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生物 阶段性检测(三)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阶段质量检测全集(全书完整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阶段质量检测全集(全书完整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全册)阶段质量检测全集课时跟踪检测(一)内环境的稳态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解析: 选 D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 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 引起组织水肿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某人皮肤烫伤后, 出现了水泡, 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②解析: 选 C 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②为组织液, ③为组织细胞, ④为淋巴, ⑤为血浆, ⑥为红细胞.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形; 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 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由一层细胞构成, 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织液.3.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胃液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解析: 选 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胆汁、胰液、原尿与外界直接相通, 既不属于细胞内液, 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是外环境.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2-4、葡萄糖、氨基酸解析: 选D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 过氧化氢酶存在细胞内, 载体位于细胞膜上,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5.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mmol/L)①142 5.0 2.5 1.5 103.3 6.0 16.0②147 4.0 1.25 1.0 114.0 7.5 1.0B.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C.CO2的浓度①大于②D.①和②的成分差异与毛细血管壁的透过性有关解析: 选 C 根据成分判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①中蛋白质含量低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 水分子会由血浆中移向组织液中或细胞内; CO2顺浓度移动, CO2要排到体外, 据此判定CO2浓度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毛细血管壁不允许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等物质透过.6.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 选 C 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为: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⑤为CO2及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7.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当稳态遭到破坏, 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解析: 选C B、D项中的疾病是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症状, 但稳态被破坏, 不一定患这两种疾病. 稳态被破坏后, 主要表现为细胞代谢紊乱, 一般不会表现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反而极可能减慢, 因为酶的活性降低.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当血液的成分相对稳定时,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均保持不变解析: 选 D 当血液成分相对稳定时, 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仍然会发生改变. 例如, 体温会随环境温度改变而出现波动.二、非选择题9.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__(填标号),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温度.(3)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会引起血浆的pH明显下降吗? ________, 这与血浆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说明: 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 用虚线箭头表示CO2; 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解析: (1)①是细胞内液, ②是血浆, ③是组织液, ④是淋巴, ⑤是毛细血管壁.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以直接相互交换物质;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与淋巴.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3)由于人体内存在着缓冲物质, 所以某人大量喝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 (4)见答案.答案: (1)①与③、②与③③④(2)渗透压酸碱度(3)不会HCO-3、HPO2-4(4)如图一、选择题1.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①③②C.③①②③D.②③①①解析: 选 B 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 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 在随体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之前, 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2.右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 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 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②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③液体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④细胞3的种类最多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解析: 选D 由图可知, a是淋巴, 细胞1是淋巴细胞; b是血浆, 细胞2是血细胞, c 是组织液, 细胞3是组织细胞.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中, 血浆(液体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因此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组织液不含消化酶; 组织细胞种类最多.3.下列过程, 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水④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⑤血红蛋白和氧气分子的结合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⑤解析: 选 C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的; ②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故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③为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 发生在细胞内; ④过程发生在血浆中, 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⑤过程发生在红细胞的内部, 而不是在内环境中.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 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解析: 选D 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中, 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肉乏力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稳态需通过正反馈调节来维持解析: 选A 缓冲体系由多种成分构成; 细胞代谢在细胞内完成, 而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负反馈.6.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D.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解析: 选 D 葡萄糖、胰岛素和淋巴因子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非选择题7.图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 请据图回答:(1)图示A、B、C、D中, 血浆是______、组织液是______、细胞内液是________.(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 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____.(3)假如①为淀粉, 则所形成的②由肠腔进入B中的方式是________. 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内, 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 HCO-3约为H2CO3的20倍, 若HCO-3/H2CO3的值小于15, 则立刻发生酸中毒. 此例说明无机盐具有________的功能. (填选项)A.调节渗透压B.维持pHC.组成细胞结构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解析: 图中A为肠腔, 相当于外界环境, 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 如果①为淀粉, 则②为葡萄糖, 在小肠中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答案: (1)B D C (2)A (3)主动运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质基质、线粒体(4)B8.[实验探究]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 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1)实验材料: 略.(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 编号为1~5号, 分别加入2 mL浓度依次为0.5%、0.7%、0.9%、1.1%、1.3%的__________, 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 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 用小滴管吸血.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 摇匀, 放置5 min.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 置于5块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 在显微镜下镜检, 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相应的结论(4)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 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人的细胞外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 为等渗溶液. 低于该浓度, 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膨胀甚至涨破, 反之则会失水皱缩. 生理盐水与细胞外液为等渗溶液, 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 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 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 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剂, 故其注射过多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 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答案: (2)①NaCl溶液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3)②体积变大③维持正常形态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4)会影响, 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 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课时跟踪检测(二)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 错误的是( )A.人的体温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就是指皮肤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 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解析: 选 C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通常用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示体温; 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2.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液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⑥肾上腺素增多⑦骨骼肌颤栗⑧代谢活动增强A.①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⑤⑥⑦C.④⑤⑥⑦⑧D.①③④⑦⑧解析: 选 A 在寒冷环境下, 机体通过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 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调节机体代谢增加; 骨骼肌颤栗. 减少散热的方式有皮肤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汗液几乎不分泌.3.人在发高烧时食欲减弱, 还会感觉食之无味, 其原因是( )A.体温过高, 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B.体温过高, 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C.体温过高, 消化酶活性受影响D.