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如何在拉美发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习俗也随着华工及华人新移民到来,对拉美国家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许多中国蔬菜如像萝卜、豆芽、绿豆、生姜、白菜、芋头等以及许多食品如豆腐、云吞(馄饨)、虾饺、叉烧包、蛋卷、萝卜糕、煎堆、绿豆沙、凉粉、凉糕、马拉糕和五加皮酒等,都被华侨引进,成了拉美国家特别是秘鲁人的日常食谱。
秘鲁人沿袭了印加人的习惯,以马铃薯为主食,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模仿殖民者偶尔吃上米饭。
所需大米,全靠进口。
很多华工原是种稻能手,有的获得自由后就开始试种水稻,并大获成功。
随着种植的推广,大米富余,米价低亷,华人小饭馆也开始供应秘鲁人视为稀罕的大米饭,人们争相食之。
最终,在秘鲁人的日常饮食中,大米取代了马铃薯的地位,马铃薯反而归入菜肴的类别了。
生活习俗的改变,在语言变化中也得到反应。
如“吃饭”,因大多数秘鲁华人来自广东,秘鲁人采用了广东语的发音,称为“契发”(Chifa),并直接融入秘鲁的西班牙语中。
秘鲁人还把中餐馆都通称为“契发”,后来“契发”的数量甚至比秘鲁传统菜馆还多,去“契发”成为时尚潮流。
中拉通婚
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华侨和拉美人民建立了深厚友情。
在墨西哥,华工被亲切地称为“拔山拿”(Paisano),意即“乡亲”。
在古巴,当地人“与华民平素相习”,“土客甚为相宜”。
一些华人还娶拉美女子为妻,学习当地语言文字,渐渐同化于这个国家的风俗和习惯。
当年输入契约华工,几乎没有妇女,据统计到达秘鲁的100,000名华工,仅有女子150人。
契约期满后,那些急于成家立业的华工,如何解决婚配呢?据记载,当时有一种简单速成的方式,有研究者称类似中国民间的“撞天婚”,就是由想结婚的华工每人出一份钱,请当地人到安第斯山区物色同样数量的当地女子。
带回利马后,即把这些女子引入一个房间,一个个用布蒙着头脸,一字排开,面对着墙而立。
然后又把出钱的华人带到房间,也是蒙着头,在对面另一堵墙面壁而立。
一切安排妥当后,中介人一拍手掌,一个个转过身来,掀开头盖,面对面的就是一对夫妻了。
婚后,华人普遍勤俭持家,疼爱儿女,广泛被称为好丈夫。
混血婚姻的结果加快了华人的同化过程,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