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教育史

合集下载

二程洛学与朱熹闽学

二程洛学与朱熹闽学

二程洛学与朱熹闽学北宋时期,生活在洛阳的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的洛学应该说是河洛文化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晶;而南宋朱熹所创立的闽学则以二程洛学为主干,终于集理学之大成。

程颢(1032 1085年),字伯淳,世称为明道先生,担任过县主簿、县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等职。

程颐(1033 1107年),字正叔,世称为伊川先生,曾任汝州团练推官、京西国子监教授、崇政殿说书等职。

因为二程少年时都从学于周敦颐1017 1073年,后又长期在洛阳(伊洛)讲学,所以他们的学说或学派就被称为“洛学”或“伊洛之学”、“河洛之学”、“中州正学”。

朱熹(1130 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翁、晦庵,别号紫阳,担任过县主簿、枢密院编修、秘书郎等职。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生于福建龙溪,长于建瓯、崇安,讲学于八闽大地,死后葬于福建建阳大林谷。

因为他一生主要的学术活动在福建,所以世称朱熹创立的学说为闽学,亦称朱子学,又因朱熹晚年讲学于考亭,故闽学学派又称考亭学派。

由二程兄弟所奠基的宋明道学(亦称宋明理学)是不同于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的新儒学形态。

二程兄弟在创立洛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以儒家道统人物自居,以儒为宗而兼采佛道,使中唐以来的儒学复兴得以真正奠基,从而也使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慧命相续。

洛学原本是一个地方性学派,但因其义理之学的普遍性、哲学系统的开放性而具有了向多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因而,洛学自北宋以降,经门人后学的不断发扬光大,就稳居中国社会主流学派之地位。

在洛学的发展过程中,一是经历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代师承,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二是经历了王信伯、陆九成、林艾轩、陆九渊、王守仁等而形成了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三是经历了胡安国、胡宏父子及张南轩而形成了湖湘学派;四是经历了周行己、许景衡、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的师承而形成了永嘉事功学派等。

朱熹从小就受到二程洛学的熏陶。

他的父亲朱松是洛学的崇拜者,师从二程再传弟子罗从彦。

河洛文化论文优选范文10篇

河洛文化论文优选范文10篇

追求自由
道家思想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超 脱,河洛文化中也存在对自由的 向往和追求。
佛教文化渗透
因果报应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报应 ,这一观念在河洛文化中也有广泛影响。
慈悲为怀
佛教倡导慈悲精神,河洛文化中也注重仁爱、宽容等 美德的培养。
修行成佛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达到成佛的境界,河洛文化中 也有对修行和超脱的追求。
02 03
探索河洛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新模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 河洛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保护 方式。
打造河洛文化品牌及推广策略
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河洛文化品牌,通过媒体宣传、文化交 流活动等多种渠道推广河洛文化,提高公众对河洛文化的 认知度和认同感。
鼓励学者出版河洛文化相关专著 、论文等学术成果,积极向国内 外学术期刊投稿,提高河洛文化 的学术影响力。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的交 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河洛文化的 研究与传播,提升河洛文化的国 际知名度。
创新发展路径探索及实践案例分享
01
推动河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将河洛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 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创新文化产品形态
鼓励和支持创新河洛文化产品的形态和表现方式,如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网络视听等 ,满足现代消费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产业合作
推动河洛文化产业与国内外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 市场渠道,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河洛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交流
05
互鉴
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
创新旅游开发模式

崤函帝宅 河洛王里译文

崤函帝宅 河洛王里译文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这是一句古老的诗句,描绘了古代中国的地理风貌和历史地位。

崤函,指的是崤山和函谷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

这里是古代帝王的居所,象征着权力和荣耀。

而河洛,则是指黄河和洛水,流经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这里是古代诸侯的领地,代表着繁荣和富饶。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这句诗句表达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特色。

在那个时候,帝王居住在崤山和函谷关之间,掌握着天下的权力。

而诸侯则分布在黄河和洛水之间,各自治理着自己的领地。

这种政治格局使得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实力。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这句诗句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

在那个时代,人们崇尚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

帝王和诸侯都以身作则,为百姓树立榜样。

同时,他们也重视文化教育,鼓励文人墨客创作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途径。

总之,崤函帝宅,河洛王里这句诗句描绘了古代中国的地理风貌、政治格局和文化特色。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河洛文化是指中国历史发展中,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河洛文化凝聚了中原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民俗传承两个方面入手,介绍河洛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一、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古代社会时期和近现代社会时期。

1.原始社会时期河洛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殷商时期,河洛地区的四个大都会,分别是陈、郑、鄢、宋。

正在积极发展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生产,人口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同时,古籍中记载的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等帝王和众多的文化名人,也在这里诞生和生活过。

2.古代社会时期从周代开始,河洛地区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传承更加充实。

周朝时期,河洛地区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成为了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古代河洛文化以礼仪、音乐、文学、铜器、陶瓷等为主要代表,汇聚了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优秀文化精华。

3.近现代社会时期清代到民国时期,河洛文化进一步地繁荣了起来,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

新洛学派在洛阳兴起,雷家鼓书在郑州广为流传,吕氏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

这些文化成果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悄然地成为了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二、河洛文化的民俗传承河洛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民俗,在一代代河洛人的传承中,成为了他们心灵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情感。

