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课堂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生平介绍
02
创作特点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贡献。
详细介绍苏轼的创作特点,如豪放、豁达、富有哲理等。
《定风波》词牌介绍
《定风波》的来源
介绍《定风波》这个词牌的来源 及发展。
《定风波》的意境
阐述《定风波》所表达的意境和 情感。
02
文本细读
上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中场景,展现自然之景与苏轼的旷达之情。
教育价值
苏轼的文学作品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思想 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对个人成长与精神世界的启示
要点一
人生态度
要点二
内心修养
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对于现代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具有启示作用。
作品中所强调的内心修养、自我反省及自我提升等思想, 对于个人成长及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详细描述
上片中,苏轼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雨中景色,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出自然之景的壮美 ,同时表达出旷达之情。这种情感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达到高潮,表现出他对自然 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豁达的态度。
下片内容解析
总结词
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进一步强调苏轼的超然之情。
05
教学设计与实践
教学理念与目标
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学 习,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定风波》,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 思想,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 苏轼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精选五篇)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风波》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课堂实录下面是一堂语文课(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的《定**》),事实证明它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位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少年得志,一举高中,名声震动整个京城;他仕途坎坷,曾贵为帝王之师,也曾沦为阶下之囚。
他是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忠臣,他还是一个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是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就是苏轼,一个有着无穷魅力的人。
我们今天将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名篇《定**》。
学习这首词,我们要把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从容的气度。
感受: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浑然一体的,它不应该割裂,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连贯和统一,注意课堂语言的衔接性和一致性。
二、诵读和背诵:诗词的教学贵在诵读,因为只有进行充分的诵读才能把握词人蕴藏其中的情感。
这个环节,我们采用的是竞争比赛的形式,只限前三个小组进行诵读,形式不拘一格。
同学们的热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其中第七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演示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诵读:全员参与、分工合作、激情澎湃,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然后,我设计的是背诵环节,仍然采用竞赛的形式,各小组在背诵中比的是准确度和熟练度,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当高。
感受:在2008年山东省教师培训时,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听了一堂语文课《再别康桥》后说“你们课下让学生都干什么了?”。
我对此深受启发:素质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如何实现高效性,如何让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这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一大难题。
基础知识、基本文学常识、课文的熟读、背诵和默写这些内容,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课前都自主掌握呢?为此,我要求语文课堂预习前移,以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如此,我们的诵读、背诵、默写、作者和背景介绍等内容课前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掌握。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这首词的词义,品味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4、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乐观旷达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
(2)学习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态。
(2)领悟词中景与情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具体意象表达抽象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进而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主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营造氛围,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2、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韵律和情感。
(3)点名让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4、深入探究(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风雨”“竹杖芒鞋”“蓑”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意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词人在面对风雨时的态度和心理变化,从“莫听”“何妨”“谁怕”等词句中体会词人的豁达和超脱。
(3)探讨词的主旨,让学生理解苏轼在词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即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乐观、坚定的心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
柳永《定风波》教案简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
3. 领悟词人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2. 词句的赏析和炼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3. 讲解: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和意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句。
4. 赏析:分析词中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炼字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感悟:引导学生从词中领悟词人豁达的人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定风波》,巩固学习内容。
2. 结合课后注释,翻译《定风波》。
3. 选取《定风波》中的两句词,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词人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享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互动交流。
2.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柳永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定风波》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其他柳永的词作,拓宽阅读视野。
2. 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写作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学生活。
九、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洒脱,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他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魅力光彩的——苏东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走近苏轼,品其诗,悟其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生齐读)1.在吟咏背诵中感受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2.体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二、走近苏轼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
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通才。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师:谈得非常完整,看来预习相当充分。
谈苏轼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对苏轼影响巨大的事件——乌台诗案,找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词定风波》课件
创作环境
此词创作于重熙三年 (1030),当时北方正值战 乱,苏轼就任陈州通判,恰 好目睹洛阳城池腥风血雨, 纷纷择路南逃。
