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床”
床前明月光的古诗全首
床前明月光的古诗全首“床前明月光”出自李白《静夜思》。
•原文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像地上结了一层霜。
那天我情不自禁地抬头看着窗外天空中的明月。
我不禁低下头,想起了远方的故乡。
•作品简介《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床前明月光的古诗全首 1李白所言的“床”应为井床,就是将‘’床前明月光‘’一句的‘床’理解为井床,而井床是井台上的围栏。
如果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真的从床上醒来,就不会怀疑室内的月光是秋霜。
:李白出自: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参考资料古诗文网:床前明月光的古诗全首 2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杜甫、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床前明月光的古诗全首 31. “床前明月光”出自李白《静夜思》。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
《静夜思》原文及译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原文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咱们先来说说这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想象一下哈,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房间里没有点灯,你躺在床上,突然看到一片皎洁的月光洒在床前。
那月光啊,亮堂堂的,就像白天的太阳光一样,把周围都照得清清楚楚。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奶奶家,那时候家里没有什么高级的照明设备。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正准备睡觉,突然就看到从窗户透进来的月光。
那月光直直地照在我的被子上,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觉得特别神奇,好像那月光有什么魔力似的。
再看第二句“疑是地上霜”。
诗人看到那明亮的月光,恍惚间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呢。
这得是多冷的天气呀,才能让人产生这样的错觉。
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早上起来,我看到院子里的地上白茫茫一片,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下雪了,走近一看,原来是夜里下霜了。
那霜就跟这诗里形容的似的,白白的,薄薄的一层。
“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望向那天空中的明月。
这一抬头,包含了多少的情感啊!我曾经在一个山顶露营的时候,晚上走出帐篷,抬头看到那又大又圆的月亮,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心里也涌起了很多复杂的情绪。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开始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种思念之情,真的是深深触动人心。
就像我有一次出差,在外地待了很久。
晚上一个人走在街头,看到周围陌生的环境,突然就特别想念家里的温暖,想念爸爸妈妈做的饭菜,那种思念的感觉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这首诗的译文呢,一般是这样的:“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静夜思》整首诗语言清新朴素,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把一个游子在深夜里的思乡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它就像一幅画,把那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孤独的诗人和深深的思念都展现在我们眼前。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
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
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
“床前明月光”之“床”字
“床前明月光”之“床”字“床前明月光”之“床”字最近偶尔读到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研究员的考证,其说:“李白诗作《静夜思》中的“床”,指的是“井栏”,而不是睡觉的床,诗境是秋夜月明之下筑有水井的庭院,不是抒写汉唐人席地而居的室内起居中的感受。
......李白诗集,宋代才见版刻,清中叶乾隆以后,尤其是《唐诗三百首》流行之后,《静夜思》广为流传。
但因为清人和今人远离汉唐人的室内生活制度,不熟悉当时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透过它很难看到庭院的事物或感受这些事物,以致注家都误释为“床”。
......并且当时并没有床这个名词。
那么:“床前明月光”里的床也就不应该解释成现代的床了。
......”我差异极了,一个又是博物院院长,又是研究员的人,竟无知若此,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
古诗的讨论本来不是件大事,但因为李白的《静夜思》被许多小学课本所收,如果对诗义曲解就不是件小事了。
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至于唐诗中说床者比比皆是,至少有点地位的唐朝人多睡在床上,何来“席地而居”?如脍炙人口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小台》诗中的“六尺白藤床”;《白居易·竹窗》“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
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
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
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
”;《李白·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
”;《李峤·床》“传闻有象床,畴昔献君王。
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
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
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