1.传统节日习俗河洛地区有着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节日里,河洛人有着对于祖先和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喜庆、欢乐的心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民间故事传说在河洛地区,有着许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品位河洛典故

品位河洛典故

品位河洛典故,传承师范精神河洛之地,素来被称为“王者之臣”,走进洛阳,就走进了河洛文化圈的中心。

撇开看得见的文化景观,随意走进任何地方,信手拈来的文化典故比比皆是。

踏上定鼎路,思量当年周公定鼎的故事;越过洛阳桥,回味昔日天津晓月、洛浦秋风的美景;走进安乐窝,您便走近了安乐居士——邵雍.洛阳师范学院的李慈健书记、杨作龙院长根据学院所处的文化氛围,于2002年9月建立了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目的在于“强化人文素养,立足科学教育,坚持师范精神,培养创新人才。

”细细品味那些蕴涵河洛文化精华的典故,您就会发现河洛大地确实是一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圣地,其中内蕴的师范精神需要我们代代传承。

博学多闻紫气东来相传东周时,函谷关关令尹喜,善观天象。

一天,他出巡关口,突然看见层峦叠峰间,一团紧气飘然而至。

尹喜见此奇景,高兴地说道:“紫气东来,必有异人前来过关!”于是,他便沐浴更衣,斋戒数日,恭候异人光临。

据悦,老子在西游途中,也料想到有奇人阻拦,便提前化装。

蓬头垢面,倒骑青牛来到关下,本想蒙混过关,谁知尹喜学已告知知门吏,凡是异人都要留下来。

门吏见一老翁倒骑青牛过关,心想这定是异人无疑,于是将其留下。

尹喜得知,忙到关前下拜,并苦苦挽留老子多住几日,拜老子为师。

尹喜对老子悦:“先生的学说,我非常赞同。

只是先生执意西去,令晚生无法聆听您的教诲,请先生将您的学问著成书典,以启迪后人。

”老子看到尹喜虔诚备至的态度,欣然允诺。

这便有了中国。

乃至世界历史上彪炳千秋的名著《道德经》。

从此,“紫气东来”就广泛地用来表示祥瑞。

“紫气东来”带来的不仅仅是祥瑞,更是人们对知识、对文化大师的仰慕之情。

两位奇人相会于河洛,给河洛大地带来了祥瑞之气,更使得河洛文化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为人师表挑肥拣瘦东汉光武帝刘秀干公元29年在当时的都城洛阳建立了一座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大学。

其后,历经曹魏。

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年才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河洛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是指位于黄河和洛河之间的地区所发展出的文化。

因为这个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历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河洛文化的形成河洛文化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先民时期,约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这个时期人类主要是打猎、捕鱼、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林之间。

到了公元前5000年,人类开始了种植和养殖,使用陶器,并且发现了铜和青铜,这个时期也叫做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一地区开始出现了许多贵族和城邦,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

在这个时期,也是商朝的后期,河洛文化逐渐形成。

商代的发展给河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二、河洛文化的特点河洛文化有许多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成就。

早在新石器时代,河洛地区的先民就开始进行了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后来又出现了青铜器,这些器物表现了当时的人类对于艺术和科技的热爱与追求。

另外河洛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来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如夏禹铜鼎、颍川大观图、商代玉琮等。

河洛文化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服装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三、河洛文化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河洛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人类主要是打猎、捕鱼、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林之间。

2. 商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1年),出现了许多贵族和城邦,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各种思想和文化在河洛地区相互交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河洛文化表现出更大的兴旺之势。

如汉武帝南巡,创立了洛阳的“洛阳纸贵”等。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河洛文化璀璨夺目、浓墨重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他的发展和强壮成就了华夏民族这棵参天大树,她的滋养使华夏文明生机盎然,蓬蓬勃勃。

诞生、成长、发展繁荣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河洛”指黄河与洛河交汇地带即今河南洛阳一带,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河洛文化的古代地域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

河洛文化不同于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如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山西的晋文化、陕西的秦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两湖的荆楚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等等,它是中央文化、国都文化、统治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和统率地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河洛文化的时限界定,不少研究者认为:上限始于裴李岗文化,以后一直延续到今天。

河洛文化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史前考古学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新古器时代早期偏晚的一种文化。

早在1959年,就在洛阳市偃师马涧沟发现了属于裴李岗文化遗存的石磨盘一套;以后,裴李岗文化遗址陆续在古洛阳范围内的偃师、巩县、登封发现,再后来,在豫西地区又多次发现,这说明古洛阳地区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接下来的仰韶文化,以首先发现于河洛区域内的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河洛地区是它的中心区域。

同时河洛地区又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

二是“三皇”、“五帝”文化。

三皇(取燧人民、伏羲氏、神农氏一说)、五帝(取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都和河洛地区有直接或简接连系。

其中尤以伏羲、神农、黄帝、帝喾等关系更为密切。

如伏羲长期在河洛地区活动,受河图以画八卦,伏羲之女溺死洛水,化为洛神;今新安县青要山“实惟(黄)帝之密都”;帝喾族生活于洛阳平原,帝喾有四妃,生四子,分别为后稷(周先祖)、契(高先祖)、帝尧、帝挚等。

