰富的德育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立足教材,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在日常教学中将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田。
现有人教版生物学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在各章节中巧妙地穿插了小资料或小字部分适时介绍了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德育资源,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讲授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资料时,笔者适时介绍了当时我国开展实验时的困难。
实验自1958年12月正式立项至1965年9月成功,历时近7年,其成果是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和有机化学研究所三个不同单位人员共同合作的结晶,仅最后一两年直接参与研究的人员就有三十余人。
实验阶段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的特殊历史时期,实验研究没有过硬的基础设施,没有相关经验,靠的是我国科学家攻坚克难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科学家精诚合作的精神,树立敢于向难题挑战的自信,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让职高生物课堂成为育人主阵地
让职高生物课堂成为育人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天职,怎样通过学科教学育人,是我们每个职高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就职高生物课程而言,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育人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去挖掘,善于巧妙地运用,真正让生物课堂成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一、挖掘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生物学教材的绪论中提及我国古代及现代生物学成就,我们教师可结合教材进行拓展,向学生介绍祖国富饶的生物资源和古代及现代生物学成就,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例如,我国古代人民充满了智慧,如唐朝的陆羽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公元六世纪便有著名的《齐民要术》问世;我国在宋代创造过“以毒攻毒”的免疫方法,发明用种人痘来预防天花,这要比英国人琴纳1796年发明种牛痘预防天花早半个多世纪等等。
教师通过这些生动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了解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奋探索、积极上进的民族,从而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讲历史,更要宣传新中国成立后的生物学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前进的脚步声。
例如,解放后广大生物科学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有的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如1975年我国首次把杂交水稻用于生产并传到国外,我国杂交水稻发明者袁隆平,被国际上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等等。
教师结合有关内容介绍上述成就,使学生了解我国生物学飞速发展状况同时,必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2.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品质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是每一位生物学家成功的内在动力。
教学中借助他们的生平事迹,展示他们为探索自然奥秘而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对培养职高生健康、坚强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有很大作用。
如,荷兰著名的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当初只是位农民,工作是为镇政府守大门,一干就是60年。
他工作之余不喜玩乐,只爱磨镜片,为钻研磨镜技术,到处求师访友,常在寂寞深夜磨个不停。
润物细无声、育人贵有情——谈生物科技教育中渗透德育
科教论坛 ·95·润物细无声、育人贵有情 ——谈生物科技教育中渗透德育四川省万源市第三中学 罗莹新课改顺应时代发展,对德育渗透于科技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既掌握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
更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真实感受和体验科学本质及科技知识和社会的关系,初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成为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自然学科的生物学蕴藏丰富的人文知识、德育因素,对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应充分挖掘、艺术处理各种素材,突出本学科的优势与特点,找出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实践点,启迪学生追求真、善、美,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核心,树立起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生物教育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生物学科的世纪”。
其知识量、信息量之多,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是前所未有的,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克隆”、“转基因”、“胚胎干细胞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种子卫星的太空育种”等令人瞩目的成就让人目不暇接。
研究生物、关注生态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热门课题。
但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育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导致忽视生物学科所特有的生命性,课堂活力丧失,使得本应着眼于人的发展和充满生命活力与情题的学习过程被简化为只见分不见人的片面识认识活动。
过分强调机械记忆及解题技巧,“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学生缺少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为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
忽视情意的培养,未能引导其对人生负责。
学生虽然拥有比以往同龄人多得多的知识与信息,但伴随而来的却是道德水平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差精神无所皈依、漠视生命、各种恶习陋习屡见不鲜。
如何解决?生物学与学生自身联系密切,将德育渗透于生物学教育将立杆见影收到良好效果。
二、生物学渗透德育的途径(一)基本观念: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扩大课程资源,如科技新闻,国情资料、科学史、乡土教材等,彻底改变“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授人以渔”理念下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
百科知识 2019.08 C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中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真正体会到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或者对教材语言进行深入解析来提升学生对于教材中人文因素的感知,受到实质性的人文素质教育。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但是这正是未来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不断的提升,进而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中职语文教学应当积极地改变固有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任务,更是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个全新的要求将对中职语文教学带来根本上的改变。
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到,对中职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仅仅依靠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优化,进而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
与此同时,教师要对现有的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打造一个适合中职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让教学内容能够更直接地被学生掌握。
(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师应当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与教材内容尽量融合,将每一位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进而让学生能够在生动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道德水平。
例如,在进行《报任安书》的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对于当今社会道德现状的认识以及思考,是本节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自己内心进行思考,思考自身在当下这种社会环境下应当怎样面对痛苦和压力,激发出学生内心积极向上的潜在能力。