”《白居易·燕子楼三首》“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唐诗《夜思》原文及赏析
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床前明月光原诗
床前明月光原诗【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床前明月光》这首诗2.分析诗句的意义3.探讨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境4.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影响正文《床前明月光》是我国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是李白诗歌中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和价值。
首先,让我们来解析一下这首诗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句中通过描绘月光照耀床前的景象,以及地上仿佛覆盖的霜,展示了月光的明亮和清澈。
诗人用“疑是地上霜”来强调这种视觉效果,同时也暗示了月光的寒冷,为后面的思乡情节埋下伏笔。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诗人将目光从床前的月光转移到天上的明月。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低下头来,开始陷入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这四句诗通过诗人的动作和情感变化,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思念和乡愁的意境中。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境。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著称。
《床前明月光》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李白正处在四处游历、寻求功名的阶段。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天夜晚,李白在扬州的一个旅店里,被窗外明亮的月光吸引,不禁想起了远在故乡的亲人,于是便有了这首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身处异乡,思念亲人,感慨万千。
最后,我们来评价一下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首先,在艺术形式上,《床前明月光》以其简洁明快的诗句和优美的意境,展示了李白特有的豪放诗风。
这首诗通过对比月光与地上的霜,以及诗人举头望月、低头思乡的动作,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乡愁的意境中,使人产生共鸣。
其次,在思想内容上,《床前明月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成为了诗歌永恒的主题,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全文带拼音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全文带拼音jing ye si chuang qian ming yue guang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shuāng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展示了望月思乡的诗人心境。
诗人抬头望明月,低头想起了故乡,表达了他在远离家乡的异乡漂泊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描绘了一幅明亮的夜晚场景,床前照亮的明月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仿佛是地上的霜。
这里,诗人用床前明月作为切入点,以诗人所见所感作为表达。
下一句中,诗人抬头望月,将视线投向天空,暗示了他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异地漂泊的孤独。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把诗人的目光和思绪重新拉回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处,思念故乡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通过描绘夜晚的明月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通过外在物象展现出来。
通过这首诗,诗人巧妙地借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通过对于一个片段的描写,将内心情感的复杂与深沉展现出来。
这首诗独特的表达形式,富有意境的描写手法,使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床前明月光的床是指真实的床吗 床前明月光描述的是哪个季节-
床前明月光的床是指真实的床吗床前明月光描述的是哪个季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静夜思》相信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背的,但是这首诗的意思大家真的理解吗这首诗表达的是李白的思乡之情,但是但是对这首诗具体的意味有多少人知道呢。
早前就有研究人员对这首诗做了更详细的研究推理。
床前明月光的床是指真实的床吗近日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走上《百家讲坛》,透过历史与文化的背影,讲述盛世收藏。
在家具篇中,马未都先生讲到了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在他看来这首写进小学课本、人人都会背诵的唐诗被绝大多数人误读了,人们都认为这四句诗是抒发李白的思乡之情,夜里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月色,聊以思乡。
但马未都认为李白并不是躺在床上,而是搬了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
“床前明月光”的床其实是胡床,即马扎,不是真正睡觉的床。
李白笔下的床到底是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马扎千百年来的人们是否把这首诗理解错了呢就这个问题,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撰文作了解答。
胡床,即今所谓“马扎”,因为它是由西域入传中土,故在“床”前冠了一个“胡”字。
胡床东汉时候即已传来,但到了魏晋南北朝,它的具体使用才多见于记载。
那时候,中国还是席坐的时代。
席坐时代家具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极有灵活布置之便,而家具的灵活又是和建筑结构以及室内空间分隔的灵活相一致,即中国古代建筑原是以框架结构体系为主,在框架结构中,任何作为空间分隔的构造和设施都不与房屋的结构发生力学上的关系,因而在材料的选择,形式和构造等方面都有完全的自由,比如室内空间的分隔,上古时代用幕,用帐,用幄和屏风,唐以来帘幕屏风之外又多用隔子,便是后世的格扇之类,它可以适应不同的需要而灵活拆装。