河洛义教简介

河洛义教简介

口号 - 给自己一次机会,给孩子一片天空!
时间 事件 影响
- 2006 - 外地队员加入 - 山东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西安外 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省外高校共 21 人参加
时间 事件 影响
- 2008 - 河洛义教教学手册 - 对课程的教学研究深入,给后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时间 事件 影响
- 2013 - 六大类课程确定 - 给课程更明确的定位,义教课程内容面试标准确定
义教
发义展教
发展
时间 - 2015 事件 - 义教十年 影响 - 义教已经十年了,一个团队的总结和积累 目标 - 和其他机构和支教团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探索更合适的服务乡村的发展之路
河洛 义教
EMAIL: heluoyijiao@ ADD: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卓阳孵化园(老 725 所)
义教
义诞生教
诞生
义教
义辉教煌
辉煌
时间 事件 参加者 原因
- 2005 - 义教元年 - 蔡如景、于方强等十人 - 一群爱好旅行的人,偶然发现洛阳周边 还存在,教育资源的缺乏,因此行动起来

论河洛文化的中心性

论河洛文化的中心性
文 化6 究
司 全 胜
所谓 “ 河洛 ”,就 是指 以古 都洛 阳为 中 心的 黄河 中游 与洛水交汇 之流域 。所谓河洛 文化 ,就是指 孕育、产生 、繁 衍于河洛地 区的一种具有鲜 明地 方特色并在 中华古文化 的产 生 、发 展 和 形 成 中 占有 极 其 重 要 地 位 的 区域 性 传 统 文 化 。它 素称 中华 文化之核心 ,华夏 文明之源头 ,渊源久 远 ,博大精 深 ,与 其 他 地 域 性 传 统 文化 有 着 很 大 的 不 同 。但 在 河 洛 文 化 众 多 独 特 的性 质 中 ,唯 有 中 心 性 这 一特 点 显得 最为 突 出 。 所 谓 “中 心 ” , 有 两 个 方 面 的 意 思 : 一 是 指 与 四 周 距 离 相 等 的 位 置 ,也 就 是 指 某 事 物 的 中央 ; 二 是 指 在 某 一 方 面 具有重要 地位 ,也就是指某 事物的核心部分 。只有完全具 备 了以上这两个方面 的特 点,我们才能说这个 事物具有 “ 中心 性 ”这 一特点 。而河洛 文化 与其他地域性传 统文化相 比,不 但 充 分 具 备 满 足 具 有 “ 心 性 ”这 一 特 点 的 所 有 条 件 ,而 且 中 还表现得更为显著 。
直 以来 吸 引 着 大 批 的 士 子 文 人 聚集 于此 , 或 为 求 学 问道 , 或为彰 显才华 ,或 为谋 取功名 ,从而使洛 阳成为 中国古代 的 个人 文荟 萃之 地 。历代 以: 来,众 多 的文坛 泰 斗 、科 学 巨 匠和 鸿 生 巨儒 都 曾在 洛 阳 留 下 了 自 己 的 足 迹 。他 们 或 生 于 河 洛 ,长于河洛 ,如伊 尹、苏秦 、贾谊 、玄奘 、杜甫 、韩愈、 李贺 、刘 禹锡 、元稹 、程颐 、程颢 、陈与义等;或长 期居 于 洛 阳,或终老于洛 阳,如周公 、老子 、张衡 、班 固、王充、 蔡伦 、许慎、孔融 、蔡邕、曹植 、马钧 、左思 、狄仁杰 、 白 居 易、赵普 、吕蒙正、邵雍 、司 马光、种师道等 ,所 以才使 洛 阳素 有 “ 阳富才雄 ”、 “ 阳出才子 ”、 “ 洛 洛 汉魏 文章半 洛 阳”的美誉 。而 且, 由于这些人大 多或为 当时先进 知识和 文 化 的代 表 性 人 物 , 或 因 某 一 方 面 的 成 就 卓 著 而 盛 名 不 衰 。 因此 , 才 使 洛 阳成 为 天 下 士 予 文 人 一 直 以来 都 心 向往 之 的 文 化圣 地,也使 中国古代 的哲学 、科技 、教育、文学等 领域 中 的许 多重要成就都 离不开洛阳 ,更使洛 阳成 了中华 民族3 0 00 多年 的文 化 中 心 。 文学 方面 ,从贾 谊 的 “西汉鸿 文 ” ,到 “ 建安 七子 ” 的慷慨悲凉 、刚健 沉雄 ;从 张衡 的 《 二京赋》号称 “ 长篇之 极轨 ”,到左 思的 《 三都赋 》曾使 “ 洛阳纸贵 ”;从 诗圣杜 甫 与 诗 仙 李 白 的 “ 阳 相 会 ” , 到 白居 易 与 刘 禹锡 的 “ 阳 洛 洛 唱和 ”……其他再 如 “ 竹林七贤 ”、 “ 金谷二十 四友 ”、元 稹 、 韩 愈 、 李 贺 、 范 仲 淹 、 司 马 光 、 梅 尧 臣 、 苏 轼 、 文 彦 博 、元好 问、王世 贞、马祖常等均在 河洛大地上 留下了无数 千古佳话和瑰丽篇 章。 史 学 方 面 ,班 固 的 《 书 》 、 陈 寿 的 《 国志 》 、 司 马 汉 三 光的 《 资治通鉴 》、欧阳修的 《 新唐书》和 《 新五代史》都创 作于洛阳,就是司马迁的 《 记》也与洛阳有着很深的关系。 史 其他 ,诸如 张衡 发 明地动 仪 、浑 天仪 ,蔡 伦造 纸 , 中 国第 一 部字 典—— 《 文解 字 》 ,第一 部 小 说集—— 《 说 周 说》 ,科技著作 《 九章算术 j、 《 齐民要术 》、 《 经注》 水 等 均 问 世 于洛 阳 。 总 之 ,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史 上 主 要 学 派 的 产 生 与 发展 , 中 国 古代 以 “ 四大 发明 ”为代表 的科 技成就 ,均与洛 阳有 着至为 紧 密 的 关 系 , 从而 奠 定 了河 洛 文 化在 华 夏 文 明史 上 的 突 出 地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数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从远古的河洛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九章算术》,再到现代的数学研究,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面貌。

