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楼宇烈①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
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
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
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
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
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
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
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
”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国人反而听不懂。
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②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要几秒钟全世界————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就都传遍了。
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
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了。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
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
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
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
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2024-2025学年自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高二上学期自测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标题:书香里的守望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以其独有的方式,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未来。
对于许多人而言,书香,便是这样一种存在。
它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的寄托。
走进老街的图书馆,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那是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是知识与智慧的香气。
书架上,一排排书籍整齐地排列着,仿佛是一个个沉默的智者,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给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温暖和生机。
李明,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却对这里情有独钟。
每当周末,他都会来到这里,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随手拿起一本书,便沉浸其中。
对他而言,这里是他逃离喧嚣、寻找内心平静的一片净土。
在书的世界里,他可以自由地飞翔,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不同的人生。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网络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逐渐兴起,传统的纸质阅读似乎正在被边缘化。
老街的图书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读者数量逐年减少,资金短缺,设施老化……这些问题像一座座大山,压得图书馆喘不过气来。
面对这样的困境,李明并没有选择放弃。
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守护这份书香。
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图书馆,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
他还组织了一场场读书会,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心得,共同探索书中的奥秘。
在他的努力下,图书馆逐渐焕发了新的生机。
虽然电子书和网络阅读依然盛行,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纸质阅读的价值和魅力。
他们开始重新走进图书馆,感受那份独特的书香氛围,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与纯粹。
书香里的守望,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坚守。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书香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书香只是书籍散发出的味道,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含义。
2021届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深圳市沙井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盐商与扬州文化事业贾行家一般说来,充满铜臭气的唯利是图,会熏染和扭曲高雅的艺术,让社会文化显得庸俗和浮躁,但是,这未必是个真问题。
从艺术从业者的视角看,功利主义会形成诱惑,但并不是强制。
如果被它引诱上了另一条路,只能说是自己不坚定。
扬州盐商对清代扬州的文化和学术发展就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盐商中的很多人,或者附庸风雅,或者是真的爱好、真的内行,但都乐于为文化事业投入大量金钱。
他们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是,与士大夫建立关系,可以在主流社会获得名誉。
扬州的书院和学校,都是由盐商们捐建的。
扬州的洪氏家族,从明代开始就是盐商,他们专门建了座“洪园”来款待天下名士。
在扬州好谋生,也是当时书画家们的常识。
因为大批文化人流入,让扬州迅速成了清代文化艺术的基地。
明末清初的书画名家石涛,晚年就定居在扬州。
他当年在扬州还有个特殊的营业项目,就是为盐商们的花园建假山。
按他的设计垒出来的假山,非同凡响。
当时的富翁,都以请到石涛为园林画图为荣。
除了石涛造的假山,清代的扬州园林,还有很多细节追求。
有的能工巧匠模仿济南趵突泉,设计机械,造出了人工喷泉。
园林里会摆盆景。
扬州的盆景是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有“以方寸之地浓缩天地”的名声。
园林不是还要养金鱼吗?在清代,扬州的金鱼也是贡品。
这种高端化、精细化的需求,会激发艺术创造力。
不只艺术圈,学术界也是如此。
在清中期,扬州本地形成了著名的扬州学派。
清代学术界有“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的说法。
对扬州学派的学者们来说,除了富商的资助,这里还有盐商马氏兄弟这样全国闻名的大藏书家,能为他们提供研究资料。
扬州学派里有个以狂傲著称的学者汪中。
他有一次扬言说:扬州府只有三个学问通的人,还有三个学问不通的人。
通人里,除了他,还有语言学大家王念孙。
那三个不通的人,也都是当时学识渊博的著名学者。
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依次填入划横线

例2
听陕北民歌,听《二泉映月》之类的音乐,我真想找 一片 的草地,在上面打着滚哭,真哭得泪水 了我自己。而听抗日救亡的歌曲,我却想站在高山之巅, 面对从东方旋转飞腾而起的朝阳,倾洒我胸中热血,化作 满天红云! 填入文中划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广阔 湮没 )。
B.广阔
C.广袤 D.广袤
淹没
淹没 湮没
拿什么拯救你,逻辑填空
--2014年湖北省考备考讲座 华图教育 刘佳
华
图
教
育
姓名:刘佳 微博:ht-佳佳工作狂
官网:/
专属QQ群:346060926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35 题 35 题 15 题 15 题 20 题
言语理解
片段阅读 逻辑填空
判断推理
图形推理 定义判断
,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与原意________的文字,不管
多么通顺,都称不上是翻译;同样,译文词不达意也起 不到翻译的作用。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谋而合 B.截然相反 C.如出一辙 D.大相径庭
)。
1.词义辨析--③语素差异
语素差异
鉴别---鉴赏
品行---品性
1、这个医疗诊所是人民医院的 2、在中国古代,妇女居
例2
我们每一个人生来都是一样 的,而且在我们的身 的种子。
上还随带着很多不好的东西。譬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爱争强
斗狠,但是又爱贪懒好闲,这便种下了 A.善良 B.天真 C.聪明 愚昧 好胜 狡猾
D.平凡
堕落
例3
埃弗亚和他的索马里海盗团已经成为国际公害。要
遏止索马里海盗的嚣张气焰.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大
二、解题思路
结合语境
辨析词义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遭遇的现代困境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文治教化、礼乐典章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强调以伦理道德教导世人。
到了近现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救亡图存”的危机感使对中华文明的守护更多地体现在对家国的捍卫上,文化的发展也因社会的动荡一度停滞不前。
新中国成立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平台,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中国文化承前启后地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相较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的古国文明,现代中国文化的渗透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就显得比较薄弱和有限了。
除了文化的发展与推广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与刻板印象。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不但反映了编纂国对于异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该国人民的历史视野与文化胸襟。
西方国家业已成为全球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者,其传媒“霸权”地位导致一旦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进行非公正、不客观的宣传,就会使受众形成带有偏见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推广。
就拿法国来说。
很多法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神秘”是他们谈起这个文明古国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