室内家具的设计与布置便是在这样的基本条件下完成。
魏晋南北朝时代,随着佛教东传而为席坐时代稳定成熟的家具形制带来了若干变革的因素,此前已经出现的胡床,更成家具变化中一个特别有生命力的生长点。
传统家具中,席与屏风,也包括各类帷帐,都是可以折叠、方便移动的,胡床迅速被接受,它的可折叠而便携,大约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诗译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诗译文及赏析原诗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床前明月光,仿佛地上有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歌背景《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
张若虚自幼聪明过人,年仅二十出头时便中进士第一。
后来他辞官弃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诗歌是写于唐朝,是描写作者夜晚思乡寄托离愁的作品。
属于七律,具有优美的音韵和节奏,张若虚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对内心的抒发,将离愁别绪融入到自然景象之中。
诗歌赏析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句话是在表现作者对于夜晚自然景象的感受。
床前的明月如同霜一般在地上散发着清冷的气息,让人感到一丝凉意。
既写出了自然界的美妙,又表现出作者的离愁别绪。
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是在表达作者对亲友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月高挂天空,使人不由自主地抬头望去,却也让人萌生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低头之时,于心头的思念倍感浓烈。
诗歌结构这首诗歌共有四个句子,每两个句子构成一个段落。
前两句讲述了夜晚的景象,后两句描绘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前二句和后二句之间隔了一个句中的逗号,整首诗歌表现出了自然景象和人的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
诗歌语言张若虚的诗歌语言非常优美。
整首诗歌有一种凄美的感觉,在七律的韵律和格律的依据下,每个字的运用都十分准确。
《春江花月夜》在语言上能够恰当地表现出作者思乡的情感,使用诗人独到的语言方式表现了作者愁绪难耐的心境。
总结《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挥洒自然美的优美诗篇。
张若虚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将离愁别绪融于到自然景象之中,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使人们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愈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相互融合。
无论是对张若虚还是这首诗歌本身,都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这首韵律优美、字句精练、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名篇之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全诗赏析
在学习、⼯作或⽣活中,⼤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歌体裁。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状物,⾃然,⽉亮,⽉夜 【名句】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出处】 唐?李⽩《静夜思》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译注】 明亮的⽉光洒在床前,好像是地上泛起了的⼀层霜。
【说明】 李⽩《静夜思》⼀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宗开元之治⼗四年)旧历九⽉⼗五⽇左右。
李⽩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
其《秋⼣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
李⽩在⼀个⽉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轮皓⽉,思乡之情油然⽽⽣,写下了这⾸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篇。
【赏析】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朴实⽆华,信⼿拈来,语意简单明了,却⼜⾔之不尽。
“疑是地上霜”这句,运⽤了暗喻的⼿法,把床前的⽉光⽐作地上之霜。
“霜”字⽤得极妙,霜作为⼤⾃然常见的⼀种⾃然景象,有两种特征:⼀种是形态上即⾊⽩,另⼀种就是性质上的寒冷。
诗⼈⽤霜来⽐喻⽉光,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异乡的孤寂凄凉之感。
其实把⽉光⽐作霜并⾮李⽩的`独创,梁简⽂帝萧纲《⽞圃纳凉》诗中就有“夜⽉似秋霜”之句,⽽稍早于李⽩的唐代诗⼈张若虚在《春江花⽉夜》⾥,也⽤“空⾥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光,给⼈以⽴体感,构思巧妙。
李⽩吸取前⼈精华,登⾼望远,算是运⽤得最为出⾊的⼀个。
“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则将诗⼈从奇特的想象之中拉回现实,同时向读者交代诗⼈是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清霜。
这两句主要⽉描写光,⾃古描写⽉光的诗不可胜数,李⽩的这⾸《静夜思》突破前⼈窠⾅,将古诗中⽉光的意象深⼊⼴⼤⼈们的⼼中,具有⽆尽的魅⼒。
摭拾《床》之古义
摭拾《床》之古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李白的名句,人们是最熟悉不过的了,然而对于诗句中的“床”,却一直被许多人误解为睡觉的床。
床,早在古代可不是用来睡觉的,却是供人坐卧的器具,因而“床”的古义与现在是有区别的。
《说文》解释为:“床,安身之坐者。
”因此,在一些作品中遇到“床”字,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供人坐卧的器具。
如《孔雀东南飞》中“媒人下床去”,贺铸的《凌歌》中“量船载酒,赖使君、相对两胡床”,朱敦儒《念奴娇》中“照我藤床凉似水”,李清照《孤雁儿》中“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等诗句中所提及的“床”、“胡床”、“藤床”都是这种供人坐卧的器具。