中国的数学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数方式,利用石子、贝壳等物进行计数,后来逐渐演变为算盘的使用。

这种计数方式利用了十进制的原理,使得计数更加方便、准确。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数学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这部著作包含了大量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内容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多个方面。

其中,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分数运算、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成果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数学的影响,同时也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

清朝时期,西方数学开始被引入中国,中国的数学家开始学习西方的数学知识。

这使得中国的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现代,中国的数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的数学家们在代数、几何、拓扑、概率统计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其中,中国在解析数论、代数几何、泛函分析等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

同时,中国的数学家们也开始将数学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物理、工程、经济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数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在中国,数学界正在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和创新研究。

例如,将数学与物理、工程、经济等领域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和理解数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这些人才将在未来的数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结:中国数学发展历史悠久,从河洛文化到《九章算术》,再到现代的数学研究,中国的数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研究的推动,中国的数学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

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

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作者:张得水赵…文章来源:河南博物院网站点击数:64 更新时间:2008-4-7一、河洛地区与河洛文化在讨论河洛文化发展阶段之前,需要明确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河洛地区的文化,另一个是河洛文化。

河洛地区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水,河洛地区即为黄河中游和洛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黄河中游是指黄河由河曲而东,经三门峡、孟津、荥阳、郑州、开封,直达兰考境内;洛水发源于陕西塚岭山,经陕西洛南、河南卢氏、洛宁、宜阳,进入洛阳偃师境汇集涧水、瀍河、伊河后至巩义南河渡注入黄河。

所以,河洛地区实际上指的就是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狭义的中原地区。

在历史长河中,居住在河洛地区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向四周辐射、延展。

河洛文化发源于河洛地区,但并不局限于河洛地区。

河洛地区的文化并不能与河洛文化划等号。

河洛地区在其早期的发展中,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融汇四方,善于吸收四周地区文化的精华,起到了文化熔炉的作用,最终成为最早诞生文明的地方。

但在后期的发展中,伴随着河洛地区政权的交替,社会的动荡以及多次的人口迁徙,大大扩展了河洛文化的外延,所以河洛文化在这里又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文化的界定,它实际上又成了一个超时空的文化范畴。

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河洛文化发展阶段时,要以发展的观点,既要看出到河洛文化在河洛地区的起源与形成,认同河洛文化为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根,同时也应重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特点。

尤其是在今天,河洛文化已融入中华大文化之中,但它作为文化之根,始终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随处可以感受到河洛文化的影响和相互联系。

我们今天探讨河洛文化的起源、传承及影响,实际上重点探讨的就是河洛文化在连绵不断的发展中,如何由一个单纯性的区域性文化逐步向超时空的文化发展,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得出根在河洛的命题。

二、河洛地区的史前文化——河洛文化的源头之所以说河洛地区的史前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源头,是在于河洛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直接孕育了河洛文明。

河洛精蕴白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河洛精蕴白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河洛精蕴白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河洛精蕴白话,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表达形式,源自中国河洛地区的口头传统,代表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通过白话的形式,河洛精蕴传承了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智慧,展现了河洛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本文将就河洛精蕴白话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其意义与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对这一文化形式的解读,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鲜活的河洛文化画卷,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会概括性地介绍河洛精蕴,说明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河洛精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河洛精蕴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其精髓所在。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河洛精蕴的意义与影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通过对河洛精蕴的研究和探讨,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河洛精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强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与借鉴。

通过深入研究河洛精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通过对河洛精蕴的意义与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最后,通过对河洛精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正文2.1 河洛精蕴的历史背景河洛精蕴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起源于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河洛地区,即今天的河南和山西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河洛地区自古便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随着华夏民族的迁徙和演变,河洛地区逐渐成为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带,是古代中原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国教育史时间线索框架