体温过高, 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 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解析: 选C 发高烧会影响体内酶的活性, 如使消化酶活性降低, 引起食欲不振等.4.某成年人从25 ℃环境来到10 ℃环境中, 体温维持正常, 其散热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解析: 选D 在10 ℃的情况下, 尽管身体此时采取的都是减少散热的措施, 但是由于温差很大, 所以散热量还是很大; 相反, 在25 ℃的情况下, 由于周围温度很高, 即使身体采取很多散热的措施, 散热量还是较小.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 温差增大; c~d段由于温度降低,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减少; 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 产热、散热相对稳定, 且产热速率大于a~b段.5.下列关于人体水平衡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 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进食过咸食物, 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则尿量减少解析: 选 C 调节水分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该激素分泌的多少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呈正相关.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尿量减少. 食物过咸,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6.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 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解析: 选 C 血浆渗透压降低, 说明人体喝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 此时, 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 因而不会产生渴觉. 当机体失水时,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 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就会增强.7.如图所示为水平衡调节机理, 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解析: 选 C 下丘脑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 引起渴觉. 另外神经冲动传到垂体, 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增强对水的重吸收.8.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剂量的低渗食盐水后, 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B.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C.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D.渗透压感受器不会受到刺激解析: 选 C 注射大量低渗食盐水后,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刺激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尿液量增加.二、非选择题9.根据下述事例回答问题:事例一赵某因在气温高达39 ℃环境下锄草而中暑身亡.事例二高某因天气炎热, 而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 导致水中毒.(1)以上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________天气. 在这种天气状况下, 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估计, 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________, 高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3)赵某和高某的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都遭到破坏. 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 它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 此因素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曲线能够反映高某体内的水的绝对含量(a)和相对含量(b)变化趋势的是( )(5)下列曲线能反映赵某(a)和高某(b)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6)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到口渴,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赵某的死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体内热量得不到及时散失, 使得赵某体温过高, 最后死亡, 说明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高某大量流汗后快速补充纯净水, 由于大量丢失无机盐, 使得其内环境渗透压降低.答案: (1)高温出汗(2)产热多于散热基本平衡(3)体温逐渐升高水盐平衡盐减少, 渗透压降低(4)A (5)A (6)下降(7)失去水和盐的比例相同(8)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选择题1.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 当他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 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图示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②身体耗氧量变化③肾上腺素分泌量④汗腺的分泌量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解析: 选A 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 皮肤血管血流量减少, 以减少散热; 身体耗氧量增加, 以增加产热;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以促进代谢, 增加产热; 汗腺的分泌量减少, 以减少散热.2.动物生理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做了如下实验: 刺激下丘脑的前部, 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 而刺激下丘脑后部, 实验动物则出现寒颤现象, 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 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 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唯一中枢D.下丘脑的活动仍然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解析: 选 A 由题干可知, 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出现了与散热有关的出汗现象, 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 出现了与产热有关的寒颤现象, 故产热中枢在下丘脑后部, 而散热中枢在下丘脑前部. C和D项所述内容, 不能由该实验得出.3.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 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解析: 选D 分析图形, ab段体温升高, 产热量增加, bc段体温降低, 散热量增加. 分析四个选项, 寒颤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 从而引起体温升高, 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 使体温下降.4.把青蛙和小白鼠从25 ℃的环境中移到5 ℃的环境中, 这两种动物的耗氧量的变化是( )A.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B.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增加C.青蛙的耗氧量减少, 小白鼠的耗氧量增加D.青蛙的耗氧量增加, 小白鼠的耗氧量减少解析: 选 C 青蛙属于变温动物, 小白鼠属于恒温动物, 青蛙新陈代谢强度随外界温度降低而降低, 故机体耗氧量减少; 小白鼠为抵御寒冷, 新陈代谢强度随外界温度降低而增强, 从而耗氧量增加, 机体产热增加.5.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 其化学本质是多肽, 下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 另有研究表明, 过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渗透压感受器位于血管壁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 从而使血压升高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解析: 选C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过量饮酒会抑制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从而导致尿量增加; 根据过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 从而使血压升高; 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6.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 功能受损. 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原理是(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解析: 选 A 过量饮水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 从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 从而能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二、非选择题7.右面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 A、B的名称:A__________, B________.(2)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 ℃时, 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渗透压.①此时, 体内温度调节的主要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此时人体渗透压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A的调节效应是________A的活动, 此种调节方式在人体内环境平衡的调节中广泛存在, 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观察图解可以获得的信息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有关, 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是在下丘脑, 而释放是由垂体完成的. (2)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其反射弧是: 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在38 ℃的环境时, 人体会大量出汗, 从而流失大量的水分,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刺激了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合成抗利尿激素, 经垂体释放,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分重吸收增强, 使尿量减少.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 反馈性引起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 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这种调节方式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答案: (1)下丘脑垂体(2)①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②此时出汗增加,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刺激下丘脑, 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经垂体释放,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使其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尿量减少(3)抑制(负反馈)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8.[实验探究]小白鼠是恒温动物, 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 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请帮其完成实验步骤, 并回答问题:(1)实验假设: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材料用具: 略.(2)实验步骤:①取两组(各5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鼠, 并标记为甲、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甲组鼠用手术法________________, 然后缝合, 乙组鼠进行相同的手术, 但不破坏下丘脑, 然后缝合.④把甲、乙两组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 室内温度调为0 ℃,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 h, 每隔4 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 并做好记录.(3)预期结果与结论:结果结论实验组: ①________________假设成立对照组: ②________________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假设③____________解析: 本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是下丘脑是否被破坏; 在实验前应测量鼠的体温, 以便与实验后进行对照, 若破坏下丘脑, 体温调节能力发生改变, 则说明假设成立, 反之则假设不成立.答案: (2)分别测量甲、乙两组鼠的体温破坏其下丘脑(3)①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②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③不成立课时跟踪检测(三)血糖调节一、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3.9~6.1 mmol/L. 下列与人体血糖调节有关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胰高血糖素是唯一升血糖的激素C.调节血糖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解析: 选 B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但是人体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外, 还有肾上腺素.2.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B.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原理主要是切断血糖的来源C.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有关。

