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具体知识点整理
高一必修一 第一单元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1、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恒星会发光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6、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
7、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18、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9、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20、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美国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1、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2、太空垃圾:停止工作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爆炸的飞行器、宇航员扔出宇航仓外的垃圾23、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把停止工作的航天器推到其他轨道上、用航天飞机把他们带回地球24、经线连接南北25、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6、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7、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28、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资料).doc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3.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海拔高,云层稀薄,太阳辐射丰富。
最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云层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1)一年中能受到一次太阳直射的范围:(2)一年中能受到两次太阳直射的范围:(3)一年中不能受到太阳直射的范围:2.黄赤交角:黄道和地轴的夹角:赤道和地轴的夹角:3.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二分日晨昏线与地轴的关系:6.太阳高度的分布: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说明: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地理高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的总结和归纳。
一、地球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其赤道稍稍偏长,两极稍稍偏扁。
地球的周长约为4万公里,直径约为1.27万公里。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约365天。
3.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二、地球的地理格局1.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地球表面有五大洲,主要有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同时,地球表面也有五大洋,分别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南大洋和北冰洋。
2. 地理区域划分地理区域是对地球表面特定地域进行划分的概念。
常见的划分方式有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自然区域是按照地球自然特征划分的,例如气候、地形等;人文区域是按照人类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特征划分的。
三、地球的天气与气候1. 大气层及其结构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电离层。
其中对流层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
2. 降水和气候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成为水滴、冰晶等形式降落到地面上的现象。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要素。
四、地球的地貌与地质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分为陆壳和洋壳。
2. 地球表面的地貌类型地球表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貌类型。
它们形成的原因与地壳运动、水力作用、风力作用等因素有关。
五、人类活动的地理特征1. 人口与人口分布人口是指某一地区居住的人的总数。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状况。
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人们通过种植和畜牧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笔记
一、地理的概念
1、地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2、地理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地理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及其相互作用。
3、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二、地理的分类
1、按地域空间划分:世界地理、国家地理、地区地理、城市地理等。
2、按地理要素划分:气候地理、水文地理、生物地理、土壤地理、岩石地理等。
3、按时间空间划分:地球表面形态变化、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
三、地理的作用
1、地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指导人们选择居住地、规划城市建设、制定农业计划等。
2、地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资源分布情况、预测自然灾害、指导农业生产等。
3、地理对文化的影响:反映不同地区的、历史遗迹等。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章必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基本知识对于理解地理学的其他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地球与地图相关的必背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椭球形,两极略扁,赤道稍凸,因此也称为地球的“地球形”。
2. 地球的直径和周长: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3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6公里。
3. 地球的面积: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
4. 地球的体积: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0,000立方公里。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即从东向西看,太阳、星星等天体的运动是由东向西,一天自转一周,所以有了昼夜的变化。
2.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完成一周。
3. 倾斜度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轴线与公转平面倾斜约23.5度,造成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岩石、土壤等物质,并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固态岩石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四、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七大洲、五大洋以及其他地理要素。
1.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
2. 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
3. 其他地理要素: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山脉、高原、平原等。
五、地图的表示方法地图是以比例尺将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一种表示方法。
1. 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距离的比例关系,分为线性比例尺和面积比例尺两种表示方法。
2. 地图的图例:图例是地图上解释和说明地图符号所代表意义的部分,通过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图的内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具有赤道略鼓起和两极略扁平的特点。
- 地球的尺度指的是地球的大小,通常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表示。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一年。
3. 地图的制图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的图例:用于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
- 地图的方向:利用指南针或者指北针确定地理方向。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调查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功能: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来研究地理问题的一种技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利用航天器或者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遥感技术的应用:用于监测气候变化、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领域。
3. 地理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式获取地理数据。
-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对地理问题的模拟与实验。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转。
2.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 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等。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大气环境:指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等。
- 水环境: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 生物环境: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壳-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 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大陆地壳较厚、密度较低,海洋地壳较薄、密度较高。
