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知识观分析

合集下载

教育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史

教育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史

教育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史教育评价是指系统性评价教育活动和结果的过程。

它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以及为改进教育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证据。

本文将分别介绍教育评价的概念和历史发展。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了解其优劣之处的过程。

教育评价包括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涵盖了教师、学生、教育情境和教育设施等多个方面。

教育评价可被视为一种战略性的工具,目的是确定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从评价目的和评价要素的角度来看,教育评价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就评价、教育机构评价等。

教学质量评价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得出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育水平的评价意见。

学生成就评价则是评估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成就。

而教育机构评价关注的是教育机构的质量和效益,包括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

二、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教育评价随着教育的发展而起步、发展和成熟。

下面将分别介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1. 古代评估在古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有一定的评估标准。

在中国古代,官方行政部门设置了各种考试科目,以便为担任官职的人选进行竞争评估。

在欧洲,考试和考核也早已存在。

2. 近代教育改革近代的教育改革推动了教育评价发展和进步。

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开始在学校中推广“指标教学”,并引入了计分牌和等级评定等评估工具。

20世纪初,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教育评价具备了更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教育评价的工具、方法等也逐渐多样化。

3. 教育评价的多元化21世纪,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教育评价变得更加多元化。

在全球范围内,保证教育公平和公正已成为教育评价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定量评价到定性评价,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评价,从高校评价到基础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的类别众多,反映出教育评价随着社会发展而增多、变化和复杂化的趋向。

当代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评价

当代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评价

当代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评价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但是当前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也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为此,就教学反思现存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等略作粗浅分析探讨。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案例分析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评析:“不开窍”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揭开它的面纱其实都与心理因素相关,当学生学习上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可不考虑:是不是存在学习心理问题?在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孩子做事丢三落四,对老师、家长的某些要求置之脑后,学习内容难以入脑,并非是头脑、智力的问题,而是他在记忆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时茫无目的,不知道记什么,记了有何用,记多长时间、多少内容;记忆时不讲究方法,或死记硬背或支零片断地记忆……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

教育评价模式的理论进展及其启示【摘要】教育评价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教育评价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根据考查结果来选拔人才我国的教育评价在西周时就有了雏形。

现代的教学评价主要起源于美国。

经过“八年研究”,P·E·A组织推举泰勒(R·W·Tyler)教授等组成评估委员会,并于1942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史密斯-泰勒报告”,此份报告标志着"教育评估"的诞生。

后来又经过孕育期和发展期的研究,形成了四种评价模式,即:目标评价模式、CIPP模式、目标游离模式以及应答评价模式。

期间泰勒等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就是通过研究教育评价体系在国外和国内的理论进展过程,分析并评价著名的四种模式及我国有特色的评价模式的特点,总结并从中得出启示。

【关键字】教育评价模式;理论演进;目标评价模式;CIPP模式;泰勒一、国外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一)八年研究在教育测量运行鼎盛时期的1918年,美国受杜威教育思想影响的教育家们在芝加哥集会筹备"进步主义教育联盟",1919年4月4日,美国100多位支持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在华盛顿公共图书馆的大厅里集会,宣布P·E·A组织正式成立。

在成立大会上,杜威提出了"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原动力"的口号,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造和社会改造则成为P·E·A组织的使命。

1920年,P·E·A组织便发表了著名的"七点原则声明". 加之杜威本人于1919年讲学中国和日本,1924年走访土耳奇,1926年访问莫斯科,一路上所看到的是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景象,于1929年发表了《革命世界印象记》。

另一方面,1929年美国暴发的经济大恐慌也给杜威以震动,开始认为在今日机械工业发达和资本集中的时代,应该使传统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经济生活、生产手段和个人劳动力等,改变为集合化、协调化,以求得现代化社会的合理分配,赞同“经济的社会化改革”。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评价是指对一个事物或一个人的品质、价值、表现等方面进行判断和评定。

评价理论则是指对评价行为的规律和原理进行研究的理论。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是评价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评价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进行全面的探讨,对评价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评价学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评价理论的起源二、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评价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首先是20世纪初,评价被纳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托马斯·布林达提出了评价的心理学解释,并强调评价是一种由语言构成的认知活动。

此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评价理论开始与认知心理学联系紧密,出现了诸如信息加工模型、认知结构模型等理论。

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文化心理学逐渐兴起,评价理论开始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关注,涌现出了社会文化心理学对评价的分析和解释。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评价理论又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挑战,出现了诸如跨文化评价、网络评价等新的研究方向和理论。

三、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认知心理学视角、社会文化心理学视角、流行文化视角等方面。

认知心理学视角强调评价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受到认知结构和加工信息的影响,评价是在人们对事物进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文化心理学视角则认为评价不仅受到个体认知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评价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流行文化视角强调评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流行文化密切相关,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

评价理论的未来发展将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将进一步促进评价理论的国际化和跨文化研究,对评价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是网络化的影响,互联网的兴起将产生新的评价形式和评价方式,对传统的评价理论提出新的挑战和问题。

最后是社会文化变革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变迁将影响评价的形成和演变,对评价理论的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2024年学习《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Scenario 1)在2024年,我有幸学习了《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评价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对于如何实践和应用教育评价理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门课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了解教育评价理论的机会。

在课堂上,我们系统学习了各种教育评价的理论模型、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分析,我逐渐认识到,教育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同时,这门课程也引导我们思考了教育评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教育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和考核,更重要的是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其次,这门课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实践教育评价理论的机会。

除了课堂学习,我们还有机会参与实际的评价项目,并且亲身体验了教育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践,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评价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

评价结果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或者分数,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评价结果的分析和解读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综合考量。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并且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依据。