同时,作为教师应当将自身对教材的认知深刻程度以及丰富知识储备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百变姿态,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作者单位:贵州省金沙县中等职业学校,551800“授人以渔”理念下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姚俊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把注意力从教会学生知识转移到既教学生知识更教学习方法上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生物。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者:邓付勇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24期摘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中学教育中,教书与育人是分不开的。
中学生物教学的内容广泛,适于渗透德育教育。
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但要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人生体验等,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教育寓教于乐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231-01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性,采取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把政治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耳染目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较高的道德教育。
1 采取爱国主义的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被视为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核心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1.1 颂扬古今生物科学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我国古代就有《山海经》、《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等光辉论著;我国远在四五千年就建立了农业,三千年前就有了室内养蚕和驯养家畜等;1965年我国又在生命起源问题上获得突破,即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我国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
本人还随时收集和积累了富有教育意义的我国生物学所取得的现代成就和动态来点燃学生的爱国主义心灵花火。
1.2 叙说丰富的生物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我国有恐龙时代的蕨类化石沙椤;我国的裸子植物资源居全世界首位,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而且水杉、银杉、银杏等是闻名世界的珍稀裸子植物;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有许多的珍贵特产的种类,如褐马鸡、丹顶鹤、白鹇等;另外,娃娃鱼、白鳍豚、扬子鳄、大熊猫等也都名扬海内外,享誉世界。
然而,中国的悬铃木被冠之以“法国梧桐”,麋鹿的故乡却要从外国引种麋鹿……,残酷的史实告诫我们,只有祖国的发达强盛才能保护自己的丰富资源,发展自己的丰富资源,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找准初中生物德育点,彰显学科育人魅力
找准初中生物德育点,彰显学科育人魅力摘要:德育教育事关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构建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基于此,本文将在充分认知初中生物教学德育现实意义的前提下,提出德育渗透的有关策略,以便为相关教学活动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初中生物教学;生物实践活动引言:在素质化教育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初中生物教学也呈现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生物教学中只注重科学知识的教学,学生难以从中获得人文性的发展。
从素质化教育的眼光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存在不足之处。
对此,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对生物课程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挖掘,采用合理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在初中生物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1.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众所周知,生物是一门研究生物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是以主导学科的形式出现。
结合课程标准可以认识到,义务教育生物中有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即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生物教学的育人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教师在有效开发和利用生物德育资源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从生物课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观念。
2.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专业知识共同发展实际上,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容本身就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特征,但是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却只能从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科学性内容,对于其中的人文性,教师通常只会用只言片语带过。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学生虽然能够更好地适应考试要求,在短时间积累更多的知识,但是从生物学系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无疑存在突出的问题。
将生物课堂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挖掘以后,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待生物知识,从而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获得全面地学习体验。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1.充分挖掘课本中的德育内容多数人在谈及生物德育资源时都会一头雾水,认为这两项教学的内容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所以难以进行融合。
论生物学科中的育德
论生物学科中的育德教学是一项充满激情的职业。
作为生物教师在将生物学科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其智力得以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好书育好人。
“做人”则放在首位,要以师者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
以“言”为规,以“行”为范,(教师的品德和人格对学生产生直接示范性影响)。
在教坛耕耘中处处体现德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以《公民道德规范》行事。
作为生物这门生命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的道德境界,人生价值升华,在此谈谈步入中年人生的我从教岁月的育德体会。
一、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是育德之本生命科学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自然科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命科学。
同学们正是21世纪的主人,肩负探索、投身于生命学科责任。
然而中学生仍需升学考试,由于心理压力,独生子女特有的状况,加之家庭、社会等种种原因,在马加爵之后,相继出现南昌大四学生在校外连刺七人等事件,这粼粼种种均所犯罪,不珍惜生命是最不负责的行为。
身为生物学科教师应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品读科学家简介、科学家故事,唤起学生们对科学家的崇敬,让科学家的真实可信的人生片断,披荆斩棘、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感染每一位同学。
采取教师谈,学生谈的互感形式,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鼓励学生学习前人、伟人的智慧,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在讲到课文生殖与受精,母亲十月怀胎,从母体的体重增加十公斤的负重艰辛,反映母亲的伟大,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师长;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快乐每一天,充实每一天;掌握打开智慧的金钥匙,从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祖国,服务社会。
在学生寻找智慧钥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成长,悟感人生的真谛。
从而激扬生命,在现实生活中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亮好生命足迹的每一页。
二、结合学科特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如何发挥知识为载体,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体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
生物学科育人的途径和方法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最为广泛和复杂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种途径和方法,可以有效促进生物学科的育人效果。
