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伤寒学太阳病1(1)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太阳病(课堂PPT)

伤寒论太阳病(课堂PPT)

.
32
思考:
•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比较。(从主症、病机、治法、药 物组成四个方面)
.
33
4.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
蓄水证是外邪随太阳经脉入里,影响气化功能, 导致水道失调,邪与水结而形成的。
成因 太阳病治不得法,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 化功能。 太阳之气抗邪于表,饮水过多,水液内流,抑 制膀胱气化功能。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气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
发热 脉浮
.
9
(1)太阳中风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 风。(2)
太阳中风证的提纲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风邪袭表
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
发热
卫阳被伤+风性疏泄
汗出
卫阳被伤+腠理疏松
恶风
邪在表+营阴伤
脉浮缓
.
10
(1)太阳中风证
.
28
麻黄汤证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 七十个,去皮尖
•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
29
麻黄汤证
.
41
5.结胸证
结胸证是邪气入内和有形痰水结于胸膈和脘腹, 以胸腹部胀满疼痛,尤其是腹部按之硬满,疼痛, 甚则拒按,脉沉或滑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成因 因误下邪热内陷;或未经误下,邪热内入;或 水饮寒邪内结,或血与热结,络脉被阻。
分类 热实结胸、水结胸、痰热结胸、小结胸、寒实 结胸、血结胸。

伤寒论课件——太阳篇(概说,第一节)

伤寒论课件——太阳篇(概说,第一节)

——初感外邪,多表现为太阳 病。 (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指初病太阳的脉象(浮脉)
——仍为太阳病
为不传
——邪有入里化热之征 ——邪气入里,胃气失和 ——阳热内盛,扰动心神
为传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
【原文】(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
尽①故也。若欲作再经②者,针足阳明,使经不 传则愈。
(针阳明经穴,如足三里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9)
【原文】(9)
太阳病,欲解时①,从巳至未上②。
【词解】
①欲解时:指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②从巳至未上:是9时至15时之内。
【提要】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推论太阳邪气欲 解的时间。
【释义】 •太阳病欲解时
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从巳至未上
再逆促命期
【释 义】
热盛熏灼肝胆,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 热迫神明,引动肝风。 火邪伤营,瘀热郁蒸。
一次误治,正气损伤不甚, 尚可迁延时日。 反复误治,必致阴液耗竭, 病势垂危。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7)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原文】(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 数六故也。
卫闭营郁 辛温发汗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风热外袭 脉数 。
辛凉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误治后的变证
【释 义】
若发汗已(误用辛温发汗):
➢身灼热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邪热壅盛,灼伤津液,其热更炽。 邪热充斥内外。 热迫津泄。 热壅气滞,经脉不利。或热盛伤气 热盛神昏。 邪热壅肺,呼吸不利。 热盛神昏,或热壅于肺。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证。 3、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太阳病概述 PPT课件

太阳病概述 PPT课件
卫气抗邪于外。
结 论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 太阳病的主脉; 2、脉浮+恶寒可辨为表证; 3、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 的关键。


凭恶寒、脉浮可以 诊断为太阳病吗?
风寒之邪, 头项强痛: 郁于经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状, 反映太阳经输受邪,亦称经输证。
2、脉浮、恶寒、头项强痛 俱见可辨为太阳病。
3、表证与太阳病严格上说 是有区别的。
4、上述“两症一脉”是太阳 受邪之后,从一系列复杂证候 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能揭示 风寒外束、营卫失调的病机及 其临床特征。故列为太阳病的 提纲证。
“太阳之为病”的两种解释
“太阳”为提前 宾语 “病”是动词 其意义即为“患 太阳病……”
“为”为动词 “之”为助词 其意义为“太 阳得病怎么样 呢?”
3、恶寒每每与发热并见,
寒罢热退。


恶寒既是表证,亦是太 阳病必见之症,故后世有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 表证”,诚为经验之谈。


仅凭恶寒一 证,能否诊 断为表证?
不能诊断的依据
《内经》曰:“阳虚生外寒”。 原文7: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言三阴 病亦可见到恶寒之症。
脉浮: 风 寒 外 束,
《伤寒论》
第 一 章 太 阳 病 脉 证 并 治 上
第一节
太阳病概论
一、太阳的生理功能
(一)太阳之气:膀胱、肺、胃、心、 肾及其相应经脉相互配合下所产生之气。
从部位名为表气 从功能则为卫气 (就太阳病篇而言)
太阳之气、卫气、表气名异实同。
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 腑、经脉功能综合体现?现试 从卫气的生成来看。

1太阳病ppt

1太阳病ppt

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 而本条结尾以“ 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而本条结尾以“名为 中风”,可知太阳中风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 中风”
【原文】第3条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 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之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 太阳之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
二、太阳病理
病因:外感风寒 少阴寒化以寒盛伤阳为 病因:外感风寒(少阴寒化以寒盛伤阳为 主者) 主者 病位: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腑、体表 病位: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腑、 病机:外邪侵袭太阳肤表,直中太阳经络, 病机:外邪侵袭太阳肤表,直中太阳经络,正 邪交争,营卫失调,经俞不利。 邪交争,营卫失调,经俞不利。 病性: 病性:阳证 病势: 病势:初起
三、太阳病证型
太阳本证
– 太阳表证(太阳经证) 太阳表证(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 太阳温病
– 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 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
太 阳 病 概 论
临 床 基 础 教 研 室
一、太阳生理
1.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 于目内眦,上头行项,夹脊,行 于目内眦,上头行项,夹脊, 人身之背。(人体最长的、 人身之背。(人体最长的、穴位 。(人体最长的 最多的经脉) 最多的经脉) 2. 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 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
分析
太阳病——原文1 太阳病——原文1的脉证 ——原文 发热——正气抗邪 发热——正气抗邪 ——

