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功养道见天真”(经典 李文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养功养道见天真”
静心内修之道
形意拳经对“静心内修”之法,有用气诀、引气法、周天法、得真法等单独论述,但极其简略。
这也是“道不轻传”神秘化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
且由于拳经传抄或理解差异,尽管同一方法,因理
解不同,效果也不大一样。
仅就被引用和传播最广的“引气法”(即小周天法)来说,从文字内容到实质解释,都出现很大差异。
根据尚云祥先生口授和对个别字作过几个谱的比较,以“眼观鼻,鼻对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才是较正确的。
应该弄清它的内涵,否则影响还是很大的。
所说的“眼观鼻,鼻对脐”是在四肢放松,脊椎中正,项关节松开的情况下,头微前倾,半合睛则眼看鼻尖,鼻尖对着肚脐。
使这三点接近在一条垂直线上(闭目合睛,姿式亦同,则意为内守),这个姿势是为了便于精神内守,易通任、督两脉,返还先天胎息之状态。
但因拳谱传抄错误,有的把“眼观鼻”写成“目视鼎”;把“鼻对脐”写成“鼻观脐”或“鼻视脐”。
这就讲不通了。
所说的“处处行迟不可移”,这“迟”字有写成“持”的,实际这个“迟”,是涵有必须做到,要求“缓慢、
自然、不匆忙”的意思。
所说的“彻开二六连环锁”这个“彻”字有写成“打”或“撤”的,实际只有这个“彻”才是表示“通”或“透”关窍的意思。
“二六连环锁”在“气以直养”的功道中,指的是“十二重楼”即喉管。
在周天法中这“二”指的是前任、后督两脉。
“六”指的是身后督脉的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和接督脉通任脉的三丹田(上丹田即泥丸宫,被视为藏神之所,百神之主;中丹田亦名土釜,即黄庭宫,被视而不见为藏气之所,炼气之鼎;下丹田亦名玉池,被视为藏精之所,采药之处)。
自泥丸宫下行,到下丹田,有逆呼吸基础,是较易行的。
然而督脉自尾闾上行,通三关,特别是玉枕关较难,故有运转“河车”以冲过阻碍之说。
这任、督两脉,是人身阴阳两脉的统枢,故有“任、督通,百脉皆通”之说,因之走小周天就是要彻开这两脉、六关的连环阻碍,以求百脉皆通。
所说的“点灵光吊在眉”,有人误认为是“一盏明灯吊在眉”,并说是任、督既通,百病皆消,目光炯炯有神。
这是因抄谱讹传而产生的误解。
实际绝不仅仅是目光的问题,应该说:会使自己的灵性在泥丸宫处发挥异样的光彩的作用。
因为打通任、督周天是许多内功功法的必经之路。
如“离内阴外阳,坎内阳外阴”,“取坎填离”以求“水火相济”;“性在天边晃,命在海底逛“,性命相见以求“性命双修”,等等。
无一不是气通三关,以上达于泥丸宫。
养灵性也罢,会元神也罢,以至什么“开天门”也罢,无一不是在泥丸宫处作文章。
仔细琢磨,约在一千几百年前,中国道家就似精于现代的解剖学,不仅了解到它的作用,而且在《黄庭内景经》中竟提出:“脑神经根字泥丸”,还有什么“一面之神宗泥丸”,令人惊讶的是它的揭示,正符合现代医学解剖验证的机体部位和功能。
这也给我们提供了鉴证的线索。
对人们常说的头顶的什么“昆仑”、“黄宫”、或“乾顶”是泥丸宫,看来是不够确切的,只能说是提个概念,就象说“性在天边一晃”一样,总有点隐讳,只是说说大概是在头上。
因之又产生有人把百会穴当成泥丸宫的。