《定风波》全文解析
1
上阕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
中阕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3
下阕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苏轼词定风波》PPT课 件
本课件旨在通过详细解析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让大家深入了解苏轼和他 的文学成就,领略他的语言艺术和思想内涵。
苏轼生平与创作背景
苏轼简介
北宋文学家,词人、书法家、 文学理论家,人称东坡先生。
《定风波》背景
苏轼起草《定风波》是为了 纪念他当年投笔断肠的经历, 也是对作者江山易改、本性 难移的一种自我表白和豁达。
3
文学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顶级大师,著有诗、词、散文、杂文、书法等,作品 风格别致,蕴含哲理。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词作评价
《定风波》是苏轼词作中的巅峰之作,它以柔 情的笔调,描绘出了细致感人的景象,在中国 文学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文化传承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影响超越了个人或某一个时 代,他以精湛、深邃的才华,为中国文学和中 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定风波》运用的修辞手法
1 比喻
用“香如故”比喻爱情在阵 痛中神秘地留存。
2 排比
情人相许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等极具夸张效果的词语勾 勒出凄美、孤寂的境界。
《定风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品影响力
《定风波》被誉为古代词歌的集 大成者之一,对后世词人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2024年)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原文朗读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注意读出 节奏和韵味。
注释
对文中的生词、难词进行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8
意象描绘与情感表达
意象描绘
通过描述文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 ,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词中所表现的 画面。
情感表达
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豁达、乐 观、坚韧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 感世界。
2024/3/26
苏轼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理解其对后世文学的贡献。
24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程学习,我对苏轼的生平 、《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及意象
表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4/3/26
学习方法与效果
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 习的方式,我能够较好地掌握课程 内容,但在对苏轼其他作品的理解 上还需加强。
2024/3/26
22
06
课程总结与回顾
2024/3/26
23
关键知识点总结
2024/3/26
苏轼生平及时代背景
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及时代背景,理解其作品风格与时代 背景的关系。
《定风波》词牌及创作背景
掌握《定风波》词牌的特点和创作背景,理解苏轼在该词中的情感表 达。
词中意象与意境
分析词中出现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理解其所营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5
课程目标与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定 风波》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思想 内涵。
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 观,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其人文素养。
2024/3/26
定风波苏轼课堂实录
定风波苏轼课堂实录生:周瑜。
师:他想到了周瑜这位年少有才而且早早就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年轻将领。
想到自己已经早生华发,但是至今仍然功业未成,有了壮志未酬的感慨,所以他说“人生如梦”。
那么,苏轼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在那里哀叹、满腹愁情的文人吗?难道这就是豪放派的真正风格或者是豪放派风格的全部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另外一首创作于同一年的词——《定风波》。
师:首先,我把这首词给大家朗诵一遍,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作品。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谢谢大家的掌声。
我想如果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更深入一点,你们会比我读的更棒。
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词。
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完之后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生1: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叹。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呢?我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
生2: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生4:看田。
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生4:注释中讲的。
生:养老,安享晚年。
师:对,作者到沙湖看田,准备买田养老,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碰到了雨。
词作中,哪里写到了雨呢?生:“穿林打叶声”说明下雨了,雨下得挺大。
师:那么何以看出众人皆狼狈,“余独不觉”呢?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吟啸且徐行”。
师:不惧风雨,在风雨中吟诗长啸,何等洒脱啊!这里我们围绕词作前面的序大体上了解了一下这首词的基本内容。
可是,有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因为在半路上遇雨,然后雨过天晴,所以通过词来表现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吗?(生:不是)如果不是,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他要表达什么呢?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诵读这首词,把你的疑问找出来,然后再就你的问题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我希望大家可以出声朗读。
(生出声自由朗读,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师:我看大家刚才刚才讨论得很热烈,很多同学不仅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写下了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2024版苏轼《定风波》优秀全省一等奖公开课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024/1/27
19
学生朗诵表演《定风波》
选定优秀学生代表进行朗诵表演,展现苏轼《定风波》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配合背景音乐和舞美设计,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世界。
2024/1/27
通过朗诵表演,激发学生对苏轼词作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 趣。
7
《定风波》文本解读
题材背景
《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 写于他被贬黄州时期。通过对自 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在逆 境中的乐观旷达心态。
2024/1/27
意象分析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表 达出苏轼面对风雨的从容与豁达。
写作风格
苏轼以豪放洒脱的笔触,将自然景 象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14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
2024/1/27
15
苏轼生平事迹及成就概述
2024/1/2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 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历经多次贬谪,但始终保持着乐观 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
8
苏轼其他相关作品赏析
2024/1/27
《念奴娇·赤壁怀古》
01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怀古,展现了苏轼的爱国情怀与豪放气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02
描写密州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苏轼的壮志豪情与报国之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 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 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 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 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 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人生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中期
乐观豪迈
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 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 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 旷达之人。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莫听”“ 吟啸” “何妨” “徐行”
态度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
