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考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五章___学习的迁移选择题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一、单项选择题1.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叫做:( )。
A.正迁移B.负迁移C.水平迁移D.垂直迁移2.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B.固着C.定势D.原型影响3.懂得了(a+b)×2展开,就会解(2a+3b)×2等,属于:()。
A.顺应迁移 B.同化迁移 C.重组迁移 D.逆向迁移4.贾德所做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证明的是()。
A、智力技能中规则的迁移B、陈述性知识的迁移C、动作技能的迁移D、认知策略的迁移5.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
A.共同的要素说B.概括原理说C.关系转换说D.学习定势说6.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 )。
A、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B、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C、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D、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7、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
从迁移的理论来看,这种观念与( )接近。
A、形式训练说B、关系转换说C、产生式理论D、学习定势说8、“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负迁移D.逆向迁移9、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的现代翻版。
A.关系转换说 B.经验内化说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10、根据近100年来迁移研究的结果,下面说法更有科学依据的是()。
A、如数学、计算机之类的学科能更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智力B、汉字比其他文字更适合开发儿童的智力C、单独设思维训练课是发展智力的捷径D、通过广义知识教学可以全面发展认知能力1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12、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13、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
河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纲要整理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中学)考试重点
教育心理学备注(★非常重要的必考的 **老师末重点划记的但可能考的)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
6、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7、19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与测量》。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
8、20世纪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教育心理学。
9、在东方,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并提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10.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70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 20世纪80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12. 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
2)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2)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A.并列结合学习B.类属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2.以下属于内部反馈的是()。
A.视听觉获得的反馈信息B.教师给予的反馈C.看录像得到的反馈D.计算机给予的反馈3.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设置学习目标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D.考试时监视自己速度和时间4.“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5.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6.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B.痛苦不安C.感到惴惴不安D.感到极端焦虑7.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B.相类似C.有一定联系D.没有必然联系8.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B.从众C.服从大局D.集体凝聚9.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
A.教育目的服务的B.教师和学生服务的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D.当前工作服务的10.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有()。
A.系统性B.预见性C.结构性D.实效性11.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A.信任感B.自我同一感C.主动感D.勤奋感1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B.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社会环境C.父母性格、学校教育、同辈群体D.家庭教养模式、校风校纪、同辈群体13.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把强化分成()。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5.1)
再次,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的经验。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应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和培训系统的设计,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成效的考核等方面利用迁移规律,可加快教学和培训的进程。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也才更为完善、充实,最终建立起能稳定调节个体活动的心理结构,即能力与品德的心理结构。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念水平的上层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下层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前者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对“蜜蜂”、“蜻蜓”等具体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昆虫”这一概念的掌握。归纳式的学习中经常包含着此类迁移。后者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实数”这一概念的掌握对“有理数”、“无理数”等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演绎式的学习中经常包含此类学习。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如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多种情境中。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迁移不重要,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53)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5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归纳(5.3)第五章学习的迁移;第三节迁移与教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所获得的知识。
而如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所指出的,迁移的重要作用在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品质,尽量避免学习迁移中的消极影响。
如何更好地利用迁移理论为教育、教学服务是每一位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方法。
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利用或创设某些条件,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项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而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目标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是学习过程、态度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外在刺激与外在反应的相似性对迁移的影响,现代的研究则对迁移中所需的内在心理特性的相似性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两种学习材料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则有利于迁移。
如英语和法语这两种学习材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所以学习这两门外语时,在听说读写以及记忆、思维等学习方面就会具有共同要求,而这些共同的成分决定了两种学习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彼此之间容易产生正迁移。
而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共同成分较少,相对而言,不易产生正迁移。
这说明不同学习材料之间具有共同要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个体加工学习材料的过程是否相似也是影响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个体加工过程往往受到学习目标的制约,因此学习目标是否一致、是否相似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加工过程是否相似,进而决定能否产生迁移。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5)
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我们背单词时,容易记住前面和后面的单词,中间的易忘记,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A.痕迹消退说B.动机说C.同化说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2.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智力超常或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更为充实、更有利于其潜能充分发展的环境和教学内容,这说明教育心理学具有()作用。
A.准确了解问题B.提供理论指导C.预测并干预学生D.结合教学进行研究3.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
A.自我控制B.自我认知C.自我指导D.自我学习4.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属于()。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推测与假设训练D.发散思维训练5.()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6.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同时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A.焦虑症B.依赖型人格障碍C.抑郁症D.反社会型人格障碍7.掌握学习是由()提出的。