中国教育史时间线索框架

中国教育史时间线索框架中国教育史时间线索框架:先秦时期(公元前770 - 221年):此时的教育初步形成,出现私立书院、书屋等,以父子传经遗习为主;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 220年):学校得以正式形成,大致分为三种:天子学、少府学、博士科;汉朝(公元前202 - 220年):此时的中国教育总体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制框架,“九品中正制”得以完善,也是科举考试的开始;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教育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学校船派与蓬莱派,关注人才培养,并开设了许多书院;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教育加紧西化,实行“能文能武”的双元教育模式,推行科举制度,实行统一的学制;东晋时期(公元316 - 420年):学校数量增多,慕容延寿在洛阳建立了“洛阳书院”,传统教育体系进一步建立;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此时的教育受到佛教的重要影响,书院的数量进一步增多,出现了思想形态各异的部分注重音律诗文和雅俗共赏的“小学”;隋朝(公元581-618年):学校内容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和史、经、子、集为主,实行特色的“九级制度”,并创立了盐商书院;唐朝(公元618-907年):此时的中国教育形成了完整的四种学制:一种是文书制度,一种是孔子学院,一种是学校制度,一种是公学制度;宋朝(公元960-1279年):教育方法以及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新的测验制度“水笔判”,兴起私立学校;元朝(公元1271-1368年):此时中国形成了严格的学术体系,兴起了孔子学院,弘扬了兴学图书传道、教书育人的思想;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朝出现了“四学”,开展了补课、宫廷学校和学堂制度等,教育经费有了充裕的投入,古代教育体系继续完善;清朝(公元1644-1911年):此时推行了“进士科举”考试制度,也出现了新的学校和书院,中国教育发展走向了较高水平;近代(公元1840-1949年):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动,教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模仿西方的学制而进行改革;新中国(公元1949 - 今):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不断推动着中国教育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改进。

偃师河洛书苑简介

偃师河洛书苑简介

偃师河洛书苑简介偃师河洛书苑是一个汇集了众多古代文化遗存的知名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偃师河畔。

自然优美的环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偃师河洛书苑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化旅游胜地。

第一步:历史沿革偃师河洛书苑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唐朝时期,书院因其卓越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一度成为中国北方文化的中心之一。

明朝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在当时的文化和教育领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

曾经的学贯礼、乐、射、御、书、数、诗、书法八艺之地,才子佳人辈出。

如今,偃师河洛书苑已被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第二步:建筑构成书院建筑风格独特精美,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门楼、内外城墙、大成殿、钟楼、长廊、琴台等建筑物,紧密而又不失恢弘大气。

其中大成殿是全书院的核心建筑,是学员上课、举行讲座和展演的场所;琴台是供文人墨客进行各种文艺演出、诵读书籍和音乐表演的夏季平台;钟楼是一座钟楼,用于日常时间的计算和日程安排。

第三步:文化内涵偃师河洛书院注重文化传承,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书院开设各类文化艺术课程,传授音乐、舞蹈、武术、绘画等知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书院每年都将举办大量的文化活动,包括古琴比赛、书法比赛、文学讲座、艺术展览以及书院节等,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第四步:旅游推广偃师河洛书苑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参观。

书院提供多种服务,包括讲解、引导、旅游研究、纪念品销售等。

同时,为了推广中华文化,书院还在海内外设立了多个推广中心,增进中国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交流。

结论:偃师河洛书苑的历史、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旅游体验,书院里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和古建筑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

多年来,偃师河洛书苑的宗旨一直是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

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

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
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都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本文将分别从两个方面对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进行介绍。

河洛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黄河流域一带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洛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华夏族,因此也被称为华夏文化。

华夏文化是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

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华夏文化崇尚礼仪,强调家庭观念,重视孝道和家谱文化。

华夏文化还重视教育,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的培养。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勤劳智慧的结晶。

河洛文化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河洛文化的代表是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等。

这些文化古迹的发掘和研究为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都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传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源头。

河洛文化和华夏文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

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河洛文化整体性保护研究

河洛文化整体性保护研究

河洛文化整体性保护研究作者:李振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6期从远古时代起,河洛地区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孕育了夏、商、周等伟大王朝,也诞生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学家。

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其表现在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包含汉赋、唐诗、宋词等文学瑰宝,以及陶瓷、绘画、雕塑等艺术珍品。

本文概述了河洛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分析了河洛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河洛文化整体性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列举了河洛文化整体性保护的实践案例,提出河洛文化整体性保护策略。

河洛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河洛地区孕育的河洛文化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河洛文化的身影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

河洛地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位于黄河及其支流洛河(古称洛水)交汇之处。

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周公说:“此天下之中也。

”《史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而今人经过考古发掘,发现在西起涧河、东至偃师的洛水之滨,长仅几十千米的距离内,排列着五大都城遗址,包括二里头(夏王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与隋唐洛阳城遗址,号称“五都荟洛”。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上的分崩离析却孕育了文化的百家争鸣,河洛地区成为众多思想家活跃的舞台。

道家(老子)、儒家(孔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等各家思想在此交汇融合,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辉煌。

西汉以前,周武王伐纣克殷、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及楚汉战争,都有控制河洛的战略目标。

得中原者,往往可得天下。

东汉以洛阳为都,将政治中心转移到了河洛,开创了光武中兴、明章之冶的盛世,但到东汉中后期,陷入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的乱局。

汉代的河洛地区在一场血与火的灾祸中走向落幕。

南北朝时期,河洛地区在历经战乱后得以复兴。

河洛文化的发展

河洛文化的发展

河洛文化的发展
河洛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它孕育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 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河洛文化中的思想、观念、礼仪等,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核心
其次,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 容,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河洛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 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河洛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确保其历史信 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创新性发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河洛文化 进行创新性发展,推出符合现代审美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 国际交流与传播:加强河洛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河洛文化 ,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教育普及:将河洛文化纳入各级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普及河 洛文化的知识,提高公众对河洛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河洛文化的发展
01
总之,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源 头之一,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河洛文化在
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
03
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河洛
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河洛文化 的发展
-
1 河洛文化的起源 3 河洛文化的发展 5 总结 7 河洛文化的未来发展
2 河洛文化的形成 4 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6 河洛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8 河洛文化的未来展望
河洛文化的发展
河洛文化的起源
河洛文化,又称河图洛书文化,是中华文 化的源头之一,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因其 地域在古代为中原地区,故称"河洛文化"