1.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生物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生物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生物学科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一系列科学探究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思考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生物学科探究性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 TBL教学法:TBL(Team-Based Learning)是一种团队学习教学法,也可以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应用。
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和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可以设计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
4.赛事和竞赛:赛事和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生物学科中,可以组织生物科学知识竞赛、生物实验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通过参与竞赛,学生可以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应战能力。
5.使用新媒体和技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新媒体和技术是促进生物学科育人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生物学模拟软件等教学工具,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生物学知识和学习资源。
通过使用新媒体和技术,可以创造更多的学习场景和互动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6.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生物学科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
以学科思想精致生物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学科思想精致生物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当今社会,人们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越来越迫切。
作为教师,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水平,不仅需要熟练的授课技巧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具备广博的学科素养和精致的学科思想。
而在生物学课堂中,通过精致生物学课堂的方式,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精致生物学课堂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
生物学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发展的学科,
科学家们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推动生物学的前进。
而在精致生物学课堂中,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师也可以
利用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加入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会被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所启发,激发出自
己的创新潜能,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精致生物学课堂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精致生物学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课堂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助者
的角色,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反思
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平和专业能力。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找准初中生物德育点,彰显学科育人魅力
摘 要 通过介绍挖掘课标、教材内容、教学过程、课 外 阅 读 、练习中德育点的方法,从而在初中生物
教 学 中 达 到 落 实 学 科 “立 德 树 人 ”的 目 的 。
关键词 德 育 点 立 德 树 人 初 中 生 物
中 图 分 类 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B
“聚 焦 核 心 素 养 ,落 实 立 德 树 人 ”己经成为当下初 中生物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然 而 ,在实际的初中生物 教 学 中 ,教师 普 遍 认 为 :德 育 是 政 教 处 、班 主 任 ,是思
内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 物链和食物网 4.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
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显性德育点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生态观教育
生态观教育
隐形德育点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生态观教育 生态观教育
法制观教育
1 挖掘课标中的德育点,找准育人出发点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 称 课 标 )是 初 中 生 物 教 师 教 学 遵 循 的 根 本 ,其中的课程 目标是指导教学的纲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选 择 ,课堂的实施和评价也都围绕着目标展开。2015年 颁 布 的 《中学 德 育 大 纲 (试 行 稿 )》(以下简称大纲)对初 中 德 育 目 标 、德 育 内 容 及 德 育 实 施 途 径 做 了 清 晰 的 界 定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把 课 标 中 蕴 含 的 德 育 目 标 与 大纲中 的德育目标进行比较、挖 掘 、整 合 ,构建初中生物学德 育目标体系。经过梳理,初中生物学德育目标主要包 括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价值 观 教 育 、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生 态 观 教 育 ^教 师 心 中 只 要 有 明 晰 的 德 育 目 标 ,才 能 为 育 人 的 教 学 实 践 提供可能。
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关怀有感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摄影图片进行情感教育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朱军2006年12月3日,一只可爱的流浪小猫被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个学生残忍地摔死在100多位同学的面前。
这个事件令人震惊,同时也发人深思。
北大学生杀猫、复旦学生“虐猫”和清华学生用硫酸泼熊等一系列的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事情出现在一个高分高能、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身上,所呈现的不纯粹是法律意识淡薄,更体现的是人的同情心的泯点对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那么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将大有益处。
一、通过欣赏摄影作品建立生态道德观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知识的积累速度越来越快,对地球的面貌的改变有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切成就都是教育的结果。
知识的积累可以造福地球,也可以毁灭地球。
目前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和毁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因此酿成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赤字。
而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法律所能解决的,它更是一个生态伦理道德的问题,生态道德观是一个合格的地球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将来的祸福就看我们下一代的价值观和抉择,就要看他们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这一切都要依赖于教育。
因此生态道德观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生态道德教育是为加强生态建设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人们遵守的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和优化生态意识等。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观对于学生生物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以“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为重点,构建“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在生态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从内心自发的产生强烈的环境危机感、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情怀。
