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热津斯基与中美建交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汪堂峰内容摘要:60年来,中美双方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巨变,既是新中国60年来国力由弱变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产物,同时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这种巨变,既反映了中美间的互动,也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永恒定的主题——对现实利益的追求。

对于美国外交政策中这种永不改变的主旋律,我们应该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警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不仅在国内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外交领域的各条战线上,也是硕果累累。

就中美关系而言,60年来双方间关系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巨变,既是新中国60年来国力由弱变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

本文拟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美关系的回顾,来见证新中国由弱变强的伟大历史进程。

一、从《别了,司徒雷登》到美国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舞台之外”幻想的破灭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就中美关系问题发表了一部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的白皮书。

8月18日,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开宗明义地宣称,“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①就中美关系而言,司徒雷登的离开,同样正式宣告了美国与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建交的可能已经荡然无存。

就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之时,司徒雷登并未随国民党政府前往广州,而是选择留在南京。

鉴于此,毛泽东也曾对司徒雷登寄予厚望,在6月份得知其打算到北京拜见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380页。

中共领导人,以便共同探讨新时期的中美关系时,称他“会被作为许多中共人士的老朋友而受到欢迎。

”①然而,由于美国总统杜鲁门最终否决了司徒雷登的北京之行,最终不仅使他满怀遗憾地离开中国,也使美国失去了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建交的机会。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七年之后才实现中美建交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七年之后才实现中美建交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七年之后才实现中美建交作者:廉正保来源:《读书文摘》2019年第05期尼克松1972年访华之后,中美关系一步步朝正常化方向迈进,两国间的文化、科技交流和政界人士互访出现了良好势头。

在这种形势下,中美建交似乎是很快就可以实现的事,没想到却在尼克松访华之后又等了七年之久。

尼克松访华时承诺,如他当选连任,他将在第二任期内“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3年,尼克松连任总统。

同年2月15日,他派基辛格再次访华。

在此次访问中,中美双方商定在北京和华盛顿互设联络处。

双方都选派资深外交家担任联络处主任。

美国政府任命戴维·布鲁斯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

布鲁斯曾担任过美国驻英、德、法大使,并曾在美国驻北京(平)领事馆工作过,他到任第二天即去东交民巷寻访旧居。

中国政府任命驻法大使黄镇担任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黄镇大使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任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为联络处副主任。

联络处享受一切外交特权。

有人说,联络处是“不是大使馆的大使馆”,但联络处毕竟不是大使馆。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辞职。

8月9日,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宣誓就任第38任美国总统。

福特就任总统之后,曾表示要继续执行尼克松的对华政策,在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4年11月,福特派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

当时周恩来因病住院,由邓小平副总理同基辛格会谈。

基辛格解释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个难处:一是美台间有《共同防御条约》;二是美国国内亲台势力影响很大。

基辛格提出两点具体建议:一、美国愿意按“日本方式”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但要在台湾设立联络处;二、美国将在1977年撤完驻台湾的全部美军,但还没有找到妥善解决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方案,希望中国声明不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以便美国考虑放弃美台“防御关系”。

十分显然,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出现了倒退。

邓副总理明确回答,这不是“日本方式”,而是倒联络处方案,中国不能接受。

中美军事霸权观后感

中美军事霸权观后感

中美军事霸权观后感二战之后,中美之间一直维持着一个大体上的平衡,即使是朝鲜战争这种双方直接交战,都没有延伸到对方本土。

也正是这种维持了数十年的”和平状态“,维持的越久,矛盾就越多!2014年,当时中国的GDP首次达到了美国GDP的60%……到了2020年达到约71%,有感于中国的崛起,美国近几年开始对中国频频发难!美国靠美元霸权、军事霸权开始在全球薅“羊毛”:只要开动印钞机,便可以用纸来换取别人的真实财富。

如此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使得美国在这一游戏规则下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而在这一体系下,中国此前无疑贡献了最多的“羊毛”——成本低廉,体量巨大,制造业发达,贸易门类齐全,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诸多高端产品、服务领域的差距,使得占有相对或绝对优势的美国天然成为首要供应方,从而获取了最为丰厚的垄断利润。

似乎,中美在这样的体系下有着各自的角色,分工而互补,也算各取所需,合作平顺。

因此有了“中美蜜月期”、“中美国”等粉饰太平的说法。

但显而易见,这种看似平和的框架下掩盖着极端的不平等,中国不可能一直为他人作嫁衣,而美国作为“既得利益者”,肯定极力维护自身少劳多得的地位,矛盾因此而来。

近几年,官方文件与领导讲话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频频出现,是对当今时代迁移的最客观描述。

对中国来说,一个国家要维护人民利益,必须对内爱民与对外反霸双管齐下,只有反霸才能拿回本就属于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财富生产能力,2010年就超过了美国,2020年更是超过了美日德意之总和。