河洛文明展讲解词

河洛文明展讲解词

河洛文明展前言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丘陵地区,属黄河流域。

自古被称为“天下之中”、“九州腹地”。

这里气候适宜、河流密布、山川纵横,又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的美誉。

古时人们将山南水北的地区称之为“阳”,洛阳正是恰好处于洛水之北、邙山以南而得名。

洛阳,古称河洛,指的是黄河与洛河交汇处的这一片区域,作为华夏文明起源之一的河洛文明正是诞生于此。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洛阳是中国历代王朝建都之地。

从入口处一直延伸到前沿的中轴坐标线上,就向我们展示了曾经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个王朝,它们依次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在洛阳建都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多年,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之一,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誉。

儒学奠基于此、道教发源于此、佛教首传于此、玄学繁盛于此、理学开创于此,厚重的历史给洛阳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面前看到的这一幅河洛地区古代都城形势图上,就像我们展示了这十三个朝代遗留下的都城遗址。

沿洛河东西绵延三十公里的范围内,依次分布着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和东周王城遗址,它们的分布范围如此之密集,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在史学界有“五都荟洛”之称。

古都洛阳用不曾间断的时间脉络向我们完整的展示了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0世纪之间的中国历史,无怪乎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这样由衷的称赞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河洛文明展——史前部分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个展柜中展示的是一件距今约十万年前的象牙化石,它长2.4米,是1959年洛阳修中州渠时发现的,保存得十分完整。

它属于生活在距今5万——20万年前纳玛象的象牙化石。

右边还有一截多年生木本植物的化石,以及鸵鸟蛋和水龟化石,证明在远古时代,洛阳地区生长着高大的植被,生活着各种动物,非常适合原始人群在这里进行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一)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

关于它的具体范围,可界定为: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济源、晋南。

这个地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或称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

(二)什么是河洛文化?就是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徐金星说,关于河洛文化的定义,史学界有以下界定。

其一,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区域性文化,狭义指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伊洛地区的文化,广义指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

其二,河洛文化的概念,即中原文化的泛称,狭义指中原腹地伊、洛、河三川平原的远古文化。

其三,河洛文化是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河洛文化的本质是地域文化,是产生、发展于河洛这块土地上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各个层面。

关于河洛文化的起迄时间,学术界已有基本认定:这一区域文化时间跨度长,其上限可上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其下限则一直到今天。

河洛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阶段,河洛文化经历了数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属起始期;第二阶段是重要的发展阶段,大致从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属成长期;第三阶段是繁盛阶段,主要是隋、唐、宋时期,属成熟期;第四阶段是衰落期,也就是金、元、明、清、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河洛文化进入复兴时期。

总而言之,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延续于其后的历朝历代,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她不仅是地域性的文化,还是延续千年的帝都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载体。

(三) 河洛文化树大根深,内涵极为丰富。

它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深植于河洛地区的文明土壤,生长得枝叶茂盛,其文化枝干起码有十几个。

一是史前考古学文化。

从这一地区发掘的遗址看,主要有石器和陶器,说明河洛地区史前经济以农业为主,并饲养猪、狗,从事渔猎和采集。

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

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

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化流派,也是中国重要的地方文化。

河洛文化是指汉水、淮河、黄河、洛河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历史上曾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

河洛文化的发展历程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夏、商、周三代,持续至今。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河洛文化民风淳朴,人文荟萃,涌现了许多文化名人和伟大思想家。

河洛文化的发展与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黄河流域地处内陆,不易与海上文明接触,所以河洛文化总体上是与华夏文化共源共流的。

在河洛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以商代为代表的商文化、以周代为代表的周文化等多个文化阶段相互交替。

这些文化阶段的发展展示出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独特魅力。

河洛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推进。

在夏代,有虞舜在治国有功,他提倡“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育,防止犯罪,教化人民。

在商代,商纣王辅佐孔子的商纣王实行一系列改革,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获得了“后禹后稷”的称号。

在周代,周武王领导联军消灭商朝,建立了周朝,开启了九州大一统时代。

周朝王室也重视教育,注重礼仪作风,善于宣传周朝崇高的“天命”,传播和发展了“礼治”文化。

河洛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陶瓷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

其中,以陶瓷艺术最为出名。

中国的古代陶瓷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公认的地位,甚至之一世界四大文化之一。

河洛地区出土的商代和周代青铜器、玉器、陶器历经千年,长足发展。

传世经典《周礼》、《礼记》等书也是河洛文化的杰出文化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起到巨大价值的思想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雕塑家、戏剧家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出生在河洛地区的。

如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李清照、明代的曹雪芹、清代的吴敬梓、端木蕻良等,他们的艺术作品受到当代人们的尊重与喜爱,流传千古。

这些艺术巨匠的创造与表现,进一步推动了河洛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的来说,河洛文化与华夏文明相互交融共生,相互辉映,共同为中央河床提供了丰富的灵魂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洛地区的教育第一节先秦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据文献记载,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河洛地区已经出现了教育。