我们可以理解,既叫着“宫”,就肯定有一定的范围,而一点点的穴绝不是宫,只能说是宫的窍。
实际“一点灵光吊在眉”,这个“眉”字倒有些点破玄机,但也没点明具体位置。
因而人唯有心意真国粹 千
古不绝心意魂 <>
们又有把“天心”、“印堂”当成泥丸宫的。
而我得师传,却指在“双林树内”。
持这一说法的虽少,却和“脑神经根字泥丸”、“一点灵光吊在眉”以及和生理解剖的验证,倒都能对上号。
从而证明大脑和大脑皮质也不是泥丸宫,因为它解决不了静修内功,所谓高级阶段所出现的不饮食、不呼吸等等特展示生理现象。
只有脑干中央部分(包括神经网状结构)由延髓而上到两个丘脑包围的第三脑室。
这一不大的区域,才是上行、下行、接收和支配五官、内脏、躯体的感觉、觉醒、呼吸、血压、体温、饮食、排泄、生长、发育以及躯体运动和自卫本能等起决定作用的。
它不上行大脑之下、中央区域。
所谓位于“中央无极上”范围又不大,因此可能就是它被命名为“泥丸宫”的由来。
它正是从两眉中间往里去,在头的中央位置上,也正是“性在天边晃”之所在。
对它的修炼能起到常人所不能起到的生理作用。
故云“一点灵光吊在眉”(实际这个“眉”字还是隐讳,而不点明),也就是说在这里会使灵性发挥异样光彩和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功道效果,益寿延年,还可以理解到许多道、佛家内功奇迹的谜底,也就是能知道它们功窍和生理的关系。
静修内功该追求什么?
如果我们理智些,不迷信,都明白人类为了穷宇宙之谜,已经上月球,奔金星;为了探矿藏、寻水源,什么深山绝域、天上人间,可谓无处不被人类所征服!什么陈抟、吕洞宾这些老祖、仙人们,说他们长生不死,可是现在又在何处?不言而喻,没有什么人能超世永存的。
他们所以高人一筹的是,能够“生脱烦恼、豁达过人、大智长寿、无病以终”,这也是因内修而求得的超脱。
现在也有人修道练内功妄想得道成仙,当练练内功,身体精神好了,又有了一些幻觉反应,便飘飘然不知所以了,什么“天门开了”,想入非非;有的不懂“秘食功法”或“食气辟谷法”,竟想断绝人间饮食;不懂“胎息”进程,也想不事人间呼吸,可笑又可怜!因之,最后终不免过早的因衰极虚脱而亡。
实际有人追求这些,就算他掌握到个中窍要,不饮食、不排泄、长眠或久坐,甚至有的可不呼吸,但也不等于他长生不老,超尘生成仙。
何况这样做,不管体质消耗多小,但也不等于不消耗。
既然有损而无补,最后也不过“油耗尽而灯自灭”,闹个消极的“安乐死”,实际也不是幸福的。
我讲这些绝不是反对宗教,而是就这类实例,引为迷心者戒!
我们现在该认识到,有条件的练练它,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调整,是强身、养精神的好方法。
“人生是苦海”,这话也有道理,只要活着不论躲到哪,烦恼也是避免不了的,就是君王、霸王也不会例外。
而善于修道练内功的,因为精神有寄托,练至“心无其心,身无其身”之是,亦是极大的舒适和乐趣。
也是对身体、精神最大的补益。
正因为身心舒畅,也能尽量排除烦恼,豁达处世,以致老而不衰,能有所为,行动自如,神思清晰,既不病苦,又不累人,活到人类应有的天年,这样不论对社会、对家庭,不增负担,就受尊敬,自然生活美满,身家幸福。
最后能无病而终,乐享天年。
我说这才是我们要修炼的目的。
真能如此,也就成了“陆地仙”修得其果矣。
这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既不必要,也不应该去追求那些违背生理和社会条件的什么“奇迹”和“超尘”之举。
不知向道者们以为然否?