创造这么多社会财富,但以GDP一衡量,我们就变成了第二,财富到哪里去了?被美国通过金融霸权卷跑了!中国要做的,就是通过终结美国金融霸权,改变世界旧体系,建立国际新规则,把被美国利用旧规则拿跑的那部分夺回来,造福中国人民!不打破美国霸权,中国的蛋糕做得再大,中国人民的基本福利也得不到保障或者保障不充分。

而在这一产业、财富、力量的重新布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它们携自身人口、土地、文化尤其是立国规模宏大之力,吸纳西方数百年科学技术积淀之功,一跃而起,将全球产业链条、要素市场、价值分工作了极大的重构,使得世界治理秩序、运转逻辑、权力架构有了迥异于百年前的样貌。

中美建交鲜为人知的决策经过

中美建交鲜为人知的决策经过

中美建交鲜为人知的决策经过作者:谭晶晶白洁来源:《党员文摘》2013年第02期34年前,中美建交秘密谈判缘何绕开美国国会?建交公报文本如何敲定?建交前夜苏联有何反应?访美期间邓小平缘何让美国人感动落泪?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白宫日记部分内容,披露了中美建交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及曲折经历。

“愿为建交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卡特的中国缘始于1949年,当时他作为美国海军军官首次来华,并在中国度过了25岁生日,而那一天恰好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

1972年,毛泽东主席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横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

然而,尚未来得及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提前下台。

继任总统福特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1977年,卡特入主白宫。

他对两国关系的停滞状况颇感失望,决心在任内彻底改变美中隔阂的局面。

在当年7月7日的日记里,卡特这样记录了中美建交前自己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伍德科克(后出任美国首任驻华大使)和国务卿万斯来到白宫,我告诉他们要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决定。

伍德科克一周以后就要去北京,我对他说,与中国建交是可行的,我要向所有美国人民说明这一点,并愿为这一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

”绕开国会的秘密谈判1978年初,中美领导人就建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秘密谈判。

出于保密考虑,卡特避开国会,甚至都没有让国务院插手,所有信息直接从白宫发往中国。

卡特在1978年8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国务卿万斯起誓要保守秘密。

我决定不让国务院知道谈判细节,免得国会和公众知道以后会提出强烈反对……大部分发给邓小平的建议和答复都是我和布热津斯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亲自起草,从白宫直接发给他。

”卡特认为,与中国建交是其作为美国总统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是最英明、最正确的决定。

台湾问题达成妥协,敲定建交公报在1978年8月23日的日记里,卡特写道:“今天,我派去访问中国的国务卿万斯给我发来电报,说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告诉他,明天邓小平要见他。

中美建交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意义(下)

中美建交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意义(下)

中美建交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意义(下)陈积敏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二、中美建交的艰难历程(四)实现期(1977-1979)那么1977年之后,美国的政局又发生了一个变化,包括整个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从国际体系上来说,美苏缓和的局势又破灭了,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性武器谈判陷入了僵局当中,并且当时的苏联开始实行了一种对外进攻性的策略。

第二个方面,由于美苏缓和的破灭,原先美国希望能够对中国的借重就增加了,希望依靠中国的力量增加对苏联的一种制衡力量。

从中国来说,当时中美建交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四人帮”被粉碎掉了之后,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都面临了一种拨乱反正的状态,从经济上来说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当时是两大阵营,中苏关系已经陷入了非常严峻的境地,虽然中苏两国没有直接爆发军事冲突,但苏联当时支持越南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地区性霸权主义,中国对这样一种现象是极为不满的,并且也认识到这样一种状态对于中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所以,中苏关系,中国对外开放的对象不可能是苏联,那只可能是另外一个国家,即美国,以及美国所属的一个西方阵营。

当时中国也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这个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能否实现,取决于中美关系能否最终实现建交,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讲的。

从决策者的层面来讲,两国领导人,美国卡特总统与中国的邓小平对于推动中美建交都是持积极的立场。

那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面,中美两国就开始建交谈判,1977年8月22日美国国务卿万斯访华,1977年万斯访华的时候,这次访华的主要目的是试探,因为当时的卡特总统对于在1977年实现中美建交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为什么?因为当时卡特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首先要解决美国国内巴拿马运河权的问题,通过一个《巴拿马条约》,而要想通过这个条约必须要取得参议院的支持,而参议院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台湾的同情者,所以,当时卡特总统就认为在《巴拿马条约》签订之前,中美建交这个问题可以先缓一缓,当双方可以协调立场,可以就建交的问题进行一些具体性的磋商,所以这一次他派万斯访华的时候,他的目的是试探中国政府的一个立场。