江苏专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三章基因工程章末培优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江苏专版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三章基因工程章末培优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章末培优创新突破练突破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选择和作用1.[2023江苏苏州中学高二期中]用XhoⅠ和SalⅠ两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别处理同一DNA片段,酶切位点及酶切产物分离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两种酶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同B.图中酶切产物可用于构建重组DNAC.泳道①中是用SalⅠ处理得到的酶切产物D.图中被酶切的DNA片段是单链DNA2.[2023江苏盐城龙岗中学高三调研]限制酶的发现为DNA的切割和目的基因的获得创造了条件。

限制酶Sau3AⅠ、Eco RⅠ、Bam HⅠ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分别为↓—GATC—、↓—GAATTC—、↓—GGATCC—。

含某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如图所示,若利用质粒A(含限制酶Sau3AⅠ、Eco RⅠ、Bam H Ⅰ的酶切位点各1个)构建基因的表达载体,为克服目的基因和质粒A的自身连接,应该如何选择限制酶( )A.用限制酶Eco RⅠ或Bam HⅠ处理含某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AB.用限制酶Sau3AⅠ和Bam HⅠ处理含某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AC.用限制酶Sau3AⅠ和Eco RⅠ处理含某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AD.用限制酶Eco RⅠ和Bam HⅠ处理含某目的基因的DNA和质粒A突破二PCR扩增技术3.数字PCR即Digital PCR(dPCR),它是一种核酸分子绝对定量技术。