最后,这门课程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思考教育问题。

在课程中,我们不仅仅学习了评价理论和方法,还学习了如何透过评价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通过这样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教育评价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发展的问题。

教育评价应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相一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为主要目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

总之,通过学习《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评价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对于如何实践和应用教育评价理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

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班级:10小学教育2班学号:2010151211姓名:何佳宁浅析教育评价理论的演进和发展摘要:教育评价理论从产生并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的演变,不管事从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或者是方法上,都在向着多元化发展。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研究的三个发展方向之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教育评价理论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不管事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教育评价理论都是从简单到完善,评价模式从单一到多样,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考察各个时期教育评价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方法特征,以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的眼光来全面的加以考察、探究教育评价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教育评价的演变和发展中显示出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基础学科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评价教育评价测量描述测验价值判断意义建构科举制度教育测验教育评价的定义“评价”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评论货物的价格,现泛指衡量人物、事物的作用或价值”,也就是要判断曲直优劣,价值高低。

在英语中,“评价”主要牵涉到三个单词即evaluation、assessment、appraisal。

从词源学的视角来考察,“evaluation”由三部分构成:“e”、“valu”、“ation”,其基本意思是“valu'”,表示“价值”,“e-”表示“向外”,有“导出”之意。

“ation”则是一个名词性后缀,表示“过程或结果”,在我国教育界通常译作“评价”,主要用于对人的判断,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评级与考核、考试,可用于评定学生在某一个学习过程中的成绩,也可评定某一职业申请者的态度,甚至于教师的能力。

在我国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的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在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历史中,由于人们对教育评价本身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教育评价的概念有着多种不同的诠释。

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范文大全)

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范文大全)

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范文大全)第一篇: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教学评价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教学评价和整个教学系统一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总的来说,教学评价经历了古代教学评价和现代教学评价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古代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几乎和正规教育具有同样长远的历史。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文献记载了周王命令静在学宫中掌管射猎,并在一段时间后考验其教学效果和赏赐他的史实。

我国古代最早一部教学论专著《学记》中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表明当时的学校已建立了稳定的具有明确内容和标准的“考校”制度,即教学评价体制。

这可是最早的教学评价思想。

科举考试从公元606年开始,在中国持续近13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教学评价形式,是一种通设科考试并根据学科考试成绩录用官吏的考试制度,主要也是针对考核学生学力水平而言。

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06年),置进士科,创立科举考试制度。

自此以后,科举考试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在形式上,“唐取士以诗赋,宋取士以经义论策,明、清取士用八股文”。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前后历时1300年,在世界上开创了文官考试的先河,是古代社会最有影响的教学评价体系。

它能破朋党之私,对选拔统治人才有积极作用。

但它题少面窄,评价标准的客观性不强,并且容易导致士子醉心于功名利禄、荒废学理,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这是一种典型的突出管理性功能而牺牲教育性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

西方,考试制度建立要稍晚些,大学考试用口试是在1219年,中学笔试是在I599年,毕业考试论文式作业考试是在1787年,法国于1791年参照我国科举制度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在很长时间里,考试作为一种鉴定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起积极作用,且对检查记忆性知识、检验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也是比较有效。

分析知识观发展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历程

分析知识观发展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历程

分析知识观发展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历程1、知识观理论的起源在人类社会从原始蒙昧状态发展到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过程之中,这期间形成过各种各样的知识观。

如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就曾将知识分类为虚构的宗教知识、抽象的形而上学知识和科学的实证知识。

在他的这一划分基础上,虽然也有后人又将知识观的发展进一步划分为相应的神话知识观、形而上学知识观和科学知识观。

但孔德实证主义知识观仍对近现代中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深远影响。

他的这一划分可被视为人们对知识观的转变这一问题进一步探讨的最初开端。

继孔德之后,现代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从知识的社会目的这一角度,将知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启蒙时代。

为了启蒙思想、增加智慧的知识。

第二阶段:工业时代。

应用知识。

第三阶段:知识时代。

知识的知识。

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划分只是建立在知识对社会的作用和功能的基础上的一种划分。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遵循这样一个思路,对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略作重新划分后通过对知识传承形式及其特点的考察,来重新认识一下由此带来的在教育价值观上发生的种种历史变迁,并对当今流行的种种教育价值观思潮,从历史渊源的角度尝试进行一番全新的透视。

2、原始社会的知识观及其教育传承形式原始社会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属于无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时期,因而一切关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实际状况我们只能是依靠人类学或考古学中考察发掘的文物资料进行论证和推断。

关于知识与教学的问题亦是如此。

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知识主要是靠在实际生产、生活当中直接积累的经验中获得的。

这种知识的获得并非是人们出于主观意愿所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伴随着谋求生存的需要而在有意无意之间逐渐积累而生成的。

由于当时人们对知识“是什么”并不了解,那时候,由于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把事物常常看作是某种超自然力的表现,认为他们所生存的世界都是由神灵来掌握的。

显然,这时人类的知识观是建立在人的直观洞察和所谓神灵的启示之上的。

分析知识观发展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历程

分析知识观发展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历程

分析知识观发展角度看教育价值观历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在我们的教育征程中,不同的知识观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知识观是指人们对于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是人对知识本质的不同把握和认识。

而教育价值观则是指教育目标价值、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价值考量。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知识观驱动着教育价值观的不同演进,本文就从发展角度对教育价值观的历程进行分析。

一、经验主义知识观下的教育价值观在经验主义知识观下,人们认为知识来源于个人经验,认为经验是唯一可靠的知识来源。

在这种知识观的启发下,教育价值观是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去实践,感知,开放他们的视野和认知水平,逐渐建立和物质世界直接相连的认知体系。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学习的成果只能体现在具体操作和应用上,因此也导致了这种教育理念下对于可执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技能和应用技巧的重视。