形意拳经有云:“精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这谈的是形意拳的功和道要诀。
深知内涵,功道乃明
唯有心意真国粹 千
古不绝心意魂 <>
上述这段话,除了有点消极保守思想外,给人们启迪还是很深的。
因为它点明了形意拳所悟的功和道是什么?进而使用人们知道该去追求“还虚返先天”这个窍要;知道“养练丹田气”这个根本。
而掌握“返光天”、“见天真”这个窍要,就能返本还真,从自然中去掉拙力而求得真劲;掌握“养练丹田气”这个根本,就能气沛周身,发挥技法在体用中的妙谛。
这确实是形意拳的功与道的得真关键。
这段话还突出一个“养”字。
也就是说,“练之得法,不受干扰”,谓之“养”。
因为人们练功常受酒、色、忧、愤的干扰,或因盲目蛮练,不得方法而走弯路。
只有在锻炼历程中,注意到“养”,才能减少干扰,法出自然而求得实效。
故云:养是练功之本,功成之源。
故前辈们曾说“练艺容易养艺难”,因之再三强调“三分练,七分养”,一再强调排除干扰,“行、立、坐、卧不离功”。
这些话虽然简单,但实际做起来,确非容易。
许多前辈却因摆脱不了困窘、忧愤的干扰而遗恨终生。
现在社会、生活条件好多了,武术又为国家所提倡,又多有名家启迪,我们是该很好地利用。
这段话提到的“养功、养道”是指练形意拳必须掌握的法门和要诀,养练它内外兼修的功和道。
具体点说,“养功”就是养技术、劲路,整饬内外,以求功纯劲整,而能矫健制敌;而“养道”则指内练五行、四梢、精、气、神,而能体健气旺,神威夺人。
因之说形意拳的养功、养道是内外兼修的固灵根而动心的武中道艺。
这个“道”与“修性命、媾阴阳、养灵根而静心的修道是两码事。
特别对初学者更须明白,这两者不是必须兼备才能练好形意拳。
具体地说,也就是平素练功能够“气以直养”,法出自然,不走周天,经络也照样畅通。
不追求修道的“三会聚顶”、“五气( )朝元”,也照样可以“锁住心猿与意马”,达到“精养灵根气养神”。
形意拳既是技击实践的武艺,通过它的养功、养道的锻炼,是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至劲整气沛,内劲自生。
再能功到悟精,更会哪用哪到。
这是多少前辈实践证明了的。
所以在初练阶段,在思想上不要受丹道之学的干扰而致无所适从。
因形意之道,是务实的而非悟空的。
形意拳经中通篇累牍计的是内外兼修的武技之道。
但也单列有引气、周天等静心修道之法。
前辈们口传也有“浑元一气”、“大小周天”和“性命双修”等功法,也属道家内修之法。
但这些指的是突出为修身养性的,或是练内外兼修形意拳耐用有余力、有条件者;特别是造诣已深或功成人老,退养余年,为了内外交融、动静一体,耄耋不衰,益寿延年者;尤其是对练桩功,求静中之动和在找劲中求动中之静不足者,为了加深理解和运用“静为本体”以悟灵性,“动为作用”能感而通,再做做静心内养道功,是会有助于攀登技术高峰的。
但这绝不是说必须先搞好它能练好形意拳,也不是必须先搞好内功,才能找到真劲。
形意之艺非易,道也非空
形意拳既是内外兼修的道艺,故拳经所指的“养道”之道,与超世出尘修道之道不同。
形意之道,
道非空;形意之艺,艺也非易!