伤寒学--太阳病1 PPT课件

伤寒学--太阳病1 PPT课件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 发于阴 (阴证) 阳虚阴盛
扶正为先
2018/9/13
伤寒论
23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 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2018/9/13
伤寒论
24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2018/9/13 伤寒论 10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 机理一致。 或未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 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018/9/13
伤寒论
11
2. 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 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误汗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病位在心肺)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扰心神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
2018/9/13
伤寒论
19
误下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2018/9/13 伤寒论 25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伤寒论课件: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二、太阳病分类
➢ 太阳温病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
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 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原文6)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 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原文8)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
文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
脉相承 ➢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 衰,故为病愈。
太阳病自愈之机
➢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3)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
病因:寒邪袭表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原文1)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宜四逆汤。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四、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76)(77)(78)
发汗吐下后,虚烦①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②,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③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④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⑤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释义】
叉手自冒心
心阳虚,心无所主,
心下悸,欲得按 欲得按护。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心阳不足,空虚无主。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辛温助阳 炙草二两——甘缓益气
辛甘合化,温通心阳。
服法:顿服——急复心阳而愈其悸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个—— 清胸膈郁热以除烦。 干姜二两—— 温中焦之阳气而散寒。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 促进消化等作用。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菌痢、胃炎、 胃肠炎、胆囊炎、急性肝炎、慢性迁 延性肝炎等疾病。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心烦—— 热扰胸膈,心神不安。 腹满—— 热壅气滞于腹。 卧起不安—— 烦满太甚所致。
病机: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 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个—— 清热除烦。 厚朴四两—— 行气消满。 枳实四枚—— 破结消痞。

《伤寒学太阳病》课件

《伤寒学太阳病》课件
$number{01}
《伤寒学太阳病》ppt课件
目录
太阳病的概念与分类太阳病的病因与病机太阳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太阳病的治疗方法太阳病的预防与调护
01
太阳病的概念与分类
03
02
Jug顾
01
eno.hah for the on thegeon ato =
of =
chip搁 the exclusive the city im the = ew =
避免感染
接种疫苗
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预防传染病。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感染源。
休息与护理
观察病情变化
心理调适
康复锻炼
保持乐观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身体恢复。
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遵医嘱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ois the
//* byune,
eno the CityO' in the * in this during mar彻 more for the喃 in the robot,生生彻取 j w =城里 in冰彻 ( robot passage d of zylon in manio彻 name在这城里 manior applications of course about 惊人的只不过PEER的心灵这里的 gus manus in
艾灸
通过拔罐吸附于体表,起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
拔罐
食疗
根据患者病情,推荐相应的食疗方,如姜糖水、葱白粥等。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手法,缓解太阳病引起的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
发于阴 (阴证)
阳虚阴盛 扶正为先
释疑:
关于“阳数七,阴数六”
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 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 :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① 药后啜粥 ② 温覆微汗 ③ 获效停服 ④ 未效守方 ⑤ 药后禁口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原文8/P28)
“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脉 相承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 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衰, 故为病愈。
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 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太阳病病情若有向里发展之势,可先安 未受邪之地。针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 振奋胃阳,扶正却邪,防止传经之变。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原文6/P24)
病证 中风 伤寒
病因 风寒
脉证特点

热 汗出脉浮缓 恶


不 渴
无汗脉浮紧
治则
后果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温病
发 热 温热 不 脉浮数 恶 寒 口 渴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误汗 (病位在心肺)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扰心神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
太 阳

阴弱-重按弱

风 ( 包
病机
阳浮:热自发-卫强,抗邪于外而发热 阴弱:汗自出-营弱,不能内守而汗出。
括 、 主证

嗇嗇恶寒-汗出窍开,遇寒则恶 淅淅恶风-自汗营弱,遇风则恶

翕翕发热-正气抗邪,体温不高
证 ) 辅证
鼻鸣-肺气不利而鼻塞
干呕-胃气不降
12
治疗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服法: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注意鉴别
五、太阳病转归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伤寒学太阳病1(1)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论 一、太阳生理:
抗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调节汗液排泄 管理水液代谢(膀胱州都之官) 太阳之气又言表气(部位)卫气(功能)
分类: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太阳温病
四、太阳病治则
本证: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太阳温病-辛凉解表

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脉来绷急
释疑: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 “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 为太阳病分类。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 辨证要点。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 皮肤干热。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 机理一致。 或未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 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 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 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
(原文10/P29 )
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 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 全愈 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 本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轻取浮
本条所列脉证,以汗出最重要。
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 起的汗出相提并论。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 营阴失守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 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病因:寒邪袭表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 (原文2/P22 )
太 病因:风寒袭表

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
病 中
证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
证 脉 (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
释疑:
“太阳病”有二种含义:太阳病脉证; 病因概念-感受风寒之邪。为省文笔法。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误下 (病位在肾)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微发黄色----火热之邪加于温热,
误火
熏灼肝胆,胆汁外泄
(病位在肝)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热动肝风,水不涵木。
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
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
(原文7/P26)
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 病发于阴: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
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状态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但热不寒 少阳病-往来寒热
发于阳 (阳证)
正盛邪实 祛邪为主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与邪气相争-抑制状态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