另外,这种知识观下教育也强调了学习“实际肯定”或“愉悦”的学习过程,认为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更有效,也更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二、文化主义知识观下的教育价值观在文化主义知识观下,人们认为知识是一种理性的东西,是通过统一和定制的过程发掘的。

在这种知识观的启发下,教育价值观则是以文化为基础,强调对人类普遍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钻研和深入探索。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我们的教育重视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教育、宗教,以及艺术、文学、音乐和美术,让学生走进文化内部,感受世界的奥秘。

这种教育理念更强调一种跨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不同文化的透视角度和知识体系,从而让他们成为拥有广泛文化素质的人才。

三、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下的教育价值观在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下,人们认为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是构建和传递的共同认知。

在这种知识观的启发下,教育价值观则是以社会发展为基础,强调生态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益价值。

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更强调学生对社会建构的认知,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态指标与绩效,情感与价值,从而使他们在各个领域具有更深的拓展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

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知识观分析

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知识观分析

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知识观分析学术视点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昀知识说分析《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知识观分析齐字歆'(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上海200062;2.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福建漳州363000)喃要】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研究的三个发展方向之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追踪教育评价学的历史起源和演进过程,从知识观的视野,考察各个时期教育评价理论的时代背景与方法特征,可以发现,知识观决定了教育评价观,科学实证主义与自然人文主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各有利弊,走向整合是未来教育评价的基本方向.在实践中.应注意统筹把握二者结合的"度",依据评价背景,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与方法.[关键词]教育评价;知识观;实证化方法;质性分析;评价模式[申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j1672—0008(2011)05—0076—07 一,引言教育评价,渊源久远.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我国就建立了"考校"与"选考"制度,这些制度在《学记》中有详细记述.隋唐以后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使我国的考试制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之后,考试制度传人了西方国家.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教育测验" (EducationalTesting)运动,主张采用测验的方式来测定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和某些特质.该运动导致了标准化测验的广泛采用.1920年左右,教育测验被引入我国.在这之前,我国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各种理论的产生往往与人们的直接经验和直观感受相联系,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其结论往往带有经验论的唯物主义色彩,?教育评价当然也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教育评价,注重定性研究,人文色彩比较重,或是教育经验的简单总结,或是抽象思辨的理论推导,极少数量化的分析.西方教育测量理论传人中国后,我国在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和教育成就测验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了自己的测量学学科建设.但是,在2O世纪50.7O年代这三十年里,由于深受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影响,我国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一直是一个意识形态上的禁区,无人问津.80年代,引进泰勒(RalphW Tyler)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和西方的标准化测验之后,以定量化为主要特征的实证化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运用,我国科学意义上的教育评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的.纠随后,这些思想迅速垄断了中国的教育评价领域,使我国的教育评价研究呈现出实证化特征有余,而人文化特征明显不足的倾向.80年代末期,从个体认知和社会认知两个视野进行观察与研究,源于维果斯基(LevVygotsky),皮亚杰(JeanPiaget)和布鲁纳(JeromeS.Bruner)认知建构理论,以及以通过彻底推翻近现代主义文化及其理论取向,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模式,来解释世界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也传人到我国.人们对这种在评价中忽视人文因素的倾向进行了反思,认为纯粹理性的实证化研究对教育评价研究来说是不够的,或者说不全面的,而应从人的需要出发,关注人的本性,实现人的终极关怀.同时,也更多地认识到了教育评价工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教育评价在注意进行客观化,标准化测量的同时,也注意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与访谈,广泛收集各方面信息,然后进行解析与论证,作出价值判断,实现了科学实证主义与自然人文主义的有机结合.二,两组概念辨析(一)评价与教育评价"评价"一词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评论货物的价格,现泛指衡量人物,事物的作用或价值",也就是要判断曲直优劣,价值高低.在英语中,"评价"主要牵涉到三个单词,~Oevaluation,assessment,appraisal.从词源学的视角来考察,英语的单词一般采用"前缀+词根+后缀"的结构模式,其中词根表示的基本意多来自于远古时期的拉丁语,希腊语,前缀表示辅助含义,后缀则多表示词性."evaluation"由三部分构成:…e',"valu","ation",其基本意思是"valu",表示"价值","e一"表示"向外",有"导出"之意,"ation"则是一个名词性后缀,表示"过程或结果",在我国教育界通常译作"评价",主要用于对人的判断,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评级与考核,考试,可用于评定学生在某一个学习过程中的成绩,也可评定某一职业申请者的态度,甚至于教师的能力.}基金项目:本文系漳州师范学院科研资助项目"福建省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捌查研究"(SS08028)阶段性成果之一.JoURNALOFD|sTANcEEDUcATlONAcademicViewpoint胡森等主编的《国际教育大百科全书》中建议:这个术语专门用于抽象的存在物,比如方案,课程以及组织变量;assessment--词则是南"as","sess","ment"部分构成,其中"sess"源于拉丁语的"assidere",是"坐,说,照看"的含义,"as"则是"向,到"之意,"ment"作为抽象名词后缀,反映的是一个状态或过程,所以,assessment就是要给被评价对象一个客观,合理的位置,强调与被评价对象在一起时为他们做了些什么,而不是对被评价对象做了什么,我们一般将其译为"评估";而appmisal~1]是由"ap","prais (e)","al"三部分构成,"prais(e)"就是动词"praise",意为"欣赏,同意""ap"表示加强义,"al"是一抽象名词后缀,多译为"考评",如管理学中对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在我国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的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在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历史中,由于人们对教育评价本身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观察角度的不同,教育评价的概念有着多种不同的诠释.比较典型的说法有:(1)将教育评价等同于教育测验,甚至于认为其主要内容就是考试;(2)强调教育评价是一种"专业判断",看重的是评价者的经验和综合素养; (3)认为教育评价就是将人们的行为与结果和应有的状态或既定目标相比对的过程;(4)教育评价是一种有系统,有目的的收集资料,帮助决策的过程.尽管人们对教育评价的功能与目的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种评价是属于鉴定的选拔性评价,还是属于帮促的发展性评价,这是判断其先进与否的分水岭.