床的使用历史很早,传说是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的床。
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之前都没有椅凳,这个时期的“床”包括两个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
汉朝以前,中国人的坐卧方式是席地而坐,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
久而久之,形成了待客的等级观。
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具的形成期,人们多以席地坐卧为主。
所以在古典文献中也就出现了“筵席”一词。
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曰筵,籍之曰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
”《现代汉语词典》对“床”的解释为:①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家具。
②像床的器具:冰床、机床。
③某些像床的地面:苗床、河床。
从古至今,由“床”引申而来的义项有很多,如像床的器具:琴床、机床、车床、笔床、橹床等。
宋·陆游《入蜀记》:“二十日倒樯竿,立橹床。
”“橹床”,是安在船上或船旁比桨要长要大的工具,需用底座固定,这种底座称为“橹床”。
所以由“床”构成的复合词的中心义是:起安稳作用的底座。
如“牙床”是生长牙齿的底座;如“灵床”,是放置灵柩的底座;如贴近羊身的部分,底部的羊毛,人们称之为“毛床”,《齐民要术·养羊》:“白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动,则铰之。
”胡潔青在《齐白石三百石印·前言》中说:“看齐老人刻印是一大享受,……不用印床,而是一手握石,一手持刀,全靠腕力。
床前明月光原诗
床前明月光原诗
摘要:
一、床前明月光原诗的背景与作者
二、床前明月光诗句的意境与修辞手法
三、床前明月光原诗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四、床前明月光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正文:
【床前明月光原诗的背景与作者】
《床前明月光》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意境高远而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床前明月光诗句的意境与修辞手法】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床前的明月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句意境优美,通过对月光与地上霜的比喻,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
同时,诗中运用了举头与低头两个连续的动作,形成了视觉与情感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床前明月光原诗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床前明月光》一诗自诞生以来,便受到后世的广泛关注与喜爱。
它以简练优美的文字,表达了人们普遍存在的思乡之情,具有很强的共鸣力。
此诗也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床前明月光在现代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社会,床前明月光这一诗句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被广泛引用,不仅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还成为了一些艺术形式的灵感来源。
床前明月光译文
床前明月光译文
嘿,咱就来说说“床前明月光”这句诗的译文哈。
有一回啊,我晚上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突然,我看到从窗户照进来的月光,一下子就想起了“床前明月光”这句诗。
咱先说说这句诗的字面意思吧。
“床前明月光”,就是说在床的前面有明亮的月光。
听起来挺简单的哈,但这里的“床”到底是啥意思呢?有人说就是睡觉的床,可也有人说不是。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讨论这句诗,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有的说肯定是睡觉的床,不然还能是啥?有的说可能是别的东西,比如井栏啥的。
最后也没个定论。
那咱再说说这句诗给人的感觉吧。
想象一下哈,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你一个人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洒在地上。
那感觉,有点孤独,有点忧伤,又有点美。
我有一次晚上出去散步,走到一个小公园。
那里很安静,只有月光洒在地上。
我就站在那里,看着月光,心里突然就想起了“床前明月光”这句诗。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像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了。
如果要把这句诗翻译成大白话呢,大概就是“床的前面有
明亮的月光”。
虽然听起来没啥文采,但意思是对的。
或者也可以说成“在床边,明亮的月光照了进来”。
这样可能更生动一点。
总之啊,“床前明月光”这句诗虽然很简单,但却很有意境。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月光的美丽,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以后再看到月光的时候,说不定我们就会想起这句诗呢。
嘿嘿。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原文及赏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静夜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床前明亮的月光下,怀念远离故土的乡情。
这首诗以简短的四言句式构成,每句四字,共九个字。
短小的形式却包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首先,诗人写道“床前明月光”,以描绘出寂静夜晚中床边明亮的月光。
接着,“疑是地上霜”,形容月光如霜一样洒在地上,营造出一种温润而寒冷的氛围。
然后,诗人抬头望向明月,这一行为突显了他对月光的倾慕之情。
月亮是夜晚的主角,也象征着远方的家乡。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伴随着明月的光辉,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更加思念远方的亲友和故土。