何以见得?仅就形意拳艺的技法来说,拿最根本的起落、钻翻、三节、六合来讲,真弄明白也不容易。
如果再进一步追求“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俱要全,气伏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就更不容易。
只讲手打三分已够难,再讲脚打七分尤其难,再要动五行、惊四梢、气伏心动、硬打硬进就更难。
按尚先生说,“硬打硬进”可不是愣打猛撞;而是动也打、静也打,不借惯力,不借他力,想打就能放,才算是硬打硬进。
按这样说法岂不更难?另外 从“硬打硬进”的实质来讲,它绝不仅仅是刚劲的技法要领,而却是贯串形意拳三乘功夫的基本功技击之道。
所以说唯有心意真国粹 千
古不绝心意魂 <>
要想把这些外动、内涵的精华,都能练熟悟精,已不得不倾尽心力,磨砺一生。
仅就找劲来说,还不是什么特高神妙的东西,可是尽管你千锤百炼地苦练,尚难求得“一锤定音”之效,哪还顾得什么周天与经络?如果把形意拳之道和丹道之术揉合到一起,确会影响后学们的思想和技术进程,实不可取。
当然也该明确,形意之气虽非易,但也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
形意名家、高手代代辈出,正是反映它技术易精的鉴证。
这么说有人会问:“形意拳的内劲和技击效果既是靠武艺、道艺练出来的,亦即与修道的内功无直接关系。
那么对形意拳三乘功夫的说法,就不好理解了!说三种劲是能过练功找劲而求得的,这好理解。
而谈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则纯属修道内功能范畴,又与形意拳有什么关系?就更不好理解了。
这问题说来很简单,因为“形意之道,道貌岸然非空”,实践出真知,且有医理可循。
形意拳既是内外兼修,并着重神与气的运用,操之以恒,养之有素地练它,就可以气血充盈、强筋壮骨、充沛精力,健脑益髓,因之人们用它来作体疗工具。
而所谓的“易”与“洗”并不是换,而只是使筋骨更坚韧,脑力更慧敏而已。
我们可从一些日常事例中得到鉴证:有一练武之人,黑夜从两米高处踏空,身体横落,肋骨跌在物的楞角上,而筋骨虽有肿痛却无折损,不能不使人惊异而信服,他因练功而得“易骨、易筋”之效。
这类动骨不伤的实例还有。
另外有许多人因练功不论搞科学探索还是学术研究,咸谓头脑敏锐,精力充沛而逾常人。
不怪他们说真有健脑益髓之功啊!这样实例更多。
这些实例就是说形意之道,道非空,易骨、易筋、洗髓是见之于实效的。
至于谈及“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确是道家内功“三炼”,即所谓的“三华聚顶”,它更是锁心猿、拴意马,不见于外形的内功静练。
而形意的三乘功夫也锁心猿与意马,但所不同的是,它既有其内练之静,尤重其外练之功。
所谓化气、化神,还虚,不仅表现在体健神奕上,且能从较艺、实战中得到验证。
这就是“形意之道,道非空”之又一验证。
因它在练刚(明)劲阶段,既筑练功基础,又使精足气壮、骨质坚韧,洎至六合严整,内劲自生,由于劲尤增气壮之威。
这不仅是内在的自我精神气质的感觉,而且是可以体现于外在的体用之实。
故曰能“练精化气”。
进一步“刚至柔生”,在找柔(暗)劲阶段,由于周身抻拔之结果,故操之能腾其膜,长韧其筋。
在精足气壮的基础上,又能逐渐敛神入微,达及体表,因神足而就会灵感逾于常人,故在技法上不仅能“沾身纵力”、“缓动逐发”,而且能“独之自应”、“沾之即有”,故曰能“练气化神”。
再进一步“柔极悉化”,在找化劲的阶段中,既能刚能柔,气沛神敛,就可逐步地“刚柔悉化”、“感而遂应”,甚至能有“还虚、返真”之妙,而致达到“不意而发”之奇。
故曰能“练神还虚”。
这正是从技法的深化入微,而达到“精、气、神”的灵感运化。
该说并不是空话。
信乎尚云祥先生所说的:“在形意拳中讲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并不是神话。
是有理可循,有道可通的。
”只可异吾侪奔波生活、工作,究之不深,练之不精,功力有限,难怪不遗憾此生。
这些外动、内涵的作用,更说明形意拳是内外兼修的既是武艺,又是道艺。
一句话,形意拳是务实的,练之不难,却也非易,道义虽深,却也非空,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愿有志有德者得之。
但要取其技艺之精华,只有练功、找劲从实处着手。
先究养功、养道,其后有条件再究静心养性之道。
切莫混淆,方可不自误或误于人。
唯有心
意真国粹 千古不绝心意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