与此同时,教育评价的外延也有原来单一的学校教学评价,逐步扩展到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学校内外几乎所有与教育有关的现象上.在教育评价的各种界定中,美国学者格朗兰德(N.E. Gronlund)于1971年提出了一种简明扼要的表述:评价=行为方式的描述(量的测量或质的描述)+行为方式的价值判断这一定义虽略嫌粗糙,但是抓住了定义的本质,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二)知识与知识观1.知识和知识观的内涵对于知识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自古以来就受到哲学信仰的限制.如苏格拉底的知识界定就带有伦理色彩,他认为"知识即善",知识是"公认的普遍命题",知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人生问题和人类的社会活动问题,致知的目的在于运用知识来指导人过正当的生活;柏拉图把知识界定为一种确证了的,真实的信念,认为知识南信念,真与确证i要素组成;而培根从经验论的认识论出发提出,"知识的主要形式不是别的,只是真理的表象……存在的真实同知识的真实是一致的","知识就是存在的影像".因此,培根认为知识不是大脑思辨的结果,而是人们"深入到自然界里面,在事物本身上来研究事物的性质而获得的东西",只有人类认识中对客观存在进行正确认识的那一部分才配得上称之为人类知识;罗素则认为知识是确切的,不是神圣和天启的,知识是个人在组织经验时形成的一种个人的复杂体系,知识既是经验的结果,又是经验的过程等.目前,我国现有文献对知识的界定基本可归纳为:"(1)知识是人类对于经验中蕴含的法则赋予意义而结构化了的信息;(2)知识是人的观念的总和;(3)知识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4)知识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历史经验和现时达到的科学新成就的总和.对知识的不同认识必然产生不同的分类.如罗素把知识分为两类,即关于事实的知识和关于事物的知识."关于事实的知识,基本上等同于命题性知识,包括直接的知识和非直接的知识.直接的知识需要用感知来判断,而非直接性的知识要以证明命题和推导的形式来判断.关于事物的知识又包括了直认性知识和描述性知识,直认意味着直接意识到而没有通过其他中介来获得.通过感知来获得的可描述信息,就是描述性知识.吉尔伯特因此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一类是"知道如何"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则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后者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在此基础一卜,出现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分类."概念性知识是关于"为什么"的知识,源于人类的探究欲望和动机.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只能形成常规专长(routineexpertise),概念性知识的掌握则可形成适应性专长(adaptiveexpertise).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态度与信念.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I.Scheffler)认为,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包含一系列逻辑上既独立又联系的问题:"什么是知识?","什么知识是最可靠的或最重要的?","对知识的探索应该怎样进行?"等,因此,我们就可以分别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价值,知识的习得三个维度进行探讨.知识本质观可分为三个维度:(1)"外在——内在"维度,指把知识看成是内在于个人,还是独立于个人;是主体参与的还是纯粹客观的;是受人的身心特征,文化传统的影响的,还是与人脱离的等.(2)"封闭——开放"维度,指知识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还是毫不相干;各门学科是相互联系,还是彼此无关.(3)"静态——动态"维度,指知识为相对,不确定的,还是绝对,确定的;知识是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的,还是静止的,一劳永逸的.知识的价值观包括:"对立——互补"维度,是关于知识比较价值的认识,即知识的不同类型之间存在高低,优劣之分,还是各有所长;是优劣对立,还是优劣互补."单维——多维"维度,指知识与智慧发展,道德成长至关密切,还是影响甚少;知识是具有多种功能,还是仅有一种作用;知识对于个人的发展的正负面影响如何?知识的习得观包括:"被动——主动"维度,即知识获取是主动对知识进行理解与消化的过程,还是被动地接受他人传授的过程;是复杂加工,还是纯粹的记忆保持."接受——建构"维度,即知识获取主要是结构性改造,还是一种纯粹的数量堆积;主要是利用原有知识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还是接受既定的结论.2.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观ccll℃a:,,|l卜_I.drc#c交_运:{舔::⑩《舞穗蕊0学术视点当代数评价甥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巾的知观分析知识与知识观都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们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变化.从人类认知历史来看,知识观可分为客观主义知识观和建构主义知识观两个阵营,它们在知识本质,获取过程与价值的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表1客观主义知识观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对比知识瓣值避瓣客观主知识是客观的,绝对的,静止的,中立性,与义知识是纯粹理智的产物,强调知识的符教师传递,文化无关.合性,可检验性,可证实性,一致学生接受观具有普适性性和非人格化建构主知识是主观的,相对的,动态发展基于个体经知识具有文义知识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暂时性的验主动理解化性,情境观解释和假设和建构生成性和个体性不难看l叶J,这两种不同的知识观,在知识的来源,性质,获得方法,价值范同的适应性和是否和文化相关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三,教育评价理论的历史演变当代教育评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其研究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时代:测量时代,描述时代,价值判断时代和意义建构时代.N9112o](一)测量时代(1900—1930)1864年,英国格林威治医学院教师费希尔(GeorgeFisher)深感学生成绩的评定缺乏客观标准,编制了第一本《量表集》;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rancisGalton)通过对个体差异的长期研究,于l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这些事件揭开了教育测量的序幕.1879年,德国的冯特(WilhelmWundt)及其学生卡特尔(JamesMckeenCattel1)在莱比锡首创r心理实验室,逐步摸索出一套测量方法,对教育测量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1904年,被誉为教育测量鼻祖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发表了《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统计方法和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该书提了"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的观点,为教育测量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教育测量走卜了科学化的道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Binet)和他的同事西蒙(HerbertAlexanderSimon)合作编制了用于小儿的智力发育状况评定的《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并分别在l908,】9l1年做了两次修改与完善.该智力量表发表之后,引起了全世界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并因其实用与创新特征得到了广泛的推广.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特曼(LewisM.Terman)教授根据美国的情况,又做了一些修订,第一次将"智商"概念运用到智力测验中,最终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极具权威性的智力测量工具.1918年,《比纳一西蒙智力量表》传人中闰,J924年我圈心理学家陆志伟,吴天敏等人根据中国的情况作了修订,使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省时.心理测量的形成,发展和盛行很快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以测量量表与标准化测验的推广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测验,也由此应运而生.1845年.美同着名教育家贺拉斯?曼(ttorace Mann)在美国学校中采用了由大量问题和标准答案组成的书面考试取代了面对面的口头考试,教育测量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从那时起ffJ2o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中,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然而,当时的考试与测验只要求学生记诵教材的知识内容,还是很片面的. (二)描述时代(1930—1950)随着教育测量运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教育测量虽然能在考试中将个人的能力换算成数宁,做到了客观化和标准化;但是,诸如个人兴趣,社会态度,创造力等指标却不好充分度量,把握,人们必须寻找更合适的方法1929年,美国教育家泰勒在其尝试革新学校测验方法的实践中深刻感悟到,测验必须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做指导,只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思想没有抓住实质性价值;教师如根据学生应掌握的内容,方法,用行为目标表述课程目标,这样,不但可以检测学生的识记能力,还可以检测}}{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是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此后,他又进一步补充道,教育评价就是一种发现学生学习了ff么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所具有的价值特性的过程.