数字PCR能够直接数出DNA 分子的个数,是对起始样品的绝对定量。

下图为数字PCR技术的原理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PCR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一定的缓冲溶液和Mg2+B.dPCR是基于DNA单分子PCR方法进行计数的核酸定量C.每个反应单位有无荧光取决于是否含有靶分子D.PCR和dPCR在检测病原体的灵敏度上完全相同4.在表达融合蛋白时可以利用融合PCR技术把两个不同的基因片段连接起来,其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过程使用的引物P2和引物P3的碱基完全互补配对,所以不能放在一个系统中工作B.融合PCR的第一步需要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C.融合PCR的第一步是不需要引物的,可能是因为两条链重叠的部位互为另一条链的引物D.若融合PCR第二步获得了64个融合基因,则该过程消耗了128个引物突破三DNA的粗提取和鉴定5.[2023江苏南通海安高级中学高二月考]下列与DNA的粗提取和鉴定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冰乙醇可使DNA更容易析出B.DNA在2 mol·L-1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低C.鉴定粗提取的DNA时,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别是加不加二苯胺试剂D.电泳鉴定DNA时,应在凝胶载样缓冲液中加入二苯胺作为染料6.[多选][2023江苏盐城伍佑中学高三质量检测]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和菜花均可作为提取DNA的材料B.DNA既溶于2 mol·L-1的NaCl溶液,又溶于蒸馏水C.向鸡血细胞液中加蒸馏水搅拌,可见玻璃棒上有白色絮状物D.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冷却后变紫突破四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7.[多选][2023江苏南京秦淮中学等六校高三联考]下图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细菌B细胞内制造“工程菌”的示意图。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3 Word版含解析 (2)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学业分层测评3 Word版含解析 (2)

学业分层测评(三)(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B.机体是以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C.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D.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解析】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相对平衡的缘故,因此,无论是体温低于或高于正常值,都同时具有产热和散热过程。

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体温调节需要神经和激素共同参与调节。

【答案】 B2.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导学号:32570029】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能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就是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解析】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测量体温的部分不同所得的数值也不同,在直肠处所测得的数值最接近体温,但也不是真正的体温值。

【答案】 C3.下列关于产热和散热的叙述,正确的是()A.和产热有关的激素只有甲状腺激素B.和产热有关的激素可使有机物的氧化速度加快C.产热与激素有关而与神经无关D.产热和散热都与激素无关【解析】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能够产生能量,其中一部分变成了热能,所以与产热有关的激素可使有机物的氧化速度加快。

【答案】 B4.图中A~D的体温调节中,哪一途径表示人体持续生活在过冷环境中并可能导致死亡()【导学号:32570030】【解析】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是依靠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但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人持续生活于寒冷环境中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弥补散失的热量时,人的新陈代谢速率将降低,代谢紊乱,并可能导致死亡。

【答案】 B5.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B.K+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C.人体Na+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皮肤D.人在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解析】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既有神经调节(人体产生渴觉,摄入一定量的水),也有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调节;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离子是K+;人体Na+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人在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高二生物苏教版必修3 阶段检测(第3~5章)

高二生物苏教版必修3 阶段检测(第3~5章)

阶段检测(3~5章)(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但能改变演替速度2.从光裸的岩地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所需的时间相对较短,其原因是()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④灌木阶段,群落内竞争激烈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3.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原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4.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②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上升③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④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5.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B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 B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的是()6.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下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1~5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C.第15~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第20~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7.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C.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8.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 苏教版 (江苏专用)(课件)必修3第2章第1节(二)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  苏教版 (江苏专用)(课件)必修3第2章第1节(二)
人体的稳态(二)
基础自主梳理
人 体 的 稳 态 (二 )
高频考点突破
实验专题探究
命题视角剖析
即时达标训练
基础自主梳理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类型 排除抗原性异物 , 1.概念: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_______________ 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2 . 免 疫 系 统 的 组 成
A.造血干细胞形成多种细胞,要经过细胞增殖
和细胞分化过程
B.各类细胞来源相同但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
不同细胞表达的基因不同
C.c和d在不同的场所发育而成 D.当再次受抗原刺激后,机体具有更强烈的免 疫反应,主要与c和d有关
解析:选D。造血干细胞可以形成多种细胞,要
经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不同的细胞表达的基
出现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 (3)免疫缺陷病 不足或缺陷所引起的疾病。 ①概念:机体免疫功能__________
思考感悟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容易发生变异,
给制备疫苗带来困难,你知道为什么HIV容易
发生变异吗?
【提示】 因为HIV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的RNA,
结构不稳定,所以更容易发生变异。
淋巴结、扁桃体等 B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脾、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___
3.类型 分 类 特 点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选择性 对病原体不具有_______ 针对某种病原体 __________ 或特异性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三道防线:特 组 及其分泌物等 异性免疫细胞参 吞噬作用 成 第二道防线:_________、 与 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等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 苏教版 (江苏专用)(课件)必修3第2章第1节(一)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  苏教版 (江苏专用)(课件)必修3第2章第1节(一)