2. 地幔- 地幔的特点: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固态岩石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全部知识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 地理环境的构成及特征2.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类的影响4.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陆地与海洋1. 陆地的构成和分类2. 陆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3. 海洋的构成和特征4. 陆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第三节大陆的分布与人类活动1. 大陆的分布与形成2. 大陆的物质组成与资源分布3. 大陆的人口分布与人类活动4. 大陆的地区分化与相互联系第四节水资源与人类活动1. 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2.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第五节自然灾害与人类防护1.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2. 自然灾害的原因与发生机制3. 人类的防灾减灾措施4.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人口与城市第一节人口的数量与分布1. 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特点2. 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因素3.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及其原因4. 人口分布的影响与调控第二节人口问题与发展1. 人口问题的内涵和表现形式2. 人口问题的原因及其影响3. 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及评价4. 人口问题对地区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城市的功能与结构1. 城市的定义、特征及功能2.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层次3.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发展4. 城市规划与实践第四节城市化与人口迁移1. 城市化的内涵和表现2. 城市化的阶段和主要内容3. 人口迁移类型和原因4. 人口迁移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第五节城市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城市问题的类型和表现形式2. 城市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4.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第三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2. 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益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4. 自然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1. 区域差异的概念和表现2.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3. 区域差异的调控和均衡发展4. 区域发展规划的意义和实践第三节地理信息技术与区域发展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特点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3. 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1. 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内容2. 区域规划的目标和原则3.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4. 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第四章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特点与利用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2. 土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3. 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变化4. 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第二节农业发展与农业区划1. 农业的地理环境适宜性2. 农业的类型和区划3. 农业发展的原则和模式4. 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可持续性第三节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2. 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和路径3. 农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趋势4. 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第四节城乡发展差距与农民工问题1. 城乡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2. 城乡发展差距的影响和危害3. 农民工问题的表现和特点4.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途径和措施第五章工业化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工业化与城市化1. 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2. 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阶段3. 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和发展趋势第二节工业体系与区域发展1. 工业体系的定义和特征2. 工业体系的分类和空间布局3. 工业体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优化工业体系的目标和措施第三节工业转移与城市更新1. 工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2. 工业转移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3. 城市更新的概念和目标4. 城市更新的方式和实施策略第四节可持续工业与工业节约1. 可持续工业的概念和特征2. 可持续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3. 工业节约的内涵和实现途径4. 工业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全部知识点。
(完整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星际物质、尘埃。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也是天体)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3.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在青藏高原:海拔高,云层稀薄,太阳辐射丰富。
最小值出现在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云层厚,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1) 一年中能受到一次太阳直射的范围: (2) 一年中能受到两次太阳直射的范围: (3) 一年中不能受到太阳直射的范围: 2.黄赤交角:黄道和地轴的夹角:赤道和地轴的夹角:3.二分二至日的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二分日晨昏线与地轴的关系:6.太阳高度的分布: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说明: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球形特征- 地球自转与公转- 地轴与赤道的概念- 季节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 比例尺的计算与应用- 地图符号与图例- 坐标系与定位3. 地图的解读与制作- 等高线与地形图- 地图投影与变形- 地图的阅读技巧- 制作简易地图的步骤二、自然地理要素1. 地形与地貌- 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关系2. 气候与气象- 气候类型与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 气象现象的成因-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 水文循环的过程- 地表水与地下水-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 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三、人文地理要素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 -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区域合作与发展策略3. 文化与环境- 文化地理的概念- 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 - 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管理- 地理信息的分析与可视化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精准农业与GPS的关系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个基本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需要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填充和扩展。
您可以根据这个框架在Word文档中添加详细的解释、图表、例子等,以形成一篇完整的知识点总结文档。
在编辑时,请确保使用清晰、专业的语言,并保持文档的格式规范和逻辑连贯。
高一第1单元地理知识点
高一第1单元地理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形态、地貌、气候、水文、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在高一地理的第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天体,它呈赤道略鼓起、两极略扁平的形状。
地球的结构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其中,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固、液、气三态物质组成的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核部分,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二、地球的内部运动与地震地球内部存在着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等现象。
地壳板块运动是因为地球内部存在着热对流现象,地壳板块在地幔上浮动、碰撞、互相推挤,形成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地震的强度和震级是评价地震灾害的重要指标。
三、地球的气候和水文现象地球的气候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
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风向、湿度等。
水文现象是指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包括降水、蒸发、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四、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居住、农业、工业等活动都需要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地区和开展相应的生产活动。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森林砍伐导致生态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水荒等。