历史性的三个中美联合公报

历史性的三个中美联合公报

历史性的三个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1日,在早春北京的寒风中,美国总统尼克松走下舷梯,开始了在中国的为期一周的历史性访问。

在这被尼克松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里,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进行了会谈,参观了北京的万里长城和杭州西湖。

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即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上海公报》。

光阴荏苒,转眼30年过去了。

在这30年里,中美从关系正常化走到了正式建交。

虽然在这30年里,中美关系历经无数摩擦、风波和危机,但在《上海公报》以及后来达成的《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的基础上,两国间在政治、经贸、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交往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逝者如斯,当年呱呱坠地的稚子如今已当而立之年,当年事件的亲历者皆已年愈古稀,一代伟人和领袖已先后长辞。

然而,三个公报所体现的智慧和精神仍然启迪着后人。

基辛格秘密来访,引发外交大地震1969年3月,在冰封的乌苏里江上,围绕一个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的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中苏两国爆发了武装冲突,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

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场冲突竟然会为中美关系的解冻提供了契机。

战略家的伟大就在于他们通常能够透过局部的、偶然的事件洞察全局性的变化。

在1969年的春天,毛泽东透过珍宝岛把目光盯在了地球了另一边,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

”远在万里之外,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似乎也闻到了珍宝岛的硝烟,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苏联和中国军队在一条没没无闻的江上冰封的西伯利亚冻土地带爆发冲突的时候……一切朦胧不清都消失了,我们毫不犹豫地走向世界外交的重大变化。

”中美关系已经冰冻了整整20年,横亘在两国之间的不仅仅有辽阔的太平洋,而且还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迥异和长期的战略敌对。

打破坚冰的过程是十分曲折和艰辛的,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上演了美国大使在华沙追中国外交官、乒乓外交、基辛格托病秘访等一幕幕戏剧性的场面。

中美建交前后布热津斯基处理台湾问题的主要方案及其三重防范

中美建交前后布热津斯基处理台湾问题的主要方案及其三重防范

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s Thinking on Taiwan Issue:His Solution and Prevention
作者: 钟厚涛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
页码: 84-9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布热津斯基;台湾问题;解决方案;防范意识
摘要:中美建交前后,布热津斯基为化解横亘在中美之间的台湾问题做出了重要努力,不但在美国政府内最早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积极落实与台“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而且推动尼克松时期的“对华五点秘密保证”逐渐成为公开承诺。

但布热津斯基在做出这些努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多重阻力,如国务卿万斯、国会亲台势力及背后的“台湾游说集团”等等。

这一个案研究可以说明,美国当时对台政策的制定,并不完全是国家理性行为体考量的结果,它同样也是美国行政部门内部、行政部门与国会之间、以及美国和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之间各方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

柴泽民的驻美首任大使岁月

柴泽民的驻美首任大使岁月

柴泽民的驻美首任大使岁月作者:孟红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09年第04期1979年伊始,中国与美国结束了近30年的敌对状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在中美双方互设大使馆、互换大使的日子里,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在世界上很受人瞩目。

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柴泽民,一位非常杰出的外交家。

柴泽民1916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城一个贫民家庭。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他得知党组织被破坏,身份渐渐暴露,于是辗转来到西安,并考入西安绥靖公署军医培训班。

在那里,他一面学医、一面抽空学习世界语。

有时学世界语只能是偷着学,后来被当时的军医处长发现后将他大训一顿说:“学好医,一辈子的饭碗就都保住了,学什么世界语?难道还想当外交官不成?”谁知,柴泽民还果真在25年后当上了外交官。

1960年中央从各地调干部派去国外工作,柴泽民当时在北京担任秘书长兼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于是,被选派任命为中国驻匈牙利大使,开始了他真正的外交官生涯。

1976年又任中国驻泰国首任大使。

走马上任,力促建交1978年,中美关系进入了有史以来的关键时刻。

此时的柴泽民已经是62岁。

但是,宝刀不老的他却在这一年接受了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去美国担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

接到中央的这一决定之后,柴泽民立即卸离中国驻泰国首任大使职务,回到北京。

刚回京他就赶上布热津斯基来中国访问,受到了邓小平副总理的接见,柴泽民也参加了此次会见。

布热津斯基见到邓小平之后,说:“这一次我来,卡特总统授命就是要准备建交。

”随后,即1978年8月5日,柴泽民偕夫人李友锋从北京登机赴华盛顿履新。

他正是中美建交谈判开始后来到华盛顿的。

按照行前中国政府的指示,柴泽民负责保持与美国白宫的密切联系。

40天后,卡特总统在白宫会见柴泽民。

在这次不寻常的会晤中,卡特面带微笑地说:“我们准备实现关系正常化,如果我们对台湾人民未来的福祉感到的担忧消除的话。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_以中美建交为例_余丽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_以中美建交为例_余丽