他的这些一系列主张,在被称为"八年研究"的,目的在于改革中学核心课程的实践中得到了贯彻.通过这些探讨与分析,泰勒及其同事提出了完全不同于测量时代的教育评价理念,原则与方法,其主要思想有:"(1)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的思维或行为方式发生某种改变;(2)学生具体的思想状态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即为教育目标;(3)教育评价应将预定目标与实际发生状况进行比照,以判定其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既定目标;(4)人的行为是多维度的,全方位地采用分析与综合方法尤有必要;(5)仅靠纸和笔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内容极其有限,还必须增补诸如随机观察和面谈等行为观察方法.在操作层面,评价过程是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中得到了多大程度的贯彻与落实,是一种判定学习者可观测行为发生了多大程度变化的过程.由于评价者不冉是"测量技术员",而是"描述者",通过评价人员测定学生的思想或行为改进程度,或把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意境中,对学生的某些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或足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者三种方式,来完成学习和教育结果的客观测量与统计,最后对测量结果加以"描述性"解释,泰勒这一评价模式及客观性,信度,效度三个指标的提出对教育评价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史称"描述时代".至此,"评价(evaluation)",一词取代了"考试(examination)" 和"测量(measurement)".在这一模式中,教育目标的确定极为关键.为了推动教育T作者更清晰地表征教育目标,1956年,布鲁姆(B.S.Bloom)系统地提出了认知领域的七个递进层级子目标.1964年,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1)针对情感领域的认知日标做了初步分类1965年与1972年,辛普森(E.J.Simpson)和哈罗(A.J.Harrow)各自提出了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日标层级.在这三类目标体系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研究得比较精细,深入,为扎实编制课程目标,方便测试,开展教育评价等提供了理沦依据与操作范式;相反,在情感领域与动作领域,一方面由于其内容的高度复杂性,另一方面也由于人们没有尝试质性方法而沿袭着实证化斤法的思路,其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愿,而在实践中受到了冷落. OFDISTANCEEDUCATIONllAcademicViewpoint*~…㈣一删8※*一……m.∽..**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泰勒认为,评价内容必须分成具体可见的,操作性强的学生行为目标,才便于测量,而且如果制定的目标越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越强,那么实用性也会越大.过分强调实证主义方法,忽视了其他方法的使用;评价过程中一成不变的操作程序,缺少灵活性,尤其是忽视对评价对象道义上的人文关怀,是其明显不足.但是,不能否认,它也是教育评价史上第一个结构紧凑,逻辑脉络清晰,便于操作实施的评价体系,在2O世纪50年代末以前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三】价值判断时代(1950—1970)自本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逐渐产生了以科技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和以人文科学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文主义两个对立派别=后者以现象学(Phenomenology)及后继的存在主义为其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依据,认为人类具有追求自由,积极向上,追求卓越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本能;崇尚个体的独特性与主体性,推崇人的尊严与价值,关心个人体验;主张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如与评价对象的会谈,讨论,随机观察等方式,来收集定性的而非定量的信息.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E.EdmundHusser1)从根本上否定了实证化方法,他认为,人类应该将自身的主体性作为哲学范畴中的核心,把意识和价值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对意识的质性分析建立一门可获得绝对真理的"真正科学".在此基础上,胡塞尔抛出了自己的科学观:科学研究的对象只应该是人类自身的全部存在,科学研究范同不但要囊括客观领域中的存在,而且要包括主观领域中的事物,价值,意义等相关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科学的任务不可仅圃于纯粹的客观事实. 教育评价领域有人对一直盘踞主导地位的泰勒模式进行反思,认为这一模式至少有这样j方面的缺陷:(1)评价以目标为中心,依据,而目标的合理性却无从判断;(2)教育的各种非预期效应难以预料,分析和评价;(3)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去统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不可思议的.泰勒的行为主义,操作主义模式的受到了质疑,学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完善评价理论. 1963年,科龙贝赫(L.J.Cronbach)发表论文《通过评价改进教程》(CourseImprovementThroughEvaluation)),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理论,他认为,评价是为进行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该理论强调教育评价应关心教育的决策,评价的重点在于教育过程,而不应仅限于只关心教育目标及目标达到的程度;强调教育评价应搜集反馈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服务,使评价的目的观或功能观发生厂根本的变化,教育评价成为了改善自己丁作的"帮手".在科龙贝赫理论的基础上,1966年,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提CIPP模式.该理论以决策为中心,包括背景(context)评价,输人(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结果(product)评价.背景评价指的是评价决策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条件,即为什么提出这些目标;输人评价指的是实施目标的投入情况,如师资,生源,经费,设备等;过程评价指的是实施目标的过程,如对各项工作的质量等进行评价;成果评价指的是将实施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评价其达成度,如学生质量等.这一理论模式使教育评价能深人到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扩大了评价的范围和内容,能够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既重视了结果,又重视了过程.1967年,斯克里芬(M.Scriven)发表了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评价方法论》(TheMethodologyofEvaluation).在这篇论文中,他首次明确提出了将评价分成形成性的(Formative)和总结性的(Summative)两类评价.在他提出的目标游离模式(Goalfree)(也称无目标评价)中认为,实际发生的教育活动除了取得预期效应外,还会导致某些"非预期效应"或"副效应".这种非预期效应或副效应的影响有时是重要的,而在目标评价中却得不到反映,把探寻意外结果这一问题引向了深入. 1973年.斯塔克(RE.Stake)提出了应答评价模式(ResponsiveEvaluation).该模式认为,如果教育评价更直接地针对于方案的活动本身而不是方案的内容,同时,如果教育评价能满足评价听取人对信息的不同需要,或者在反映方案优劣高低的评价报告中注意吸收人们不同的价值理念,那么,这种评价便可称之为"应答评价".他认为,要使评价结果能真正产生效用,评价人必须关心这一活动所有参与者的需要,通过信息反馈,使活动结果能满足各种人的需要.斯塔克强调"多元现实性".他认为,以前的预定式评价对正在进行的方案缺乏敏感,难以察觉学生在与教师和其他同学接触中获得的收益,或反映对方案抱有的不同观点.比贝(C.E.Beeby)在l975年第一次提出了"价值判断"才是教育评价本质的观点.尔后,此观点迅速得到了全世界教育界的一致赞同.比贝把评价定义为:"系统地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二作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他认为,评价者对资料作系统收集,并将这些资料加以精心的整理和解释,引入评判性的思考.在这里,比贝首次提示了教育评价的本质,即价值判断.他强调评价要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做出判断,包括对教育目标本身做出判断,使评价活动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比贝关于"价值判断"的提出,深化了教育评价的内涵,使评价的另一主要特征"价值判断"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时"评定(assessment)"一。