总之,地理学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各种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并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学习高一第1单元的地理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天体系统:由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包括银河系、太阳系等。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位于距太阳第三近的位置,介于金星和火星之间。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生物和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
影响地球运动:太阳引力导致地球公转和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形成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导致昼夜交替、时差、四季变化等现象。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由多个圈层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
每个圈层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地球系统。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和原理,如经纬度、时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等,也是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重要内容。
总之,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多个方面,是地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
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
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
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3、天体的类型: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太阳系模型图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的概况:太阳与其他恒星一样能发光发热,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71%)和氦(27%). 表面温度约为6000K。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通常会涉及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及其运动等内容。
以下是该章节的知识点概述:一、地理学科概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分布规律、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
它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旨在探究人地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由于自转造成的赤道膨胀和两极扁平,形成了扁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0075千米。
三、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1.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旋转,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即一天。
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地理现象。
2. 公转: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公转的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
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
四、地球的坐标系统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人们建立了地理坐标系统。
1.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东向西各分为180度。
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
2. 纬度:以赤道为起点,向北向南各分为90度。
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五、地球的大气层结构地球的大气层由外向内主要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大气。
对流层是天气现象发生的主要区域,而平流层则包含了臭氧层,对地球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六、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这些技术在地理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展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它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元素,将地理信息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学习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技能之一。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地理学科的基本认识,为后续更深入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转贴1.1人类认识的宇宙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1、人类认识宇宙的发展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星系——时空区域扩大到150—200亿光年。
2、天体的类型及天体系统(1)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
河外星系2000多亿颗恒星总星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统太阳系地月系地球月亮3、宇宙的特性:物质性:天体——多样性运动性:天体系统——层次性二、宇宙中的地球读《太阳系模式图》,分析比较九大行星的特点,总结: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地球的质量、体积、自转和公转周期有自己特点,但是并不特殊。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有生命存在。
稳定的太阳光照。
外因安全的宇宙环境。
原因距离适中,气温适宜。
内因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呼吸的大气。
原始海洋的形成,有液态的水。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及来源。
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问题:太阳是靠什么发光发热产生能量的呢?来源:迁移物理知识分析太阳核聚变(1)核聚变条件:1500万度高温,2500亿个大气压,4个H核聚变为1个He核。
(2)质量亏损:4 H核质量—1个He质量=0.0292克1克H核质量亏损=0.00724克(3)质能转换:E=MC2=1500亿卡(4)太阳的寿命: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太阳在50亿年的漫长时间只消耗了0。
03%,现在的太阳正处于中年期,不必担心太阳的寿命。
核聚变公式:4H——1He+能量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2)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问题:除直接使用的太阳能外,地球上还有哪些能源来自于太阳?解释: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
水能:是势位较高的水分子释放其势能转化成的动能。
水分子向高处蒸发上升,来源于太阳给予的能量。
风能:是地表大气受热不均产生的运动,其能量直接来于太阳辐射。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等。
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能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行星地球1. 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四季的划分等。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由此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
3.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地图的基本要素、类型和使用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热量平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气压带和风带等)、大气运动的原因和受力分析等。
4.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1. 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和特点,以及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和影响,以及洋流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3. 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以上仅为高一必修一地理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内容可能因教材版本和学校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进行深入理解和记忆。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等。
1. 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
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3. 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是一致性(公转方向、绕日公转周期等)、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都围绕太阳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公转)、近圆性(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且仅限于近日点附近有进动现象);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昼夜交替和时差。
4.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要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4.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特征:①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②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2.距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3.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三、地球是一个存在生命的行星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④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其能量来源为核聚变。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②促进水、大气的运动;③生产生活:产生了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①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③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③两极出现极光;④发生自然灾害;⑤对气候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其中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和彗星等。