5.尿糖的检测 斐林试剂 发生 (1)实验原理:尿液中的葡萄糖与__________ 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2)实验过程 ①取A、B两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2 mL正常 人尿液样品,在B试管中加入2 mL糖尿病患者尿 液样品。 ②再向A、B两支试管中加入2 mL新配制的斐林 水浴 加热2 min。 试剂,振荡后_____ ③观察实验现象:B管中出现_____________ 砖红色沉淀 。
(3)激素的作用
①胰岛素 糖原分解 抑制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 促进 血糖合成糖原或脂肪酸
使血糖浓 度降低
②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
4.失调疾病:血糖代谢失去平衡时,会患 低血糖病 或糖尿病。 _________ (1)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 h后血糖浓度 ≥11.1 mmol/L。 (2)糖尿病患者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 多尿和体重减少。 调控饮食 并结合药物等 (3)糖尿病治疗:可采用_________ 综合治疗。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2)形成过程
原尿 血液 ― ― → ______ 滤过
经肾小囊
经肾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和分泌
― ― →
终尿。
四、血糖的调节 1.含量: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为3.9 mmol/L~6.1 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 h后小于7.8 mmol/L。 2.调节因素 肝 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 (1)___ 胰岛素 和胰高血糖素是重要的调节激素,分 (2)_______ 胰岛A细胞 分泌产生。 别由胰岛B细胞和__________

【苏教版】生物《优化方案》必修3测试第5章第1节知能过关演练

【苏教版】生物《优化方案》必修3测试第5章第1节知能过关演练

1.(2011年江苏连云港高二检测)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人口增长过快②人口素质高③人口农村化④人口老龄化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解析:选A。

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2.我国曾预测20世纪90年代前期人口生育正处于高峰期顶峰,作出这个预测的依据是()A.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B.出生率与死亡率比例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解析:选A。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降低的死亡率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态势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解析:选B。

我国人口由于基数大,还将长期处于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

4.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光化学污染④潮汐⑤臭氧层空洞⑥水俣病⑦酸雨⑧大脖子病A.①⑥B.①⑤⑧C.②③⑦D.④⑧解析:选D。

潮汐是因地球与月球的位置及吸引力而产生的海水规律性的涨落现象,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大脖子病则是由于缺乏碘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所以④⑧与环境污染无关。

水俣病为环境中汞含量过高导致;赤潮是海洋被污染导致缺氧,致使鱼虾等生物死亡;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太阳光紫外线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新的污染物。

5.如下图所示为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据图回答:(1)甲国人口年龄组成属于()A.增长型B.衰退型C.稳定型D.都不是(2)甲国因人口问题会造成()A.就业困难、生活贫困B.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加C.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D.医疗水平降低,住房紧张(3)乙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最主要的是()A.控制人口增加B.提高人口素质C.鼓励多生育D.延长教育年限解析:由题图可以看出,甲国人口中,老年个体占的比例较大,而幼年个体相应比例则较小,属于衰退型。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苏教版必修3习题:第二章第一节(四)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含答案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苏教版必修3习题:第二章第一节(四)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含答案

[随堂检测]免疫的类型及免疫细胞的起源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皮肤、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解析:选C。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淋巴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B错误;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C正确;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2.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B.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D.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解析:选B。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选项D所述为第二道防线;选项A、C为第一道防线;选项B所述为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3.如图表示与免疫有关的两种效应淋巴细胞,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甲中①为效应B细胞,其内质网发达B.图乙中②与细胞免疫有关C.①②在功能上是彼此独立的D.从根本上讲,①②两种细胞的起源相同解析:选C.分析图示可知:图甲中①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因此内质网发达,A项正确;图乙中②是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B项正确;效应T细胞和效应B细胞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C项错误;从根本上讲,①②两种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项正确。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苏教版必修3习题:第四章第二节(一)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含答案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苏教版必修3习题:第四章第二节(一)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含答案

[随堂检测]能量流动的过程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因为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逆转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C.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供应就可以长期维持正常功能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生物的呼吸释放热能解析:选C.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由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决定的,即食物链中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逆转,A正确;根据流入生态系统中总能量可知,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利用太阳能,即外部的能量补给,B正确、C错误;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逐级递减推知,D正确。