这首诗以简短的文字表达了深沉的情感,通过描绘月光和思念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寂静夜晚的思绪和追忆之情。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感伤色彩,表达了人们对离故乡、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通过描述床前明月和思故乡的情节,将人们的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在文化传承和文学艺术方面,《静夜思》被广泛传唱和赏析,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以个人情感为切入点,通过简短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以及与自然景物的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在语言上简练而精准,也蕴含着对远方亲人和故土的情感表达。
总之,《静夜思》通过简单而又凝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人在夜晚寂静中的思念和情感流露,以及对远方亲人和故土的情怀。
这首诗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人们都能在《静夜思》中感受到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解释: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赏析:此句写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原文: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创作背景: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
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李白《静夜思》赏析
李白《静夜思》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静夜思诗人:李白朝代: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赏析【注释】①床:指井台。
(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赏析】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
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关于“床”的释义:1)指井台。
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2)魏明伦表示,《静夜思》家喻户晓,但研究者对这首诗却一直争论不休,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
有的认为“床”应作坐具解释,有的认为“床”应作睡眠之床,学者认为“床”应作井栏解。
其实,《静夜思》中的“床”确为井栏,而且“井”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床”即“窗”的通假字4)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唐诗三百首》解析
唐诗三百首李白诗人档案:李白(701年—762年),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译文】坐在井床上看天上明月洒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2、《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
【译文】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3、《古朗月行》(节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4、《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释】秋浦:在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西南。
唐时是著名产铜、银的地方。
缘:因为。
秋霜:秋天的白霜,这里用来形容白发。
似个:这个。
【译文】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
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
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5、《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释】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县南面。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佯:假装【译文】若耶溪有一个采莲的女子,看见客人来了便唱着歌儿回返。
唱着笑着进入了荷花丛里,还假装害羞不肯出来。
6、《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宿:住,过夜。
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高。
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说话。
恐:恐怕。
惊:惊吓。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床前明月光”的“床”
潘玲玲
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1001班 2010012990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极其宝贵的一部分,其中李白的《静夜思》则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名作。
但是,由于文字古今意义的差异,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有关“床前明月光”的“床”为何物的争论不断。
本文简论了其中的四种说法,并表明了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片经典之作,家户喻晓口耳相传。
仅仅短短的几十字就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月夜思乡图,传达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无言的眷恋之情。
既然是经典必定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其中“床前明月光”的“床”为何物就是引起了争论。
首先,从诗中将“床”独立出来。
“床”,异体为“牀”。
形声字,从木,爿声。
“牀”的本义为坐卧的器具,也写作“床”。
《说文》:“牀,安身之坐也。
从木,爿声。
字亦作床。
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
”“床”字有多种释义。
《康熙字典》对“床”字给出二义:“人所坐卧曰床”,“又井干曰床”。
《辞海》解释,“床”字有三义:“卧具也,古坐具亦曰床”;“井上围栏”;床形物。
可见,“床”为何物的确是很难断定。
对于传统“睡床”的解释,也有了各种看法。
以下是诗句中关于“床”的四种说法。