这些天体相互作用并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等。
地球位于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其运动特征包括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和轨道形状近圆性。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距离和位置有所不同,其中金星距离地球最近,而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未被人类探测的区域,而光年是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其运动和结构特征包括质量、体积和距离等。
根据物理特征,行星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而巨行星则包括木星和土星。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
记忆方法可以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天王海王不要忘”。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因为它存在生命。
这是由于地球具备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等自身条件。
此外,地球的运行轨道安全稳定,太阳光照也相对稳定,这些外部条件也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四、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能量和引起活动。
太阳主要由氢和氦组成,通过核聚变产生电磁波辐射。
太阳辐射的强度会因纬度不同而产生差异,导致生物量的差异。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生物的生成、促进水和大气的运动以及生产太阳能、煤和石油等资源。
太阳还引起一些活动,如太阳黑子和耀斑等。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周期为11年。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还会引起太阳风和太阳风暴等现象,对地球的影响包括扰动电离层、产生磁暴和产生极光等。
五、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转中心自转,其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的真正自转周期为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转动360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梳理1
三、月相5.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的外部圈层(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外部圈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光球层黑子影响气候,活动周期约11年色球层耀斑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产生“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日冕层太阳风在高纬度地区(挪威、加拿大、俄罗斯等),产生极光现象。
1.3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震和地震波强调: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震级;震中距;房屋质量;人口密度等。
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横波(S波)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P波)较快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二、地球的内部圈层变式图:图中X处为_______面;甲为____波乙为____波。
特别强调: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参考课本p26在上图中填注莫霍面、软流层、大陆地壳、大洋地壳、岩石圈、上地幔。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在上图中分别填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注意: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是最活跃的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4地球的演化一、地层和化石1.地层及意义地层: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地层意义:不同年代的地层留下了历史事件的痕迹,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能够反映地球的历史。
2.地层层序规律:下老上新;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形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生物由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
二、地质年代表。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总结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宇宙的本质:宇宙是由各种形态的物质组成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
1.1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的特点——物质性天体: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叫做天体。
天体分为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
自然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云、星际物质。
2、宇宙的特点——运动性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世界,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统。
3、光年是距离单位。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200亿光年。
4、宇宙的演化,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过程。
5、地球的普通性——地球只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太阳系八大行星分为三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三类行星,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体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平均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6、图1.3分析:1):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均是逆时针;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为顺时针。
2):小行星带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金星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与公转方向相反;其余七大行星自转与公转方向一致。
5):注意彗星彗尾的画法。
7、地球的特殊性——拥有生命。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因——宇宙环境稳定——太阳和光照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2):内因——自身条件适合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液态水。
1.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太阳辐射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2、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叫太阳辐射;3、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内部的核聚变: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释放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具体知识点整理
高一地理第一单元具体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
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
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二、考题分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分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中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2、关于本单元综合题要掌握的基本点:
会画晨昏线、夜半球、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黄道面、赤道面
自转和公转方向
日期及节气
该日直射点的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图中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图中各点的昼夜长短状况及今后的变化
图中各点昼长的比较、极圈和赤道的昼长是多少小时
公转速度的变化
能联系的知识点:
北京何日早上6点升旗?(B、D)
北京人影渐长是哪一阶段?(从A到C)
当地球运行到A点(或C点)时:
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热――夏季/暧湿――冬季)因为受(副高/西风)控制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呈现(一片葱绿/一片枯黄)景观,因为受(赤道低压/信风)控制
北京此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寒冷干燥),主要因为(东南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
亚欧大陆上(亚洲低压/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东亚刮(东南风/西北风),原因是(海陆热力差)
南亚刮(西南风/东北风),原因是(东南季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刮东北风的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北印度洋环流呈(顺时针―海水东流―因为刮西南风/逆时针―海水向西流―因为刮东北风)
当地球公转到(A/C)点时,长江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最(低/高)
当地球运行到D到A的过程中:珠江、长江处于汛期(因为雨季雨水补给)
从A到B的过程中:黄河(雨季到来)、塔里木河处于汛期(夏季冰川融水最多)
优品课件,意犹未尽,知识共享,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