旷达
“谁怕” “任平生”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洒脱 乐观 晴
“回首”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 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外出办事途中遇雨。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大意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 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 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 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 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诗;(2)了解苏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韵律特点;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2.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关于苏轼生平、《定风波》的译文、赏析等;2. 学生用书:《苏轼诗选》;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生平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提问:“定风波”寓意何意?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赏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等;(2)解读诗人的情感,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精神品质;(3)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如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人的敬佩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借鉴诗人的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背诵《定风波》;六、教学拓展1. 对比赏析: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豁达情怀的诗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等,与《定风波》进行对比赏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2. 文化传承:介绍苏轼在其他领域的成就,如书法、绘画等,让学生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展现诗歌的美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文学地位,理解并欣赏其诗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诗意,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及其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3. 欣赏苏轼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把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意象。
2. 深入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3. 情感教育:通过讲解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理解诗意,感受诗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词的意境、意象及艺术特色,剖析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
5. 情感教育: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
2.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与苏轼其他同题材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探讨其创作特点。
七、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定风波的课堂实录
《定风波》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下面是定风波的课堂实录,欢迎阅读!一、情趣导入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听老师用语言描绘一位古人,猜猜看他是谁?风飘飘,水寒寒,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
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
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这位人物是谁?众生:苏轼。
师:你如何得知?生1:材料中出现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
生2:根据材料中的史实“乌台诗”案可以判断此人是苏轼。
生3:豪迈是苏轼词的风格。
生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
师:看来同学们对苏轼的生平、作品、风格都非常熟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苏轼的词《定风波》。
(投影)二、诵读悟理师:“三分诗词,七分读”,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一会大家来共同解决。
”1、学生自由诵读:师:同学们遇到哪些不懂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生:一蓑烟雨的“蓑”怎么读?什么意思”?师: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读suō,是古代草制的防雨用具。
生:按自己的感觉朗诵本词。
师:请同学们谈谈这位同学读得怎样?生1:声音响亮,但有些字音没读准,如“萧瑟(sè)”。
生3:感情是有的,只是节奏不对,太快了。
师:同学们就读音、节奏、感情等方面给这位同学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建议,看来同学们对诵读古诗词的要求还是比较清楚的。
要读好一首古诗词,必须做到以下三个基本的诵读要求:投影: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
师:读准字音,同学们很容易做到。
第二点要读出节奏,关于节奏,指的是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或间隔。
你认为这首词的节奏应该如何划分,请你示范一句。
生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师:为什么这样划分?为什么不是竹/杖芒/鞋轻/胜马,或竹杖芒/鞋轻胜/马?生:我是根据词义来断句的,如果象老师刚才那样读,会令人产生歧义,或者根本听不懂你说什么。
《定风波》课堂实录
《定风波》课堂实录《《定风波》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定风波》课堂实录(多媒体课件展示篇目《定风波》及作者苏轼)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词单元的内容。
本课学习的是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定风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典型的文学样式,如果说唐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是唐诗,那么宋代最典型的文学样式就是词,而宋词里面最为杰出的词人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苏轼这首《定风波》。
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内容,《定风波》并不是题目,而是什么呢?生:词牌名。
师:对,除了《定风波》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名?生:《沁园春》、《江城子》、《念奴娇》《水调歌头》等等。
师:这些都是词牌名,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牌名并不一定指代词的内容,它只是代表词的格式。
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格式要求。
除此之外,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对照我们的学案,思考并回答词是如何分类的?生:按照字数来分,58字之内的叫小令;59到90个字之间的叫中调,91个字以上的叫长调。
师:对,这是按照字数分类。
如果按照段落分类呢?生: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或四段的叫三叠或四叠。
师:对,那如果按照风格来分呢?生:分为豪放词和婉约词。
师:对,那么按照以上原则来看,这首《定风波》可以归到哪几类?生:中调、双调、豪放词。
师:很好,这是关于这首词的分类。
关于这首词的作者?(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画像)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
师:我们在此之前还学过他的那些作品呢?生:《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师:看一下我们的《学案》,上面第5题要求我们回顾并列出学过的苏轼的名句,诗词文均可。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入诗化境:“反常”手法亦和合诗道——《定风波》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入诗化境:“反常”手法亦和合诗道——《定风波》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发布时间:2022-12-26T08:10:30.786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8月总第425期作者:杨磊[导读] 1.鉴赏“反常合道”的手法妙处,感知苏轼复杂的心情,丰富自我的情感世界。
2.把握苏轼淡泊从容、豁达自适、乐观洒脱的情感,感悟、评价他的为人之道。
杨磊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11102【教学目标】1.鉴赏“反常合道”的手法妙处,感知苏轼复杂的心情,丰富自我的情感世界。
2.把握苏轼淡泊从容、豁达自适、乐观洒脱的情感,感悟、评价他的为人之道。
3.培养学习诗歌的浓厚兴趣,从作者的生存智慧中找到知识、能力、育人三者的契合点,升华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鉴赏“反常合道”的手法妙处,感知苏轼复杂的心情,丰富自我的情感世界。
难点: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鉴赏本词的思想内容,并能给予适当的评价,形成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过程】一、自主引学:深层预习,创设自主合作情镜完成自主预习单,此环节要求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的预习积累,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已经学到过的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和词作。