A.布鲁纳B.斯金纳C.布卢姆D.艾里斯8.()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群体气氛D.人际关系9.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A.常模参照评价B.正式评价C.标准参照评价D.非正式评价10.()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A.科顿B.波斯纳C.布鲁纳D.布鲁巴奇11.将拥有二十四个记忆单位的二十四个节气编码成只有四大记忆单位的《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策略。
A.系统化B.联想C.替换D.组块12.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五章PPT教学课件
2020/12/11
10
▪ 下位学习 相关类属 例:
x (原有的一
般观念)
新学的 y u v w (原有的具
观念
体观念)
x与y的相互作用,通过x的部分质变来
理解y。
2020/12/11
11
▪ 上位学习 例:
新学的 A 观念
原有的具 a1
a2
a3
体观念
2020/12/11
新的学习为a1、 a 2、a3的总括
▪ 知识学习的基本类型
➢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2020/12/11
7
1、知识和知识学习
▪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 符号学习
➢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 么。包括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和事实性知识。
▪ 概念学习
➢ 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某一类事物的 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
2、知识的保持
▪ 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1秒之内; 容量较大; 编码方式以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为主,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保持时间有限,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容量有限,7±2个组块;
1. 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 2.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征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4. 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 5. 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6. 科学地使用比较教学 7.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
括
2020/12/11
19
1.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2. 初级概念与二级概念 3. 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 4. 易下定义概念与难下定义概念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精品】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应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三、(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四、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五、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六、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七、(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八、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九、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十、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十一、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2013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同步训练模拟试题及答案(5)
四、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3.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4.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 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 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即 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 2.第一,相似性。两项学习任务中含有共同成分的多少决定相似性的大小。如所含共同成分较多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 迁移的产生。 以学习材料的相似性为例. 英语和法语这两种学习材料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 因此彼此之间很容易产生正迁移。 而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共同成分较少.相对而言,不容易产生迁移。 第二.原有认知结构。原有认知结构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 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 前提条件。(2)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 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 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第三.学习的心向和定势。先前的学习对后面同类或相似课题的学习的影响即为学习定势。许多实验表明.学习定势对新课题 的解决有两方面的作用:促进和阻碍。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2013年河南教师资格证整理版_所有考点重点一网打尽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单选、判断部分)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动)P36—38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式表P62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2.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中学教育心理学)(新)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中学版)《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中学版)《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24小时快速学习说明:本精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大纲编写,作为同学们复习的主要知识线索,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中学版)《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
精品文档.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中学版)《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24小时快速学习说明:本精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大纲编写,作为同学们复习的主要知识线索,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中学版)《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备考复习(中学版)《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24小时快速学习说明:本精要根据《教育心理学》大纲编写,作为同学们复习的主要知识线索,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祝同学们考出好成绩!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中学教育心理学)-精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五章考点
第五章课后习题: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1、什么是技能?技能有什么特点?
技能:就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客观法则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什么是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客观性;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具有外显性;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具有展开性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2执行具有内潜性3结构具有简缩性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3、操作技能形成有哪些阶段?
四个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
操作定向
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1是有关操作活动本身的各种信息,即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对操作活动方式的认识等;2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
的认识与区分。
操作模仿
1操作模仿即实际再出现的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2、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疲劳、紧张。
操作的整合
1操作的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2操作整合阶段的特点:
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就有所降低。
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操作的熟练
1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2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
第二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4、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
活动定向是心智活动必不可少的阶段,活动定向的性质、水平对心智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了真正的心智活动。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
5、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阶段
1原型定向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2原型操作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使心智活动的所以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
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执行。
3原型内化
教学之注意以下几点:
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不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
然后再逐渐缩减。
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6、简述心智培养的有效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