收稿日期:2007-06-18作者简介:余丽(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的教学与研究。

 第41卷 第1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 Vol .41 No .1JOURNAL OF Z HE NGZHOU UN I V ERSI TYJan .2008 美国外交决策模式分析———以中美建交为例余 丽(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中美建交,既受国际体系的影响,也受到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

美国政府在处理这一事件时体现了理性行为者、官僚政治以及组织机构三种模式的决策特点。

这三种模式的结合使美国能够较全面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但也带来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病。

关键词:理性行为者模式;官僚政治模式;组织机构模式;中美建交中图分类号:D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1-0032-05 宏观层次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是国际体系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过程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国家被当做一个理性、单一的统一体,国家的对外决策机制称为理性行为者模式。

大部分探讨国家对外政策的文章都是使用这一分析模式。

然而,单纯从国际层次进行分析的理论虽具有一定的解释性,但是它们“在实际存在的反常现象和理论的局限性的共同压力下很容易变得无能为力”[1](P42),以至于这种单一层次的分析(国际层次)不得不让位于两个结合起来的分析层次,即国际层次和国内层次。

按照亨利・基辛格的看法,任何政治家在做出外交决策时都受到两套因素的制约:一是其他国家的政治、势力和行动;二是从公众舆论到政府和官僚机构的态度这一系列内部条件[2](P157)。

由此,国家对外决策机制的模式也加以扩大,出现了官僚政治模式和组织机构模式等,这两种模式都是考察国家内部的因素如何影响国家的对外行为。

中美建交是中美两国外交史上的大事,对国际局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七年之后才实现中美建交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七年之后才实现中美建交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七年之后才实现中美建交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21期尼克松1972年访华之后,中美关系一步步朝正常化方向迈进,两国间的文化、科技交流和政界人士互访出现了良好势头。

在这种形势下,中美建交似乎是很快就可以实现的事,没想到却在尼克松访华之后又等了七年之久。

福特无所作为尼克松访华时承诺,如他当选连任,他将在第二任期内“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3年,尼克松连任总统。

同年2月15日,他派基辛格再次访华。

在此次访问中,中美双方商定在北京和华盛顿互设联络处。

双方都选派资深外交家担任联络处主任。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

8月9日,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宣誓就任第38任美国总统。

福特就任总统之后,曾表示要继续执行尼克松的对华政策,在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4年11月,福特派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

当时周恩来因病住院,由邓小平副总理同基辛格会谈。

对于台湾问题,基辛格提出两点具体建议:一、美国愿意按“日本方式”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但要在台湾设立联络处;二、美国将在1977年撤完驻台湾的全部美军,但还没有找到妥善解决“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方案,希望中国声明不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以便美国考虑放弃美台“防御关系”。

十分显然,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出现了倒退。

邓小平明确回答,这不是“日本方式”,中国不能接受。

中国坚持:中美关系正常化要以“三个条件”为前提,即美国必须同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废除同台湾的“共同防御条约”和从台湾撤出一切军事力量。

在美国断交、撤军、废约之后,台湾问题由中国人自己去解决,这是中国的内政。

用何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1975年12月1日,福特总统来北京访问。

他对中国领导人表示,由于美国国内形势,中美关系正常化要推迟到1976年美国大选以后,再仿照“日本方式”采取行动。

在此之前,美国驻台美军将从2800人减至1400人。

兹比格涅夫 布热津斯基

兹比格涅夫 布热津斯基

学界
1949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经济和政治系, 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3年从加拿大移居美国, 1953-1960年在该校俄国问题研究中心和国际问题中心任研究员、讲师、助理教授。 1958年加入美国籍。 1960-196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62-1977年任教授,并任该大学国际动态研究所所长。 1960-1977年是俄国问题研究学院成员。 1961-1962年任当代中国问题研究联合委员会和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 1962年以来是国务院顾问和兰德公司顾问。
人物生平
01
童年
02
学界
03
政界
04
棋子
05
失败
06
翻身
童年
1928年3月28日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是波兰外交官,1938年由于父亲职务调动,随父母到了加拿大。次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德联合第四次瓜分了波兰,1945年以后波兰成为苏联卫星国,这些变故让布热津斯基从 小就埋下了仇恨苏联的种子。
翻身
由于他在仇恨心理下曾诅咒苏联会崩溃,苏联解体后,一时成了先知性人物,多少为他挽回了一点名声。他 写的一系列书。如《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大失控与大 混乱: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等成了畅销品。他也频频出击,发挥了一把余热。
对华态度
对华态度
作为著名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对中国的同样密切。也是中美建交的关键人。他曾在1978年、1984年、1994 年和1997年访问中国。
失败
正是布热津斯基于70年代中期发现了当时任佐治亚州州长,原为花生种植场主的吉米·卡特,推荐给戴 维·洛克菲勒等寡头。在国际金融资本的操纵下,本默默无闻的卡特在1976年的总统大选中一举击败民主党内众 多候选人和共和党在职总统福特,成为美国第39届总统,而布热津斯基则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实际操控 美国的对外政策。他对苏联的强硬态度有所缓和,在美国和苏联签订的几项重要协定中,布热津斯基发挥了很大 作用,包括1979年的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但到卡特政府卸任前,美苏关系迅速恶化,苏联取得了埃塞俄比亚、安 哥拉和阿富汗,尽管由于他的伊朗问题上的失误,抛弃伊朗巴列维国王,放纵霍梅尼政权上台,使美国失去了中 东最大的一个同盟国,处境艰难,他仍主张对苏联在非洲和阿富汗的行动作出强烈反应。