2.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

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营养级a b c d能量(J·m-2)141。

10×10515。

91×1050。

88×105871。

27×105A.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渠道是d→a→b→c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照射在d上的太阳能C.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1。

3%D.a营养级所摄取食物中的能量不等于流入a营养级的能量解析:选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时,随营养级的升高,能量逐级递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d的能量最多,应处于第一营养级,a的能量次之处于第二营养级,b处于第三营养级,c处于第四营养级,故A项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d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项错误;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

91×105)÷(141。

10×105)×100%≈11。

3%,C项正确;流入a营养级的能量=a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营养级所摄取食物中的能量-a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所以D项正确。

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计算3.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初级消费者B.Ⅳ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解析:选C。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苏教版必修3习题:第二章第四节(一)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含答案

2017高中同步创新课堂生物优化方案苏教版必修3习题:第二章第四节(一)知能演练轻巧夺冠 含答案

[随堂检测]生长素的发现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B.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块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解析:选A。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并可以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A项错误;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和切下的尖端之间放入一个琼脂块,并给予单侧光照射,结果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块,B项正确;拜尔在黑暗中,将切去的胚芽鞘尖端放在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一段时间后,发现胚芽鞘弯向放尖端的对侧生长,从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C项正确;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项正确。

2.下列哪项实验能够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解析:选C。

由于题干中所说的是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影响分布不均导致了胚芽鞘的弯曲,因此C项符合题意.3.对胚芽鞘进行如下图的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①②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A.←↑→↑B.←↑↑→C.→→↑→D.→↑←↑解析:选D。

①中胚芽鞘旋转,则胚芽鞘尖端四周都能接受到光的刺激,但是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会导致生长素在外侧分布多,因此停留在如图位置时,向右弯曲生长;②暗箱不动,有单侧光从左边射入,但是胚芽鞘旋转使胚芽鞘的尖端各部位都能均匀接受单侧光,因此直立生长不弯曲;③由于生长素的运输受重力影响,因此B中的生长素比A多,故右侧生长比左侧快,向左弯曲生长;④旋转后A、B 中生长素一样多,因此左右生长一样快,直立生长.4.如图表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锡箔套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请说明图(1)~(8)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6)________;(7)________;(8)________。

优化设计高中生物必修三答案及解析

优化设计高中生物必修三答案及解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随堂练习巩固1.A2.C3.B4.C课后作业提升1.C①代表食物经消化吸收和血液循环进入内环境的过程;②③代表组织细胞产生的CO2等废物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排到外界的过程,不需通过消化系统;④⑤代表组织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包括养料和氧气,也包括废物;⑥表示外界环境与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间接的,故用虚线表示;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D3.D水肿的本质是组织液过多,毛细血管壁破损或者通透性增加,以及毛细淋巴管阻塞,可直接引起组织液过多。

血浆蛋白少可使血浆渗透压减小,进一步引起组织液增多。

4.A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的,它们是通过物质交换相联系的。

5.C6.D7.B内环境不是细胞内的环境,而是体内细胞的生存环境。

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

8.B根据题图可知A为毛细血管,B为红细胞,C为组织细胞,D为毛细淋巴管,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CO2和O2都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据此推测O2浓度是外界>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而CO2浓度则相反。

9.C根据表格分析,①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原因是细胞内液通常K+浓度较高,Na+浓度较低,且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细胞外液则相反,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而细胞外液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因而判断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下降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因而血浆中的水会大量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含量增加。

肝细胞中的CO2产生于线粒体,由此扩散至血浆中,需要穿过线粒体的2层膜,1层肝细胞膜,进出单层的毛细血管壁细胞需2次通过细胞膜,因此共需穿过5层生物膜,10层磷脂分子。

10.D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被消化吸收后,经血液循环到组织毛细血管后,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再进一步被细胞吸收。

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通过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高中生物 第1-2章阶段检测 苏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生物 第1-2章阶段检测 苏教版必修3(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2章阶段检测苏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2章阶段检测苏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1-2章阶段检测苏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阶段检测(1~2章)(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题2分,共50分)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④Na+⑤血浆蛋白A。

①②③ B。

①④⑤C.①③④ D.②③④⑤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A.效应B细胞 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3.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 B.血糖浓度的变化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D.乳酸与血浆中 NaHCO3反应5.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A.使小鼠产生超敏反应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效应B细胞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6.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 B.组织液增多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加7.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苏教版】生物《优化方案》必修3测试阶段性综合检测(1)

