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含答案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高一年级5月月考试题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Ι卷阅读题(65分)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严歌苓:在历史中追问,在创作中燃烧金涛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
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
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
“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
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
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
“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
”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
“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
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
”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
“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
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
那么年轻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
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
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
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市兰州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好教育云平台 名校精编卷 第1页(共12页) 好教育云平台 名校精编卷 第2页(共12页)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市兰州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①《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经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八十回。
②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址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③在对待利比亚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
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读古代典籍,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否定古代的一些人士,其实我们没有资格对古人嗤之以鼻....,因为我们现在自以为是的观念意识又有多少不属于发昏之列呢?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老人与海》就像耸立于海岸的灯塔,用它那耀眼的光芒指引着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让迷惘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它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力作。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含答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题语文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Ι卷阅读题(72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顺民心”是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而制定的一条重要的原则。
但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
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所有的一般民众。
《论语•子路》中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首先是“富”,其次是“礼”。
“礼”是社会的秩序,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
百姓对于统治者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有了“礼”的保障,百姓就会“既来之,则安之”。
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孔子出身贵族,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
老子是史官,一向主张“无为”,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而百姓,在他看来就像“羊”一样是可以驾驭驱使的。
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
在老子的眼里,百姓的意志是会随着天下形势不断地变化的,而且并不能做出自我判断。
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态就是符合“道”运行的政治姿态,这是最自然的不被打扰的状态。
百姓少税少役,少受指令的限制,君主不矜功好战,自然就会积累财富。
同时君主还应对百姓一视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当中。
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而非为百姓着想,由此与老子所言称之“以百姓心为心”的平等之思想不同。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匠心杨一凡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
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
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
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
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
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
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200年?没人说得清。
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
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
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
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
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
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
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
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
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
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Ι卷阅读题(71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的进化是非线性的,是可以断裂和迅速消亡的。
历史上一些伟大文明的消亡就是明证。
所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抵御单极化和文化整合效应,也是我们应当积极支持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文化整合效应,已经导致许多传统文化的消亡,导致许多文明形态的边缘化。
以某些大国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的统摄力和冲击力,引起了全球许多国家的高度警觉。
这两年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文化安全”的讨论,就是一种防御策略和姿态。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有了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倡导。
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是这么表述的: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
《宣言》还说,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主流社会和管理阶层所关注的。
以前人们多从进化论的角度去评判其高下雅俗,并分别予以对待,这有其历史的理由。
现在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看,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色和存在的价值,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它们是守法的、文明的,其文化权利都是平等的。
目前我国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不仅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树立文化多样性的观念,建立信仰之间的互相尊重,这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要条件。
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提倡对民族文化作同情的理解和增强文化包容精神,提倡民族理性,防止伤害民族感情的行为,抑制民族主义狂热与偏激,以利于民族平等和团结和睦。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
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
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
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
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
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
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
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
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
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
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
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
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
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甘肃兰州一中18-19学度高一下年中考试-语文
甘肃兰州一中18-19学度高一下年中考试-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理解〕和第二卷〔基础知识与表达〕两部分,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一卷〔共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共15分〕六国论苏辙①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能够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③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那么秦之所忌者,能够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那么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④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假设此,能够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以下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怪罪B、韩、魏折.而入于秦折:屈服C、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隙:矛盾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中2.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常为之.深思远虑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C、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能够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六国之亡,罪在六国的谋士见识短浅,贪图一时之利,不了解天下的情势。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兰州一中2018-2019-1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试题语文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Ι卷阅读题(71分)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3分)。
石河子秋色梁衡①国庆节在石河子度过。
假日无事,到街上去散步。
虽近晚秋,秋阳却暖融融的,赛过春日。
人皆以为边塞苦寒,其实这里与北京气候无异。
连日预告,日最高气温都在二十三摄氏度。
街上菊花开得正盛,金色与红色居多。
花瓣一层一层,组成一个小团,茸茸的,算是一朵,又千朵万朵,织成一条条带状的花圃,绕着楼,沿着路,静静地闪耀着她们的光彩。
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凉时才开的。
现在也正是她们的节日,一起簇拥着,仰起小脸笑着。
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她们的脸。
②花圃中心常有大片的美人蕉。
一来新疆,我就奇怪,不论是花,是草,是瓜,是菜,同样一个品种,到这里就长得特别的大。
那美人蕉有半人高,茎粗得像小树,叶子肥厚宽大,足有二尺长。
她不是纤纤女子,该是属于丰满型的美人。
花极红,红得像一团迎风的火。
花瓣是鸭蛋形,又像一张少女羞红的脸。
而衬着那花的宽厚的绿叶,使人想起小伙子结实的胸膛。
这美人蕉,美得多情,美得健壮。
这时,她们挺立在节日的街心拉着手,比着肩,像是要歌,要说,要掏出心中的喜悦。
有一首歌里唱道:“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这正是她们的意境。
③石河子,是一块铺在黄沙上的绿绸。
仅城东西两侧的护城林带就各有一百五十米宽。
而城区又用树行画成极工整的棋盘格。
格间有工厂、商店、楼房、剧院。
在这些建筑间又都填满了绿色——那是成片的树林。
红楼幢幢,青枝摇曳;明窗闪闪,绿叶婆娑。
人们已分不清,这城到底是在树林中辟地盖的房,修的路,还是在房与路间又见缝插针栽的树。
全城从市心推开去,东西南北各纵横着十多条大路,路旁全有白杨与白蜡树遮护,杨树都是新疆毛白杨,树干粗而壮,树皮白而光,树冠紧束,枝向上,叶黑亮。
甘肃省兰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甘肃省兰州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如果到新疆哈密去旅游,必定要亲口尝尝脍炙人口的哈密瓜,才算得上是不虚此行。
B . 蒋雯丽推掉了对自己来说可以信手拈来的角色,以空杯的心态去创作一个新角色,这种勇气并非一般人所具有的。
C . 提高教师的知识和人文素养,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是和提高教学质量休戚相关的事。
D .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目不见睫,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酿成许多人生的苦果。
2. (2分) (2018高一上·兰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工信部官网称,随着全球5G试验与商用步伐的加快,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将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探索开展5G试验的国际合作。
B .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一个唱歌的美国诗人----鲍勃•迪伦,诺奖评委会虽然已经给出了颁奖的理由,可很多人还是有所质疑。
C . 在网络社交中,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符,表意既是清晰的又是暧昧的,因为在不同语境中,它能被解读成苦笑、笑哭了或者是无可奈何等等都可以。
D .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
3. (2分)下面是书信中的句子,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 某学生给编辑写信:“编辑,您好!奉上涂鸦之作一篇,敬请拜读。
”B . 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让他处理一件事情:“此事由你钧裁。
”C . 某学生给一位刚病愈出院的老师写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D . 某学生给他的同学写祝贺信:“祝贺你取得与陈景润一样的骄人成绩。
”4. (2分)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语文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匠心杨一凡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
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
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
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
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
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
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年?200年?没人说得清。
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
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
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
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
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
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
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
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
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
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
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
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
”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
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
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
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
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
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
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要去废园。
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
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
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
”语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
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
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
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
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
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
它叫匠园。
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
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1.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长久停留。
B.师傅临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
D.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2.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6分)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4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大师陈寅恪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
“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
”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
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
”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
”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
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
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
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
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
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
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
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
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
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
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
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
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
B.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
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D.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4分) 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
D.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