中美关系30年——第二篇 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30年——第二篇 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30年——第二篇正式建交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全公报》。

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

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78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

布热津斯基此次访华是与中方商谈中美正式建交事宜。

布热津斯基向邓小平表示,美国政府认为美中关系在其全球政策中,具有中心的重要性。

美国下决心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

中国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中美双方于7月初在北京开始举行关系正常化谈判。

经过半年6次会谈,双方达成协议。

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应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出席卡特夫妇在白宫南草坪举行的欢迎仪式。

卡特在欢迎辞中说:“今天开始了有历史意义的我们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今天又迈进了一步。

”“这种正常化能带动我们一同走向一个多样化的和平的世界。

”邓小平致答辞说:“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世界形势也正在经历拳新的转折。

”“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的范围,……这对于促进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的和平,无疑将是一个重要因素。

”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在卡特陪同下检阅仪仗队。

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白宫旗杆上与美国星条旗并排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第一次与美国国歌一起在白宫上空回响。

1979年1月29日,卡特为欢迎邓小平访美举行国宴。

期末复习题评讲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期末复习题评讲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发展:科举考试科目增多;鼓励自荐;开创殿试和武举;科举制 逐渐成为主要选官制度。(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 可)
10.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周代的律令规定:“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
宽疾,六曰安富。”/汉文帝时,下令县道,“年八十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
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
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这( )
A.完善了基层干部的选拔方式
B.严重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C.利于推进国家政治文明建设
D.有效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5.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 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 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 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特征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
8.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 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 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 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D.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③创立了分类登记(元“诸色户计”)的户籍管理制度
④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1978年美台“断交”:美国副国务卿在机场遭围殴

1978年美台“断交”:美国副国务卿在机场遭围殴

[键入文字]1978 年美台“断交”:美国副国务卿在机场遭围殴1978 年12 月16 日凌晨,美驻台“大使”安克志等赶到蒋经国的寓所,代表美国政府通知蒋经国,美国决定在1979 年1 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并和“中华民国”政府断交。

上任当天接到“坏消息”1977 年1 月20 日,卡特出任美国第39 届总统。

当时,苏联正与美国争夺全球霸主的地位。

为了遏止苏联的扩张势头,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地位,卡特上任伊始,便试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3 次派人到中国谈判建交事宜。

1978 年5 月20 日,68 岁的蒋经国在盛大的典礼中就任“中华民国总统”。

就在他“就职”那天,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赶到北京,商谈中美建交事宜。

得知此消息,蒋经国当即召来美国驻台“大使”安克志,向其表达强烈抗议。

安克志事后向华盛顿方面如实反映了情况,但没有任何效果。

安克志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个人认为卡特政府的举动,就像直接打了蒋经国一巴掌。

听到断交消息受打击但该来的总是要来,1978 年12 月16 日凌晨2 点左右,时任台湾“新闻局长”宋楚瑜给蒋经国打来电话,因为美国“大使”安克志有“很重要的紧急事件”要向蒋当面报告。

蒋经国意识到是“那件事发生了”,心情沮丧的他穿着睡衣坐在客厅,和随后赶到的宋楚瑜以及台湾“外交部政务次长”钱复一起等待安克志。

半个小时后,安克志带着美国驻台“大使馆”政治参事班立德来到蒋经国的寓所。

安克志代表美国政府通知蒋经国,美国决定在1979 年元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并和“中华民国”政府断交。