知识观演进视野中教育评价理论的嬗变

知识观演进视野中教育评价理论的嬗变

知识观演进视野中教育评价理论的嬗变知识观的演进和发展同教育评价的联系密切。

在知识观演进过程中,实证主义知识观、人文主义知识观、女性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对教育评价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评价的关注点已从注重知识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注重知识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教育评价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标签:知识观;教育评价;教育活动教育评价首先是作为知识被人们认识、接受和应用,因此,对知识探究的方法与成果也必然辐射到教育评价领域。

从知识论演化的视角梳理和分析教育评价与知识论逻辑上的紧密联系,能够使我们正确把握教育评价理论发展的趋势,对于改进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证主义知识观的教育评价20世纪初,实证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精神逐渐渗入到了教育领域之中,并在方法论层面上深刻地影响了教育评价理论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1900年至1930年的三十年间,教育评价领域首先开展的是轰轰烈烈的教育测量运动。

但是客观化、标准化的教育测验并不能够测得人的全部,人们逐渐开始对其提出了批评意见。

1929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泰勒(W.R.Tyler)认识到测验不能以教科书为中心,而要以一定的教育目标为指导。

于是泰勒将评价概念应用到教育上,用以同测验相区别。

泰勒的这一思想在1932年至1940年开展的课程改革研究活动(史称“八年研究”)之中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验证,之后人们将这种模式称之为“行为目标模式”或“泰勒模式”。

泰勒模式强调以目标为中心,通过具体的行为变化来判断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

他把教育评价理解为“确定教育目标在实际上被理解到何种程度的过程”,也就是“评价过程在本质上,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

”为了帮助教育者更清楚地表达教育目标,1956年布鲁姆(B.S.Bloom)等提出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1964年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提出了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1965年和1972年辛普斯(E.J.Simpson)和哈罗(A.J.Harrow)提出了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为开展教育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范例。

现代教育评估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现代教育评估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现代教育评估理论的应用与发展现代教育评估理论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它旨在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政策的效果和质量。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现代教育评估理论也在不断应用和发展,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需求。

下面我们将对现代教育评估理论的应用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现代教育评估中,跨学科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现代教育评估理论强调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

通过跨学科的综合运用,教育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效果、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跨学科性的应用使教育评估更加科学和准确。

另外,现代教育评估理论的应用还注重量化和标准化。

量化和标准化是现代教育评估的重要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可以客观评价教育质量和效果。

量化和标准化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使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和指导性。

同时,量化和标准化也便于统计和分析评估数据,为教育改革和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在现代教育评估理论的发展中,多元化评价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教育评估主要依靠考试分数和学业成绩,而现代教育评估则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观察记录、访谈调查、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

多元化评价方法使评估更加全面和多维,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现代教育评估理论也在不断探索和推动着教育改革与发展。