又例如在新教材中有介绍日本水俣病的内容,笔者根据这个内容找到了美国著名摄影师尤金.史密斯拍摄的《智子入浴》这幅被收集到《100幅世界经典照片》册中的照片,照片展示了当摄影师看到满怀爱意的智子母亲为残疾的女儿洗澡时,眼里噙满了泪水,几乎无法按下快门时的心情,摄影师史密斯在重重压力下,“九死不悔,永不妥协”到水俣村历经三年半的采访,终于完成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这本画册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
在初中生命科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科育人价值
在初中生命科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如何凸显学科育人价值一、落实两纲,在基本实验中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生命科学学科在两纲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其中学生最为喜欢的实验实践活动是两纲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在《制作并观察叶片的装片》《解剖并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等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从微观结构切身感受到生命结构的精妙,进而引导学生要爱绿护绿,关注环境。
《观察和解剖鲫鱼》《观察和解剖蚯蚓》等实验中,由于涉及解剖,学生会有类似“这个实验太残酷了”“这个实验太不人道”之类的想法。
此时正是落实两纲教育的重要契机。
老师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和关爱身边的动物,坚决遏制虐待动物事件的发生,同时要引导学生知道现代医学的很多成就都是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的,比如说大家都注射过的疫苗的研制,就是以大量动物的生命作为代价的。
今天我们课堂上的动物要为科学而献身,我们大家应该更加认真的完成实验,让它们生命的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二、与时俱进,在细节创新中凸显学科育人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的实验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实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
比如,在上《测量人体的体温、心率、唾液的PH等生理数据》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人体正常的体温、心率、唾液的PH等生理数据的参考值是如何来的?进而引导学生知道这些数据是经过大样本的统计得出的。
实验过程中通过Excel表统计全班体温、心率的生理数据,得出全班体温、心率的平均值,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平均值、大样本、随机样本等跟实验结果的关系;通过对一些异常值的分析,认识实验方法、态度等可能对实验结论产生的影响。
最后老师询问学生:这些数据能否作为人体正常指标的参考值?学生马上意识到我们统计的样本不够的问题。
再比如,在上《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了一个自动生成数据的Excel表,输入全班的实验数据后,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结果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让生物课更有温度、更有深度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让生物课更有温度、更有深度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摆在首位,让学生能通过思想教育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创建良好的环境,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波助力。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品德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抓住课堂主阵地深化德育教育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为了在生物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功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空洞说教。
因此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思想,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生物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
例如:讲述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时,要求学生在做完实验后将蚯蚓放回到适合蚯蚓生活的环境中,教育同学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身边的生物。
学习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节时,介绍了我国乃至世界均有好多物种濒临灭绝,每一种生物在地球上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其他生物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作为中学生的你应该怎样面对这个问题?进而让学生认同要学会保护生物,做好宣传工作,尤其注意不吃野味,还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在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以家蚕为例讲述完全变态,由家蚕吐丝联系到丝绸之路,让学生明确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经济政治交流,让学生珍惜国之瑰宝,不断发扬光大。
以学科思想精致生物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学科思想精致生物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体的结构、功能、遗传及其进化等方面的知识。
在生物学课堂上,教师除了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建设一个精致的生物学课堂,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拓展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当坚持创新和探索。
传统的生物学课堂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 passively 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在精致生物学课堂中,教师要打破传统,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应注重跨学科思维,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促进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精致的生物学课堂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设计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还应该关注课程建设的前瞻性,积极探讨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科发展。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生物学知识繁多,教学内容复杂,要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示范教学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还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为了促进生物学课堂的精致化,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与同行共同探讨教学难题和新思路。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打造精致的生物学课堂,需要教师拥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过硬的专业素养,需要教师具备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需要教师注重学科本质和学生发展。
以学科思想精致生物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学科思想精致生物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现代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生物的各个层次和领域。
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促进学科的发展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学科思想精致生物学课堂,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观点与理论体系的集中和总结,它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任务布置、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
学科思想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认知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深入理解学科思想,可以确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深化和技能提升,通过主动参与科研活动和专业培训,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积累实践经验。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验课程、实践性任务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等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科思想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学科的本质和内涵。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教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包括小组合作、案例分析、讨论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生物学是一个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相互沟通、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科思想精致生物学课堂是提高生物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理解学科思想,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推动生物学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9期 金色年华 生物课堂教学中俯拾皆是育人之道