听完安克志照会的蒋经国是什么反应,有多种版本。

第一个版本说,蒋经国面色平静地告诉安克志,“美国将会后悔这项决定。

”第二个版本说,蒋经国非常愤怒。

第三1。

1978年美台“断交”:美国副国务卿在机场遭围殴

1978年美台“断交”:美国副国务卿在机场遭围殴

1977年11月,蒋经国(中)接受美国National Review总编辑巴克力(左)专访,钱复(右)当翻译
半个小时后,安克志带着美国驻台“大使馆”政治参事班立德来到蒋经国的寓所。安克志代表美国政府通知蒋经国,美国决定在1979年元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并和“中华民国”政府断交。
挨了打的克里斯托弗1992年出任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为克林顿总统的对外政策出谋划策。在克林顿执政的8年内,中美关系虽然几经波折,但在双边关系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克林顿政府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听完安克志照会的蒋经国是什么反应,有多种版本。第一个版本说,蒋经国面色平静地告诉安克志,“美国将会后悔这项决定。”第二个版本说,蒋经国非常愤怒。第三个版本来自于李敖,他在2007年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说,蒋经国在听完照会后,竟然伤心地哭了起来。
不管哪种版本是真的,有一件事情是再明确不过的,就是与美国的“断交”,对蒋经国的打击非常大,他40年如一日写日记的习惯,也因此停止。而且从此凡是半夜打来的电话,都被蒋经国寓所里的人视为“不祥之兆”。
听到断交消息受打击
但该来的总是要来,1978年12月16日凌晨2点左右,时任台湾“新闻局长”宋楚瑜给蒋经国打来电话,因为美国“大使”安克志有“很重要的紧急事件”要向蒋当面报告。蒋经国意识到是“那件事发生了”,心情沮丧的他穿着睡衣坐在客厅,和随后赶到的宋楚瑜以及台湾“外交部政务次长”钱复一起等待安克志。
这时,美方的便衣人员冲过来,将攻击者拉开。半个小时后,攻击突然停止了,克氏的车队才得以离开。事后,美国政府因此提出强烈抗议,要求台湾当局对美国代表团的安全“负完全责任”。
美国刚抗议完,第二天清晨,一场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在台“外交部”前的广场上发生了。两万多人高喊反美口号,并以踩踏花生的方式发泄对美国总统卡特的不满(卡特出身于美国南方佐治亚州一个小镇的花生农场里)。这场示威迫使当天的谈判延迟。

中美建交内情

中美建交内情

中美建交内情作者:马保奉来源:《领导文萃》2015年第16期解放战争后,中美针锋相对。

可是,双方都没做绝,在华沙会谈百次以上。

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条件。

1969年2月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誓就职仅12天,就要求下属试探同中国接触的可能性。

毛泽东审时度势,借助1971年中美乒乓球队员在日本接触一事,决定以小(乒乓)球转动大(地)球,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当年4月,中方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3个月后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秘密来到北京。

1972年2月21日,在中美尚未建交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

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已经开启,可是美国与台湾还建有“使馆”,中美关系向前发展面临许多难题。

早在197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确定对美八条原则,其中一条是:“如果建交的条件不成熟,可在双方首都建立联络机构。

”美方设想,在尼克松总统1972年1月开始的第二个任期内的后两年,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但是,未曾想,尼克松遭遇“水门事件”,1974年8月被迫辞职,因而在尼任职期限内完成中美建交的愿望成为泡影。

福特接任尼克松出任总统,中美建交问题被搁置。

1977年1月,卡特入主白宫,公开表示,将努力迅速地朝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方向走,并在当年8月派国务卿万斯来北京谈判建交。

美方首次提出的建交条件是:第一,中国必须以公开或默许的形式,作出在台湾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解决的承诺;第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国还要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第三,中美之间的联络处升格为大使馆,而美国驻台“大使馆”降格为联络处。

邓小平回应说:你们这个方案,集中起来是两个问题,第一,你们实际上要我们承担不用武力解放台湾的义务,实际上还是干涉中国的内政。

第二,中国反对“倒联络处”方案,因为那是一个没有标志或大门上没有国旗的大使馆。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别人不能干涉。

中方提出的3个建交条件很简单,共六字:断交、撤军、废约。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对外关系是一个国家衡量一个国家地位和实力的重要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华采取政治敌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因而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未能建立正常的对外关系,中国没有能够实行全面对外开放。

而中美关系也就成为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关键。

中国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改善中美关系。

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公报》的签订到1978年12月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与发展(1972年2月——1974年8月)从1949年到1969年尼克松上台时,美国政府一直奉行孤立、遏制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两国的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局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善成为可能。

而在中国,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美国并非中国的敌人,而且可以成为中国的战略盟友,成为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拐点,促进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可能。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基于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需要,两国关系开始解冻。

1972年2月21—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访华具有历史性意义,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国,也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一个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后经过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签署了著名的《联合公报》,使世界为之一振。

1973 年,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

2月15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访问了中国。

基辛格这次访问是在越南战争刚刚停止,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美国由于过去长期陷入越战泥潭,元气大伤,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

苏联则打起缓和的旗帜加紧分化西欧同美国的关系,利用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西向地中海,东向印度洋扩张,并进而向东南亚渗透。