尧舜时代已出现早期国家,其中心在今陕西省南部。

舜曾命夔“典乐,教胄子”①。

史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②庠兼有养尧老施教的功能,可以说是萌芽阶段的学校。

当时也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和教育。

史称“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都成的所在,中国最早的教育就在这里产生。

夏商周三代,河洛地区的官学教育逐渐完备。

夏代的学校称庠、序和校。

庠仍具有养老功能,序是习射的学府,校则是乡里的学校。

商代的都城有“右学”“左学”和“瞽宗”,瞽宗是进行乐教的场所。

西周初期,在成周建有“国学”和“乡学”。

国学中又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人们称之为“成周学制”,它是中国古代学制的雏形。

“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小学在公宫之左,大学在郊”。

③天子之学于诸侯之学名称不同,大学与小学分设。

“成周学制,中为王公之学”,“次为大学”。

④成周学制有四学、五学之说,东有东序,南有成均,西有瞽宗,北有上庠,这就是四学,再加上中央的辟雍,即五学。

三代的学校教育具有学术管守、学在官府、宫师合一的特点,总体上是政教合一。

教学内容逐渐完备,到西周已发展到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二、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王权的衰微和礼崩乐坏,士阶层的形成和崛起,官学衰落,学术下移,走出了官府,私学在河洛地区逐渐兴起。

春秋时期的郑国,不仅存在着官学性质的乡校,而且出现了私人学校。

例如法家人物邓析就办有私学。

邓析为郑国大夫,后弃官从教,在郑国东里讲学。

史称:“子产治郑,邓析务难之。

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袴。

民之献衣襦袴者而学讼者,不可胜数。

”⑤邓析曾作“竹刑”,开办法律学校。

此外,郑国还有壶丘子林,也曾授徒讲学。

“子产相郑,往见壶丘子林,与其弟子坐,必以年”。

⑥春秋末期,著名的私学教育家孔子54岁那年,率弟子周游列国,来到中原卫、宋、陈、蔡等国,长达十四年之久。

其间他一直授徒讲学。

鲁人(今河南鲁山,一说宋国人)墨子也广收学徒讲授墨学。

孔子逝世后,起弟子到各地传授儒学。

其中最著名的是卜商。

卜商字子夏,温县(一说卫国)人,孔门高足弟子,长于文学(儒学)。

他在卫国的西河教授,“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⑦。

据说“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

⑧西河一说在河东(今山西南部),一说在河内(今河南安阳一带),①《尚书·舜典》②《礼记·王制》③《礼记·王制》④段玉裁:《与顾千里论学制备忘之记》,《经韵楼集》卷十二⑤《吕氏春秋·离谓》⑥《吕氏春秋·下贤》⑦《史记·儒林列传》⑧《后汉书·徐防传》都属于河洛地区。

第二节秦汉教育西汉统治者比较重视地方的学校教育。

汉武帝曾下诏,令“郡国皆立学校官”。

①元帝时规定:“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

”②平帝时地方官学已经系统化。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校、学置经师一人。

乡曰庠,聚曰序。

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③河洛地区处西汉王朝腹地,文化先进,学校教育比较发达。

除上上述官学系统外,还有不少私学,其中“精庐”或“精舍”,以讲经为主,“书馆”则教识字习字。

因东汉王朝的都城设在洛阳,河洛地区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东汉时期洛阳的学校教育最为发达,洛阳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各郡国官学私学极为兴盛,学校考试更加系统化。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官学系统,从洛阳宫廷的幼儿班、乡聚的庠序、郡县的学校,到洛阳的太学,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几个阶段。

私学系统,有初级的“书室”(书馆),也有中高级的“精庐”(精舍)。

一、地方官学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县、道、邑、侯国一般都办有官学,称为“校”,乡里的学校称为"庠”或“序”。

此外,还有以教授本族子弟的家塾和私人开办的以教育邻人为目的的书馆。

这一类学校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要教学生识字、写字,简单的数字计算,初读经书章句等。

塾师教学生识字习字,用的教材称“篇章”,主要是西汉时期已经流行的《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诸篇以及东汉时新出的《埤仓》、《广仓》,崔瑗的《飞龙》,灵帝的《皇羲》,蔡邕的《劝学》、《圣皇》、《女史幼学》等,都以韵语编成,便于儿童记诵。

校内也举行考试,通过背诵和书写,考察学生识记和书写能力,对学习进行督促。

学童学习识字和书法,完成小学的学业后,可以继续深造,学习《尔雅》、《孝经》、《论语》,也可通过学童考试,以担任小吏。

学童十七岁以后,可以参加郡国举行的学童考试。

考试内容有两项:一是背诵课文9000字以上,二是用多种字体(包括小篆、大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书、隶书和草书)书写。

郡国学童初试合格,送至京城洛阳,参加由太常的属官——太师主持的学童复试,能背诵9000字就有做吏的资格,诸种字体书写优秀者则可以担任较高级的文吏。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个郡国都设有官学。

如“左原者,陈留人也。

为郡学生,犯法见斥”。

④可见陈留郡有郡学。

郡国学校由相当于校长的“祭酒”主持,由博博士和文学史任教,学生称郡学生或诸生。

郡国官学或私家“精舍”中的学生,入学后往往先学习《尔雅》、《孝经》和《论语》,然后再进行专经研习,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中选一经,专心攻读。