此设计有助于预设自主探究与深度合作的情境。
导学内容主要从作者和文本两个角度展开:1.走近苏轼;2.走进《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二、合作互学:深度合作,把握诗歌情感。
1.问题导入。
步骤一:(出示黄州图片)天地广袤,山水无数,它却是偏僻的蛮夷之地,970多年前的那个风雨如磐的日子,一个近似囚犯却才华盖世的词人被押解到这里,在这里留下了几纸文字之后,就把这座小城高高地垫起,让世人刮目相看了。
它的壮丽山水激发了词人的才情,在这个小小平台上,词人一览辽阔江山,走向情动千古的高远之境,又以江海豪情而卓然独步,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极其精彩的一页,说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这个地方是哪里了,没错,这里就是黄州,那个才华盖世的词人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角苏轼,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近苏轼。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定风波》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2.自主探究本首词的鉴赏技巧(重点)。
3.学习苏轼淡然豁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难点)。
【课前准备】1.诵读《定风波》,疏通词意。
2.了解本首词的创作背景,重点了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的遭遇。
【教学过程】一、创新设问,激情导入(不要肤浅地定义“男神”)在同学们眼里,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男神"?(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认识北宋的一位“全能男神”,他是厨师、医生、书法家、水利工程师、画家、酿酒师、文学家,而这一切均归结于苏轼强大的内心世界——面对世事豁达乐观的心态,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品味苏轼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新课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情境化任务设计",诗词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创设便于学生理解并产生共鸣的情境,激趣导入核心词“男神”,旨在激发学生探究诗词的同时,拉近与作者、作品之间的距离,以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方式打破时空跨度的“距离感"。
)二、品味佳肴,念及诗词(最好吃的佳肴来自精神厨房)活动一:由食入词,巧妙引申问题1:苏轼对于美食颇有一番研究,如果你是一名美食品鉴专家,你将会从哪几个角度评价一盘菜肴?(学生讨论)明确:外形(视觉的吸引力);食材(营养价值高);味道(口齿留香)问题2:美食在苏轼手下,尺颊生香,色味俱佳;文字在苏轼笔下字字珠玉,文采斐然,“食中有文,文中有食”,品词亦如品美食,那么第一个问题的三个元素分别对应诗词鉴赏的哪三个流程呢?明确:外形——结构;食材——内容;味道——情感活动二:诵读佳词,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标清停顿。
2、学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注意明确“结构"“内容”“情感"三角度在本词中的体现。
(设计意图:如果说“美食”与“诗词"是苏东坡的至爱,那么前者可视作基本的物质满足,后者则为精神追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不能一味求“新”而忽略了文本的挖掘,这一环节的设置作为整堂课的“过渡段",自然巧妙地将“品食”过渡到“品词",诗词教学的核心在于“读”,在“读"中因声求气,从音韵、意象、意境、情感捕捉文本的亮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 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 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 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 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 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3)“轻”并非仅指脚步的轻快,也写心情的轻 松。与“无官一身轻”“眼边无俗物,多病也 身轻”的“轻”类似。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 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 几免矣。 ——苏轼《答李端叔书》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哪个字用 得最好?
“任”有听凭之意,但任风雨漫天,任乱
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 有几分倔强、抗争的意味,也有点啸傲 江湖的味道。 “烟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 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 难。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 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猪肉颂》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惠州市肆寥落,然每日杀一羊,不敢与在官 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间亦有微肉, 熟煑熟漉,若不熟,则泡水不除,随意用酒 薄点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摘剔,得微肉于牙 綮间,如食蟹螯。率三五日一食,甚觉有补。 子由三年堂庖所食刍豢,灭齿而不得骨,岂 复知此味乎!此虽戏语,极可施用,用此法, 则众狗不悦矣。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苏过, 东坡第三子)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 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 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 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 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 奇绝冠平生。”
定风波
苏 轼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合作探究
重点鉴赏
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4、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 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做到的?
以“小”事: 道中遇雨 对比 竹杖芒鞋轻胜马 同行皆狼狈 一语双关
见“大”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然 寓情于景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 “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 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 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 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 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 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 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 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 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 身上矛盾又统一,最终展现给世人的是他的 透彻与通达。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 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 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 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 会。
周末作业
1.《调研》小本第五课:
一、二、四题必做
三参考答案看
五选做
2.随笔 选做: 3.邮箱:诗歌练习&代表词作欣赏 4.课本剧:第一单元,报给课代表,可选其 中一段,尽量不要改编,一周后班里演出
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 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有 何含义?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 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 雨”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 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 胜负、成败、是非、得失、荣辱、祸福。但 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 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 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 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 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 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 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 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 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 求解脱与舍弃。 ——李泽厚《美的历程》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 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 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写于黄州时期
满庭芳· 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 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 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 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 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