通过对教育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和方向。

教育评估理论的应用有助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学校管理,促进教育体制的变革和完善。

总的来说,现代教育评估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跨学科性的运用、量化和标准化的方法、多元化评价手段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现代教育评估理论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提升贡献力量。

知识社会下教育理论的演变与走势

知识社会下教育理论的演变与走势

知识社会下教育理论的演变与走势教育理论作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社会的背景下,教育理论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走势和特点。

首先,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教育理论呈现出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趋势。

传统的教育理论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因此,现代教育理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以应对知识社会的需求。

其次,知识社会下的教育理论趋向于重视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被要求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

然而,在知识社会中,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因此,教育理论也逐渐倾向于重视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

个性化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多元化发展则是指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获取知识和技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

再者,知识社会下的教育理论趋向于注重跨学科和终身学习。

在知识社会中,知识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

因此,教育理论也逐渐倾向于跨学科教育,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交叉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终身学习的理念也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教育不再是一种短期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贯穿一生的持续学习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知识社会下的教育理论趋向于关注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影响力。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知识社会中,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优秀的人才,更要培养有责任感、爱心和社会意识的公民,让他们能够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代教育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探析

当代教育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探析

当代教育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探析介绍教育评估是指对教育过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系统评价的一种方法。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教育评估能够提供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的客观反馈,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探讨当前广泛应用的教育评估方法,并分析其应用的实际情况。

教育评估方法的分类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在教育评估中,可以根据评估的目的和时间点来对其进行分类。

其中,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程度和技能掌握程度,以便教师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形成性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随堂测试等方式进行。

总结性评估则是在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考试、论文和项目报告等形式。

标准化评估和非标准化评估标准化评估是指按照统一的评估标准和评分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方法通常使用标准化考试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提供客观、可比较的评估结果。

非标准化评估则是根据特定的评估目标和背景,采用灵活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

比如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展示和口头报告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性评估是通过描述性的方式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估。

这种评估方法强调对学生的主观印象和观察结果的描述,一般不涉及数字和统计分析。

定量评估则是通过量化的指标和统计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

定量评估可以使用分数、百分比和排名等方式来表示评估结果。

当代教育评估方法的应用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是当代教育评估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采用统一的考题和评分标准,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标准化考试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可比较的数据,为学生评价和学校排名提供依据。

同时,标准化考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是形成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评价理论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评价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对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评价理论的回顾评价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教育评价主要体现在学校考试和成绩评定方面。

此后,评价理论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评价理论家和他们的理论成果。

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哲学”和他对评价理论的关注是评价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杜威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强调评价要贴近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这为后来的评价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0世纪中叶以后,评价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不仅有定性评价的发展,也有定量评价的发展。

在定性评价方面,布鲁姆提出了“认知目标体系”的理论,他认为评价应当贴近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促使学习者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而在定量评价方面,杨·吉特林等人则提出了“标准参照评价”的理论,强调评价要具有客观性,并与标准相结合,以便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评价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变革和学科研究的支持。

一方面,评价理论需要不断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满足多样化的教育评价需求。

评价理论需要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以推动评价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评价理论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些新兴的评价理论也在不断涌现。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评价理论,将评价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重视学生的反思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这些评价理论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评价理论也需要借鉴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理论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评价理论在认知负荷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方面得到了深化和延伸。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评价理论指的是对待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它是在教育领域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理论之一。

然而,评价理论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变迁。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评价理论主要关注测试和测量的技术和方法。

这一时期主要的评价指标是分数、等级和排名等,以衡量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

然而,这种测试成绩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而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评价理论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如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领导力和社交技能等。

这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成长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的问题在于评价标准往往不够明确和具体,评价结果很难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从而无法为教育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指导。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评价理论开始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等。

这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和需求。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评价理论开始融入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评价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全面的手段和工具。

总体来说,评价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测试为中心到综合素质评价的转变,再到多样化和科技化的多层面评价。

未来评价理论的发展方向需要更加注重评价的实践意义和可以应用性,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模型,并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全面、准确和可靠的评价。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

评价理论的回顾与发展评价理论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涉及到了学习和教育的核心问题,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涌现了多位著名的学者和理论,对教育评价的实践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趋势,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评价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评价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口头表现和书面作业来进行的,评价的对象主要是认知和技能。

随着教育的发展,评价的内容和方式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评价理论。

20世纪初,爱德华·李薛(Edward Lee Thorndike)提出了“行为主义评价”理论,认为评价应该是客观的,基于学生的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主义评价理论的提出,使得评价逐渐与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20世纪中叶,罗伯特·斯图尔特(Robert Stake)提出了“响应评价”理论,他强调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对于教学的反应和理解,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这一理论的提出,拓宽了评价的视野,使得评价不再局限于测试和考试,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评价理论也逐渐与技术融合,出现了“在线评价”理论,这一理论强调评价应该基于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更加客观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评价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也逐渐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测试和考试,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反应、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势是个性化。

随着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评价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再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