1978年美国派遣布热津斯基访华的历史考察

1978年美国派遣布热津斯基访华的历史考察

Vol. 42, No. 1Jan. 2020第42卷第1期2020年1月宜春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1978年美国派遣布热津斯基访华的历史考察薛鹏程(复旦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200433)摘 要:1978年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一次“突破”之旅。

访华前夕,美国基于全球战略、中苏关系、经济利益、国内政治及个人因素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做出了派遣布热津斯基访华以推进正常化的决策。

访华期间,布热津斯基与中国领导人就与正常化相关的反苏议题、战略互信及台湾问题等展开了多次会谈,大大加深了双方对彼此建交立场的理解。

此次访华双方虽没有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展开交锋,但促使中美两国达成了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共识,不仅为踌躇不前的正常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更为开启中 美建交谈判营造了良好氛围。

关键词:布热津斯基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台湾问题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380X (2020 ) 01 -0050 - 06A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the Visit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China by Brzezinski in 1978XUE Peng 一 cheng(Department of History , Fudan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433 , China )Abstract : The visit to China in 1978 by Brzezinski , the United States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 was a "break-through ” in the Normalization process of Sino 一 U. S. relations. Before the visit , the United States made decision to send Brzezinski to China to promote Normalization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global strategy , Si ­no -Soviet relations , economic interests , domestic politics and personal factors. During his visit to China , Brzez ­inski and Chinese leaders held many talks on anti 一 Soviet issues related to normalization , strategic mutual trust and Taiwan issue , which greatly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sides on their positions of establishing dip ­lomatic relations with each other. Although the two sides did not engage in a confrontation on the issue of U. S. armssales to Taiwan , both countries reached a consensus to against Soviet hegemonism , which not only injected newimpetus into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 but created a good atmosphere for negotiations on diplomatic relationsbetween Sino 一 U. S.Keywords : Brzezinski ' s visit to China ; Sino - U. S. Relations ; normalization ; Taiwan Issue19力年8月美国国务卿万斯在访华期间提出的颇具“倒退”性质的正常化方案及其在返回华盛顿后借舆论造势、夸大其访华成果以捞取对苏谈 判筹码的企图遭到了中国的坚决驳斥,造成了两国 关系的极大损害。

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分析

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分析

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分析发表时间:2019-04-28T11:56:54.7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张洪舰[导读] 摘要: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可以看作中国在一段历史时期(1969-1979)对外行为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看作对外行为的因变量。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摘要: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可以看作中国在一段历史时期(1969-1979)对外行为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看作对外行为的因变量。

在这一前提下,本文首先对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变化过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进行事件梳理,然后试图在美国学者詹姆斯·罗斯诺提出的“预理论”的层次分析框架下,通过分析找出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外交行为变化的自变量因素,最后并对各因素按照对行为变化影响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关键词:中美关系正常化;层次分析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关乎中国外交的全局。

而中美两国之间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从对抗走向缓和并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一直是当今研究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涉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著作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

但遗憾的是,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通常侧重对某一时期进行历史描述和人物刻画,或堆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诸多因素,缺少一个比较系统和综合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解释,对各个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进程也没有比较明确地论述。

本文研究前提是,把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看作中国在一段历史时期(1969-1979)对外行为的一个变化过程,将这一变化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看作对外行为的因变量。