第一种,“胡床绳床说”。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之一马未都先生坚持“马扎说”,马扎古称“胡床”。
他的理由是:“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
唐代的窗户非常小,月亮的光不可能进入室内。
尤其当你的窗户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
”[1]
关于“绳床(胡床演变而来)”的解释:“如果是睡眠之床,作者躺在床上,诗中所用‘举头’、‘低头’也是不好解释的。
……唐明皇时期对胡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高度,并设置靠背,成为类似现今使用的折叠式躺椅,具有坐、倚、卧的功能。
……诗人在庭园中,倚靠在绳床上假眠,于似睡非睡的朦胧之中,身感凉意,看到绳床之前洁白的月光,便‘疑是地上霜’了。
”[2]
第二种,“井栏说”。
大约20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过。
比如,1990年出版的金用《唐宋诗词三百首》对李白《静夜思》注释:“床,卧床。
古义又作‘井栏’。
2007年4月5日《羊城晚报》杨光治先生曾在《古诗文误读何其多》一文指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大多读者和马茂元教授等名家都想当然地将它理解为睡床。
其实这里的‘床’是指井口的栏杆,水井大多是在院子里,因而才有可能产生‘床前明月光’的景象。
”[3] 同样有的学者认为井在古诗句中一直是故乡代名词。
成语“背井离乡”就表示“离开家乡”的意思了。
诗人举头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倚着井栏,低头看着的井,思乡之情不经油然而起,的确合情合理。
并且,对于这一说法,学者还从李白的诗句中寻找了印证。
如《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认为小男孩骑着竹马所绕的床应当是井的围栏。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学者认为“玉床金井”连用,意思是说寒夜霜浓,井边栏杆因结霜成了“玉床”。
第三种,传统意义说,即床之本义:坐卧的器具。
清人王琦认为,这句诗中的“床”指睡床。
在他编的《李太白全集》中,大凡“床”指“睡床”则不出注,除“床前明月光”的“床”没有出注以外,还有《平虏将军妻》中“出解床前帐”和《春怨》中“飞花入户笑床空”的“床”。
研究李白的大家詹锳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对《静夜思》中的“床”也没有出注,他们也认为是指睡床。
鲁梁的《“床前明月光”的“床”还是解释为“睡床”为好》和倪传龙的《也谈“床前明月光”的“床”》也认为,“‘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睡床,这是最符合本诗情境的解释”。
[4] 否定是“胡床”的理由:“胡床”系东汉后期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故曰“胡”。
唐朝诗人所言此物,一般都不单独称“床”,不是说“胡床”,就是言“绳床”。
“床”和“胡床”这两个概念他们分得很清楚。
全唐诗中涉及“床”这个物品的诗近九百首,几乎都是这样。
如:《白居易·咏兴五首·池上有小舟》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
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
《李白·草书歌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崔融·从军行》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识故桑。
《王维·登楼歌》舍人下兮青宫,据胡床兮书空。
《李颀·赠张旭》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否定是井栏的理由,汪少华《从生活习俗和语言的社会性再论唐诗的“床”》给予了如下充分的解释:
“床”确有井栏义项,例如却惜银床在井头——李商隐《富平少侯》;井有辘轳床上转——李贺《后园凿井歌》;玉井金床转辘轳——花蕊夫人《宫词》;前有吴时井,下有五丈床——李白《洗脚亭》;井梧花落尽,一半在银床——无名氏《河中石刻》;梧桐坠井床——唐彦谦《红叶》;澄澈泻银床——苏味道《咏井》。
它们显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诗句或诗题中少不得一个“井”字,否则便不指井栏。
鱼玄机《酬李学士寄簟》:“唯应云扇情相似,同向银床恨早秋。
”温庭筠《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两诗“银床”之“床”均非井栏,而是眠床。
李峤题名为《床》的诗,吟咏的即是眠床。
这表明语言具有社会性,词的意义是被社会所制约着的,今天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文,切不可忽略这个重要原则。
最后一种说法,床是“窗”的通假字。
这种说法就关系到《静夜思》的版本问题。
在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现在,日本所通行的仍是这个版本。
而在我国,到清乾隆28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改动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有学者认为,根据原来版本“床前看明月”,那么床就可解释为是“窗”,即诗人于窗前观看明月,引起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我比较赞同传统睡床的说法:诗人卧在床上,似梦还醒,迷迷离离,见到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依稀之中疑为地上铺了皑皑白霜,从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充满了朦胧的美妙。
此外,我认为把“床”解释为“睡床”,并不是说作者就一定睡在床上。
我们可以想象是诗人坐在床沿,或者靠在床头,甚至站在床前,看见皎洁的月光从窗口流泻进来,洒在床前的地上,举头望窗外的明月,低头思念故乡。
其实,我想没有必要去考察每个名词的真伪,只要有意境美,哪怕是一种朦胧的美也可以了。
酌字酌句考察,我们就不是在欣赏古诗了,而是在古诗里进行文物考察了。
如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欧明俊笑道:“诗本来就是跳跃的,我们没办法通过诗的语言,来考究诗里所指某种东西实物到底是什么。
李白吟诗时,所指的床到底是什么床,恐怕只有李白自己知道。
”
[1]马未都 <静夜思〉新解 [N]中华读书报2008年3月19日第9版
[2]曾维华李白〈静夜思〉中的“床”[N] 社会科学报 2003年9月18日。
[3] 杨光治古诗文误读何其多[N] 羊城晚报 2007年4月5日
[4]胥洪泉先生《“床前明月光”之“床”究竞为何物》[N] 解放日报2008.1.14)
[5] 汪少华从生活习俗和语言的社会性再论唐诗的“床” [R]上海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年
[6]欧明俊《“唐诗宋词”说评议》[N]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