【苏教版】生物《优化方案》必修3测试阶段性综合检测(1)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1.科学家在出版的《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无奈地正式公布白鳍豚绝种,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生老病死的现象B.人为因素破坏其生态环境C.外来物种入侵D.近亲繁殖解析:选B。

白鳍豚绝灭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长江水域污染严重从而破坏了白鳍豚的生存环境所导致的。

2.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选择B.物种退化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解析:选D。

人口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乱捕滥猎、乱采滥伐,以及对其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绝灭。

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并不会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绝灭。

3.为了研究成果的信息共享,重要的一步是()A.提出假设B.设计实验C.得出结论D.表达与交流解析:选D。

研究成果的共享,多是通过论文等形式得到表达,从而达到信息的共享。

4.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A.实验材料的数量、实验温度和实验进行的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B.各种实验中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以确保单一变量C.数据测量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D.探究实验中,实验结果不一定与提出的假设一致解析:选ACD。

实验对照有许多种,如空白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相互对照等,不一定必须设置空白对照。

5.福建宁德地区在全区沿海乡镇大面积推广引种大米草7年后,使东吾洋这个以水产业闻名全国的“蓝色宝库”惨遭祸害,仅水产业每年损失就达1000万以上,尽管宁德地区采用了人工割除、化学防治等措施控制大米草,但收效甚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环境污染和破坏B.外来物种入侵C.物种特化或功能基因丧失D.自然灾害解析:选B。

本题考查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态及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2012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苏教版(江苏专用)(课件)必修3第3章第1节

2012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苏教版(江苏专用)(课件)必修3第3章第1节
第1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1
节 生 物 群 落 的 基 本 单 位 种 群
基础自主梳理
高频考点突破
实验专题探究
命题视角剖析
即时达标训练
——
基础自主梳理
一、种群的特征
一定时间 内占据 1.种群的概念:生态学上把 _________ 同种 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一定空间的______ 2.种群的特征
(3)两个方面
①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②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特征及相互关系
(1)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 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 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 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 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实验专题探究
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 1.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 的? 2.猜想假设 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
3.设计实验 (1)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2)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 量酵母菌。 (3)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 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4)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 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 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3)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 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 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生, 理论上种群数量应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 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 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次数为X轴,每次 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曲线向上延伸与Y 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 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新教材高中生物模块综合测评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生物模块综合测评苏教版选择性必修3

模块综合测评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在利用葡萄自然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未经杀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缘由是( )A.经冲洗后的葡萄上只有野生型酵母菌无其他杂菌B.其他杂菌不能利用葡萄汁中的糖作碳源C.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D.酵母菌发酵产生大量酒精,杀死了其他杂菌C[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在冲洗过程中,杂菌和酵母菌被洗掉的机会是均等的;异养微生物都能利用糖;根本的缘由是其他微生物不适应缺氧和酸性环境。

] 2.微生物培育是微生物工程中的基础技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和细菌的培育基成分相同B.平板划线法中的“线”是连续的、不分区域的C.微生物培育基中并不是都必需添加碳源或氮源D.在微生物培育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育基和培育皿进行消毒C[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如可用活鸡胚培育病毒;平板划线法每次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划线是分区域的;微生物种类不同,对养分物质的需求不同,应依据所培育微生物的须要确定培育基的成分;对培育基和培育皿要进行灭菌,而不是消毒。

]3.三个培育皿中分别加入10 mL不同的培育基,然后接种相同的大肠杆菌样液。

培育36 h后,计算菌落数,结果如下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该试验采纳平板划线法接种C.Ⅰ和Ⅲ比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不须要生长因子D.Ⅱ和Ⅲ比照,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须要葡萄糖D[该培育基加入了琼脂,故为固体培育基;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时宜采纳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而不是平板划线法接种;Ⅰ与Ⅲ中有葡萄糖、生长因子两种变量,不能得出相应结论;Ⅱ和Ⅲ比照,自变量是有无葡萄糖,说明大肠杆菌的生长须要葡萄糖。

] 4.做“微生物的分别与培育”试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培育基要进行煮沸灭菌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育基溅到皿盖上C.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D.用记号笔标记培育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D[A项,对培育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性检测(三)1.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在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选D。

种群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作用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并非只包括成熟个体。

K值是环境容纳量,合理密植不能超过此值;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是稳定型种群的年龄结构特点。

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C.调查土壤里的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解析:选C。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故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A错误;没有振荡试管,则试管中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B错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则掉落到试管中的土壤小动物会减少,C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若四边都统计,明显数值偏大,D错误。