本文研究结构是,首先对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变化过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进行事件梳理,然后试图在美国学者詹姆斯·罗斯诺提出的“预理论”的层次分析框架下,找出在这过程中影响外交行为变化的自变量因素,最后对各因素按照对行为变化影响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 , 一定不能忘记了竞争。“ 我反复强调与苏联 的缓 和势必具有竞争性 , 我们必须争取使它真正
具有 互 惠 性 。”2 面对 苏联 在 军 备 领域 和 世 界 1 1 范 围 内 的扩 张 ,布热 津斯 基 主 张 以强 硬 的态 度 加 以遏 制 。 他 多 次对 卡 特 说 :“ 你 成 为 威 尔 逊 之 在 前, 你必 须 先 当杜 鲁 门 。” P1 特 政 府后 期 外 …(0卡 2’
(h oo h n oi c ne) P i sp yad Sc lSi cs l a e
V0 . No 4 1 27 .
Au 2 6 g. 00
・中国外 交史研究 ・
布 热 津 斯 基 与 中 美 建 交
吴洪 宇
( 山东 师范大学 历 史文化 与社会 发展学 院 , 山东 济南 20 1 ) 50 4
国力衰弱——越战失败 、 门事件 、 水 经济滞胀 , 人
们 对 美 国 的价 值 信仰 产生 了动摇 。卡 特希 望 以此 来 重 塑美 国形 象 。这颇 具理 想 主义 色彩 。布热 津 斯 基 不 否认 人权 外 交 的正确 性 ,但 更 看重 实 力 的 决 定 性 作 用 。 “ 在 某种 程 度 上 也 持 有 同样 的信 我
5 2
维普资讯
交 政 策 的强硬 化 与布 热津 斯 基 的作 用 不 无关 系。总之 , 布热津斯基在对苏态度上相信的是实 力和进攻 , 而不是信仰或退让 。他把美苏的较 量 看做一场竞赛 、 一盘棋局 , 竞赛和棋局之道讲 究 步步紧逼、 环环牵制 , 而不是迁就 、 退让 。 这样 , 积 极 争取 与中国的战略合作来共 同对 抗苏联便是
的时间内不会减弱,因为这个竞争是由许多历史 、
哲学 、 至心理方 面的 因素所造成 的。”1 (0 因 甚 2 P7 16) 此 ,不 能把缓 和 作 为美 苏接 触 的最 终 目的 ,而 只 能 把 它作 为实 现 美 国利益 的手段 。在 美苏缓 和 的
、思想 动 机 来自首 先 ,布 热津 斯 基 在对 苏 态度 上看 重 实 力 因 素 , 行进 攻 性现 实 主 义的 外交 哲学 。谋 求 与 中 奉 国的正 常化 是 这种 思 想 的体 现 。卡 特上 台后 , 提 出了 “ 人权 外 交 ” 我 相信 我 们可 以有这 样一 项 ,“
自然而 然 的事情 了 。
从而使美国“ 远东的地缘政治朝着对美国有利的方
向发生根本的变化” 1 。 0 【 4 7 年代两国的接触和合
作, 使美国 “ 心照不宣地把它的地缘政治线的前沿
从 亚洲大 陆 的边缘 重新 推 进至 中苏边 界 ” l4。美 H( P
维普资讯
淮北煤 炭师范学 院学 报 ( 哲学社 会科学 版)
第 2 卷 第 4期 7 20 06年 8月
J u n lo ab iC a n u t a h r olg o r a fHu ie o l I d s y Te c es C l e r e

要: 布热津斯基相信 实力 因素在外交 中的作 用 , 信奉现 实主义的外 交哲 学。基 于地缘政治和 中美 苏三
角的分析 ,他 积极推动 中美建 交。布 热津斯基 的访华 开启 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大 门,大大加 快 了中美建交的步 伐 。他在 中美建 交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
关键词 : 热津斯基 ; 布 实力 因素 ; 缘 战 略 思 想 ; 美 苏三 角 ; 关 建 交 地 中 中 中 图 分 类 号 : 2 D8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14 2 0 )4—05 0 10 —2 3 (0 6 0 0 2— 5
17 99年 1 1日 , 月 中美 两 国正 式 建立 了外 交 关 系 。历 经 十 年 的逡 巡 , 国终 于实 现 了关 系正 两 常 化 。纵观 整个 建 交 历程 , 有两 位人 物 至关 重 要 :

影 响 。 ”z( 一段 时 间 以来 , 国的 决策 失误 和 f P 1s 美
位 是基 辛 格 ,他 奋 力 打 破 了 中美 之 间 的坚 冰 ,
使 中美 关 系踏 上 正常 化 的征 程 ;另一 位 则是兹 比
格纽 ・ 布热津斯 基,他倾力 架起 中美之间 的桥 梁, 使中美关系最终完成正常化 。
布热 津斯 基 12 9 8年生 于 华 沙 ,I5 9 8年 加入 美 国国籍 。他 早期 在 一 些学 术 机构 任 职 , 称 为 被 “ 国地缘 战略 的一 面 镜 子” 17 美 …。 96年 1 2月 , 卡 特 任命 他 为 总统 国家 安 全 事 务助 理 。 任 职期 间 , 面对各 种 阻力 和 困难 ,布热 津斯 基 积极 推 动并 最 终促 成 了 中美建 交 。本文 便 要探 讨 他 的思 想动 机 及他 在 中美 建交 中所 起 的作用 。
外交政策, 它是民主的、 以基本的价值观为基础 ,
并 且 为 人 道 的 目的 而 运 用 我 们 所 拥 有 的 实 力 和
收 稿 日期 :0 6— 3—2 20 0 0
作者简介 : 吴洪宇 (9 1 ) 男 , 1 8 一 , 山东滕州 人, 山东 师范 大学历 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 生 , 研究方 向为美国史 。

念 ……而且我相信实力应 该是达 到合乎道 义的
目标 的 手段 。” 15他认 为如 果没有 可靠 的实 力 , [(9 2P)
就 根本不 能保 护美 国的利益 , 也无 法促成 更多 的人
道 的目的。2 世纪 7 年代 , 0 O 美苏缓和的气氛弥漫
于美 国社会 。对此 , 布热津斯 基有 自己的看法 :世 “ 界上 这 两个 最大 的强 国之间 的竞 争 在 本世 纪剩 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