而谈到中国历史,不少人对于儒家思想与汉唐文化印象模糊,但提起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文化大革命”却都能说上几句。
究其原因,大多数法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仅仅源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而法国初高中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非常的少。
用该国一位教师的话说就是,在初中部分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完全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国度”。
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尽管单独有一章用来介绍中国,但其所论内容十分有限,介绍与评点非常片面,尤其是对我国“民主”与“人权”状况的横加批评,更是导致法国民众至今对中国存在偏见与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法国之外,西方其他很多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中,与中国有关的内容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葛剑雄《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

葛剑雄《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阅读答案篇一:湖北省广水市文华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文华高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9月月考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葛剑雄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
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
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
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
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阅读题及其答案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阅读题及其答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阅读题及其答案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焦雨虹?文化传播的高层次传播是价值观、生活观的传播,沟通、对话、交流是其传播的基本形态。
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输入其核心都是强调文化潜移默化的、长期的熏陶和感染的力量。
因此,文化走出去的方式应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多种传播形态的融合,既要有政府为核心的公共传播活动,也要有民间的、个体的交流与沟通,两者必须相互兼容相互补充国家、政府组织的大型活动资金大、场面大、时间长、话题多、关注度高,对提升国家间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改变人民的国家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重大活动。
但大型活动毕竟是短期的,时间和作用都具有短期性、即时性的特点。
如果仅仅依赖大型活动,文化的传播效果还是有限的。
而民间的、个体的交流沟通具有日常性、长期性,弥补了大型活动的缺陷,其渗透的效果更加潜移默化,长期效果更为显著文化产品的输出是走出去的另一重要途径。
美国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断传播美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甚至成为全球主流文化话语的塑造者、输出者,这是美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打造输出是必经之路(节选自《文汇报》2012年2月4日)24.我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世博会起到了哪些巨大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如何理解大型活动既具有“时间长”的特点,又具有“短期性”的'特点?(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什么原则?需要融合哪些传播形态?(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24.①提高了国家和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②推?动了经济增长。
《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阅读答案《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张凡①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需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
②近日,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让人心中不由得再次感慨:古诗译成英文也可以这样美。
说“再次”,是因为前段时间还被翻译家许渊冲圈粉,在他的作品中,已领略到中国诗词通过另一种语言展现时的神与韵。
翻译家们的努力让人看到,诗词等门槛较高的中国文化,同样能够让启迪、感动和美,抵达国外读者的心灵。
③其实,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在美版“知乎”Quora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
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④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琅琊榜》《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语文阅读答案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葛剑雄
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
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
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
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
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由于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中国与世界各国一直缺少人员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有利于改变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见。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国人走向世界,他们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如果他们普遍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学习世界文化。
我们不能坐等各种文化主动传入中国,而且通过走出去后的比较借鉴,不同文化优劣立显,取长补短顺理成章。
中国既然以代表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自许,了解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是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这也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文化商品大多还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外销商品中的文化含量还很低,文化服务近于空白.发展的余地非常广阔。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关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节选自《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删改)
6.关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后,通过借鉴比较,更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
B.强势文化往往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中同文化走向世界则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为了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提高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D.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并学习世界文化,实现各种文明相互促进的愿景。
7.针对“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既要防止盲目崇拜西方,也要避免极端仇视西方的情况出现。
B.中国文化应主动出击,让世界近距离或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与魅力,以便消解其他文化对中国文化偏见。
C.要想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文化商品及优良的文化服务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D.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需要大批举止文明的中国人走出去并成为文化传播者。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于中国文化未能与其他文化相融,是国人的自我评价。
B.清朝改土归流后,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教化百姓等措施,表明对精神文化的接受,纯粹出于自愿。
C.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就能通过比较借鉴,发现中国及其他文化的优缺点,以达到取长补缺的目的。
D.要想处理好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相互欣赏、成人之美、共同繁荣之道。
参考答案:
6.D(A项错,原文为“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
整体上说只能足各有千秋”;B项说“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是无中生有;C项错,“推广快速而高效的中国模式”违背作者文化交流的观点)
7.A(原文中无“极端仇视西方”的信息和内容)
8.C(A项有意曲解,原文没有与其他文化相融之意;B项为主观臆断,原文为“‘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D项中“成人之美”为无中生有)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