3.如图是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图,下列关于曲线含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曲线Ⅰ表示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B.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C.曲线Ⅱ可以表示“温带落叶植物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随叶季节性生长的变化”D.曲线Ⅱ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其中在a~b段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较小。

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不断升高,目前我国人口变化处于c~d段解析:选D。

曲线Ⅰ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因此曲线Ⅰ表示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A正确。

因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鱼类的需求,故需持续投放饲料保证鱼正常的能量需求,B正确。

温带落叶植物在个别器官或整株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生长速度也表现出“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即开始时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达到最高点,然后生长速度又减慢以至停止;植物衰老时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光合色素减少甚至丧失,因此可用曲线Ⅱ表示“温带落叶植物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随叶季节性生长的变化”,C正确。

曲线Ⅱ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在a~b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所以该时期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较小;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不断升高,但目前我国人口变化处于b~c段,D错误。

4.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竭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解析:选D。

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正确;当鱼的数量降至b以下时,会导致其出生率下降,繁殖率降低进而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B正确;杀死一半的老鼠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另外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效果适得其反,C正确;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即与环境容纳量相关,D错误。

5.自然条件下,种群呈“S”型增长。

假设某地一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该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A.(K-N)/K值越小,种群增长越快B.S4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C.渔业捕捞作业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蝗虫防治应在蝗虫达到S4点之前进行解析:选C。

种群数量在S1~S3时(K-N)/K减小,种群增长速率增大,而种群数量在S3~S5时(K-N)/K减小,种群增长速率也减小,故A错误。

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自然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说明环境阻力对种群的影响始终存在,故B错误。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再生能力最强,故C正确。

对蝗虫等害虫的防治,需将其数量控制在S3点之前,D错误。

6.在放有5 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少量酵母菌菌种,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酵母菌的数量。

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

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B.酵母菌种群在第4 d增长速率达到最大C.在第4 d至第6 d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为400解析:选B。

酵母菌种群在第4 d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不再继续增加,而是在K值处上下波动。

7.下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t0~t1乙种群所含的能量一定大于甲种群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内部因素调节D.t3~t4甲种群呈“S”型增长解析:选D。

t0~t1乙种群数量多于甲种群,但所含的能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A项错误;t1~t2乙曲线峰值和峰谷的中间值表示乙种群的K值,而甲种群的K值在t3~t4,B 项错误;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因素调节,例如甲乙两种群间的竞争,C项错误;t3~t4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达到相对稳定,因此呈“S”型增长,D项正确。

8.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B.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C.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D.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解析:选C。

图甲为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图乙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0~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t2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了增长的现象,一段时间后,a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其原因是受自身密度的制约,b 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

所以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但竞争强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

10.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保证了它们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条件。

下面的分析正确的是( )A.引起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中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海水的深度B.引起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出现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分C.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D.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关解析:选C。

引起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中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水域越深,光线越弱,藻类植物细胞内的叶绿素含量就越少;引起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出现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11.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有效性决定的。

下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优势物种从A到E的取代顺序。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物种对土壤营养物质的要求、对光的需求有区别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随之变化C.若第4年发生火灾,其后的演替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不同D.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环境影响生物演替,生物演替不会影响环境解析:选D。

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物种对土壤营养物质的要求、对光的需求是有区别的,A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会随之变化,B项正确;发生火灾后,由于初始条件不同,会发生次生演替,但由于次生演替是在原有土壤基本保留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速度快、时间短,与初生演替不同,C项正确;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D项错误。

12.科研人员对图甲(蚜虫不能钻过图甲装置中的细孔纱布,将图甲装置置于大田中)、图乙(围栏放牧)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蚜虫与棉花叶、羊与青草之间的种间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乙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________、________。

(3)决定图甲、乙两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丙、丁所示曲线在ab时间段内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蚜虫以棉花叶的汁液为食,二者属于寄生关系;羊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由于图甲装置中没有持续的外源能量供应,因此蚜虫最后全部死亡,对应图丁所示曲线。

围栏中的植物可持续获得光照,为羊提供营养物质,种群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对应图丙所示曲线。

答案:(1)寄生捕食(2)图丁图丙(3)出生率和死亡率(4)图丙所示植物可源源不断地获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羊群提供营养,因此可保持相对稳定;图丁所示蚜虫将棉花汁液吸收完后,因无外源营养物质的供应,最终全部死亡13.如图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方,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