万延知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345)
素质教育理念突出的是“以人为本”,最终极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他要有理想、有感情、有能动的创造性的人。
所以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工作实践的经历使我们切实的感受到:素质教育,固然要关注科学素质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可是“做人”的教育才是关键,也就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底线的抬升才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
也就是“要成其才,其先成人”。
作为学校教育的生物教学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就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一方面要传授生物学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加强人的基本道德素质提高的教育。
作为教育者要力图通过生物教学的实施,全方位的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进而培养学生。
培养能认识和理解生命科学并有所感悟的人,促进学生哲学思维的发展,以实现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师有百行,以德为先”,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以德育为根本的精神,以身作则,达到知行的统一,形成自己的道德威信,以个人的魅力去感化、引导学生的发展,做学生“听其言,观其行”的榜样。
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素材,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和思考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有效的方法.如在进行“人体免疫调节”的实验教学之前出示了我的献血证,展示献血记录以及相关的政策。
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我为什么要献血?什么样的人需要输血?为什么要对献血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有所限制?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我这样层层深入的分析引导,既使有关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又使学生意识到: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
有利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利他主义”思想的建立。
正如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所说的:第一流的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独的才智成就方面更为巨大。
教师必须在言行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只有真正达到:“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认真的因材施教,全面引导,身体力行,方能使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得以实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如在进行“生物的有性生殖”的教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来使得学生认识到:由一个单一的细胞,到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的独立的人,父母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
从朴实的思维中看待人的伦理道德,进而拓展到对现实生活,对虐待父母不尽赡养义务的行为的认识以及“轻养重葬”现象的认识。
用事实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家长乃至师长的良苦用心,增强学生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增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树立为了更好的反哺父母,报答家人和社会的关注,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的决心,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施。
再如学习“动物的防御行为”的“野牛的集体防御行为”,使学生体味到动物的智慧和对集体的责任意识,牺牲小我和保全大我的辩证关系。
触动其内心,促使其对自身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大家庭中如何与人相处、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我们的社会责任的思考。
深切的体味到加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促使其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培养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帮助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解决人口激增、粮食危机、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重大问题的前提。
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培养对生物世界的良好情感。
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属于地球,而地球不仅仅属于人类,人类只是“生命之舟”的一个乘客。
我们必须时刻以同舟共济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为所欲为的结果必然是“害人又害己”,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历史责任感。
贯彻人与自然的统一的理念。
生物体形态万千,大小各异,但是依然不能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
达尔文的:“物种无高级低等之分,只是更适应其生存的环境而已”的真正含义就是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弱肉强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真正的使自然顺其自然,合理运用我们的头脑,在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的同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探究鼠妇(潮虫)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结束后,提醒一句:别忘了,请将它们放归大自然。
这里就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关心和保护,以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
美国电影协会对动物演员在参与拍摄过程中的权利,做出的几乎不可思议的规定:哪怕是臭虫,也要“借”几只,“还”几只,。
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生态道德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大可小。
我们无时无刻都能够做到对生命的珍视。
又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中不按照课本得到实例来,从学生的身边找现象:为什么肉食品比蔬菜要贵?为什么“民以食为天”?进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人类,与缺了某些捕食者如蛇或者是鹰,对于原来与之相关的物种产生的影响,哪一个要大?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意识人类在地球生态中的作用是有限的,作为食物链中的一环,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倡导生态文明。
选择适应自然发展的生活方式。
尊重自然,面对现实,以长远的眼光来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在教学中本着“处处皆学问”的原则结合社会现象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突出生态道德的现实意义,切实进行生态伦理教育。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再使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青蛙)进行反射弧的分析实验,主要是因为其对实验动物生命的伤害太大,不利于发展中的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这从2002年刘海洋北京泼熊事件,就可见其踪。
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一度想报考生物专业的清华学子竟做出如此行为?他的生命观是怎样的?我们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什么样的生命观和自然观才是可取的和现实的?向学生介绍《淹死的北极熊》,视觉的冲击,心灵的碰撞,足以让学生的内心升起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同时使学生意识到人的特殊性就在于我们的理性和能动性,所以我们从理性出发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为地球环境的可持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人类不应该仅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的空间,也要给予其它的物种以平等的“人权”,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学科教育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