学习用的教材主要是章句,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某一经的“一家之言”,即教师本人或教材对经文的注解。

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注重“质疑问难”。

二中央官学建武五年,东汉王朝建立伊始,光武帝刘秀就诏令兴建太学,于是在洛阳“起①《汉书·循吏传》②《汉书·儒林传》③《汉书·平帝纪》④《后汉书·郭太传》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

①顺帝永建元年重修太学,扩建240房,1850室。

令“试明经下第者补弟子”,“使公卿子弟为诸生”,②太学人数大增。

到质帝时,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东汉时期的洛阳太学可以说是中国和世界上较为古老、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

洛阳太学的招生,一是由太常直接选送,二是由郡国及县道邑选送。

选送太学的条件是:年龄18岁以上,仪态端正,“好文(儒)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

③除讲究年龄和相貌仪表外,主要要求爱好儒学,德行善美。

此外,诸生还可以通过保人或参加考试而进入太学学习。

太学开设的科目,就是五种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由于汉代儒生对每一经解说并不相同,因而每一经都形成了几家之说。

总共十四家,当时都立于学官,即在太学设博士讲授,因而称为“十四博士”之学。

东汉前期一般要求太学生精通一经,深究一师法乃至一家法,以知识专一为贵,不提倡兼通几家之学,也不提倡一人兼通几经。

东汉后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鼓励学生一人兼通几经。

教学采取经师讲授为主,学生互教为辅的方式。

所谓学生互教,即经师的高足传授一般弟子。

学生以自学为主,除了诵读经书外,必须深入钻研经说,即对经意的阐发。

学习提倡质疑辩难,以真正弄懂经书的义理。

东汉时期的洛阳太学注重对学生的考试。

太学考试的内容是各自研习的经学章句。

考试的方式有二:一是诵读经书,二是射策。

所谓射策就是一种抽签考试。

博士先将经书中的疑难问题写在简策上,然后将简策排列整齐,放在案上。

考试时不让学生看题目,而让他们随意抽取简策,然后解答上面的问题。

射策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对经义的理解和阐发。

东汉时期的皇帝与太子都要攻读经书,选名儒入宫侍讲,史称帝学。

此外还有两类宫邸学,一是为贵族子弟开设,一是为宫人开设。

这些宫邸学也要进行经学考试。

明帝永平九年,在洛阳开办“四姓小侯学”。

所谓四姓小侯,即樊、郭、阴、马四家外戚子弟。

这是朝廷开办的贵胄学校,廷聘名师执教,设施自然属上乘。

学生以学习《孝经》为主,兼及《论语》、《尚书》诸经。

邓太后临朝听政时,曾诏“中官近臣于东观授读经传,以传授宫人,左右习诵,朝夕济济”。

④这是专为宫女开办的学校。

宫禁中的官员先在东观向诸儒学习经书,然后再传授宫人。

官邸学的开办,目的在于使贵族子弟和宫人学会识字识书,粗读经书,知晓封建伦理道德。

东汉后期洛阳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她创立于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二月,音效之在鸿都门内而得名。

学生曾达千人。

鸿都门学以尺牍、小说、辞赋、字画为主要学习内容。

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一种应用文体,包括章、奏、书、表等。

小说指方俗与闾里小事。

招收的学生由州郡和三公举荐,条件是“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⑤经过考试合格,方可入学。

鸿都门学当时为士大夫所不齿,认为其教学内容是雕虫小技,无益于国家。

但它①《后汉书·翟酺传》②《文献通考·学校一》③《汉书·儒林传》④《后汉书·皇后纪》⑤《后汉书·灵帝纪》的开办是宦官集团与士大夫斗争的产物,汉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为其开办创造了条件。

当时河洛地区的私学教育比较发达,专经教学之风相当兴盛。

许多名儒大师,设立精庐或精舍,教授学生成百上千,著录的门徒甚至上万。

如牟长,少学欧阳《尚书》,后在河内郡传授,“诸生讲学者常有千余人,著录前后万人”。

①由于私学的学生人数较多,往往采取学生互教的方式,由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或者由程度好的教程度差的。

魏晋南北朝教育曹魏西晋时期,河洛地区学校教育尚能维持,十六朝时期战乱频仍,教育荒废,北魏有所恢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它上承秦汉文明,下开隋唐文化之先河。

在教育发展上也是如此。

虽然社会动荡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由于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儒学独尊的地位受到冲击,思想的大解放,也使教育的发展呈现了新的格局。

在学校教育上,新的学校教育制度在出现,分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开创了教育史上的新时期。

教育内容上突破了两汉皓首穷经的旧模式,玄学、佛学、道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等都融合进教育中来了,教育内容大大扩展了。

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官学的时兴时废,私学以空前的规模繁荣起来。

私学家们不重功利,以传播文化为己任;私学学生不畏艰险,千里寻师,他们为保存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教育相并行的人材选拔措施在这一时期也十分活跃,除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外,中国历史上的三大人材选拔措施,即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均存在或萌芽于这一时期。

在教育思想史上也十分活跃,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主张,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最后我们更需要看到,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民族的融合不仅仅是军事征服和政治统治的结果,也是文化相互认同的结果,教育无疑是促进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