评价理论的发展趋势是技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评价也逐渐与技术融合,出现了多种基于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的评价方式,使得评价更加客观和全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言 Biblioteka 教 育评 价 ,渊 源 久远 。早 在西 周 时期 ( 元 前 1世 纪一 前 推 翻近 现代 主 义文 化及 其 理论 取 向 ,试 图建 立 一种 全新 的价值 公 1 7 1 ),我 国就建 立 了 “ 校” 与 “ 7年 考 选考 ”制 度 ,这些 制度 在 体 系和 思维 模 式 ,来解 释 世 界为 特 征 的后现 代 主义 思潮 也 传人
学 术 视 点
代教育 评价理 论及其 历 史演进过 程中 昀知 识说分析 《
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知识观分析
齐字歆 '
( . 东师范 大学 1 华 2 州师 范学 院 . 漳 教 育信息技 术 系 ,上 海 20 6 ; 0 02 330 600)
教 育科学 与技术 系 ,福建 漳州
个 意识 形态上 的禁 区 ,无 人 问津 。8年 代 ,引进 泰勒 ( a h 0 Rl p W
察 ,英 语 的单 词一 般 采用 “ 缀+ 根+ 前 词 后缀 ”的结 构模 式 ,其
T l )的 目标 导 向评 价模 式 和 西方 的标 准 化测 验之 后 ,以定 量 中 词根 表示 的基本 意 多来 自于远 古 时期 的拉 丁语 、希 腊语 ,前 yr e 化 为 主要 特 征 的实证 化 方 法在 我 国得 到 了广 泛 运用 ,我 国科学 缀表 示辅 助 含 义 ,后缀 则多 表 示词 性 。 “vla o” 由三部分 ea t n ui
喃 要】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研 究的三个发展方向之一 ,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 了一座桥梁。通过追踪教育评价学的历史起源
和 演进 过 程 ,从 知识 观 的视 野 ,考察 各 个 时期教 育评 价 理论 的 时代 背 景 与方 法特 征 ,可 以发现 ,知 识 观 决定 了教 育评 价 观 ,科 学 实证主 义与 自然人 文主 义这 两种截 然相反 的 方法各 有利 弊 ,走 向整合 是 未来教 育评 价的基 本 方 向。在 实践 中 。应 注意统 筹把 握二 者结 合 的 “ ” ,依据 评价 背景 、评价 对 象 、评 价 目的 、评价 内容 的不 同,而灵 活地 采 用不 同的评价 模 式 度
《 记 》中有 详细 记述 。隋唐 以后逐 步 形成 的 科举 制度 ,使我 到 我 国 。 人 们对 这 种 在 评价 中忽 视人 文 因 素 的倾 向进 行 了反 学 国的考 试制 度达 到 了相 当高的 水准 。… 之后 ,考试 制 度传人 了西 思 ,认 为 纯 粹 理 性 的 实 证 化研 究 对 教 育评 价 研 究 来 说 是 不 够 的 ,或者 说 不全 面 的 , 而应 从人 的需 要 出发 ,关 注人 的本 性 ,
意义 上 的教 育评 价 ,就 是 在这 种 背景 下 开始 理 论研 究 和实 践 运 构成 : … ’、 “a ” 、 “t n 其 基本 意思是 “ a ”, e vl u ai ”, o vl 表示 u
“ 价 ” 一词 在 《 华 词 典 》中的 解 释是 : “ 评 新 评论 货 物 的
验 和 教育 成 就测 验 方面 都 得到 了一定 的 发展 ,并开 始 了 自己 的 价格 ,现 泛指衡 量人 物 、事物 的作 用或价 值 ” , 也 就是要 判断 测 量 学学 科建 设 。但 是 ,在2 世 纪 5 .O O 07 年代 这三 十年 里 ,由于 曲 直优 劣 ,价 值高 低 。在 英语 中 , “ 价 ”主 要牵 涉 到三个 单 评 深 受 前苏 联教 育 心 理学 影 响 ,我 国 的心 理与 教 育测 量一 直 是一 词 , ̄eaut n ses e t p ri l 词源 学 的视角 来考 Ovla o 、assm n、apa a i s 。从
与方法 。
[ 词] 育评价 ;知识 观 ; 实证 化 方法 ;质性 分析 ;评价 模式 关键 教
[ 申图分类 号】G 2 40
[ 标识码 】 文献 A
[ 编号j 6 2 0 0 2 1 ) 5 0 7 — 7 文章 7— 0 8( 0 0 — 0 6 0 1 1
和布 鲁纳 (eo . rnr 认知 建 构理论 , 以及 以通 过彻底 Jrme B ue ) S
( d ct n l et g 运 动 ,主张 采 用测 验 的方 式 来测 定 学生 实现 人 的终 极 关怀 。同时 ,也 更 多地 认 识到 了教 育 评价 工作 的 E u ao a T sn ) i i 的知 识记 忆 能力 和 某些 特 质 。该 运动 导 致 了标 准化 测验 的广泛 复杂 性 与不 确 定性 ,人文 社会 科 学 方法 又重 新 引起 了人 们 的重 采 用 。 1 2 年 左右 ,教 育测 验 被 引入 我 国 。在这 之 前 ,我 国 的 视 ,教 育评 价 在注 意进 行 客 观化 、标准 化测 量 的 同时 ,也 注意 90 教 育 思想 深受 儒 家 学说 的 影响 ,各种 理论 的产 生往 往 与人 们 的 采用 问 卷调 查 、实 地 观察 与访 谈 ,广 泛 收集 各方 面 信息 ,然后 直接 经验 和直 观感 受 相联 系 ,强 调 “ 天人 合一 ” 的哲 学 观 ,其 进行 解 析与 论 证 ,作 出价 值判 断 ,实现 了科 学 实证 主义 与 自然 结 论往 往带 有经 验论 的唯 物主 义色彩 , ・ 育评 价 当然也不 是严 人 文 主义 的有机结 合 。 教 格 科 学 意义 上 的教 育评 价 ,注 重 定性 研 究 ,人 文色 彩 比较 重 ,
方 国 家 。 1 0 年 前 后 ,西 方 国 家 掀 起 了 一 场 “ 育 测 验 ” 90 教
或 是 教 育经验 的简 单总 结 ,或 是抽 象 思 辨 的理 论推 导 ,极 少数
量 化 的分析 。
二 、两组 概念 辨析
( )评价 与教 育评价 一
西方 教 育测 量理 论传 人 中 国后 , 我 国在 智力 测验 、人格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